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晨刷卡系统: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2:21
   天安门一直受到世人瞩目。1999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天安门城楼暂停对外开放,又开始了一次大修。这则消息引发了人们对天安门城楼的关注。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自1969年12月到1970年4月间曾经秘密拆除重建,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


邢台地震后天安门城楼变形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

  当时具有55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严重下沉。中共建政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并波及北京地区,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再次发生7.4级强烈地震。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重建天安门城楼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解放军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执行重建这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时正处在内忧(文化大革命)外患(中苏关系紧张)形势下,意义显得格外重大。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在干什么。


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施工队伍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当时有人曾经提出请外国人承包,而且他们提出重建时间要五年、三年或两年。周恩来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并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时间短还要保证质量。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五个施工队。

姚来泉是原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的退休工人,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徒,因为聪明肯动脑筋,很快晋升为八级木工,并连续获得北京市数届劳模称号,曾与李瑞环一起参加过市群英会。1969年秘密重建天安门,尽管已是39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提起仍历历在目,感慨万端……


毛泽东批示“原样不动”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做“世纪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将城楼围得严严实实,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仅用了八天搭好天棚,其跨度之大,在当时资料上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五建公司选派了既懂经纬仪又机灵的木工组长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当时姚来泉还不到四十岁,干了二十多年的木工,和测量局的工作人员将城楼所有的斗、拱、声、柱及端门等一一测量。姚来泉说,那时连家人都不知我在哪儿干活,测量的数据不准和任何人说,这是政治任务。后来将测量的数据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古建专家:宝盒里的粉末是百年真朱砂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拆之前断掉全部电源。姚来泉带着两个人登着杉篙绑起的梯子,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至于干什么,不知道。他让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而他则站在大约中间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自己脚下刚好还剩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指挥部领导、专家、警方及警卫人员上了楼顶,有人指着中间黄色的琉璃瓦对姚来泉说,把它砸开。琉璃脊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两个人根本抬不动,姚来泉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露出一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清晰地雕着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领导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且神秘,示意姚打开。姚师傅用手扣扣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指挥人员又示意取出里面的东西。所有在场的人几乎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他伸出的手臂。拿出来了!姚师傅说,看,一块“铜疙瘩”。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领导示意再摸摸!姚师傅又伸出手臂,凉凉的,好像摸到块石头。果然是石头,但那是块拇指大的红宝石!再摸出来的是一粒粒像红铅笔头似的东西,手指一捻,变成朱红色粉状物,若离若聚。专家们闻闻说,是朱砂。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当然有的已分辨不清了。

  当时六十多岁的中国古建专家郭老拿着粉末状的朱砂说,这是百年真朱砂!他让姚师傅再上去把那些粉末全拿来,包括周围的土。待姚再爬上时,瓦工已将脊瓦全部拆平了。据说金丝楠木盒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避邪或吉祥物,后来全部上交国库。

  新盖的城楼在原放“宝盒”的地方仍由姚来泉放了一块汉白玉石,这块汉白玉石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上面竖着刻有:1970年1-3月重建。金箔贴字,耀眼明亮。姚师傅事先招呼瓦工别打满洋灰,预留20厘米。他用水泥袋纸将汉白玉石下半部包裹了十来层,再将字体朝南、小心翼翼地插进混凝土里三分之一处,然后将脊瓦盖好。这块汉白玉石将成为新中国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见证。

所有城楼柱子全部用进口木材


为保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重大活动的安全,60年代初,每年逢4月初和9月初,北京市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安门城楼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加固维修工作。当时有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室的刘振宗、关慧英,市房管房修二公司的尤贵友,共同对天安门城楼的大木结构、墙体和瓦面详细检测,如大木榫卯处、瓦件结合部等均要用手亲自去触摸,测检结果向市长及张碪、朱兆雪、钟深等同志汇报,再报周总理及有关中央领导同志。1965年9月中旬的天安门检测时,在检查中发现天安门城楼的明间西次间前围金柱(此柱直径1米、高12米)10米处柱髓心糟朽,直径已达80厘米,对于安全使用天安门城楼有很大的危险。技术人员及时向市里和中央汇报这一情况后,为保证1965年10月1日安全使用天安门城楼,市建委组织力量,从519工地调450号槽钢(长10米)四根,将该圆柱四面加固支顶起来,确保了10月1日国庆节的安全使用。

  天安门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当时叫承天门,清初顺治朝对该建筑进行修缮后改称天安门,整个建筑面阔为九开间,进深为五开间,重檐六排柱子,前后带廊,歇山屋顶。到了清末,国家穷,无钱大修,所以在修缮进程中,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拆下的劣质木材用在了天安门上。在检查天安门城楼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旧天安门使用的木材材质非常差,连一般百姓的民房都不使用的杨木,而在天安门城楼的明间上,中脊檩多处使用的是旧杨木材。在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现枪弹和炮弹残迹,有的炮弹上还能看见英文字母。天安门城楼经历多年战乱,年久失修,再加上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残旧木材,整个建筑多处发现斗拱变形、大斗压偏、两山顺梁下弯(挠)度达28厘米,明间檩木下弯达30厘米,多处梁、檩下弯达28-30厘米,屋顶内原很宽阔,由于加固用了许多支顶材料,挤占空间,给检查加固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根据多年对天安门城楼的检查情况,当时曾向中央打过关于修建天安门城楼的报告,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一直未见上级批覆。

  1968年8月27日早,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总理关于修建天安门的指示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当时组建了修建天安门城楼的领导小组,由市建筑设计院、市测量队、房修二公司古建处组成普查实测小组专门负责天安门翻修工程的技术,按上级的要求,技术人员很快便对旧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绘制出现状图。

  根据报告,由于旧天安门城楼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中央把翻修工程确定为重建工程。

  中国式的建筑有它的尺度,一般按模数而建。模数为“制”,如材份制、口份制和柱径制。当初技术人员以为旧天安门用的是材份制。这次拆建过程中,才发现用的是“口份制”,该口份制为3寸,(合9.6厘米)。旧天安门城楼使用的模数为3寸斗口(口份),下檐五踩斗拱,上檐用的是七踩斗拱。小檐、老檐、围金柱共计六排、60根柱子、小檐柱高60口份,最高柱为12米(在整个建筑上没有一根10米长的柱子)。天安门的每一件大木均按实际测量的尺寸进行复制。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小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重7吨以上,一个15吨卡车只能拉一根柱子。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同时吊太危险。最后许多木料是从非洲加蓬和印尼北婆罗州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颜色为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干了多年木工的姚来泉,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

还有一部分楠木是从故宫和东直门拆下来的,楠木调过来做斗拱用的。从天坛调来的黄柏木因强度受力好派做了斗拱大坐斗。大木组装时,也出了难题。当时我国吊车臂最长只有25米,前面吊上去,后面就够不着。工人们采用“斜溜”办法,两个塔吊同时吊一根,把60余根柱子一一溜到柱基石上,柱子到位后,因为直径宽分量重,几个人都推不倒。

  按照国务院“建筑材料全部更新”的要求,拆下的木构件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北京青年路光华木材厂按图纸进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但安装时发现一根木柱中有一直径约两厘米的窟窿,如果换材料,几百人就得停工。经请示周恩来,批准顺此洞再打一5厘米的孔,并将柱子打通,灌满防腐剂,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下的土料堆满天安门的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斗、拱、声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如此庞大的木结构体却找不出一颗钉子。只有网板上有些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连八级木工的姚来泉都有点挠头。

  他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郭老琢磨了半天之后说,拆下的声、斗、拱虽然次序对,但有的方向不对。后来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因为城楼完全对称,所以一面明白,就全明白了。

周恩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正脊两端的大吻,原为龙。有人认为龙是四旧,要改成向阳花。周总理知道后,坚持说,可以搞龙嘛!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但在某些人的坚持下,棚顶的金龙合玺图案,改成了西蕃莲图案。(1984年维修时,又恢复了原貌。)当时的副总理谢富治坚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结构斗拱改成玻璃钢的,周总理得知后,一锤定音:照原来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结构不得改动。

木工活毕,油漆彩画上,所有描龙画凤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菱花格扇过去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这次反复研究,试制成了菱花格扇加工机,提高工效150倍。最后是贴金箔,重修的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俗话说一斤黄金包一亩地,可想金箔之薄。此金箔全部为进口,不能直接手拿,否则金会嵌进肉皮。油工们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基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工程完毕,指挥部又成立了9人组成的检查小组,探雷器按所有图纸顺序检测。混合连指导员许新民回忆说,探雷器非常敏感,一个极小的钉子都躲不过。有一次当测到一个斗拱时,探雷器突然鸣叫,现场万分紧张。姚师傅赶紧翻图纸,图纸显示此处并无任何钉铁钉的记录。

  拆开,检查!被油饰一新的斗拱被拆开———取出了一把木工扁铲。是别有用心,还是疏忽大意?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当时是否为此成立专案组,是否查出了责任人,都不太清楚,但姚师傅清楚地记得,自己吓了一身冷汗,大冬天那汗竟顺着后脖子往下流。

  后来探雷器测到东楼梯时又不断鸣叫,平整的水泥地面为什么会响呢?不容细想,马上砸!结果什么也没发现。后来化验那些水泥碎渣,是因水泥含铁量颇高。

城楼上发现7颗炮弹 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在拆除西山墙时,一名工人一镐下去,竟发出了金属的声音,轻轻取出,原来是一枚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指挥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门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奇怪的是,它是一枚完整的炮弹,如果是炮轰,即使未炸,弹壳也该脱落,如果是人为,意义又何在?


  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6枚规格相同的炮弹,这7颗炮弹始终是个谜。鉴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此消息绝不可外传。现在这7枚炮弹存于何处,无从知晓。

 

看样板戏要把脸洗干净

  重建天安门城楼,是当时所有工程建设中的大事。周总理非常关心这项工程,他亲自听取汇报,审阅图纸,多次批示有关工程事宜,使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他还经常来现场看望工人,询问工程质量和进展情况。他说工人同志干这么累的活,一定要吃好。姚师傅记得,周总理总是穿黑制服棉衣,围灰围脖,也不带任何人,大多是4点以后或晚上来现场,见到工人便微笑着摆摆手。

  一天姚来泉正看图纸,进来一位穿黑制服棉衣、戴帽子的领导。彭工程师回头一看,马上叫谢副总理好,姚师傅才知这是谢富治。谢富治让姚带他到连队里看看,那时所有工人都住在中山公园搭起的临时房里,十几个人住一间。谢富治问工人累不累?生活怎么样?姚说晚上加班夜餐的面条都一段段的,不如小施工队。接着谢富治又去指挥部找连长,第二天花两毛钱就能在食堂买一大碗红烧肉,馒头、花卷、饹饼样样有。
  还有一天,江青穿着军大衣也来到现场,她冲大伙说:“同志们好,辛苦了!”接着问,“你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吗?”一个工人壮着胆说,为抢工期,三班倒还加班呢,哪有什么文艺活动呀。江青说:“那好,明天晚上我请同志们看样板戏!”大家鼓掌。


  第二天大伙还真去人民大会堂看了一场正宗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开演前,江青在台前向大家摆摆手,照了一面。当时能在人民大会堂看革命样板戏,可以说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 

112天秘密重建竣工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10层作业,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活。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完全保留了它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并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

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有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用工达2700多人,每个工种各有身份证,每道工序之间不准互相打听。整个现场施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天安门底座为何没重建?

原来,新增加的两部电梯从底座动工时,发现底座尽管是砖混结构,但当年用糯米汤和混合土砌的砖非常结实,即使500多年了,现在刨出的土还能把鞋底粘得挺厚。所以只在底座墙镶了一层砖,外墙打了50厘米水泥。重修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了87厘米,这是因为天安门多年下沉,根据史料记载,可以说现在的天安门才真正恢复了原始的高度。


  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吊挂2吨重的毛主席彩色画像,将天安门底座两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标语牌改为玻璃钢材料,外包铁角。几万根杉蒿“天棚”拆除后,展露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1970年3月7日晚9点多,城楼上的避雷网和节日彩灯全部装完,所有彩灯都发出耀眼光芒,普照四方。工程提前两天完成任务,给天安门提前拆架创造了条件。

周总理说:要派可靠的人挂国徽


最后一道工序——挂国徽,直径1.7米,需8个人抬的国徽由北京雕刻厂完成。周总理对挂国徽十分重视,他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资本主义国家要看我们的国徽,如果挂不正,人家会笑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连国徽都挂不正。要派可靠认真的人把这个关。

姚来泉接受了这个任务。挂前他发现国徽背后有用铅笔写的抬国徽的8人的名字和日期。领导指示:国徽不能有任何痕迹。他用细砂纸连打几遍,检查通过。

国徽被左右两个大滑轮吊到固定位置,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一丝一毫都不能偏差。测量局的同志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德国进口的高级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更准确地说,经纬仪中的线要与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来泉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国徽的位置……整整3个多小时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经国家验收全部合格。1970年3月11日下午3点,周恩来总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视察。详细听取了关于工程情况的汇报,然后又从西马道下来。并指示指挥部领导,让大家多休息几天,才乘车离去。

姚来泉家现在还保存着当年赠送“重建纪念”的一个8开大的镜框,里面嵌着一幅重建天安门的彩色照片,下面是毛泽东的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泽东二月四日。

重建纪念


解放前,挂着蒋介石肖像的天安门

建国前夕的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当天,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建国初期的天安门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天安门

1963年5月1日,首都少年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跳猴皮筋舞。

2006年8月24日,北京天安门城楼开始新一轮修缮工作,为迎接国庆节做准备。最近几年,天安门城楼每年都要修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