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预算控制:讲故事 学地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27:27

1 【序】

中国人在称赞人们学识渊博时常常说,某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晓。”我国古代政治家诸葛亮也说过:“为将者,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是为庸才”。可见,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人们有知识有学问的标志;当今,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的重要性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和地理学产生于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又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历史上许多大地理学家及其著作或成就的出现就是这种重大作用的集中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理学著作甚至被列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六部著作”之一。
在外国,古希腊时代有“地理学之父”希罗多德《论空气、水和地方》的作者希波克拉底、计算出地球圆周的埃拉托色尼;古罗马时代,有斯特拉波及其所著的《地理》、托勒密及基《地理指南》。到了近代,德国学者康德提出了对地理学的理性认识,认为地理学是阐述世界各地之间差异的空间科学,为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学者洪堡和李特尔分别在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前,就出现了可称为地理专著的《禹贡》和包含着丰富地理内容的著作《山海经》。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创了我国以疆域为主体的地理著作的体例。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各朝代的地方志,内含丰富的地理资料,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晋朝僧人法显的《佛国记》、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明末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专著或游记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在当代,地理学具有更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在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即所谓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学的优势所在。显然,地理学将在协调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在实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然而当前,由于一部分人对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巨大作用不十分了解,甚至有某种程度上的误解,认为学习地理学不过就是记几个地名而已,因此出现了不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和中学地理教学的现象。人们清楚地看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取消地理科目,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地理课在不少学校成了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副科”。长此以往,我国公民的文素质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地理科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也将在一部分人中受到忽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不少有识之士利用各种机会发出呼吁,撰写文章,要求重视和加强中学地理教学,进一步重视地理学研究。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我国主要的中学地理教育期刊之一――《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的同志组织编写了《讲故事学地理》一书,为中学地理教育办了一件好事,将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讲故事学地理》一书共收录了近百篇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地理故事。这些故事和中学地理课本知识体系相呼应,分为宇宙故事、地球故事、气象故事、地貌故事、江河故事、环境故事等六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中领悟到许多地理知识,还能学习到一定的地理学原理,了解到地理学和地理知识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该书也可用作地理教师的参考书,在活跃和改进课堂教学上将起到一定作用。
丁登山于1996年12月
*注:丁登山先生系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主任


2 【宇宙故事】
宇宙故事
天上星,亮晶晶,
数来数去数不清。
——民谣
孤独的地球
晴朗的夜晚,仰望苍茫的天穹,浩瀚的银河横亘于天际,满天繁星闪烁,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是不是只有地球这样一颗星球有人类?我们的“地球村”是否还有伙伴?

我们首先从家门口谈起。月球是地球的近邻,它没有空气,也没有任何形态的水,更没有风、云、雨、雪、雷、电等天气变化。太阳出来后,由于没有大气的遮隔,白天看到的太阳喷吐着烈焰,光芒万丈,很快把月面烤得灼热,温度高达127℃。太阳刚一落,夜幕立即笼罩着月球,由于缺少大气的保护,月面温度下降很快,一直降到零下183℃。这样严酷的条件,连最简单的生命也无法生存,因此,月球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
火星上有没有生命的问题,人们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盛传有火星人,有人观测到火星表面有一些“水道”,于是断言那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直至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出现后,火星的“庐山真面目”才被揭开。1976年7月20日,美国“海盗1号”飞船第一次安全降到火星表面,探测结果表明,火星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
1975年10月22日,一艘飞船在金星表面着陆,从发回地球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金星上是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的,也无从找到可供生命繁衍和栖息的绿洲。
以后科学家们通过对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观测,得出了同样令我们失望的结论。
看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茫茫宇宙空间的“一叶孤舟”,在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是她的周围――在太阳系的整个空间,至少在目前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尚无近邻可以相互召唤。人类失望地叹息:地球真要成为“宇宙孤儿”了。
科学家们没有放弃向太空探寻外星人的计划。
早在1960年,科学家就实行了“奥兹玛”计划,首次开始尝试接收来自宇宙的无线电信息。目前不少国家配制了一些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其任务之一就是用来执行接收任务。
为了寻找宇宙人,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以数学符号为基础的“宇宙语言”和一套联络方法。1974年11月16日,设在波多黎各的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使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直径为305米的射电望远镜,向银河系的武仙座球状星团发送了人类向地外文明问候的第一次信息。
1972年和1973年先后发射的“先躯者”10号和11号宇宙飞船,携带着包金的铝质徽章。上面绘有地球,太阳相对于14个脉冲星的位置,显示太阳系的直径,绘有与飞船成比例的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形象的信息。这对兄弟使者带着地球人的“名片”,长途跋涉,“探亲访友”,搜寻外星人。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2号,这对姐妹使者携带的赠给外星人的礼物是一台电唱机、一张“地球之音”的唱片。唱片里共有35种自然界的音响、近60种语言、27种著名的乐曲,以及在地球上拍摄的115张照片。其中有中国的长城、中国人的午餐、中国南方的广东话、厦门话等。这张唱片每次可播放2小时,希望这些信息有朝一日会被地外生物所发现。但是,人类所有这些努力,如同大海里捞针一样,至今,这两对使者杳无音讯,知音真是难觅!
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宇宙天体构成的概率来推算,在银河系中可能有100万个类似地球的星球,地球不会是“漂零”的“一叶孤舟”。
天文学家最近首次发现了一个与太阳相仿的恒星,其附近存在着一颗与木星相仿的行星绕它运行。这是人类首次发现与太阳系类似的恒星系统。
美国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距地球35光年的“室女座”第70号恒星和“大熊座”第47号恒星附近发现了两颗比较温暖、有液态水存在的行星,其条件适合开始生命的化学过程。
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掀起了一场探索宇宙生命的热潮。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有朝一日,我们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孤独者”。
(作者简介:张继武,中学二级教师,现在甘肃静宁二中任教。)


3 【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
关于世界的来历,尽管有科学的解释,但我国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美传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盘古开天”就是其中精采的一段。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黑黝黝的,一团混沌,好象一个大鸡蛋。后来,在这个大鸡蛋里,慢慢地孕育了一个叫盘古的人。


开始,盘古在里面呼呼大睡,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突然醒来,睁开眼睛一看,发现周围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抓起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猛砍过去,经他这么用力一砍,就听得山崩地裂似地一声巨响,使得那个大鸡蛋一样的一团混沌突然破裂开来,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便冉冉上升变成了青天,另外一些重而浊的东西,则沉降下来变成了大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青天、脚踏大地站在天地之中。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随着天地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而盘古顶天立地,也变得极其高大。
就这样,盘古象一根长柱子一样顶天立地地辛苦工作了一万八千年,使天和地都变得非常牢固,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倒下死了。
为了缔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盘古献出了自己的躯体,让它化为万物。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变幻的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右眼变成了红彤彤的太阳,左眼变成皎洁的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连绵的山脉;他的血液和筋脉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纵横的道路;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肌肉变成了泥土;他的牙齿、骨头和骨髓,则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精美的玉石;就连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自此以后,万物在天地的怀抱中繁衍生息。
这个传说故事虽纯属虚构,但它说明了人类改造、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聪明才智。
(作者简介:姚无微,中学一级教师,现在福建省同安县第二中学任教。)


4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
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他们个个都是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溶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并且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作者简介:许光柔,中学二级教师,现在湖南省桃源县二中任教。)


5 【寻找小行星】
寻找小行星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太阳神赫里沃斯有十个儿子。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个儿子身材瘦小,却很孝顺,时时刻刻随父亲转个不停,太阳神十分喜爱。法爱东、木星和土星这三个兄弟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爱交朋友,但太阳神对这三个儿子不太满意。另外三个儿子名叫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三个兄弟整天不说不笑,表现得阴森森,冷冰冰的。太阳神有些讨厌他们,他们也不敢靠近父亲,总是离太阳神远远的。
有一天,法爱东在朋友的唆使下,驾驭父亲的日车出去玩耍,由于不善驾驶,差一点焚毁日车,被宙斯用雷电击毙。法爱东依恋父亲和兄弟,舍不得远离他们,于是他的血肉、骨骸化成了成千上万的小碎块,也就是人们称做的小行星,夹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时刻绕着太阳神旋转。
太阳系真有这些小行星吗?
1766年,德国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名叫提丢斯,他对数字具有职业的敏感。他在上课时发现许多学生都记不住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离开太阳的距离,于是,他灵机一动,取了一组数子:3、6、12、24、48、96……其中每个数字恰好等于前一个数字的两倍。在这串数字前再加上一个0,然后,从0到96个,每个数字加4,于是变成:4、7、10、16、28、52、100……再将每个数字都除以10,得到的数字与用“天文单位”表示的各个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基本相符:
0.40.71.01.62.85.21019.6……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人们发现,在这一组数字中有两个空缺,这是怎么回事呢?几年以后,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它距离太阳为19.2。与提丢斯的19.6近似,这个空缺被填上了。
那么,另一个空缺是什么呢?它会不会是一颗人们还未发现的行星?这颗“躲”起来的行星究竟是什么呢?1801年1月1日夜,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一颗行星,取名为“谷神星”。由于这颗星小得出奇,比月亮还要小,天文学家只能对它另眼相看,称其为“小行星”。1802年3月28日,又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它的个头更小,直径只有490千米。天文学家们猜想:会不会存在第三、第四颗小行星呢?果然1804年,人们发现了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又被发现了,至19世纪末,天文学家总共发现了400多颗小行星。至此,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小行星带呀。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发现并编号的小行星有20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由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正式编号命名的,如“中华”、“北京”、“南京”、“河南”、“江苏”等。
为什么会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出现这么小的行星呢?有人认为这里原来有一颗大行星,后来受到其他外来天体的毁灭性撞击,破裂以后才形成这么多小碎块的。小行星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是,却与大行星具有相同的特点,它们都围绕太阳旋转。
(作者简介:刘红,中学一教师,现在安徽省中南矿务局第十八中学任教。)


6 【太阳系大劫难】
太阳系大劫难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太阳系的成员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曾经有过一颗行星。其结构成分类似地球,但年龄比地球古老,大约为地球的1.5倍。这颗行星上面曾出现过有机生命,并且演化到了更高级的生命形态,远远地超过了当今地球上的文明。那里的居民也掌握了当今地球人完全认识和利用的核能技术,他们过分相信自身的意志,随意地开发核能,使行星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核工厂,整个星球一下子热闹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天这颗大行星上发生了一次威力无比的核事故,继而引发了全球性核爆炸,这颗大行星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后就裂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碎块。
在这些碎块中有一个特大的碎块,由于核爆炸的冲力,增加了其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一直向轨道外的方向冲去。它首先冲到近邻土星旁边,把土星的一颗卫星撞得朝后转动,与此同时,又把土星的另一颗卫星撞成无数碎片,这些碎片就构成了现在的土星环。而后特大碎块继续向前到了天王星近旁,又从天王星上“穿堂而过”,还从上面扯下了一大块“肉”。由于天王星的引力作用,尔后这一大块“肉”又落回到天王星上,但是在这一大块“肉”向下落时产生的猛烈冲击力令天王星翻了一个身,所以今天天王星与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都不同,好像侧卧在那里,它的自转轴指向太阳。

这一特大碎块很快又冲过了海王星,至此其动能方消耗殆尽,便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空轨道绕太阳公转成为太阳系中的“老九”――冥王星。
无独有偶,爆炸产生的另一大碎块,越过火星、地球的轨道,将金星撞得“晕头转向”,自转方向成为顺时针,在金星上面看日月星辰便是西升东落了。
此次灾难也使地球上的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球的生物主宰――恐龙及大部分高级生物也随之灭绝了。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以下现象是值得现代人认真加以探索和研究的:①小行星带的位置与此颗大行星相同;②土星光环的产生;③天王星的特殊运行“姿势”呈侧卧状;④冥王星的诞生;⑤金星的自转方向;⑥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与恐龙的灭绝;⑦巧合的是这些现象几乎都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距今约7000万年左右)。
这个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再智慧的生命也要遵守宇宙的自然法则,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协调,一旦超越了限度,就可能酿出恶果。再者,宇宙中的许多奇妙现象,往往寓含着一个伟大的真理,就像哥白尼、伽利略等天文学家的重大发现一样。神秘的宇宙之谜,正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王克忠,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北京市丰台区二中任教。)


7 【北极星的传说】
北极星的传说
当你在夜晚仰望美丽的星空,就会发现正北方向有一颗固定不动的星,它就是北极星,小熊星座内最亮的一颗。为什么叫它北极星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个少年叫杜卢珀(坚固、永恒之意),他一直和母亲生活在山林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于是,他就问妈妈:“我为什么没有爸爸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你也有爸爸,他就是高贵的国王啊!在你很小的时候,你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王妃,王妃心胸狭窄,容不下我们母子,就哄骗你父亲把我们赶出了皇宫。”小王子听了妈妈的诉说,又高兴又气愤,高兴的是自己有一个尊贵的父亲,气愤的是可恶的王妃竟然把他和母亲赶到山林里。在得到母亲的许可后,小王子到了皇宫要见见他的父亲。
国王突然见到了亲生儿子,非常高兴。他把小王子抱在怀里,放在膝上,尽情地抚慰着。这时候,可恶的王妃走过来,逼着国王把小王子赶了出去。杜卢珀只好返回凄凉的小茅屋,和妈妈过着贫穷的生活。
可是,小王子的心里觉得十分委屈,他问妈妈:“难道就没有人能治得了王妃吗?”妈妈告诉他:“听说莲花眼是万能主宰,天下没有一个人的权势可以跟他相比。”小王子听了很高兴,他怕妈妈舍不得他离开,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地溜了出来,去寻找万能的主宰。
杜卢珀曾听说,神仙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所以他一直向西走啊走啊,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一座高山之上。那里风光秀丽、阳光明媚,遍地的奇花异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两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杜卢珀认为他们一定是神仙,可以为他指明莲花眼的住处,但他又怕惊动老爷爷下棋,所以他就在离老者不远的地方等着,等呀,等呀,等了好久好久,才见一个老者走过来。杜卢珀恭敬地问:“老爷爷,您知道万能主宰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已知道你的来意,看你很懂礼貌,我给你一篇经文,你坐在这里一遍一遍地默念,莲花眼就会来到的。”小王子谢过了老爷爷,就拿了经文,坐在山顶上不停地朗诵起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莲花眼终于出现,他施展法力,把杜卢珀升入天界,占据全天最显赫的位置,距北天极最近,所以人们叫它北极星,而杜卢珀的妈妈和父王呢,也被升入天界围在他的身边,那就是仙后座和仙王座。而那个可恶的王妃则永远被孤零地留在了寒冷的北极。
由于北极星占据了全天最显赫的位置,而且是距北天极最近的亮星,所以在明朗的夜晚,如果你迷了路,完全可以凭借它找到正北方向,它总是静静地在那里为你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肖洪云,中师讲师,毕业于河北师大地理系,现在河北沧州师范学校任教。)


8 【美丽的大熊星座】
美丽的大熊星座
大熊星座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是终年可见的一个星座。它由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大的斗勺形,人们通常叫它“北斗七星”。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北斗七星的神话故事。唐代有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名张遂),小时候家里非常穷,邻居王姥姥常救济他,因此一行时常想报答她。后来,王姥姥的儿子因误伤人命进了监狱,王姥姥向一行求救,一行便命人取一大瓮,待黄昏后放到一废园内,晚上就有七只动物跑来,进入瓮内。第二天,唐玄宗急召一行询问:“北斗七星不见了,是何征兆?”一行回答说:“这是上天在警示你呀!若做好事,则可禳解。最大的好事,莫过于大赦天下。”玄宗接受了一行的建议,宣布大赦,王姥姥的儿子也就出狱了。当晚,玄宗得到报告说,北斗有一星重现,过了七天北斗七星相继重现天空。
古代的希腊人却没有把这七颗亮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星座,它们是把七颗及周围的一些暗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星座,并形象地命名为“大熊星座”。北斗七星的斗柄仅相当于熊的长尾巴,斗魁相当于熊的腹部,熊的头部和脚部的星,都是由一些暗星构成的。
在古希腊,流传着一个关于大熊与小熊星座的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雅克迪亚国中,有一位美貌非凡的卡莉斯朵姑娘。远近各国王孙公子,竞献殷勤,都希望得到她的垂青。这件事引起了神后朱娜的嫉妒,便使用法术把这位如花美女变成一头狰狞丑陋的大熊。这样,美丽的卡莉斯朵只得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凄凉的生活。
卡莉斯朵曾被天神宙斯欺辱过,生下一名男孩,名叫阿卡斯。十多年后,阿卡斯已成为一位英俊、勇敢的青年猎手。一天他在山上打猎,忽然有一只大熊出现在眼前,他并不知这只大熊就是自己的母亲,于是拔弓准备射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天神宙斯发现,以为他蓄意谋杀母亲,立即使法术把阿卡斯变成一只小熊,使他们母子成为同类,得以相聚。后来,天神又把大熊与小熊升入天界,固而有了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大熊座中较亮的星有七颗,即北斗七星。其中又以玉衡最亮,亮度近一等星。另外五颗全是二等星,第七颗天权为三等星,在北斗七星中最暗弱。
如果你在晴朗的夜晚,迷失了方向,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北方。因为北极星即小熊座a星,中名勾陈一,离北天极不到一度,故获此殊誉。北斗七星也因此获得了“指路明灯”的尊称。
在没有历法的时代,农业生产曾采用观象授时的办法来解决农事季节的问题。斗柄授时,就是根据北斗七星中的斗柄三星在初昏时所指的方向,判断农事季节。由于地轴的延长线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看起来固定不动,而众星拱之,大熊星座环绕着北极星反时针方向转着圆圈。一年四季中,北斗七星的方位特别引人注目。我国汉代《歇冠子》一书中记载了斗柄授时的法则。“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据此法则,只要在初昏时观察一下斗柄的指向,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季节。
美丽的大熊星座,从日落到天明,不停地围绕着北天极划圆圈,它一年四季都高挂在北方的天空上,俯视着人间,陪伴着我们。
(作者简介:陈修波,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江苏丰县欢口中学任教。)


9 【牛郎和织女】
牛郎和织女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青年叫牛郎,其父母死后和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嫌他憨厚老实,就想方设法刻薄他,后来又提出与他分家,田产房屋一律归哥嫂,一头没有用的老牛分给了牛郎。牛郎白天喂牛开荒,夜晚和老牛同睡在牛棚里,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不甚好,但却和老牛产生了感情。
一天夜里,牛郎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牛郎、牛郎!”他惊奇地望了望四周,不见一人,觉得很奇怪,这时他发现老牛的嘴一张一合地正在叫他,于是他和老牛攀谈起来。老牛告诉他:“明天午后,天上有九个仙女要到清水河来洗澡,其中一个穿绿袍的仙女叫织女,她就是你的妻子。”老牛叫牛郎第二天躲在河边,等到仙女脱去衣服到河里洗澡时,将那件绿袍藏起来,时辰一到仙女就会穿衣回宫,等其他仙女走了,再把衣服拿出来和织女相见。

到了第二天,牛郎便按照老牛的话去做,果然有九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洗澡了。牛郎喜出望外,敏捷地藏好绿袍,不一会儿,天空出现一道霞光,仙女们一个个急忙穿衣回天宫去了。只有织女焦急地还在河边找衣服,这时牛郎托着绿袍跑出来喊道:“姑娘!你的衣服在这儿。”织女见牛郎言语稳重,一表人才,便起了爱慕之心,又见姐妹们早已走了,天门也关上了,她就只好和牛郎一起回家。
从此他们男耕女织,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日子过得很幸福。一天,老牛两眼泪汪汪地又说话了,牛郎赶快靠近老牛。老牛吩咐道:“我老了,快不行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晒干,以后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就披上它,它会给你解难排忧。”说完,老牛倒下死了。牛郎夫妇俩一边痛哭一边剥下牛皮,然后把老牛郑重地埋掉了。过了不久,织女生下一男一女,小日子过得更加甜蜜。
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干活,忽然间狂风四起,雷电交加,他担心妻子儿女会害怕,就赶快往回跑。脚一跨进门,只见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被抓走了。”牛郎猜想定是天兵天将干的,怎么办?在这紧急关头,他想起老牛临死的嘱咐,于是他用筐子担着两个孩子,披上牛皮赶紧去追,眼看牛郎很快就要追上了,天上的王母娘娘抽下头上的银簪就地一画,立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把牛郎织女分隔在河的两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河。从此他们相望不能相见,鹊鸟也为之感动,便相约每年的七月初七,都飞到这里来搭浮桥,使牛郎织女能够一年一度地相会。据说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你若安静地躺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呢!
所谓的“天河”也叫银河,它是宇宙间无数恒星密集而成。由于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看上去就象一条云雾状的带子。牛郎织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两颗普通的恒星,他们的距离也很遥远,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织女星距地球27光年,二者相差11光年,由物象的近大远小可推测其大小相差悬殊。这则传说只不过是人们根据观察的天相――天球上恒星投影的位置,编造的奇特故事,它反映了人们对神秘宇宙的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张德俭,中学一级教师,现在陕西紫阳县高桥中学任教。)


10 【“鹊桥”难相会】
“鹊桥”难相会
人们常常把夫妻分居两地的生活比喻为牛郎织女,其实,夫妻两地分居固然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衷,而牛郎和织女却是一对永远分居的空头夫妻。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爱情故事:天上王母娘娘有一个外孙女,长年织制云锦,名曰织女,她不甘寂寞,私自下凡,嫁给了地下的牛郎,从此夫妻男耕女织,恩恩爱爱,过着美好的生活。但这事却触怒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划出天河将他们隔在天河两岸,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相会一次。
这条天河便是夜空中的银河,银河两岸都有一颗明亮的星,东侧的那颗是牛郎星,那依偎在牛郎星两旁的两颗小星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小孩,西侧的那颗是织女星,它旁边的四颗小星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人们说那是她织布用的梭子。每年七夕相会时,喜鹊还为他们在天河上搭一座桥,名曰“鹊桥”,那天夜里,你要是在葡萄架下静听,还可以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有时他们还会洒泪成雨。这个故事寄寓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尤其寄寓着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反抗封建婚姻的决心。
古时候有人果真在农历七月初七守了一个晚上,耐心地等待着一睹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情景,然而,这两颗星却彻夜对峙,静静地在各自的位置上闪烁。
从天文学的角度讲,他们是永远不能相会的。因为全天的星星,正常人肉眼能看到的大约6000多颗。这6000多颗星又按它们各自的位置划分为88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有一个来源于神话故事中的名称。牛郎星位于天鹰座,是一颗亮度为0.89等的恒星,它距离地球约16光年。它的两侧成直线形排列着的另两颗暗星,就是传说中牛郎的二子,由于中间的牛郎星特别明亮,所以我国民间称为“扁担星”。织女星位于天琴座,它是全天空第四颗亮星,亮度为0.14等,距离地球为27光年。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牛郎星,实际上是16年前的牛郎星,织女星则是27年以前的织女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大约为15光年,这个距离非常遥远,即使牛郎能走得像光一样,也得走十多年才能追上织女。《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若请他帮牛郎捎封信给织女,他不停地翻筋斗,大约要翻几百年才能递到。
由此可见,牛郎和织女相会是无期的。宇宙就是无限无边的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这广阔的时空,正是地理学五彩缤纷的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有朝一日,未来人类或许能走近牛郎、织女,去一睹他们的风采。
(作者简介:陈钦民: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任教。)

11 【天上之“河”】
天上之“河”
在晴朗的夜晚,当你抬头仰望天空,就会看见一条南北方向的乳白色星河。它横跨天际,气魄雄伟、浩浩荡荡,犹如天上之“河”,将天空分为两部分。美丽的银河,唤起了人们无限遐想,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脍灸人口的神话传说。
银河在英语中的意思是“牛奶铺成的道路”,是由古希腊神话演变而来的。传说中的赫剌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和阿尔克墨涅的私生子。由于宙斯害怕他的妻子赫拉嫉妒而准备将孩子匿藏起来,于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之女)献了一计,让他把孩子假装成偶尔从路边发现的弃儿,并将他带回家让赫拉照料,赫拉见孩子可怜而为他哺乳,这时飞溅到口外的奶滴逐渐汇集变成星星成为银河。
根据《博物志》记载:“溅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年年月月有桴槎,去来不失期。”相传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河与海相通,住在海岛上的一个人忽然产生乘木船到大海尽头探个究竟的念头。于是他备足干粮,踏上木筏,乘风破浪航行在海洋里,前一两天太阳从他的头顶过去,星星在遥远处向他招手。三四天后,太阳只在他的身边升落,再也看不到月光了,而在他的四面八方可见到星斗的光影,这情景使海岛人迷惑不解。十多天后,木筏漂到一处地方,周围豁然光亮起来,看到城廓建筑颇具州府规模,还远远传来机梭的声音,抬头望去,原来阁楼上有淑女织布,转身又见一英俊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牵牛人见了他便吃惊地问:“由何来此?”海岛人便把他的经历说了一遍,说完就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这是天堂,这条河是天河”。真是“乘槎游天河,邂逅遇牛女”。
传说固然动人,想象也十分丰富,但银河既不是牛奶铺成的路,也不是仙女洗澡的地方,更与大海没有牵连。银河是宇宙空间的一个星系,由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太阳系就在其中。银河系约有24亿颗恒星,我们晚上看到的天体几乎全部是银河系成员,银河系的质量有1400亿个太阳质量,其中恒星占90%。银河系的重要部分呈扁平状,象一个铁饼,边缘薄、中间厚,直径约7万光年,它的主体称为银盘,太阳距盘心约2.3万光年。由于太阳系靠近银道面,所以,晚上从地球上沿着银道面看天体最密集,我们置身于灿烂的恒星群中,肉眼分辨不清位置,只能看到一条银白色的连续光带,这就是通常说的银河。庞大的银河系是一个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它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岛而已。
(作者简介:王宇中,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康启路,中学一级教师,均在甘肃武山县洛门中学任教。)


12 【哈雷彗星解争端】
哈雷彗星解争端
彗星,俗名“扫帚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天体。人们已经发现的彗星有1600多颗,但是肉眼能看到的却很少,用望远镜每年也只能看到20多颗。彗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但质量较小的天体,其中最大最容易观测的要算哈雷彗星了。这颗彗星出现的周期为76年,是由一位叫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第一次算出的,因此叫哈雷彗星。
别小看这颗哈雷彗星,它曾出面解决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争端呢。大家知道,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这一重大改朝换代的历史事件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由于史料缺乏记载,而一直是个谜。为此事,史学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代大师郭沫若认为是公元前1027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却认为是公元前1066年,他们各抒己见,究竟谁是谁非,最后是哈雷彗星立了功。

事情是这样的,西汉《淮南?兵略训》一书中这样记载过:“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说,武王伐纣的时候向东面迎着木星进军,到了汜水下了雨,到共头山时发生山崩。此时彗星从东方升起,柄朝东而尾西指,似乎天老爷有意把扫帚柄授与殷人,以扫除从西方来的军队。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先生,后来根据这一记载和哈雷彗星76年的周期,按照其轨道参数推算出这颗彗星便是赫赫有名的哈雷彗星。他还反推出这颗彗星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那次回归是公元前1057年3月1日经过近日点,当时人们只能在2~4月份断断续续窥见彗星,而1~3月份能见木星悬挂于东方。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发现的周初青铜器,其上铭文说:武王征商,在甲子清晨,见到了岁星。岁星即木星,这有力地证明了史籍记载的真实性和研究者推算的精确性。由此可见,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1057年的2~3月份。
(作者简介:肖植文,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湖南省岳阳市一中任教。)


13 【奇怪的鸡蛋】
奇怪的鸡蛋
1682年,哈雷彗星对地球进行周期性的“访问”时,德国的马尔堡有只母鸡生下一个蛋壳布满星辰花纹的鸡蛋。76年后,英国霍伊克附近乡村的一只母鸡,也下了一枚蛋壳上印有清晰彗星图案的蛋。1834年,哈雷彗星再次在苍穹出现,希腊有只母鸡也生下一个“彗星之蛋”,这个鸡蛋表面的彗星图案格外规则。1910年5月17日,当哈雷彗星重新装饰天空时,法国人又得到了一枚蛋壳上绘有彗星图案的怪蛋,图案如雕似印,任君擦拭,也完好无损。
这一连串的趣事,使科学家猜测彗星与鸡蛋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为了能得到1986年的“彗星蛋”,早在1950年,苏联科学家便在国内联系了数以万计的农户,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调查网络。果然,1986年,意大利的一只母鸡生下一枚“彗星蛋”,这下子,这枚鸡蛋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同时,英国的一只母鸡也生下一只外形酷似哈雷彗星的鸡蛋,即“带把”的鸡蛋,不少好奇者前去观赏,据说,这只鸡蛋保险费高达2万英镑。
哈雷彗星与鸡蛋的关系还未完全弄清楚,其它天文现象也与鸡蛋打上了交道。1987年9月23日发生了日环食,我国新疆发现了22个奇异的鸡蛋,其中有一个鸡蛋表面印有日环食图案,呈橙红色,图案边缘有放射性斑纹。还有一只虽然大小、形状一如往常,但蛋壳颜色较深,上面布满红色斑点,这些斑点构成的天文图象中,牛郎星与天鹰座、织女星与天琴座北斗星与大熊星座尤易辨识。
1988年3月18日上午,正当人们观赏日偏食时,江苏泰州一只母鸡生下一枚印有稀少斑点的鸡蛋。经观察,发现蛋上的斑点与牧夫、室女、狮子、猎户等七种星座图案相吻合。
天文与鸡蛋,常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有这么多怪事,两者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目前还不知晓,还有待人们去努力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甘世民,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西北师大地理系,现在甘肃省白银市西北铜加工厂中学任教。)


14 【星从天降】
星从天降
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发生了震耳欲聋的大爆炸,把附近40千米内的树木全部摧毁,冲击波一直传到英国,这就是有名的通古斯陨星事件。
1990年5月15日晚,苏联的巴什圣里亚地区,有一个非常明亮的发光物自天而降,落地轰然作响。几日后,当地居民发现一个半径达5米,深达4米的大深坑,坑里找到一块重达900多千克的陨星残骸。
这些陨星来自何方,他们的“家”在哪里呢?据研究,太阳系就有一个陨星的“家”,它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宽达2亿千米,厚1亿千米,主要由10万多颗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构成。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小行星都能安分守己地恪守轨道,与地球和平共处。但由于木星的强大引力,使得一些小行星经常改变轨道,冲进地球的大气层,以至降落到地面成为天外飞来的陨星。地球上每年约落下50多万块陨星及其残骸。

这些陨星的到来,为人类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变提供了方便,但有时也带来严重的灾难。十几克的陨星残片就相当于一颗炮弹的威力,更大的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有幸的是,这些天外来客的命中率不高,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有历史记载以来,落下上千克的陨星只有几片。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还没发生被陨星击中而丧命的人,所以说担心被陨星击中的想法,纯粹是杞人忧天。
但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有直径达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将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很多科学家认为在6000多万年以前,曾有直径几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大团的水汽和尘埃遮天蔽日,经久不散。到处是森林火灾,空气中的氮被大量氧化,形成硝酸,普降酸雨,地球上大批动植物相继死去甚至灭种,其中包括称霸地球达几亿年的庞然大物恐龙,造成地球上生命形式的急骤更迭。
1989年也曾有一颗直径达1千米的小行星,进入地球轨道,险些与地球相撞。那么人们对这样的小行星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今天全球已建立了国际性观测联网站,并且配备有质量较高的望远镜,如有来袭者,可用地球上的火箭使其改变轨道或者将其击碎,以确保地球的安全。
(作者简介:李华明、林昌成,均为中学一级教师,现在辽宁省庄河市第五高级中学任教。)


15 【再说“杞人忧天”】
再说“杞人忧天”
在河南境内古代曾有一个杞国。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无限高远的空间,日月星辰都在天空中飘浮着,他就害怕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打坏庄稼砸死人,甚至地也会陷下去,因而他整天忧心忡忡,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好心人,担心他愁坏了身体,拉着他一道去问懂得天地道理的聪明人。
杞国人问:天会坏吗?
聪明人解释道:天是气体结合而成的,到处都充满了气体,你整天呼吸、运动都在气体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同气体打交道,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坏呢?
杞国人接着又问:天果真是气体构成的,那么日月星辰不是要掉下来吗?
聪明人又回答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构成的,只是它们会发光而已,即使掉下来,还是落到气中,也不会有什么损伤的。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会坏吗?
聪明人答:地是固体的大块,到处都塞满了,你每天在地上行走,跑跳都随你的便,为啥还要担心它会坏呢?
杞国人听了转忧为喜,高兴地回去了。
其实,从现在来看,这些回答不一定都对,特别是日月星辰是否会掉下来的问题,根本没有正面答复。幸亏这个杞国人不求甚解,三言两语就被打发走了。这个故事本是讽刺那些产生不必要顾虑的人,现在看来,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还有道理哩。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按照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比如,由于地球质量比月球大得多,吸引的结果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仅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中极微小的一部分,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和各式各样的星云组成的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太阳仅是银河系中的普通一员。银河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它是现在所认识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至于总星系以外是什么样子,随着科学的发展,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从以上可知,宇宙中的各种天体都是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运动的,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古代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杞人忧天”了。
今天,面对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以及1994年7月发生的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碰事件,我们也不能排除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这已引起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密切关注。但我们也不至于像杞国人那样整天忧心忡忡,这次对彗木相撞事件的观测,就是在全世界天文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它表明,人类已掌握了小天体飞来撞击行星的规律,如果将来某一天真的有天体撞击地球,人类将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以确保地球安然无恙。

(作者简介:车娟,中师讲师,现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任教。)


16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黎明时分,在西伯利亚的贝尔加湖和通古斯卡河附近的上空,突然出现一条耀眼的火光。它一边发着雷鸣一样的轰响,一边由偏东向西北飞驰而去。据当地的居民说,在距离1000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听到震耳的响声。由于发生了这种威力无比的大爆炸,震倒了西伯利亚的大片原始森林。并且还震死了1500多头驯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今社会一想到空中出现的闪光和随之而来的暴炸,人们就会意识到氢弹爆炸,但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氢弹。这场波及世界各地的振动使人们确信在西伯利亚中部发生了非同寻常的事件。由于爆炸引起的地震和空气异常的振动,世界各地都有观测记录。欧洲和美国的地震仪,记录下来很大的一种振波。在爆炸1小时以后,远离震源970千米的伊尔库茨克,把空气的振动记录下来了。接着在4小时14分以后,相距5000千米的波茨坦以及8小时以后的华盛顿,都分别有振动记录。
以上记录表明,通古斯爆炸是一个非常大的爆炸。但当时并未引起新闻界和学者们的注意,原因是通古斯这个地方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居民也再没有说起闪光的事情。总而言之,就象在世界边缘发生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一样,没有人去过问。
1917年,苏联的库利克第一个率领科学院的探险队,向西伯利亚进发,来到森林附近,终于找到大批树木被震倒的地方。毫无疑问,这就是大爆炸的确切地点。库利克巡视了一周之后,发现附近散布着一些蓄满水的圆坑,并形成了沼泽。他认为这些圆坑一定是陨石碎块落下来的时候砸出来的,于是准备下次再来作进一步的考查和了解。
库利克第二次来探险时,携带着各种仪器,进入森林里面,详细地考查了沼泽的周围并掏空了坑底,但始终没有找到陨石碎块。总之,当时认为圆坑是陨石坑这一设想是找不到证据的,这样一来,通古斯的大爆炸更加陷入迷惑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这个大爆炸问题又提到日程上来了。从1958年开始,苏联科学院组织了大规模的探险队,一个接一个地派遣到西伯利亚,结果许多问题都弄清楚了。
首先搞清楚的问题是:闪光是从东方飞来的。其次确认爆炸不是在地面而是在数千米的高空发生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通古斯调查队队长弗罗林斯基和科学院的佐特金等人发表的结论认为:通古斯大爆炸的真面目是一个不太大的彗星头部,以每秒35~40千米的高速度,冲入大气圈造成的。
彗星头部里面聚集的细粒和气体,由于和大气发生摩擦,刹那之间就蒸发完了。其中较大的块体,从数千米的高空急速下降也变成了粉尘,因此在爆炸的地面上,连一片陨石也找不到。还有,这个彗星是从东方,也就是从太阳那个方向飞向地球的。由于它背向太阳光,所以一直飞到地球附近谁也不能看见它。这次爆炸虽然彗头不太大,但也相当于400万吨TNT火药的爆炸量,相当于200个投向广岛的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这是多么惊人的威力啊!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天体的威力是多么巨大,人类只有密切注意地球附近的天体并及早作出防御,才能避免像通古斯爆炸和彗木相撞那样的事件发生,从而保护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舟”。
(作者简介:程华,安徽省六安市第十一中学学生。指导教师戚永华。)


17 【“阿波罗”登月】
“阿波罗”登月
随着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飞出地球、登上月球”的愿望愈加迫切。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议会上宣布探测月球的“阿波罗计划”开始,其任务是为载人登月飞行作准备和实现载人登月飞行。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十年之中美国宇航局共发射了17只“阿波罗”号宇宙飞船。1~10号为试验飞行,以检验人类在宇宙环境中的适应和操作能力。
在试飞阶段取得了预期效果之后,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开始了首次载人登月飞行。飞船起飞后经过109个小时的飞行,于7月20日,在月球正面静海西南部一块平原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从舷梯上慢慢下来,小心翼翼地在月面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另一名宇航员奥尔德林也随后登上月面,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千年夙愿。


从1969年到1972年先后载人登月飞行7次,6次成功着陆,每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其中“阿波罗13号”在飞往月球途中因服务舱的氧气箱爆炸而放弃登月。6次登月的宇航员通过在月面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已较详细地揭示了月面地形特征、月壳的化学元素组成,以及月震、月球大气成份、月热流、月磁场等现象。通过采集回来的270千克月岩和月壤标本,科学家分析了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状况,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起源和早期太阳及星系活动的认识。
据统计,阿波罗登月计划,投入40多万人力,耗费300亿美元,组织了2万多家公司和厂商参加,不惜花费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去探索月球,目的在于开发月球,进而向月球移民。如今的地球,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联合国最近统计数据表明,到1996年3月,地球人口已达58亿,从1990年以来,年净增人口8600万,世界人口增长保持这样的增长水平,估计到下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突破100亿。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口基数飞速膨胀,翻番时间不超过百年。这样算来,几百年后,以天文数字记数的人口数量,将使地球无法容纳!因此,在地球之外开辟新天地,建立宇宙都市,是解决人口爆炸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月球离我们最近,自然就成了优先考虑开发的天体了。
向月球移民的一个早期方案是这样的,首先在月面上建造几个可膨胀成圆屋顶结构的居民点,其间由管道结构的通道贯通,这就形成了一座城市――月球城。全部建筑材料是由像布一样柔软、比钢还坚固的物质构成,它既可以保护居民免遭宇宙射线和太阳大耀斑的致命辐射,还可削弱白昼连续14个地球日的太阳光的强烈照射,而黑夜连续14个地球日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能穿透屋顶而散逸,起到了类似地球上玻璃温室的作用;其次,想办法将月空的气体如氧气等固定起来,形成大气层。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开始时将由地球供应,并设法形成自然循环;接着便是改造月壤,特别要消除其中各种辐射物质,使之适合植物的生长;最后,将太阳能转化成各种能源和动力,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这样,月球居民们就可以像在地球环境中一样生息繁衍了,那时,月球又可作为人类出发到更遥远行星去的一个落脚点。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现在,人类又在重返月球的道路上进军了!21世纪人类将在月表建立基地,然后将向月球移民,开发月球。进而将月球做为进军宇宙的第一站,不断地向广阔的宇宙进军。
(作者简介:贺恩寿,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南京师大地质系,现在安徽枞阳县高级职业中学任教)


18 【巧用日食签和约】
巧用日食签和约
公元前6世纪,在爱琴海东岸,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居住着米迪斯和吕底亚两大部落。两部落本来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两部落相互敌视,要用刀和剑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仇恨。战争已残酷地进行了5年,战争拖得愈久,双方积怨愈深,老百姓遭受的苦难也愈重。
古希腊天文学家泰勒斯痛恨这场无谓的战争,决定利用一次难得的日全食来消除战祸。泰勒斯熟悉天文知识,预先推算出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地将发生日全食。于是,他公开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将吞食太阳向大家示警。如若双方再不肯休战,到时将大难临头。”
交战双方都认为上天是他们的庇护者,不可能对他们发难的,因而也都把泰勒斯看成是一个疯子,根本听不进泰勒斯的劝告,两军对战更加激烈。
5月28日,正当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忽然间,日全食发生了,一个黑影闯进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往肚里吞”,眩目的太阳光盘一点一点减少,大地上太阳光慢慢减弱,好象黄昏降临。动物不安地躁动起来,鸟儿归巢,鸡犬返窝,气温下降。等到黑影把太阳全“吞没”时,顿时天昏地暗,大地呈现一片夜色,天上的星星也出来了,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就在这时,交战的双方都被推入茫茫的“黑夜”。尽管过了几分钟,黑影又开始慢慢将太阳“吐了出来”,灿烂的阳光又撒满大地,但是,这种奇异的天象给交战双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的僧侣经过一番商讨以后,都相信泰勒斯事前警告的话,是上天不满他们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于是双方一致同意握手言和,心悦诚服地签订了永久恪守的和平契约。泰勒斯以他的聪明才智,巧用日食签和约,从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其实,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知道,太阳、月球和地球都是在空中旋转运行的,月球和地球不发光,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使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就被月球遮住了,看上去太阳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圆影,这就是日食。
日食有日偏食、日环食和日全食三种。日偏食是太阳圆面被月球遮住一部分,而太阳圆面其余部分仍然很光亮的现象;日环食是太阳圆面的中心部分被月球遮住,而太阳圆面边缘还露出像光环似的亮圈的现象;日全食是整个太阳圆面完全被月球遮住的现象。
(作者简介:郑永胜,中师助教,现在吉林永吉师范学校任教。)


19 【错用月食误战机】
错用月食误战机
公元前413年8月27日傍晚,雅典征服西西里远征军的兵营中,传令兵飞奔各军营,秘密传达远征军统帅尼西亚的撤军命令。顿时,百艘战舰及30艘运输船的3万多人已作好准备,整装待撤。跟随远征军的商船队,听到撤军命令,也赶忙收拾行装,处理不能带走的物品。指挥官索尼,正在挑选1000名水手、2000名精壮军士,组成后卫队,预备阻击追赶来的敌军。
当天夜晚,月明风清,夜里10点3刻,正当远征军离开西西里海面向东急驶时,突然一下出现了许多艘锡拉库萨的战船。远征军统帅尼西亚手提利刀,指挥战舰向敌船展开勇猛的冲杀,敌兵败下阵来,远征军将士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正当此时,月亮上突然出现了暗影,慢慢地愈变愈大,月光随之消失,天空繁星闪烁,月亮却变成了一个暗红的圆盘――月食出现了。海面一片黑暗,远征军将士不知何故,于是纷纷走上船台祈祷膜拜。统帅尼西亚见状,立刻传令:“正当撤军途中,突发天变,应尊天意。立即停止撤军,离船上岸,原地待命,等21天后再行撤军。”命令一下,各船大乱,划桨手纷纷逃亡,一些商船也偷偷返航。
锡拉库萨统帅从逃亡的远征军士兵中得到雅典军因月食而停止撤军的消息后,立即调整了布署,加紧包围。两军相接,雅典远征军毫无准备,战舰大部分都被击沉。叙拉古军乘胜追击,索尼虽然勇猛善战,却阻挡不住如潮水般涌来的叙拉古军,索尼战死,尼西亚被迫投降,不久即被处死,其余7000余名雅典残兵则被赶入露天采石场,终生从事苦役。战后,锡拉库萨全城彩灯高悬,人们摆下祭品,感谢月神显示月食,使锡拉库萨军由败转胜。
大家知道,月亮同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本身并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当地球运行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三球形成一直线或基本成一直线时,月球进入地球背面的阴影里,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被地球遮住,这样我们在短时间内就看不到月亮的全部或一部分,这就是月食。
雅典远征军和锡拉库萨军交战之时,正好发生了月全食现象。因为当时雅典远征军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还不很了解,所以停止了撤军行动,结果误了战机。现在看来,月食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神秘。
(作者简介:席彩虹,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河南郑州市第三十九中任教。)


20 【林肯解疑案】
林肯解疑案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总统,他年轻时当过律师,曾受理过一桩悬案,并由此而名声大振。
那年,贫穷的农民阿姆斯特朗被人指控为谋财害命,当时身为律师的林肯查阅了有关案卷后,愿为被告辩护。法庭开庭审理时,被告不断喊冤,而原告证人福尔逊――一个游手好闲的地痞,却一口咬定自己目睹罪犯作案。证词是这样的:
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
听众席上有许多人面面相觑,为阿姆斯特朗捏了一把汗。这时,只见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在场的人们开始沉默了一会,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福尔逊窘得说不出话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林肯说了些什么,而使阿姆斯特朗的冤案得以昭雪呢?原来他的辩护词与月相有关。
所谓月相,指月球明暗两部分的变化状况,即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月相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二是观测月球的方向。当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侧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在地球上的人们看来,月球全部黑暗,这叫新月;当月球和太阳各自位于地球的两侧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正对着地球,这时在地球上观测月球,则是一轮明月,这叫满月。由新月变成满月的过程中,月球出现西半侧亮、东半侧暗,这叫上弦。在由满月变成新月的过程中,月球出现东半侧亮、西半侧暗,这叫下弦。月相周期性的再现,它的变化周期约29日。
夜晚观测月亮,能否在每个晚上的任何时刻都能观测到呢?除了满月能整夜可见外,其余各种月相可见时数则不同。月亮愈圆,可见时愈长,月牙愈窄,可见时愈短。为什么月出时间每天有变化呢?这是因为,地球绕日公转时,月球也在绕地球公转,当地球公转一周,而月球绕地公转则已转
新月时,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以后,月亮比太阳每日迟升50分钟,至上弦时,迟升6小时,满月时,迟升12小时,下弦时,迟升18小时。
明白了月相的奥秘后,我们就不能不为林肯的辩护词鼓掌和欢呼了,下面这番话就是林肯律师的辩护词:
10月18日是阴历九月初七,那天的月亮是上弦月,十一点一刻,月亮已经西沉,不会有月光。即使证人记错了时间,把作案时间推前,月亮还在西天,月光从西边照过来,照在被告脸上,被告面向西,藏在大树东面草堆后的证人是无法看到作案人的面容的,倘若作案人面向证人,月光则照在作案人后脑壳上,证人又如何能看清30米外的作案者是谁呢?
博学多才的林肯依据月相知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击中了证人的要害,从而赢得了声誉。
(作者简介:陈振泽,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浙江温岭市新河中学任教。)



【“马王堆的重大发现】

  1972 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浏(阳)公路旁、 距市中心约 4 千米的马王堆正式进行开掘。经过几十天的努力,开掘结果令 人大为震惊。

  原来,马王堆共有三座墓葬。墓中埋葬的是西汉初年的轪侯家族,而不 是相传的五代(公元 907~906 年)时楚王马殷,也不是传说的汉初长沙定 王刘发之母。

  考古工作者挖开第一号墓的封土,掘开墓道,进入墓室。当他们撬开两 层椁板、四层棺木之后,令人惊异地看到里面竟是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女 尸。据推算,她在地下安安静静地躺着的时光,已在 2100 多年之久。

  马王堆第二、三号墓,由于密封不及第一号墓完善,墓中尸体均已腐烂。 但第三号墓中残存了一些骨架,可供鉴定死者的年龄和性别。特别是根据第 二号墓中的三枚印章和第三号墓中的一块木牍,与第一号墓的殉葬物、葬地 两相对证,推断出第一号墓墓主名叫辛追,是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妻;第二号 墓埋葬着利苍本人;第三号墓则葬着他们的儿子。单说一号墓:这位汉代的 轪侯夫人经过重新“梳妆打扮”,正安静地卧在湖南省博物馆地下室的玻璃 匣子里,任凭游客们评头品足。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的出土是世界罕见的考古发现。其中 12 万字近 30种帛书,包含着天文、哲学、历史、地理、医学等如此丰富的内容,尤其是 其中许多早已失传的佚书,则更是我国古籍发现史上的一件大事。

     帛书中的三幅地图可谓叹为观止,这是保存至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形图,其中关键的一幅图长宽均为 96cm,图幅范围西至广西的全州、北至湖南 新田、东至广东连县、南至南海,即东经 111°~112°30′、北纬 23°~26°之间。该图主要表现了湘江上游、潇水流域、南岭及九嶷山一带的地形状况。此图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地形图的显示内容。图上虽未注明图例,但山 河、道路、居民点等全用统一的符号表示;图上虽未标明比例尺,但量算可 知该图采用的实际比例尺约为 1∶180000,即“一寸折地十里”。远在 21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所绘的地图,就达到如此精湛的工艺水准,实在令现代 中外地图学家惊叹不已。

  另两幅,一幅为《汉初诸侯长沙国南境驻军图》,另一幅是一个县城的 平面图,绘有城垣和房屋等。这两幅图的地形表示方法也相当精密,并能使 用统一的图例,显然是通过实测绘出来的。

  马王堆《地形图》已经使用彩色表示地图内容,山形以黑色深绘,河流 用蓝色勾勒,道路、居民点则以红色填画,达到了直观、醒目的表现效果, 这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彩色地图。

  马王堆古地图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我们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作者简介:李世广,中学二级教师,现在山东省日照市虎山三中任教。)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 226 年,秦将王翦灭了赵国,占领了其全部领土,并乘胜挥师北 上,将军队推进到燕国南部边界。

  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时,秦王赢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 燕国。现在秦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为了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 目的,太子丹请求武士荆轲谋刺秦王。

  荆轲说:“就是您不跟我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赴秦了。现在到秦国去, 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如今,秦王悬赏千 两黄金和一万户的封地做奖赏要其仇人樊将军的头颅。倘若真能得到樊将军 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就一定乐意见我,这时,我就有办法 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到这里,我不忍心辜负樊将军的 一片诚心。”

荆轲就私自去说服樊将军,樊将军遂自刎。太子闻讯,伏尸痛哭,但事

已至此,只好收敛樊将军的头颅,用匣子封装起来。又从赵国徐夫人那里重 金买下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浸过。于是,荆轲和另一勇士秦 舞阳带着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

秦王闻之,大喜,于是穿起朝服,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

的使者。荆轲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 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 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 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舞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于是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 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 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赶忙站起身来,连衣袖都扯断 了。秦王想拔剑还击,但因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剑又插得太紧, 所以没有及时拔出来,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大臣们都吓呆了, 按秦国法制,臣子上殿不能携带武器,带着武器的侍卫没有大王的命令不能 上殿。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赶忙用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这才 拔出剑砍伤荆轲,左右的臣子们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

  地图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军事家都懂得地 图在军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会灵活运用地图,特别是难入其境的他国地图 在战争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各国朝庭对地图都视为珍宝,专人保管, 密藏宫中。

  古代原始军事地图的精度、内容当然和我们现代的军事地图是不能比拟 的。现代的军事地图不仅画着精确的山脉、河流、道路、居民地、植被、疆界等要素,而且整个图及符号的组合都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基础之上。

  现代地图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广。除军事地图外,按用途,地图还有教 学图、政区图、交通图、游览图等。每一种地图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地 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呈 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 是同学们汲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

  (作者简介:李启明,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湖北大学地理系,现在广 东省顺德市龙江中学任教。)

                                         毛泽东与地图

1912 年 7 月,年仅 20 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图书馆,自学和博览了许 多地理书籍。在图书馆大厅墙上,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世 界坤舆大地图》,这幅世界地图使他从中受到启发,了解到世界的地理状况 和中国的地理位置,从而奠定了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雄才大略。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地图,并把它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在 1915 年 9 月给同学肖子升的信中他写道:“研究(地理)之法,地图为 要;地图之用,于填最初。”指出了研究地理学的方法之一:运用地图。他 阅读报纸时旁边总是放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随时查对地名,分析形势。

  1932 年,毛泽东在军队作战部门专门设立了测绘参谋和测绘队,负责测 绘地图。每到一个地方扎营,他要求部下首先要挂起地图,供他分析决策。

  1947 年 7 月,毛泽东给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 大别山的电报中强调:“营长以上每人印发一份鄂豫皖三省有县境的地图, 油印的也好。如能每连发一份更好,使所有干部明白地理环境。”

1954 年,毛泽东与吴晗谈到历史地图过于简略时,积极支持吴晗新编《中

国历史地图集》的建议。这本地图集共 8 册,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性工 具图集。

1955 年 5 月,黑龙江省呈报国务院“关于森林火灾”的请示报告送到毛

主席手中时,他当即批示:“请参谋部绘图给我看。”以便详细了解火灾的 地理位置。

在毛泽东使用的工具书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国地图、世界

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伟人毛泽东对地图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好,这正是

他运畴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的源泉。地图是缩小的自然区域,是概括

的地理世界,它有着摄影、航片、卫片等诸多地理事物表现技法所不可取代 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地图也越来越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进简介:颜统鲁,男,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兰州市皋兰县教师进修 学校任教。)

气象故事

竹外桃花三二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天气预报的来历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 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 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1853~1856 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 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 年 11 月 14 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 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 30 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 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 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 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 1854 年 11

月 12~16 日 5 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 250 封回信。勒佛里埃根 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 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 11 月 12 日和 13 日,欧洲西部的西班 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 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 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 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 年 3 月 19 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 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 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 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 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 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 气预报服务系统。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 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 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 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 天)、 中期天气预报(4~9 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 天以上)。中央电视台 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 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

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 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 少的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晁卫华,中学二级教师,现在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任教。)

草船借箭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气象气候知识,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 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丰富的气象 知识。

  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攻打曹操。当时东吴都督周瑜非常嫉妒诸葛 亮的才能,决定用计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不久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弓箭 是最好的武器。请您在十天之内监管制造 10 万枝箭。”诸葛亮不以为然地 说:“10 天时间太长了,会误了大事,我可在 3 天之内完成任务。”周瑜以 为他在说大话,暗自高兴,特意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然后周瑜一面命令造 箭的工匠到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材料也不给准备充分,一面又让他手下人鲁 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就对他说:“3 天之内怎么能造得出 10 万枝箭啊!请 您救救我吧。”鲁肃说:“您自取其祸,我怎么救您?”诸葛亮乘机说:“请 您借给我 20 只船,每只船上要士兵 30 人,船上都用青布罩着,每船扎满草 人,分立两边。我自有安排,包管第三天有 10 万枝箭。不过您不能让周瑜 知道件事,否则我的计谋就失败了。”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猜不透 他的用意,回报周瑜也没提借船的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箭竹、翎毛、胶漆 这些东西,他自有安排。周瑜很是疑惑。再说鲁肃私下准备了快船 20 只,并按诸葛亮的要求在船上扎了草人,等候调用。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的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 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和他一同乘船取箭。那一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 重,面对面看不清人,那扎满草人的 20 只船已用长绳索连在一起,径直向 北岸曹操军营进发。到五更时候已离曹军水寨不远。诸葛亮命令船队头西尾 东一字排开,让士兵擂鼓呐喊。诸葛亮笑着安慰鲁肃说:“雾这么大,我料 定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待雾散了就回去。”果然,曹操接 到报信后说:“大雾迷江,敌军突然来临,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命令弓箭手用乱箭射退敌人。”于是曹军 1 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 箭如雨发。诸葛亮看到草人一侧已扎满箭枝,便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 逼近曹军,让船的另一侧接受箭射,同时继续擂鼓呐喊。待到日高雾散,20 只船两边的草人上扎满了箭枝。诸葛亮命令赶紧收船回营,并让士兵齐声高 喊:“感谢曹丞相送箭!”等曹操发觉上当,欲发兵时已经追赶不上诸葛亮了。

  诸葛亮乘着大雾用草船“借”来了 10 万多枝箭,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笑着说:“我在 3 天前就算定今天会有大雾,因而敢认 3 天之限。周 瑜怎么能害得到我呢?”

诸葛亮是如何算定这场大雾会在 3 天后出现的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变小的

物理现象,雾的形成过程就是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凝结的过程。形成雾的基本 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 在,同时要求风力微弱,大气层较稳定。

  诸葛亮接受命令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日温差大,夜间气温 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过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 足的水汽。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 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料定三日之后会出现大雾,因为完全俱备了形成大雾 的条件。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是军事家必备的素质,诸葛亮以其丰富的气象 气候知识,化险为夷,躲过了别人的陷害,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作者简介:张小梦,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在安徽 当涂县石桥中学任教。)

                                      巧借东风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便亲率 80 万大军南下,屯扎 于长江北岸乌林地区,准备和东吴一决高低。当时周瑜统领 5 万吴军,驻扎 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地区,两军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由于兵力悬殊,难 于抗衡,周瑜便决定用火攻对付曹军。为此,他先诱蒋干盗书,借刀杀人, 又命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再令黄盖诈降施“苦肉计”。可谓用心良苦, 万事俱备。

  这天,周瑜躇踌满志地到各营寨视察,狂风大作,一根旗杆被风吹断, 刮起的旗角抽打在他的脸上。周瑜猛然想起一桩心事,大叫一声,仰翻在地, 口吐鲜血,昏了过去。怎么啦?原来,周瑜打算让黄盖假投降,靠近曹军的 船队后,点着装满油草的战船,引燃曹操的船队。这样,曹操军队就会不攻 自破。没想到,刮起了西北风,曹操驻扎在江北,周瑜在江南,西北风一刮, 根本就烧不到曹操。所以,周瑜一着急,便昏过去了。鲁肃见周瑜病倒,心里着急,便来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迈步跨进周瑜大帐,高声说:“几天不见,都督的身体怎么病了?”其实是明知故问。周 瑜叹道:“嗨!人有旦夕祸福啊。”诸葛亮笑着说:“应该是天有不测风云 吧!”周瑜一惊,然后假装呻吟起来。诸葛亮说:“都督的病是气血淤积所 至。必须先理顺气血,方能除病。”周瑜赶忙问:“您看吃什么药好呢?” 诸葛亮笑着回答:“我有一个药方,都督用后一定会气顺的。”于是诸葛亮 拿过纸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周瑜,说:“这就是都督的病源啊!”周 瑜接过纸条一看,大惊,不禁内心感叹:“诸葛亮真是神人,早就知道了我 的心事。早知这样,不如把实情告诉他。”诸葛亮写了什么?纸条上只有 16 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东南风,周瑜的计策再好也用不上,这就是周瑜的 病源。诸葛亮说:“我虽才能不高,但却遇到过仙人,经他指点,学会了一 点巫术,可以呼风唤雨。都督想要东南风,可以在南屏山上建一座祭台,我 到坛上作法,借它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帮助都督打仗,您看怎么样?”周瑜 急忙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就是一夜的大风也足够了。只是时间紧迫,不 要再拖延了。”诸葛亮说:“那好,明天我就去祭风,后天借来。怎么样?” 周瑜一听,高兴得跳起来,立即派人修建祭风台,他的病完全好了。

  后天将至,夜里三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于是周瑜立刻发兵,一场历史 有名的赤壁大战,拉开了帷幕,最后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诸葛亮真的会巫术吗?哪能呢,巫术都是骗人的东西。诸葛亮说能“借” 来东风,那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历法。严冬时节,刮得尽是西北风,而后天恰 是农历冬至日,“冬至一阳生”,春气开始上来了,十有八九要刮东南风。 那他为什么要假借巫术骗周瑜呢,这就看出诸葛亮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儿了。 南屏山,紧靠江边,远离周瑜大营,他是防着周瑜事后加害他,早就想好了退路。等周瑜派兵包围祭风台来抓诸葛亮时,诸葛亮早已登上准备好的小船,离开周瑜的防地,找刘备去了。

(作者简介:张燕,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地理系,现在 武汉市长航集团总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火烧葫芦谷

公元 234 年春天,诸葛亮带兵 35 万驻扎于祁山,司马懿调集 40 万兵马, 在长安以西渭水一带摆开阵势,准备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一边布置部下储 运粮草,一边亲自去察看地形。当他在渭河以南发现葫芦谷这一特殊地形 时,心中无比喜悦,立刻想好一条妙计。

  葫芦谷地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马通过, 而谷内却能容纳 1000 多人。此地正是设防歼敌的绝妙地带。于是,诸葛亮 叫士兵们把干柴、硫磺、火药等堆藏在谷中,同时在谷地两边高山上埋伏着 数千名精兵。然后,诸葛亮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葫芦谷中,只听一声炮响,山上的士兵投下无数的木 头、石块堵塞了谷口,与此同时,也丢下无数根火把,引燃了谷内的干柴。 霎那间,葫芦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司马懿抱着司马师、司马昭大哭道: “我们父子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这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 就下起大雨,浇灭了熊熊的烈火。司马懿喜上眉梢,连忙说道:“天不亡我, 现在不杀出去,还待何时!”说时迟,那时快,他们父子带兵奋力冲杀,突 破重围。诸葛亮在山上看到这一切,不禁长叹一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诸葛亮本打算设计将魏军司马懿等烧死在葫芦谷,然而事与愿违。这果真是老天爷的安排吗?不是。这是当时多方面的地理因素与地理环境对天气 影响的结果。

葫芦谷谷地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 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 的现象。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 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 为水气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 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 葫芦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所设的“火烧葫芦谷”一计毕竟是失算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是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天 气的影响而使他功败垂成。可见,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不仅要了解战地的 地形状况,而且要善于预测一定的地理要素可能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得 出万无一失的判断。如果说,诸葛亮当时考虑到葫芦谷起火后会产生山谷风 而降雨,那么,司马懿还能死里逃生吗?

            (作者简介:龙配成,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安徽肥西县董岗中学任教。)

智筑冰城

三国时期,曹操北定中原,于是调集兵马讨伐西凉并杀死了首领马燧。 马燧之子马超乃三国赫赫有名的虎将,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于是就亲率兵马 东进,迎战驻扎在渭北(今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渭河附近)的曹军。曹操远道 驱兵渭水与马超对峙,因长途跋涉,安营扎寨未稳,就屡屡被马超的西凉军 打败,兵力损失惨重。曹操为保存实力,防备马超的连连偷袭,于是命令曹 军将士取渭河沙土修筑营寨大墙,但因沙土粒粗屡筑屡塌,无法筑成高大的 防范寨墙,曹操因此苦恼而忧心如焚。

  此时,有位当地的隐士求见曹操,献上了一条退马超的良策,他说:“连 日来渭水一带阴云密布,夜间必刮北风,倘若北风一起定会天寒地冻。当风 起之后,令士兵运土泼水到天亮,天明之时,一座坚固的冰土城就会建成。” 曹操言听拍手叫好,并依计而行,于是令士兵运土泼水,一夜之间一座白色 的“冰城”营寨果然筑成。第二天,马超率兵又前来攻打营寨,马超及部下 来到“冰城”下一看,都大为震惊。冰城险峻光滑,西凉兵久攻不下,损失 也相当严重,官兵士气低落,军心开始动摇。此时、静候在“冰城”内的曹 军待机冲出营寨,一举击溃了马超的西凉军,最后得以胜利。

    那么,骤冷的天气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原因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讲的冷锋天气现象。曹操西伐的季节恰是农历十月的初冬之际,此时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便会经常出现恶劣的冷锋天气。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 之上的黄土高原渭水一带,每当冷锋过境时,南来的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再 加上地势高峻,加剧了冷空气的强度,故而在抬升暖湿气团时造成阴云密 布,气压梯度加大,出现以北风为主的大风天气,并使气温迅速下降。而冷 锋过境后,该地区又被冷气团所占据,其较高的地势,使气温进一步下降, 天气骤冷,天寒地冻,在这种气象和天气条件下,极易结冰封冻。

     曹操正是听取了这位隐士的良策,利用这种冷锋天气的变化,运土泼水筑成冰寨城墙,保存了实力,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从而一举 击溃了西凉马超。

(作者简介:秦晋,毕业于河北省邢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现在 河北武安师范学校任教。)

                          气球炸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广为流传。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位巧借西风施放气球炸弹的人却鲜为人知,这人就是 日本著名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

  话说 1942 年 4 月 18 日拂晓,美军出动了 16 架 B—25 型轰炸机对日本 首府东京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东京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对此事日本最高司令 部的官员们大为震惊且极为恼火,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对美国实施报复,官 员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却苦于没有有效的报复途径。最后日本中央气象 台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突发奇想,想出一妙招,那就是借助西风的力量,施 放气球炸弹,于是他欣喜若狂地写了份实施报告,并呈交给首相。报告声称, 在离地面 1 万米的高空,有一稳定的西风带,从日本直达美国,如果有无数 只高空气球吊上炸弹,那么二三天后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 降落到美国爆炸。这一极为新鲜的科学奇想,立即引起日本首相的极大兴 趣,首相认为这比用轰炸机轰炸高明多了,当即批示,由荒川秀俊具体负责 研制气球炸弹。接到任务后,荒川秀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他 觉得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过了不久,由荒川秀俊设计并制造的一种新 型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炸弹诞生了,随后立即进行了大批量生产, 只待时机成熟,便立即腾空而起,在西风的协助下直逼美国。

       1944 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军攻近日本本土,日本领土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日本人拿出了他们的绝招,随着首相的一声命令,由 荒川秀俊亲手研制的气球炸弹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几百只吊着炸弹的大气球 从一个秘密的生产基地腾空而起,沿着 1 万米高空的西风气流浩浩荡荡地向 美国飞去。

     二三天后,放出的第一批气球炸弹,果然在美国西部地区接二连三地降落爆炸,引起了频频大火,这不亚于美国 B—25 型轰炸机对东京的轰炸,此 后的 8 个月内,日本每月释放 1500 枚左右的气球炸弹,累计总数达 9000 余 枚。

这些气球炸弹不仅造成了美国的频繁大火及人员的大量伤亡,同时还使美国西部的居民们惶惶不可终日,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整个社 会处于瘫痪状态。但更为严重的,还是对建在内华达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构 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如果这些气球炸弹一旦引起了原子弹工厂的爆炸,那 么,正在研制的原子弹计划将会受到无法估量的破坏和损失,美国人朝思暮 想的原子弹也会因此而流产。对此,美国朝野一片惊慌,迅速组织得力人员 去调查此事。

  聪明的美国人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查明了气球炸弹的“老家”,原来它 们是从日本的九州、四国、本岛等 5 处海滨放飞的。于是美国立即制定了“日 落”计划:第一,用飞机来迎击飞来的气球炸弹,让它们在太平洋上空爆炸;

第二,美国太平洋空军对日本可能释放和生产气球炸弹的地区实施轰炸;第三,全力封锁气球炸弹给美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消息,禁止新闻 媒介发表任何关于气球炸弹的报道,以使日本无法知道关于气球炸弹的真实 效果,动摇这一战术的信心。后来从战犯口供证实,正是这一措施,使日本 以“没有明显战果,气球可能未飘至美国,造成战争资源浪费”为由,自动 取消了这一计划,而且气球炸弹的发明者荒川秀俊还遭到军方指挥官们的讽 刺和非难。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1946 年,远东军事法庭把荒川秀俊押上 了审判台,法庭审判官们认为荒川秀俊在二次大战中的破坏作用,远远胜于 一支凶悍的作战部队,罪责难逃,死有余辜。此时,荒川秀俊终于知道了气 球炸弹的巨大“功绩”,但已无法向日本军方炫耀了。

  可笑的是,诸葛亮借东风成为有功之臣,而荒川秀俊借西风却成为千古 罪人。看来,再聪明的人,再高明的想法,只有为正义服务,才能得到人们 的赞誉,一旦为不义帮凶,只能对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作者简介:马文涛,现为山东枣庄七中初二学生。指导教师:刘建佩。)

晏子戏楚王  

战国时期,齐国的丞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在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 陵),楚王设酒宴招待晏子,喝得正高兴、正热闹的时候,两个差役绑着一 人从宴席前经过,楚王有意问:“被绑何人,犯了什么罪?”

“齐国人,犯盗窃罪”,差役回答说。 楚王盯着晏子问:“齐国人本性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上前回答说:“我听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

枳(枸桔)。桔子香甜可口,而枳子呢,酸苦涩嘴,桔和枳仅仅叶子看上去 相似罢了,果实味道却大大的不同,什么原因呢?是气候的差异、水土不同 造成的。我国老百姓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不偷盗,现在到了您楚国就会偷盗, 难道是楚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使老百姓沦为强盗吗?”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不能随便戏弄聪明能干的人,瞧,我反而自讨没 趣了。”

故事中的晏子说:“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是由于秦

岭、淮河的南北气候和水土差异所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地理位置和地 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一条分界线。我国一月份 0℃等温

线和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都从这里通过;它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 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及广义上南方与北方的分界地。故事中的桔生长在南方,那里水热条件好, 适合于它的生长,果实就甘甜味正。倘若移至北方,由于水热条件差,因而 果实也就苦涩干酸。

晏子思维敏捷又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所以才使欲取笑他的楚王,反而

自取其辱。

  (作者简介:赵晓珺,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江西上饶师范学校地理系, 现在江西上饶六中任教。)

                            严寒退敌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表面上玩弄狡诈的欺骗手段以掩人耳 目,于 1939 年 8 月 23 日同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暗中却秘 密制定了突然袭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当准备就绪,条件成熟时,德 国立即撕去假面具,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未经宣战,就向苏联发动了全 面进攻。当时的希特勒叫嚣三个月消灭苏联,进而征服全世界。

  德国纠集了 190 多个步兵师、3700 辆坦克、5000 架飞机,共 570 万兵 力。从西、南两个方向,在 3000 千米的战线上犹如“台风”一般向苏联席 卷而来,短短三个月就推进到莫斯科附近。为了实现鲸吞苏联的美梦,他进 一步集中了苏德战场上 1/3 的步兵和 2/3 的机械化部队,于 9 月 30 日至 10月 2 日分头向莫斯科城压了过来,妄图一举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扬言要在 11月 7 日十月革命胜利这一天亲临莫斯科红场,检阅凯旋的德军将士。 面对顽敌的嚣张气焰和重兵压境的困境,苏军统帅部的高级将官们一个个两手托腮,愁眉紧锁,整个作战部宠罩在烟雾腾腾和激烈的辩论之中。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将军一言不发,时而翻阅案边成堆的军事情报,时而凝视墙 上的军用地图。最后,他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说,大家不必悲观,我们有天 兵天将助战,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他笑容可掬,慷慨激昂地谈了自己拟定的 作战方案,会议大厅里人们顿时活跃起来。

         10 月 2 日,德国人号称“台风”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几乎在同时苏联的“天兵天将”也出现了。这支“天兵”迫使德军有的染病、有的残废、有的 倒毙,坦克不能开动、大炮不能瞄准、机枪不听使唤,连步枪的枪栓也拉不 开了。整个德军陷入瘫痪,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这支天兵天将不是神灵也不 是超人,而是莫斯科冬天的严寒。

原来,那个年轻将军是地理系的高材生,他对莫斯科地区的气候状况了如指掌。当他详细研究了手头的气象资料后,断定当年冬天必定出奇地严 寒。德军虽武器装备精良,趾高气扬,但在精神上、物资上缺乏御寒准备, 奇寒光临必将不攻自溃。果不出所料,11 月 6 日第一次寒潮到来,大地封冻,

     10 日大雪,气温骤然降至零下 28℃,27 日再降至零下 40℃,最低气温达零下 50℃。奇寒袭来,那些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惯了的德国兵,完全 失去了活动的能力,那里还谈得上打仗。纵览德国阵地,冻僵了的军士横七 竖八倒卧在地,一片抽搐,一片哀号,死伤病残难以计数。

  这时,苏军训练有素的西伯利亚部队,身穿白衣,手持白色武器,犹如 出山的猛虎向毫无抵抗能力的敌人反击过来,不出数日,德国损兵折将达 100 万之多,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了。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作用。因地制 宜,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是指挥员取胜的重要法宝。

        (作者简介:张天才,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山西大同市第十一中学任教。)

诺曼底神兵

1939 年 9 月 3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法西斯以其闪电战迅 速控制了欧洲 14 个国家,并企图吞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但是,从法西斯 产生之日起,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就一直顽强地进行着。在东线,以斯 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顽强地抵抗德军侵略,成功地保卫了祖国。在西线,以 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军队,果断地开辟了第二战场,彻底粉碎了法西 斯的美梦。

  二战期间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战役,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诺曼底登陆 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盟军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前奏。

  1944 年 6 月 6 日凌晨 2 时,诺曼底登陆战正式开始。首先盟军以 3 个伞 兵师在德军后方空降,接着空军猛烈轰炸,而就在此时,海军装载登陆部队 的潜艇,突然出现在诺曼底半岛地区。登陆艇突然出现,令德军大吃一惊,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陆部队来得这么快。清晨 6 时半,第一批部队已登上滩 头,接着,约有 15.6 万人在当天登陆,一举击溃了希特勒坚固的诺曼底防线。

  在这次登陆战役中,盟军的伞兵和空军是怎样对德军突然袭击的,这一 点我们暂且不论。但为什么与此同时海军潜艇,能够突然出现在滩前?这些 潜艇又是怎样避开德军舰艇海上的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的呢? 原来,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查一下年历我们就会知道:1944 年 6 月 6 日,是我国阴历闰 4 月 16,

月相上是望。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漆黑的夜晚发起登陆,而选择了这个皓月当 空之夜呢?因为这正是大西洋出现大潮的时候。当大西洋出现大潮时,表层 海水因涨潮而向大洋中心流动,到大洋中心海水就必然下沉,从而形成下沉 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层又向岸流,呈现为向岸海流;向岸海流在底层触岸后 又形成上升流。这样,表层海流、中心下沉海流、底层向岸海流和沿岸上升 海流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盟军摸清了大西洋西岸英吉利海峡这一海水运动规律,用潜艇装载军

队,从英国开始下沉入海,然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深层向岸海流为动力,避 开了海上德军军舰和海下寻热系统,顺利到达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地 区。这时伞兵、空军突然对德军发动进攻,潜艇悄然浮出水面。当德军的军 舰还在巡逻,暗堡中的哨兵正密切注视海上动静的时候,盟军登陆艇黑压压 地迎面而来,继而风卷残云一般,占领了滩头阵地,取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因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盟军利用大潮时英吉利海峡

海水的运动规律,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者简介:陈宝林,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安徽师大地理系,现在安 徽全椒县武岗中学任教。)

                              水雷搬家 德军遭殃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 1943 年,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制海权的争夺已进 入白热化阶段。德军为切断美、英盟军向苏联运送军火物资的北方“生命 线”,不惜孤注一掷,派遣驻挪威阿尔塔峡湾的强大舰队出海截击盟军护航 运输船队,经过几次激烈的海战,法西斯海军受挫。但他们并不甘心海上优 势的丧失,在通往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的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域的重要航线 上广布水雷,意在封锁航道,以限制和重创盟军的船队行动。

  时间在战争的硝烟中流逝。在以后的日子里,盟军船队仍在水雷区畅 行,并未触雷受损,对此,德军感到纳闷。但并不怀疑所布水雷的灵敏性, 只是对这些水雷的去向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盟军发明使用了什么先进的扫雷 装置清除了这些水雷。

  翌年的隆冬,在北冰洋巴伦支海水域,白昼只有二三个小时,即使中午, 太阳也难以升起在波涛汹涌的海平面上。这时,一支执行海上截击任务的德 军特混舰队若隐若现,劈波行进在风雪浓雾的洋面上。当舰队到达新地岛附 近海域时,突然一声声闷雷般的爆炸声从水下传来,顿时,大海就像炸开了 锅一样沸腾,几艘德舰在剧烈的震颤中受重伤。德军舰队认为是受到了盟军 潜艇的袭击,除实施反潜攻击外,慌忙掩护受伤舰只撤退。大海很快就恢复 了原有的平静,经空中侦察,受炸舰队并未受敌舰攻击,而是它触发了水雷。 经辨认,这些水雷的型号恰和数月前布于北大西洋水域的水雷一致。这些不 长眼的漂浮物竟炸了它的撒放者,舰队指挥官暴跳如雷,神情显得十分沮 丧。只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上帝在施加惩罚,注定这场战争必败。 什么原因使德军做出了这桩事与愿违的蠢事?这批水雷如何会漂到这里?

  原来这是洋流立下的战功。在北大西洋存在着一股规模巨大的洋流系 统,即北大西洋暖流。这股暖流浩浩荡荡一直流向北冰洋巴伦支海,使这片 水域在酷寒的冬季也不封冻,海上活动可正常进行。二战期间,海洋科学还 不能认识全球的洋流运动规律,结果使得德军自以为聪明的海上军事行动, 害人不成反害己。

因此,二战后,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科学上不遗余力,大力开拓第二生

存空间,其中对洋流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总结出了风海流、密度流和 补偿流等洋流系统,并准确勾画出了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使这一科研 成果为天气预报、环境研究、航海、渔业、军事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 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举堂,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河南新野职业专科学校任 教。)

                            扭转战局的气象情报

1940 年夏,英国谍报部门获得了德国“海狮行动”的情报:希特勒即将 入侵英国本土。但是同年 10 月,英国海军情报部却断然宣布,希特勒入侵 英国的威胁业已过去,至少在明年春季前,“海狮”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国海军情报部是正确的。当时,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 是根据天气预报和海上气候条件的预测作出的。因为那年冬季的气压、气团 移动的速度、雾的浓度以及海浪的高度等气候条件,都对德军的入侵十分不利。

  1941 年 6 月,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陆军元帅冯·李勃 率领的集团军直逼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城下。列宁格勒被围,与外界的联 系几乎全被切断,陆上交通已经完全中断,空中通道只能起联络的作用,因 为当时空中优势并不在苏联方面。唯一能与后方相连的就是拉多加湖,可是 湖上的运输船只经常被德国飞机炸沉,城里粮食供应日见困难。

在冬季即将来临之前,冯·李勃的最后一次总攻未能得手,就转而进攻

要冲提赫文,企图切断列宁格勒的全部供应线,列宁格勒危在旦夕!列宁格 勒市委和军委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同时准备一旦提赫文陷落,就修筑一 条从扎博里耶火车站向北绕过提赫文再到新拉多加的公路,来解决运输粮食 的问题。这条公路全长 200 多千米,但中间有一段是拉多加湖岸的水域。于 是,拉多加湖何时结冰?冰的厚度是否能承受满载粮食的汽车重量?就成为 要求刻不容缓地予以解决的问题。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终于发现在

1905 年的《俄罗斯地理学会通报》上有一份报告。报告的作者是一个名叫苏

霍·扎哈罗夫的灯塔看守员。作者根据对拉多加湖的几十年观察指出:拉多 加湖整个湖面是不会结冰的,但沿湖地带每年都结冰,其厚度足以支持人车 自由通行。报告还提供了拉多加湖沿岸历年开始结冰的日期。根据这些资料 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公路必须通过的那段沿岸水域肯定是会结冰的。果然, 冬季到来后不久,拉多加湖沿岸开始结冰,冰层厚度很快超过了 10 厘米。 一辆辆满载粮食的汽车终于驰上了这条冬季线路,列宁格勒得救了。

从第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不利的气候条件,阻止了德国“海狮

行动”的实施;在第二则故事中,列宁格勒之所以能够得救,是因为苏联掌 握了重要的气候资料。从这两则气候与战争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气候 对战争的胜败有时起着决定作用。当然,气候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贸 易等其它方面也都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钱淑安,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 现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店二中任教。)

                                    日本的“神风”

 “神风”是日本人对台风的称呼,对于这个称呼,人们或许会感到惊奇: 经常造成家毁人亡的台风,怎可与保佑平安的神灵联系在一起呢?这是由于 大家只看到了台风破坏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建设性的一面。西北太平洋的 台风每年 4 月份开始生成,7~10 月更为频繁、强烈。它的强大风力既可造 成灾害性的天气,但又能给干旱的夏季带来丰沛的降水,偶尔还起到一些意 外的保护作用呢!700 年前镰仓幕府时期的日本人民,就是受益于台风的这 种“保护”作用,才免去了两次灭顶之灾。

  公元 13 世纪中叶,蒙古大军在元世祖忽必烈指挥之下,挥军南下,由 于所到之处经常受到强烈的抵抗,伤亡颇多。因此常在攻城略地之后,野性 大发,大肆屠城。单是扬州城一役,整个城市幸存者廖廖无几,人们都非常 惧怕蒙古铁骑的到来。在一统中国之后,为了显示威力,势力空前强盛的元 世祖决定派兵东征,元至正十二年(即公元 1274 年)夏季,数十万刚下了 战马的蒙古兵登上了颇为生疏的战船。蒙军长期习惯于内陆地区的大陆性气 候,对恶劣的海洋天气一无所知,特别是不知道该季节盛行台风,其强大的 威力极为可怕。初次下海的蒙古军冒然出征,一到琉球外海,就遇到了风暴,偿到了台风的苦头,损兵折将而归。至元 18 年(1281 年),仍不甘心的元世祖再次 派兵东征。由于选择的时间仍是台风旺季,免不了同遭覆辙。之后,元朝统 治者接受了失败的教训,放弃了武力征讨的方针,积极表示愿意友好通商, 镰仓幕府也放弃了敌对防范措施,从此结束战争状态,两国和平交往很快发 展起来。日本人民因两次台风而免遭战争之苦,于是把以前视为洪水猛兽的 台风看做是神的保护,又看作是“神风”。

    如果说历史上的两次“台风”帮助日本人民抵御外来的侵略,被誉为“正义之风”,那么,二次大战末期,日本侵略者组织的“神风敢死队”,却给 台风无端的蒙上一层可耻的外衣,成了侵略者垂死挣扎的最后一根稻草。中途岛海战后,日本海军名存实亡,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舰队逼近日本本土,准备登陆,捣毁侵略者的大本营。而日本军国主义者还准备实行焦土政 策,刻意煽动了空军中的武士道精神,组织了一批敢死队,妄图再有一次神 风的庇护使国土免遭占领,于是把这支敢死队命名为“神风敢死队”。队员 们驾驶载满炸弹的飞机撞向美军舰艇,作自杀性行动。美军虽然遭到一些损 失,但日本帝国主义仍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这次日本想要神风保护的妄想最 终还是破灭了。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认识有限,往往把一些事情蒙上了迷信的色 彩。随着人们对台风研究的深入,人们已基本弄清了台风的形成、行进的规 律。人们已能预测并及时预报台风。台风是一种特殊而强烈的热带气旋。世 界上位于大洋西岸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不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因为影响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西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气旋人们俗称台风;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以及东太平洋美国、加拿大等国沿海地区 称为飓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一带人们称为旋风。不仅如此,很多地区还给 它命名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名称。如墨西哥称之为“可尔多那左风”, 海地称为“泰诺风”,菲律宾称为“碧瑶风”,而澳大利亚则称之为“威力 威力风”,日本对台风虔诚的称之为“神风”。

  台风行进的路径在亚洲东部有三条,它形成初期多在东风波扰动下向西 或向西北移动。在菲律宾附近洋面转向,并在琉球群岛和日本附近登陆的转 向型台风,如果不是受西风带低压槽前方的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转向东北 路径向日本方向前进,就不会有日本人的“神风”了。现在,人们根据热带 气旋的强弱把台风划分为 4 个等级,即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6~7 级为热带低 压,8~9 级为热带风暴,10~11 级为强热带风暴,等于或大于 12 级为台风。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来人们可能利用台风的巨大能量来发电,化害为利,那 才是真正的神奇呢!那时,台风将成为人类真正的“神风”。

  (作者简介:林春远,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福建师大地理系,现在福 建南安市延平中学任教。)

   “无敌舰队”的灭亡

  16 世纪初,西班牙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霸主,尤其是其不可一世的强大 武装之一——西班牙海军,更被吹嘘为“无敌舰队”。到 16 世纪后半期, 随着英国实力的增强,英国为了自身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诸如贩卖黑人、掠 夺殖民地等方面,同西班牙屡屡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导致了大西洋海战。

  1588 年 4 月 25 日,西班牙海军誓师征讨英军,以梅迪纳·西多尼亚公 爵为统帅的西班牙舰队刚驶出特茹河口,突然狂风大起,波浪滔天,整个舰 队无法开航,经过数小时的搏斗,整个舰队进入了大西洋。没过几天,舰队 再次遭到罕见狂风的袭击,旗舰“圣马丁”号被迫躲进附近的泊锚地,其它 舰只散的散,沉的沉,水手们疲惫不堪,两次狂风使“无敌舰队”的装备和 战斗力损失 10%以上。

  “无敌舰队”经过短时期整顿,恢复队形,列开阵式,扑向英国海军基 地——朴茨茅斯港。令人不解的是,港外海面却没有遇到任何来自英国人的 抵抗。西多尼亚下令乘风鼓帆的西班牙舰队停止前进,疑惑地观察起来。

原来,英国人也早作出应战准备,发誓要将西班牙军队拒于国门之外。

不幸的是,英国舰队离开朴茨茅斯基地后,遭到了和西班牙海军同样的厄运

——狂暴风浪的袭击,英国海军不能出航,因而除留下几艘轻型帆船监视海 峡外,主力舰队躲入港内,这便出现了上述一幕。

由于西班牙海军的疑虑、迟滞,丧失了对英军一举而胜的战机,英国主

力舰队,在德雷克率领下,利用夜色做掩护,从西班牙舰队侧翼包抄到其后 方,抢占了上风向,船借风势,风助船威,首战重创“无敌舰队”,西班牙 海军被迫退往加来。

加来距英国很近,利于登陆,但此处海峡最窄,形成风道,风力比外海

还大。加之西班牙舰只庞大,在狭小的水域不利周旋,英军决定用火攻作为 大决战的序幕。决战开始,英军趁夜放出十几艘火船,随风势冲入西班牙舰 队,西班牙海军用小船加以堵截,由于风力太猛而无济于事,倾刻间烈焰腾 腾,火光一片,西班牙海军船舰拥挤,相互碰撞,被烧溺而死的水兵有 1000 多人,损失惨重。

西班牙军队斗志全无,望风而逃,海上忽然一阵狂风暴雨,西班牙海军

扯起风帆向南逃去。忙中出错,由于风力太大,战舰失去控制,马上要在浅 滩搁浅,狂风忽然改了方向,强劲的北风使面临绝境的“无敌舰队”摆脱了 灭顶之灾。狂风一直将舰队向北吹去。西班牙将士要想回到祖国,只有向南, 再次经过英吉利海峡,这无异于自投罗网。为不使舰队全军覆没,只有绕过 英伦三岛向西再向南,从茫茫的大西洋返回祖国。这是一段艰苦的航程,大 西洋上的飓风不断的袭击,使本已破损不堪的一些战舰沉没在无底深渊,另 外一些舰船被爱尔兰外海的礁石吞噬,生还者廖廖无几。经此役,西班牙海 军损失战舰 70 多艘、将士 9000 多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西方霸主的地位。

综观整个战役,西班牙人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凶恶的敌人——风暴。那么,使“无敌舰队”濒临灭亡的大西洋风暴是怎样形成的呢?

  早春 4 月,亚欧大陆上仍残留着势力较强的蒙古高压,大西洋上的冰岛 低压逐渐减弱。气压的急剧变化,使大西洋沿岸的风力大增,且方向不变, 西班牙海军选在 4 月出征,正遇此类天气。经过激战,败退的西班牙海军经 过数月颠簸,又碰上了大西洋飓风,这是由低气压而形成的热带气旋,由于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汇聚,并辐合上升,之后,在北半球逆时针旋 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如果中心气压很低,旋转的气流强度就会很大, 有时超过 12 级,并且上升的气流会冷凝成雨。西班牙舰队几度遭到飓风的 袭扰而疲于奔命,再与以逸待劳的英军开战,焉有不败之理。

  (作者简介:史彦军,毕业于河北师大地理系,现在河北省徐水县第一 中学任教。)

   “马纬度”和“贸易风”

  在 18 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气机,那时航海家们只能靠 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远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和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靠风力乘帆船,完成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壮举。 但是,他们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 风平浪静、无丝毫风。在无风时,他们只能将船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 而且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 30°纬度附 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那 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对于一般货物, 早点、迟点运到目的地没多大问题,可是对活生生的马匹来说,麻烦事就大 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 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 30°纬度叫做“马纬度”。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其它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

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原来,这是由于地球各地区受到的光热不同造成的。在终年炎热的赤道 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这样在赤道上空聚积的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高气 压,于是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下,北半球南风右偏、南半球北风左偏。当空气运行到南北纬 30°附 近高空时,不能继续前进,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 带高气压带,由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的空气,形成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 的秘密所在。其实,不仅仅是“马纬度”无风,在赤道海区、南北纬 60°海 区都是无风带。

既然有无风带,那就会有风带。那么,风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

道,空气流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低空的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 一部分气流又流回赤道,以补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按理讲,这 种低空的风在北半球应是北风,南半球应是南风,但是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北半球的北风偏转成为东北风,南半球的南风偏转成东南风。这种风 的方向少变,一向很守“信用”,常年吹着一个方向。因此,海员们称之为 “信风”。在这一带海岛上的树,被定向风吹得像扫帚一样,形成一种绝妙 的风向标。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他 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同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 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

  (作者简介:赵世兵,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任 教。)

                      漂来的“横财”

 1949 年夏季,在阳光明媚的英国著名商港利物浦市的海滨沙滩,一个名 叫约翰·沃伦斯的儿童正在尽情地玩耍。突然,脚下一滑摔倒了,身体被一 个硬东西垫得好疼。摸出一看,原来是个沾满污垢、形状奇特的玻璃瓶,气 得小约翰把瓶子向身边的石头上扔去,“砰”的一声响,瓶子碎子,出现了 一张纸,充满好奇心的小约翰捡起纸,只见上面这样写道:“纽约,1927 年 6 月 20 日 我的遗嘱:将我的遗产平分给拾到这个瓶子的走运者和我的保护人巴里·科辛。” 小约翰一蹦三尺,高兴得不得了,而远在美国年届七旬的巴里·科辛几乎已经绝望了。因为在过去的 22 年里(1927 年至 1949 年),巴里·科辛四 处打听、八方寻找这张遗嘱,始终未能如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美国纽约有个脾气古怪的女富豪,她拥有一大笔财产,既无继承人,又不愿赠给亲属,竟别出心裁地将遗嘱装进玻璃瓶并密封好,然后扔进了大海。不久,女富豪就离开了人世。这可急坏了她的保护人巴里,由于 找不到遗嘱,属于巴里的那一半财产也无法继承。

那么,这张遗嘱是怎样从美国来到万里之外的英国的呢?

  是洋流的“魔力”帮助小约翰和老巴里得到了这一大笔遗产。原来,大 洋里的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 洋流是大洋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具体一点讲,洋流就是大洋中表层的海水,长期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的水体。在地图上直观地观察,在北半球,洋流的流动规律 与阿拉伯数字“8”的书写方向近似;在南半球,洋流的流动规律可与阿拉 伯数字“0”的书写方向近似;在南北半球之间也就是赤道附近海区也有一 股洋流,方向与分数线“—”的书写方向一致;从整个大洋来看太平洋和大西洋最为典型,其洋流流动的规律很类似于“ 8 ”的书写笔顺。0正是这个洋流,帮助小约翰·沃伦斯和老人巴里·科辛得到了一大笔遗 产。从美国东海岸到英国西海岸,是世界最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区。 靠洋流漂来“横财”,在全世界恐怕还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简介:刘少刚,中学二级教师,现在天津市宝坻一中任教。)

漂流瓶与“金钥匙”

1994 年 3 月 26 日晨,南非的德边维彻海滨,7 岁的夏蒂随父母在散步。 突然,夏蒂发现海边躺着一只晶莹的宝葫芦——一只漂流瓶。小夏蒂捡起漂 流瓶,打开瓶盖,发现里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请信、一枚金光闪闪的“金钥匙” 和一个用彩纸精制的小五角星,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小夏蒂确实应该高兴,这只漂流瓶来历不凡,它来自于 1994 年上海国 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的一项重大活动——“我托大海捎封信”。1993 年年 初,上海市长亲手将 200 把象征上海城门的“金钥匙”授予少年儿童代表。 孩子们就将这 200 把“金钥匙”和中外文邀请信等分别装进了晶莹剔透的漂 流瓶里。1994 年 1 月 31 日少年儿童代表登上海军舰船,将漂流瓶分别投进 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儿童如果有幸收到这种 漂流瓶,就会被邀请于这年 7 月份到上海来作客。

  小夏蒂的父母将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闻报》,《每日新闻报》很快刊 出消息,引起了轰动。夏蒂应邀于 7 月 23 日来上海参加了少年儿童艺术节 活动。

大海为什么会传送信件呢?这得归功于海洋里的“河流”——洋流。因

为洋流运动可以把海域中的某种物质携带到别的海域中去。 洋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首先,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的存在,是海洋

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动,并且使上层

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如南北半球盛行 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

其次,由于各地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

海水流动,这叫密度流。如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 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大西洋。

第三,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

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如秘鲁寒流。 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同时

受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的形状突出,也迫使洋

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由于形成洋流的诸因素大多是有规律的,所以,世界洋流的分布也是有

规律可循。如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 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大陆外围形成 的西风漂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的季风洋流等等。这些具有规律性的海水 流动,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气候、海洋渔业,以及大洋航行等方面都有影响, 这种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洋流的作用,漂流瓶随波逐浪,在茫茫大海里漂流,成了海洋上的 一位“信使”,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引出了种种趣闻。

  (作者简介:张建洲,毕业于河南师大地理系,现在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任教。)

天降怪雨

“天上掉馅饼”是中国的俗语,意思是说不可能发生的事,可自然界中 确有类似这样的怪事。

  我国东汉建武三十一年的某一天,在今河南省开封一带(古称陈留郡), 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但奇怪的是降下来的雨水中混有大量 黑色的谷子。“谷雨”奇闻很快传遍了全国。

  1608 年,法国的一个小城中降了一次罕见的雨,雨的颜色是血红的,全 城到处可发现鲜血般的雨点。

  大约在 100 多年前,西班牙某地忽然从天上降下了大量的“麦雨”,麦 子和雨水一齐从天上降了下来。

  1940 年的夏天,在苏联的高尔基地区一个村庄,电闪雷鸣,急风暴雨, 突然从天上降下来遍地的银币。顷刻,雨过天晴,人们从地上拣起了数千枚 中世纪的银币。

1949 年间,在新西兰沿岸地区,下过一场“鱼雨”。几千条鱼同暴雨同

时由天而降,撒满大地。

  1960 年 3 月 1 日,法国南部的土伦地区竟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无数只的青 蛙!

此外还有“龙虾雨”、“海蜇雨”、什么杏黄色、金黄色、翠绿色等五

颜六色的雨。 这种种奇雨到底是怎回事,是奇还是不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

些稀奇的自然现象也在实际中得到了认识。在西班牙下的所谓“麦雨”,原

来是从乌云中向地面伸出了一个类似“象鼻”、旋转极快的云柱,把摩洛哥 某处的一个大粮仓卷起,飞过崇山峻岭,最后降到了西班牙。

1940 年苏联的“银币雨”,也是暴雨把古代埋在地里的银币冲刷出来后,

被一股旋风卷到高尔基地区,在一个村庄降落下来。至于 1960 年 3 月 1 日 法国下的一场“青蛙雨”,也是旋风把池塘中的水和青蛙一齐卷入天空,最 后降落到土伦地区。

那末这“象鼻”似的旋风是什么呢?在气象上我们称它为“龙卷风”,

上述种种奇事都是“龙卷风”的杰作!龙卷俗称“龙吸水”。也许它的外形 很象神话中的“龙”从天上伸向地表面把水吸上去而得名吧!龙卷实际上是 从积雨云中伸向地面的一个范围很小,破坏力极大的空气涡旋。如果发生在 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被称为“海龙卷”;如发生在陆地上,卷扬 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所以它是一种灾害性非 常严重的天气现象之一。

  (作者简介:赵焕义,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 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管局高级中学任教。)

                        小水滴旅行记

  炎热的夏天,蝉儿不停地在树上高喊:“知了,知了,”树叶、小草被 太阳照得低下了头,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可奈何地忍受着。唯有池塘里、田野 里、小溪里的小水滴不愿忍受,相聚在一起议论着到什么地方去避暑。其中 一个小水滴说:“昨天下雨时,从天上来的伙伴说他们那里可凉快了,他们 已经变成水汽又回去了。”不等他们商量好,小水滴们就被太阳烤得变成了 水汽,踏上了到天上去避暑的征途。

  一路上,小水滴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有高楼大厦、茂密的森林、宽 阔无垠的田野、连绵不断的高山,有一会儿象山,一会儿象群羊似的白云, 还有从未见过的万里长城??他们又说又笑、高兴极了。突然,小水滴们觉 得有些冷,停下来互相看看,伙伴们又变成了在池塘里、小溪里、田野里的 样子。再往不远处一看,啊,原来白云里都是和大家一样的伙伴。小水滴们 为一下子能有这么多的朋友感到高兴,忘记了旅途的疲劳,立即和新伙伴一 起,追逐嬉闹,玩得开心极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小的水滴突然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我要

回家。”听到哭声,小水滴们立刻停止了游戏,都感到又饿又累,想回家了, 可谁也找不着回家的路,于是哭成一片。这时,一个小水滴说:“咱们的家 就在脚底下,大家往下跳吧!”随即谁也顾不上大家,就急忙往下跳。可是 一个也没有跳下去,因为下面有气流往上涌,而它们的身子又特别轻,跳来 跳去,仍悬在空中。于是,这些小水滴因找不到回家的路又哭了起来,而且 越哭越伤心。有一个聪明的小水滴没有哭,他仔细想了想,大声说:“别哭 了,咱们想办法,人多力量大,你们在前面手拉手,我在后面推,我们合成 一个整体往下跳,怎么样?”小水滴们觉得这位大哥的话有道理,就按他的 说法去做,可是大家身上光溜溜的,谁也抓不住谁。那个聪明的水滴喊道: “小尘粒有粘性,大家都抓它。”于是小尘粒把大家连起来,三五成群的, 满天都是,气流再也浮不住它们了,大部分小水滴都回到了家。

同学们,小水滴的旅行结束了,他们的旅行就是雨的形成过程。你明白

其中的道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