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霖岚水会1688项目: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43:01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懂得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懂得发展的意义。

  ○了解我国的工作中心。

  ○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

  ○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与作用。

  ○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理解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辨识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观念。

  ○树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观念。

  ○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依法维护劳动权益的观念。

  ○树立勤俭节约、科学理财的观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根据本单元的基本任务──回答“如何生产”这个问题,第四课首先通过分析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从消费过渡到生产,然后集中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生产活动。在第四课,教材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并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证。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上一单元的消费主题引出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引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从工作中心、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改革等四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了解生产的制度背景,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内容、各种公有制经济形式的作用、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的各种形式及其各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总结性地分析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以及工作中心。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

  为了导入这一目,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从哪里来的”,从而过渡到“生产”这一经济生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教材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的。

  一是生产决定消费。对此,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对此,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调整与升级,对新产业的出现与成长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上述内容比较重要,但非常抽象。教师不能只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结论,而应通过提供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让学生自己针对知识点寻找能够说明这些知识点的材料,从而在探究中加深理解。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并说明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这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教师不一定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在讲述这一目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述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上。经济学所讲的如何生产,不是工艺学意义上的生产,而是从生产关系等方面引导人们认识生产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讲这一目要与上一课联系起来。上一课讲到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课所讲的生产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材在这一目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讲授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

  在分析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时,教材具体介绍了四个方面:一是一切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要加快科技发展,四是要进行改革。在讲述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二是要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此外,还可以结合自主创新等热点问题探讨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3.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

  为了引入第二框,教师可以在第一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吗?教材在第二框雄辩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第一目,教材集中介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关基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的经济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在这一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教师应重点讲述各种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内涵,作用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课后探究,在课堂上只要介绍最核心的作用即可,如国有经济是主导、支柱。特别要注意: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将其与股份制混淆在一起。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结合,而股份制只是指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包括了同一所有制内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此外,在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依然属于集体经济,而不属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二是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教材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教师可结合当前改革的实例,讲述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三是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教材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讲述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有关公有制经济的实际数据,让学生体会以上两点。在认识以上两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公有资产占优势不是就每个地方、每个产业而言的,而是就全国而言的。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介绍完公有制经济后,教材集中分析了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教材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它们在我国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准确掌握它们的内涵上。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和国家性质决定的。教师可以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予以说明,也可以借助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说明。

  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之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是两个“毫不动摇”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关系。教师可结合当前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两个“毫不动摇”以及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

  ○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

  ○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私营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3)两个“毫不动摇”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高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教材通过学生所喜爱和熟悉的因特网和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生产决定消费。二是由于学生对因特网和计算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有强烈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能够较好地理解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自己是如何利用因特网和计算机的。

  (2)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新产品,并畅谈这些新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到新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的产品从何而来,从而认识到生产对社会生活以及消费的决定作用。

  注意事项

  (1)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新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时,既要放得开,又能够收得拢,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点拨。

  (2)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生产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原因。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往这个方面思考。

  第二个探究活动:消费对生产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经济生活中消费需求与产业发展之间联系的事例,一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讨论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二是对消费的反作用逐层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明确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此外,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是具体的、多层面的。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自己先体会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对材料逐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列举经济生活中各种微观和宏观的实例,说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注意事项

  (1)这个问题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选择引导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如果此探究材料能够用好用透,可以较好地说明什么是生产调整与升级,为什么消费能够对生产调整与升级以及产业的出现与成长具有导向作用。

  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生产发展的成就。

  设计意图

  本探究活动设计了一张“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图表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从正面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认识到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操作建议

  (1)要求学生阅读图表并思考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2)让学生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联系上一目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体会生产力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3)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我国生产力发展落后方面的资料,如人均收入在世界的排名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教师要注意控制与把握时间,让学生懂得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即可。

  (2)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当前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不可盲目乐观,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

  第二个探究活动: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二是通过讨论,把说教式的灌输变成学生的主体认识,加强和深化学生的认识;三是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而充分理解我国的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战略。

  操作建议

  (1)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或回忆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

  (3)讨论并分析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素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都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注意事项

  (1)教材是从四个重要方面讨论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加快科技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对此,教师要对学生讲明。

  (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讨论对他们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多姿多彩的经济成分。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父母的工作单位的性质,认识到我国经济中有各种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它们在我国经济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让学生通过此探究活动,认识到看似抽象的经济制度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经济知识运用于实践。

  操作建议

  (1)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对学生父母的工作单位的性质进行判断、分析。

  (2)教师指导学生对提出的各种经济形式进行性质上的分类、总结、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我国目前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作用,教师不必展开分析。

  (2)本活动涉及学生父母的工作单位,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

  第二个探究活动:红红火火的食品厂。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是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让学生对集体所有制经济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意义有所了解。

  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判断这家食品厂的性质。

  (2)指导学生了解股份合作制的特点。

  (3)设问:为什么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职工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4)设问: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吗?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股份合作制中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进行适当的解释。

  (2)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3)由于本探究活动涉及的新内容较多且较复杂,教师在设问之后可以讲授为主。

  第三个探究活动:飞速发展的手机生产公司。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所包含的公有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建议

  (1)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对探究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

  (2)设问:是否股份制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性质?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3)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对学生存在的疑虑进行讲解。

  注意事项

  (1)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行股份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资金筹集方式,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

  (2)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要将之与股份制混淆在一起。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结合,而股份制是指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包括了同一所有制内部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的结合。

  第四个探究活动: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解,并认识到公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企业的活力、竞争力、控制力,从而增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理解公有经济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该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什么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2)让学生思考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到国有企业是否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公有经济成分掌握控股权,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并认识到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

  (3)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的事例,说明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

  注意事项

  (1)教师应提醒学生,探索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公有制经济,而不是改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对股份制改造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系,教师可以适当涉及,从而为学生学习下一课──公司的经营作铺垫。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小南瓜”连锁店。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不同,帮助学生了解二者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准确辨别事物性质的能力。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只进行点评和适当的补充即可。

  (2)引导学生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劳动特点、规模、积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两种经济形式进行区分,并认识到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3)可引导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或周边社区所熟悉的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巩固相关认识。

  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难度不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避免全程讲授。

  (2)在分析和讨论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上。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个体与私营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

  第二个探究活动:感受个体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设计意图

  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日常所熟悉的个体经济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经济的作用,从而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操作建议

  (1)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对个体经济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的方便予以列举。个体经济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之外,还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积极意义。

  (2)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的社区和家庭进行调查,让居民和父母谈谈个体经济带来的生活方便。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讨论。

  (2)讨论的重点在于个体经济给我们生活提供的方便上,对其存在的负面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对学生提出的有关个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

  第三个探究活动:外资经济的作用。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和关注外资经济,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外资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操作建议

  (1)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外资企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具体企业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出的外资经济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和点评。

  (2)设问:为什么港澳台的投资属于外资?引导学生对外资经济的含义有更加准确深入的把握。

  (3)设问:将来长大后你愿意去外资企业工作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外资企业工作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就业等,从而认识到外资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注意事项

  (1)并非所有地区的学生周围都有外资企业,所以,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具体材料帮助学生分析。

  (2)教师要强调指出,外资经济在各类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只是指外商投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资产。

  (3)在分析和讨论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肯定外资经济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上。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外资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不应该回避,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从完善市场秩序、加强法治与政府监管角度分析对策。

  第四个探究活动: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三幅照片表明我国生产力水平差距极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二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让学生懂得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坚定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图文,认识到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地区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而不仅仅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来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回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认识到我国实行现行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注意事项

  (1)探究我国实行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时,教师应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应从客观准确的材料出发,进行分析和论证。

  (2)此探究活动还可以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由生产提供的。正确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容易理解,所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由此需要教师结合具体事例重点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具体可作如下分析。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一个社会消费什么,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要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无从消费,也谈不上消费。生产是“源”的问题,没有生产也就谈不上社会再生产。讲解这一点时,学生容易理解,可略讲。

  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即怎样消费的问题。计算机、DV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既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在讲授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列举的事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举事例说明生产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三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消费质量来看,还是从消费水平来看,各地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这都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获得准确、深刻的认识。

  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对这一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建议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入手。例如,消费赶“时髦”、消费“一步到位”等现象虽然不为社会所认可,但它反映了消费的动力来自于生产,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没有生产的发展,也就没有消费赶着“到位”的情况。当然事实上永远无法“到位”,因为生产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其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一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生产的产品不为消费者接受,这意味着什么”来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因为这意味着生产活动实际上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是完全的资源浪费。

  二是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品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生产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或产品品种,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场需要及其变化,盲目作出经营决策,就会给企业造成灾难性后果。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可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

  三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成过程,都需要消费。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此项内容,教师可略讲。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我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大丰富,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准确理解教材对这一问题的阐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可以从理论层次进行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其他各种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生产,既无法生存,也谈不上发展。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是在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可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建议教师不用讲过深的理论,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举例。

  总之,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其二,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各项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四是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获得认识。例如,可以结合当前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以及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的现状,说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

  如果学生有精力,可适当补充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这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进步。

  依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的。一切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即使曾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也不一定是当前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这一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此明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三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教材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归纳为两方面,在此,必须完整分析这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能有差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布上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克服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要走出以纯国有经济代替公有经济的误区。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的内涵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第二种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数额、数量的误区。公有资产占优势,更要体现为质的提高。这就打破了过去认为公有经济资产总额越多越好、比重越大越好的传统思想观念。

  第二个方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师要注意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全面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是指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二是指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控股或参股发挥作用,三是做那些非国有经济做不了或不能做的事情,四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要注意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的优势,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必须居支配地位,这样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从而体现国有经济的“关键性作用”。

  四是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联系与区别。关于这一点,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个问题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不开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最主要的就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居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因为公有制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

  另一个问题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侧重于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讲的;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则是就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而言的。

  (二)难点问题分析

  1.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表现。

  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都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第三,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

  第一,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第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状况好,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4)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共同组成物质生产总过程,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可以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

  2.对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解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一,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形式,都是为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的。

  第二,两种所有制的地位是平等的。非公有制经济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第三,两种所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体,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对待这两种所有制应该一视同仁,积极支持和鼓励,让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2)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作出的透彻、精辟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教条,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理论上的飞跃。

  第二,突破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不可融合的传统观念,建立了两种所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新理念。

  第三,突破了公有制经济要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思维定势,提出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平等,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公平竞争的新理论。

  3.混合所有制

  正确理解混合所有制,必须注意区分几个相关概念。

  (1)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它是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我们不能笼统地把它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笼统地称之为公有制经济,只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才属于公有制经济。

  (2)股份制与混合所有制经济。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突出特征是财产占有形式的社会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也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4.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别

  第一,在所有权安排与股权设置上,股份制侧重资本联合,而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和资本的双重联合。第二,在控制权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股份制是按股份数额的多少,以所有者身份投票表决或间接参与决策,一股一票;治理结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经营、监督三权独立,相互制衡。股份合作制是按股分配与按人表决相结合。直接关系资本运营的事项,采用一股一票方式解决;关系全体职工利益和人事的事项,采用一人一票的方式解决。其管理结构是职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并非必设机构。第三,在收益分配上,股份制是税后利润按股分红,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第四,在转让权和股权管理上,股份制不允许退股,允许股东间和社会间的股份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转让。股份合作制的股东不得退股,职工个人股在内部有条件转让,外部股自由转让。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1.探究式学习法

  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或者自己准备的探究活动与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合作探究。

  本课教材一共设计了12个探究活动,教师既可运用课本的探究材料,也可设计提供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材料。在运用这些探究材料中,教师一要注意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是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全程引导和参与,而不是撒手不管,要紧紧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密切注意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

  2.讲授式教学法

  本课涉及许多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新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仍应以讲授法为主,将传统的讲授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例如,对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表现,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地进行分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建议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师在讲授时不应该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从形象生动的事例出发进行理论阐述,这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

  3.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如“列举你所知道的新产品,畅谈计算机、DVD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谈谈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可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要结合学习方式来进行。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学生后面的学习以及参与经济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能忽视。评价的具体内容参见本课知识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课堂测评和提问、课后作业、阶段考试、撰写小论文和社会实践调查分析报告等。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表现,如课前准备、课上发言、参与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自己的体验收获,以及学习的成果等,应予以随时的、整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深入思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伙伴的评价结合起来。要侧重强调能力评价,尤其是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评价。
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启动起来。”这里强调的是()

  A.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B.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C.消费与生产互相决定D.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B.国有经济是与我国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成分

  C.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

  3.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规模的大小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是否以雇佣劳动为基础D.是否以赢利为目的

  4.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D.扩大就业,增加国家收入的主要途径

  5.2002~2005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8.3%增长到34.2%。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显著发展的原因是个体私营经济()

  A.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C.在国民经济中逐渐起主导作用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我国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等领域的销售收入中占大多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系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占了大多数。这表明()

  A.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国有经济支配所有行业和领域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简答题

  7.200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举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要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变为实际行动,要切实落实到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

  结合材料,联系学过的知识,回答: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辨析题

  8.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步削弱。

  论述题

  9.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广东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非公有资本只能进入40多个行业,而国有资本可以进入80多个行业。目前,中央明确了国有企业、国内非公有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使非公有经济享受了真正的国民待遇。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回答:

  (1)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2.A3.C4.A5.B6.B

  简答题

  7.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4)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辨析题

  8.答:(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并不是由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和数量决定的,事实上国有资产不可能在布局上面面俱到。

  (2)改革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比重适当下降不会影响其主导地位;相反,国有资产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本,从而使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得到增强。

  (3)可见,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论述题

  9.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材料所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第四,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制度

  制度是规范人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习俗的集合。经济制度是关于生产要素的所有与配置、生产成果的分配的制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之所以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可以稳定人们的预期,为人类组织经济活动提供稳定的交易环境;二是可以协调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为人们提供生产与创新的激励。

  2.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消费和进一步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

  3.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其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二)理论动态

  1.是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

  传统的理解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这种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两个方面来看待和处理消费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忽视消费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艰苦奋斗,抓生产、压消费。最终,生产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消费研究也成为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这种理解是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问题的。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生产是起点,它提供了用于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提供了用于分配和积累的资金,可以说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和消费,生产决定消费。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绝不是这样简单。如果这样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就陷入了机械决定论。

  生产与消费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

  首先,从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看,消费和生产的过程是合一的经济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以各种方式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之前还是生产期间。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消费;要消费,就要生产。是先有消费,然后才有生产,生产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消费决定生产。因此,消费本来是人类自身的自我实现过程,而生产仅为此目的而进行。生产出现以后,消费和生产都处于显著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并非一方永远处在决定的地位。

  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不断运行过程看,消费比生产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经济运行实质上就是在消费或市场需求的不断驱动下向前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不能被消费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经济运行必然中断,必然陷于停滞状态,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也就停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

  第三,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消费的增长决定生产的增长。由于市场机制,科技发展较快,国际资金和技术交流较畅通,生产能够较容易、较迅速地得到满足。生产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基本上决定于消费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决定于引导和创造出的消费模式和质量。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消费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消费的引导和配合,生产的扩大就是盲目的,只能造成更多的库存,导致频繁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四,从现实经济生活看,消费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在宏观层面,消费萎缩,市场疲软,生产则低迷;反之,消费扩张,市场坚挺,生产则高涨。这是一个定律。在微观层面,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结构,都决定着生产状况。如消费时尚的引进,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观念的创新,能引发一种生产。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可以说,破坏一种生产,没有比破坏一种消费更直接。

  这种观点存有争议(选自姚家祥:《有关当前消费中三个经济关系问题的求解》)。讲授时以教材观点为准。

  2.辩证处理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几个关系

  (1)辩证处理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由于当代世界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同时,又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落后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先进生产力的推进,既要有较高速度,又不能超越条件、盲目冒进;对于落后生产力,既要有取代的思路和措施,又不能在缺乏具体分析的情况下简单排斥。

  (2)辩证处理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传统生产力中当然有许多落后生产力,但不等同于落后生产力。在一部分传统生产力中,既蕴涵着先进生产力的遗传因子,又潜藏着与先进生产力长期共生共荣、互补互助的内在功能。所以,对传统生产力中的这一部分,重点不是如何取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下,使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3)辩证处理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先进生产力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在当今民族国家存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至上的背景下,世界上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又要有独立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全局生产力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利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3.物权法体现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

  物权法作为重要的民事基本法律,是一部保护民事主体财产权益、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既涉及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权利和平等地位,不能做到公正,公平也就无从谈起。物权法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财产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物权法体现了平等保障人民财产权的特点,对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住宅用地使用权续期问题等,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保障人权的立法宗旨。

  (三)资料选辑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控制力。控制力就是从全局上和战略上,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为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竞争力。公有制经济必须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企业组织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建立精干的骨干队伍,这样才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支配力。资本不断增值,是资本运行的目的。公有资产只有不断增值,才能使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增大、增强,才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增加支配力。公有制经济的支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国有企业成为行业的中心,其他经济成分为国有企业配套和服务;二是公有制控股的混合制经济,决定混合制经济的发展。一旦公有制经济起支配作用,其活动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就是自身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必然实现资产跨越式发展。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

  第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二,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第三,在我国,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点多面广、战线长、摊子大,国家财力不足,相当一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国有经济布局的不合理,使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调整布局、收缩战线、保证重点。

  第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会引起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就是要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从大量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把大量国有小企业放开放活,其中相当一部分或变为集体企业,或出卖给私人。这样,国有企业数量会相对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降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会相应增加。这种变化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股份制公司的显著特点

  第一,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形式、种类的资本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本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

  第二,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甚至完全对立、矛盾的所有制经济组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第三,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把分散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为集中的、高层次的、集约的社会生产力,真正构造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第四,通过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良好基础,使企业真正具有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运用和经营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本。

  第五,通过股份制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新的监督和激励运作机制。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这就可以使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发挥所长,实现动态最佳组合,以创造良好的业绩。

  4.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实际上形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雏形。

  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概括了邓小平的上述思想,并且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5~1978年,邓小平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6.保护私人财产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秩序。一切合法财产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公有财产还是私人财产,都要保护,而且必须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如果在法律中只有对公有财产保护的规定而没有对私人财产保护的规定,公有财产与私人财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那么就很难设想一个既有公有投资主体又有非公有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会走上顺利发展之路。

  第三,在基本经济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都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存在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存在着协作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协作和相互补充的结果是双赢,而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保护私人财产不仅对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样是有利的。

  第四,从各级政府到各个公有制企业都必须懂得,公有制经济不能靠剥夺、侵占、强制购并等方式损害私人的合法权益,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公有财产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而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私人财产的行为同样违法。法律中应当明确这一点,即不论公有财产还是私人财产,都依法受到保护。因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将督促每一个企业遵守法律,通过正当竞争、通过自身效益的提高来积累更多的财产。也就是说,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将有助于把所有的公有制企业引入正当竞争的轨道,这对于提高公有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帮助的。

  7.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十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十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十六)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

  (十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十八)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十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十四)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二十五)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十六)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二十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二十八)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三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三十一)改进监管方式。

  (三十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十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十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

  (三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十六)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8.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

  (1)恢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2)“不可缺少的补充”。

  1980年8月,《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指出,个体经济是“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3)“必要的补充”。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4)“长期方针”。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指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宪法第十一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条文。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

  (5)“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劳动待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起草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着手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性问题,最好形成指导性文件。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文件内容共36条,简称为“非公36条”。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 在线等!广东新课标 物理必修1第86页的实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同吗? 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