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推广app方案:【网师公共必修一上】《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一: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作业已经停止提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4:05:22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一
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项目概貌
(研讨时间:2009年9月4日晚7-9点)

友情提醒:
1.  新教育综合课程,是按章节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实验者的,等课程全部结束,才能汇编成完整的电子书;
2.  新教育综合课程,编辑的内容大都是新教育核心学术资料,请勿公开发布或私自传播,否则将追究责任并公开声明谴责,如果需要做读书笔记,也禁止全文上传,但可截取若干小片断连同批注上传至个人主题帖。
3.九月一日更新了课程资料,由教材以及参考资料组成,九月四日前,建议读完教材部分,参考资料为选读,也可不读。
讲师:铁皮鼓 组长:杨超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制作
2009年8月8日星期六
 
--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网师相关链接:
1.      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招生简章: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2.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课程安排及参考书目: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7144_1.html
3.      网络师范学院日志: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6305_1.html
4.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课程汇总: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703_1.html
网师邮箱:jszyfz@126.com
网师工作QQ:478396338(请勿闲聊)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8-12 8:51:12
铁皮鼓

等级:精灵使
权限:总版主
积分:30642
金钱:36313
声望:5573
经验:30381
发帖数:16194
注册:2003年5月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楼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要点综述】
这篇2万余字的介绍,集中体现了新教育实验在专业阅读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汇聚在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这一核心概念中。
专业阅读地图建立在五大假设之上,即: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在这种背景下,新教育专业阅读地图尤其强调通过“根本书籍研读+课程开发或案例研究”的方式来推动专业发展。依靠根本书籍研读来更新思维方式,依靠课程开发或案例研讨来形成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新教育人的共识。
【研读提示】
本次课程,主要是希望通过专业阅读地图的概念,提醒大家对自己的阅读乃至于专业发展有一个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
1.对照阅读地图,想一想,我的阅读结构有没有问题?哪一块是我所长,哪一块有所欠缺?
2.对照自己的阅读史,想一想,我的生命密码可能是什么?哪些书对我更有益,更能够更为我生命独特的材料?进一步,你甚至可以为自己未来的阅读做一个初步的规划。
3.对照根本书籍与知性阅读等概念,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误区。
为了提高研读质量,我们还附录了三份参考资料:
1.《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研读举例
2.水心老师阅读史点评
3.关于阅读方法的摘录
【作业要求】
本课程因为是长线课程,贯穿三年始终,不定期学习,因此过关要求与通常课程有异,要求所有课程都有学习痕迹才能算过关,所谓学习痕迹,是指有学习记录,主要是指读书笔记。组长会对每次作业提交情况进行统计,不合格作业会及时通知重写(但长线课程通常标准较宽)。
本次课程作业建议:
1.      对照教材,对自己的阅读史进行自评,并反思得失;
2.      对照教材,对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自评,并反思得失;
3.      对照教材,以亲自经历反思专业阅读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供参考,可以一篇作业中同时涉及上述三个问题,或只论述其中一两个问题,也可以只提交一段阅读批注。总之,你可以以任何你认为有效的方式完成作业并提交,没有字数上的要求。
每次都将评出优秀作业,优秀作业的标准是:
1.      对教材理解透彻,分析精到;
2.      能够将教材观点运用于反思自身问题,并真正真实地受到触动或引起改变;
3.      对教材不足之处,能够提出补充与批评。
达到任意一条,即为优秀作业。
作业最晚10月4日前提交。
【研讨要求】
1.在10月4日之前,请将作业发至本帖后。(若作业涉及隐私,或不愿意公开,也可发至我的邮箱(weizhiyuan6503@126.com),但邮箱标题栏中须注明“网师作业”字样。)
2.请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也发至本帖后。
3.在固定的研讨时间之外,也欢迎将遇到的问题在群里提出来,但尽量集中在晚上时间提出,以免过多干扰大家。
4.研讨之后,会指定某位学员对研讨进行整理并上传,建议将自己的作业以及研讨帖链接发到自己的主题帖后面。
附:本课研讨记录:http://bbs.eduol.cn/2009-9/5/110207326112.html
(教材正文略,约两万余字,连同参考资料共计五万余字,将发送到选报此门课程的老师的邮箱中,敬请关注。未收到的老师,请向组长咨询)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参考资料目录

[专业阅读笔记示范]
1.《人间词话》共读榜样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205_1.html
2.西门小醉读《教学勇气》:http://bbs.eduol.cn/2009-6/15/171918657112.html
3.干国祥读《儿童的人格教育》: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12&postid=359135
4.干国祥读《给青年诗人的信》: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12&postid=369559
5.铁皮鼓读《人间词话》: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255_1.html
案例一:《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研读举例
案例二:水心老师阅读史点评
阅读方法摘录
 
 
--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该帖子于2009-8-12 9:40:56被 铁皮鼓 编辑过
该帖子于2009-8-12 9:42:52被 铁皮鼓 编辑过
该帖子于2009-9-11 15:05:59被 新教育杨超 编辑过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8-12 8:52:36
铁皮鼓

等级:精灵使
权限:总版主
积分:30642
金钱:36313
声望:5573
经验:30381
发帖数:16194
注册:2003年5月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3楼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作业格式要求

为了页面美观以及整理方便,请提交作业时,提前对作业格式进行处理,基本要求如下:
1.作业必须先在word里处理好,然后直接贴到网页中。因为教育在线论坛是所贴即所见,所以通常情况下能够保持原有格式。
2.作业左上角使用小四字号加抬头“【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主标题设为四号字号,字体设为黑体,可用复制作业示例中的标题在word中,然后格式刷功能刷新自己的标题。
3.提交人、邮箱、主题帖以及提交日期用仿宋体小四字号,并且选择“右对齐”,而不要用连续空格键敲在右边。
4.正文主体是以宋体小四字号为主,引用部分可用楷体等字体,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设定,行距统一设定为1.5。
5.最重要的是,涉及引用的,一定要用引用格式,即用引号将引用部分括起来,并尽可能注明出处来源!若是转述,也要清晰地在正文中说明。
6.前面涉及到的重要工具有:格式刷(这是最重要的)、右对齐、行距。若还有不明白之处,别忘了我们的口号:“有问题,找百度!”

 
(友情提醒:请在此帖后就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并提交作业,请勿寒喧以及发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帖子,讲师有权删除或请求删除跟帖)
 
 
--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8-12 8:54:20
铁皮鼓

等级:精灵使
权限:总版主
积分:30642
金钱:36313
声望:5573
经验:30381
发帖数:16194
注册:2003年5月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4楼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作业格式示例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铁皮鼓
邮箱:weizhiyuan6503@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4月5日
(说明:此仅为作业格式样例,并非作业样例)
一个静静的下午,皇冠咖啡馆里,一杯苦涩的咖啡,让自己陷入回忆中,回忆那些穿越自己生命的书籍――
贫瘠的童年,既没有上过学前班,也记不起任何学前阅读。有记忆的阅读始于三年级,从厚厚两大册的《说唱西游记》开始……

小学阶段:
《说唱西游记》,情节印象不深,或者自以为印象不深,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诗词,三流诗词;
三年级起,一放学就往家跑,守在收音机前听评书,无非是《杨家将》、《岳飞传》之类,尤其喜欢杨六郎和岳云。而影响我最深的评书却是王刚评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为一个叫玉旨一郎的日本人而流泪。这些评书,形成了我最初的基于善恶分明的正义感;【自注:小学时,读过的书并不能算少,但大半留不下印象。因为种种原因,受到的善恶分明的教育比较多。评书对我影响较深。】
五年级到了县城读书,开始守在新华书店门口一排排摆小人书的小摊上,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之类,但是印象不深;父亲为了订了《东方少年》,偶尔也去邮局买《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在有零花钱的时候。《东方少年》对我影响甚大,主要是经由它我认识了皮皮鲁和鲁西西,知道了罐头小人的故事,当然也知道了一个叫郑渊洁的童话作家。直至成人,我始终没有买过郑渊洁一本书(其实是不知道,书店里没有,就无从买起),但等待《东方少年》上连载皮皮鲁系列的日子,给予了我童年阅读中最大的快乐。回过头想,大概小小的我,虽然成绩一路领先,但内心始终存在着焦虑吧?因此渴望能够有皮皮鲁这样的奇遇。【自注:其实小学阶段也颇背了一些唐诗,还记得有一本是李白诗选,摇头晃脑地背“白浪高于瓦官阁”之类。但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些诗句之美,我有许多自觉的“不理解学习”,尤其是背诵,为何如此?或许原因很复杂。】
初中阶段:
初中时起,家里经济条件好转,零花钱多起来。家人甚至限制我买书,觉得我太喜欢看书了。于是便每天早晨饿着肚子,将早餐钱一块一块地积攒下来,去新华书店里找打折的书籍买一些回来看。【自注:我对书籍有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饥渴之感,因此买了大量的书阅读。到现在我还没完全搞清楚,是因为我生性敏感,喜欢文字呢,还是因为自卑,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强项?或者只是从阅读中寻求安全感?】至今尚能记得的书是《看不见的人》,但是没有看完它。除《东方少年》外,这一时期开始看《人民文学》之类的书籍。当时的《人民文学》,是各类小说的试验场,进行各种叙事尝试,我也模仿着写了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 【自注:我在阅读中,比较趋向于崇高的东西,因此宁可去啃那些艰涩的文字,也不屑于迎合流行作品。不知道这是属于另一种虚荣和故作清高,还是骨子里有向上的力量?】初中阶段读书甚多,印象深刻的书籍有:
路遥的《人生》;那个时代是路遥热,很少有人不被卷入的;【自注:《平凡的世界》我就不太喜欢了,觉得《人生》是提出问题,而《平凡的世界》试图解决却最终没有解决,反而回避了。】
柯云路的《新星》;这部小说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也令我如痴如狂;【自注:这本书善恶分明,或许也迎合了我的密码吧?】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自注: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特征的作品】
张贤亮的《绿化树》;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特定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人性深处的渴望,深刻地影响了我。过年时到一个小学同学家给她送贺卡,上面竟然疯狂地写着:“吃饱了不饿。”估计把她气了个半死。那时的我,觉得这是深刻的哲理,后来看了马斯洛,才知道需要层次论;【自注:《绿化树》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他为我的人生埋下了另一条线索,即一种悲悯,一种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对英雄主义的消解,一种戏谑,反讽与嘲弄,这道线索径由张爱玲,一直抵达《大话西游》。】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其实《黑骏马》是许久以后才看到的,《北方的河》中的英雄主义一直激荡着我,那种复调的不妥协不放弃,那种难以名状的情愫,以及一代人的怅惘与哀伤,都深深地击中了我。永远难以忘怀并在我的生命中被反复提及的是里面多次提到的一首歌:【自注:英雄主义、使命感、激情与道德至上,是张承志给我最重要的东西,那条河一直在我的血液中奔淌,直到若干年以后才有警觉。】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相距得远了,
其实一直都近在眼前。
是啊,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里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我们俩都经受着考验,
而我究竟是你的谁?
如果一切从此崩溃,
那么你又曾是我的谁?
在那个流行金庸、琼瑶、席慕容和罗兰的时代,我“高傲地”拒绝了这些“靡靡之音”,但初三时,仍被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所击中,尤其是黄蓉,从此深刻地烙印在记忆中,构成了我青春期关于完美女孩的想象。也会看一些更深刻的书,例如但丁的《神曲》,甚至写进中考作文中,但是自己当时就知道并没有真正读懂。
初中时有一本杂志深刻地影响了我,这就是后来停刊的《报告文学选刊》。通过这本杂志,我记住了一个人:刘宾雁。他的一系列揭露当时腐败情况的报告文学,洋溢着激情与深沉的理性,几乎是诗。从他的作品的题记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北岛的一句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可惜后来这本杂志停刊了,而1987年,我读初三的时候,意外地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作家刘宾雁被开除党籍!我的惊愕可想而知,那对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注:张承志所给予的使命感,与刘宾雁所带来的忧患意识以及批判精神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来循此接触北岛、昆德拉乃至于哈维尔,后来至于弗洛姆《逃避自由》等,这一线逐渐完备。】

1988年进入师范。
中师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毕业分配之前,一群聪颖的少男少女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浪漫时光。爱情、运动、音乐以及诗歌,这自然而然的主题。【自注:这一段,属于真正的青春期。诗歌,尤其是普西金,以及其他大量的爱情诗,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奠定了我柔软的一面。】
我迅速地成为“校园诗人”(那个时代据说随便扔一块砖就可以砸到一个“诗人”),读诗写诗成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师的引导,凭借的是《诗刊》、《星星诗刊》、《诗林》等杂志以及一长串名字: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那是一个诗歌的实验时代,朦胧诗已经被许多人宣称要抛弃,但我身处乡野,才刚刚闯入并深深迷恋……
刻写我生命的诗人,是普西金、北岛、顾城。我读的是刘湛秋翻译的普西金,明亮、纯净而忧伤,直至多年以后,甚至此刻,普西金的许多句子还会在不经意的时刻从岁月深处跳上来,我对秋天的迷恋,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普西金吧?而顾城的纯净、明朗、忧伤以及童稚是我生命中的另一抹色彩,我也会常常冒出这样的句子:我要做一个透明的婴孩,把尘封已久的面具剥下来……这未必是顾城的,但这种感觉是他带给我的。比顾城影响深处多的,自然是北岛,他的诗有很强的力量感和忧患意识,与我的生命相当的合拍,或许,在评书、张承志、刘宾雁、北岛直至后来的鲁迅、昆德拉中,有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组密码吧?
此外,台湾诗人亦对我有相当影响。这得益于流沙河的《隔海谈诗》和在诗歌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刊物《诗选刊》――我几乎能够背诵上面的许多诗歌。从这里,我也习得了许多诗歌方面的技巧。泰戈尔、拜伦、雪莱等人的诗也读过一些,主要取其爱情诗,《吉檀迦利》一直被当成爱情诗来读并用于贺卡上的赠言,多年以后才知道是误会。【自注:看来在某个年龄喜欢某些东西,是不可逃遁的规律,问题只在于,你遇到谁?是汪国真还是泰戈尔?】
缺乏老师的指引,没有接触到海子、惠特曼、里尔克等诗人,至今耿耿于怀。
那也是一个流行《简爱》、《红与黑》、《复活》、《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等世界名著(数量很多,不可列举)的时代。我喜欢《简爱》优美的文笔,喜欢《基督山伯爵》的紧张刺激,但虽然读过这些名著,也无非跟出水痘一样,证明经历过而已,对生命没有多大影响。对我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往往是杂志(尤其是《人民文学》,也包括《十月》、《收获》等)上的中篇小说。
回头想想,中师时候挥霍时光,阅读也缺乏一种清醒的自觉,因此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并不足以引以自豪。只是因为别人更为贫瘠,才显得有些文青的模样。
其实这期间,出于追求深刻的虚荣,也误打误撞地买过一些真正好的书籍,例如“现代社会与人译丛”共十本,至今尚存的有《论人的天性》、《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人类动物园》、《存在的勇气》、《超越自由与尊严》等等。但苦读许久,也没弄懂,只好作罢。
意外的是,20年以后,这些书重新派上了用场,这是后话。
当时还淘得一本书――《大众相对论》,印象深刻。【自注:我对于科普类,一直有一种敬畏。可惜当初种种局限,此方面终成缺憾。】

校园里的树叶未落的时候,我们已经唱起了《毕业歌》,我被命运抛入了村小,除了保持一些浏览杂志的习惯,阅读以好几年间出现大段大段的空白。(主要是在村小和乡村初中的日子)就像流水,随物赋形,学会了抽烟、喝酒以及麻将,还有闲聊,靠小团体来消磨时光。
所谓的杂志阅读,影响我的主要有《小说选刊》(一度停刊,就改为阅读《小说月报》)、《散文选刊》。经由杂志,认识了一大批当代作家,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跟踪阅读――即追踪阅读他们的每一本新作。被跟踪阅读的作家有:余华、韩少功、莫言、王安忆、贾平凹、阿城、铁凝、王蒙、苏童、北村、张炜……一些喜欢在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的作家也格外关注: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叶兆言、毕飞宇、迟子建、刘心武……【自注:这其实是一种消遣性质的阅读,于我并无多少提升。这一阶段,没有精读经典著作,是缺憾。】
其实这种阅读从中师时就已经开始了。在杂志小说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新写实主义风格,特别是《一地鸡毛》这样的作品。当时出于某种原因,比较抗拒王朔的作品,但读了他的作品以后,不得不承认,很喜欢他的写法。
这些作家中,最喜欢的其实是余华、韩少功和贾平凹,尤其是余华。余华的早期作品有时候不大读得懂,但或许喜欢的是这种不大读得懂的诡异吧?后来读到《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喜欢了。韩少功真正影响我的,不是《爸爸爸》之类,而是《马桥辞典》,让我开始对语言学有感觉。【自注:《马桥辞典》对我有特殊意义,后来对语言学的敬畏,与此书有关。这是一道光亮,可惜我并没有循此走进去。】
1992年,进入咸阳教育学院地理科学习。
这是一段很用心的时期,除了大量阅读小说,还用心背诵了大量的诗词(比中师更甚),而且特别喜欢背长诗,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井底引银瓶》之类。【自注:闲来无聊,背一背,以减轻光阴虚度的心理压力】
浪费了不少时间在学外语上面,终无所成。【自注:学院情结所致】
1996年,进入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学习,是一生中唯一一段集中地疯狂地阅读。
一类是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
读完了老舍全集;
读了鲁迅除日记之外的几乎所有作品;
大量接触现代诗歌,喜欢艾青,尤其是《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的作品,讨厌徐志摩及郭沫若;
热爱钱钟书,反复读《围城》十余遍,幽默大气,带点孩子气以及时代的感伤;
热爱张爱玲的作品,包括全部小说和散文作品;钱钟书、张爱玲和鲁迅,是影响我最深刻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始终是我认为最优秀的用现代文写作的中国小说作家,至今无人超越。她对人性的深刻刻画,特别是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刻画,深刻地影响了我。而她的散文无道德气,才华横溢,不拘一格,常于不经意间张扬开来,令人羡慕。散文《更衣记》印象尤深。“生命是一袭华丽的睡袍,里面长满了虱子”这样的句子,非常喜欢。某种意义上,张爱玲成了我判断小说优劣的重要尺度。【自注:人生每一阶段,阅读均有张力。张爱玲与鲁迅,便恰如两个极端。张爱玲身上的道德感稀薄至无,反而看人生有别样的透彻。若无张爱玲对张承志一路的消解,恐怕我今日之丰富性要丧失大半。】
和许多人一样,鲁迅对我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无论是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还是彻骨的绝望,都如千年古藤般纠缠着我。在一定程度上,鲁迅构筑起了我关于中国的想象,比小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的诸如《灯下漫笔》之类的杂文。他沉郁顿挫的文笔,也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使我多多少少显得少年老成。【自注:鲁迅影响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思想深度,我最擅长写时评,与张承志直至鲁迅一路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其他作家,不喜欢巴金、冰心等,尤其讨厌茅盾,喜欢沈从文、梁遇春等人,尤其喜欢曹禺的《雷雨》。
外国文学也读了不少,最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变形记》,尤其深刻影响我的,则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但最喜欢的作品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他的处女作《玩笑》。昆德拉的作品促成了我思想深处巨大的裂变,即对于极权主义的反思。日后读《哈维尔文集》,看关于林昭等人的东西,均于此息息相关。【自注:昆德拉是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顶端,对极权主义的揭示具有摧枯拉朽之态。后来转向心理学(以后还会转向哲学),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学术化的清理,这可以避免滑向愤青。】
另外一类是报刊阅读。
许多时光是在阅读室度过的,通常会阅读的报刊有:《南方周末》、《读书》、《文史知识》、《散文选刊》、《名作欣赏》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也有大量的摘抄,后来都遗失了。【自注:语文本体性知识,多得益于此。可惜未钻研学科学术作品(也无好作品可钻研)】
给予我深刻影响的是《南方周末》和《读书》,或许在我一生中,这两种报刊是最重要的。
《南方周末》提供了我基本的人文素养方面的营养,新鲜的时事,深刻的分析,还有许多专栏作家的或风趣或深刻的时文,都给予我深刻的影响。连岳、赵赵、沈宏非、刘齐,尤其是沈宏非的饮食主义,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而另外一些时评家更深地影响了我:刘洪波、龙应台、摩罗、鄢烈山、朱学勤、秦晖、徐友渔、童大焕……这个名单相当的长。《南方周末》的阅读有数年之久,直至它一再被“修理”为止。我比较喜欢写评论,与此相关。【自注:《南方周末》的意义,其实是让张承志以降的许多阅读,有了丰富的可思考的土壤。对现实的关切与批判,至此成了我的一种基本姿态,并在上网之初达到顶峰。这些新鲜的时评,也让我有了练刀的机会,于是文字益发“老年化”了】
《读书》和《文史知识》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文史知识》当年有许多大家小文,平白如话但又含蓄蕴藉,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如少林武功,平实中见功底,许多文章是稀缺的汉语标准文本,而《读书》中则聚拢了一批热衷于西学的学者,犀利广博,铺张扬厉。相形之下,《读书》的影响更为深刻,是因为它涉及到多学科的交融,从这里我初步接触到了人类学、法学、人种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感受到了一个小小的现象背后丰富的学术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对现象学的好感或者说敏感,与此杂志相关。我惊讶地看到,许多习焉不察的小事背后,存在着许多未被揭示的奥秘。这种对于学术的浪漫感受,对我非常重要。【自注:《读书》开启我的学术之门,让我看到学术的魅力。因为其鲜活而生动,不板面孔。这本杂志的阅读很重要,是一种高级的浪漫阅读。《文史知识》对我的文风亦有影响。】
偶然的机会,从图书馆发现杨义的《现代小说史》,厚厚的三卷,如获至宝,一章一章地看,因为买不到,就动手抄其中的重要章节,整整抄了好几个笔记本。多年以后,觉得此书也不过如此,不过在当时,已经算很难得了。【自注:回头想想,杨义不过文字好而已。但敏感,不乏真知灼见,也是浪漫期阅读的好作品。】
这段时间也很喜欢民国学人的作品,尤其是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很是喜欢。【自注:对文化的关注,也是我阅读的一部分,非止此书。】
这一时期,还试图独自进行专业研读,主要是阅读文艺理论经典名著,以史为线索。但这种阅读下了苦力而无感觉,基本上是浪费了时间,按下不提。

1998年暑假,以优异的成绩意气风发地从陕西教育学院毕业,开始了为期六年的县中语文教学生涯。
踏入高中,第一次感觉到了教学的痛苦,面对文本时的无力。这一阶段的阅读,从研读课文开始――
例如,买了大量关于鲁迅研究的资料(至少也有一尺多高吧),国内的,国外的,在对鲁迅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发现了教参上存在的大量错误。于是在课堂上呈现这些问题,成了我上课的一种模式,甚至为了某些东西苦心孤诣地进行考证。【自注:这本是步入研究的好时机,可以忙于搜索新鲜深刻的观点,懒于前后贯通,终于失之表面,可惜,可惜!】
几年间,主要的作家或者书籍都这样研读下来了。早在教材更新之前,我就已经接触到了大量新鲜的资料,后来教材更新后,我接触到的这些资料才陆续进入新版的教参。
在文学史方面,夏志清的小说史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史略》,均给我很大的影响。
《名作欣赏》和《文史知识》,成了我的第二教参,孙绍振、王富仁等人,都对我的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的参考书还有:章熊、缪小放写的《简明 连贯 得体》,对我应对考试起了很大作用,王力的《古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也是案头必备之书。
在诗词教学方面,我一度束手无策,一个偶然的机会,借到了一本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如获至宝,反复研读,与《文史知识》配合使用,从此诗歌教学成了我的强项。当然,《先秦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以及周振甫的《诗词例话》这样的书也发挥了辞典的作用,成为我的必备工具书。2000年以后,又买到《文史知识》20年光盘以及《读书》20年光盘,尤其是前者,在教学中几乎是一个小型的资料库,对备课作用很大。
我很少看教学杂志,学校给每位老师订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般也当教参使用,但上面文章,常令我不满意。【自注:以上都是我的“专业修炼”,浅薄啊。但马马虎虎应付】
对我影响巨大的另一本书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更新了我对于历史的观念。【自注:思维方式的影响。】
同时,类似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样的书籍,也时常翻阅。也买了《论语》、《庄子》的集释本,对教学很有用,但感悟不是很多。
这几年的教学中,应试方面的压力并不大,我的几乎全部精力都花在文本的主题解读上,以前的积累充分地发挥了作用,我的课以深刻和生活化见长,至《人生的境界》一课算是一个高峰。
这几年间,小说和散文的阅读一直没有间断,许多新鲜的东西都被我及时融入教学之中。【自注:一味广博,单一的丰富,缺乏深刻的阅读。】

2002年前后,我上网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转折。除了突然地从大量阅读转入大量写作外,网络阅读开始构成了我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遇到了网络的启蒙期,开始阅读大量活跃于网络的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的作品,以及接触到了中国式的“白银时代”的作品(恕不提及)。这些作品与以前对昆德拉的阅读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再加上阅读《哈维尔文集》这样的作品,我迅速地成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写了诸如《中国教育界十大谎言》之类的大量网络时评。影响我的网络写手有:王怡、冉云飞、秦晖等,尤其是王怡的作品,南师大附中王雷兄的教育时评我也非常喜欢。我也逐渐进入《教师之友》作者群。【自注:网络打开视野,让前面积累数年的东西有一个宣泄与整理,意义首先在于此。写作能力当然也得到了锻炼,呵呵!现在看有些兄弟还沉迷于此阶段,有些还孜孜不倦地进入,殊为可惜。】
上网之前,我更多人文阅读与文学阅读,对教育界的情况一无所知,连魏书生都不熟悉,遑论其他人。但上网之后,接触到了朱永新、李镇西、韩军等一大批教育中人,更不用说同龄的朋友了,马上陷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最早影响我的,是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我很惊讶,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师生互动、生活化等概念逐渐进入我的头脑,韩军老师的课堂实录,也给予我相当的影响。于是这一时期有两种倾向,一是开始大量地进行宏观教育批判,批判包括应试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和政策,二是开始关注课堂,但注意力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集中于文本解读之上。【自注:相当于别人读名师实录,可见名师实录还是有引路作用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阅读体验,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唤醒了我对职业的热情,以及关注师生关系。
这一时期,我的语文教学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我处于相对自信的时期,这种自信漫延到了网络之上,使我对自己教学可能存在的深刻的危机缺乏洞察。
在这种背景下,我写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回顾《回首向来萧瑟处――我的成长之路》。
这篇文章写作的时期,正是我人生面临重大转折的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标志,一是2004年我参与《教师之友》徐州论坛,处于和杂志的蜜月期,二是同年暑假,我离开家乡开始“拜师学艺”,举家到了成都李镇西老师所在的一所私立学校。
初到成都,在班主任和语文教学方面,我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这种挫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省。
反省之一是,假如我不能解决自己教室里的问题,大量的写作意义又在何处呢?难道这不是一种自欺欺人?于是,大量的网络写作停止了,我进入了一个沉潜期。
反省之二是,过度关注宏观意义上的教育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是否又走入了另外的误区?这种反省本来应该是专业化的背景,而不应该成为焦点,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实用主义态度,而不是专业外围的聒噪。如果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灵魂,当这种批判成为焦点,我是不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最终导致自己成为一个超级愤青?这种思考使我在未来的几年与《教师之友》渐行渐远。【自注:这是很重要的转折,朝向教育生活,是更为重要的“阅读”。】
整整一年时间,我坐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中几乎一节不拉,也零距离地观察他的班主任教学。同时,在好友干国祥的影响下,我的阅读发生了新的转向,这一年中,我购买了15000元的书籍,其中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德育理论等为主。其中对我发挥了深刻影响的书籍如下: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这本书终结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让我的课悄悄在转型,从以前注重主题解读到关注真正的“语文知识”――形式解读,这一转型直到现在我还在继续思考。这种影响比较突出地体现在我的古文教学中,《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古文的教学,就有比较明显的形式解读特征。在私立学校,古文也因此成了我教学的特长(以前是我的最弱项)。【自注:语文教学方面的转变,从注重主题解读,到关注形式解读(即语文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至今尚未完成。】
夏中义编的《大学人文读本》;
伯姆的《论对话》,这本书和《被压迫者教育学》、《我与你》一起,构筑起了我关于对话的基本理解;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关于润泽的教室,对我影响也很大;
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对我影响甚巨,也标志着我与李镇西老师在思考德育问题上的分野。我倾向于通过认知发展学生的德性,李老师强调通过熏陶感染发展学生的德性,这本来并不矛盾,但因为个性差异,导致了在思考上的差异。
在历史方面,又阅读了若干有关太平天国的新说明,以及袁伟时教授的《晚清大变局》,印象深刻;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读了其中若干本,尤其攻读过《后现代课程观》,但当时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理解不透,影响自然不深。【自注:这一时期的阅读,构筑了我理解教育学、课程理论以及道德哲学的基础。但因为理解力等原因,还属于浪漫期的感受】
因为教学的需要,这一时期,还读了这些书籍:
金庸全集,初中时对金庸的拒斥,终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弥补,因为我需要金庸成为一种与学生沟通的基本语言;
韩寒、郭敬明的作品,以及若干玄幻小说,理由如上;
严凌君的《青春读书课》,主要提供给学生阅读,对我影响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时间开始留意电影,例如《罗生门》、《死亡诗社》等,都对我影响甚大,后来在成都养成了淘碟的习惯:《飞越疯人院》、《地下》、《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十七岁的单车》、《牛棚》等一批作品,很多都是非主流电影,包括贾樟柯等人的影片,共淘碟数百部。从成都时起,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王家卫、岩井俊二、黑泽明,最喜欢的演员是周星驰,尤其是《大话西游》,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自注:电影的影响也甚深,是人文背景阅读的重要部分。】
这一时期,开始接触童书,《夏洛的网》和《小王子》印象尤其深刻。【自注:童书阅读是补课,也为后面理解哲学和心理学提供“案例”。】
此外,还读了不少课堂实录,干国祥的《斑羚飞渡》和《丑小鸭》等课例,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同时,与王开东等朋友加盟干国祥主持的深度语文,在日常的切磋探讨中,也获益匪浅。尤其是干国祥的一组文章,反复读了又读,主要有:《从“知识体系”到“主题单元”》、《多元之界与“临时性共识”》、《不听话的意义》、《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如果兔子并未中途睡觉》……李海林老师的若干文章,也让我深受启发。【自注:开始注意语文教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可惜于此未能用心。】

2006年春季,我离开私立学校来到苏州,成为专职的新教育人,阅读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2006年夏季第一届毛虫与蝴蝶高级研修班开班,本来已经对童书发生了兴趣的我,又因为工作需要投入到更大量的童书阅读中去,包括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犟龟》等等,以及《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童书,(参看新教育推荐的36本共读童书)其中最喜欢的两本童书,是《小王子》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深深地喜欢上的米切尔·恩德。
2007年开始,阅读骤然加速,并且开始写读书笔记,读过的重要图书有: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了一组读书笔记;
奥兹门与克莱威尔合著的《教育的哲学基础》,对我影响也比较深;
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与教师》,也写了数篇笔记;
马克斯·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童年的秘密》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因为做公益,团队内人手一本《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对我影响也很大;
此外,重点读过的书还有:《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教学勇气》、《夏山学校》、《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人间词话》、《史怀哲传》、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言语》、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
这段时间里,刘良华、刘铁芳等老师的博客,也给予我相当的启发。【自注:这是一种生涩的阅读,但这种阅读也未尝不重要,会逐渐地被唤醒】
2007年9月,因为种种原因,又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之余,阅读不敢放松,阅读的书籍至少有:《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规训与惩罚》、《动机与人格》、《苏东坡传》(林语堂版)、《青春期》(斯藤伯格)、《课程理论及其范例》、《脑中之轮》、《知识的不确定性》、《理解人性》、《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人间鲁迅》、《重建自我》、《世界是平的》、《电影讲稿》、《美国语文》……
这些书并未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知道算不算白读了?【自注:这一段阅读用处不大。本来我应该紧扣自己的教学进行阅读的。】
2008年2月,再教了一学期高中之后,我又返回了研究中心。这次不再是负责公益项目,而是负责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读过的书中,许多是因为项目需要而浏览的,不在此列,仔细读过的,有下列图书:《逃避自由》、《中学课堂管理》、《小学课堂管理》、《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如何阅读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目的》、《确定性的寻求》、《生活体验研究》、《孩子们,你们好》、《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教育的目的》、《论语今读》、《童心世界与童话世界》、《巫婆一定得死》、《古老的回声》、《单向度的人》、《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儿童的纪律教育》、《汉字的魔方》、《自卑与超越》、《什么是教育》、《优秀是教出来的》、《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童年的消逝》、《群星闪耀的时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儒教》、《基督宗教》、《三种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必要的丧失》、《奖励的惩罚》、《自传、政治与性别》、《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美德的起源》……
此外,研究中心共读了以下书籍:《哲学的改造》、《文化理论关键词》、《教育人类学》、《弗洛依德后期著作选》、《儿童心理学》(皮亚杰)、《非理性的人》。其中收获特别大的是《教育人类学》和《非理性的人》。
在作为研究者的阅读中,深刻影响我的书籍有:《有效的学习型学校》、《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确定性的寻求》、《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人类学》、《非理性的人》、《教育的目的》、《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生活体验研究》、《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师》等。【自注:再入研究中心,阅读效率便相对高。】
最近两年多的阅读,冷暖自知。逐渐意识到了根本书籍以及知性阅读的重要性,读书也渐渐“收敛”,即越来越倾向于投注心力于最重要的书籍,而不愿意在一般的书籍特别是流行教育书籍中流连。换个说法,经过几年的阅读,我感觉到自己又收缩到了最重要的一批书籍中来了。
或许,这是一种必要的沉淀。
然后,等待又一次远足。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总评: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首先感慨,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每个阶段生命本身就潜藏着一种需要,引着你去满足它。例如童年时期,不自觉地去亲近那些单纯的音符,如童话、善恶分别的评书,少年时代,不自觉地亲近诗歌、爱情以及文学,青年时代,不自觉地亲近人文社会类书籍,步入职业期,又有了对专业的需要。
奠定我生命的阅读线路有两条,一是以评书开始,以张承志奠基,途经刘宾雁、鲁迅(取其一部分,鲁迅毕竟太博大了,我不可能完全理解他),抵达昆德拉。最后从哈维尔以及弗洛姆告一段落。我身上的英雄主义、道德主义(弱势关怀)、浪漫主义以及批判精神均导源于此。此一线路带来的阴暗面,是沉淀在文字以及精神中的道德暴力(以暴力语法形式呈现)。二是以朦胧诗开始,以普西金奠基,途经唐诗宋词,尤其是张爱玲、当代作家,抵达普鲁斯特。我身上的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敏感以及对道德的消解,均与此线路有关。若说第一线路有“超我”的味道,此线路则有“本我”的味道。两条线路此起彼伏,前一线路,使我具有较为厚重的人文积累,后一线路,使我具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两条线索既相互补充又时常冲突,使我具有某种我称之为“哈姆雷特性”性的气质。但从根本上讲,与其说我是文学的,不如说我是人文的。
在职业期,我走的是深度语文的路子,并逐渐从对主题的深度解读走向对形式的深度解读,但总体上仍然以对主题的深度解读为主。这方面走得并不自觉,至今不够成熟。对教育的理解近几年有很大的提升,与其说是源自阅读,不如说源自经历。研究中心的经历,使我在人文以及文学方面俱有深化,学术方面则开始起步,路尚遥远。
从阅读方法上说,我欠缺深度钻研,浮于表面,实在遗憾。更重要的是,深度钻研(即知性阅读)锻炼人的思维品质,而我在人生的一些关键阶段缺乏这种锻炼,原因一是因为缺乏导师,二是因为缺乏共同体,三是自身性格所致,未能沉潜,不耐寂寞。
未来阅读的方向:
语文专业是立身之基,将于文本解读以及语文知识方面更多着力,此方面已经多有打算,逐渐攻克如下领域:诗歌解读、文章解读、汉字、课程及教学理论、鲁迅等少数几个专题……
项目研究,(略,保密,呵呵)……
哲学,心理学研读。(略,待一家家读将过来)
但最重要的不是研读什么,而是如何研读,啃书之功,仍需修炼。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8-12 8:54:50
铁皮鼓

等级:精灵使
权限:总版主
积分:30642
金钱:36313
声望:5573
经验:30381
发帖数:16194
注册:2003年5月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5楼
《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专业阅读地图讲义

 
 
 
(建议大家在阅读后,写下不明白的问题,在帖子后面或晚上讨论中提出来)
因为这本教材是我编写的,所以我反而不能从中跳出来,用另外的眼光看审视自己的观点。因此,我对本书的序言部分进行了编辑,作为讲义,诚恳地希望大家在讨论中多多质疑,只有通过质疑,才能引发更为深入的批评与理解。
一、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对阅读的理解
不止一次有人问我: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对阅读的理解,与通常意义上对阅读的理解究竟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完全可以从学理上仔细澄清,但这种澄清,也可能是对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更本真的东西的遮蔽,我宁可用一个蹩脚的比喻:
在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看来,专业阅读是一场真诚而深入的恋爱。
它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索取利用,也不是出身、外表及家产的交换算计,更不是“天亮以后说分手”的感情消费,甚至不是一味飘在云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浪漫,而是与真正值得热爱的人之间的全心以待。它需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烈地投入,为之喜,为之泣,为之狂,为之怨,以一颗诚恳而谦卑的心去聆听对方,感受对方,去勇敢地经历痛苦、怀疑、冲突,当然也包括令人颤栗的惊喜,直到从对方身上认出自己并融为一体。
与学院派所强调的阅读相比,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不重视抽象的“体系”,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与实践相互贯通,在贯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结构”;与消遣性阅读相比,它是提升性的,强调深度阅读,强调用经典阅读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反对肤浅阅读对思考力的损害;与纯技术性的阅读相比,它反对单纯地将知识客观化、信息化,反对使阅读仅仅成为知识的提取、储存和转移的过程,强调让阅读通过穿越读者的生命来发挥作用;与随机的、偶然的、碎片式的阅读相比,它是基于完美模型的阅读,强调通过一定的路径与方法,构筑合宜的专业头脑。
二、新教育专业阅读的主要概念
有一些主要概念,是理解新教育专业阅读的基础,兹作说明。

1、合宜的大脑
专业阅读不是审美性阅读或娱乐性阅读,而是致力于解决专业问题的阅读。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经验、机智、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这三个词是一个意思),换句话说,需要的是一个合宜的大脑。合宜的大脑不是充满知识的大脑,而是知识结构合宜,并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脑。专业阅读不是堆积知识,而是构筑合宜的大脑。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在阅读中洞察作者的思维方式。
2、阅读地图与阅读史
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是一个理想的专业阅读地图,是指专业阅读应该如此。就好像从北京到罗马,总有一条最短的路线。但每个人所走的路径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密码、兴趣爱好、人生遭遇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佳的路径,可能并不是理想的专业阅读路径。就好像从北京到罗马,虽然直线是最短的,但却未必是最恰当最快捷的。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理想阅读地图为他提供了参照,可以使他少走弯路,少读了许多不值得阅读的书。但另一方面,他独特的生命密码与际遇,又会给他的专业阅读打上个人的印记。例如一个温柔的女教师,与一个阳刚的男教师,一个有自卑情结的教师,与一个一直非常自信阳光的教师,其阅读便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专业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所有教师都千人一面,恰恰是在理想阅读地图的烛照之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生命潜力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3、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所需知识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约占50%左右)、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职业知识,约占30%左右)、人类基本知识(约占20%左右)。这三部分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支撑,有共同的知识观和价值背景。对于新教育而言,在知识观方面,强调知识与生命相关联,与实践相关联,最终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教师生命为旨归。这决定了在我们的价值系统中,活的知识远高于死的知识,基于实践的知识远高于强调系统的知识。整个知识结构,应最大限度促进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
4、根本书籍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此外,那些在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
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可惜的是,许多,甚至大部分老师终其一生,都缺乏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只是不自觉地被时代风尚所影响,漂浮在词语之中而缺乏根基。
与根本书籍相联系的,是根本概念。根本书籍中往往包含一些根本概念,这些根本概念在根本书籍中被最深刻地揭示出来,并成为教师把握教育问题的根本概念。若无对根本书籍的透彻研读,教师便无法具备属于自己的经过反思的“根本概念”,便容易形成双重概念系统,一是人云亦云的外显概念系统,例如主体性、生成、对话等等,一是自己甚至也意识不到但实际发挥作用的概念系统,例如基于不自觉的行为主义的经验系统。许多老师言说时与教育实践时运用的概念系统不一致,即由此产生,这导致部分老师认为阅读无用。
5、知性阅读
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知性阅读,类似于传统的精读,但又有所不同。精读侧重于指细读,而即使在泛读中,如果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一本书的核心以及框架并开展对话反思,也属于知性阅读。与知性阅读相对应的是感性阅读,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新教育实验强调知性阅读,而知性阅读是以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作为基础的。进一步地,新教育实验建议通过学校读书会以及网络读书会等方式开展教师共读,这是提升知性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方面,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也将通过网络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三.作业建议
我不建议大家花太多时间研读这个教材,尤其是两种阅读方式,一是密密麻麻的批注,二是长篇累牍的议论感慨。
因为哪怕你是对照着自己的阅读史在理解这个教材,这里所讲的一切,对你而言,仍然只是堆积的知识甚至是词语,它尚未进入到你的生命之中。你只是知道它,并不理解它。除非你真正地运用知性阅读的方法,穿越一本堪称根本书籍的经典图书。但事实上,许多学员仍然是以感性阅读的方式阅读此书。
任何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套思维方式。你要做的,是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并借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当一本书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你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发生冲突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可能开始(否则,只是对你的原有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强化,当然,有时候强化也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这时候,会有问题涌现出来,你要捕捉这些问题,并尝试解答。你阅读的深度,取决于你提问的深度。如果能提交这样的作业,是最理想的。
因此理想的作业是:
回顾阅读史,用这些关键概念再次清理一下自己的阅读史和可能的“未来最佳结构”,它已经拥有什么,它缺乏什么,尤其是,哪些是自己生命难以突破的“坎”。
对本教材提问,如果能指出它真正的漏洞,这是最好的作业;更多的时候,你的批评质疑本身是错误的,但一种深刻的错误,会引起深刻的理解,因此,问题的价值并不决定于正确于否;
讲述自己穿越一本真正困难的书的体验,来印证或纠正书中的某些论述。例如,有些学员可能是因为假期穿越了古典诗词,而深刻地经验到了知性阅读,那么,结合教材对这种经验的描述,也是非常好的作业。
作业请于10月4日之前提交,因为是痕迹作业,没有品质要求,因此没有补考。
-关于专业阅读作业的特别说明-
《新教育综合课程》之专业阅读地图课程作业,我是一个月之中断断续续进行批阅的,现就几个问题作出说明:
一.关于作业提交帖中的作业评定与最终公布的作业评定不一致的问题
因为学员是断断续续提交作业的,我也是断断续续看的,在看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做一些记号,例如“榜样”、“优秀”之类,这不代表最终评定,最终等级评定,以网师公开发布的为准。
二.关于作业等级的问题
有的学员会发现,有些优秀作业开始评定的是“榜样作业”,后来转成“优秀作业”,这是因为榜样是一个荣誉性的说法,而网师对作业等级采用的标准是: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因此正式发布时,是采用规定的标准。
三.关于作业批改的问题
网师的作业数量庞大,以这门功课而言,需要阅读的量多达200多万字,因此难以一一写出评语来。通常讲师会根据情况,在通阅之后以评定等级为主,认为有特别需要指出的问题的,或者特别需要予以肯定的,也会写评语,悉决于讲师的判断以及精力。因此大家更宜对照讲师的作业综述以及优秀作业来反思自己的作业问题。
当然,第一门课程因为是痕迹作业,就不要紧了。
--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8-19 14:38:57
疏影暗香香盈袖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9
金钱:19
声望:17
经验:17
发帖数:17
注册:2009年7月14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6楼
一路走来,一路积淀,一路思考,一路提升!
羡慕!羡慕!羡慕!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您的经历我一字不落的看完,折服!祝福!其中还有一种复杂的情愫:中国教育界里众多的老师们,有几个能像您一样博览群书,边思边行?多少流于浅层次的教学啊!
每位教师都应该受到启迪!

追求永不停步
2009-8-23 14:28:52
破风而奔1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45
金钱:45
声望:41
经验:41
发帖数:40
注册:2009年4月18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7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反思
提交人:破风而奔
邮箱:715411985@qq.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375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 月24 日
一年多来,我把阅读当成是休闲的重要方式,因此读了不少关于教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就如一个饥饿的巨人,一点点的蔬菜只是缓解了很多年的饥荒引起的营养不良。如果需要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加倍从生活中抓取时间和各种学习机会来补充营养,这样才不至于晕倒或者饿毙。
首先,我觉得犹如西方人把“圣经”作为精神世界的引领一样,“根本书籍”作用也在于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些书作为枕边书,或者随身携带,做它们忠诚而又永远的朋友。
另外,我通过对照学习“阅读地图”,我仔细审视自己近期的阅读情况,发现是“做得不赖,但是不够”。
我发现我的阅读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的类型还不够丰富,比如哲学类别的的书籍根本还没有考虑进来,幸好由此学习机会,看了《苏菲的故事》等哲学书籍,倒是长了不少见识,而且对此也发生了兴趣。为此,我特别把已经具有的书籍进行了新的分类,把已有的书籍进行了整理。以此让它们在心目中存在系统的知识轮廓。而这个整理还必须在阅读的途中不断进行。
2、专业阅读(数学)还比较荒凉。
3、阅读方法上,粗读时分,应该做到读后写一个总的想法;精读时分,不但需要做摘录笔记,还应该做评价笔记。这是自己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不够,害怕面对失败,以至于遗忘了快速成长的学习方式。
4、在阅读中,努力架设与实践的桥梁,我努力去做了,但是这方面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
5、阅读应该更具有计划性,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有计划比无计划好。计划读书的内容、时间,完成的目标。
另外,根据我读书的经验,我觉得我还是喜欢浏览阅读。因为通过浏览,我能发现值得我第二次、第三次阅读的书籍。我还是不习惯于被动地被强制阅读,但是如果能从中领会那种叫做对书进行“啃”或者“叮”那种傻乎乎的劲力,我还是愿意试一试。我永远也相信,即使我无法毕业,但是我不会放弃,而且乐观相信有比毕业证更值的东西会属于我。
简评:值得第二次第三次阅读的书籍,往往不能通过你的浏览而获得,而是建立于学科常识的基础之上。即每个领域,均有一些公认的好书,阅读实际上要从此起步。
该帖子于2009-10-4 13:52:20被 破风而奔1 编辑过

读书贴: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375_1.html
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715411985/blog/1247529510
2009-8-24 1:08:42
wuzx123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14
金钱:1005
声望:4
经验:214
发帖数:4
注册:2004年5月20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8楼
一口气读完,越发感觉到自己的肤浅!
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2009-8-24 19:15:58
weishenme1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
金钱:2
声望:2
经验:2
发帖数:2
注册:2009年8月24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9楼


2009-8-27 10:23:49
风里的诗篇

等级:职业侠客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60
金钱:60
声望:58
经验:58
发帖数:58
注册:2009年2月1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0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
提交人:风里的诗篇
邮箱:lingailan@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58356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27日
看了铁皮鼓老师的阅读史,心生羡慕,同时有些伤感。我的阅读之野是如此荒凉,几乎是不毛之地。我这里说的“阅读”也许有些偏题,因为我所写的还包括在生活中的聆听,或者其他。
在我七岁之前要说纸质阅读,基本是没有的。而我的生活内容似乎很丰富,至少在我的回忆里是。一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知识。那时家里种了很多香蕉,我总向母亲询问关于香蕉的情况,因此我熟知香蕉从栽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二是游戏和玩伴。那时的游戏花样繁多。白天晚上都不间断。这让我始终觉得,那时的月光特别亮,月亮特别圆。三是父亲的一首《橄榄树》。那时候甚觉神奇。父亲哼了几次我就把歌词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了。四是奶奶讲的神仙故事。那时的孩子觉得放牛是件苦差事,而我却很期盼。因为对白云萦绕的群山的遐想让我觉得快乐。五是电视剧《西游记》。那时全村只有一部电视,我们每天吃饭时间就跑过去,电视的主人是我们村最有钱的人,对我们这些肮脏小孩总是要拿棍子驱赶。而我们总能钻到空子,那时对《西游记》的痴迷可以让我放弃吃饭和其他所有喜欢的游戏。每次看完一集我们都会争相扮演里面的角色,并乐此不疲。
可以说,我的童年,基本没接触过书本,当我上学的时候,对书本里的故事由衷地热爱。老师布置要预习一课的时候,我总能连续把好几课背下来。我还记得老师只要求背《登鹳雀楼》,我就把后面《翠鸟》这篇文章也背了。那时觉得这篇文章很神奇,我整天看到鸟飞,原来还可以把它写成文字。到三年级的时候,写第一篇作文。题目刚好是要求介绍香蕉的。我不假思索地把母亲给我介绍的关于香蕉的情况一股脑儿地写下来了,没想到这篇文章却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还拿到别班传阅,那时让我很骄傲。于是我便产生了要把我童年所有的经历都写出来的伟大构想,我记得我写了很多,但后来由于没及时保存好而遗失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我们搬到镇上住。那时对新校园里那一排排整齐的九里香甚感惊奇,忙向其他同学了解它的情况。没想到新学年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绍九里香的,我的文章同样被老师拿到班里传阅,这时我忽然萌发了想多方面了解事物的渴望,而我并不知道可以向书求助。我借阅了一些同学手上的优秀作文选,只觉得自己了解的东西有点少,却不知道如何去补充。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全县进行语文知识竞赛。我记得作文是要求写一个感人的场面。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写到大家听到有趣故事的场景,其中写到一句是说:老师也笑掉了眼镜。那时觉得老师是威严的,所以这个描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为了写感人场面,我便说:老师也摘下眼镜来偷偷抹眼泪。这篇文章仅仅被扣了两分,由于作文的高分让我独占鳌头,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而取得全县一等奖。这时奖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便成了我时常翻阅的“书”了。
由于我家里存在的许多问题,我觉得父亲承担了太多的辛苦,母亲同样艰辛。从初中开始,我的亲戚就给我灌输了要上大学的观念,而且看课本以外的书,就会被视为不务正业,或者会被预言上不了大学,这些说法让我恐惧。于是当其他女孩子沉迷于琼瑶时,我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高中,这个思想依然固执地陪伴着我,而虽身在重点高中,除了感觉到压力大之后,就是觉得空虚。于是我开始背《唐诗三百首》,虽然有些是囫囵吞枣,但总让我不觉空虚。当时学到现代诗,我非常喜欢《断章》和《错误》,而且我自己也尝试写了一些现代诗,这些诗歌除了发表在校报上外,还被市里的广播电台录用,将近高三,由于学习压力,写诗的热情又被压抑了下来。
当我终于上到大学,却忽然没有了目标。我依然按照高中的学习习惯,只是看了课本要求看的书,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这期间,给我很多感动的是《平凡的世界》。因为我的动力很多来源于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而这部书里有很多父亲的影子。由于对细腻的钟情,我重复了看了好几遍《红楼梦》。还有张爱玲的小说、《家》、《四世同堂》等等。看过的书不少,却总还是杂乱,因此印象不深。
05年参加工作后,带第一届学生,在此期间由于心理和经验诸多方面的不足,到08年6月看到学生毕业时候,却觉得无比倦怠,有强烈的厌教心理。因为我不想千年不变地重复一个动作,我希望每次都能有变化,有创新,但是我找不到出路。在这期间,我非常迷恋百家讲坛,特别是于丹教授主讲的。我不仅在看电视的时候做好笔记,而且等她的书出来后我还特意买了反复地看。我还重读了《飘》、《巴黎圣母院》等名著,还有《名作细读》、《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等,但依然是漫无目的,只是想着为了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当我无意中闯进“教育在线”,看到沁心荷老师的一篇题目为《从倦怠走向幸福》的文章的时候,我真的不禁热泪盈眶,也许我看到了希望。由这篇文章我找到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在“教育在线”推荐的大夏书系里,因为我希望能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我努力寻找和这方面相关的书籍。还有作文方面的看了罗晓晖老师的书。而这期间,计划依然是散乱的。
而此刻站在十字路口还不知所措的我,看到专业发展地图,才了解阅读是分层次的,我愿意从一砖一瓦开始,砌筑自己完整的精神家园。

总有别人未曾走过的路。
我的实践经验帖《班级心情》:http://bbs.eduol.cn/post_112_358739_1.html
我的读书学习主题帖《让读书成就快乐的教育人生》:http://bbs.eduol.cn/post_112_358356_1.html
2009-8-27 13:53:40
涵子乾

等级:大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97
金钱:97
声望:90
经验:90
发帖数:90
注册:2009年8月4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1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阅读笔记
提交人  涵子乾
邮箱hanziqian79@163.com
主题贴地址http://bbs.eduol.cn/2009-8/23/111459550112.html
通过阅读“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引领自己进步的专业团队,我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因此而变得精彩。虽然我距离专业阅读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已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我阅读时的一点体会。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事实上,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理由很简单,即使教同样的学科同样的年级,每个教师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因此每一条路注定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专业路径发展完全相同的老师,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是一个深刻自我反思的过程。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便对症下药。】
考虑到当前问题的实际,专业发展项目主要聚焦于浪漫期之弥补和精确期之诊断。
【由于童年时期缺少文化氛围,对我能形成影响的书籍很少,能多读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书一直是我的梦想。】
浪漫期,从生命诞生便已经开始。父母语言,周遭文化,无不是最初的阅读。我们的研究发现,“故事”(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童话故事)是学前最有价值的生命营养。【我小时候最爱听故事,我家西邻有一位老爷爷,经常给我们讲故事,一有空,我们就偎依在他身边让他给我们讲故事,直到现在他那和蔼的面庞,娓娓动听的声音还经常萦绕在我的脑际。我的孩子也很爱听故事,基于此,我经常给他讲故事,那一刻是他一天中最乖、最专注的时刻。】苟在学前多听故事,后面便会有阅读能力与阅读欲望。而电视则可能成为一种生命的遮蔽与危害。
最初的阅读,往往与故事相伴。但文字还太硬,以前有连环画,现在则有更优秀的绘本,这些正是阅读渐进的台阶。再后面,或童话,或神话,或民间传说,或古典侠忠义,或金庸古龙者流,或今天的哈利波特……这些阅读,魂在于一个词:“故事”。这些阅读,是人生命原型的最初模型,非常重要,因此也不可不慎。新教育儿童课程,正是在这方面大下功夫。
假如生命有幸,小学便可以穿越以故事为主体的整本书阅读,以诗歌(描、抒、议)为主体的晨诵课程,以及整合了科学、历史、乡土等元素,并引发多元自由阅读的各种综合小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热爱上阅读,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能奠定他一生的文化底蕴,以后无论是对学习、性格、工作、还是专业发展都有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但不容忽视。】
中学阶段,在学科中科学成份加重,而且科学主要不依赖于阅读,所以除了一些实践综合课程外,完全可以依赖学科教学,只须补充少量优秀读物,而应重于实验操作——整个理科都是这样。但文科不然,整个中学阶段正经历完整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阅读事实上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思维、情趣。所以若画完美地图,则四大名著,当代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等),
【《平凡的世界》中贯穿了一种不屈不挠,积极向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本书我现在也很喜欢读,并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外国浪漫现实时期的小说(如《基督山伯爵》、《简爱》、《悲惨世界》等大量著作),现代诗歌(如艾青、海子等),正可依据其年龄,一一导入。这个时期,人物传记和历史著作应该占有相当的份额。【遗憾的是当时我读的人物传记很少,没什么印象。】另外,余秋雨、赵金珊、林清玄、周国平等人的哲学入门书,也正可为后面开出文史哲作铺垫。
大学阶段,无论何种专业,人学,或者说文史哲,艺术鉴赏等,均不可废。现代文学,文论,影评,时政,宗教,科普名著……这些都应该在大学时期不可或缺。以专业为金字塔之高度,以人文背景为金字塔之宽度,方构成一个人的浪漫晚期及精确初期。【反思自己的阅读史,读过的书很多,但精读的不多。阅读方法还需要调整。】事实上,大学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这些阅读应该延续,乃至终生。
一般来说,三十岁之前,一个人应该完成自己的浪漫期。
在现代社会里,爆炸性增长的只是信息,而信息只是一些知识的材料而已。知识则是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对信息加以组织,若无此过程,信息只是一些碎片。但仅有知识也是不够的,好的大脑并不是“充满知识的大脑”,因为知识本身也是彼此割裂的,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好的大脑,是能够用适宜的结构将知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功能的大脑,这种能力,即是智慧。【社会上一些人偏执认为读书无用论,甚至认为上学时间长了,书读的多了,头脑迟钝,不现实。一方面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切为以挣钱为目的。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病。我们教师职责重大,任重道远。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充满知识的大脑”,而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智慧,能够用适宜的结构将知识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功能的大脑。】
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更不是。机械堆积的知识,往往造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而在网络时代,许多人接触到的甚至不是知识,只是大量娱人耳目的破碎的信息。这些堆积的知识和破碎的信息,让人丧失对现象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洞察力,更失去了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而当知识以合宜的方式被组织起来的话,解决具体的问题,看似用了某一小块知识,其实却有一个宏大的背景。而且正因为有这个宏大的背景,这一小块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当然也不是单纯地强调教师必须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以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恰当的与生命、生活相关联的阅读,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时包含了信仰与智慧。信仰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态度以及自我认同,智慧是指拥有强大的根本能力,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整体,并使一切知识背景化的能力。【这种理想的状态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具体化方面不够详细。存有疑问。】

2009-8-27 22:45:45
江湖夜雨十

等级:骑士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46
金钱:246
声望:243
经验:243
发帖数:243
注册:2009年5月2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2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江湖夜雨十
邮箱:mjg7608@yahoo.com.cn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71176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28日
没读几本书,却要写阅读史,有点儿可笑,不过既然是项目组的作业,也不妨做做,回顾来时路,想想如何行!
一、小学阶段
1976年9月,我出生于河南省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据说我们村曾出过一个秀才,死后埋葬在村东头,并立了一块碑,因此,那块地叫作“石碑地”。
上学前的七年,我不知道什么是书,狐仙鬼怪的故事听老人们讲的也是有限的几个。
【江湖夜雨自评:我的童年是贫瘠的,因为我没有会讲故事的亲人,没有童书的浸润。但我的童年也是富有的,因为我的童年中有玩伴,有游戏,有充分的自由时间,有足够大的玩耍空间——农村的田野、小河、树林。】
1983年,上小学,三年级时,村里要建小学,因此就一个三年级,我们就搬了四个地方。
小学六年,书包里始终只有三本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不过语文书我们读的比较好,大部分篇目都可以背诵,老师也在黑板上抄了许多解词,也是需要背诵的。当时,我还算努力,总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唯一的遗憾就是字体太潦草,没有养成细心的习惯。
我小学里读的课外书只有连环画了,比如《薛刚反唐》、《杨家将》、《夜幕下的哈尔滨》、《武林志》等。当时,我还有收集连环画的习惯,姥爷是工人,经常给我一些零花钱,我不舍得买吃的,就买连环画,有时也买小伙伴的。记得,小学毕业时,我已经有百十本了,放在一个匣子里,搬了两次家,现在一本也找不到了。
我觉得小学阶段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读了什么书,而是家里地比较多,经常帮助父母干农活。因此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责任感。
【江湖夜雨自评:整个童年,除了这些连环画,我没读过一本像样的书籍,也没有背诵过美丽的、经典的诗歌。但我觉得我还是收获很大的:在和玩伴的游戏中,我学会了遵守规则,学会了相互谦让;在帮父母干农活的过程中,锻炼了我的体魄,练就了我吃苦耐劳、节俭的好品质;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善良和母亲慈祥,让我有了一个与人为善、体谅别人的好性格。按新教育课题组的观点“父母语言,周遭文化,无不是最初的阅读。”】
二、中学阶段
中学四年,也没正经读过一本像样的书。因为,学校没有图书馆,乡里也没有一个书摊,县里有,不过,中学三年我去县城不超过10次。
读的书除了基本盗版的梁羽生、金庸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杂志《中学生阅读》了。中学最后一年,我养成了摘抄的习惯,把读到的好文章或好词好句抄在塑料皮本子上,并利用早读课经常大声朗读。【江湖夜雨自评:这期间,我摘抄好词好段好文并大声朗读的习惯,可以说是不自觉的知性阅读。它使我的习作语言有所改变,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初三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读过我的几次作文,让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我毕业后成为语文教师的主要原因。】
三、师范三年
当时考师范比较难,不过是“严进宽出”,许多学生都认为有了“铁饭碗”,因此学习氛围不浓。
我们的文选老师水平也不高,不倡导读书,只提倡写日记,看谁写的多。因此,师范三年,我也几乎是虚度的。
读的书有《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红楼梦》(没怎么看明白)等,读的杂志有《人民文学》、《莽原》,这些杂志只读过几十本,没有按期读。【江湖夜雨自评:这段时期的阅读,也是只读故事】
【江湖夜雨自评:自此,我“浪漫期”的阅读结束!唉!可怜啊!!铁皮鼓在《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中说“浪漫期阅读,最忌贫瘠。贫瘠有二义:一是数量不够,二是类型单一。浪漫期阅读,次忌众书平平,没有哪本曾锲入生命,——锲入生命,影响人格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即所谓“实然的根本书籍”。而那些最宜成为影响人精神与思维的书籍,我们可以称之为“应然的根本书籍”。如童年的《丑小鸭》,少年的《射雕英雄传》。”那么,我此段时期不但阅读数量不够,而且类型单一,应然的根本书籍也没有接触,也就是患了“浪漫贫瘠症”,魏老师开的药方是“对语文老师或者说文科教师而言,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要求在阅读的时间分配上,要以文学经典及解读为重点,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童话神话,现代诗,现代小说……缺哪块就得补哪块,而且要有意识地努力靠近文论、史论和哲学宗教。因为已错过浪漫期的浪漫阅读,建议采取知性方式来阅读浪漫,即用精确态度,来面对浪漫。这样或许能同时实现“修补浪漫”和“扩展知性”的目的。”】
四、毕业后的七年(1996—2003)
别业后先教地理和生物,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申请教语文,领导批准了,不过有两三年教学成绩不理想。
这段时间,我读书比较随意,读了一些公认的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简爱》、《童年》、《在人间》、《家》、《春》、《秋》、《子夜》等,这时候也读了一些金庸、三毛的作品。
这七年中,我连续自学了汉语言文学的专科和本科教材,并且于2003年6月取得本科文凭。不过,我们这个地区自考监考比较松,我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江湖夜雨自评:这七年仍然以感性阅读为主,本来自学考试给我带来了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进行精确阅读的机会,但由于自己没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没有上进心,再加上监考比较松,我错过了!】
五、课程改革的三年(2003—2006)
2003年,我县成为课改实验区。为我们培训新课标的老师们说:“教师现在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努力者就会脱颖而出!”,我信了,想通过努力在教育上有所作为,不过,那时素质教育喊的很响,不过实际教学并没有大的变化,依然是以考分为根本依据。
这段时间,我主要读的是杂志《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和《教育时报》等,并且把好的文章摘抄、装订。这三年我摘抄了有五个笔记本,不过对自己的教学并没有多大帮助,只是学习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别的老师比,比较新罢了!
2003年时,本来语文课就不知道怎么上,看了一些课改光盘后,更是走进了教非语文的误区。
【江湖夜雨自评: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教育理念更新了,不过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虽然教学成绩还不错,但靠的不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是和学生融洽的关系。】
六、接触新教育在线(2006年6月—2008年4月)
2005年从《教育时报》上知道了“新教育”,就买了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2006年6月1日,我在新教育在线论坛注册了。真正了解新教育,真正开始写博客,是听了安阳常作印老师的报告。
从2006年8月1日开始,我把许多精力放在打理博客上,因为听说“每天写1000字,写三年可以成为教育专家”,可是,现在快三年了,我写了将近700篇博客文章,我还什么都不是,究其原因,我写的博客太杂,反思课堂的太少,对班主任工作有些促进。
这段时间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因此也读了不少书,不过读的比较随意,并且大部分都是感性阅读,都是略读。
这段时间读了《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窗边的小豆豆》、《学校是一段旅程》、《三十六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教海漫记》、《做最好的老师》、《教学工作漫谈》、《于永正精品教学实录》、《听袁卫星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论家政》等。《论家政》这本书对我教育孩子有很多启发。
还读了《正午的植物园》、《马克思转》、《耶稣传》、《茶花女》、《作女》、《狼图腾》、《李清照传》、《苏东坡传》、《林语堂散文精品》、《丰之凯散文精品》、《文明的冲突和演进》、《千年一叹》、《易中天品三国》等。
利用早读课,我还背诵了《论语》,读了《道德经》、《庄子》,并且熟读了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的书对于丰富我的语言,安顿我那颗浮躁的心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我还在网上读了大量的文章。
2007年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特级教师家园”,我几乎读了所有语文特级教师的语文教学论和课堂实录,但是对于我的课堂帮助并不大,我主要学习了这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最主要的还是我还没学会怎么读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直到2008年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这篇文章,才学到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实录还原法、情景还原法。2008年暑假,我利用实录还原法,学习了10多节特级教师的语文课。
我还经常去名家的博客学习。比如铁皮鼓推荐的“中国教育十大博客”,其中张文质和许锡良两位的博客我经常去,因为他们每个月都要推荐百十篇很好的文章,对于扩大我的人文素养、开阔我的眼界很有帮助。
【江湖夜雨自评:这两年,我的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有了,但是所走的路不对,读书书大部分都是不需要多少智力参与的、好读的书,读书方法仍然是感性阅读,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切实的帮助。不过这段时间读铁皮鼓推荐的“中国教育十大博客”上的文章,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
七、最近,真正的阅读开始(2008年4月至今)
可以说,这一年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记得读完铁皮鼓老师《致新教育专业阅读项目同行者的四封信》后,我写到:“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我每天辛辛苦苦坚持一小时,读的大部分书是任何人都可以读的书,而不是教师的专业书;原来我每天乐此不疲的阅读都是散漫的兴趣式的阅读,而不是缺乏坡度的专业阅读;原来我经常“吹嘘” 这几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都是只追求数量的感性阅读,而不是带有钻研性质的、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知性阅读。读书对一个教师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不过魏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读书,首先选择什么书非常重要,选对了则事半功倍,仅凭自己兴趣爱好的散漫式的读则事倍功半。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选择书籍呢?魏老师告诉我们要因人而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反思自己的阅读结构,从自己最需要的读起。”
这一年,我略读了“新教育专业发展”推荐的大部分书,比如:本学科阅读:《唐宋词十七讲》、《名作细读》、《古老的回声》(正在读)、《诗词例话》《听王荣生评课》《杜甫转》、《唐诗的江山》。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对我的文本细读能力有所提高的是孙邵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如是解读文学作品》。
教育类:《教学勇气》《儿童的人格教育》、《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静悄悄的革命》《教出来的55个细节》
童书《特别的女生沙哈拉》《夏洛蒂的网》《草房子》《小王子》《一百条裙子》等。
网络上,我读新教育专家的研课帖,干国祥、铁皮鼓、孙邵振、孔庆东、常作印的博客等。
【江湖夜雨自评:这一年半,我真正的知性阅读开始,我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上,读的最仔细的是孙邵振教授的书,对于我备课、解读文本帮助很大。其次,读的细致点的是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和《汉字的魔方》,这两本书,我在早读课上出声朗读,叶嘉莹教授在网上的视频我也下载下来听】
八、今年暑假
这两个月,本来想跟着新教育课题组的专家们攻读,可是中间有二十多天外出学习时间,回家后,琐事也比较多,读的不好,收获不大!
这两个月,我读了孙邵振的《文学性演讲录》,了解了当今文学研究的前沿,以前我的观点还停留在10多年前,上师范时所学的知识,这本书很好!
在学习期间,我读了《古老的回声》、钱理群的《名作重读》,钱教授的这本书,一年前还没兴趣看,这次读还不错,看来自己的阅读水平有所提高了!《古老的回声》还是有许多章节看不懂。
我还读了《金圣叹评水浒》(上)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可没留下多少印象。
假期还和女儿一起备了新教育每日一诗的陶渊明和苏轼系列,我本来记不住的,可女儿出声诵读,却让我记住了,呵呵。
这段时间和大家一起穿越《人间词话》
【江湖夜雨自评:我把今后两年的重点都放在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上,弥补自己的“精确阅读”之不足!不过我发现自己读书方法不对头,读的太快,没有真正读懂一本书,也就是耐心缺乏,以后要慢慢读,多出声读,多摘抄,读完一本,把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写好读书心得。其实《构筑合宜的大脑》告诉了我训练知性阅读的方法:“1、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2、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3、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4、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你得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该帖子于2009-8-28 21:59:00被 江湖夜雨十 编辑过

做一棵快乐的树      给孩子遮风挡雨
我的博客(江湖夜雨十):http://9135.eduol.cn/index.html
2009-8-28 21:52:19
梦界

等级:风云使者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493
金钱:1493
声望:1491
经验:1491
发帖数:1489
注册:2008年4月2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3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梦界
邮箱:fengzuiqingwu@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6815_3.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0日
昨天晚上在教师专业成长论坛里建读书专贴到凌晨两点(梦界注:真希望自己能把这种热情坚持下去),很想入睡,却怎么也无法入睡。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心里还挂着“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里要求申请者写个人阅读史的帖子,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阅读的经历,越回忆心里越紧张发虚,我那惨淡的读书轨迹,若是要构建一个“史”来,真是困难至极。但想成为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里的一名学生,就必须以此为题写这样一篇文章,我必须绞尽脑汁硬着头皮去写这样一篇文章。这样也好,我的所谓的“个人阅读史”可以警醒自己,让我看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从而加大的阅读力度,提高阅读品质,让书真正走入自己的精神领域。(梦界注: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痛苦的滋味才会更加珍惜快乐,明白了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方才有向上登攀的勇气。尽管慢,但毕竟踏上了征途。)
一、师范就读前
我的启蒙幼儿时期、学龄前与小学阶段的阅读是一片空白。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经济条件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要用书来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但是他们勤劳善良,尤其是父亲很相信“科学致富,勤劳致富”理念,父亲还花了十几元钱买了一个收音机,在当时村子里有个收音机也如稀世珍宝,让村里人很是羡慕。他天天收听,我也跟着一起听,但是听了什么,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倒是父亲听收音机入迷得意的神态常常辉映在脑海边。父亲总会把自己在村里大会上学习到的种田技能巧妙地加以实践。从而让他们在当地农村还小有名气,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有政府的领导带着人到父母亲棉花责任田来参观,父亲为此很是骄傲,他不停地告诉我们,付出的总会有回报,多读点书总是好的。但是,他们却从没有为我们买过一本书。尽管如此,父母亲就像一本无字的书,教会了我勤奋与忍耐。我也从没有向家里要钱买过书,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好橡明白父母亲话里的含义,开始一心一意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在班上都能名列前茅。大概是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才从那教科书里走出来,看了几本小画册子,也不知道是从哪位同学那儿借的,画册的名字一个也记不清楚。只是朦胧地记得有一次在邻居家大姐姐家玩时,她正在看一本小画册子,我便要来读了,名字叫《鲁滨逊漂流记》,不要说是当时的我没有领悟到那本画册书的真谛,就是那位大姐姐也冲我说:“这书里面的主人公真惨。”(梦界注:我的启蒙幼儿时期、学龄前与小学阶段的阅读是一片空白。空白是作为我这个农村出生的孩子那个时代的产物,对此我不觉羞愧,也没有丝毫的抱怨,勤奋与忍耐才叫我一生受用。)
初中阶段的阅读算不上空白,但也是苍白的。初一一年仍然是死啃着教科书,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见异思迁读读其它的课外读物。直到初二的上半学期,方借读到一本《少年文艺》,觉得那里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深深将自己吸引,一口气把它读完,却还是没有在心里激起多少浪花。不知是从哪位同学手中得到了琼瑶的《寒烟翠》,书中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读得我脸红心跳,忍不住在自习课上躲在课桌下醉读。当我了解书是花两角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出租书店里租到的时候,我便开始节衣缩食,省出一部分生活费花钱租书看,一发不可收拾。《聚散两依依》,《我是一片云》,《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等等,一本接着一本阅读。读完了琼瑶,读岑凯伦、亦舒、席绢等,那个店子里这几位言情作家的小说几乎被我读完了。没有办法,开始读起武侠小说,最早读的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后来就是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还有古龙的《绝代双骄》,那些刀光剑影的武侠故事,当时能说得出大致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现在却是模糊不精了。中学时代言情和武侠小说让我就这样爱上了读书,直到后来同学们传阅什么书就抢着看什么书,不加选择地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在今天看来很多没有多大意义的书籍。(梦界注:苍白的阅读也敲开了自己的阅读兴趣之门,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是就从那些被大人视为“洪水猛兽”无多大意义的书籍开始的呢?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时候尝试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曾经的阅读之路,对他们进行细致耐心地引导。)
二、就读师范后
读师范时,当老师告诉我们每周三、五的下午是同学们到学校图书馆读书时间,我便欣喜如若狂,总算可以过过免费读书的瘾了。每当我来到校图书馆,看到很多同学静静坐在阅览室读书的时候,我总会被他们用心读书的神情深深感动。我会先在图书馆借上两三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再到阅览室翻阅很多的杂专,当然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居多,偶尔的时候读读教育医学方面的杂志,对科学历史方面一点也不感兴趣。(梦界注:阅读兴趣会不会跟性别还有性格有关?)
读到了秦的历史、诸子散文到两汉文学,更多是诵读唐宋诗词,还有关于对那些诗词的赏析读本。除了在图书馆借阅外,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辛弃疾诗词赏析》,读了两三本,尝试着背诵。现在这两本书还被我收藏起来了,有时还拿出来读读,曾记得上面的诗大部分在师范时都会背诵,现在拿出来再读却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只能记起其中的一两句了。
汪国真,席慕容、徐志摩、舒婷、戴望舒……这一连串现代诗人的名字让我曾一度沉浸于诗的世界里,它们对我的影响远比古代诗歌深得多。汪国真的的诗直抒胸臆,感情炽热、奔放,富有哲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下子就被他的乐观、积极,催人奋进所感染。最喜欢的还是席慕容的诗,可以说她的诗是写给女孩的诗。也许是女性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我,她对人生、对爱情的感悟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她的诗优雅中略带伤感,有一丝禅意,又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耐人寻味。那时,对席慕容的诗总是爱不释手,从摘抄到收集她的诗集,积攒了厚厚的一摞,成了青春时的精神食粮。有的时候还一次又一次模仿着她的风格来写日记,仿佛人也变得诗意了许多。勃朗宁、海涅、泰戈尔……这些外国作家的诗歌也有所涉猎。以至于在我参加工作后现实生活中思考问题总是很感性化,多愁善感,缺少理性的时候,都会归缪于初中师范时读多了那些诗歌言情小说的缘故。(梦界注:做梦的年龄,读着梦一样朦胧的书,让青春充满诗意与幻想的,四年的师范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路程。这些书的阅读也影响到我的写作,只要一提笔就是一些无病呻吟的无聊文章。)
那个时候的我,还读过了张抗抗、王蒙、贾平凹、三毛、张爱玲、路遥的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一篇长篇小说,读完了结局只想叹气,但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仍有极大影响。《浮躁》与《废都》《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读了,但都不深入。
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订阅的《中师生报》和《中师教育》每期必看,我的《我与中师生报》《古诗(山居秋暝)赏析》《秋雨》《腾飞吧,八九0六》等七八篇文章在这两本报刊上发表,因而被学校的“春蕾”文学社团吸收,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文弱老师是个酷爱读书的年青老师,他在读书和写作上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后来参加师范学校举办的文学大赛,我被评为“学校创作十星”,学校奖给我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梦界注:这也算自己师范生活中一亮点,正是这亮点让我多读了几本书。)我阅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这位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思想中充满的矛盾苦闷,也喜欢上故事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玛丝洛娃,后来又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借助着这种势头,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把《复活》书封面上推荐的外国十大名著其它九本翻阅了一遍。《十日谈》《傲慢与偏见》《简·爱《红与黑》《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飘》这几本书,尽管没有做细致地探究,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流的作品的艺术魅力。(梦界注:多读的几本书也没有细致,真是可惜。)
师范这一阶段近乎无目的状态下的读书,全凭自己的喜好,却还是给了我很多的人生积淀。(梦界注:尽管无目的,但是这个时期的人生积淀相对自己师范前也是有着质的变化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着很多很多的遗憾,未钻研学科学术作品,没涉及到科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呵呵,到现在明知弱点还是不想强迫自己。)
三、参加工作后
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企业办的中小学在一起的子弟学校工作。上班时备课,上课,改作业,一切的努力都是向学生成绩看齐,那时的学生都是公司里子弟,感觉到比现在学生好管教一些,每次在厂办学校交流活动,我们学校教学质量总会跑到前第一、第二名。下了班就是聊天,逛街,偶尔的时候会想起来读读娱乐为主的书,多半是报刊杂志,若是学着老同行们牺牲自己的下班时间帮学生补补课,偶尔的时候写写豆腐块的小文章发表在公司报上,同行还有领导都会夸你敬业上进。(梦界注:也许就是自己最初对学生热情与豆腐块的文章才让领导多望了几眼,让自己有机会读到不用自己花钱的教育书刊。)尽管领导多次在大会上讲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已不适应现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长流水,我却从来也没有感受到那种教师必须要用心读书才能胜任教学的压力。我跟我的同行们都过着一种安逸现状却缺少一些深入思考的教育生活。(梦界注:这里让我想到《温水里青蛙的故事》)。就这样过了五年玩玩打打的日子,感谢学校罗校长让我有幸变成了小学教导主任,那时候学校有专门给教导主任订阅的教育杂志,如《教师博览》《小学教育与管理》,那些专业期刊的阅读对我迅速提高教学能力是有帮助的。外出学习的机会也相对多一些,每出去一次总会得到几本赠书,如《创新教育》《宜昌教育》《晨会班队会设计理念》《中小学教育管理策略》等,都不同程度地让我开了眼界。(梦界注:尽管这些书不是根本书籍,读总比不读好,可能就是这样的阅读才让我在企业学校改制面对突然的工作压力能很快走出困惑最好的印证。)
如果说罗校长是我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他人,是或多或改变了我读书向着良好态势发展的人,那么我的另一个重要的他人,让我不能不去感谢的一个人——她就是我们现在学校的校长王校长。我现在能够顽强自觉地读书应该说是她逼出来的,尽管我曾经在一个贴子里说过,我现在有读书的热情一半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一半是为了自己的学生。(梦界注: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引领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去发现,我庆幸自己有颗感恩的心,是书让我的心智更加成熟吧。)
王校长是个对教育充满理想主义的校长,她希望我们老师过上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想让读书成为老师的一种习惯,想请老师们都来工作谈一场恋爱。2006年下半学期企业办校改制,三校合并,王校长在大会上跟我们宣讲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目标,提出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打造书香校园,并且采取了一定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习惯了没有压力的教学工作的老师们被学校要求像学生一样去读书,拼命去工作,都对王校长的这种做法感到困惑,认为她是在搞花架子,走形式,但是也只能默默地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我在佩服王校长对工作的那份激情的同时,也曾产生过一种误解,认为她的确有些急功近利,暗自庆幸自己孕育宝宝,休了四个月的假,让自己少了很多的压力。
在休假期间,我读了《写给孕育的妈妈》《婴幼儿百科全书》。了解到很多关于照顾婴幼儿生活起居教育科学方法的知识。上班了后,在这几年又读了《井深大零岁潜能教育法》等关于家庭教育的读物。(梦界注:看来在某个阶段的读书还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每天下班回家或是孩子睡觉前给自己的孩子读书。《格林童话》《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100首神话故事》等都被自己读给孩子听了好多遍,很开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熏陶下,自己讲上一句她就会接出下一句来,而且也弥补了我在启蒙时期的读书空白。(梦界注: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上我比父母亲有进步。我而的这一进步是与父母辛勤哺育分不开的。)当我读完了《发现母亲》这本书后,我觉得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责任更大了。(梦界 注:《发现母亲》应该算得上到了新教育阅读所说的那种知性阅读门边吧,正因为如此才会很多很深的影响吧。都说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一本书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的习惯。发现母亲里面的一些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女与其说是最自私的,还不如说是最公的。说他私,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说他公,是因为孩子终将是独立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公民。孩子不成才不仅给父母添了心病,更给社会添了负担;孩子成才也不仅是为父母争了光,更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马卡连柯说得更加直率:“如果你打算生一个公民,而生了以后对他缺乏父母的爱,那么就请你们发发慈悲预先告诉社会,说你要想耍滑头。因而我还在读完那本书后的家长会上跟家长们推荐了这本书,我希望唤醒部分家长们责任意识,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会在自己的班主任的贴子写下这样一段话:不是想为了去发什么论文,也不是想争什么名利,只是为了自己的那份嗜好,读书就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敢说是全心全意为了他人的孩子,若是有一点私欲,那就是想通过学习,教育自己的孩子有强大的支撑。曾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有一位老师说过,这个社会的和谐依赖家庭的和谐,因为每一个家庭就是这个社会的细胞。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仅仅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子女不成器那样的成功不叫真正的成功。对这样的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
休完产假上班还正赶上学校布置老师两周内读好《细节决定成败》《责任胜于能力》《给亚细亚的一封信》,没办法只有按要求读书,并认真地写好读书笔记。学校打造书香校园,专门开设了20分钟的午读课,要求全体师生必须利用专课专用,共同读书。(梦界注:真是环境造人,读书的氛围很重要,但是能坚持却很不容易。)当我读完了学校又一次给我们布置的一本书《教师专业成长——成功之路》后,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了该书后,我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领悟到了读书的魅力,这一次的领悟和冲动,宛如醍醐灌顶,是以往任何时候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企及的效果——书将会真正走进我的生活,走进我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对此,我深信不疑。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这一点在我的读书专贴里《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功之路读后感》里提到过。
所以后来的日子,除了在学校安排午读课上读书,我还会挤时间读书。两年来读了孙晓云一系列的教育丛书《别把孩子逼急了》《好习惯帮助孩子成长》《这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孩子你在想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格林主编《决定孩子命动的12个习惯》《怎样培养习惯》,每月读一份专业杂志《小学语文》,还会翻翻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到网上查阅资料,搜索自己需求的知识。“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国科学家法奇)。这一点我做的不好,我读书有点贪快,面窄,尤其不爱涉猎科学历史之类的书,曾经想试图改变一下自己,却还是没有能力扭转这种局面。
最近又读了《老子的智慧名言》和《菜根谈》《卡科威特的教育》《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前两本书安顿身心,让我的心灵更坦荡;后两本书让我学会怎么教育孩子最有效,在我情绪最低落时怎么昂扬斗志。(梦界注:这个时期念多图快,大多读的是与专业有关的书,却如浮光掠影,为学而学,还没有真正领悟到读书的真谛。)
感谢王校长的引领,不仅让我形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而且还有了坚持在教育在线学习的习惯,每天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班主任管理论坛,我坚持着读那些专家和同行的贴子,和他们进行交流,学到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心态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自认为结识了教育在线后,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周箭洋、心情点心、八笔画等许多优秀教师他们对教育执著和坚持,对书籍的热爱和痴迷都让我自叹不如。现在我建了自己的读书专贴,又像那样优秀的老师靠近了一点点,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会努力让阅读将自己的生命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
(梦界注:走进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心态发生变化;走进专业发展论坛,加入网师,才开始品味到知性阅读的乐趣。自认为不是争强好胜才走到这条路上,而今我的思想更加明朗。是的,只因为喜欢,因为一种追求。在这儿开始才找到了阅读方向,这才是一次真正超越自我之路,然道路漫漫……想起铁老师的话:重要的是,不要停,哪怕慢一些。穿越岁月,终会看到最美的风景。)
总评:
回顾自己走过这几十年的阅读经历,每次的阅读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呈现着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书读得不多却杂乱,对于经典的书不求甚解。就在那带着很多遗憾的浪漫的阅读中,多多少少还是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参加工作后的阅读也如浮光掠影,为学而学,仍没有真正领悟到读书的真谛。
我是从加入网师加入五千年读书会后,才知道有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区分的,才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观点来自《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加入今年的暑期古诗组阅读之夏的读书活动仅一个月的时间,在很多榜样的引领下,在铁皮鼓老师的指点下,自己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维阻塞至慢慢觉醒,才迈到知性阅读的门坎边,让自己有了阅读的方向,还让自己的教育理想更加明确。真是应了那句话“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会寂寞,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都不知所措”。
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一方面要多读跟自己语文专业方面的书,另一方面啃读教育学生及培养自己孩子的教育根本性书籍,在网师学院的老师们的引导下,努力沉潜,耐住寂寞,在知性阅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
简评:
梦界的问题,恰恰是过于热烈了。
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须知,刚不可久啊!
安排好作息,尤其是注意休息,细水长流,日不间断,方是修炼之道。
此外,还要努力做到少写多读多思多实践。
简评:优秀作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欢迎访问阳红书社我的阅读专贴我的班贴
2009-8-30 18:01:41
hxd1999

等级:职业侠客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81
金钱:81
声望:76
经验:76
发帖数:76
注册:2007年11月24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4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天空没有鸟的翅膀
——我的阅读史
提交人:hxd1999
邮箱:haoxiaodong1999@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64800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1日
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作为一个自诩喜欢读书的人,今天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时,除了羞愧没有其它词语可以概括自己的感受。(注:“羞愧”一是因为缺少真正影响自己的根本性书籍,二是患有阅读“浪漫期贫瘠症”,三是工作十年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研读)二十年来的阅读轨迹,仿佛一个倒置的抛物线,两头高、中间底,我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既要归罪于陈旧的教育制度,但也要感谢它。(注:“归罪”是因为时代的特点,“感谢”是指只有在这样的应试体制下,才得以让自己“蒙混”了这么长时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确如此,表面风光的时候,恰是精神空虚之时(注:大学时的黄金时期,满足于外在的虚名,错过了宝贵的读书机会,工作刚开始几年,忙碌于琐碎的年级主任行政工作,忽视了读书),孤寂冷落的时候,恰是内心充实之时。今天,已经而立之年的自己,回过头看看那段黄金岁月,遗憾大于满意,空虚多于充实,我知道,自己的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回首向来萧瑟处,不禁想起泰戈尔的这句诗:天空没有鸟的翅膀,但我已飞过。
我的阅读史初步可以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工作以后五个时期。
小学阶段
说起小学的阅读史,不能不提我的家庭。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爸爸、姥姥、姑姑皆是老师,而是都是擅长文科的老师。(注:之所以提是因为对自己的读书有很大影响,一是遗传因素,二是客观环境,提供了读书的条件)童年时期的读书主要是从连环画开始的,也叫“小人书”。记得最先接触连环画是放暑假时爸爸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回一大包书来,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有《岳家将》系列、《三国演义》系列,《水浒传》系列、《西游记》系列、《高山下的花环》、《烈火金刚》、《夜幕下的哈尔滨》、《华佗》、《海上侦察兵》、《地道战》、《鸡毛信》、《白蛇传》、《林海雪原》、《朝阳沟》、《赤胆忠心》等等,今天想起这些书名来依然是那样亲切。(注:童书中的故事,是后来自己喜欢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干干曾这样说,“故事,是童年最好的营养。是生命之基,是阅读之基。一定要记住:故事比认字更重要!……会影响儿童今后的阅读趣味,并因此而决定一个人的道德、文化倾向。”)在那个没有电动汽车,玩具枪、奥特曼、动画片的童年时期,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吸引着幼稚的童心,看到爸爸倒出一炕的小人书,翻翻这个,看看那个,崭新的图书,栩栩如生的画面,真想一下子全部装进脑海里,那种满足、新鲜今天想来依然很激动,那种感觉是后来很少有的。于是我一头扎进书里边,从早晨看到中午,从中午看到傍晚,连吃饭也要拿着看。那时到了很晚才能来了电灯,而即使有了电灯也是昏暗的15瓦灯泡,所以主要在院子里看,常常是爸爸说,不要看了,光线太暗,小心坏了眼睛。后来,只要到县城,唯一要求的就是到书店买小人书,当教师的爸爸再这一点上,给我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到三年级时,我的小人书藏书量在学校都是之最,估计当时有四五十本,全部被我整齐地码放在小木箱子里,等到村里唱戏时,我还拿出自己的书来,摆到集市上挣钱,看一本五分钱。今天想来,恰恰是那些在不经意间看过的一本本连环画竟然奠定了自己一生从事的职业,也正是这一本本小人书让一个无知、一片空白的幼小孩童引起了对这个五彩世界的好奇。(注:遗憾的是童年的读书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化故事,而没有接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西方营养,这造成了后来难以接受、认同西方文学的习惯,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今天回顾阅读史,童年的阅读倾向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除了童书带给我奇妙的幻想,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听爸爸讲故事。那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或早晨醒来,都在被窝里听爸爸讲故事,牛郎织女、小马过河、乌鸦喝水、神笔马良等等,后来讲完这些独立的故事,接着讲《西游记》、《岳飞传》等,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在幼小的大脑中埋下了发芽的种子。(注:引用干干的话:“故事!民间故事!这就是为什么看似一个人天生喜欢阅读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奶奶、爷爷,是多么重要!而没有故事或者说缺少故事的童年,就是贫瘠的童年。”正是在这些童书和故事的影响下,不仅买下了阅读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对道德的影响,初步开始认识了社会的善恶美丑。)
阅读从这儿开始了。(一幸:童年有故事、小人书)
如果连环画带给了我对世界感性的认识,那么爸爸带回来的《青少年知识系列丛书》则带给了我对世界理性的认识。如果前边还是读图时代,那么,这是才是真正的读书时代。爸爸看到我爱看书,于是在暑假时,把学校图书馆一套近百本的《青少年知识系列丛书》借了回来。丛书包括了历史故事,自然科学,国际政治,日常百科等等,一个假期,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尤其是历史故事令自己更加着迷,而恰恰是这些不经意间的兴趣阅读,使自己在高中学文科时减轻了很多负担,课本搭起了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而童年的阅读记忆则填充了空白。(注: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弥补机会——由侧重于文学性知识向自然科学读物转变,但至今也想不起来这套丛书中自然科学类的少?还是自己偏重于文学类书籍。总之,留在现在印象中的是古代历史、当代政治等书籍多于科普类的书籍,导致造成了知识结构的残缺,直接的影响是在文科方面越走越近,而对于理科越来越遥远。(一憾:童年没有埋下科技的种子)
除此之外,阅读的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作文书籍了,小学生作文,中学生作文,最多的算是记叙文了,如痴如醉的阅读使自己在三年级第一次开始写作文时,没有感到丝毫的困难,那个作文题目是《我》,我毫不费力地写完了这篇文章。记得最好的一本作文是高中生作文选,很多作文独特的结构令自己耳目一新,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了高三毕业,记得最清楚的是一篇作文的结构,是介绍一个优秀中学生的,它分为若干部分,在每一部分的结尾顺其自然地点出了下一部分的小标题。高三一次作文时,我曾模仿这种结构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注:作文类的文章其实没有阅读的层次上得到提高,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作文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最高表彰——在全班公开当范文朗读,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的积极性。)(二幸:在读书的分水岭时,有老师的赏识、激励。)
小学时,离经叛道的阅读有两本,一是《杨贵妃》,二是《射雕英雄传》,前者是暑期在家乱翻书,找出来看的,后来发现找不见了,自己到处找,终于在墙上挂镜子的后边找见了,估计是爸爸不想让我看,但还是偷看完了。后者是上五年级时爸爸从一个同事哪儿借来看,我也跟着看的,刚看了几页,就被故事中那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住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而爸爸也好像没有限制的意思,于是经常是在吃饭时,边吃饭边看书,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招式怪异的武功,无一不在一个十二岁孩童的脑海中流下了深刻的印象,思绪飞扬,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也是充满魅力的。后来,看电视演《射雕英雄传》,惨不忍睹。(注:今天才认识到,其实正是这本《射雕英雄传》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一是在郭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成为一个隐形的坐标式人物,融进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中,二是打开了另一扇奇思妙想的大门,认识了在现实社会之外的“江湖”,三是影响了自己阅读武侠小说的品位,后来再也没有沉迷到粗制滥造的各种“金康”、“全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中。)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在一个乡镇初中度过的,没有接触更多图书的机会,后来转学到了另一个升学率极高的初中,那是升学的摇篮,但除了课本上必考的知识外,课外知识一无所获,老师把凡是不考的书都称之为“闲书”,这是绝对禁止看的。
外界是知识的荒漠,而内心是渴求成长的绿洲,(注:一生中这样的感觉不多,可惜没有条件)所以,在有限范围内不加选择地读书,先是从同学那儿偷偷拿来武侠小说,那会儿男生迷武侠,女生迷琼瑶,看金庸的、梁晓生的、古龙的、温瑞安的,看到后来,自己感觉也能写一部武侠小说了。(注:很庆幸在此阶段看了个够,武侠到此打住,高中再没有看一本)《三国演义》看了一半,兴趣不大,《水浒》读了三分之二,读到后来,故事情节感到没劲,放弃了。没有书,把爸爸上师范的语文教材看了个遍,把家里一直放的《刘邓大军征战记》看完了,姚雪垠的《李自成》三部,看完了两部。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阅读的荒漠时期,唯一的收获就是后来再也不想看武侠小说了。此外,还陆续还看了《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十二寡妇征西》、《明英烈》、《三侠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注:依然停留在“听故事”阅读层次,在阅读层次上没有质的提高,由于琼瑶小说被认为是女孩子的专利,所以丧失了接近古典诗歌的机会,这种遗憾直到大学时读了《罗兰信笺》和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得以弥补,太迟了!)
《高山下的花环》是令自己热情激昂的一本小说,另类风格的战争小说,使自己了解到了战争战火硝烟的另一面。(注:多年后,依然清晰记得文中描写靳开来对上级的牢骚,:“娘的!让他们执行战场纪律好了!枪毙,把我们全枪毙!他们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可我们走的是直线距离吗?让他们来瞧瞧,这山,是人爬的吗?问问他们,路,哪里有人走的路! ……”解放军也发牢骚?感觉到和过去的印象不一样,但这段话真爽!)
唯一现在有印象的是年轻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抄了汪国真的诗歌,令自己着迷,后来直到大学还意犹未尽。(注:门在打开,但再没有前进)
高中阶段
高中是在一个小县城度过的,相对初中比较开放了一些,所以读得书相对多一些。
首先,迷上了人物传记,偷偷地从舅舅哪儿看完了《尼克松传》、《周恩来传》、《毛泽东传》、《撒切尔夫人传》、《希特勒传》等,看了尼克松写的回忆世界伟人的文章,那是,总想看看伟人在少年时候是怎样度过的,看伟人发展的轨迹是怎样的,然后比照自己,看看差距在哪里。(注:这是第一次根据内心需求而选择读书)
后来,订阅了大量的杂记书刊并汇集成册,汇集最多的《读者》到现在还保存着。自己订了《语文报》、《读者》、《中学时代》、《青年文摘》、《六月》等,那时,很受《读者》的影响,故事加道理的叙事结构,淡淡温情的感情基调,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写作,也滋润了自己成长的内心。(注:《读者》等弥漫着“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是自己那段单调、充实、艰苦生活的营养品。后来接触“人文情怀”这个词,积淀便是《读者》。现在看《读者》,怎么也读不进去。)
不经意间,在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纪念海子的专版,了解了这个卧轨自杀的诗人和他的诗歌,这是第一次接触朦胧诗歌。(注:仅仅是知道,没有机会,也没人引导探讨,直到现在“朦胧诗”和那个诗歌“牛市”的时代依然是空白)
但回想起来,高中生涯的读书也就如此。我的家乡是一个贫穷的山区,初中、高中都没有面向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升学的压力,跳出农门的决心是始终压在肩头的重担,考试唯一衡量学生的指标,升学时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所以,今天回想起来,读书的痕迹太淡太淡了。(二憾:内心成长时期,阅读面和阅读的深度都没有跟进)
大学阶段
非常幸运,考上了中文系。(注:非常不幸,专科院校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氛围淡薄)
过去时被认为是闲书的,现在竟然是课程了,过去不让看,现在竟然是必须看。一开始格外的新鲜。但从一年级开始,自己将大量的时间投入了社团活动,有得有失,读的书少是自己到现在最遗憾的事。(三憾:大学时期,读的书少,涉猎的面窄。着直接影响了工作后的专业发展)
在大学里,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化散文,收获是受其影响,在校报发表了两篇参观卢沟桥和北大的散文。然后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曾国藩传》、《菜根谭》、《萤窗小语》、《罗兰文集》、《飘》、《围城》、《随想录》《顾城诗集》《檀香刑》《丑陋的中国人》《厚黑学》《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还有一些记不清的散文集,杂记最喜欢的是《涉世之初》,每期开篇的主题文章,大气、深刻又有时代感,印象最深。报纸看的最多的是《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屋檐下”等栏目尤其喜欢。(注:还属于浪漫期阅读,没有精确阅读,阅读没有提升,没有打下坚实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没有学会真正读书的方法,对西方文学知识看的少,对理论性文章没有接触,没有经典书,尤其是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空白,导致专业发展严重短板。)
在此期间,接触了鲁迅、周作人、梁实秋、矛盾、巴金、郭沫若、艾青、梁晓声、赵树理、孙犁、徐志摩等等一批现当代作家,但均未深入研究。在此阶段的收获是重新定位了原来中学课本上批判的向胡适、梁实秋等所谓的“坏人”。略微感到了中学语文课本的政治导向问题。
毕业的时候,看了官场小说《国画》,这是自己走入社会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幼稚的自己尽然把文学和现实直接等同起来,最终载了大跟头。(注:幼稚)
但在黄金的大学时期,影响自己的书不多,看的经典书不多。这是最大的遗憾,而这也影响了后来自己专业发展。
工作以后
刚开始工作的六年时间,前三年主要专研了教材,(注:许多当下困扰你的问题。比如教辅资料、与命题有关的专业书籍以及大量试卷等等,这些阅读,是属于应急性阅读,占去了许多阅读时间)后三年主要投入了行政工作。读书不多,这其中接触到了余杰,被《冰与火》吸引,尖锐的观点,独特的思维,渊博的知识,令自己耳目一新,后来又买了《铁屋子里的人》,佩服其阅读的渊博,惭愧自己的无知。(注:这是才知道上大学中文系应该是干什么)看了吴思的《潜规则》,《狼图腾》,(注:虽然注重了思想性,但盲目性大)研究了《毛泽东诗词》,后来将其写了自考毕业的论文,颇为满意。(注:但没有真正接触到诗歌的真谛,停留在感觉层面)再此期间,接触了《南方周末》,敏锐的观点,温暖的情怀,从薄薄得报纸上能感觉到背后那些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群体,后来,收集《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辞成了一个习惯。(注:是《南方周末》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依然有理想主义者,当一段时间沮丧时,看一份《南方周末》就像吃了点补品)(注:本应在工作开始就步入精确期,但六年后,依然停留在浪漫期,教育凭直觉,教学凭经验,理论无长进,导致六年过后,职业倦怠,认识盲目,发展迷惘,定位不清,前进无门)(四憾:六年过去,专业发展没起步)
真正地阅读是从07年开始,这时的自己经过两轮的高中教学,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对语文教育感到困惑,对教育职业感到厌倦,这是,偶然间,碰到了一群还对教育充满理想情怀的新教育人,如同在沙漠中跋涉突然遇到了绿洲,在今天这样功利的时代,人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为教育理想而实践的人,让自己感到不再孤单。他们不仅在描绘着心中的教育世外桃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默默地实践着。(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专业发展起步了)
于是在皮鼓等老师的指引下,开始了真正的潜心阅读。
改变自我从这时开始了。两年时间里,在铁皮鼓的引领下,开始了全新的阅读历程,这次阅读和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一是有目的的读,二是知性阅读,三是思维、知识的重构。(三幸:成长困惑期,新教育及时、准确的引领)
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关于如何鉴赏诗歌的书,教了将近十年书,对如何鉴赏诗歌一直是似是而非,而这本书关于兴发的力量等阐述,条分缕析地分析了诗歌的魅力之所在。佐藤的《静悄悄的革命》关于主体性的描述,打破了自己一味追求学生言说的认识,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追求课堂的“生动”,对于课堂上过去认为的学生“打岔”,现在有了新的认识,也许那是课堂生成的开始。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王开东的《非常语文课堂》、铁皮鼓的《语文课》和干干的课堂实录,四位老师四种风格,独特的风格,精妙的构思,令自己耳目一新,颇为感叹,从此,“深度”语文成为努力的方向。铁皮鼓的《冬去春又来》使我认识到原来自己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只是自己未曾发现挖掘,从此开始了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而且从此有了怀疑的思维意识,不再盲目迷信所谓的教育神话。《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使自己懂得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特别是重新审视过去从未认真思考过的教学目标,重新审视教学效果。《统一与分裂》《万历十五年》让自己认识了历史的另一面,理解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小王子》使我重新开始迷恋上了童话故事,因为童话是架起儿童和成人的桥梁。《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给了我一把崭新的解析文本的刀。张文质先生编撰的“生命教育”系列杂志,使自己认识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懂得了经典的魅力,经典的其实都是朴素的。《新教育读写月报》让我结识了另一群怀有教育理想的人。刘支书助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针见血,对历史,对政治的分析视角独特,旁征博引,深为自己折服,至今仍为其博客被封感到遗憾。(注:豁然开朗,如饥似渴,如鱼得水,久旱逢甘霖。)
除此之外,还购买阅读阅读了《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书斋里的革命》、《文学风格例话》、《名作重读》、《苏菲的日记》、《中国哲学简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语文课程理论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罗素道德哲学》、《叔本华人本哲学》、《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帝国的惆怅》等。(注:虽然阅读量还很少,真正的知性阅读还不多,特别是离充分运用到实践,指导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最幸运的是找到了“尺码相同的人”,开始了蝉蜕的过程)
教育新生活从此开始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周国平、朱永新、谢泳、葛剑雄、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朱小曼、傅国涌等一大批学者走入视野,尤其是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七条箴言》如同教育的圣经,拨开迷雾,重新建构了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朱永新教授对读书重要性的阐述,对教育理想的构想,深深打动了自己,影响了自己,一个身居高位者有如此的教育梦想,草根情怀,勤勉作风,从而使自己不敢懈怠,从此不敢在有任何偷懒的理由。卢志文、刘支书助理、郭初阳、梁卫星等等一大批在中学教育界为理想而执着的实践者深深吸引了我,也影响了我。(注:这其中也曾稍微走了点弯路,一些人的书涉猎即可,不可深究,正向皮鼓说,“是药三分毒”,吃多了负作用也挺大,好在及时回归)
经过再三的思索,我六月份加入了新教育的行列,暑期正式成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大学的一员,购买了书籍,开设了主题帖,加入了qq群,“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然上路了,那就走下去吧,也许到达不了理想的家园,但我相信,最美的风景不再远方,就在路上。(注:引用干干的话:“苟无时间隔开岁月,我们便看不到真相。专业阅读,也并不是没有凶险。”呵呵。)
总评:对照《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来审视自己的阅读史,喜忧参半,忧大于喜,分述如下:
第一,患有浪漫期贫瘠症。虽然在童年时期有很好的童书、故事作为铺垫,但在中学,尤其是大学时期,缺乏对经典书籍的知性阅读,视野不广,深度不够,没有多少能锲入生命,影响人格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书籍。
第二,在浪漫期缺乏根本书籍。对中国儒、道、释哲学思想没有涉猎,对西方哲学没有接触,缺乏思想的积淀,导致分析文本找不到途径,教育学生随心所欲,最终在职业认同上出现了问题。
第三,有轻度的偏门深入症。在六年工作之后,对专业发展感到迷惘,对应试教育极度厌倦,对职业认同产生困惑之时,07年接触到一批分析当代教育弊端的人和书,倍感新鲜,其思想很快影响了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幸亏时间不长,很快刹车。
第四,从浪漫期到精确期过度太长。应该说,从工作开始就应该逐步进入精确期,但由于在原来的私立学校特别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教师专业发展,更主要的是缺乏真正的引导者,所以六年时间,大部分精力进行的都是应急性的阅读和盲目性的阅读,缺什么,读什么,遇见什么,读什么。
以上是阅读中的不足。
应该说儿童期的阅读积淀还是不错的,当从中学开始逐渐摆脱“故事情节”的吸引之时,虽然有人物传记等思想性的书籍及时补充但数量太少,种类单一,到了大学本应该是补充根本性书籍,形成思想积淀时,却未能补充,所以,到现在还是喝着“稀释的饮料”,而未曾尝过“浓缩的蜂王浆”。
工作六年的时间,仍然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本体性知识等方面均未有及时的挖掘,导致专业发展遇到瓶颈,找不到北。
针对自己的实际,以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为契机,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先研究中外哲学——这是第一层地基。
2、进而研究中外主要是国外的根本书籍——这是第二层地基。
3、同时学习语文本体性知识——这是第三层地基。
4、精心专研、打造理想课堂——这是目标之一。
5、构建自己的深度语文课堂——这是目标之二。
6、形成自己比较稳定的教育观、教学理念、职业认同、教学模式——这是近期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穿越精确期,初步达到综合期。
昨晚刚刚下了小雨,空气清新,泛着泥土的气息。从窗外望去,新一届高一学生已经入学开始军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环境、新的知识,好奇的眼神、新鲜的感觉、忐忑的心态,三年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这座校园里,凤凰涅槃,鱼跃龙门。其实,自己何尝也不是如此,只不过这时间是三年?五年?还是一生?答案在路上。
简评:优秀作业

2009-8-31 10:16:04
芦苇风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9
金钱:19
声望:18
经验:18
发帖数:18
注册:2009年8月28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5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天空无痕   鸟儿飞过(附评)
提交人:芦苇风
邮箱:fuwangxiaoxin@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9-8/29/92343714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1日
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将自己近三十年的阅读史细细回想。让我开始这段温馨的飘着书香的回忆吧——
年少无知混书读
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从学校带回一本连环画。爸爸那时候还是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我的学前教育在同年龄人中算是很重视的了。
我被连环画上的黑白画面所吸引,迈出了人生中阅读第一步。爸爸就用连环画教我识字。渐渐地,我识字量越来越大,连环画不用爸爸读给我听了。越来越多的连环画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一二年级中,我看了一百多本连环画。有根据电影制作的连环画,如《武松打虎》、《向我开炮》;还有根据戏剧改编的,如《五女拜寿》、《杜十娘》;有的是线描绘本,如《马兰花》、《真假美猴王》,有的是素描、刻板本,如《鸡毛信》、《刘胡兰》……看完这些连环画,使我成为同年龄的小伙伴中的故事大王。每到课余时间,我的身边总围着村里的孩子,他们听我讲孙悟空、二郎神、三圣母、杜十娘……那时候小小的我已经洞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一般都是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他故事一般都是开始邪恶力量非常强大,几经周折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规律。所以给小伙伴讲故事的时候,我往往会瞎编乱造,几个故事情节打乱重组,讲得天花乱坠,让他们听得无限神往,我在心底自鸣得意。
【芦苇风自评:“我很早就学会了读书,书籍成了我的快乐的源泉。我一本接一本地贪婪地读着,书把整个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克鲁普斯卡雅)当我在一枚书签上读到这句话时,就有如遇知音的感觉。在梳理了自己的阅读史之后,又读到了《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中这样的句子:“最初的阅读,往往与故事相伴。”“ 这些阅读,是人生命原型的最初模型”,我幸运的与“故事”牵手,穿越了横七竖八、杂乱无章的生命之初的浪漫阅读期。从连环画开始到《儿童文学》。可惜的是那时候没有人正确的指引我的阅读。】
其实,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就开始限制我看连环画了,他担心我会上瘾而废弃了学习。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那时候上课我经常开小差,抽屉里总摆着小人书。还要时时提防被老师发现。这总感觉远不如在地摊上混书读。
那时候,我们街道有一个新华书店。书店里的书很多,我每次都装作要买书的样子,选几本拿来看,看久了就被售书人催促,恋恋不舍的记住看到了哪一页,等下次再来的时候接着继续看。如此三番,一本书也被我跳读完毕。久了,售书人认识了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我多看一会儿了。
每到逢集的时候,新华书店的门口都有人摆小书摊,那里都是一些连环画和薄薄的小人书。5分钱可以看上半天。我经常跟在别人的身边蹭着看。反正我脸皮厚,赶也赶不走,最后那些书摊上的人都认识了我,知道我是个“书混子”,对我也格外开恩。有时候我好不容易在爷爷那里讨得5分钱,摊主也会让我多看几天。正是那些做“书混子”的时光养成了我爱看书的癖好。有时候上厕所,看见人家的手纸,都要忍住臭气呆在厕所里看上半天。那时候没有卫生纸,人们都拿废书纸塞在茅厕里当手纸用。正因为发现这个奥妙,全村人的厕所我都光顾过。
进入四五年级,我开始阅读文字书籍,爸爸给我买了几本《儿童文学》,让我如获至宝。那书中故事离奇曲折、又有生活气息,还有很多诗歌、散文。至今我还保留着那种课本大小的杂志,可以说,童年时代的阅读是连环画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儿童文学》让我窥见书的美妙。做“书混子”的时光,让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痴心不改偷书读
进入初中学习,我看书便成了“地下工作”。爸爸对我要求和很严格,希望我能通过学习跳出农门。课外书变成了“杂书”,一律被束之高阁。唯一的“官方阅读”就是《中学生阅读》。
那时候我家门上头有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窗,用来透光的。那个窗户做成了壁橱形式,爸爸就把很多书转移到那上面。连爸爸取书放书都要踩着凳子,我个子小够不着,只好望书兴叹。
但是,那些书就像小虫子一样咬得我的心痒痒的。我仔细观察爸爸看书的时间和放书的时间。我发现爸爸看完的书都放在左边,没看的书都放在右边。等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取一个凳子放在鸡舍上,搭着脚,在左边抽一本出来。一次偷一本。这样过去了大半年,爸爸都没有发觉。那里的书丰富多样,我偷看了很多。那些书让我陶醉,给我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看完《射雕英雄传》,我和妹妹用竹竿当剑,表演郭靖黄蓉;看完《稻草人》,我对田里的稻草人充满了感谢之情;看了《春秋》简译本,我能在作文中引用“褒姒一笑”、百里奚“羊皮换相”之类的典故,让语文老师对我刮目相看;看了《西游记》文言文本,我对那书中的诗词描写极为上心。偶尔能吟出一两句:“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让爸爸惊讶不已,又让他疑窦丛生。【芦苇风自评:或许就是中学时期的阅读,如《射雕英雄传》《侠女十三妹》《春秋》那样的“应然的根本书籍”锲入我的生命,影响到我以后的阅读方向和思维方式,让我对金庸的痴迷对武侠小说的爱好保持到现在。】
我的卖弄终于招来了祸害。一天夜晚,自习下课时间,在烛光下,我正捧着《侠女十三妹》沉醉,一阵风卷来,烛光摇曳,看不清字,一刹那间,爸爸用力抢过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踢了我两脚。夜晚回家,我战战兢兢,生怕暴风骤雨继续袭来。爸爸当着我的面,将那本我未看完的《侠女十三妹》烧掉了。从此,这本书成了我心中的隐痛。从此,我初中的读书生涯中断了。直到我三十多岁有了电脑之后,在网上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才算圆了这个“侠女”梦。【芦苇风自评:其实,家长有书偷着读,我何其有幸!在中学时代的阅读直接奠定了我后来师范毕业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基础。而那些中学时代读过的书,到成年以后,仍然像一枚枚青橄榄,溢着苦涩的芬芳,让我咀嚼不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我在教育教学中也会竭尽全力地引导孩子阅读。希望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
如饥似渴借书读
1990年,我成为一名师范生。三年师范生活,我喜欢的就是图书馆。那是真有一种解放了,如鱼得水的感觉。一头扎进书海里,欢喜得连个泡泡都顾不得吐。
我首先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然后沉迷于琼瑶,金庸,席慕容,汪国真。我用了一个学期将那时候图书馆里的琼瑶金庸的书全部看完。附带还手抄了两本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集。汪国真的“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席慕容的“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是那样让我动心。吟着那些诗的时候,心情就柔软的像白云飘过沙滩上的天空。
师范二年级暑假时,借了一套《外国文学作品选》,这一下可让我大开了眼界。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书籍是通向缤纷世界的一扇门。”那十几本书,让我读到了但丁、泰戈尔、普希金、歌德;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马克吐温;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爱默生、高尔基、海明威、雨果、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名字让我以后的读书有了更高的选择。我囫囵吞枣的读了《童年》、《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读书的同时,还做了厚厚一本读书摘录笔记。
那时候,喜欢我的男生给我送的礼物都是书。《激流三部曲》、《欧也妮葛朗台》就是我爱人还是同学时送给我的节日礼物。
师范三年的读书生活培养了我热爱读书的习惯,让我的眼界变得开阔。也直接促使我师范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进修了“汉语言文字专业”的本科学历。阅读的同时也让我爱上了写作。校刊《含羞草》上几乎每期都会有我的作品,而我的第一篇诗歌就是在那时候正式在市级刊物上发表的。
毫不吝啬买书读
1993年师范毕业,我分配到一个村小做教师。但是受环境限制,读书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除了自己买书读之外,便只能读报纸。村小学被摊派征订的报纸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那时候,工资一百多元,除了吃住,寥寥无几。乡里的新华书店倒闭了,文学名著只能靠到市里去买。那几年,我陆陆续续买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麦田守望者》、《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红与黑》、《史记》、《诺贝尔文学将作品选》、《海燕文学作品选》等。
而那些只能被村小老师拿回家糊墙的报纸却引导我的阅读走向了教育的方向。
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报纸中,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动态,学习了一些教学教法,并逐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1994年在乡里举行的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撰写了论文也受到领导的重视。1995年,我作为乡里唯一的教师代表参加第一批教师“继续教育”。为期一个月的全日制学习让我开始喜欢上教育书籍,让我对做一个好老师充满了信心。【芦苇风自评:《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中还提到本题性阅读,这使我不得不如实地反思我的教育专业的阅读史。回忆起我刚走上讲台时对一个好老师的概念就是“是通过打磨公开课等途径努力获得外在的声名”那时候只想着让别人知道我是个“好老师”,而没有想到过“发展学生而让自己的生命获得一种内在的意义感”更不用说去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了。本体性阅读的缺失让我的教学流于浮华,过分追求“面子工程”与“花架子”,忽略了对教育本质的探寻。所以那时候读的居多的都是案例。盲目的照搬方式方法,而没有去寻找案例背后宽广的沉潜部分,没有去思考;那些“冰山”怎样融化为涓涓细流在课堂上润物无声。】
2000年到2003年,在攻读本科期间,我的“课外阅读”几乎停止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读的书都是与考试有关的书,当然也是我所喜爱的书,比如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史之类的。那时候,我甚至在老师的影响下,背诵了《春江花月夜》。
但无论什么时候,在买书这方面,我是最慷慨的。每次到市里办事总要到新华书店去看看,买点书回来。我购买了许多文学类的书,《白鹿原》、《冰心散文集》、《鲁迅杂文选》、《毕淑敏散文集》、《兄弟》、《我遥远的清平湾》、《达芬奇密码》等。我家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就是书。满满一大书橱的书,不仅是我们自己读,也借给了学生读,周围人也闻声前来借书。我爱人是有求必应。结果,有借无还的事经常发生。弄得我十分心痛。
【芦苇风自评: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史和教育史,真正是暗自迎合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的阅读应该属于浪漫期。那真是“因为热爱与好奇,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本身有一种自发的拥抱。”课堂上我会将自己看过的文学作品讲述给孩子们听,我会适时地补充名著中的内容易引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的情感。我还曾经和孩子们一起写作文,在一比高下之中激发他们热爱写作的欲望。在1997年到2000年之间,我的感觉到了自己处于一种瓶颈时期。职业倦怠在逐渐形成。激情在逐渐消蚀。自以为在本单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经将自己列位于“有经验”的老教师之中了。正所谓夜郎自大,我以为自己是这所小学校的“课程专家”,“课题研究者”无所不能。我开始按部就班的上下班,讲解书本中的知识,心情开始苍老,课堂开始丧失生命力与精神气。我与学生的关系也处在了一种没有“生命在场”的状态,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就是患上了“枯涩的精确症”。
我意识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于是在2000年到2003选择了进修学习。2004年渴望专业发展的我又第一次参加了于永正的讲座和现场作课。可以说,这次听课让我这只井底之蛙看见了井口之外的广阔天空,是修炼自我的一个开端,也是我向精确期迈出的第一步。“文学-专业阅读-教育实践,”这三者构成了我的阅读史中的“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
虽然,浪漫期还会存在,精确期不知道要延续多久,综合期什么时候才能成熟。但在这三个阶段互相交织,更迭的过程中我为自己破茧而出感到高兴,不管以后飞起来是蛾子还是蝴蝶,总比毛毛虫强一点吧。】
自我发展专业读
真正将我的读书方向改变的是“普九”。普九达标期间,要求学校建立图书室。我们学校的图书室建立之后,为了迎接检查,书都不借出,怕检查时看到图书馆乱糟糟的。我参与了图书室的建设,自然有“权利”看到书。在那里,我看到了《基础教育丛书》,这套书有理论、有实践、有教案设计,有经验交流。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用心读教育书籍。
那时候,邮电所的杂志订阅基本上靠摊派,几乎没有人愿意自费订阅。而我们家自费订阅了《小学青年教师》、《人民教育》等杂志,邮电所负责征订的那位职工每次见到我们都很客气。我记得那时候每期《人民教育》的封内都有一首很美的诗。每一期到的时候我都会大声读一遍,弄得我爱人也和我抢着看这本杂志。至今我还保存有那些年的杂志,有时候还会拿出来翻翻。
2004年,我到郑州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课,那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第一次真正聆听了名师的讲课、讲座,听完真是热血沸腾。当下我自费购买了三本于老师的书。回到学校推荐给老师们。【芦苇风自评:回忆起我刚走上讲台时对一个好老师的概念就是“是通过打磨公开课等途径努力获得外在的声名”那时候只想着让别人知道我是个“好老师”,而没有想到过“发展学生而让自己的生命获得一种内在的意义感”更不用说去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了。本体性阅读的缺失让我的教学流于浮华,过分追求“面子工程”与“花架子”,忽略了对教育本质的探寻。所以那时候读的居多的都是案例。盲目的照搬方式方法,而没有去寻找案例背后宽广的沉潜部分,没有去思考;那些“冰山”怎样融化为涓涓细流在课堂上润物无声。】
阅读教育经典是时间应该是在2005年,我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学校提倡每位教师每年要读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专业书籍。我首先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细细读下去,有时感到惭愧,有时感到振奋,有时找到工作中困惑问题的答案……那真是一本值得所有教师细细品读的经典好书。接着,我又读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走向生本》、《学习的革命》等,教育书籍读的最多的还是这两年。这两年工作做得顺手了,听了窦桂梅、薛法根等老师的观摩课及讲座,还听了张文质、郭思乐等人的教育演讲,我开始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有个人风格的教师,必须多读书。于是,我又借阅了《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张万祥班主任工作100招》《陶行知教育文集》等书。
2007至2009年 我开始有选择的读了朱永新的《诗意与理性》,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保卫童年》,刘良华的《新父母学校》,刘铁芳的《走在教育的边缘》,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芦苇风自评:直到近几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开始关注教育理论的学习。但还称不上是有所思考。“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中这样说。细细梳理一下自己专业阅读的历程,不难发现我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阶梯:
阶梯
书目示例
案例型书籍
于永正等人的名师课堂实录及文学作品、《基础教育丛书》等
经验型书籍
《张万祥班主任工作100招》、《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分析型书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诗意与理性》、《保卫童年》、《教育走向生本》等
原理型书籍
《陶行知教育文集》
哲学型书籍
除了自修时,为了考试而背过哲学之外,尚未自发地去研读过哲学书籍
以上表格,我只能有所选择的填写,因为我对某些书虽然也很细致地去读过,但是,我却无法界定它属于这五种类型的哪一种。不管它属于哪一种,我知道它不是哲学型书。我也遗憾地发现,随着阅读梯度的加深,阅读的相应书目就越少,尤其是哲学方面,我倒是也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对于林清玄、周国平、余秋雨他们的哲学入门似的书籍,我也只是从中体验到辩证的生活态度。哲学理论的书籍,除了要考试,我是不愿意去研究的。不愿深入去看,以为自己还没能修炼到能看哲学书的境界,于是就放松了对自己阅读的要求。也许这就是很多和教师我一样趋于平庸化的原因所在吧。】
我承认,先开始读书时有些急功近利。喜欢的就会认真读,不喜欢的就会囫囵吞枣。遇到比较抽象的,大段的理论我会跳过去,更注重看一些平实的语言,寻找一些有指导性的案例。甚至有时会觉得这几句话能在我写论文时有用,就要记下来多读几遍。
但到后来,我发现,只要静下来,把自己交给文字,你才会感受到与文章作者对话的精神愉悦。我在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时,眼前竟晃动着张文质先生演讲时的激情昂扬!在读《诗意与理性》时,我对朱永新教授的其他资料也格外的留意,认同他的教育理念并开始让自己的学生诵读古诗词。
虽然,我是一个很健忘的人,很多书读完了,你让我讲内容是什么,我全都不记得。但天空无痕,鸟已经飞过。这些看似已经被我遗忘的东西却渐渐在我头脑里潜伏下来,让我到了在别人认为应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年龄,却又再一次捧起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书。
【芦苇风自评:通过梳理我的阅读历史,我才发现原来“荒凉”这个词语是如此恰切。如果把我的专业阅读史也画成一张“地图”,那必然是一张撒哈拉沙漠,绝少绿洲,缺少水源。正是因为读了这张大地图,才更映现出自己的肤浅。对理论的学习才发现自己的阅读竟然没有丝毫体系可言,更不要说“研读根本书籍,掌握根本概念”了。所以当我读到“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时,格外细致,并逐条对照自己:
1、“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为什么我读过的书好像都没记住呢?我总会埋怨自己记忆力不好。殊不知有一句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之所以不能讲出自己所看过的书,固然有遗忘的规律存在,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懒”。我懒于打字,更懒于手抄。浮光掠影看一遍,于是就在网上查找于此书相关的东西,转帖别人现成的东西。实在找不到了才动手敲几行字。但是我也发现只有自己敲上去的字,才会有烙在脑海里的印痕。看来以后还是要多做读书笔记,大量摘抄,反复巩固复习。
2、“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
我在阅读一些书籍的时候,是用心的,但用心的方式不对。我倾向于感性阅读,更多的用心在那些辞藻和文笔优美,喜欢读一些教育散文之类的“流行”书,读完之后总会感觉心潮澎湃,思想上有所提高;但由于不理解书中方法技巧背后的原理,在落实到实践中,却觉得困难重重,甚至于不得不放弃。我想,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以后,我应该怎样去阅读专业书籍?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当然在读书的时候,更应该静下心来,对一些主要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虽然穿越理论非常困难,但我想,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能够做到与书籍对话。
3、“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以前我的阅读流于感性,我懒于买书,不能踏实地坐下来细细揣摩研读,总是在网上浏览。直到我买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边读边批注的时候,才感觉自己走进了阅读的深处。我相信,只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领教师与书籍对话。对于一些像我一样自卑感强的教师来说,选择这种批注式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怕别人看到了说我肤浅。等到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来看同样的内容又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种对比之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与书籍对话的深入过程,聆听到自己发出的由弱变强的声音。同时,我还有一个习惯,读了一本好书,就回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同作者或同类的书籍,力求全方面地理解作者或书中的观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本书辐射面变得更为广阔。对书中的观点理解能力也逐渐增强。
4、“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对于“生命的交流”我的理解是,应当深入书本的文字中去,用心灵与之对话,包括文字背后的东西。对话不仅仅是理解、认同,还包括深入地思考、实践,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好书的解读。我想,当一位教师在不自觉就运用乐所读过的书中理论、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他与好书的生命交流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反复读《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我也在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反思自己的阅读、教育历史,只能说:我需要在书海中不断穿越,磨砺自己,在穿越的过程中需要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更需要不断的回头看自己是否留下了与好书心灵对话的痕迹。
穿越,从今天开始——】
简评:优秀作业

2009-8-31 11:10:41
雪落1979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2
金钱:12
声望:11
经验:11
发帖数:11
注册:2009年7月21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6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及反思
提交人:雪落1979
邮箱:yuanlingkun001@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6621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3日
一  我的阅读史
自己从小到大本就没读过多少书,能写出名字的更是少的可怜。如果不是申请的需要恐怕永远也不会对自己读过的书做总结。(读书没有反思的习惯)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只读过一本除课本之外的书,那是四年级时父亲给买的一本薄薄的作文选。现在想来,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读书真是遗憾。其实也不能怪自己,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只有小学文化,家里实在没有读书的环境。学校里也没有一个老师说过要读点课外书。(由此看出,家庭和学校的引导对培养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上了师范之后,课余时间多了 ,学校图书馆藏书很丰富,许多同学都在读书(大部分是读小说),于是在众人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读起了小说。读过的小说大致有巴金的《家》《春》《秋》,《平凡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飘》《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牛虻》《红与黑》。除此之外还有苏联的一部科幻著作《在我消逝的世界里》。总之大部分是老师推荐的名著。(开始读书是受到同学的影响,读书动机也只是为了消遣。读的大部分内容是当时流行的名著。《平凡的世界》《简爱》《牛虻》印象最深刻,被人物的坚强、自尊感动。从初中到师范有好多同学在读琼瑶和金庸的作品,可我从未看过一眼。因为一直都是个听话的学生,骨子里总认为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对人成长无益,属于纯娱乐作品。一直喜欢看积极向上的作品。现在看来是读书面很狭窄。)
九八年师范毕业后,开始教初中语文。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竟没有读书的意识。这几年中只是为了拿学历,参加自考,读了一些自考的专科、本科的教材。还读了《美学是什么》《学习的革命》《哈利波特》韩寒的《零下一度》。
零五年,也就是我上班的第八个年头,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次“送课下乡”活动,先后做了两次公开课。也就是那次活动,让我一下子知道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语文学科知识少之又少,教学理论知识几乎为零。(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无知)
从零六年起开始恶补。大致读过的书有小说 罗伟章《掐尖磨尖》 杨志军《藏獒》王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安意如的散文集《陌上花开缓缓归》《人生若只如初见》。语文教学方面的《听袁卫星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卫东讲语文》《语文课》《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新课程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现代作家语文教育思想论》。教育管理方面的有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老子语录》。
几年的读书纯属瞎读,因为没有人告诉我该读些什么书,我自己也不知道读什么。到了书店里一看有语文教学方面的就都买来。现在看主要是读了一些名师讲课,还有一些课程理论方面的书,班主任方面的书。
其中有几本书印象深刻。《班主任工作漫谈》是零五年我刚当班主任时,校长推荐的。清楚记得当时初当班主任,校长说:“我借给你本书看吧。”我马上说:“我这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呀”。其实当时我幼稚的认为,当班主任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还用的着读书?不过我还是拿过了那本书。回家后用心读了一遍,并做了些摘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民主管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明白了,要有正确的思维。即发现一个问题后,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要有分类处理问题的意识。
《老子语录》给我的启示是:不要违背规律做事。教学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让我明白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其他的书,因为读的粗糙,也没有什么印象。这个暑假正当我又随便买了些书,准备稀里糊涂瞎读的时候,银杏儿带我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稻草。因为这几年读书让我感到,没有引领的读书如在大海中游泳,有随时淹死的可能。还感觉像一个恶鬼一下吃了很多食物,有些消化不良。
二 对照专业地图反思到的几个问题:
(一)读书方法不对,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几乎没做过笔记,纯粹的感性阅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开教研会的时候能“侃侃而谈”,其实自己并不那么做。读的收益是多多少少知道了些名词比如:解读文本、探究式学习、生命教育、民主……  但这些和自己的实践不沾边。现在才意识到这么滑行,对自己教学无益。更深层的反思,自己读书为了什么呢?也许只是为了满足在别人面前说话时的一种虚荣。或者读书是做个样子给自己看,我很努力了,只要读了,就踏实。以后慢慢的将自己读书方法纠正过来,争取多思考,多联系实践。
(二)学科本位的知识太少。这几年主要读了一些语文名师的方法经验,其实读与不读也没什么区别。因为从小读的文学作品很少,浪漫期的积累尤其贫乏,语文素养差。读再多的方法技巧也无用。以后多读些学科本位的书籍。
(三)现在经常为小时候读的书太少遗憾。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带着学生读些书。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养成读书的习惯。

2009-8-31 20:15:41
吴要金

等级:大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09
金钱:1333
声望:56
经验:1001
发帖数:148
注册:2004年9月21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7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提交人:吴要金
邮箱: zhejiangtonghang@sohu.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9-8/15/173624941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1日
书籍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的阅读史(附评)
吴要金/文
坐在电脑前,我在回忆着自己的阅读之路。三十几年来的间断性阅读成就了今天的我。回想过去,我的阅读史是那样的苍白,对此,我深感遗憾。(自评:正因为我失去了许多很好的阅读机会,所以感到阅读史十分苍白,自己回忆过去,很为之惋惜与遗憾。)
一、           小学阶段:我在充满读书渴望中度过。
自小,我是个顽皮又懂事的孩子。爸爸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自评:爸爸是教师,我家的阅读氛围还是不错的。)因为爸爸是教师的缘故,所以周围的人经常在我面前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孩子,虽然很顽皮,但以后一定是拿笔杆子的。为此,相信迷信的妈妈还特意走了半天的路去县城找了一位盲人算命先生为我算了一卦。自此,随着周围人的说法,我的玩性也渐渐收敛了些,开始一本正经的上起学来。(自评:环境造就人的性格与爱好。随着周围人的鼓励,我渐渐地喜爱上了阅读,这是我阅读初衷,也正如此,为我以后的阅读爱好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但平时爸爸工作较忙,妈妈的体质又差,经常生病,许多家务自然就落到了我这个年幼的孩子肩上。(自评:家境的原因,让我不得不过早懂事,但这份磨练,也是做人的基础。读书与做人,这是一对和谐相处的伙伴。)
一个夏天的上午,妈妈在集镇的卫生院住院,我去看望。她听说我要去,就装了半瓷缸稀饭留给我,可一直等到临近傍晚稀饭馊了才见到满脸通红的我。在她的追问下,我说出了实情。原来,我经过供销社门前时,见到一个老爷爷在摆小人书地摊,我就坐在地上陪着老爷爷看书摊。那个大半天,我读了很多本小人书。虽然年代已久,但至今我还模糊地记得两本大致的内容:《林海雪原》中虎胆英雄杨子荣只身入匪窝;《洪湖赤卫队》中欺压乡里的彭霸天的丑恶形象。回到学校后,我开起了小书场,同学们都聚集在我的周围,对我是刮目相看。(自评:这是我阅读的开端。正因为小人书的有趣才让我流连,虽然读了许多小人书,但因为年代久远,记忆不再深刻,不过,当时读书的感觉只有我一人能够体会到乐趣。我的顽皮也让我赢得了同学们的羡慕,这是对阅读的深化,这个过程激起了我更大的阅读兴趣。)从此,我们一帮孩子经常藏在麦丛里,躲在田垄旁,草堆边读小人书,讲书中的故事,因为逃学或不完成作业没少挨老师的骂、家长的打。(自评:我已经完全沉浸于阅读中,感受着阅读的乐趣。自此,也拉开了我向更广的阅读挺进。)
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小人书,我就天天盼望家里杀鸡,有牙膏皮,因为鸡肫和牙膏皮可以到货郎先生那里换来小人书。接下来,我从许多小人书中认识了悲惨命运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认识了《海的女儿》中漂亮的美人鱼公主,可恶的女巫婆;认识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神奇的小金鱼,贪心的老太婆……回想起那段时间,觉得多么美好。(自评:我为了读到更多的书,想尽办法,被书中的情节吸引,被书中的人物感动。虽然这是一系列的感性阅读,但从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知道了真善美与假丑恶,为今后更好地做人构筑了良好的起点。)
二、初中阶段:我在百般迷芒中度过。
进入初一,我的阅读兴趣由读小人书转到了读大块头的书。(自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兴趣的转变也发生了变化,阅读的书籍也随之变化。)一天,我见班上同学有一本《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小说,我想借来看,他却不肯。我死磨硬泡,只好以一天一只鸡蛋的代价换来。接着,我又通过帮别人写作业、背书包等很多办法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山下的花环》《三侠五义》等。(自评:为读书而“不折手段”。)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很大,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形象曾一度激励我如何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初步教育。(自评:此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印象也很深刻,虽然后来也读过几遍,但还是达不到之前对我的教育程度,因为它也深深烙印在我心灵的深处。)直到现在,当我跟学生讲起要多读书时,经常比试中指的第二个关节,因为那段时间我由于边伸手抓柴草烧饭边读书而常年磕破。而当学生问及我的近视原因时,我都会提及那段难忘的生活。(自评:我现身说法,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读书。此举动,常常很吸引学生。)
初二初三阶段,我的阅读基本上以课本为主。因为生在农村,当时唯一出路就是跳出农门。为此,我几乎付出了全部精力来应试。(自评:当时的应试教育对人们影响很深,我也深受其苦。)但忙中偷闲,我时常去供销社的书柜前转悠,看到许多书时,我心里很是痒痒,可课业繁重,加上口袋干瘪,只好以挑书为借口利用短暂时间翻阅一下得到满足。(自评:但读书已入我内心,我可以在书中找到一丝慰藉,但家庭原因,局限了我的正常阅读。)春节将至,爸爸经常为乡亲们书写春联,我就站在旁边观看,当乡亲们遇见不认识的字时,我就读给大家听,担当起小讲解员的角色。诸如: “七字恒如意,五味永调和”中的“七字”指哪七个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中的“纳”、“号”的意思等,当自己也不会时就去问爸爸,然后给大家讲解。同时,还趁爸爸吃饭的空隙,我把他的春联手抄本拿来读。当时,我觉得最有趣的对联是“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因为当时风扇使用较为普遍,加上还出现了电风扇这种新奇产品,十分贴近当时的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再加上它对仗工整, “扇”、“车”字义多变,意思简洁明了。而当爸爸要写自家大门的对联时,他常常把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对联指给我读,让我帮助挑选一个。我就逐一细读会意,再与爸爸讨论后确定。在要写鸡圈、猪圈的用联时,我都会自告奋勇,涂鸦式地写上“鸡生双黄、鸭生满栏”、“猪大如牛”等。年初一,走亲访友时,我常常十分留意各家的对联,并收集了很多,回家后慢慢消化。虽然那段时间很迷芒,但通过读对联激起了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评:这段时间的读写对联,一是初步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二是为我奠定了理解分析能力,也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
三、师范阶段:我在狭窄的阅读中度过。
踏进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我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困扰,青春的骚动在冲击着我。此时,我走进了人生的一个误区,自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读书已不那么重要,从而使我渐渐远离书籍,把兴致转到了基本功训练上。(自评:是当时自己认识的肤浅,也是受当时学校氛围的影响。)三年中,我除了认真学好规定的课程外,还在前两年选修了书法,后两年选学了竹笛。期间,还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社、文学社,却都半途而废。(自评:追求外在的表现而使我内心浮躁。)在练习书法的时日,我不仅描摹临帖,还阅读了许多书家的成名事迹和书风的演变形成与发展。当时,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书家作品我等有所接触,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莫属柳公权,我在临帖之余,还用心读帖,体会他笔力挺拔、结字中心攒聚、四边伸张的书法特点。王羲之作品对我的影响次之。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创作》一书成了我的至宝,它从书法创作的基础说起,谈到了书法创作的过程、常见弊病及创作的研究等,更激起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自评:一笔一划皆育人,一字一句都提升。我在读帖、读理论书籍中,也奠定了语文的功底,虽浅,但很实在。有时,细细揣摩中读到大师的风范,悟到了人字的合一。)在学习竹笛期间,由我的老师张开军先生为我买的《笛子自修教程》《笛子练习曲》和《陆春龄笛子曲集》三本书成为我形影不离的朋友。我特别钟爱《笛子自修教程》,不仅在书上做批注,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与同学们的交流收获写了练习笔记。同时,我还把目光经常投到市场的竹笛作品集上,但都是翻翻而已,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自评:读写做相结合,完全是当时的兴趣所致,但现在看来,影响之大,无以言表。)三年光阴很快地过去,我的阅读面是那样的狭窄。(自评:阅读的书籍是很少,但此阶段人生的阅历是我成长为一名教师的必要修炼。)
四、           工作阶段:我的阅读之路越走越宽

1990年至1998年。那段时间,由于身在农村小学,加上应试教育的流行,我主要以阅读一些杂志为主。我间断性地自费订阅了《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演讲与口才》《复式教学》等,但《小学语文教师》我是每年必订,一是因为价格不高,二是因为它直接指导着我的语文教学。(自评:身在农村小学,条件受限,加上应试教育的泛滥,我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在滋生,虽读一些杂志,但也是泛泛而读,没有对我的成长根本夯实。此阶段,主要是积累工作的经验而已。)同时,在农村教育信息严重闭塞的情况下,它也让我接触到了外面的精彩。一次,我无意中看见了邮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选》(张平南、查如棠编)的信息,立即把书购了回来。教学中我生搬硬套,自己觉得效果显著,于是,那本书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法宝,每逢公开教学,我都要模仿那些课例而教。但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没有生命力,我的思想曾一度迷惘。(自评:不读根本书籍,何以生成根本能力?我在工作功利的追逐下,渐渐感到生命的漂浮。这是我精神的迷惘,说明生命在慢慢觉醒。)

1999至2002年。随着农村条件的不断改善,我的阅读迎来了春天。
文学方面,我阅读了《谋略家(上下)》《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水浒传》《聊斋志异》《通州冤案》《九命奇案》《浮士德》《红与黑》《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个火枪手》《伊索寓言》等。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的巅峰。它反映了歌德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德国和欧洲现实生活的探索和艺术的总结。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巧妙结合和用矛盾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深深影响了我。《红与黑》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杰出的心理描写也使我深受影响。(自评: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知识背景的狭小,于是不加选择地读书,想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受到自己浅层愉悦感的控制,也遇到了一些阅读的障碍,就会回避,对有些书籍也没有进行适时反思。)
教育教学方面,我主要阅读了《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田本娜)》《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素质教育新论》《教育现代化论纲》《给校长的建议—101》《尝试教学全书》《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对我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建设性作用,让我从一个甘做教书匠变为矢志研究教育教学的人。《给校长的建议—101》和《教育现代化论纲》使我对学校管理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见解。特别是丁钢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我通过书中六名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深刻体会到现代中国精神,同时,对转制学校和全球教育有了一定了解,还从作者对中国古代教育知识史的社会学分析中了解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深深地感到很有必要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张力。(自评:我选择读学科书籍的目的还是趋于技巧性,这是浅层的阅读,虽然能够结合工作经验进行反思,但程度不深,有时还过于迁就自己的随意。其中也有一些大家小书,给我一定启发,促进了专业的发展。)
期间,我自修完了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课程。

2003年至2006年。我展转于苏州与义乌。期间,我的研究方向除了语文教育外,还涉及到教育管理和课程建设。(自评:因为岗位的变化,我的阅读涉猎要也相应转变,但随意性较大。)《课堂教学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美国教学创意手册》《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那些书为我进一步提高教学艺术起到了助推作用,定位了我的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方向。(自评:语文之本不能丢失。)《现代学校公共关系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创新与教育》《实用创造学》《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羊皮卷》等让我对学校管理有了自己的思考。(自评:主要是一些学校管理类的居多,急于技巧的习得。)其中,《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一度成了我的床头书,我从那本书中学到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加速学校的成长。(自评:由企业管理类化到学校管理,进行知识的迁移,技巧的搬迁。)期间,我也成了一名网虫,开始浏览各类教育网站,拜读教育文章,特别是加入到“教育在线论坛”后,阅读到了大量管理类的主题帖,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自评:急于搜寻管理技巧,但也在不断反思,追根溯源,关注管理理论,这也是一个较大的思想转变。)

2007年,我回到了家乡。此时,我已不只是一名教者、读者,还成了一名研究者、写作者。(自评:再回到教学岗位,我的思想也发生很多变化,也在化以前的积累为上位思考和内心倾吐。)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着教育书籍:《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建议》《科学教育与相似论》《中小学管理学》《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我们给孩子什么?》《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自评:理论书籍才是我的根本阅读书籍,自己的提升速度很快。)同时,我还阅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系列书籍;阅读了储晋作文教学系列书籍。李凌的《简妙作文一学就会》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他指出作文教学要倡简巧妙,务求实效,我们的教育何尝不能如此?杨金林先生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角度阐述了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张光鉴先生则从思维规律的角度阐述了“相似论”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这些论述深入浅出,使我对教育的发展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差异教学论》引发了我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我们面对一个个学生,如何进行教育的安置?对学生的差异和潜能开发我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当然,对于很多书籍,我的沉潜还不深。(自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摸索着,尝试着走自己的路。)
对于教育期刊,我也广泛涉猎,虽然我经常接到一些稿约,但对我本人的成长影响还不大,需要我去好好反思。(自评:有些文章较浅显,但也不乏好文,只怪自己随意性太强,没有沉潜。)少儿读物我也常抽空去读,但觉得有许多仅浮于表象,深度不够。(自评:虽然面对的对象不同,但很多太迎合孩子的心理。真正的经典也不少。)
在广泛的阅读之际,我逐步学会了书籍的整理与筛选。我在选择着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有影响的书。市面上的书刊很多,毕竟能让我真正用来阅读的时间还是有限的。(自评:我也在结合自身的方向和实际进行,在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堡垒。)
期间,我自修完了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课程。
五、未来阅读方向
加入新课程教育网络学院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回想过去,我失去了很多读书的机会,但心始终与书相连。直至今日,我感觉还很贫瘠,但我甘做一名书山的跋涉者。因为,书籍见证着我成长,我的快乐!
自我反思: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我觉得不够丰富,自己的浪漫期特别长,从小学、中学、师范乃至工作前期,甚至走了许多弯路,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但受时代的局限,从一线性到多线性太漫长,许多都是随心漂流,对事实不能进行分析,到头来只是提供了生活的背景。从1999年开始,随着阅读的增加和自己观念的转型,才逐步有一些提升,但主要还是本体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的慢增长。而基本性知识显得太少,不能给自己提供更大的发展背景,这也是自己专业发展的瓶颈。到工作后期,才逐渐向精确期渗透,但还是缺少根基。由此,自己的阅读效率受到很大制约,思想分析能力也随之受限。
“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读这话,我在回眸,自己究竟读了哪些理论书籍,哪些真正有价值、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得益的书籍。这句话强调了理论对学科的影响力,但我现今也深深体悟到自己理解受限的根源。身为一名教育者,些许技巧性书籍或许暂时会带来实际工作的改变,但这样的状况不会持久。惟有理论支撑,才最终能够清晰深刻地把握教育。
虽说如《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建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差异教学论》等一些书籍曾影响了我,但因我体悟不够,我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终究不能深入分析与思考,不能从理论上得到阐释。回想自己阅读的贫瘠与平平,我深感遗憾,但通过新教育的学习,我觉得还不晚。重拾书本,沉浸其中,我定会其乐融融。
“纵然你有一个一生的阅读计划,但读书,终究得一本一本地开始,而且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很难不折不扣地按计划阅读。因为你无法预测你将会面临的问题。”新教育的思想分析很切合我们的实际,我的阅读史受扰,一是没有计划,而是面对实际问题,疲于应对。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书是什么,才是我寻找的重点。
自己也常写一些文稿,舒展自己的思考,但现在看来,很多只是浅显的发挥,而缺少高度与深度。对新课程方面的书籍读了不少,但也泛泛而之,没有在自己内心形成“深刻状态”。
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或许有荆棘,有坎坷,但通过对自己阅读史的反思及新教育的学习,我深信,在新教育人的相互帮助下,我的前面将是一片艳阳天。
简评:优秀作业

边走边悟、且歌且行
恬淡虚豁、洒脱人生
欢迎你来浙江求是教育研究所品尝丹溪红曲酒,我已在骆宾王公园恭候多时
zhejiangtonghang@sohu.com
2009-8-31 20:49:34
林中飞燕

等级:精灵王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5350
金钱:3024
声望:70
经验:5349
发帖数:817
注册:2005年5月1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8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自评《我的阅读史》
提交人:林中飞燕
邮箱:wyxylsb@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8263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1日

对照新教育实验阅读地图,回顾我的阅读经历,发现我这之前的阅读都只能算是浪漫期,并且浪漫期的阅读非常贫瘠。
小学阶段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书籍有《儿童时代》、《大林和小林》、《一寸法师》和《杨家将》。自认为小学阶段书籍方面的营养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这个时候缺少西方儿童文学这块蛋糕。初中时数量和营养程度都不够,那时班上有些同学喜欢诗歌,我也往笔记本上抄过一些诗,但终因读来没有感觉而不再去赶那流行。不过这一时期对武侠小说的阅读,还是给我带来了阅读上的快乐,让我没有厌恶读书。中师一年级时还是杂乱无章地读了一些书,但后来停止了阅读。如果这时补上对我国古典文学的阅读,那么也许我现在阅读的水平会在另一个台阶上。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碌碌无为,不思进取,更让我这本不富有的脑袋里雪上加霜。走进网络后,通过网络我知道了很多教育经典,却未能找来认真品读。对《给教师的建议》这本教育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感性阅读上,没有领会到更多这位教育大师的思想。
以前阅读上的缺失已成事实,也许有些阅读永远也不能补上,但如果现在不行动起来,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会造成更大的遗憾。从现在开始,坚持读书,不但要弥补浪漫期的不足,而且改变以前读书的方式,以知性阅读为主,进入到精确期阅读。
该帖子于2009-8-31 21:38:04被 林中飞燕 编辑过

2009-8-31 21:29:48
红尘有梦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70
金钱:1017
声望:8
经验:269
发帖数:9
注册:2005年8月2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19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
提交人:红尘有梦
邮箱:gybszxyq@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9-8/23/234733402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8月31日
虽然自己也经常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进行反思,但这样静下心来彻底的解剖自己并形成文字,还是第一次。加入网师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学员一定要交一份阅读史?现在多少有些理解了,一个人的阅读史,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自己的知识素养,甚至反映了自己的职业认同以及发展方向。感谢雪落,让我可以与新教育接触,感谢干国祥和铁皮鼓老师,让我可以静静的、深深的解读自己。
小学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连环画,什么《燕子李三》、《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等,足有二三十本。这些连环画都是在隔壁的一个舅舅家看的,他们家的厕所里总是放着几本,于是那里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上了初中之后,偷看了阿姨家四大本的《聊斋志异》,还经常被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月朦胧,鸟朦胧》搞的泪流满面。但现在印象却不深刻。这些书籍是不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自己也无法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或许这就是因为阅读时采用的是“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吧。在这里,我之所以读,是因为大家都在读,我之所以会被感染,只是因为“受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吧。但是对这些书,我是绝对不会读第二遍的。
上了师范以后,学校有了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很是丰富,我们每周可以有两天去阅览室,每个月可以到图书馆借一本书,虽然只借一本,但是全班40多位同学交换来看,足够让你看一个月了。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只要把书拿到手,那是无论如何也要一气看完的。所以在借到书的头两个星期,我几乎没有任何的课外活动,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借老师不讲课的时机偷偷看上几眼。记得有一次上班主任的化学课,自己偷偷的看《白鹿原》,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依然无法让自己改变这种“违纪”行为。那个时候,看的最多的是名著,因为觉得看名著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惭愧,看书的出发点就错了),《飘》、《基督山伯爵》、《简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呼啸山庄》等等,但是这时的看书,依然局限于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之中,至于对人物内涵精神的思考、作者创作手法的解析,那是没有进入我的大脑的,自己的读,只是读,读而不思,所以也没有觉得哪位人物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至于成为我的偶像。除了读这些名著,我还喜欢汪国真等人的诗歌,自己还有一个小本子来专门抄写,甚至还模仿几句,至今记得那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并常常用来在班级里表态。另外,我还喜欢苏轼、欧阳修的散文,喜欢李清照的词,这里的喜欢,只是喜欢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喜欢李清照那淡淡的忧郁和浓浓的哀思。现在的想想,自己的喜欢,恐怕是“叶公好龙”般的喜欢了。
因为本身学历层次比较低,在上师范的时候,就报名参加自学考试,我选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专科到本科,自己都一路坚持了下来。我的记忆力是可以的,对一些要求背诵的作品至今记忆犹新,但感觉自己过关最容易的是那些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比如公共课里面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有专业课里面的《语言学概论》,自己很轻松的就过关了,想想自己的数学成绩,或许自己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吧。
参加工作以后,99年至02年这段时间在聋哑学校工作,这是自己的专业,本应好好努力一番,但工作单位不正规,对于学生,只需保障人身安全皆可,其他的随意怎么都行。这或许是在给自己开脱了,这也说明自己并不具备“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清高,也不具备破釜沉舟、敢于挑战环境的勇气。我不愿意在这里耗费我的青春,于是调到了一所初中学校任教历史学科。在最初的两年里,由于自己的起点很低,自己一直处于对教材的熟悉阶段,这时候的自己,纯粹是教材的传声筒,不过是把内容由教材上看到变为自己嘴巴说出罢了,没有任何的教育艺术甚至教育技术含量。
在04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网络,可以说,网络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我结识了众多的历史教育届的名师,他们专业知识的精神,对历史教材解读的精准,对课堂处理的巧妙,对历史学科的热爱,都让我深深的折服。我迅速的融入到了他们当中,通过网站,通过聊天群,我认识了许多同道中人,他们也毫无保留的对我进行了引导,这也许就是“专业共同体”的重要所在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遇到的开明的校长,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机遇,他给了我很多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他为我们这些教师购进了大量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书,《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经典教育启示录》、《用思想点燃课堂》、《卡尔威特教育全集》等等。但是,自己依然处于知性阅读的阶段,往往是有了问题,就求助于书籍,书籍中提供的方法施行一段后,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方法就放弃了,书籍也被搁置了。
想想,自己真的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从小学时期起,成为一名教师就是我的梦想,从教十年以来,我感觉最好的时候依然是在课堂上。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只要走上讲台,我便可以迅速的融入其中。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在和朋友聊起自己的发展方向时,我说,我只想让我的每一堂课都精彩,我只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让他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我不想借助自己的工作成绩而走上领导岗位,我也不想成为什么教育名家而四处演讲,我只想守住自己的课堂,只想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理想的教师。但是,感觉自己现在处于一个瓶颈状态,已经无法突破现在的水平。曾迷茫,曾失落,也曾寻找,现在明白了,自己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知识本位的缺失。教师的深度决定课堂的深度,课堂的深度决定学生的获益程度。对比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自己在任何一个板块都是不达标的,在“浪漫——精确——综合”的发展历程中,自己连“浪漫”都达不到的。这个认识或许是残酷的,但也是让我庆幸的,庆幸我能够及时的找到瓶颈所在,只有找到,才能突破。虽然我的阅读贫乏、感性,虽然我的本位知识缺失,专业知识不够,人本知识空白,但我愿意从头开始,从脚下的路走起。虽然我不一定能够走的很远,但我一定能够比现在领略到更多的风景!

让生命更加厚重,让教育趋于完美,让孩子走向卓越!
2009-8-31 23:13:42
zw603

等级:大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77
金钱:1104
声望:75
经验:376
发帖数:80
注册:2005年6月4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0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寻 求
提交人:zw603
邮箱:zw603@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61402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1日
自从2009年4月份参加新教育以来,读完了《儿童人格教育》,《童话人格》,《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万历十五年》,《逃避自由》,《爱的艺术》,《静悄悄的革命》,《苏菲的世界》,《成功五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童书《特别女生撒哈拉》,《小王子》,重读了部分《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硬着头皮读了150业,没有读完。还翻阅若干章节的《大学人文读本》,《中国哲学简史》,《重新认识你自己》等其他杂书。
(物理专业方面的书一本没有看,个人感觉初中的物理很简单,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去看高深的物理专业方面的书吗?如:量子物理等,这些书里的内容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你要从事物理研究你可以去学习这些知识,要搞教育则没有什么必要,高深的物理学知识要用高等数学去解决。而高等数学就象一个工具,经常不用就要遗忘。所以我觉得铁皮鼓老师提出的一个教师本体性知识要占50%,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对语文老师合适,对理科老师可能不合适。估计铁皮鼓老师没有学过大学里的量子物理。个人感觉要把初中物理上好,关键是要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能引发学生思考,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好的思维方式。所以我觉得物理老师应该多看一些科普类书籍,这里面的很多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
言归正传,读完以后自我感觉没有多大的改变,可能改变了,自己没有察觉。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改变,自己能体察出来吗?或许有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看了《静悄悄的革命》,我感觉我以前上的课,就符合佐藤学所说的“课程”。所谓“做课程”,我的理解是围绕“主题”,教师找出众多的和主题有关的资源,在学生认知、兴趣的基础上,把这些相关资源筛选组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实所谓“主题“”资源“都是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等等,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在读《苏菲的世界》时,“你是谁”,“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又使我的灵魂不安起来了,由此引发了很多类似的问题,“你应该怎样生活”“你该怎么样思考”等等!为此我难受了很几天,翻看了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人不可不想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庄子》《人与自我》,又重看了《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想从这些书里想找一个安顿灵魂的终极方案。终于在《中国哲学简史》找到了孔子的一段话:
儒家讲"为而无所求"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什么其他的目的,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中,而不是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批注:一句话说的太好了,可以作为我的行事准则。做教师也是一样,做教师的价值,也体现在“怎样做”之中,而不是要达到什么外在的的东西,如:名誉、钱财等)
孔子主张,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的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
(批注: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种豆南山下,哪管它草盛豆苗希。这两段话,前一段表明了做事的目的,后一段表明了做事的态度)
这两对段话可以作为人生的格言或者是人生的行事准则。
简评:对本体性知识有诸多误解。
不妨再看看本体性知识包含哪些内容。

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个重要的网址: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12&postid=374270
2009-9-1 12:35:14
淡墨轻轻影

等级:光明使者
权限:版主
积分:4542
金钱:4656
声望:1755
经验:4490
发帖数:2570
注册:2005年9月2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1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精神的发育史的检测
提交人:淡墨轻轻影
邮箱:wxlkty@163.com
主题贴:http://bbs.eduol.cn/post_112_323577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日
一、我个人对于《专业阅读地图课程》的理解和思考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结构上是一体两翼式的。
一体,是指由“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两翼分别是指职业认同和课程实践……阅读地图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理想阅读地图,二是阅读史。(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一、理想阅读地图
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词被套用的太多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似乎读过几本书就可以自认为专业发展,听报告时很多专家也自认自已才是真正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一时成了一种最时髦又最难以解释清楚的一个词语。而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一体两翼的建构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知识层,实践层,精神层或者制度层的可能性。既可以解决我们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个人发展的制约,也可以解决教室中所产生真问题的应对,而共同体用一种联盟的方式使我们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专业成长路径。它展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能性,但又从不允诺我们一定能够达到专业的水平,她不断的召示我们进入她的地图,又向我们指示什么是真正的挑战和风险,但最终结果要求我们自已去承当。
只有你自已真正的卷入,真正的上路或许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课程的含义。
教师专业阅读地图
新教育教师专业地图,是指融结构、路径、书目及评介、阅读方法、使用案例等于一体,永远处于开放之中的全息阅读地图。
也就是说,这张地图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带有自己的基因和生命密码……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始终面向未来,永远处于更新变化之中。也就是说,它既有自己的框架,又是优秀实验者不断创造的结果。(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对这一段话我是有深刻的理解的,
1、结构—是指个人的知识架构。每个人的阅读史都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每个人的精神发育未必是营养丰富状态优良,绝大部分老师由于各个阶段各种原因造成的缺失使我们的阅读是残缺不全的,从而我们的精神发育是营养不良的。而结构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针对我们自身,描摹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书写阅读史以及被点评阅读史的日子大家的感觉又一次如在眼前:“通过这么一份阅读史把自已从丰富的背景中剥离出来,使我们鲜身淋淋,衣不蔽体,,除了精神上发育的畸形愈益明显外,我们真的是无靠无依的最本真的自已。我们开始绘制自已,怀着一份源自一种自我本真的分析和自我成长的探索,这样的描摹自已是需要勇气的。正如片片云所说,在这里却要写下我的阅读史。是皮鼓在逼着我们再一次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反省、自卑、汗颜”
然而生命是多么神奇独特,但生命的独特,源于独特的境域与际遇,遭遇哪本书,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从前是,现在是,以后仍是。我们需要这样的风云际会,需要这样的解剖和指点。”
二是针对理想知识结构,结构解决了理想的阅读结构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理想地图。如果走过书写一个人的阅读史那段日子,对干老师的理想知识架构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把握。
路径—在一步两种知识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了自已的不足,必然要进行修补。
于是我们真真切切的遭遇到下面几个假设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2、书目及评介---新教育的专业发展是以专业阅读为基础的,通过专业阅读修补自已的知识,正如铁皮鼓老师所说要恢复本来意义上的阅读,即解决自身生命问题的阅读。而应该从离自己生命密码最接近的作家开始读起,逐渐打开视野,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条属自已的专业发展的路径。
于是我们遇到第五条假设:
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而且网师还负责对我们进行评价,不断的修订我们的发展方向,防止剑走偏峰,这是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情啊。
3、阅读方法—这个问题在读书会的早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会遭遇的问题,专业阅读不是快乐的阅读,它是一种知性阅读,是对思维的挑战。如果迈不过这道坎你永远不会真正进入专业的发展的路径,这意味着你会不会走路的问题,如果连步子走不会迈你如何知道自已走的很深,很远?
4、使用案例---读书是需要实践的,专业阅读永远面向一线,永远面向教室中真正发生的问题,所以,用以检测我们阅读水平的是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教室以及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就需要案例,真正会发现教室中的问题,会解决问题,会书写案例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专业发展能力。
真正的案例写作是需要深刻研究学生的,而且是对自已不断的解剖和知识能力新的挑战。一次成功的案例分析是对专业阅读知识的运用和检测,当08年我书写小亚的案例,《你不就是一个班主任而已吗》,一次一次强迫自已回到不愿再多想一次的场景,一次一次剔除自已的主观感觉,回来事实本身,从事实本身中去重新认识自已。
这个案例是项目组中心研讨的一个比较大的案例,被《新教育读书月报》转载,有三位教育专家血淋淋的点评,每一个字都象刀子一样割开我的自傲,露出我的错误和失败。
这样的案例分析使我面对学生时,总会小心提醒自已:小心她会成为下一个小亚,你已不是原来的你了,你会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你所面对的问题。
所以,真正的专业阅读它必定不是脱离教学实际的空中楼阁,它一定是面向教师自身的发展,面向课堂的改变,面向学生的成长,寻找一条最适合你的路径,它事实上是对任何阶段的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你此刻的生命由哪些书籍与经历写就?你未来的教育生命如何编织与书写?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解读,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二是阅读史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09年3月31日,在海拨五千阅读群看到铁皮鼓要求提交一个作业,《一个人阅读史》真感觉象是蹦极般被拎上了跳台,随后就是一掌推入一个虚空的轮回里。
这次作业与其说是阅读架构的梳理,不如说也是一次成长的回眸和生命的二度燃放。想想自已就要由阅读直抵灵魂的深处,然后再爬过自已的童年,回到青涩的少年时光,再回朔到青春飞扬的大学时代………有一种后怕,又有一种期待,这作业既是挑战又是诱惑。
对于专业阅读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意义极其重大的拐点。
这样的一份作业,随着进程的扩展,它的意义渐渐的显现出来,不仅感叹,铁皮鼓的远见和干国祥的卓越。他们的卓越之处是使我们从精神生长的深处描摹一份最贴近灵魂的发展路径。
借用干老师的点评以表述这种感觉: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其实就在追问你的灵魂由哪些人哪些事哪些书奠基。
所以这种阅读史对于个人这是一种自我剖析,不管活过的日子如何,走过的岁月如何,我们影子都留在阅读中,而现在要通过这么一份阅读史把自已从丰富的背景中剥离出来,使我们鲜身淋淋,衣不蔽体,,除了精神上发育的畸形愈益明显外,我们真的是无靠无依的最本真的自已。我们开始绘制自已,怀着一份源自一种自我本真的分析和自我成长的探索,这样的描摹自已是需要勇气的。正如片片云所说,在这里却要写下我的阅读史。是皮鼓在逼着我们再一次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反省、自卑、汗颜”
然而生命是多么神奇独特,但生命的独特,源于独特的境域与际遇,遭遇哪本书,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从前是,现在是,以后仍是。我们需要这样的风云际会,需要这样的解剖和指点。
当作业完成后,我只是大喘粗气,终于拿了下来,却想不到后面是干干和魏老师精辟的分析,这种分析走进自己的心灵,走进无法遮拦的成长史,使我们发现了生命的贫瘠,也发现了成长的出口。真正体会到回顾、反思、剖析,是为了更好地上路。
干干和魏老师的分析是源自于一种卓越精细的做事品质,这种品质在其他任何论坛,团队都找不到的一种推心置腑。一种对于成长的尊重和对于发展的期盼。生命各有密码,每人都人独特的境遇,然而通过这种分析和点评一一破译,并发现了自已的痼疾。杏儿说:“这样的点评走进自己的心灵,发现了生命的贫瘠。一种强烈的呼唤来自心底:丰富自己!”
而干老师对我的分析如同当头棒喝,在成长的不路上自已剑走偏峰,歪歪斜斜的一路踉跄而来,却在此处顿悟,整整身形,认认方向,看看同伴,虔信的上路,却要走一条艰难却无畏的去路了。
干干借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只好安慰自己“朝闻道,夕死可矣”。继续走在路上。只是,如今有了不同的方向。也送给我们自已。
经历此样的解剖和分析后我们向何处而去:正如铁皮鼓老师所说要恢复本来意义上的阅读,即解决自身生命问题的阅读。而应该从离自己生命密码最接近的作家开始读起,逐渐打开视野,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共同努力。
所以,一个新教育阅读地图(包括童年-少年阅读地图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就是一张生命的地图。
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它事实上是对任何阶段的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你此刻的生命由哪些书籍与经历写就?
你未来的教育生命如何编织与书写?
阅读史的意义在于提醒大家对自己的阅读乃至于专业发展有一个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
1.对照阅读地图,想一想,我的阅读结构有没有问题?哪一块是我所长,哪一块有所欠缺?
2.对照自己的阅读史,想一想,我的生命密码可能是什么?哪些书对我更有益,更能够更为我生命独特的材料?进一步,你甚至可以为自己未来的阅读做一个初步的规划。
3.对照根本书籍与知性阅读等概念,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以及误区。
(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二、针对我个人的分析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育作为专业领域,也拥有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类别
比例
本体性知识
50%
专业知识
30%
人类基本知识
20%
(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我个人阅读史:(放在随后)

【干国祥评点:专业发展项目走过的坎坷,也体现于淡墨身上。但如果回顾一下我刚才的分析,将发现淡墨的阅读是有严重偏失的——主要是史和哲的偏失。淡墨是历史老师吧,作为历史老师,文史哲的结构,理应比语文老师更均衡才行。而淡墨的结构倾向于适合成为一个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而并不是朝向历史专业与班主任工作。真正的历史的,从汤因比等人开始,从黄仁宇和孙隆基等人开始,既要读历史,如《史记》《三国志》《通鉴》,又要读史论,还要读一些哲学与宗教。这才是让自己在教室里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莫不是神奇花瓣的途径。而管理学,对当班主任也很重要——管理学不是成功学。管理学,如德鲁克,如彼得斯,如柯林斯……管理学,能够助你作好已经“成人”的高中学生。当然,还有青春期心理学,以及艺术鉴赏方面的阅读,因为你面对的学生,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对照这个知识体系和我个人的阅读史,我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偏颇的,我在本体性知识这一块是比较次缺的我尚没有形成合理的史哲结构。
那么我的合理知识结构应怎样梳理和安排呢?
侧重于历史和哲学,09年重点读《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苏菲的世界》《
《逃避自由》《万历十五年》《动机与人格》《近距离看美国》……
我个人的设计还期望继续得到项目组的指点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线性与非线性交替的过程,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于卓越教师,不仅仅需要漫长岁月中的潜心修炼,也需要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遭遇”,例如一个教育或教学事件,一个共同体,一次演讲,一本书等等。这种“遭遇”,既可能导致原有经验的突然飞升,也有可能导致原有经验的突然逆转即自我否定自我扬弃,比如从不自觉的行为主义经验方式向自觉的建构主义经验方式的转向等等。除此之外,新教育实验还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更为本质地,也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无法逃遁的发展结构或者说节奏,这种节奏,借用教育家怀特海的理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就我本人而言,从干老师的点中可以看出做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浪漫阶段过长,导致工作十几年后尚未进入精确期和综合期,我本体性知识的不足也正说明我的专业知识缺乏理论和系统。
网师开课的第一年公共课所开设的正是哲学课,这门公共课真的太适合我了,它严重弥补了我本体性知识的不足,从这里我或许可以进入到知识的精确期和综合期。
当然教师专业发展的浪漫—精确---和综合期还与知识架构有所不同。
教师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浪漫时期是专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指教师感性地、直觉地、自发地进入教育场景,进入课堂,进入学科,进入师生共同构筑的世界。
在这一时期,理想的教育生活,应该像一个童话,一首诗,一件艺术作品,它是感性的,美好的,纯粹的。(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对此,我发现自已专业发展的浪漫期也是严重不足的,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你的学科,师生共同进入文本共同发掘知识的伟大的魅力尚未到来。
经历浪漫时期之后,如果发展顺利,或者因为某种契机(危机、遭遇、外在压力等),教师会步入专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精确时期。
其实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这个阶段。“专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精确的意思。
在精确阶段,原来只是朦胧的感受与把握的内容,现在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原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现在逐渐分化细化。一个处在浪漫时期的教师,可能只是凭着对儿童的朴素的热爱以及推己及人去教导儿童,步入精确时期以后,他可能需要进一步理解任何一个活生生的儿童究竟意味着什么。
因此专业发展,是一个辛苦的修炼过程。渴望专业发展的教师,必须穿越许多理论,才能够最终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理解自己的学科。(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这一阶段我似乎已经开始觉醒,但已经很迟了,我是07年遇到新教育专业发展项目组时才有了专业发展的意识,在班主任研修团队遇到挫折后才开始了觉醒了反思,进行自觉和阅读,而专业发展项目组的引导指出我的弯路并进行了拨乱反正,也是幸运的,呵呵。
综合时期是专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达到这一阶段意味着,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比较自觉的教育哲学,拥有了自己的默会知识,能够合理地解释和解决教育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
(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过程。
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新教育阅读地图把自己所任教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称为本体性知识,有其深义。即它希望教师在此方面的修养,能够最终达到“我即某课程”的境界。
总而言之,这个阅读地图的结构旨在让你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本体性知识——理解所教的学科(以能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为准绳);
心理学——理解面对的学生(既是科学或心理学地理解儿童,更是同情地理解生命);
教育学、教育教学实例——理解教育、教学、课程(含义、基本结构、特定方法);
人学——理解自我、理解生命(意义、使命、职责)。
(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当然也不是单纯地强调教师必须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以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恰当的与生命、生活相关联的阅读,在教师内部形成一种“深刻的状态”,这种状态,同时包含了信仰与智慧。
……
而要形成强大的根本能力,必须排除碎片般的信息以及狭隘的专业知识的遮蔽,恢复对人类根本问题以及各个专业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在这些思考之间建立关联。而要恢复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必须从五花八门的流行读物中挣脱出来,回归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
何谓根本书籍?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拥有自己的根本书籍,许多老师终其一生都被流俗所影响,漂浮于词语之中而不自知。因为成为根本书籍意味着,这本书构成了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原点与高度。……通过深入研读根本书籍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解力,才是真正的“方便之门”,而一旦能够精透地理解数本根本书籍,便足以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自《新教育综合课程》)
开卷未必有益,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本此时此刻最适合自已的书,我一直在思考影响我的根本性书藉,我立即会想到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的三部曲,这是这三本书让我真正的开始反思我的教学,真正的开始了对学生的思考。而《静悄悄的革命》是影响我对师生关系和有效课堂重新申视的书,是它们不断改变着我对课堂的认识。
专业阅读地图它解决了我们自身遭遇的认识问题,但是问题的真正解决永远靠我们自已。
还记得讨论里尔十封信时那些艰涩而又去蔽的日子,“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这样,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是隐瞒和欺骗。欺骗和隐瞒的工具,里尔克告诉我们说,是社会的习俗。人在遇见了艰难,遇见了恐怖,遇见了严重的事物而无法应付时,便会躲在习俗的下边去求它的庇护。它成了人们的避难所,却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谁若是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地代替。“
专业发展也是艰难而孤单的,它源于一个人对自身真正的体察和思考,他源我们向内看,摒弃外面的名利和习俗,真正担当我们教师自身的职责,不断的修炼自已是我们的职业天命。
简评:优秀作业
 
 
9

自然随心,简单快乐
紫色风暴---艺术特长班实验历程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4&postid=227190
英才是这样造才是,再创高考之门http://bbs.eduol.cn/post_14_299091_1.html
信念促成合作,共享彰显魅力——草根在歌唱http://bbs.eduol.cn/2007-12/26/23534317114.html
2009-9-1 15:08:21
淡墨轻轻影

等级:光明使者
权限:版主
积分:4542
金钱:4656
声望:1755
经验:4490
发帖数:2570
注册:2005年9月2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2楼
我的阅读史
作者:淡墨轻轻影
点评:干国祥
2009年3月31日,铁皮鼓在专业阅读群里发了一份作业,看到这作业心理猛抽冷气,象一下被拎上蹦极的跳台,一掌被推入时光的轮回里。
朱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那么这次的阅读回顾将从书籍的通道里爬回童年,爬向少年,回朔到疯狂阅读的大学时光,突然很渴望这样的追忆,有种似水年华般的流动。【淡墨批注:真正写过阅读史并受到专业点评后才发现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认识自我】
小  学
小学的时候不知道是否算得上阅读,那是一个书藉匮乏的年代。记忆中突然出现我们小学的校长,他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代班主任,却在每天的中午11:30左右拎一收音机,放讲桌上一放,我们就开始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就这样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我的世界。每天的下午他都会拎一本他自已订的杂志给我们读上面的小说,清晰的记得有一篇名字是《红玫瑰和白玫瑰》,刚百度一搜,竞是张爱玲的名作。他给我们讲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些愉快的时光,我的语文从小就非常好,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学语文的痛苦,满是开心和快乐,现在想想大概由此萌生的吧。【干国祥评点:语文就是这样神奇,苟若没有类似新教育当前的既丰富又精确的语文课程(课堂课程加儿童课程),那么哪怕是这样浪漫的课外阅读,也远比语文教学本身,要更能够丰富孩子的灵魂、精神,以及所谓的语文素养。此点,苏翁论述甚多,可惜仍然有大量的课程专家与教现意识不到。小语公开课是一误,语文知识说,若无浪漫阅读为其背景,也仍是一误。淡墨有幸,一个收音机,一个小学校长,成就了童年的浪漫与丰富。】
小学我学会了借书,不知怎么就结交了一批能借到书的朋友,拿到的第一本书是没有书皮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借到书怎么能偷着看而不被发现是很困难的,我有位大我七岁同时嗜书如命又极霸道的哥哥,极不讲道理,总要他抢走先看。还有就是同住一室的姐姐,她是告状精,只要看到我看课外书一准告到妈妈那里,妈妈每回都敲着我的头骂我:“可恼,要是鸡狗我早摔死你了。”这句骂我看课外书的话至今清晰可闻。【干国祥评点:由故事而阅读,可见故事之重要性。苟无故事环境,又无共读的推动,孩子不会自动步入阅读之途。此处环境虽然不利,但因故事对儿童的神奇魅力,淡墨因此而步入阅读之途。幸甚。】【淡墨批注:我至今仍感觉到自已这一阶段阅读的贫瘠,尤其是参与马玲署期的童书阅读后感觉尤甚,我在三十五岁以后才知道怎么真正的读懂童话,才明白童话对于儿童成成的意义,虽然干老师说我幸运的由故事步入阅读,但在当时的阶段错过了最适合自已的书】
姑姑家表哥有几箱的连环画册,但表哥从不给人看,周未我就蹭到他们家求表姐偷来给我看,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表哥是个富翁。由于我会手工编织,自小就能自已挣零花钱,小学我拥有了自已的第一本画册《李尔王》,后来订了《少年文艺》,好象订了好几年,宝贝的不得了,谁要给我借都得讲讲条件。【干国祥评点:宝藏!就是这个意象。对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一个图书箱子就是一个宝藏。从评书到《野火》,以及《少年文艺》和不完整的《李尔王》及张爱玲……淡墨的童年阅读,相当幸运。而比这一切更重要,是那么对阅读的神往。这让人想起《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中的莉莉。】【淡墨批注:一个由阅读被点燃起知识渴望的人由阅读而改变了自已的生活方式,离开了用嘴巴言说的时代而进入用眼睛和大脑思索的时代,我此时明白了我当时为何喜欢离群索居,因为在阅读中我的精神世界是异常热闹而精彩的,这导致我不大爱说话而喜欢沉静的思考。而王开东的故事阅读确导致他不断的给同伴讲故事煅炼了他的口才确是另一条途径,看来因故事而至阅读还是有多种方式的。】
我最喜欢的是描摹画册上的人物,自学人物素描也是栩栩如生。反正小学、初中,包括高中时代的课本空白处全是我的速写“杰作”。
初    中
上初中后,我是个极爱说话的丫头,我的同桌是我们班主任王老师的妹妹,我们两个要好的不得了,经常钻到课桌下编故事讲给对方听,有时编的不象会被揭穿,同桌的男孩极讨厌我们两个叽叽喳喳,但是班主任极喜欢我,因为我的文笔和语文出奇的好。班主任王老师毛笔字极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用大红纸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张贴在校园的高墙上,我的文章似乎期期都有,还记得有一位老师怀疑我的文章是抄袭的,让我郁闷了很久。【干国祥评点:小学时的阅读,于此有了收获。凡小学阅读功底好的,都曾有过类似这种奖励:自己的作文被当众阅读,或抄于黑板报上。】【淡墨批注:王振录老师成了我今生忘不掉的一个人,他是我最早的夏洛。】
上初二时哥哥中师毕业来我们学校做了老师,哥哥常把他的住室让给我住,我有了阅读的好场所。但此时阅读以武侠小学,琼瑶小说、三毛小说居多。
武侠类看过的有《书剑恩仇录》(上、下)倚天屠龙记。记得看《倚天屠书记》时,整整在他的住室憋了二天,一气看完,这是头一次旷课
三毛的书《梦里花落知多少》《拾荒梦》〈〈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倾城〉〉也是一口气看完。
最喜欢的是三毛的〈〈倾城〉〉〉,那个留学德国的贫困却坚强的女生,那个东德的军官,他们之间默默的跟随,默默的注视,默默的陪伴,默默的分手,在我的记忆里保留了很久。
琼瑶的《幸运草》《六个梦》《烟雨朦朦》《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结 》《一帘幽梦 》《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聚散两依依》《却上心头》《问斜阳》《燃烧吧火鸟》也全都入迷地看过。
这些书读过就读过了,没有太多的影响,可能是满足了少女时代的幻想吧。
【干国祥评点:我们不妨把武侠与言情,当成那个时代的青春期营养品。但这里有个品质问题,三毛胜琼瑶,席慕蓉胜汪国真,金庸胜梁古。淡墨于此,既丰又有优,值得。】
【淡墨批注:在干老师的点评中突然发现言情与武侠的价值,由琼瑶而至古诗词,由金庸而至历史是一个飞路的路径,但我一没遇到合适的老师对我指点,二没有其他的知识营养作补充。这一时期青春期的我相对于理想的阅读地图又是多么贫脊的一个发展版块】
放假的日子里,就在家里书柜里看哥哥中师的大学语文,当时他订了许多《教师博览》我就一期一期的读,中间的很多文章给了我最初的思想启蒙。
【干国祥评点:这些偶遇,往往极其重要。】
【淡墨批注:因了哥哥我们家有四位教师,】
高     中
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当时我常订的杂志只有《中学生阅读》了。课外书是不敢看了,我极喜欢背课文,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文入选的美文极多,几乎每篇都能背下,字字珠玉,字字品味。象郁达夫〈〈故都的秋〉〉,《空中楼阁》直到现在还能背得出某些段落。秋的况味让我想到初中时校园里的老槐树,那槐树的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在校工扫过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层。几年前看到铁皮鼓的博客,上面有一句话:“花落一地,散落成歌”立即把我当时的记忆勾起来了,好象又踏在软绵绵的槐花上。
高中时看过的小说印象最深的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安然那个个性十足的名字走进了我的生活。
高中的阅读很贫乏但自娱自乐,在背诵和品味中不断锺炼着自已的文字。
【干国祥评点:算是不自觉的精细阅读吧。但可惜,仅仅教材是不够的。精细阅读,是一个人思维品质之所来由,此点大幸,但青春期阅读,要在丰富,要在丰厚。无论如何,教材中的美文,毕竟单薄贫寒。】【淡墨批注:高中紧张的搏杀留给我们的只有教科书了,这也许是河南考生的不幸而且还在继续着,我的一届又一届学生也在重复着我的老路。】
大         学
大学时光是我疯狂阅读的年代。这得益于我的平凡,平凡的学生可以专注于自已喜欢的事,免去许多的应酬和时光的浪费,大学四年竞然没有谈恋爱,整天泡在图书馆。【干国祥评点:我曾经开玩笑说,我许多优秀的女学生,最终都废于她们的漂亮。确实是这样,进高中或大学,追逐的人一多,心就不定,就漂浮无着。】【淡墨批注:现在想来大学时光真的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河大的图书馆成了我身体和灵魂的憩息地,大一时每天都去阅览室,去的多了和当时的两位管理员混的很熟。阅览室里有多年装订版的杂志。于是循着年代看《收获》《萌芽》《十月》《人民文学》《当代》……大一的整个的时光都在这个阅览室里度过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就这样浏览过一遍。
大二开始转向小说,而且走的是名著阅读的路子,中国文学方面细读过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呐喊》《子夜》、《家》《春》《秋》。当是中文系在阶梯教室放录相,有中文系的同学来通知,我们经常混进去看。
《隋唐演义》、《雍正皇帝》、〈〈康熙大帝〉〉。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关于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名字是先听评书广播,后看小说加深认识的。
大二时光,收音机里也正播评书《穆斯林的葬礼》。宿舍里八个姐妹都是一起睡在床上边听,边聊,边看。我特别喜欢新月的老师楚雁朝,那个文质彬彬又情深意重的大学教师深深的打动了我,特别是他为新月铺墓石的情节,以及他在新月墓边拉着他的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梁祝〉是在这样的夜晚走入了我的生命深处。
看过的还有〈边城〉〈芙蓉镇〉、〈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围城》《雷雨》《围城》〈〈早晨从中午开始、〉〉 〈〈白鹿原〉〉、《人到中年》
阿来的《尘埃落定》、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是在这个时期读完的。
《尘埃落定》给了我很深的启示,象《百年孤独》一样给我一种说不出的迷离苍桑的感觉。时光轮回里感觉时间似乎是静止的,而我们在时间里穿越着。
这一时期读过的外国文学:《复活》〈〈鲁滨孙飘流记〉〉《老人与海》《悲惨世界《堂吉诃德》《麦田里的守望者》《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罪与罚》《红与黑》《静静的顿河》《西线无战事》《百年孤独》〈〈欧也妮·葛朗台》《汤姆叔叔的小屋》〈〈傲慢与偏见〉〉〈〈茶花女〉〉〈〈呼啸山庄〉〉
《福尔摩斯)、《简*爱》《格列佛游记》《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少年维特的烦恼》〈〈双城记〉(狄更斯)、〈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茶花女〉(小仲马)《傲慢与偏见》《忏悔录》《飘》《荆刺鸟》〈〈蝴蝶梦〉〉
看《飘》这本书时,校园里正流行放录相,也趁机看了电影,郝思嘉和他父亲在黄昏中的剪影衣袂飘飘定格在记忆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红与黑》,于连引起了我并不快乐的思索。影响我最深的是没有读懂的〈〈百年孤独〉〉,读这部小说时的感觉非常的奇怪,感觉象是和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对话,好种对话的方式也非常的奇特。
让我反反复复读的是〈〈蝴蝶梦〉〉,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若即若离的感情,甚至喜爱程度超过了简爱。当时还有一本书深刻的影响过我,澳大利亚作家的《荆棘鸟》,拉尔夫那个一心向上攀的红衣大主教,他是麦琪的宗教般的爱情一直使我迷惑不解。
【干国祥评点:这是一个极丰富的浪漫期阅读,但如果仔细分辨一下,会发现它是有所偏颇的。即偏于情节,偏于形象,但“诗”的成份少,“思”的成份更少。这一是女性之故,二来可见大学讲座中,思的成份也过少。此时若有人推荐诸如《大学人文读本》或《一角丛书》,那么这个阅读的品质就会更好一些。】
【淡墨批注:干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大学学政治教育的我竞从来没有从历史和政治感兴趣,看来是感性阅读惹的祸。】
大四时,喜欢读历史类的书,影响我最深的是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有四卷本的〈〈中国百年风云录〉〉。不记得是那个出版社出版的了,但是在中国百年风云中看到了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中国历史,那种震撼无以言表,知道历史还可以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存在着。【干国祥评点:这点史,远不足啊。】【淡墨批注:工作后尤感不足】
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以外的其他哲学和心理学。这可能是读名著给人的误导。现在想来,在大学时期并没有学到多少与自已专业发展可链接的书目。大学教授和老师也从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教学生,教学生什么东西。【干国祥评点:这点哲,远不够啊。】【淡墨批注:如果说哲学方面知道些什么,一是高考怎么考,二是只有辩证法了,拿到网师的教师才感觉哲学真的不是原来想象的样子啊】
在运城,记得铁皮鼓老师说,大学里学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并没有给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什么好处,新教育是我们的网络师范大学,当时有一种一棍子被打醒的感觉。我的大学学到也许更多的是给人生涂上底色。
【干国祥评点:大学之大,本应奠定一个人“文史哲”三方面的基础。淡墨源于小学时的兴趣,在文学这一块上发展较好,但已有偏失。古典的少,诗歌的少,宗教的少,思辨的少,而这几者,正与史,与哲相关联。】【淡墨批注:我之所以遇事缺少理性思维,与始终没有建立起史与哲的关系基础有关系】
工           作
95年参加工作就在现在的高中里教学,95年—2001年,也阅读,但读的还是非常杂,依然没有接触专业的阅读。2001年开始做班主任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更没有时间读书了,所有的时间全扑在班级里,不读书的时候班级带的出奇的好,几乎每学期都考年级第一第二。【干国祥评点:认真故,顶真故。这个经历非常重要也很值得,只是过长了些。】
04年,历史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应聘。有一次他来我办公室,他问我你知道张万祥吗?我摇头。你知道程红兵吗?我依然摇头,你知道李镇西吗?我还是摇头。他问我,你知道谁?我说,我知道魏书生。
历史老师气的说不出话来,你的优秀老师真是白当了,你谁都不知道你还当什么班主任?
此时我带艺术特长班也正陷入一种新的困境中,于是和他来到教育在线,于是我知道了张万祥老师,红袖老师,李镇西老师,王晓春老师,还知道干干和铁皮鼓。
【干国祥评点:总要有“破”的契机,不破不立。】【淡墨批注:只有面对问题,发现失败才有可能让自已转机。】
我进入一个疯狂阅读的时期。这一时期读了李镇西:《教有所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民主与教育》
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程红兵的〈做一个书生校长〉
看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万祥老师的〈〈30位优秀教师成长的途径〉〉
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
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100个教育案例〉〉
还有《玫瑰与教育》《英才是怎么造就的》〈〈发现母亲〉〉〈〈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怀揣着希望上路〉〉〈〈心灵写诗〉〉〈〈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不跪着教书〉〉〈〈教育为了自由的呼吸〉〉〈〈陶行知文集〉〉等。
此时影响我最深的是王晓春老师的书,它们给我洗了脑,他使我以现很多以无常但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事件,而且没有带着研究学生的心态做班主任,做班主任要做专业化的班主任,这是我教育思想珠转型期。
张万祥老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给我打通了一条路。
【干国祥评点:这个书单略有遗憾处,一是来得太晚,二是数量虽不少,但品质参差整体不够。真正深刻理解了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往往只需一本,但这一本非经典而不能。事实上,这里有太祖长拳,有虎形拳,有谭腿,就是无《九阴真经》。】
【淡墨批注:影响我的根本性书籍此时尚未出现,流于感性阅读的结果】
运     城
07年运城年会对我冲击太大了,我开始接触杜威,回来后开始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五大演讲〉〉〈〈经验民主教育〉〉〈〈哲学的改造〉〉而且读了大量的成功学的书籍。象〈〈第五项修炼〉〉〈〈最后的二十四堂课〉〉〈〈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但我发现成功学并不适合我,我并未这里汲取到太多的营养,感觉是读时心情激动,读后日渐平复,过后波澜不惊。
此阶段与女儿共读的新教育童书有:《木偶奇遇记》、《丑小鸭:安徒生童话选》、《灰姑娘:格林童话选》、《猜猜我有多爱你》、《犟龟》、《彼得·潘》、《波丽安娜》、《绿野仙踪》、《青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柳林风声》、《中国神话传说》、《苹果树上的外婆》、《一百条裙子》、《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时代广场的蟋蟀》、《木偶的森林》;《爱的教育》、《小王子》、《秘密花园》、《汤姆·索耶历险记》、《圣经故事》、《希腊神话故事》、《夏洛的网》、《人鸦》、《草房子》、《非常女生》《斑羚飞渡》《柳林风声》《青鸟》〈〈帅狗杜克明克〉〉……
【干国祥评点:后一种阅读,其实是工具性质,或者点缀性质的。问题仍然在于:寻找属于自己的《九阴真经》,一本能够重新打造自我的教育书。】【淡墨批注:专业阅读意识的觉醒,仍感盲目】
专业发展期
07年底遇到了铁皮鼓和干国祥老师的专业阅读,这是我教育生命的彻底转型,他们带给我一种新生的体验,感觉每天都在脱皮,每周都在脱变,我知道自已开始真的活的象自已了。
08年12月,冬天里的童话对话焦作,相约新教育在焦作举行。这次会议是一次思维的挑战,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巅覆,是一次知识结构的重构。这次会议使我与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铁皮鼓和马玲老师相遇相逢。他们那种随时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进入工作状态的精神让我震惊,也让我体会到‘成长“是伴随人终身的过程。追求成为一个人生活方式时他是多么的坚定而幸福,如同干干的皈依。此时我就有这么一种非常迷恋的感觉。因为在教育的路上,我们寻找到了彼此尺码相同的人,怀揣一种剃度为僧的虔诚,一路行来,一路走去,过去,花落成歌。
07年底到09年专业发展期的阅读
一、认真精读第一批阅读书目:
A.《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B.《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阿德勒
C.《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帕尔默 )
D.《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作者:吉诺特 )
E.《静悄悄的革命》(作者:佐滕学)
F.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G.《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H.《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教育小说 )
I.《孩子们,你们好》
二、自读书目:的还有《夏山学校》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下),温期坦《中学课堂管理》  弗菜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王晓春《班主任专业发展》张万祥《四十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心理咨询二级》,《心理咨询三级》及《心理咨询基础》《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新教育读写月报》〈〈逃避自由〉〉从第一期到12期。桑切克的〈〈教育心理学〉〉
三、与专业团队共读书目:〈〈给教师的建议〉〉〈〈兵器库系列〉〉〈〈儿童的人格教育〉〉
四、教育类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而动听》《听见天堂》《肖申克的救赎》《暖春》《十二怒汉》《草房子》《夏洛的网》《功夫熊猫》等
专业阅读中每一本书都给我带来全新的震撼和被劈开的感觉。〈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思索什么课堂是真正有效的课堂,非常幸运的是我得到了项目组送给我的干老师批注版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的勇气使我一次次的走向自已,思考自已。共读建议和兵器库的这些日子,这些感触都成了生命树上成长的印痕,他们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这是用翅膀卷起风的暴,常常使我心生呼啸。
专业阅读是恐惧感的,这种恐惧其实是一种鞭策,他永远只支持那些最优秀者,他不是一个补差的补习教室,他是不断的带领最前行的那一批人攀登更高的山峰,这是一种尝试性的跨越,所以,这里容不得我们偷懒,容不得假模假式的假读,这是一种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的淬炼。掉队的掉队,失踪者失踪,前行者依然前行,所以你只有愉快的坚持下去,准备好与不同的书藉相遇,准备好在星期五的夜色里相遇,其他物我两忘,来去随风,专业阅读里你只需做好阅读着的你自己。
新教育专业阅读团队是我的夏洛,一次次帮我点烯心中的梦想。
正如教育家李广田这样说:“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子, 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 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 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 因为我并不属于我自己。”
阅读是寂寞的,魏老师说用阅读检测你的深度与寂寞。在寂寞之上,会不会有更上的寂寞呢?专心致力于人生的事业,抛却诱惑,忍受寂寞的煎熬,在寂寞上行走,最终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干国祥评点:专业发展项目走过的坎坷,也体现于淡墨身上。但如果回顾一下我刚才的分析,将发现淡墨的阅读是有严重偏失的——主要是史和哲的偏失。淡墨是历史老师吧,作为历史老师,文史哲的结构,理应比语文老师更均衡才行。而淡墨的结构倾向于适合成为一个小学或初中语文老师,而并不是朝向历史专业与班主任工作。真正的历史的,从汤因比等人开始,从黄仁宇和孙隆基等人开始,既要读历史,如《史记》《三国志》《通鉴》,又要读史论,还要读一些哲学与宗教。这才是让自己在教室里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莫不是神奇花瓣的途径。而管理学,对当班主任也很重要——管理学不是成功学。管理学,如德鲁克,如彼得斯,如柯林斯……管理学,能够助你作好已经“成人”的高中学生。当然,还有青春期心理学,以及艺术鉴赏方面的阅读,因为你面对的学生,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淡墨批注:重新再读完自已的阅读史和干老师的点评,真的感觉自已知识架构的严重缺失,在我的阅读史中从来没有出现对数学的思考,因为数学和数字一直是我逃而避之的学科,中学学的很烂,没有体会过精确性思维带来的乐趣,这是我最大的不足,然后对于现在从事的高中政治专业来说,史和哲的偏失确可以弥足。
从我的阅读史中我发现,一直到08年我的所谓的专业阅读其实都是建立在不科学的感性阅读上的,并没有针对自已的知识架构进行弥补,所以成效不大。
与专业阅读相遇真的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而进入网师又是一个不一样的路径,它永远朝向我自身,让我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调整。
感谢一路有你,一路有你们!
该帖子于2009-9-1 17:28:52被 淡墨轻轻影 编辑过

自然随心,简单快乐
紫色风暴---艺术特长班实验历程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4&postid=227190
英才是这样造才是,再创高考之门http://bbs.eduol.cn/post_14_299091_1.html
信念促成合作,共享彰显魅力——草根在歌唱http://bbs.eduol.cn/2007-12/26/23534317114.html
2009-9-1 15:20:08
婷子

等级:精灵王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4496
金钱:1796
声望:495
经验:4495
发帖数:908
注册:2003年12月10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3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婷子
邮箱:zjgzht1998@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8-2/24/212835548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1日
对我而言,阅读意味着什么?是生活的一部分吗?以前,我常会想起这个问题。现在,我已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很欣赏皮鼓说的一句话——阅读,象呼吸一样自然。虽然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至高境界,但我觉得,阅读对我而言,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我都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
【自注:也许是出于天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遗憾的是,在加入新教育专业发展团队之前,我从没遇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启蒙老师,这显然是人生一大憾事。但古人不是说过:“朝闻道,夕可死” 吗?对于读书这件事,也许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值得庆幸的是,在职业中期,我还是遇到了新教育研究团队的导师!】
幼儿期和小学前一阶段,我接触最多的就是连环画。现如今,我已记不起具体内容。当时的连环画大多具有政治色彩,无非是解放战争类的,或是阶级斗争之类的内容。当时,最吸引我们的是《聊斋志异》和《西游记》这两本书。我不记得自己是否翻看过这两本书,但我经常听姐姐讲这些书上的故事。当时,经常被《聊斋志异》中的鬼怪故事吓得睡不着觉,还常常疑神疑鬼。听故事,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阅读吧!
现在想来,我的阅读之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自注:对我而言,童年期的阅读是相当贫瘠的。接触最多的是各类连环画,上面的各类历史和神话故事,对我影响至深。印象中,在小学后阶段,我还翻看过《少年文艺》这本杂志,上面的一些故事和励志文章,对我也产生了一些影响。至于一些优秀的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丹麦童话、四大名著等,我基本没有接触过,最多只是听了一些相关的故事而已。这是环境造成的,并不想怨天尤人,只能靠后期的弥补了!】
混沌期
印象中,从小学高年级起,受父亲影响,我开始接触武侠小说,最早读到的是《天龙八部》(金庸)。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我初次接触到金庸的书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金庸的文笔细腻,无论是武术套路的描述,还是对情感纠葛的描写,都显得非常细致、贴切。接下来,一直延续到整个初中阶段,我几乎读遍了金庸和梁羽生的主要作品,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到《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因此,说我是“武侠迷”,一点都不过份。但我读武侠小说也是有选择的,后来的一些作者(如古龙等)写的书,我很少涉猎。读这些武侠小说后,收获了什么呢?从写作技巧来讲,那些饱含真情的细节描写,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从人格熏陶而言,主人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的行为,也促使我形成正直、善良、坚忍的品行。因此,我可以这样说,对于读武侠小说(这一在别人看来是庸俗和消遣类的图书),我并不后悔。
在中学阶段,除了武侠小说,我还开始接触言情小说,读得最多的是琼瑶小说。从《在水一方》、《梦的衣裳》到《聚散两依依》,我几乎读遍了琼瑶的所有作品。刚开始接触琼瑶的作品时,我就被她那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感动,但看到后来,就感觉出了她的局限性。潜意识的,发现琼瑶总是在追求一种唯美而无暇的情感,似乎有点“不食人间烟火”,而且,琼瑶后期的作品,情节套路也出现了雷同。因此,到后来,我读她的作品就没有原来那么细致了,只是大致地做一些浏览。扪心自问,从琼瑶作品中,我学到了一些什么呢?当时,在中学阶段,还没有推行如火如荼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还有时间读闲书。有时,我看到这些书上的优美词句,也能有意识地做摘抄,到后来,我就发觉了这一做法的妙处,因为我的作文水平竟然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中师后,我甚至还被推荐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
【自注:在小学高段和中学时期,我的阅读题材非常单一,仅仅局限于言情和武侠,这对开阔自己的视野,磨砺自身的思维是极端不利的。我的阅读只是凭借喜好,基本处于随意而为的感性阅读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欣赏到一些名词佳句、受到一些感情渲染,很难有什么其他收获。阅读的局限,显然影响到了我后来思维和视界的发展。】
在中师阶段,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正式接触比较正规的文学作品。读了一些外国文学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幻灭》、《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契科夫小说选》、《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简爱》、《悲惨世界》、《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梅里美小说选》等。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我影响至深,至今仍记得保尔说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后来,每想到这句话,我就不敢有所懈怠。当然,《简爱》和《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也让我认识到了人性的美好和伟大之处 。
中师阶段,还读了大量国内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家春秋》(巴金)、《北雁南飞》(张恨水)、《落叶》(徐志摩)、《雨巷中伊人》(戴望舒)、《伊蕾爱情诗》、《寄小读者》(冰心)、《中外女诗人佳作选》、《席慕容诗集》、《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穿越时空的爱恋》(席绢)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三毛了。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说我是“三毛迷”,也绝不过份!我几乎买过她写的所有书,从《倾城》、《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再到《撒哈拉的故事》,后来甚至还买了一本厚厚的合订本。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自己会那么迷她呢?三毛喜欢流浪,她一生漂泊不定,到过很多国家。她写的文字至真至纯,在恣意挥洒中,却透着深深的沧桑感。也许,这些正吻合了我当时的心境。
【自注:在中师阶段,我犯了“浪漫过度症”,似乎总是停留在文学青年角色上。这段时期,因为加入了“文学社”,慢慢也开始喜欢文学,但因为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也可能因为自身资质有限,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成功体验,但读文学类书籍,倒在这一时期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想来,当时竟然没有人推荐我们读一些教育类书籍,这真是奇事一件!但这似乎也很正常,就算是现在,又有多少教师热衷于读书呢?缺乏必要的引领和环境,使我的阅读总是在低层次盘旋。】
在就读大专期间,因为我阴差阳错地报考了理科,也因为学习任务很繁重,我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不是很多,只是断断续续地有所涉及。这段时间,因为学非所爱,也不擅长理科,因此,常常处于痛苦和困惑中。
【自注:在当初学习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时,我是极不情愿的,但现在想来,似乎也有一些意义。理科的知识,至少能对文科的思维造成某种冲击,使我文理兼修,这算不算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一种开始呢?】
迷茫期
1994年,我开始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之初,偶有闲暇,我还是会读一些文学类书籍,当然,也读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工作的前十年,我读的教育类书籍很少,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阿莫那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以及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苏翁和阿莫那什维利的书。当时虽没有掌握读书的诀窍,但其思想和理念已深深植入我心。
那天,在翻看早期的随笔时,发现自己多处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现摘录几段: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进步的完美的人”。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记得数年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寻找教育的幸福”,其中就引用了阿莫那什维利的案例,具体叙述如下:
读了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后,耳边总是回响着这样一段话:“善良的人们,愿你们让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吧!在那样的情况下,他将更容易和更快乐地去教育你们的孩子……他将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只要使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他就能培养宇航员、工人和农民、医生和工程师、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诗人和作曲家,培养诚实的劳动者,培养他们的心灵和精神!这对你们来说是毫不费力的事!要知道,为了使教师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他们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
阿莫纳什维利把自己班级中的孩子看做38个小公主或小王子,他用心灵与孩子进行着交流,他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一次,他为了准备每个孩子的毕业礼物,很晚才回家,在路上,他感到非常歉疚,但他知道家人一定会非常支持他,因此他充满激情地想道:“一到家,我就要告诉你们,我是多么的幸福。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这篇文章中,我也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在工作中,虽然我早就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我读教育类书籍都是散兵游勇式的。从当当的购书单上,我发现,真正开始买教育类书籍始于2004年。也就是说,工作十年之后,我才有意识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当然这些阅读都是零碎而茫然的。
从2005年到2007年之间,我阅读的教育类书籍主要有:《爱的教育》、《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教育漫话》(约翰.洛克)、《欢乐课堂》(卡伦.卡尔伯格)、《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保罗.弗雷勒)、《守望教育》(刘铁芳)、《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小学数学课堂案例透视》(斯苗儿)、《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教育的十字路口》(张文质)、《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前方是什么》、《不跪着教书》(吴非)、《数学方法论入门》(郑毓信)、《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张文质)、《智慧课堂》(黄爱华)、《课堂捉虫记》(窦桂梅)等。当然,还有一些人文类书籍,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卡耐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等。
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上这些书,大多都是采用略读方式进行的。读过之后,观念是有所更新了,但并没有将之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自注:工作前期,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教育类书籍,并且接触到了几本经典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孩子们,你们好》等,我的教育观念也因此有所改变。但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还不够深入,没有哪一本书真正刻写入我的灵魂。后来,在某种教育信念的支撑下,我开始积极阅读着教育类的书,视野有了一定程度的开阔。但存在的问题是,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根本书籍,只能进行散兵游勇似的读书,不能把握书的精髓,对书的精神缺乏整体的把握,这些都是需要该进的。】
转折期
2008年,对我的阅读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可以这么说,2008年是我的阅读年。2008年3月,我加入了新教育的阅读团队,在魏智渊和干国祥等专家的指引下,我真正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在这一年里,我的阅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虽然有些步履蹒跚,但正慢慢尝试着从感性阅读向知性阅读迈进。我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阅读方法
在改善阅读方法方面,有一本书对我影响至深,那就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至今犹记得,第一次看到皮鼓贴出的有关这本书的摘记时,内心是多么得震撼!当时,我突然意识到,读书竟然还有那么多讲究!从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几个层次依次由浅入深,逐步走向深入。我还知道了读书要掌握书的逻辑体系,要有整体观。我还了解了做笔记的不同方法,如画底线、做标记或符号、在空白处写笔记等。在皮鼓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做批注。现在,我基本养成了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
【自注:虽然没有细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但读了皮鼓罗列的要点,我已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现在,我读书时,总是能在书上留下点痕迹,也尝试着从整体的高度系统把握书的精髓。】
2.关于阅读视野
自从加入了阅读实验的QQ群之后,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视野开始变得开阔起来。在魏智渊、干国祥、杨超等老师指引下,小组成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读讨论。每次,我都能认真提交研读内容的批注,并尝试着参加 “相约星期五”的讨论活动,即便有时不能保证时间,过后也能查看聊天资料。在组织者的指引下,我们共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在一年内,我将建议中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逐条批注。下半年,魏老师还组织我们对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一批工具(即兵器库)进行了阅读和理解,如“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选自《爱的艺术》)、“浪漫-精确-综合”(《选自《教育的目的》》、“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说”、“关于信任”(选自《人类教育学》)。在每次的讨论中,虽然我很少发言,颇有点胆怯,但收获还是挺大的。
【自注:一直以来,我的阅读视野都比较狭窄。我放任着自己的爱好,从涉猎文学读物,到逐步亲近教育类书籍,每个时期,读书范围都比较狭隘。对于哲学、历史政治一类的书,我似乎天生有一种抵触情绪,这对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显然是不利的。也因此,我暑期参加了“史政组”的读书活动,读了《逃避自由》、《万历十五年》、《近距离看美国》、《乌合之众》等书,读了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发生了些许变化,呵呵!这也算一大收获吧!】
3.关于阅读书目
在这一年中,我读了一些书,现在稍作整理,罗列一下:
(1)教育理念方面。我重点读了苏翁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杜威的《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读这两本书算得上是精读了,花了一定的时间。还读了《教学勇气》、《儿童的人格教育》、《静悄悄的革命》、《优秀是教出来的》、《爱的教育》等。另外,在教育叙事方面,我重读了《窗边的小豆豆》、《特别的女孩萨哈拉》。这两本书浅显易懂,但读过之后,并没做更多的反思。
(2)数学专业方面。以往,我对数学专业方面的书,读得比较少,因此,08年恶补了一下。所读数目大多是我的特级教师朋友推荐的。如,郑毓信的《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和《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克莱因(美国)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李光延(韩国)的《有趣的数学》、张奠宙的《数学教育经纬》等。
当然,我还读了一些其他书和报刊杂志,如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小学数学教师》等。
【自注:参加阅读实验后,我读书范围渐渐变得开阔,读书方法也有所进步,这段时间,读书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有些经典的书,重读之后,又会有新的感悟。有人说,读书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跟作者神交,呵呵!我做到了吗?也许我正在做着吧!】
走在阅读的路上,虽然难免会有一些寂寞,但我却常常会被知识的魅力所吸引,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回馈吧!行进在阅读的旅途中,虽然前面未必有鲜花和掌声,但因为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我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总评: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以及自身认识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的阅读都处于感性阶段。我放任着自己的喜好,随意而为地翻看着一些流行书籍,虽然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2008年,我参加了新教育专业发展的阅读实验,当我在网络上接触到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后,我突然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在导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视野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正尝试着从整体上把握书的精髓,在这一年多来,我经常感受到自身成长的快乐。走在阅读的路上,有时固然还是会感到孤独、迷茫和痛苦,但那豁然明亮的感觉依然激励着我,我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纵然前面是荒漠一片,那又怎样呢?梦想中的绿洲正向我招着手呢!
补充阅读史:工作后的求学经历:
工作后的第四年,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本科自学考试,对于古代文学和文化,也有所接触。但当时,在写阅读史时,我并没有把这些经历写进去。包括后来参加的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有关“教学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我也没有提及,其实,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有几位教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譬如,卢家媚教授,他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的院长,专门致力于情感教育的研究,讲课时,激情洋溢,恣意挥洒,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上课时的一些细节,对于他写的有关情感教育的书,也大致翻看过。还有一位是谢利民教授,他讲授的是《教学艺术》,他语言幽默,常常妙趣横生。虽然这本《教学艺术》的作者是李如密,但我也翻看过,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另外,还有一位年轻的教授——夏惠贤,虽然已忘记了他的研究专长,但对于他那种忧国忧民、振聋发聩呐喊——Thinking! Thinking! Thinking!(思考!)我一直铭记于心。他上课时的很多细节,至今仍历历在目。这几位教授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跟我们原来师范里的老师,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求学的经历,应该也是属于阅读史范畴的吧!但我当时在写阅读史时,因为匆忙,也因为懈怠,根本没有提及!惭愧!当然,还有工作中的一些经历,我也基本没有说到。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我被借到“市教师培训中心”工作,虽然暂时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但因为要给老师们讲课,我的阅读量大大增加,当然,包括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许锡良和许卫兵。许锡良是广东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对于教育及中国现状都有很深刻的理解,观点非常鲜明,文章既尖锐,又有深度。有时,我甚至把他的文章直接拿来当讲稿(当然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也并不照本宣科),譬如“象苏格拉底那样上课”等。许卫兵是南通的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专门致力于“简约化教学”的研究,他的教学实践研究,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简评:优秀作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淡望天外云卷云舒。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jgzht
欢迎光临我的读书帖!
http://bbs.eduol.cn/20082/24/212835548112.html
2009-9-1 15:42:28
依然清风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1
金钱:11
声望:10
经验:10
发帖数:10
注册:2009年8月1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4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阅读”离我有多远?
---我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依然清风
邮箱:zhangjie19841203@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9429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1日
很羞愧,自己的读书史比较苍白,但是为了督促自己,我还是决定梳理一下自己阅读的经历,算是自己的一个决心吧,我要充实我的读书史,我要在阅读中审视自己,相信自己的读书史会慢慢地充盈起来!【自评:读完《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之后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羞愧,自己不管是在本体性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是那样的贫瘠。于是我反思自己:仅仅“瞄过”这几本书,脑袋里面空空如也,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那就从加入新教育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
小学阶段
好多人都提到自己的童年记忆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365夜》是不得不提的记忆,感觉自己好羡慕人家啊,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没有这些书籍,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大都是听老师讲给我们的,可能在那个时代农村还没有很多的意识给自家的孩子提供有意义的书籍,所以我的家里面只有各种各样的作文书,目的是提高作文水平。【自评:“故事”是学前最有价值的生命营养,是人生命原型的最初模型,非常重要。可是我的头脑中却近乎于空白,应该算是童年最大的遗憾吧!】好在那时爷爷每月都会订一本《故事会》,这成了我阅读的主阵地,我被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吸引,虽然那时没有完全理解里面有些故事的真谛,却也能坚持看完每一期,甚至一期杂志看上好几遍。【自评:记得小时候我看完《故事会》后会给我的同学讲里面的故事,我会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实际上都是水过地皮湿,根本不理解!】除此之外就是看小人书,我们家没有小人书,我都是偶尔从同学或哥哥姐姐那里借来看,几乎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看完就急着还给人家,里面的故事情节我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只是记得那时小人书的主要内容很多都是关于抗战的,向英雄学习是我们受到的教育,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儿童受得思想教育好像比如今的儿童更强势一点。谈到小人书的教育意义,自己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学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刻准备着》《打靶归来》……一系列的革命教育歌曲,时刻都能受到思想教育。
从现在儿童的阅读书目以及学习的歌曲来看我们就能深刻的感受到时代的不同,如今的书目众多,接触的知识面比较广,可是也有家长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阅读合适的有意义的书籍,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初中阶段
进入初中,女生钟爱琼瑶小说,男生酷爱武侠小说,很多同学对小说如痴如醉,我却始终对小说不感冒,初中四年没有读过一本小说,简直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了,我的初中阅读经历记忆最深的也就是《中学生作文》了,中学写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语文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所以老师一直也在鼓励我们多读书籍,尤其是名著,可是当时的我没有耐心读完厚厚的名著,自己大多数时间还是买作文书故事书来看。【自评:阅读地图中提到初中阶段的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思维和情趣,提倡读四大名著和当代小说等,我却一本也没有读过,那个时候还认为别人读小说是不务正业,现在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遗憾,在合适的时期没有做合适的事情。】
师范前期
上师范之前我所看过的书籍掰着手指就能算过来,小学到初中自己好像一直是一门心思学习,课外书很少接触,父母也没有意识引导我的读书兴趣。【自评:把责任归咎于父母真是不应该!】现在翻翻家里的书橱,大都是复习资料,才意识到自己那时候对课外书不屑一顾的心理浪费了多少阅读的时光。踏入师范大门,突然之间感觉自己成为无拘无束的小鸟,再也不用为了考学一门心思的扑在学习上,所以我也有了阅读小说的冲动,不过当时读的都是言情小说,具体书名也都忘记了,不过从中我也能体会到一种快乐。【自评:“口袋书”是很多女生的最爱,书中的主人公郎才女貌,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好像这是对自己以后感情生活的向往。阅读地图中提到“根本书籍”,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好像没有出现过影响我精神和思维的书籍,遗憾!】
师范中后期
时间久了我接触的书籍类型越来越多,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我对阅读产生了改观,不再害怕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也能静下心品味这些文字,慢慢地接触的书籍类型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当我把书中的一些东西沉淀在心里时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我的父亲毛泽东》《平凡的世界》【自评:人家初中时候读的书我到大学才接触,太落后了!】《穆斯林的葬礼》《狼图腾》《飘》……陪我一路走来,这些作品带给我的震撼至今难忘,曾经为了书中主人公的命运不平,也曾为了悲惨的解决哭肿了眼睛,阅读带给我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是无形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自评:与其他人相比我的阅读不堪一提,却也不得不承认师范中后期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自己有没有真正做到“理解”,最起码能够坐下来读书了。】
工作期间
05年我走进了书香校园---西六路小学,校园中有一道美丽的景观—绿藤书廊,校园里露天的小书架到处可见,课间时光书廊里,书架旁的座椅上那些聚精会神阅读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长也一直在提倡我们做读书之人爱书之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哪能落后,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山东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博览》《师道》,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我也自己购买了不少书籍,如《从教第一年》《老师怎样与学生说话》《我教小学数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用心做教育》《课桌上的红玫瑰》《教师反思的方法》《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陶行知名篇精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做最好的老师》《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克莉丝汀的一生》《论语今读》等,这些书籍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帮我成长。【自评:以前还以为自己参加工作时候读了不少书,有点沾沾自喜,现在知道自己是一叶障目。而且我犯了比较严重的现象:为了任务而读书,读书不够真诚。单眼理性现象也比较眼中,总认为自己学到了武器,已经拥有了教育智慧,今后再也不惧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了。却忘了学无止境,深入阅读才能让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踏实。】【自评:读书的种类比较单一,眼光大多数只盯在案例型书籍和经验型书籍。】前几年学校为了营造更浓厚的读书氛围,投入资金扩充了图书室,增加了更多的书目,还起了一个有寓意的名称:六味书屋(源自于鲁迅的三味书屋,校长开玩笑的说我们就是要比鲁迅的三味书屋还要多三味,我们要从阅读中获取更多)。【自评:很遗憾,六味书屋我很少进入,这么好的资源我没有利用好。还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工作忙。归根到底还是输在自己的惰性上面。】除此之外《意林》《读者》等杂志也给我的生活填充了丰富的色彩。【自评:杂志中一些小短文、小故事有时候会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像自己通过读这些文章自己提升了不少。现在看来自己也被感觉忽悠了一把,兴奋过后,这些小故事或许会成为我口中的大道理,却没有影响我的行动。读的没有价值。】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多次请儿童文学作家来学校做报告,对于我们这个不知名的小城市来说,孩子们能亲眼看到接触到这些儿童文学作家那是一件多么兴奋和幸福的事情啊,杨红樱的见面会签名会场面之壮大,学生从四楼排到一楼,郁雨君和伍美珍的读书指导报告令更多的孩子爱上了阅读,受到学生的影响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兴趣,主要还是阅读了《马小跳系列》,那么鲜活可爱,又有点调皮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让我从中思索一些东西,比如作为教师我们遇到这样的孩子会怎么对待。【自评:其实当时看这些作品主要是处于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作品会令孩子们如次疯狂。说实话自己并没有很喜欢这些书,也只是在看热闹而已。对于现在的儿童文学很多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有些人认为现在很多儿童作品只是一味的迎合孩子们的胃口,教育意义不大,有的人却认为能利用这样的作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很好的。】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由古至今,世界上有很名人都曾介绍阅读的好处,也有学者曾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高尚的人谈话。阅读,可以令你增广见闻,每天阅读一篇文章已令你的学问增加不少。阅读不但令你增广见闻,还可以增加课外知识。课本里的知识是不足够的,要靠自已去阅读课外书才行,因此读书足以博采。阅读更可以帮助你解闷,当你十分纳闷时,你可以读读书、看看文章,就可以助你陶养性情……阅读不但可以怡到静、博采、,而且是增加知识的不二法门,所以大家应该每天抽点时间阅读。
新教育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我,我不愿意做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我要追求自己的价值,如今我认为阅读会帮助我成长的更快,过去的时光已经不能重新来过,我愿意在今后的日子里以书为友,我为我今天的决定骄傲,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总评:自己的文采不好,所以写出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与不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看完材料之后感觉自己在羞愧之余更加坚定了我跟随新教育步伐的决心,最后还是用干巴巴的几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史:
1、浪漫期阅读比较贫瘠,不管是从数量还是类型上我都是很不及格的,觉得自己浪漫期的标准都没有做到。
2、“单眼理性”现象比较严重,“自以为是”是我对自己的评价。自以为读过几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便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自己为自己应经掌握了很多教育理论,其实不然!
3、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基本知识都比较匮乏。
“阅读”到底离我有多远?咫尺之间还是千里之外,我自己有点搞不清楚了,我明白这段距离是由自己决定的,不管这段路有多坎坷我都会坚持走下去。
简评:优秀作业

2009-9-1 23:38:44
石子雨

等级:精灵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574
金钱:1887
声望:135
经验:1568
发帖数:415
注册:2004年4月7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5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寻找一种理想的阅读方式
提交人:石子雨
邮箱:xuyanwang@21cn.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9-7/21/161725582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2日
从七月二十号以来,自从重新回到新教育在线,知道新教育海拔五千读书会以及这个夏天的主题阅读之夏活动,心中便便一直有份懊恼,因为来不及参加阅读之夏了。但即使这样,我也试着买了里边涉及到的几本书,也试着开始读了起来。一开始是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应该说,阅读这本书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叶氏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的。但实际上,真正读懂却不容易,毕竟,自己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真正专业的古诗词的赏析的书籍,即使拥有过,却也并没有真正的阅读过,所以,读起来依然感到吃力。正如Q聊中一个网友所说的,字都看得懂,但意思却不懂。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心里想着阅读之夏,希望自己能跟上他们的进程,也便稀里糊涂的读下去了。但终于,在读到姜夔处停了下来。翻翻前面已经读过的内容,感觉似懂非懂,再认真想一下,又觉得什么都记不起来。最大的印象便可能是对词人的分析,对词的分析,特别是自己较熟悉的词人及熟悉的词作,算还有点印象,其他的,便没感觉了。于是,我又放下这本书,进而去读王富仁的《古老的回声》,没想到,第一篇就让我不想读了。想想这样总归不行,于是,回到目录,好好研究,终于发现有自己熟悉的作者和作品,那就先读这些吧,算是一知半解的读了好几篇,也胡乱地写了一两篇读书笔记贴到了自己的主题帖中。再后来,我看到了杨超老师的指点“《唐宋词十七讲》侧重符码分析和兴发感动,而《古老的回声》则是借用了心理学、语言学方面的武器。另外我觉得,在读这些作品以及解读的时候,不宜让过强的道德感侵害我们对作品的感觉。”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读不进去了,是因为我根本就没想过这本书到底写什么,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而自己,又到底想从这本书中汲取什么。我的阅读只是一种盲目的阅读,是没有目标的阅读,用魏老师的话说,是追求快感的阅读,是还停留在感性上的阅读,也许连这也称不上吧。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关注论坛中的榜样帖,优秀作业,仔细的揣摩,仔细的想自己到底缺的是什么,为什么书读不进去。但是,我发现,在读别人的帖子的时候,心中有羡慕,有向往,可是,对于自己,却依然没有什么具体的体会呀,我茫然了。正在这时,我加入的网师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来资料。于是,在手头的书无法真正读懂的情况下,我首先开始阅读魏老师的《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一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项目概貌。终于,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些话:
在现代社会,更为广泛的一种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比较少见的是知性阅读。所谓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
所以,我进行的阅读一直是感性阅读,而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却不中以反思咀嚼当然后就让自己读不进书了。如果说,对于小说类,对于案例类,也许是可以用感性阅读的方式,因为它们的可感性。而假如涉及到理论的话,这种方式就不行了,总是容易让人读了又读,却又是忘了又忘。没有思考的阅读根本就是无效的阅读。所以,在有些书上,还需从感性阅读向理性阅读迈进。那么,什么叫理性阅读呢?
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曾经,喜欢快速阅读,在读完了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心中便会有一种快感,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似乎又长了一点,而在心里,也可以对自己自豪的宣称,这本书我读过了,这本书的作者我知道,这本书讲什么我知道。可现在,忽然发现,这个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那本书依然躺在那儿,对我却没发什么任何的作用。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自己上一篇经典课文时最后最爱说的一句话:同学们请想一想,这样的一篇文章,在穿越千百年以后,在穿越了国界以后,最终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它对我们,是否有什么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凭借着这篇课文,你又会获得什么样的感受?而我自己,在读完了一本书之后,怎么就没有问一问自己,这本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你又是否从这本书中汲取了什么,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实践指导上的。你读这本书的目的又是什么,读了书之后,你是否有了什么不同的感受。如果,在读每本书时,能多问自己这些问题,我相信,读书之后的收获便不再如以前那样是那么少了。
他们阅读或许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但骨子里,他们其实一直是在回避问题,拒绝真正地真实地面对问题本身。即使决定去精读一本书,也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阅读感性化,并在骨子里自我辩护。最终,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己问题,只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愉快的阅读”。
读到这些句子,我忽然不寒而栗,这些内容,简直就是把曾经那样的阅读的自己毫不留情的赤裸裸的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一直以来,在同龄人中,我自以为,自己读的书虽称不上多,但也是不少的。而且,一直以来,都自诩自己是一个爱书的人,一个爱买书的人。从中学时代,一直到现在,所买的书留在妈妈家的还有两书架左右,而在自己家的,已经达到了一个柜子,满墙的。每次,站在自己的书柜前,便有一种满足感,总以为,有着这样的一柜书,自己便是一个知识分子了。却从来没有认真问过自己,在这一柜子的书中,哪一本是你真正读过的,哪一本你是把它们融进你自己的生活之中的,又有哪一本你是一遍两遍三遍的反复与作者对话,然后产生自己的思想的。如果这样问自己,我几乎可以惭愧的告诉自己,没有,一本也没有。那么,这一柜书是否真正属于你呢。忽然,心里有这样的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没有。是的,每次的阅读,你只能算是去书中走了一遭,然后又出来。然后,书还是书,你也还只是你,没有多少的变化。可是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问过自己,我以为,买了就是我的了,我以为,读了就是拥有了。而其实,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幸亏,现在,进入了网师,读了这些内容之后,心中忽有所悟。我希望改变,即使再难,我也要让柜子里的书真正成为自己的书。那么,如何做呢?我继续把下面的内容读下去。
倾向于知性阅读的阅读者,往往是那些开放自身,勇于接纳与反思的人。他们知道阅读是对自身原有经验的丰富、优化,甚至是颠覆、重建。
丰富、优化、颠覆、重建,我读到了这些字眼,可我怎么觉得,这些字眼离自己很遥远。但不管怎么样,都先尝试吧。
根据书中的内容,首先,我得找到根本的书籍。
所谓根本书籍,就是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通过深入研读根本书籍构筑合宜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解力,才是真正的“方便之门”,而一旦能够精透地理解数本根本书籍,便足以为一生的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照论坛中列出的课程,我忽然发现,有些书早已购得。哲学类的如《苏菲的世界》在1997年即已购得,《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九十年代购得,那时,自己还在读大学。而文学类的《苏东坡传》也是在读大学时就已购得。并且这三本书自己都读过。印象最深的是《苏菲的世界》,因为本以为这本书是很难的,但其实读起来并不困难,可真正理解起来却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内容现在都已忘记。按照课程的要求,其他需要的书籍在这个暑假大部分都已购得,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阅读,但总觉得没有指导,自己就有点无处着手。除了这些书籍,其他的,以后会根据需要继续购得,不再像以前一样无目的的购书了。
其次,购得书后,得训练自己进行知性阅读。那么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呢?我又开始救助于课程中的内容。
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读书人都知道。而实际上,做学生的时候,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在整个中学时代、大学时代,自己都摘下了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可是,工作之后,因着自己的惰性,或推脱于工作的忙碌吧,这样的读书方式就很少被自己运用了。虽说也要求学生这样做,而实际上自己却很少做,只是偶尔为之。而今,这样的方法得重新拾起。毕竟“专注也是需要反复练习的,而摘抄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既然这样,何乐而不为。何况“这样的阅读,可以将我们从快餐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而没有这样的阅读锻炼,理解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把这些文学化为自己的血肉。
接下来便是深入的阅读,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曾经,在读小说作品时,自己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的。每当读完一本小说,在合上书之后,便会静静的想一些问题。这本书是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有哪些?情节是怎么发展的?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可是,在读理论类书籍的时候,从来没有产生过想要理一理书本结构,作者观念的表达以及表达的过程。是因为从来没想过,没意识到,还是因为觉得这样做很难,从而自觉的去避免。仔细思考,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吧。在没有读到这些内容之前,曾经也试着去读过理论书。虽然从来都是讨厌读理论书的,总是觉得太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太枯燥。这可能就是自己喜欢享受愉悦性的阅读吧。不过后来,因为自己的专业,总觉得不读理论书不行,所以也因此买了很多。一开始大多停留在案例型上的,不管是专业这一块还是做班主任这一块。后来,买了两本书,自己觉得影响还是蛮大的。一本是《给教师的建议》,另一本是《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在读这两本书时,没有觉得以前读理论书的枯燥,也作了许多的笔记。可是,在读了一遍之后,没有再重新拿起,现在去回忆,便觉得很多内容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现在才明白,原来,自己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上,而没有去梳理,去归纳,去总结。而这样的读书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读了就忘。包括曾经有一度时间差点入迷的李镇西系列,也是这样。所以,在培养理性阅读这一点上,这大量摘抄基础上的结构梳理,观念总结,论证过程一定不可缺少。
更进一步地,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
对于批注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自然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平常,我就是这么教学生的。可是,作为教师,我就觉得自己的批注法过于简单。拿出自己曾经读过的书,里面有的也是旁注了一些内容的。可都是有着许多的重复之处。虽说有些也已经涉及到实际生活,却并没有深入挖掘下去。同样的是因为惰性在作怪。在读到某一个部分,引起共鸣的时候,常常会拿起笔写几句,可没写几句,便不想写了,有时也是因为觉得写不下去了。是因为胸中无墨啊。可是,假如在以前,每一次写不下去的时候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多想一下,再多多联系一下,再翻阅类似的书籍一下,我想,情形便会改观许多。可因为没有坚持,所以结果依然是我是批注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没有得到质的突破。所以,决定,从现在起,如果碰到真有令自己拍案叫绝的,有让自己的共鸣的,一定要停下来,慢慢思考。一次痛过了、闯过了,后面便会容易许多。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蜕变。
最后,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你得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
其实,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这样问题,所以,我也察觉不到这个问题所带来了痛苦。曾经。因为实践中的教学的困惑,自己也去书中寻找答案。总觉得自己在最后能找到答案。可是,我真的没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总觉得书总有读的理由,是因为它是书,它是一本好书,是经历过很多年以后留下来的,是通过别人实践之后才出来,它本身就有让我们读的理由。我却从没想过从自己本身的原因出发,去想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本书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从来没有想过人为的去改变什么。所以我说,我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盲目的。而现在,我明白了,好书,是要为自己所和的,是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可能,以前的那些自然而然的东西(就像以前心情不好便会自然的去找书看,也自然的在看过书后自己的心会平静许多一样),现在如果加上自己的思想,便会改变许多,这样,便会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目的性。而这些好书中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拷问之后,便会化为自己的血肉,在实践中的运用便会像进行呼吸一样自然,这就是最终的目标么?
在暑期重新进入新教育之后,在读帖看帖之后,在拿起一本书又放下一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似乎正慢慢的在改变。是阅读对象上的,是阅读方式上的,还有生活方式上的。不再是那么急躁,已经开始心平静气。我忽然觉得,好书那么多,你都想读完是不可能的。那么,何妨一本一本的穿越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就让我慢好了,做一只慢慢爬的蜗牛,虽慢,但脚下的路走的坚定。我相信,最后一样能到达金字塔顶。
注:蓝色字体为引用部分
简评:榜样作业

专业阅读帖:
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6523_1.html
亲子毛虫阅读帖:http://bbs.eduol.cn/post_65_389383_1.html
2009-9-2 15:52:44
教坛耕耘

等级:精灵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535
金钱:535
声望:527
经验:527
发帖数:527
注册:2008年3月28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6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不惑之年方初醒—————我的阅读史(附自评)
提交人:教坛耕耘
邮箱:ktkt333@126.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35867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3日
我的阅读史
文/教坛耕耘
(一) 一点儿说明
看了论坛上的写回顾通知,我颇感踌躇了一阵,因为回忆一下,自己读书所走过的路,心里总是忐忑的很。越来越觉得自己读书之少,羞于说给同仁们听,自己该读的书象茫茫大海,而如今年已不惑,脑子中却几乎点滴未进,真是羞愧之至。而论坛上又以作业的形式号召大家,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现丑一番。
就这样,我开始看到同仁们一个个都把自己的读书之旅回顾的是那么精彩,最后下定决心还是硬着头皮写点什么出来,也凑个数。
(这是我的现实,也是我一辈子的痛,但事实如此以无法挽回,只能赶。同时,也让我倍感读书之重要,于是就更加想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一些,让自己的学生多读一些。)
(二)小学和初中时期
我的童年是一个快乐的童年,尽管也有很多苦涩,甚至是影响我至今。正好七零年代我该上学了,我还能回忆起,一个中午,我在屋子里正玩什么的时候,听到院子里有人说话,仔细一听原来是学校的老师到我家统计,看我是否该上学了,我记得是妈妈给人家说让我上学呢!然后我就赶紧钻到了卧室的床底下,一直到人家走了我才敢出来。可见,读书对我来说几乎是和听外星人的故事一样,不可思议,甚至是和读书隔绝着的。
我对小学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一个下午,老师坐的教室的门口,同学们一个个给老师背乘法口诀,会背的出去打篮球,我非常幸运第三个跑出去打篮球了。至于读的书是什么样子,我只能回忆起一些断断续续的话语。而课外的东西,几乎是一片空白。我现在还一直在想,我的爸爸虽然也是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是一场“反右”运动,让他变得是那样的害怕读书,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参加了工作,要进修时征求他的意见:“爸爸,我要参加成人高考,您觉得我学什么专业好呢?”他说:“除了汉语专业,什么都可以。”我之所以童年的阅读是如此缺位,与这个指导思想很有关系。尽管爸爸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可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惯性”作用,却使他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也许是心有余悸。
所幸,到了大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是五年制小学),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为了批判“大毒草”,我们这些处在懵懵懂懂的孩子们,也接触到了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连环画,我那时就看了《水浒传》,虽说是也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书里的一个个好汉的形象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接下来,还看了当时很有名气的《艳阳天》,我记得还看了一本书名字是什么记不起来了,但故事情节现在还能回忆起来:讲的是一个下乡知青,跑到一个山洞,然后又遇到了什么坏人等等,这本书我一个下午就看完了。还看了很多连环画,如:《大刀记》,《敌后武工队》,《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一大批连环画,我到是没有去花钱租过看,因为当时大集体的时候普通农民困难得没有一分钱。
(如此贫瘠的小学,给我的只是身体的成长。世事的艰难,给我留下的只有一放学就跑回家去给家里养的猪羊割草。至于读书,真的印象很模糊,要说还真要感谢当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也算是接触到了几本书读了读。但是始终读书却始终没有成为心目中主要的事情。现在想,当时也没有遇到一个肯读书的老师。很可惜,我记得当年家里还存有爸爸的一些线装书,后来家里盖新房子,都丢掉了。)
(三)高中时期
一九七六年,“四人帮”被抓住了,我们的学习也进入了正常轨道。可是,我们的阅读从此就基本没了(课外阅读)。每天上学,读课本虽然那时的课本也算不上课本,现在大家都说现在的课本不好,可我们上学的时候连这些“垃圾”也没有。回忆起来整个中学时期,我没读过一本课外书,除了高中二年级一个语文老师老爱上语文课的时候给我们读小说,记得是《第二次握手》,老师讲的眉飞色舞,我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可就是没有时间看。不过还是偷偷地看了一些琼瑶的小说,记得我能一个下午看两本,象《庭院深深》,《雨蒙蒙…》,但是看不了几本就不看了,千篇一律。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吧,所以再没读过别的什么课外书了。
(初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初中开始我就一头扎入了学习中,一直到高中毕业,学习搞的是混天黑地。可惜绝对的应试教育,我是打心底里痛恨应试教育的,因为正是应试教育让我当年从高中二年级(当时高中两年)开始就分科学习了,我是报的理科,所以地理历史几乎空白。但是到了高中我真的遇到了两个不错的语文老师,这两个老师让我知道了读小说的好处,还是很可惜,我当时太乖了,一心一意听老师家长的话,真的是一心苦读圣贤书,没敢偷偷的读什么小说,记得学校的图书室还真的开放过,可是当时去图书室借书仍然想找找辅导材料之类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高中算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光明之洞,有一丝光曾经照到过我。)
(四)工作前时期
一九八零年我直接进入教育这一行,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当时竟然傻乎乎的就跟着父亲去一个县的教育局报到了(因为爸爸恢复了工作,又该退休了。)我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就继承了父亲的这份职业。来到工作岗位(也许是幸运,也许是…),我才觉得自己应该继续上学,上大学,于是傻乎乎的看各种高考资料,整天“野心勃勃”的样子,但是一年下来不行了,毕竟是参加了工作,又加上自己的底子薄。于是就开始思考我该怎么办,尽管当时年龄并不算大。最后,我觉得我应该自学英语,因为当时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全是“民办教师”,所以英语教师队伍不太稳定,我一个高中生要想在学校里有我的一席之地,只有学英语了。我就跟着学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英语讲座,当时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陈林教授编的英语,陈教授还亲自讲课,我花了我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黄河牌收音机,开始发疯一样的自学英语。这时基本上就开始全部读英语有关的东西,甚至开始拒绝汉语书。
一九九四年我被河南大学英语系录取,学习了五年,取得了英语本科文凭,按说这时我应该会有机会读很多书的,但是非常遗憾,没有人指导,自己英语底子又薄,所以就只读英语,再加上还要一边工作。这个时期我到是读了不少英语小说,虽然大部分是简易小说。还是那个理由,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拒绝了汉语小说的阅读,当然更重要的是也不知道阅读是怎么回事。按学校的要求我记得我读的第一本英文版的小说是:《逃犯》然后是《十九级台阶》、《金银岛》、《简爱》、《虎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等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虽然是读了但是由于是简写的,所以读不出什么令人神往的东西,更谈不上文学的感悟,最多也就是有助于英语学习而已。当然这个时期也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我也随着大潮,看了几本,那是因为每次到学生的宿舍检查的时候,都可以“抄”到一些被当时看作是学生不该看的“有毒”的书,如:《逍遥剑客》等等,但没有上瘾的感觉。
五年的大学结业了,我当时想也算是自己努力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基本上不读书了,偶尔读一本英语小说。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开始读了几本关于教育的书。当然在进修大学课程期间,也有几本所谓的教育学,心理学什么的,可现在想想那些书简直是浪费时间。这时我读到了《卡尔维特的教育》《儿童智力培养》等书。这些是让我第一次明白了,教育原来是这样的,再对照以下自己所从事的这些所谓的教育真让我泄气。自己也算是一个肯上进的人吧,所以当时买了一本《英语教师的艺术》,读后也没有太大的收获。
接下来漫长的家务劳动和陪伴女儿长大成了我的主要工作,读书仅限于给女儿买一些《格林童话》、《少儿故事》等等幼儿图书。这期间也看了一些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等。
非常遗憾的是,我这个人太“正统”,所以这些东西没有对我产生过什么大的影响。对我来说都是些娱乐之资罢了,但是有一件事我现在也没搞明白,我当时居然还读了一本《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和张先华著,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纯教育的理论书籍,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很受鼓舞,所以我还请当时的校长也读了一遍,而且校长还给了批语:“著作相当不错,确实有许多令人激动的地方。辩证地看问题应该是符合中西方教育者的观点。中国目前的教育应该承认存在一些弊端…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总的说来成绩是主要的,主流应该肯定…”校长批了很长我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我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我能静下来继续读下去,也许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我想这本书也许是对我在教育思考方面是一本比较重要的启蒙书了。其实,这时我已经开始思考我的教学问题了,可惜没有继续!!这是2002年了。接下来的几年为了一些虚名,而拼搏了,当然这些是我们这些俗人所不可避免的。就是写一些所谓的论文,现在看来当时写的那些东西,真是可笑之极,纯属胡说八道。
(虽然工作了,应该有时间读书了,可是由于自己当时的处境,一心一意想得到一张大专文凭,所以选择了英语,同时也幼稚的认为可以一心读英语,汉语书除了当时大学所要学的汉语比较语法等的书外,几乎没读过汉语小说。但是,英语小说倒是读了一些,虽然很多书简写本,所以我读的外国小说,当然是英语的,比汉语小说多多了。所以我现在想起来,我的语言基础是畸形的。因为后来我看到过吕淑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外语水平永远超不过他的母语水平。”这是,我才意识到了,我的语言基础的危机,但是由于我们当今教师的普遍现状,让我也没有逃脱这个命运。我没有大量读书,甚至是只字不看,整天就是混混噩噩的工作。)
(五)工作后期

想起来,那是2005年,这年的元月,我知道了自己的中学高级职称顺利通过评审,总算是长出一口气。那么接下来欢悦了一阵,然后是彷徨,没完没了的彷徨。我该往哪里走,虽然已经是人过四十,可是毕竟自己在讲台上还要继续站将近二十年,毕竟自己的人生该拐弯了。接下来是苦闷,苦闷,探索,探索。于是,到2007年的五月一日,我在新浪网上申请了一个博客,从此开始没事写些东西,抒发自己的感怀,总结自己的一点经验和挫折,以此来打发时间,安慰自我。同时,也读点儿书,这种生活,很快就让我觉得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我在网上疯狂的搜寻着有关教育名人的事迹,看过了孙维刚、看魏书生,也知道了李振西老师,买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认真的阅读,但没什么感觉。接着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可以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对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对待他们,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我们要处处找到他们的“优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人,更不用说小孩子,所以我们更不能只是处处找他们的毛病。可以说,这本书奠定了我做一个真正教师决心的基础。接下来我看到了朱永新老师的事迹,也无意中找到了他的博客,我就从校长那里借来了朱老师的《我理解的教育》一书认真的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要读书,一个教师要有自己的理想。这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们看了刘华良老师的教师继续教育录像课,通过刘老师的课让我知道了很多教育上赫赫有名的老师和他们的著作,我开始找他们的书。然后,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很多人推荐的教师阅读书目,按照这些书目,我找到了日本作家黑柳撤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校长居然能一动不动的听一个小姑娘东拉西扯说上一个上午,这个校长的形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让我感到吃惊的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这才是教师,他做的才是教育。这时,学校正好给每一个老师发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说实话,这本书我是看了三次才看下去的,一开始我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觉得它死气沉沉,太乏味了。直到2007年的7月,在暑假我才开始真正的看了进入,这次一看就一发而不可收了,我是一直把它读完了才停下来,然后很激动的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到了博客上。我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教师的圣经,它给人揭示的教育的奥秘,他给人提供了几乎所有教育中有可能遇到的麻烦,让人对苏霍姆林斯基敬佩直至。苏氏的作品几乎可以当成教育实践的百科全书来使用,我把里面好的、操作性强的东西摘录下来,在工作中试着使用。接着,我又在网上搜到了他的另一部由他的女儿整理的《教育三部曲》,我如饥似渴的看着,开始更多的写读后感,而不象以前,只是每本书看完了才写一篇。
女儿的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的下降,让我心里难过,难倒就让自己的孩子这样因“脑子不是很灵”,而象我教过的许许多多的学生一样,走下去吗?我觉得自己身为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救一救,我首先就对不起我的女儿,更不配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我又开始搜寻着救孩子的法宝,终于一天我找到了新教育在线,但是由于我不知道怎么注册,老是不能发表自己的东西,看了上面关于“专业阅读”“晨诵”“午读”“暮醒”,我很向往这样一种教育,但是我进不去,就这样第一次放下来了。
2008年3月,我又一次来到新教育在线,又一次申请,这次很幸运我通过了,那是教师心灵港湾版块儿。我发了一篇文章,版主给了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可惜密码忘了,没办法我又一次来到新教育在线,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再次进行了注册,这次立刻就成功了。我高兴极了!

进入新教育实验以后,我就根据论坛要求,开始按照论坛上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我大量的读书,同时也大量的买书,有些书在书店里不好买,就上网申请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用户,开始赶时髦也做起了网购。先后买的书有:(精读部分)
1、儿童的人格教育      (阿德勒)      书       已读
2、教学勇气            (帕尔默)      书       已读
3、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吉诺特)      书       已读
4、静悄悄的革命        (佐滕学)      书       已读
5、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王晓春)      书       已读
6、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科德尔)      书       已读
8、孩子们,你们好      (阿莫纳什维利)书       已读
9、不跪着教书   王栋生(吴非)         书       已读
10:《中学课堂管理》                    书       已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读之前,我已经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我觉得书写的不错,很实用。后来读《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完后,让我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书。于是我又读了一遍,这次读过后让我逐渐开始一面读一面思考问题,想我的女儿,想我的学生甚至是自己。论坛里铁皮鼓老师也及时给了几个阅读指导,第二遍读下来,我已经开始养成了听学生说话,要思考,要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来分析。同时,我也在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王春晓老师对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做法,让我顿觉书和书之间如果能相互渗透着看,收效会更大。这让我觉得自己现在做班主任工作似乎更“科学”更“专业”了。
我自觉读的一些书:
1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12.《我即语文》     陈日亮        书        已读
13:《草房子》  系列   曹纹轩                  已读
14: 《甜橙树》        曹文轩                   已读
15: 时代三部曲        王小波著                 已读
16   万历十五年                               已读
17、爱情三部曲       巴金著                   已读
18、文化苦旅         余秋雨著                 已读
为了带领学生读书也为了指导女儿读书,我读了曹文轩老师的很多书。曹老师的书真的是“诗的小说”,纯得想毫无一丝云的天空。而对人的描写、对景物的描写又是那样的生动形象,有趣。我在带这学生读书的同时自己也有了很大收获,第一次能感觉到文学的魅力是什么。第一次体验到文学的美的享受。(太可笑,这个年龄了还说这些幼稚的话)这时我下载并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让我知道如何读,如何做笔记。
由于自己是教英语的所以不读英语小说是不务“正业”,所以我开始读北京外国语大学王若平教授主编Bedtime Reading系列书。
19:《苏格兰玛丽女王》                             已读
20:The Secret Garden                               已读
21: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已读
22:The Grat Gatsby                                已读
23:Jane Eyre                                      已读
24: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已读
25:A Farewell To ArmS                             已读
26:Allice’s AdventureS InWonderland                 已读
27:The Secret Agent                               已读
28、Out Of Africa     Written By  Isak Dinesen        已读
29.Tender is night                                 已读
特特值得一提的是。学了这麽多年的英语,总是读英语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页再去读第二页,那么第一页就全忘完了,而就在2008年,当我读到《A Farewell To Arms》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可以完全记住中本小说的大概情节了,我太高兴了,这解决了我这麽多年来一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我教学中的一个最头疼的问题:语感的培养问题。当然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读不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为了能更好的辅导女儿我还读了北京孙维刚老师的书:
30: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  孙维刚
31:我的三年教育教学试验   孙维刚     书       已读
按照论坛的要求还读了:
32:《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电子书)  已读
3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王荣生      书        已读
王荣生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语言课教学的一些真谛,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想王老师的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明白了语言课该教给学生什么,同时我还读了福建一中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和王老师的书一样,这本书似乎让我明白了语言教学的某些东西。
这些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简单总结如下:
1)对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有直接帮助的《问题学术诊疗手册》,这本书让我觉得做班主任科学多了,我现在看学生的问题,会先好好想想,然后在计划一下,再行动。
2)阅读了心理学后,感觉对学生的行为会很自然的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来分析,做出反映。
3)一年来的阅读和写作,让我觉得现在写点儿东西不再象以前那么难了。
4)在师生共读的工程中,师生间的关系靠近了。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素质,我一直在想我其实在真正的教学生学习,而且是一辈子的学习。
一句话,读了这些书让我彻底明白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可以下岗了。一套好的教材,让不同的老师来教效果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完全是这个老师的文化素养所决定的,并非教学技巧的高低所致。我现在明白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课,你是不可能随便学到手的,除非你把他读过的书都读了,你也教过了他所教的那么多的学生。
六  一点儿想法
我还不敢说我今后的阅读是什么性质的,但是我会更加仔细,读书的范围会逐渐扩大,下半年要扩大到哲学范畴。更进一步的阅读汉语文学方面的作品。在阅读英语文学方面要争取有所突破,达到最终能用英语看懂原版小说、电影,甚至是用英语写的其他作品,我现在已经把一本原版的趣味物理买回来了。
2009-4-8
我的自评:
我的读书史,令人可怜。我觉得整个阅读过程,几乎没有浪漫期,因为这个时期内读的书太少。到目前的阅读也许还是浪漫期,但是对照《阅读地图》,我发现现在的阅读特别是今年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有些精确期的味道了,也许是我的感觉是错误的。
我到今天也看不到,我这样的阅读史对我会有什么好处,我只觉得太晚了,虽然我可能躺倒在“晚”上,而不起来,但是它给我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非常遗憾,我到今天还是不能搞清楚,能影响我一生的“根本书籍”到底是什么?也许还是没有遇到吧。我想也许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毕竟自己的阅读刚刚开始。
我想,我这样的情况也是历史造成的,一个人的成长有各自特殊的情况,我开始真正的阅读很晚,很晚,我总觉得是加入新教育团队后,才真正开始阅读的,所以理解力的发展,特别是新教育专家的指导对我的作用太大了,因而促使我的阅读精确期来的要快些。现在我读的书绝对是不批不读。而且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做所读书提纲的习惯。例如这个暑假我们读的《万历时五年》、《逃避自由》和《乌合之众》都做了这样的提纲捋顺工作,只是有些遗憾的是,由于读书任务问题,没有做更加详细的记录。
关于书的评注我觉得现在的批注和原来不大一样了。现在我的批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提纲式批注。我认为这种批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种批注,我可以把握书的全貌,并能更加细致的掌握这本书所要讲的根本问题。二:理解性批注和联系实际性的批注。特别是联系实际性的批注,我觉得这样也许就是和作者对话吧!通过这样的批注,我现在有时可以对作者的观点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了,不像原来一味就是接受,除了接受不会由什么想法。
通过这一年多来的专业阅读,我感觉对我的教育教学艺术的提高,是非常的明显。
首先,我现在看待每一个学生已经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去思考。我不会再有讨厌,厌烦的情绪。但是,还是不能百分之百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看待。特别是,现在我没遇到学生的问题,总是会冷静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已经解决的办法。这是从未有过的思维模式。以前总是觉得有问题了,我如何想办法解决掉,至于这个办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不考虑的,也无从考虑。特别是读了《儿童的人格教育》之后,我会非常自然的想到这个孩子的性格问题,以及家长的问题,还会从整体上看待这个学生的一切。
所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很大。
再者,就班级管理来看,我会从班级管理的长效角度思考问题,不会在水来土掩了。也就是从培养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班级管理的很多事情。
最后,少说空话,埋头读书。
2009-9-2
简评:优秀作业

2009-9-2 21:56:44
汝水边人

等级:光明使者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4327
金钱:5460
声望:137
经验:4319
发帖数:2530
注册:2005年6月28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7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穿越自我   穿越生命
——我“残缺”的阅读史(附评)
提交人:汝水边人
邮箱:wangzicheng03@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2009-8/27/155713134112.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1日
【汝水边人自评:看完《新教育综合课程》系列之“新教育专业发展阅读地图”,反观自己残缺的阅读史,有了新的发现!首先,我感觉要重新书写自己的“阅读史”,因为“在书写阅读史的时候,就要放开眼光,写出真正深刻地影响自己的生命以及职业的重要事件。因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阅读不仅仅是指读书,也指读人,读事,读世界。因此,建议也写出生命包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其实,在自己的37年的“人生阅读”中,有许多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书籍影响着自己,是它们在共同编织着自己的人生历史。其次,我明白了:书写阅读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个人只有清醒了解自己的阅读史,无论它是圆满的还是残缺的,才能清醒的确定现在的使命,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阅读之路、教育之路。】
从生命的角度来说,“阅读”的历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
——题记
序言
以前看到铁皮鼓的这种倡议,我总感到有些心虚。因为我的阅读实在称不上“史”,因为在我的记忆里,“阅读”都是残缺的、零星的、片段式的。所以,我一直没敢细致梳理自己“阅读的历史”。可是现在,我要加入“新教育网络学院”,尽管有些心虚,但还是要硬着头皮,直接面对自己30多年的“人生阅读”!想到鲁迅先生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感觉既然决心做一个不违真心、投身新教育的人,就应坦然面对一切,当然包括坦然面对自己的阅读——哪怕是残缺的阅读。
我的阅读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孩童连环画时代,贫乏的初中时代,读交际口语类书的中师时代,读语文教学专著、《中国教育报》、早教书籍的毕业前十年时代,读语文教学专著的教高中时代,不断出外接触名家的学习时代,新教育学习时代……
【汝水边人自评:在我的“阅读史”中,求学阶段主要是一般意义的“学校学习阅读”,参加工作后十年间主要是“人事阅读”,教高中三年后主要是语文教学专著的阅读,而2005上教育在线后是一种不自觉的“准专业阅读”……】
人的成长,总与环境密切相关。我的阅读史也是我在现实环境中自发“成长”的历史。
一 童年,简单快乐的阅读
关于“阅读”的记忆应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叫闫寨的小村子。美丽的乡村给了我快乐的童年。在那里,我初尝了乡村生活田园牧歌式童话般的美丽,阅读着蓝天、大地,阅读着父母、乡亲,阅读着淳朴、善良,阅读着属于农村孩子那种特有的自由与快乐!但是,那至今只有几千人的小村子也从某种程度上封闭着我的视野,闭塞着我向往自由的心灵世界。
【汝水边人自评:生命原初时期对自然、亲情、乡情等的阅读,“塑造”了我热爱生活、朴实善良等品格。但生活空间的狭小而逼仄,也让我一开始就处于比较低的生命起点。】
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前好像没有接触过什么书,主要的生活就是在父母和姐姐们的呵护下,在相邻的逗乐中快乐的玩耍。虽然生活很贫瘠,但童年的我总是那样的快乐无忧。
我的童年也曾经得到“故事”的滋养。不仅有故事,还有各种各样的戏剧、杂耍等。生活中关于文化的记忆,就是那些在夜幕降临、四围都是黑乎乎的,天地陷入一片混沌黑暗的时候,爸爸和村上那个疼爱我的老人“梦爷”总给我讲的那些又吓人又刺激的关于仙家神仙鬼怪“瞎话儿”。比如在晚上茂密的树叶之间有“仙家”住在上面;比如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夜熬福到午夜十二点时,从南天门飞下来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来到你的面前,他的胡子又白又长,拖在地上,他用手一捋,就从胡子里捋出一个大大的仙桃,就会给你一个,你就会长生不老……这些故事就像磁石一样常常吸引着我,让我心生向往,以致每年除夕夜我都要“熬福”,熬到眼睛涩涩、坐在凳子上不住的点头在妈妈们的咱三催促下也不回到屋中睡觉,只祈望有一天能够得到那颗长生不老的仙桃……
【汝水边人自评:这样的神话故事启发着我对世界的幻想,放飞着我自由的心性,让我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没有受到束缚,它似乎为我后来人生对自由的向往埋下了种子。这比之今天的孩子局限于考试的牢笼要可贵得多,但比之那些接受“儿童课程”的孩子来说,又显得太单薄。】
另外,小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被电视占据,走向串巷的说书人特别多,“郭大嘴”“王结子”等很多说书人都去我们那里说过书。还记得一天晚上,在场院里的一个大槐树下,说书大王“王结子”给我们讲述杨家将的故事。他一手打响剪板,一手挥舞着,先说:“他戴着‘闭发冠’(今天想来,应该是一种能够隐身的帽子),骑着嘚嘚嘚!‘嘚嘚嘚’是杨宗骇的宝马,非常厉害,只要一抓它头上的几根毛,它一眨眼就能把你带到你要去的地方……”然后说书人带着结巴的语气脱着长腔,唱了起来:“杨宗骇骑着那嘚嘚嘚呀———呀———呀————他讲述的这种马有点类似现在武侠上说的“瞬间转移”,我在他那挥舞的手臂的指引下,思绪飘向了不知尽头的远方,那里是大宋朝的一条大路,杨宗骇骑着那嘚嘚在神速飞奔……晚上,一直说到很晚的时候才回家,但我总是意犹未尽,总要拿一双筷子当剪板,手舞足蹈,给我们的姐姐们演唱那“嘚嘚嘚……”
【汝水边人自评:今天我擅长跟别人讲故事,就是那时种下的种子!这种生命原初阶段的艺术熏陶,熏染了我朴素的艺术气质,可惜在后来的人生阶段没有得到发展!】
还有小学课本上狐假虎威的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羊和骆驼的故事等,我都会津津有味的看,津津有味的给爸爸妈妈讲。记得学校开故事会,就以学校唯一的一个水泥乒乓球台为舞台,一个同学在上面讲故事:“那一只大象,鼻子这么长”,他用手从自己的鼻子滑到很远的地方,印象很深。还有小孩子们在一起的各种童年趣事,在田野里烤红薯、捉蛐蛐的故事等。生活在故事的童年,感觉那时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温暖的世界!
小时候,我是爸爸的跟屁虫,他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在幼小的心灵里,总有一种隐隐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跟着爸爸出去,总能吃到一些新鲜的东西,总能见到一些平常见不到的东西。大约七八岁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爸爸到许昌市一个表伯家串门。他们家好像就住在铁道边。他家有个比我年长两岁的表哥叫小楷。他带着我看火车,带着我在许昌市内到处玩。临走的时候,他把自己珍藏的一小箱子连环画都送给了我,有几十本吧,我简直如获至宝。回到家里,我一本一本的看,爱不释手。我又把这些连环画带到学校给我的小伙伴们看,他们每看一本我就收他们一瓶放了糖精的水。那段时间,只要我一到学校,小伙伴们早已举着瓶子排着队等着我给他们发小人书,我俨然成为伙伴们心中神通广大的人。那些连环画现在已经不记得都什么内容了,但它们带给我的童年快乐却回味无穷。
【汝水边人自评:有幸能够拥有一箱子的连环画,这其实就是我的绘本。可惜的是这样的好事也只是昙花一现!人生的阅读史、成长史,就像下围棋,虽然最初也曾无意间摆了一两个好的棋子,但因为后来没有摆更多的好棋子,没有形成一种“场”“势”,那一两个好棋子的作用也几乎全部失去!人生不售来回票,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人为你制定一个有计划的培养计划。自然,在还没有明确的自我塑造意识之前,能够有些怎样的发展,全凭机缘!】
小学时,我定过一种刊物《向阳花》,回忆起来好像是这样的封面:两个胸前飘扬着红领巾的少年,男孩小平头,女孩打着蝴蝶结,他们手里握着一本向阳花,同时看着头顶的艳阳!上面的动脑筋爷爷总是出许多有趣而有智力挑战的问题,让我颇为神往!我一方面喜欢回答他的问题,总感觉他就是智慧的化身,另一方面渴望能够见到他!却不知道那是一个栏目的名字!可见,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神秘的和令人向往的!
【汝水边人自评:《向阳花》,一听这名字,感觉到的就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力量。我自小天生喜欢它,想来自己骨子里就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向阳花”应该是暗合了我“向上精神”生命密码!】
但总的来说,那时候农村的文化实在太贫乏了,有文字的东西很少很少,以致于我总是没事就背语文书,从头到尾,滚瓜烂熟。平常走在路上,只要看到有字的东西,就要捡起来读,哪怕是一个烟盒纸也要读一读上面的字。那是一个生活简单快乐,但缺乏真正阅读的时代。
【汝水边人自评:我的生命初期,有故事的滋养,有亲情与乡土的润泽,但我没有大量的文字阅读,只有一些连环画,我没有留在记忆里的文字的“根本书籍”!如果说有,那么,那时我“生命的根本书籍”难道是爱与温暖?是自信与向上?我说不清楚!而爸爸妈妈的鼓励与疼爱似乎把爱与自信的种子撒播在了我的心田!记得小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得了72分,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假装要用竹竿打我,而后来得知我是第一名,又给我煮了5个鸡蛋;记得二姐得病吃鸡蛋而让我吃鸡蛋清;记得爸爸总是让我这个小男子汉独自一人去办事;记得许多老师们总是表扬我……这难道是影响我人格精神的“根本书籍”?我与妻子经常谈到小时候,感觉那时自己很自信,很幸福!性格很健全!生活在爱与鼓励的环境中,人就很自信!】
二 初中,贫乏的阅读
1984年,我上了初中,到了乡政府所在地王洛,开阔了眼界。在那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记得读过余心言的一本书。书的主旨告诉我:一个人应该好好的活着,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为在上小学时看到人死后埋葬的情境,心中总有对死亡的惧怕情结。害怕未来某一天自己会死,以致于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不能自拔。余心言的书给了我安慰。我想,人总要死的,既然大家将来都要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还不如趁着现在好好活着,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样想了,心里反而释然了。而这种想法也成了促使我努力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我是住宿生,受到的主要是学校老师们的影响。而我的老师对我的期望就是:考上师范。所以,没有人给我读书方面的引导,除了课本和一些辅导书之外,我几乎没有读过其它什么书。
【汝水边人自评:余心言的那本书是影响了我初中精神状态的一本书。它鼓励我要好好活着,要珍惜现在,要争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的初中少年时代是却是我一生中的辉煌时代,因为在一个管辖着三十三个行政村的乡村小镇,我从一个成绩平平(位于84名学生的第55位)的学生,一跃成为全校第一名,并最终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步入师范。这里尤其要提到两点,一是我遇到的“生命中的贵人”,一个考取全县第一对我以后人生的影响。
生命中的贵人我初二的班主任陈明池老师,他原来是一个民师。我初一时学习比较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我升入初二后不久后的一个晚上,陈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告诉我,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至于像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要成为一个好班长,有资格去管别人:只有自己好好学习,否则就什么都做不到。他的话深深刺痛了我,唤醒了不甘沉落的我,当那天晚上我站在他办公室15瓦灯泡的昏黄灯光下泪水洗面之时,我就下定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我的人生从此改变!终于,我考取了全县的第一名,虽然后来的人生屡遭挫折,但这个“第一名”始终支撑着我,我总会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这种信念鼓励着我不断的走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成功!可以说,那是我自信的一个重要源泉!那是一个开启我生命自信密码的重要时刻!今天,我所引以为豪的还是那个时代!
可从读书的角度来说,我的田野实在太过于贫瘠!记得初中有位同学叫杨进超,很聪明,他读了很多小说,上课的时候也看,但也因此留级,复习了一年才考上了师范。那时,看课外书,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都是“不务正业”!而我也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没有读书的“自觉”,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功课上了,记忆里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学习指导类的教辅,没有人引导我读书,所以我几乎没有真正的浪漫的初中读书时代……
【汝水边人自评:初中时代是我一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我的人生命运由此改变!而我努力和成功也成了我以后超越磨难的精神动力!但是,那只是一个应试的时代,我没有读什么书,哪怕至少接触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埋下一些阅读的种子也好!但是这些都没有!我几乎就没有自己的“浪漫”的读书期!悲哀!有人说过,有些东西,错过了时节的播种,很难再正常的发芽和生长!的确,今天,当我开始一点点的读书来“补课”的时候,很难找到只有少年人才有的那种兴致和感觉!此生有憾,只能一点点弥补了!但岁月的伤痕,怎可能全部抹平!留下了创伤,再擦拭,也总会有伤痕的!教育是有最佳时机的,学习也是有最佳时机的!错过了,再也难以弥补!惟愿今后不再错过!】
三 师范,散漫的阅读
198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全县第一名)考上师范。被分到八七级一班。记得我们的第一个班会,班主任对我们说:“上了师范,就等于进了保险箱,60分就万岁了!”我不知道一个老师何以说出这样的话来。也许他说的是事实,但这句话却实实在在给了我这个一向“听老师话”的乖学生的很坏的影响。师范的三年时光,我很多时间都是虚度,做什么事情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而为。
【汝水边人自评:我庆幸于我遇到了陈明池那样的老师,我痛苦于我遇到了误导我的另一位班主任老师。在我的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老师对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就像一朵花,它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一个好的园丁给施肥、浇水,把它救活,它终于初绽花蕾!可是它的花儿还没有灿烂绽放,就被另外一个园丁不经意的大剪刀生生剪断!为什么这朵花儿没有灿烂绽放,因为它还缺乏定力,还没有自己的思想,还没有真正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是应该痛恨那个无意中戕害花儿的园丁,还是可怜花儿自己没有自己的定力和思想?人生的航标灯最重要,一旦弄错了或者迷失了方向,人生之舟不是搁浅就是坠亡!】
上了师范,人生失去了航向,便任由感情的船儿飘荡。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是随兴趣而至。
因为自己对口语表达特别感兴趣,所以,就细致读过许多相关的书。如《教育口语》《演讲学》《教师口语训练材料》等等。还专门订了《演讲与口才》杂志。在演讲、朗诵等方面我是下了大功夫。以三铁精神“铁心肠、铁脸皮、铁嘴巴”进行练习,也因此参加过许多这方面的赛事活动,2006年在河南省教师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另外,平时闲着没有事情,我和许多同学参加了河南大学自学考试的大专课程学习,读了大约十几本书,但也只是囫囵吞枣。其中的《现代汉语》和《文学概论》学得比较好,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学得很一般。1991年取得了大专毕业证。
【汝水边人自评:看到水心老师的阅读史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我读完了《外国文学作品选》《中国近现代作品选》中罗列的所有小说,最喜欢的还是《红与黑》,并深受影响(后来我被分到村小而没有沉沦,当与此有关)”,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们同样在师范期间学了自考,可我却是浅尝辄止,没有像他那样“按图索骥”,进行真正的阅读学习!我的学习几乎是纯粹功利性的!悲哀!又一次失去了知性阅读的机会!而我自然没有受到他那样的《红与黑》的上进的影响!没有这样的书籍做精神的底子,后来很长一段人生之路都失去了根基!我师范毕业回到乡村后就整整沉落、漂泊了十年!青春惨重的代价,就是因为缺乏阅读,没有形成自己稳定向上的人格定力!以致后来总是迷茫徘徊,总是幻想有人给自己的人生以指点!其实,好的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与他们失之交臂!如果,我那时接触到了影响我灵魂的书,如果我受到了某些老师的科学指点,如果我不是遇到了“生命的糟糕之人”,而是遇到了引导我阅读的生命贵人……我的人生也许完全是另外一番样子!可是,时光已逝,青春不在。错过了太阳和月亮,不能在错过星星!】
四 毕业十年,彷徨的阅读
1990年中师毕业到2002年,我一直教初中。在经历了尝试其它行业而没有结果后,我开始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学习与研究,读了许多语文教学专著。
比如宁红彬老师的教学系列丛书、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于漪的教案集、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程祥的《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每一本书都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宁红彬老师特别强调对语文思维的训练,非常注重对课的整体设计。例如,他让学生用一个字(“骗”等)来概括《皇帝的新装》全文的内容,用一个字(“变”等)字来概括《故乡》的内容等,这些都让我明白了教学设计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则。后来看到余映潮老师“主问题设计”的思路,更让我明白这种思维特点的妙处。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总是从整体出发,统观全局,高屋建瓴。而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让我看到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尊重,做事要与学生商量,让我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人走向高尚的我。于漪老师的教案集让我看到了语文老师的激情,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让我明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引导”,程祥的《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许多教学设计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的课让我明白上课明确目标是重要的……他们的思想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这十来年的时间,我阅读面比较狭窄,基本是进行专业学科知识的阅读。
【汝水边人自评:虽然阅读面很狭窄,但其实进行的是“精确的阅读”这段时间有一种自我塑造的自觉。就是把投入很有限的一点精力集中在语文教学专著的阅读上。这其实为我后来的多次上优质课打下了底子,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专家们的直接借鉴。还是缺乏导师的指引,而导致了学术上的近乎停滞!记得县里的语文教研员曾带着参加比赛,上公开课,虽然在专业上有所进步,但也仅仅是停留在一般的目标教学上,没有更高层次的超拔!比如向人文知识的视野拓展等!可见,人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导师的指引!】
1993年,孩子的出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我也开始注意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信息。1995年,我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一个消息:武汉大学冯德全教授编写了一套早教书籍《0岁方案》,上面介绍了许多已经实施这个方案而做的很成功的案例。我就用一个月的工资邮寄了这套书,然后按照上面的理论指导教育孩子。从孩子2岁开始教她认字,大约到4岁时能认识1000字。随后她就进入了“文字图书时代”,进入“拼音文字时代”,进入“纯文字阅读时代”。小学阶段,她大约读了十几本文学名著。孩子的早教做得比较成功,自然,我对早教理论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创作了许多诗歌,我们在她上初中二年级时进行了整理,出了一本诗集《我是快乐的风》。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熄灭火焰,而是不断燃烧!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和鼓舞!在孩子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懂得了这个教育的最朴素的真理!
【汝水边人自评:这是我生命中特殊的机缘。我之所以在很多为人父母者根本想不到寻找这样的信息,即使知道这样的信息也不会相信并付诸实施的情况下,花一个多月工资邮购教材并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可能源于我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对孩子天生的关爱,源于坚定相信真理的简单逻辑,源于一颗一切真理的渴求之心。总之,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孩子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所以,后来,当我们上网后,在教育在线“父母专栏”内开了一个帖子《不求你最优秀,只求你最快乐》。这是我们依据别人的方案而自主进行实施的早教课程!也是迄今为止感受最深,做的比较成功的课程!但是,即使如此,在孩子教育上的成功并没有带来我的事业之路上的成功,没有理想,懵懂而单纯让我一步步滑向人生的低谷!】
这个时期更多的时候是迷惘和彷徨。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几尽沉沦。当时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年轻的自己不谙世事,结果得罪了镇教育组的一个主管领导,他对我的不断打击使我对教育、对人生一度几乎丧失了信心。这是我第二次遇到“生命中的糟糕之人”。后来我到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去了一年!那是一段让我倍感苦闷的岁月!仿佛自己跌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
【汝水边人自评:因为没有之前的阅读奠定自己的人生之基,所以,自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凭岁月风沙的吹打而无能为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定力,就永远不可能有所作为!】
五 教高中,教学的阅读
虽然一度苦闷,但我还有一颗不甘沉落的心!2002年,我调到了襄城高中。工作的压力,对做一个优秀教育人的渴望,让我进入了从师范毕业后真正的阅读与学习时代。我一方面是积极向最优秀的同事学习,一位同事的作文讲的特别好,我就一节不拉的听课;另一方面是通过参加一些重要的教研活动,与一些名家接触学些他们。2003年,我自费到河南省漯河市参加河南省第七届语文教育年会,向赵谦祥、余映潮老师学习,并购买了《绿色语文》等书。开始认识到要教学生学习不受“污染”的“绿色语文”,认识到语文教学要设计好环节,在每一课上都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
这段时间主要读与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而更多的时间则是在钻研语文教材上。似乎没有读太多的书,但这几年奠定了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
【汝水边人自评:调到高中以后,视野开阔了,心胸也变得越来越高。许多身边的榜样和远处的榜样在召唤着、激励着自己,自我塑造的意识越来越强。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因为以前欠账太多,开始了最原始的补课!开始读《史记》《古文观止》《论语》《唐诗宋词鉴赏》,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却是一个很落后的、很低的起点。自己是一个赶上了末班车的人!虽然赶上了,但气喘吁吁!】
六 登陆在线,新教育的阅读
2005年6月28日,我第一次登陆新教育网站,开始接触到“新教育”。我这颗不甘心沉沦的心被“点燃”,开始熊熊燃烧!记得我最先读到是李镇西、铁皮鼓、赖联群、云中逸客等的文章,他们的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迪!李镇西老师的书《爱心与教育》《风中芦苇在思索》等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理想与力量,铁皮鼓让我看到一个与我经历相似却做得很优秀的老师的成长历程,赖联群《抱着孩子写随笔》让我一个普通老师坚持的巨大力量,云中逸客则让我看到一个乡村教师的坚持的巨大能量……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也开始在自己的田野上耕耘自己的天地!于是,我也像他们一样进行教育工作的实践、记录、反思、写作……这是我在教育在线论坛写下的第一篇教育日记:
在巍巍的首山脚下,在美丽的汝水之滨,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学校。这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茵;这里书香飘飘、人文浓厚。一个刚刚与"在线"相恋的人,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他要在教育在线上成长,他要向李镇西、铁皮鼓、云中逸客、赖联群等老师学习,记下自己每一天真实的想法、做法,让梦想伴着在线飞翔!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是琐碎的、繁杂的,但他都会从中撷取几朵浪花,因为只有不停止追梦的脚步,心儿才能飞翔!最近连续看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心灵写诗----班主任手记》,看了铁皮鼓、赖联群、云中逸客等老师的手记,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中便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每一个在教育在线上成长的人都会经历这样哑哑学语的过程。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睁大那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然后,为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他也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第一声啼哭。你听----
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我写了大约有400多篇文章,博客还作为推荐帖子几个月时间……
【汝水边人自评:一旦被点燃,就会熊熊燃烧!刚刚进入论坛,就进入了写作的爆发期!拥有的是一种创造的激情!但是,这时候缺乏的是理性!是一种知性的阅读!写作的更多是激情,而缺少有分量的深刻的东西!】
后来我读到深度语文的帖子,写下《改变,从2005年9月12日开始》:
2005年9月12日,今天秋高气爽,天朗云淡。对于别人,也许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对于我,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因为我第一次看到了深度语文网刊的主题帖,那种如遇久别老朋友的喜悦无法言表。我知道,我最想要的终于来了!我爱教育,我爱语文,这种情感的种子似乎在骨子里沉淀着,一遇到合适的天地,合适的土壤就要萌发!今天,这片天地,这块土壤终于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呈现在我的面前!也许是孤陋寡闻吧,我简直不敢相信,在中国语文教育这片大园地里,有这么一块肥沃的土壤存在,有这么一丛茂盛的秧苗在生长!但它现在确实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就象一个娘胎里孕育以久的婴儿,刚一“出世”,就被无数双眼睛观看,被无数只手捧着(点击),被无数颗怀着期盼之情的焦渴之心喜欢! 我贪婪的读着,读干干,读铁皮,读方老师,读......读优美的文字,读精彩的课堂,读干干的成长,读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度思想……干干说:“我知道,为了理想,我需要更长的等待与忍耐,需要更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干干在腾飞之前,他在不停的积蓄力量,在不停的扇动他美丽的羽翼。而我在做什么呢?我90年师范毕业至今已有16年了。16年我都干了什么?往事不堪回首……
今天,我当然还要读“语文沙龙”,读每一个打动我的人和物,读社会这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我知道,初中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找到今天这种感觉了!久违了,我的理想!久违了,我的朋友!久违了,不屈的人!我知道,对于我来说,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我已经走过了人生最基本的生存阶段,正在走着以教育为事业的路程,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能够走向专业化的阶段,走向教育的自由境界!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即使永远不能够达到,我也要用我自己的最大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今天,是深度语文让我重新找到了我自己!虽然我接触他并不早,但看到上面的文章,就好象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亲切,感到深度语文就是我这个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的追梦人的家园!感谢深度语文的每一个朋友!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的这份缘分!9月12日,一个永远值得我纪念的日子!
【汝水边人自评: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其实是另一种自我的认知!如果能够就此下功夫来修炼自己,应该能够在“深度语文”方面有些自己的体会和提高,但激情过后,缺少深刻的沉潜,只是感受到了“深度语文”朋友们的精神,而没有学习其深度的实质,自然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深度语文”!】
后来我还写过这些与读书有关的文字:
让书香浸润我的灵魂!
9月27日,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我的思绪也如这绵绵的秋雨,如丝如缕,缱绻悱恻。端坐电脑前,轻点鼠标,打开“教育在线”的《书香世界》,打开“三槐居”,贪婪得阅读一篇篇美文,尽情地沉浸在书香的海洋里,任情感的波涛翻滚澎湃,任思想的翅膀自由翻飞。
读姜广平(网友名),我知道了文学是如何滋养一个富有文学才情的语文教师,促使他每两个月就读完一个作家的全部著作,掌握该作家的基本创造思想,获得与该作家对话的资格,完成与这一个个作家的对话,而最终成为一个“中国最好的读者”。他每年的阅读量是一千万字以上,平均每天就有三万字,这是多么惊人的阅读量!而他与作家们对话的写作又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读鄱湖一苇(网友名)的《唐诗写意》,我不仅看到了优美的文字,更看到了一个富有人文底蕴的老师是如何皓首穷经、独辟蹊径,从唐诗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自身的特殊身世来解读诗歌内涵,是如何地在解读诗歌内涵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其解读内容是精辟的,情感是真挚的,整体解读是富有意味的,真正是唐诗的大写意!他在书写一部“新的唐诗”!
读白色月亮(网名)的《写给李清照》,不由得一阵阵惊叹。那细腻的笔调,那清新的文风,那美丽的文字,使我看到了跨越千年的又一个才女,又一个清照!白色月亮,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奇女子!
读袁卫星,读他的《写写江南》,读他的课堂,读他的思考,我读到的是江南才俊的曼妙情思,看到的是才子人生的美丽脚步!
读《书香世界》,我走进了真正的书的花园,这里流光异彩,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读“三槐居”,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万卷书”,什么叫“万里路”,什么叫浩如烟海,什么叫书生人生!
如果说知识是一个海洋,那么人的心灵就是一个浩瀚无边的宇宙,而人的思想则是穿越这冥冥宇宙的希望。在“穿越”宇宙的漫漫征程中,我们寂寞而孤独。此时,唯有书籍的智慧之光,才能点亮我们的思想,照彻脚下那坎坷不平的求索之路……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读书可以为你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读书可以为你氤氲课堂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大写的人,读书可以历练你的精气神韵,为你最终成为内圣外王的圣者奠定精神的根基!
让书籍成为我走向自由王宫的台阶!让书香永远浸润我的灵魂!
【汝水边人自评:这种激情阅读还是一种感性阅读,而缺少知性阅读。】
先“还”哪笔帐?
站在人生第三十三个门槛上,回望已逝的年华,知道自己的岁月荒废太多;展望未来的人生之路,感觉力不从心,难以把握。本该读书的年龄却在玩耍,本该吸取知识琼浆的时候却在大肆得挥霍青春。不知不觉皱纹忽现,才察觉青春已逝,而大脑却空空如也。自己“欠帐”实在太多了......我该先“还”哪笔帐?
身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却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每每登上讲台,常常搜肠寡肚、捉襟见肘,几近黔驴技穷。如何?惟有读书,读书,读书!放眼书架之上,几乎没有几本认真读过的书。我该从哪里开始?
从文学开始?古代文学浩如烟海,书籍汗牛充栋。单古文学就有四大本。还有许多经典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五史》《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左传》《战国策》等等,我究竟该从哪一本读起?又该按照怎样的顺序阅读?是否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现代文学流派众多,经典俯拾即是,又该从哪里读起?从谁读起?是从鲁迅读深沉,还是从张爱玲读灵性?中国之外,还有世界文学,又该从哪里投下我的第一眼?
从文学批评史开始?读一般的按照年代编排的版本,还是读闵虹按照文体编排的版本?
从美学开始?读康德的《判断力的批判》,还是读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从哲学开始?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是读黑格尔,或读马列?
从社会学开始?看《参考消息》,还是看《南方周末》?
从教育心理学开始?读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孙惟刚?
从语文教育开始?读袁卫星?韩军?干国祥?李镇西?郭初阳?
从文化学开始?读文化史?读文明史?......
“不学诗,无以言”,不读书,更是面目可憎!如果不能博览人类文明的精华,就不能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就无法肩负起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使命,就无法担荷起一个知识分子“启人思想”的重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作为一个处在信息时代、拥有独立人格、准备实现自身价值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必须读书!我要把自己成长的大厦牢牢得建设在人类文明的精华----书籍上!
面对如此庞大的书库,我需要安排一个相对科学的计划序列。可以有这样两种方法:一,一个类别一个类别的读。其好处是在读一个序列的时候,对这个专题内容的学习比较系统,理解也比较深刻;缺点是不能同时兼顾其它类别内容的学习,也不太符合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语文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二,几个类别齐头并进,并可以在某段时间内根据需要以某种内容的学习为主。这种方法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内容的学习,长期坚持自会日有所长,时有所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帐不是一天欠下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上。但是,必须要有紧迫感,要高效读书。只有日夜兼程,才可能慢慢缩小差距,可望将来小有所成。
“年年都有一个春天/春天去了能回还/人生只有一度青春/青春去了不复返......”诗人艾青如是说。面对匆匆流去的时光,面对残缺不全的知识架构,面对信息时代教育工作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极高要求,我如坐针毡。我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把握未来。今日撒下希望之种,明朝定可收获成功之花,开心之果!为了理想,我要读书!
【汝水边人自评:这种紧迫感是促使自己不断学习的一个动力。但还是缺乏理性的自觉!对自己的阅读结构、阅读方法、阅读目标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没有明晰的认识!不能回归理性的阅读永远是浅层次的!而只有理性的阅读才能够真正开启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境界!】
2008年到2009年,我的教育随笔时断时写,主要是读了一些书。通过网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其它著作。淡出网络后,更多是在现实的土壤中吮吸知识的琼浆。购买过许多书,书读的比较杂。
【汝水边人自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回归理性。但还缺乏理性的自觉。】
读的教育类的书有这样一些。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明白了成长的三个阶段: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童年),公民的诞生(少年,青年前期,中学),给儿子的信(大学)。明白了“和谐教育”的基本意义。如苏氏进行爱国教育的过程:热爱母亲,理解母亲的难处,分担母亲的家务,种植母亲树,把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为爷爷奶奶都献出爱心——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为素不相识的人献出爱心——热爱国家。读《给教师的建议》,明白了许多朴素的教育哲理。读《走近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等李镇西教育文丛,知道他是一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是苏氏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对民主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尊重与引领”的理念有了自己的认识。
读了一些语文教学著作,有《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程红兵与民主教育》《听袁卫星老师讲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我的教育苦旅》(高万祥),《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语感论》(王尚文) 《语文方法论》《唐诗名篇的人生哲理》《<论语>新读》《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人间词话》《诗词例话》《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风采录》《非常课堂》(王开东)《裸眼读书》等,对语文中的人文、工具以及生命、生态都核心理念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读了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老人与海》的坚韧,《瓦尔登湖》的素朴与简单,《唐诗之旅》《元曲之旅》《唐宋诗词十七讲》等,特别是叶嘉莹的语序轴、联想轴,生发等概念,让我对文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有了一些比较细致的认识和了解,渐渐触摸到文学的内涵。
还有很多书就在书桌上,但一直还没有全部系统的读。比如《品读世界思想史》《生当作人杰——励志诗歌鉴赏》《杜甫诗歌鉴赏讲演录》《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程祥)《唐诗语言研究》(蒋绍愚)《古老的回声》《汉字密码》《孙维刚讲学生成才之路》《康震讲李清照》《国史十六讲》《诗论》(朱光潜)《培根论人生》《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教师如何做研究》《李卫东讲语文》(首师大附中)《董一菲讲语文》(牡丹江)《王崧舟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等。这里有语文方面的,有哲学方面的,读每一本书都是一次精神的远征,读每一本书都是一种精神的教益。还有很多书,也都在等待我的精神探险。
【汝水边人自评:对自己读过的书进行分类可以看出,读的书以语文教学著作为主,也涉及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有一些根本书籍,比如《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等。但整体的结构很不合理,很不完整。】
除了这些,也上网看了许多东西,以教育在线的居多。以干干、铁皮鼓、李镇西、朱永新等老师的书籍影响最大。比如干干的阐释学、后现代等思想,铁皮鼓等的深度语文思想,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思想等,这最美的营养品,一点点滋润着我,丰富着我,提升着我!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读书能够点亮精神的天空。读万卷书,可以奠定人生之基,奠定知识之基、文化之基、科研之基、创造之基。
在这段时间内,我参加了很多重要的赛事,在省级、国家级的优质课等比赛中拿了一些奖项。自然相关的书籍读了很多,在专业的精确阅读上有了很大的长进。2008年9月,河南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也因此参与了由省教研室主持编写的一系列书籍,也阅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
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我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也就在不间断的读书。现在,我要加入新教育实验的网络学习,我知道,自己一个新的读书时代就要开始!这需要毅力!所以,我是在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下了这个决心!
【汝水边人自评:找到自己的航向,找到自己同盟者,找到“与自己尺码相同的人”,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也是前行的动力源泉!】
结语
“过一种幸福的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它决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开放在现实土壤上的灿烂花朵!只要你想上进,只要你每天都坚持施肥、浇水,那灿烂的花儿就会如期开放!我知道,自己的最初学历只是一个中师生,后来虽然经过自学、函授等形式拿了专科、本科毕业证,拿了研究生课程的结业证,但真的先天不足!我的阅读知识结构很有问题,阅读量很有问题……我知道,自己只有不断读书!所以,我总是感到有种危机感,需要补课!不断的补课!我的志向在语文教育,我就要尽可能打好自己的知识根基,以求得将来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兰俯瞰语文,俯瞰教育,所以,我要不断的学习,向许许多多优秀的同行学习,在读书中成长,读书本,读人生,读语文,读教育,让自己不断的朝前走,不断的成长!与朋友们一起成长,与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与新教育一起成长!
【汝水边人自评:这是教育人生的真正启蒙!但要注意不要居于一隅而失之偏执!激情与理性要同时并存!】
【汝水边人总自评】
一    我的阅读是“残缺”的阅读
1、知识结构不完整。
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本体性知识——理解所教的学科(以能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为准绳);心理学——理解面对的学生(既是科学或心理学地理解儿童,更是同情地理解生命);教育学、教育教学实例——理解教育、教学、课程(含义、基本结构、特定方法);人学——理解自我、理解生命(意义、使命、职责)”但我的知识结构现状却是残缺的。
第一,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我只读过《现代汉语》之类的普及书籍,对《古代汉语》《汉字密码》之类的专业书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解读的文章涉猎过,但此类专著如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等没有读过;学科实践及理论读过一些语文教师的个人著作,对王荣生、李海林等此类权威专著没有认真读过;文学作品更是读得少之又少,单单推荐中学生阅读的名著都没有认真读完,简直是一张白纸,需下大气力补课;另外,我教高中语文,关于高考研究的专业书籍没有系统读过一本,结合工作实践的阅读也该成为阅读的重头戏。第二,基本的教育学及教学原理,包括对整体教育目的、学生特点、教学基本流程及规律的理解方面的书籍,粗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班主任漫谈》等,有一些体会,比如“爱心与尊重”“爱与民主”等,但外国的许多此类的“根本书籍”几乎没看过,以后要多看。第三,人类学的知识对我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我缺少这个广博的背景,所以总是显得不够厚重,不够深广!这也将是我今后学习的一个重点。
我的阅读结构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相对知道多一点,而学科本体知识是最欠缺的,人类学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重点第一是学科本位知识,第二是人文知识,第三才是教育心理学知识!
2.反思自己以前的阅读与实践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阅读涉猎多的,理解深的,相关的实践就做的比较好;而反之就做的不好。因为以前涉猎演讲、朗诵方面的知识较多,所以,这方面的实践就做的比较好,比如参加演讲比赛、优质课比赛、指导学生参赛、编写相关的指导书籍等。阅读早教书籍较多而深,这方面的实践就比较多,孩子的教育比较成功。文学作品读得少,古文功底差,这方面的实践就比较差。与语文相关的边缘学科很少涉及,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上就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3.对照根本书籍与知性阅读等概念,感觉阅读方法存在误区。
第一,没有系统的阅读一些“根本书籍”,所以,没有形成自己最基本的“教育阵地”。对于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涉猎的三大领域的知识我都有很大欠缺,既没有很好的本体性知识的根基,也没有广博的人类学知识作为宏大背景,而只有一些并没有进行过知性阅读的粗浅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第二,没有认真系统进行过扎实的“知性阅读”,头脑中还没有构建出合宜的知识结构。
4.对照阅读地图,反思阅读史,发现极度残缺。
“浪漫期,从生命诞生便已经开始。父母语言,周遭文化,无不是最初的阅读。”应该说,我的童年,包括学龄前和小学阶段,是在浪漫期中浸泡的。那时我听的各种故事,我看的连环画,我从事的各种游戏等,都启迪着我孩童的心智——想象、自由!
“整个中学阶段正经历完整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阅读事实上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思维、情趣。所以若画完美地图,则四大名著,当代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等)……等人的哲学入门书,也正可为后面开出文史哲作铺垫。”而我的中学阶段几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籍,没有浪漫的阅读,只有极端的贫瘠!
“大学阶段,无论何种专业,人学,或者说文史哲,艺术鉴赏等,均不可废……以专业为金字塔之高度,以人文背景为金字塔之宽度,方构成一个人的浪漫晚期及精确初期。”我只上过中师,后来自学大专、函授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都是残缺的学习,上述浪漫于我几尽荒芜!
“一般来说,三十岁之前,一个人应该完成自己的浪漫期。”这是“应然”,而我的“实然”却是极度的“残缺”!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浪漫期”,可悲!可叹!
“在这个阶段,要提防的是‘贫瘠’。许多人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浪漫时期涉猎太少,视野太窄,甚至连生活也单调贫瘠……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状况。”而我正属于这种情况!
“文学-专业阅读-教育实践,这三者也构成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这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在这张地图面前,我的阅读简直是一张白纸!我失掉了大部分本该有的“浪漫阅读”,有一点点“精确阅读”,“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是为弥补事实上大多数生命在浪漫期的错失”,我希望在新教育的实践学习中,将来有能力朝向“综合阅读”而去。
“理想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拥有足够丰富的浪漫时期,并能够进入足够清晰和深邃的精确时期,最终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时期,形成足够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应该弥补以前所欠下的账,由“浪漫”“精确”双管齐下,走向最终的“综合”!
二    三条“阅读成长”线
一是人格精神线    小时候总是受到父母乃至周围人的鼓励,一直都很自信,到初中后受到了陈老师的影响,开始为改变命运而奋斗。初二时看了一本余心言的书,明白了人要活得有意义。中招考试全县第一名奠定了我一生的自信。调到高中后受到怀老师的鼓励,作为青年人,要大有作为。上教育在线后,受到许多有志教师的激励而要再次绽放青春的芬芳。如今的专业发展更让我发现了一个尊严的、强大的、有巨大发展潜质的自我。所以,我的人生一直朝向明亮那方前行!
二是职业线    先是在谢庄联中的时候,参加了县里的优质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奖,1994年获得市优质课,并做了全县公开课。1999年获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2006年获得河南省教师演讲赛第一名,2007年获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的比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获得省级教师技能比赛第一名,获得全国鲁迅作品评优活动赛课银奖。这些赛事一次次提高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着自己教育人生的境界,也成为不断促使自己上进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是读书线    1997年到2000年,主要读了一些语文教学专著。2002年之后接触到了许多名师,开阔了眼界。2005年上网后,接触到新教育,教育人生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网络阅读,参加新教育会议,大量实践、反思、写作。2009年下定决心参加网络师范学院学习,真正走向自觉的专业发展。
三    结语
我反思自己阅读史存在的问题,原因何在?是不是我的自我塑造意识不够强烈?经过仔细思考,感觉不是,是也很强烈,只是我的路子走歪了。我师范毕业后,分到了一个乡镇初中,然后在几个初中之间跳跃。中间花钱想改行没有成功,几次想当播音员努力没有成功,去郑州给一个传销公司当了一个月讲师,到漯河一个公司感觉不好,到郑州建业外国语学校一年……我的精力分散,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想自我塑造,但却路子不对。没有明确的航向,没有及早锁定人生的目标,所以,我的人生阅读才显得如此苍白!不过,所幸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明确了人生的航向,自然知道以后该怎样阅读人生,该怎样书写好今后的阅读史!虽然有些晚,但毕竟已经开始上路!专业成长,我朝前行!即使如蜗牛,我也不会停止自己的爬行!
简评:优秀作业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该帖子于2009-9-3 6:56:30被 汝水边人 编辑过

汝水浪花——青春与梦想同行http://blog.eduol.cn/user1/3325/index.html
2009-9-2 22:02:18
紫萸

等级:大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81
金钱:1132
声望:110
经验:376
发帖数:114
注册:2007年6月8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8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自我检查
提交人:  紫萸
邮箱:yuyao_9@163.com
主题贴:http://bbs.eduol.cn/2008-3/28/2055164651123.html
提交日期: 2009.9.3
蚯蚓的寻找
脑子里一直空白。一直以为自己在读书。可是做总结的时候,想不起都有哪些书对自己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
记忆中我总是爱坐在门前的板凳上,对着天空遐思。那璀璨的星光皎洁的月亮,现在还一直在脑海中闪烁。
印象中小学时读过两本武侠书。可惜忘记名字了。但书中女主人公的侠肝义胆绝世武功让我羡慕,同时书中描写的山谷优美景色还有各种机关都令我向往,我就经常的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行走江湖巧笑嫣然有一身绝技的美女子。
读过《杨家将》,读过《林海雪原》,还有《今古传奇》,有个堂姐比我大几岁,她订阅的《小学生之友》《少年文艺》《小朋友》等,有一次从她家拿了厚厚的一摞书,炎热的夏天当别人都在午休时,我却在胡同里看书。
(二)
初中时一位同学的父亲是厂里的宣传主任,于是她家的书橱里放满了图书馆的书、 每到星期天的时候,我就去她家玩,看书。
那时看过的书有《 复活》 《三个火枪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那时的名著对我来说,很是生涩,我还是半懂不懂的看完了。还看了许多杂志,如《读者文摘》《大众电影》,还有《少年文艺》《中学生之友》等。
初中的时候看书很杂。琼瑶 岑凯伦等港台言情小说涉猎不少,那时厂里效益较好,一三五晚上都会有电影,再加上学习负担不重,每次下自习就和同学去电影院,班里人少,大约有十几个人吧。边走边说笑,那时男女同学还不象现在孩子那样开放。仅仅是相互调侃,电影刚演一半,已经不用买票,就坐在后面看。那时的电影还不象现在这样多元化,结尾有很多雷同,要么是皆大欢喜,要么是两人凄惨离别。印象最深的一部是两人在海边手拉手,相伴走了一段路,离别前的一段路,看得我泪花直掉。可能我的多愁善感就是那时养成的。
另外还看过《手相与人生》,常常会拿着自己的手比对,但总觉得和哪幅图画都很象,到了现在还是只知道手上的三条线,还经常的拿着朋友的手煞有其事的比划,当然都是报喜不报忧。
在这期间看过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研究了很长时间。很多人都说我是研究型的人。可我只承认自己在手相与梦的方面研究过。参加读书会后,知道了佛洛伊德是心理学专家,不知我看的那本书算不算心理著作。 前两天看《自卑与超越》,提到了梦与心理的关系,无限赞同。梦虽然不能揭示什么,但是做梦时的心境却是你最真实的心理反映。这点我有亲身体会。 比如有段时间我做了好几次被牛赶得走投无路,反思我的生活,是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魏老师所说的根本书籍,就是研读时间最长的书。说实话,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就是《手相与人生》《梦的解析》我读的时间最长最费脑子。几乎是研究了半年。(紫注:自我感觉,从小学到初中,我还一直是与书为伴的,虽然不多,但也足以滋养心灵,扩大视野)
晕。
初中的生活是我最快乐的生活,有朋友玩,有梦想可想。只可惜只有两年,短短的两年。 也许是太贪玩了,也许是因为有男孩喜欢我而我又一直暗恋另一个男孩,整天疯疯癫癫的乱跑,被姐姐批评,初三的时候我转到了家乡的乡镇初中读书。我一直暗恋那个男孩好几年。 也许是我早熟。转学让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回家乡上初三,面临着升学。自幼我的学习就很好。即使是每天疯玩,我也一直保持在班里的一二。我一直以为我会顺利的升入高中升入大学,象我的那些同学一样。可是母亲却让我考师范。父亲多病,哥哥结婚,一手操劳的母亲已经不堪重负,只希望我有一口饭吃。听到母亲的决定,我很难过。但还是屈服了。(紫注:初三一年,几乎没有看课外书,很是遗憾,成长的路上要是有长者引路,或者是有好的契机,能够坚持阅读,生命也不会如此贫瘠,而最大的贫瘠还在后面)
(三)
师范时看书不多。
我不知道该不该将那段经历写出来。当你最好的朋友以另外一种身份对你说话时,那种难过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师范是我人生的黑洞,以至于现在做梦还经常会是那时的生活。那是噩梦。自闭自卑,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还是说说吧。觉得写阅读史就象是在检阅一个人的思想发育史,尘封在底层的记忆弥漫上来,让人灰暗。 我的儿时死党,因为种种原因变性。小时我们的关系很好,是那种再没有比之更好的关系。 到现在我都一直认为,世界上除了父亲,他是第二个对我好的人了。他一直喜欢我,我一直回避着。那种感觉,很是无奈。我一直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可我无法忘记以前,我无法接受他的改变,可我尊重他的选择。
不知是否有人能体会出我的心情。师范那三年,我一直处于一种极度自卑的状态,总觉得别人看不起我,总以为自己是tongxing恋,一直不敢将这段感情告诉别人。
那时候将《红楼梦》读过几遍。 然后就是看一些杂志,比如《读者》《女友》等。(紫注:这几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对未来的失望使我对书籍已经失去了渴望.遗憾复遗憾.我很少和别人说起师范生活,这是我浪漫期的贫瘠读书)
(四)
参加工作后,看过《飘》《拿破仑传》《呼啸山庄》《汤姆叔叔的小屋》《傲慢与偏见》 《百年孤独》。还有《张爱玲小说》《鲁迅小说》。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班级管理很是混乱,一位老师那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于是就拿来读,并且按照里面的方法管理班级,于是班级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班主任工作》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原来一本书可以如此大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后来,我又邮购过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法》。还有一本是《学生学习方法》(好像是这个名字)。这些都是上网以前的事。(紫注:这段时期的阅读属于应急性的)
(五)
上网以后,网络世界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同时多元化的的观念让我逐渐能够正确的对待那段感情。我看李银河的博,佩服她为大多数人争取权利的勇气。在这期间,我还大量的看了很多gay的博客,在非主流的世界里依然充盈着一种真情。就像我和默的感情。我试着将青春期的那段感情写了出来。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像一位老师评价的那样:你们的感情,比友谊深,比恋情浅。
真的很感谢那位老师,第一个看我的文章并且评论并且鼓励。
渐渐的我走了出来,不再对那段感情耿耿。(紫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
那时我和默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联系。因为我实在不敢面对他,更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其实我很在乎很依赖他。
然后我就联系了默。重新面对默,重新打量我们之间的感情。觉得自己很是幸福。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浅浅淡淡的感觉,无欲无求的情分。
生命因了这段感情而丰满。
另外,我在网上还阅读了艾滋病人孟林的博。他的文章我几乎全部读过。并不是因为语言好,而是文字背后的坚强。在这个社会上,非主流的人就这样的坚强生活着,在正常人异样的眼光里。每当生活中遇到挫折灰心时,我就去读孟的文章,命运将他们推到墙角,他们顺着墙爬到了人生的高处。
认识了很多老师,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好书需要阅读。看别人介绍的书,读专业阅读书。《破译教育的密码》《冬去春又来》《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100的条建议》《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特别的女生》《儿童的人格教育》《如何阅读一本书》,《唐宋词十七讲》、《万历十五年》、《静悄悄的革命》《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中学课堂管理》、《阅读教学五十讲》。《对话论》对我的影响很大。知道了怎样研读文本。(紫注:  本该是精确期的朗读,我却一直处于浪漫期.还犯了一个通病,众书平平,没有哪本曾锲入生命,影响人格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我的阅读很是狭隘,缺少人文性的阅读)
安意如的一套书《思无邪》《当时只道是寻常》《陌上花开缓缓归》,还有浪漫古典系列《知君用心如日月》《她们谋生亦谋爱》。还有《佛教故事》《安娜卡列尼娜》。《嘉莉妹妹》对我影响最大,人的一生真是变化莫测啊。前几天看过一句话说,四十岁的男人离婚等于破产,又想起了《嘉莉妹妹》,不禁点头认同。《狼图腾》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以前我的性格一直是懦弱,也不知是不是看了这本书的缘故,现在很坚强了。
(六)
近一年来  看的最多的书记可能是育儿书籍了:
1<月子>
2  <跟着孩子成长的脚步>
3 <和孩子划清界限>
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这本还没看完,李跃儿著.很感性的生活.李的笑容很性感,是我见过的最温暖的女子.她的爱心融化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孩子僵冷的心.不知李的出现是中国教育的幸运还是不幸,兵荒马乱的教育,把很多的孩子教育成了问题孩子.)
5  还有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三本孕期知识书籍,包括我自己还买了三本共六本怀孕知识书籍,深入学习,让先生吃惊,但最后还是把孩子整没了.不想写书名了.
结婚好几年一直未孕。历尽艰辛,去年暑假的时候终于怀上宝宝。满心的喜悦还未退去,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告诉我还未出现胎心,并且让我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十天之后还未有胎心,就要考虑流产。 听到医生的话,我强忍着汹涌的泪水。无法想象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宝宝就这样擦肩而去。我度过了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十天。 那时我已经请假在家保胎。心情对孩子很重要。可是内心的焦虑无法平复。什么书都不想再看。
我每天就抱着《圣经》,一行一行的看着。心情就慢慢的平复了下来。在灵魂无所依附的时候,上帝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我不断的祈祷上帝,希望上帝能保佑我的孩子健康。我不算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不经常去教堂作礼拜。可是那几天,是圣经,是对上帝的祈祷让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间。是上帝给了我勇气和希望,我不断的告诉自己,天父与我同在,他正在空中微笑的看着我,如同父亲温暖的笑容,给我光,给我希望。
虽然,宝宝还是静静的离去了。 可是圣经给我的力量还在,让我坚强,让我希望。如果哪一天,我一个人流落在荒岛上,只允许我带一本书,那就是《圣经》。
在写阅读史的时候,不断的整理自己的过往,有几点体会很深:
1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2          阅读是独特的,有着神秘的生命密码
3          一个人的阅读取向与他的精神世界有很大关系
4          朋友是一本书,读懂一个朋友,也读懂了一个世界
5          生活是一本书,
以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话,但由自己的思考得出,便觉得每个字都在发光。
读后反思:
我错过了很多时机,现在只能抓紧时间,努力赶上.现在的任务主要聚焦于浪漫期之弥补和精确期之训练.
人学,或者说文史哲,艺术鉴赏等,现代文学,文论,影评,时政,宗教,科普名著, 以文学经典及解读为重点,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童话神话,现代诗,现代小说……有意识地努力靠近文论、史论和哲学宗教。因为已错过浪漫期的浪漫阅读,所以采取知性方式来阅读浪漫,即用精确态度,来面对浪漫。
用阅读地图来看我的阅读史,就能发现诸多问题:如因不能解决眼前的教学问题,病急乱投医,大量阅读流行教育书籍,却不知书写者自己也往往是个糊涂汉,除了文笔优美外,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我愿意做一条蚯蚓,在岁月的泥土中穿行.慢慢地啃一本又一本的书.
该帖子于2009-9-2 23:21:46被 紫萸 编辑过

2009-9-2 23:19:53
零容忍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3
金钱:23
声望:22
经验:22
发帖数:22
注册:2009年8月20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29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史(后面有反思)
提交人:零容忍
邮箱:china.wcf@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9737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2日
要写我的阅读史了,真不知该怎样说起,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开学在即,总不能再拖了吧?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感谢这份“作业”的,因为这份“作业”我才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的结果就是:我要挑战自己,怵写,那就从写这一关开始吧!!
我的阅读要找个分水岭的话,我认为应从2006年划分。06年后的读虽没有做到有思考有品位,甚至说与以前的读没有什么质上的区别,但却是我有意识的去选书,去读书的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少了一些随意,多了一份思考。
现在我先来说说我2006年之前的读。
入学前。
说来我是幸运的。入学的前一年,我所在的村子有了幼儿园,我有幸的当了一年的幼儿园小朋友!在那里我听到了从没有听过的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小螺号》《小蚂蚁》……到现在我还完整地记得《小蚂蚁》的舞蹈动作,歌词也是熟记于心:小小蚂蚁,爬树梢,枯叶上面睡大觉,风来了枯叶飘,风来了枯叶飘,落到河里摇呀摇,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岸边回家了,回家了。情景剧《小兔子乖乖》的场景也犹如发生在昨天,足以可见对我的影响之深。那时的我虽没有像现在的孩子在抱着的时候,就能看到图文并茂的“真实”的书,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在幼儿园里学的儿歌应是最高级的营养餐了吧?
看到我喜欢唱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爸爸总是眉开眼笑,也会把我和妹妹揽入怀里,教几首。有的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连同当时的情景总也挥之不去:
“大羊大,小羊小,小羊跟着大羊满地里跑,跑来跑去吃青草。
鸡叫了,天明了,老头起来喂牛了,大牛吃,小牛看,气的老头子不吃饭。
……”
我不知是不是真有那一段段的儿歌,也不知是不是爸爸信口拈来的,但我喜欢,从心里喜欢。
所有的这一些虽算不上是我的读----是一首首听来的,但对我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我把它当作我最初的阅读。【自评:自己真的是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啊,可以说是极度幸运。这更让我认识到入学前的记忆是超好,教育的确是很重要,所以让孩子多积累一些经典名篇是势在必行。】
上学了!!
怀着对文字的渴望,我踏入了学堂。在一年级时,我的语文能从头到尾背下来,随便一个内容都会记得在哪一页,这与幼儿园的儿歌学习是分不开的。
只可惜的是那时除了课本根本见不到别的书。也许新华书店有吧,可家里还没有那份买课外书的意识,也许压根就没有想过钱还能买那样的书吧?
在整个小学阶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课外书就是一本连载的图书---《阿信》。那是我上三年级时,跟着爸爸妈妈去赶会(没记错的话,应是我们这儿的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吧,所以有幸跟着了),有一个小地摊,零乱地摆着几本我从没有见过的书:那么小,比我用的课本的一半还要小,里面那么多图,像真人一样的图……我挪不动步了,蹲下了,翻起来。爸爸说,《阿信》很好,要不你就收集阿信吧?我看了看,一共5本,应该是18本的。虽有遗憾,但我依然高兴:我第一次有了课外书。
阿信,那时的我虽没有完全明白,但却被她的坚强,不怕苦的精神感动着……
以后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所读的书也不是我说了算,只要同学有课外书,我就会借来看,现在想来,大多是《故事大王》之类的。怕同学拿回家,有时我急着看,会把作业忘了写,甚至上课时会把它偷偷压在课本下。
我的胆子真是越来越大,趁爸爸不在家时,我还偷看了他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射雕英雄传》……
现在想来,我那时的阅读欲望是很强的,只可惜没有像现在这样能信手拈来的书。家长也没有现在家长有这么浓的意识。【自注:小学我就爱书如狂,父亲是个爱读书的人,我至今想不明白的是,他忽略了对我的教育。他从不主动向我荐书,还怕我读课外书变坏,影响学习,更别说是让我读书了。感觉是小学阶段是读书的黄金时期,父母老师的作用不容忽视。】
上初中前,爸爸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来玩,知我快上初中了。时间很多啊?说给我找本书看。我兴奋的不得了,恨不得让他马上走,好给我快找书。
他还真是说话算话,隔天就让爸爸给我捎来了一本比小学语文课本厚两倍的书-----《红岩》。我第一次读这么厚的书,虽然《射雕英雄传》也很厚,但我没有像读这本似的这么心安理得,因为那时爸爸不让我看他的书,说是小孩子不许看。
我读《红岩》可以说是一气读完的,好多人的名字虽忘记了,但故事情节还是记得的,“江姐”的名字及故事耳熟能详。还记得关于“监狱之花”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新中国就是因为有他们才得已成立的,我们要爱祖国!!
说来惭愧,一直到我踏上工作岗位。我都没有好好的去读一些名著,伴我学习的竟是些《故事会》之类的书,也不知读了多少本,只记得班里同学有,我都会借来读。《故事会》挤去了我多半的课余时间。
我是多么的迟钝啊?老师经常说要多读书,我却怎么也不知读什么?“从古到今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爱读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可我依然纳闷:他们读什么书啊?
有人荐书,是多么重要啊?尤其是对我这样迟钝的人来说。具体到一些书的名字,及其简介一下里面的故事情节 ,什么时期该侧重读哪些书?我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吧?我时时这样想。【自注: 现在回想一下,我也不是差学生啊?不会是老师荐书没有听到?初中时的我看书同样是着狂,可惜的是多是《故事会》,那时有人向我说一些该读的书,哪怕是书名也好啊。】
要是我早知什么样的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的话,我一定不会错过师范三年那么好的“图书馆”!
在师范三年,可以说是读书机会最好的三年,那里有藏书极为丰富的图书馆。我是读了不少书,多数是盲目跟从地读,缺少的是那些古外经典,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悔的要命。玄小佛,琼瑶可以说读的多数的书是她俩的吧?
名著也有读,那相比来说真是少的可怜啊?还都是青少版的,《红与黑》《红楼梦》《悲惨的世界》……只是读完而已,远不如玄和琼的书让我痴迷地去哭去笑。唯一能与玄琼的书有一样分量的,那大概就是《简爱》了。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我被她深深的打动了,也激起了我对人生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
三年很快过去,从师范的大门迈出,我俨然成了一位小学老师。带着对工作的好奇,也带着那份卯足了劲的热忱,我与我的孩子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我用我的所学,教着我的学生,既充实又快乐。放学后,他们回家了,我就读着我的函授书,再有时间就是被各类杂志占去了。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大概就是学校里订的《山东教育》了。
以上就是我06年前的读书旅程,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目标性,更谈不上有专业书籍。任由我走,走哪都行,没有一条明确的路。【自注:师范的图书馆里可是什么书也有啊,这只怪自己被言情小说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工作后也没有更广泛的去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
2006年,县教研室给我们每人一本《全县中小学管理干部和教师暑期培训资料汇编》。对于我来说,这如一缕春风,让我知道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原来我们可以去读一些这样的书。
这个汇编里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第二部分是任小艾的《教师素质与班主任》,第三部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书拿到手时,我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看这么厚,有啥好东西。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翻开了,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东。这一看,让我吃惊不小,原来老师也可以做的这么好,原来老师也可以活的这么有滋有味,那时刻的我,可以用精神振奋来形容。
我很兴致的读完了前两部分,有的故事甚至读了多遍。《给教师的建议》,我却怎么也读不进去。今年我却爱上她了,虽然有点迟,但我鼓励自己要像犟龟一样,只要上路,就要天天走下去。我相信会有我要的收获的。
在这个汇编的激发下,我爱上了读书,陆续读了魏书生的《好父母 好家教》、付红梅编著的《这样社交最有人缘》、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陆凌编著的《励志故事》和孙云晓主编的《这样对孩子说话最有效》。一样的读,但这样读让我觉得很充实。虽然自身没有多大的改变,也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该读什么书了,我会为买一本什么样的书进行挑选了!原先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我只会从报刊亭拿上一本杂志,付钱就走,那是为消磨时光而买的书。这就是我的改变啊!
很快就迎来了2007年暑假。县教研室给了我们同样的一本《全县中小学管理干部和教师暑期培训资料汇编》。这一本比去年的那一本短一些,厚一点。
第一部分是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这里面的故事更适合我这样的人,就像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就像是说给我听的。让我第一次对老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想像当时的我是多么心潮澎湃,真有一鼓想一下就成为他们的作气。但毕竟是三分热度的激情,我还是不能按那上面说的,去做,去写。但读书还是坚持下来了,在这一年我读了刘海涛总主编的《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母亲》、王华东主编的《中国家长教子书》。只所以读这两本书是缘于我既是母亲又是家长。王老师借给我一本薛瑞平的《给我一个班   我就心满意足了》,让我大受鼓舞,让我知道在教育一线,还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叶对陶的《稻草人》,因为有朋友说应该读一读中国的童话,所以我就首选了这一本。也有朋友说,当老师不能光读成人书,也应读一些童书,于是我又选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不同的人说了不同的书,我真是焦急啊,恨不能有三头六臂,把听到的书名,都读完。读这本,我想着那本我也该读,读那本,我又觉得其他的书我也有好多不知道的故事。说来不怕你们笑,当时我真的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我觉得我怎么有那么多好书没有看呀?我又想当个上课上的好的老师,于是又去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看到别人的论文又在发表,我又恨自己怎么不早读呢?07—08这一年,我是这样徘徊来徘徊去,彷徨参半的过来的。
这一年也是没有骄傲的成绩,我的变化我自己知道,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第一次有了紧迫感 ,有了危机感 ,这就估且算做我的进步吧?管老师不是说了,给自己五年时间,从开始奋斗的教育人生算起。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变化。我对自己说:一口吃不了胖子,慢慢来。
08--09这一年相对来说,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这一年我扎实多了,少了往年的一些急躁。
县教育局同样为我们送上了大餐-----一本封面变成浅绿色的资料汇编。上级对我们能读书是多么的支持啊?这是三年来我的第一次感慨!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先把前言读完了,后看了看都是选的谁的作品:一个是肖川老师的力作----《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另一个则是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贪婪地读着,被里面的一个个故事激励着,我要当一个好老师,为了我的学生我要充电,让自己的知识先丰富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引领我的学生读。
书店成了我学去的地方。
在书店里,店员向我推荐了一本书----【美】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也可以说影响了我对上幼儿园的女儿的教育。从这里我知道上大班的女儿完全可以给她读小说了,她能听懂。我也真的做了,一年下来,女儿变化真的很大。对长篇的书也更感兴趣。
与女儿一起读的绘本书有:《风到哪里去了》、《温情的狮子》、《爱心树》、《机器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青蛙弗洛格》12本、《贪吃坏处多---胖雷欧变鲸鱼》、《我长大后》、《物别的礼物》、《好长好长的围巾》、《小熊的愿望》、《保护视力最重要-----雨果的红眼镜》、《小霸王梅兰妮》、《换个妈妈怎么样》、《两个好朋友》。
故事书有:《精灵鼠小弟》、《苹果树上的外婆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会唱歌的小窗口》、《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小猪唏哩呼噜》。
对我的学生我也改变了,我和他们一起读书,会不定时的给他们讲故事 ,我发现他们悄悄地爱上了我的课,爱上了读书。我们一起读的书有:《青铜葵花》、《秘密花园》、《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绿山墙的安妮》、《时代广场上的蟋蟀》。
我个人读的书有《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朝花夕拾》、《于丹<语>心得》、美国读者文摘》、《小王子》、《泰戈尔诗选》,一期《儿童文学》。
我只会读,还不能去深刻地理解,我需要一位引领我再上一个台阶的人。于是,在今年暑假,我找到了引路人-----新教育在线。
在教育在线上走着,想着,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为什么我没有这个勇气呢?原来这个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啊,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能行。于是我挺了挺胸脯,告诉自己:我行,我能行。
今天我终于不再做一个观望者了,我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参与者,请各位朋友为我这点进步,祝福加油吧!!!【自注:还好,近三年也算读了些与专业有关的书吧,小学语文老师该多读点童书,总算是没有空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我现在觉得自己真正欠缺的就是一些专业书籍的阅读,尤其是一些理论性指导书。我会在网师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多读更多的书,为那些在我课堂上上课的学生,我也必须这么做。】
【后面这算什么呢?就算自己此时想说的话吧】
上面是我的阅读史,读了《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浪费了好多的时光,错过了好多的书籍。总之是感慨万千,加入网师是正确之正确啊。
写《我的读书史》时,我辗转反侧好几个日日夜夜,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所读能称得上是“阅读史吗?”所以好多好多的往事被挖出来,估且算个“阅读史”了。
在写时,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的整个读书经历中,缺少了两样:一是读的领路人,二是“思考”。
当然一切不能埋怨,但我还是要说出我的个人看法。直至2006年才知道有意识的、从心底里想去读书,对于我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我就想我的童年,我的小学,初中,乃至工作后,我都做了什么?
其实,父亲完全可以成为向我荐书的人的,他荐了就荐了一本当时风靡一时的---《阿信》。我感谢他,阿信真的从我的心里生根了,所以我不管面对多少同学的辍学,我都坚持去上学,他读了那么多书却只向我荐了这一本,让我不得不觉得遗憾。再一个向我荐书的人就是一个远亲,他向我荐了《红岩》,虽理解不是多么透彻,但“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深深扎在了我的心中!
记得好多的长辈在我入学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啊!”到底该读什么样的书?却没有一个人对我说,我认为有一个领路人是最关键的。所以我又为现在的孩子们觉得欣慰,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好多的经典,知道了好多的经典书名。我也更为自己庆幸,终于找到了领路人----网师学院,相信在这里面我会很快就成长起来的,我下定决心要把我逝去的时光补回。
“独学无友”读再多的书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我就是一个例子。掐指算来我读的书也不少,只是自己闷头读而已,没有一个交流的对象。好多的名著也读了不少,只是浏览而已,没有一部是读上两遍的,更别说思考了。只有感性的读,没有理性的思考,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殆"啊!
要想走的更高,飞得更远,就要改变自己的读书结构。我认为自己读的闲书过多,在今后的读书中,我会选择与教育有关的书去读,去研究,只有成为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2009-9-2 23:40:29
铁皮鼓

等级:精灵使
权限:总版主
积分:30642
金钱:36313
声望:5573
经验:30381
发帖数:16194
注册:2003年5月5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30楼
作业阅读先告一段落,做个记号。

我的读书笔记:http://bbs.eduol.cn/post_112_342699_1.html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http://bbs.eduol.cn/post_112_385045_1.html
我的个人空间:http://652869733.qzone.qq.com
2009-9-3 9:44:21
抱书漂流

等级:社区游民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26
金钱:26
声望:24
经验:24
发帖数:24
注册:2009年6月23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删除引用 第31楼
【网师作业·《新教育综合课程》之新教育实验专业阅读地图】
我的阅读反思
提交人:抱书漂流
邮箱huanglb1974@163.com
主题帖:http://bbs.eduol.cn/post_112_376285_1.html
提交日期:2009年9月3日
纵观自己的阅读史,总体上给自己的感觉是涉猎不多,心得也少,
一,     如只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阿莫那什维利,蒙台利梭的作品从未涉猎
二,     在浪漫期阅读数量不够,一些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基本未读,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飘》,《莎士比亚全集》《平凡的世界》等,所以未形成敏锐的语感,
三,     对于人文哲学方面的书籍也读的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     精确期缺乏根本性书籍的阅读,少有知性阅读,很多阅读只存在于表面,流于形式,如暑假对于《人间词话》的阅读就未作深入思考,只是泛泛而读,所以不能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对于经典 解读的作品涉及较少,今年暑假才买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名作细读》等书,而且还未看完
六,     过于迷信一些流行书籍如百家讲坛之类的,还有部分大夏书系的快餐式工作指南,虽然一定程度扩大了知识面但于解决教学问题其实作用并不大
问题:1,自己目前是否需要恶补文学经典,人文哲学方面的书籍
2,经典解读类作品该从何书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