jquery 图片放大缩小:关公信俗传承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1:55:49

关公信俗影响千年
    同样的关公,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信俗。“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观念就不一样,大陆人和台湾人的想法也不一致。”关林管理处处长助理吴健华先生分析道,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对关羽的崇敬之情。
    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两岸同胞信奉同一个关公,正说明两岸同胞同为一家人的理念。
    在普通民众心中,关羽不仅是圣,更是神,是万能之神。
    首先,关老爷是军神。由于《三国演义》的烘托,关云长仁勇之威,盖世罕见,所以军士们自然要将关老爷奉为军神,自古男丁上战场,免不了都要到关帝庙前拜一拜,进则保佑自己建功立业,退则保佑自己平安归来。
    其次是武财神。相传关公年轻时从商,贩卖布匹,精于理财,擅长记账,发明了一种叫“日清簿”的流水账。商家看重关公的精细劲儿,纷纷供奉。南方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无比锋利,锋利的利和“利润”的利同音,所以把关公视为武财神。如今几乎每个商店里都会摆上一尊关公像,香火缭绕,贡品不绝,图的就是关老爷保佑。
    第三是文教之神。关公不仅义薄云天,而且能文能武,儒家以其喜读《春秋》,称其为“文衡帝君”,与文昌、朱衣、魁星、吕祖合称为“五文昌帝君”。
    第四是医药神。关公神勇,鬼神皆惧,又兼着“伏魔大帝”职称,所以人们驱魔治病,都依赖关公。因此关帝庙中设有药签,关公俨然是一位心理医生了。
    第五是行业神。剃头匠奉关公为祖师爷。关羽生前没剃过头啊,咋就变成剃头匠的祖师爷了呢?想来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而已:“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剃头铺的这副对联其威风和口气多么像关羽。
    另外,关老爷还是香烛业、银钱业、典当业、描金业、皮革业、酱园业、糕点业、算命业的祖师爷。至于这些行业为何也要供奉关老爷,传说颇多,不一而足。更有趣的是,香港电影里,警察行动之前要拜关二爷,黑社会的古惑仔出门砍人之前也拜关二爷,真不晓得关二爷在天有灵究竟该庇护谁?
    千年关林千年信俗
    经过千余年沧桑变化,关林庙几经战火摧残,毁坏最严重时只剩下关公的土冢,洛阳一带老百姓称之为“关王冢”。尽管关林的变迁起起落落,但以关林庙为中心的关林庙会一直兴盛不衰。
    吴健华先生告诉记者,明朝时,皇帝对关林的祭祀成为定制,定期祭祀,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关林已形成数万人规模的“关王冢会”,善众云集,远近辐辏。
    关林现存的明万历二十四年的《义社施茶造铃叙》碑记载:“王灵葬于中原城南五里堡,至今千载有余,威灵感应。当今重封义烈真君,敕修金井,未得完讫,香烟荡荡,人缘浩大,广进香火,乃五、九、十三所会之期,所会之期,近村且远,进香人役,俱被暑渴,亦无人施舍茶水。社友忽见,于二十二年(明万历二十二年 --编者注)六月初二,速齐一社施茶。”可见看出,在明代,洛阳民间已形成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两大祭祀活动,并在每月的初五、初九和十三举行庙会活动。
    到了清代,以关林为中心的关公信俗活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尤其以乾隆至道光年间,关林祭祀关羽最为隆重。不仅有官员、百姓祭祀,而且当地的“关帝神社”都要来助兴,声势浩大。
洛阳关林庙会娱神活动主要有舞狮、排鼓、十万(又名社盘)、海神、杂技等,其中清光绪初年形成并首次在庙会上亮相的“高跷曲子”,成为关林庙会上颇有特色的娱神活动。到了民国时期,关林庙会的娱神活动中除传统高跷、旱船、杂技外,一些西方科技所带来的娱乐活动如西洋镜等也现身关林庙会,成为关公信俗的一部分。
    而在各种关公信俗活动中,以洛南李屯关帝社为代表的社火团体的“领羊”最有特色。“领羊”就是牵羊来祭祀关老爷,祈求平安吉祥。社火团体的社首选一只羊,羊头及全身以红绿绸布结花,由洛阳古曲吹奏导引,社首沐手捧香于后,社众拥“领羊”紧随,到大殿“关圣帝君”像前行叩拜礼,然后社首焚香献酒,再斟酒敬羊(用酒洒羊头),如羊受酒摇头,则表示“关帝君附于羊,赐福于社众人等”:若羊头不摇,社首即用烫酒浇羊头,羊头遇烫酒必摇头,则愿望能达。为表示诚心,这只“领羊”便作为祭物留在庙中。
    老百姓的心意,关老爷在天之灵能否感应到,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而见,人们对关老爷这位万能之神信俗活动如此之热烈,正折射出普通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忠义唯公号帝君
    关公信仰文化兴盛不衰的深层因素有多重。于统治者,关羽作为效忠皇家的忠义人物化身,符合他们以“冶心”之道、培养百姓忠孝节义意识、让百姓心甘情愿尽忠皇帝、以达江山稳固的目的。于百姓,仗义救危,侠胆仁勇的关公正是苦难深重的民众盼望的救苦救难的保护神。
    近现代,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抗日救国呼声高涨。根据《关林志》记载:1932年1月30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刘峙游历关林时,见关林冢围墙毁坏严重,即“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将关冢围墙修葺一新。1940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的王平政再次发起修缮关林。在那个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年代,关羽的忠义精神成为底层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动力之一。正如王平政所言:“学关公无他,杀敌除奸,尽忠卫国而已矣!”这朴素简洁的语言,道出了那个时代忠义精神最直接的内涵。
    抗战时期,关林成为国民党 127后方野战医院所在地。“当时大量医护人员、伤员都拥进关林镇,洛阳虽然是后方,但物资也非常紧张。在政府的组织下,老百姓在附近摆摊,出售多余的粮食、布匹、水果等,很快就在关林庙和舞楼之间的广场上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吴健华先生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原来小集市的基础上,关林举办了首次农用、生活用品物资交流大会,参与者达4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商品意识浓厚,关林由最初的单一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递变为综合性集贸大市场--关林市场。
    如今,搬迁后的关林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占地49.7万平方米的大容量、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市场。都说关羽是武财神,在武财神庇护下的关林人对于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认识。关羽身上的忠义精神在商品时代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诚信为商,这恐怕也是关老爷所未能预料到的。
    千余年来,关羽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广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认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关公信众颇多。从 1994年起,关林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膜拜关帝,祈求灵应。关羽,这位千秋圣人所凝聚的忠义精神,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会点。
    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够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烟祀且庙祀无垠的历史人物只有关羽一人,同时,关羽也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吴健华先生分析说。
    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忠、义、仁、勇”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关公信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生、发展、鼎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信仰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