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头像:天下第一村-流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5:45
      流坑村,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流坑-景点

宦如云董氏名村
地处盆地的流坑古村,东有东华山,南有天马山,北面远处有雪峰山,近处有北岭和西山对峙,西有香炉和鹰嘴岭,《流坑董氏族谱》中称其为“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盆地东南角有一缺口,数十米宽的乌江从东而来,在这里进入盆地,转而向北,在盆地东北角再折向西,从盆地西北角的缺口出去,在牛田镇西流经永丰到吉水注入赣江。流坑村是以竹木生意而发展起来的,故而乌江对流坑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董姓在乌江西岸造了7座码头,现仅存3座,成了妇女们洗衣的地方。

流坑
董氏于五代南唐初迁入流坑。这座始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代,败落于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古村落,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古迹。全村现存明代建筑20余所,清代建筑约200余所。其中牌坊楼阁26座、祠堂60多座,匾额、楹联,内涵丰富、精致典雅。诸如“树德堂”、“务德堂”、“九德堂”、“继德堂”、“肇修堂”、“理学名家”、“里仁门”、“虔仁门”等匾额反映了董氏宗族对文化及道德规范的重视。历史上,全村出文、武两状元,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御史,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可谓科举昌盛、官宦如云。

 

龙湖为界布格局
从村口往里走很快就看见了龙湖。流坑村的总体布置,为明万历年间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设计、规划。作为村中的内湖,南北向的龙湖将全村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以东部为主。东部房屋从南向北延伸,建成东西七横南北一纵的八条大巷,在大巷垂直方向还有许多小巷交叉沟通,状若棋盘。巷道均以卵石铺地,大巷宽2—3.2米,一侧(多为南侧)掘宽0.3—0.4米的下水沟,沟面多以麻条石覆盖。住宅、宗祠均临巷而建,十余口水井散布村中。
大约在董燧规划村子的时候,流坑村建了一圈砖质村墙。在各条巷口,设碉堡式的门楼。现村墙早已不复存在,门楼也只剩下北面通大宗祠的拱宸门和中巷、贤家巷、明经巷三巷的东门,分别叫做里仁门、翰林门和望江门,其中尤以里仁门保存完好。诸门皆平面近正方,立面两层,砖木结构。巷尾亦有牌坊式的巷门,可惜保存下来的不多。巷中、巷尾过去还设有一些凉亭,今仅存少数遗址。
流坑村共有建筑近500座,其中的明清建筑就占了半数以上。青砖灰瓦,朴实素雅。用以防风防火的马头墙仰天昂起。墙屋内均为杉木结构。主体多为一层半或两层,三开间,有单进,双进、三进式,多数设有天井。屋中央为厅堂,左右为卧室。厅堂前的照壁,镶嵌着精美的砖雕。房屋的门楣、屋檐多有彩绘雕刻。屋内墙壁、窗棂、柱础、雀替等均雕有龙头、神鹿、凤凰、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雕刻的精美、匠心的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的痕迹里有悲有喜
在村东北,穿过一片古树林,在流坑小学的后面,便是村中大宗祠的遗址,那5根高大的花岗岩石柱顿时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加上旁边那一片残留的断壁,让人想起北京的圆明园的遗迹。从遗迹和构图看得出来,这个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经过多次重修的董氏大宗祠曾是场面宽广,构架宏大,端庄典雅的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只是1927年军阀孙传芳残部的一把无知的大火,将这360多年的历史荣耀烧得惨不忍睹。幸存的亲眼目睹了那一场大火的85岁老人董兆荣说着这段历史,话语里流露出了一重失落。
出了大宗祠再往西走不过几十米,便是文馆。文馆坐北朝南,既是书院,又是村中祭祀孔子和文人聚会之所。文馆始建于明代中后期,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建筑,保存完好。前有伴池庭院,麻石铺路,庭院中央有一长方形的池子,池周有石柱石栏杆,一座单拱石桥纵跨其上;后为三进式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堂,前后各有一个天井,两厢为学子书房。上堂设有宫殿,供奉西汉大儒董仲舒及董氏祖先、名臣、乡贤的牌位。让人不得不看的是那个六角藻井,藻井周边透雕窗花式图案,顶部六区为荷叶宝瓶纹。暖色调烘托出了这里的热闹和繁华。奇妙的是,这个藻井虽常年未曾有人打扫,但干净异常,既无蛛丝亦少有蚊虫,看上去色泽明朗而绚美。
在文馆中游览,风吹过时,翘角的风铃响起,耳边传来清脆的铃声,优美动听,中间仿佛还夹杂着旁边流坑小学的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五桂齐芳立牌坊
从文馆、从流坑的建筑,从那些题着“大夫第”、“翰林楼”的门匾,很容易看出流坑曾是个人才辈出之地。五桂坊和状元楼应该是说明这点的良好佐证。
从龙湖的东边村子出来,跨过湖上的老桥,便到了村的西边。这里的地势一扫东边村子的开阔平坦,地势呈斜坡状,五桂坊和状元楼在棋盘街的南边。
北宋时期是流坑董氏官宦最为兴盛的时期,出现了5人、6人、7人同举,五桂坊则是为纪念北宋景澈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一门5人同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同一门同年进士为董洙、董汀、董仪、董师道、董师德5人,他们是父子、叔侄、兄弟关系,为流坑董氏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人。老人们说当初这个盛事令全乡人自豪至今。徐霞客游览流坑村时,在五桂坊前叹:“其处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
只是我们今日见到的五桂坊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些牌坊基石,在这上面建起了一个小门,上面有一五星图案。但往日的荣耀仍然可从中看到。
登高远眺状元楼
从五桂坊往左拐,便是有名的状元楼了。此楼是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流坑董氏第八世、恩科状元董德元所建。此楼坐西向东,为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从右手边爬上通往二楼的木楼梯,到了二楼的神阁。门楣上大理学家朱熹题的“状元楼”的匾醒目的挂着。整个状元楼气派轩昂,建筑工艺高超,技法精湛,构思巧妙。最有特点的是状元楼处于流坑最高处,站在楼上往东望,可以俯瞰整个的流坑村全貌,龙湖便在脚下。

流坑
流坑董氏的重新崛起在明朝。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劫难,流坑人重新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老路,村中26所书院步履纷沓,心斋、雪峰、蓉山三大书院远近闻名。时至今日,岁月斑驳了雍容华丽的雕梁画栋,暗淡了高楼低宅的青砖灰瓦。流坑以方正划一、俨若棋盘的整体布局,贮存着昔日家族的显赫与辉煌;以铁笔银钩、挥洒自如的楹联匾额,顽强地低吟文事昌盛的往事。

 

流坑-民俗

跳傩舞  
       傩舞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流坑傩舞的由来,据口碑相传,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世组董敦逸。

流坑
  相传,在北宋徽宗初年,身任监察御史的董敦逸奉旨出使契丹议和,并被迫在契丹滞留多年。返朝时,他把当地的跳傩仪式带回京城。不久,敦逸被奸臣谗言中伤,罢官回乡,回乡时,敦逸又把傩具带至流坑,并向村民传授跳傩仪式,一直相传至今,被村民视为一种驱邪祈福、强身健体的活动。
  每年到了小年(农历12月24日),便开始组织村中青壮年,先行演练傩舞,并兼及习武。大年过后的初二,各房傩戏班先出游一次,走遍全村,即示意当年的傩舞活动正式开始。
  傩舞戏班来到戏台,先由“神首”焚香点烛,燃放鞭炮,并高声报出喜庆人家的姓名和喜事,接着乐器奏响,开始表演。
  表演者各自头戴相应的傩面具,衣着戏装。表演时,随音乐的伴奏,只舞而没有说唱,风格古朴粗犷,
富有意趣。表演又分“文场”和“武场”。流坑傩舞的主要剧目有“钟馗扫台”、“天官赐福”、“安庙装香”、“书生进考”、“跳财神”、“出六将”、“出三官”、“出和合”、“出真定”,还有“周公与桃花女”、“闯辕门”、“斩蔡阳”、“取经”等。最后,全体演员脱去面具一起登台,各展其技。顿时,喝彩声、鼓掌声交响,剧场气氛非常热烈。
玩铜钱牌
  在流坑,常可看到村妇们围坐在一起玩铜钱,村里人称之为打铜钱牌,打铜钱牌所用的铜钱为“康熙通宝”,铜钱币中随便取6种,每种要10枚,共60枚组成一幅铜钱牌。如果“康熙通宝”中不能配齐,则以背面中文中相同字样的“顺治通宝”充用。
  清代流坑,是一个封建宗族统治非常强盛的商业经济极其繁荣的大村庄,男人们大多外出从事生产经商等活动,而女人们不能随意外出。除一般家庭的女人要从事家务和针线一类的劳动外,大多富室之家的女人不但不要参加劳动,而且还有丫环伺候,闲得无聊。打铜钱牌简单易行,还可在胜负中渗入点钱的刺激,是女人们打发时光、寻求乐趣的很好活动。因此,盛行不衰,一直流传至今。
游河杨神
  在流坑的各处神庙中,大多安放着书生模样的何杨神像,与其他神像一起接受世代流坑人的祭奉。并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要举行隆重的出游活动,这是流坑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祭祀和民俗娱乐活动之一。其组织工作由轮值房负责,并从该房的房产中支付其费用。  流坑
       每年正月初九日傍晚,由轮值房一个当年结婚的男子手捧何杨神,依序走遍全村每一户人家,以示游神活动即将开始,每家要作好接神的准备,即在门前放一方桌,上面装灯、点烛、放米和红蜡烛。游神一开始,鞭炮、火铳齐鸣,锣鼓喧天。先派数名职事依序到各家登记户名,并把米和烛收下。接着是大队人马,抬着何杨神及与之一起出游的多尊神像,神轿架上燃烛插香,另有不少人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和举着彩旗随行。一路上,灯火通明,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热闹非凡。每家人都要肃立门前,恭候“神”的到来,神像一到,鸣爆相迎,为神像点烛敬香,并随道士念经,家人一起跪拜,祈求神灵的保佑,一年大吉大利。游神队伍要走遍全村每家每户,多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何杨神的由来,相传起源于流坑董氏第六代北宋名臣董敦逸。相传,在北宋嘉佑年间,董敦逸考中进士,因性情刚直,不愿趋炎附势,更不愿向当朝权贵送礼,而引起有的权臣嫉恨。有一天,皇帝在金銮殿上召见新科进士。敦逸初次走进金銮殿,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尤其是到处悬挂着历代名家题书的匾联,更使他目不暇接,欣赏入神。不料这时皇后娘娘也端坐殿上,一位权臣即刻向皇上奏告:敦逸心术不正,偷看娘娘。皇帝一听大怒,喝令将董敦逸推出斩首。敦逸极力分辩,说明自己是抬头看匾联,并非偷看娘娘仪容。一些朝臣也为敦逸求情,皇帝这才稍解怒气,传旨将敦逸打入天牢,令其当夜将殿上所挂的匾联内容默写出来,以明心迹。否则,明日仍要处极刑。
  这天夜里,敦逸被投入天牢中。天牢又深又湿,暗得伸手不见五指。敦逸心中充满着愤恨与忧伤,壮志未酬身将死,蒙冤受屈又奈何。正当他绝望之时,忽然,牢口处飞来一闪一闪的萤光虫,并且成群结队地飞进天牢,在牢中围成一圈,把天牢照亮,敦逸惊喜万分,立即拿起纸笔,边想边写,逐条将自己在殿上所见的匾联内容默写出来。
  第二天早上,皇帝看了敦逸所默写的匾联,甚为惊喜,当众连声夸奖董敦逸记忆超人,文才出众。不仅不降罪敦逸,反而给他晋升一级,官拜监察御史。事后,敦逸回想这天夜晚的情景,知有神灵相助,经打听,才知天牢中曾屈死何、杨二位忠臣,想必是其显灵召来萤光虫前来相助。
  敦逸辞官归故里后,为报答何、杨二人的相救之恩,在流坑的各神庙中增设其神像以祭拜,并以何、杨二人的遇难之日(正月初九)作为何、杨神的生日,每年在这天晚上出游何杨神。从此沿袭至今,成为流坑的一种风俗。
元宵灯彩
  正月“玩灯”,为南方民间常见的节庆活动之一。流坑的灯彩特色,一是其规模盛大,二是表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氛。
  和“玩喜”、出“何杨神”一样,流坑灯彩活动也由各房自行组织。而组织的具体形式,同样落实在各个“庙”。人们记得清的,是桥西(胤功、胤华)房的三义庙年年初八出灯,文晃公房的太子庙正月十二出灯。文肇公房“七甲”的仰山庙,正月十一出灯,唯有此庙,连续出灯三夜。而出灯和游神又是同一天开始的,白天游神,晚上出灯。仰山庙人多势众,游神也最有声势。庙里菩萨一出,共有20多尊,并全副銮驾。旌旗招展,管弦弹奏,锣鼓喧天,神铳、鞭炮,震耳欲聋。神像出行,必定游遍全村八条大巷,前后要用七八个小时。是时,围观者人山人海,连周围村庄的人也赶来看热闹。到元宵夜,出灯达到高潮,由轮值房管理当夜的活动。  
  为整个灯彩队开道的,是由四个人抬的两个火盆,盆中炭火炽旺不熄。一对锣鼓,两把神铳,紧随其后,鼓铳不断,声势由是大增。接着是一位年高辈长的老者,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一手执蜡烛,另一手执文明棍。这是轮值房的长者,开道引路。其后,是一个纸扎大坊牌灯,这是第一个露面的灯,是个门面,十分为人们看重。灯前灯后,均写有横匾与楹联,都是描写当夜景象的赞语佳句。水平高下,实际上反映了轮值房文人的整体文化水准,轮值房的士绅们常常为此绞尽脑汁,唯恐出错,贻笑大方,因而往往是雇请他房或其他姓的高手代写。此灯一出现,围观者便加以品评,稍有不当或差讹,马上会有人公开指出,要其更换。轮值房自然不服,反唇相讥,且要指责者当场也写一首,以煞其威风。而旁观者既然敢于出头挑错,其实早已成竹在胸,一挥而就,又有何难?有的甚至要代写一副,贴到坊牌灯上去。由是,双方争执不下,常常因此发生口角,甚至打架。各房枝间文化人的争强斗胜,由此可见一斑。
  轮值房担心的,还有当天夜晚的天气。因为在出灯过程中,如果天气骤变,或风或雨,或晴或阴,坊牌灯上的横匾与楹联文字,皆要随机变化,以合时宜。若求佳句,更有一番难度。因而,文化人都要很好地做一番准备,一门心思,是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文化落后,不如别人,故村民又将此举称为“演才能”。
  坊牌灯后,是神轿、罗伞、锣鼓、花灯等。如果是隶属仰山庙系统的房枝当值,神轿一般都有三乘。第一乘是关公神轿,旁由一人撑着一匹纸扎的红鬃骏马。其次是太子神轿,由人举着的是一匹纸扎的白马,另有人点一对二十多斤的红蜡烛。第三乘是盔袍轿,当是仰山神的轿子。轿后随一把罗伞,并跟一队“小吹”。菩萨随灯出游,有“押灯”之含意,一正压百邪,以防鬼魅邪神作怪。
  神轿后,便是各色各样的灯彩了。灯内皆点着蜡烛,大的穿在竹杠上,两人抬一个。小的,许多都是由孩子们手提,人手一个,一般都有几百个,多时据说可逾千数。灯名有“八纱宫灯”、“龙头灯”、“狮子灯”、“凤灯”、“吊丝灯”、“小桃红”等。再就是依照马、猴、兔、鱼等动物及鼓形、六角、八角的各色花灯。灯火通明,争奇斗艳,鼓乐喧天,热闹非常。每年出灯的绝大部分费用,就花在这各式各样的扎灯上。当值之房,一般在头年的腊月,就要雇请专职纸扎匠,扎许多的灯。多数的灯,游玩以后就可由提灯者带回家去。扎工特别精细的上品,则须放回庙里,留为纪念。
  灯队的殿军,是龙灯队伍,一般也有八九条之多。龙是纸龙,通体由烛光映红,非常壮观。龙在游灯结束后,都是要送到村边僻静处焚化的。龙灯一烧,是年的当值之房就算完成了任务,要向下一年当值之房做移交了,称为“交甲”。交接之物,若属仰山庙房系的,大致有仰山神的银盔、大宗祠中的铜香炉等,再就是六十元大洋。这是早年传下来的本钱,每年由当值房接管,并以之借贷他人,生出利息,就作为当年“出灯”费用。但实际上,仅仅靠此息钱,远不够用,轮值房都要在本房的公产(如山、田、房等)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支付。五十年代以后,出灯没有了经济支柱,业已停业多年。
  元宵之夜,八巷之间是各式花灯。而各家各户之内,也都张灯点烛,门前檐下,灯火达旦,四处通明。旧时还有各家与猫鼠同赏花灯的说法,且有口谚流传:
  提灯、鼓灯,猫咪、老鼠看花灯。
  金银财宝滚拢进,臭虫、跳蚤滚出去。
  接着烧香,鸣爆,拜神,入眠。由此而结束了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忙碌的流坑人又要预备四处奔走了。所以,当时流传的俗语称:
  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意。
  是夜,年轻的女孩子们还给自己留下天真纯净的一角,以求吉祥。她们三五成群,前往户外的菜地“掸青”。每人都扯下一把菜叶,周身上下,抽打一遍,并齐声唱道:
  打青,打青,打得小娘身上没灰星。
  打青噼噼叭,打得小娘身上没灰迹。
  然后在菜地中摘些带青叶的蔬菜,如菠菜、小葱、芥菜等,回家做熟,然后围坐一桌,也喝一些家酿米酒,来一次难得的小型聚餐。

 

流坑-流坑土特产

霉鱼
霉豆腐
霉豆腐饼
高山茶油
天然花菇
茶薪菇
天然木耳

流坑-影视

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春草》在流坑开拍
   2007年10月19日,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北京世纪星润影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25集电视连续剧《春草》在流坑村开机拍摄。该剧是根据裘山山长篇小说《春草开花》改编的,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著名演员陶红领衔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出身江南农村贫困家庭的普通妇女春草面对穷困的生活,一次次地奋斗,一次次历尽艰辛,吃尽了各种苦头,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和困难拼搏,笑对人生,笑对生活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部女人在苦难中成长的励志作品。
  据了解,该剧整个拍摄过程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后期制作大约需要3个月,全剧将在江西的乐安县、南昌市和安徽等地进行拍摄,其中前10集将主要在乐安县拍摄完成,在乐安拍摄时间将达45天,约占整个拍摄时间的一半,预计,该剧将于2008年4月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

流坑-旅游攻略

 

住宿:可以选择返回乐安县城居住,20元到上百元的规格由你挑选。也可以留宿在村民家,一晚15元即可。
饮食与特产:在流坑村用餐也很方便,在村口便有好几家餐馆。霉豆腐、霉鱼是那里的特色菜,在任何一家饭店都可以吃到。如果有酒量,可以尝尝这里农家自酿的米酒,其酒性平和、味道香醇,是流坑一带人们普遍饮用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