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撒谎英剧情介绍: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6:30:29

四、 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整个近代哲学始终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去寻求思想的客观性,因而始终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去回答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表明,近代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这就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去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是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

  在揭露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内在矛盾的过程中,始于19世纪中叶的现代哲学,出现新的革命性的“哲学转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现代的“哲学转向”深化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也丰富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含的全部矛盾关系都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开在人类实践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达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论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转向”。

  在这种“实践转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与其“逻辑规定”的关系,也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个人”与其“感性的直观”的关系,而是“现实的人”以“感性的活动”为基础的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所理解的“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感性的活动”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现实的世界”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这样,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之间的、现实的和历史地发展着的关系。以“实践转向”的观点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就会形成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发展的而不是凝固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人们常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称作“实践转向”,与此同时,人们还常常把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概括为“语言转向”。这种“语言转向”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思维和存在”的丰富的矛盾关系。了解“语言转向”的基本内容,对于在当代的水平上认识哲学基本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它所批判的是,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直接断言“世界”;它所要求的是,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反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因此,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命题:“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命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人和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这种总体理解就是: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去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表述对“世界”和自己的“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只能在语言中表述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语言之外的世界对人来说是存在着的无),“语言”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世界在人的语言中变成属人的世界);“语言”中凝聚着“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寻求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中介环节”的意义上,在实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文化层面上的统一的意义上,“语言转向”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的观点,批判地汲取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积极成果,在当代的水平上深化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解,并丰富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

  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当代得到了多侧面、多层次的展开。这主要是表现在:其一,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去展开哲学基本问题。这种研究首先是深化了对主体和客体及其中介系统的具体认识,同时又显露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实践关系、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交织在一起,从而促使人们从知、情、意和真、善、美的统一中去考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二,从认识的结构、机制和功能上去展开哲学基本问题。随着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脑科学、信息论等科学的发展,认识的生理基础和心理过程,认识的语言中介和逻辑规则,思维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等等,都在实证科学的层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科学解释。这就促使
哲学在概括实证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去展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三,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哲学基本问题。随着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学、传播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的发展,认识的人类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社会---文化方面的测度性已日趋明显和精确。这就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问题,认识的反映性与选择性和随机性问题,科学发展及其社会后果问题,微观客体与认识中介问题,客观实在与理论解释问题,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问题,语言与意义问题,价值观与真理观问题,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自由与历史规律问题,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人类未来与人的自我认识问题等等,都为深化哲学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和新的理论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和理论内涵的探析,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我们就会从哲学基本问题去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为探索哲学的反思活动做好必要的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