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钱包还要征信: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三节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0:40:14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理解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了解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了解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知道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

  ○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及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理解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

  ○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

  ○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

  ○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

  ○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

  ○辩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

  ○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理性的消费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

  ○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在了解了货币、商品的价格这两个消费必备的条件后,教材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认识多彩的消费,围绕消费这一中心,从消费的基本知识和怎样进行消费这两条线索展开教学。教材首先介绍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各种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对现实中的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等消费心理的不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场景引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并指出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对不同的消费类型进行划分和分析──引出消费结构,并对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对消费的基本知识有了总体认识的基础上,介绍四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消费心理进行辩证分析──总结出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的正确消费原则。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消费及其类型”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第一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本目由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切入,导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影响消费水平的多种因素。这一目的内容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材共讲了两层意思,指出居民收入及物价水平这两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

  其一,消费水平受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教材以近年来中国人春节消费内容的变化引入,得出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接着分析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一般关系。在分析这一内容时,教材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出当前的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教材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二是分析未来预期收入对居民当前消费水平的影响。三是分析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对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讲授居民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税后收入。其次,教材所讲的消费是指当前的消费,而非未来的消费。最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高于高收入者,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会提高整个社会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当然,这个结论是就总体而言的,并非针对某个具体个人而言。

  其二,消费水平受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总体物价水平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因为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消费者既定收入的购买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应该侧重介绍总体物价水平是如何改变居民购买力的,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个认识:总体物价水平越高,消费者既定收入的购买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了讲清这一问题,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总体物价水平,不是指具体某种商品的价格;二是要重点讲清物价水平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必须假定居民收入水平是给定的。

  第二目:消费的类型。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消费现象,这一目介绍了各种消费类型: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本目教材对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作了重点介绍,着重分析了每一种消费方式的含义、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形下适用什么消费方式。学生不能只是记住这三个名词,而且要知道在哪种情形下用哪一种消费方式比较好。对于贷款消费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第一目有关居民收入影响消费水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思考,使学生学会理性看待贷款消费。

  教师在讲授生活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时,应着重分析它们的内在变化发展趋势,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教材此处的插图说明居民消费的种类在增多,消费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发展,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消费水平正在提高。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内容。

  第三目:消费结构。

  区分和了解消费类型是正确认识消费结构的基础,因此,教材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有关消费结构的基本知识。这一目是与上一目“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发展趋势”相衔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对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的认识。本目教材主要讲三层意思。

  其一,对消费结构的理解。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教材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二,介绍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在介绍这一概念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人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和生活水平的变化,是从社会整体意义上讲的,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的。

  其三,解释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生活水平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或教材的插图,让学生了解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恩格尔系数变小意味着消费结构的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看到不足,加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3.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框共设两目,分别是“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

  本目重点剖析了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不科学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剖析这四种消费心理,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正确对待消费,从而为第二目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作铺垫。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教材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绍这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二是对它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两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应该掌握两方面的内容:各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如何正确评价。下面总结这四种主要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对它们的科学评价,以帮助学生学习。

  (1)从众心理的基本特征是看见许多人做同一件事情就不由自主地追求,追随时尚、潮流以及偶像。消费者是否要从众,应该具体分析,盲目从众并不可取。

  (2)求异心理的基本特征是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求异心理可能有利于推动工艺与产品的创新,但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的基本特征在于消费时追求“向上看齐”,甚至向人炫耀。这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4)求实心理的基本特征是讲求实惠,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这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背出结论,而要学生结合身边的案例材料,让他们在分析、探究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识别消费心理,学会正确评价消费心理。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

  这一目旨在结合前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材由探究活动中的两种不同消费观引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理性消费要践行正确的原则。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四条消费原则。

  其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首先,要保证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者要综合考虑当前收入和未来的收入,作出合乎自身状况的消费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滞后消费的区别。适度消费与超前消费、滞后消费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是否与自己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过分抑制消费并不可取,理解适度消费的重要性。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关系,避免产生认识误区,使学生认识到二者并没有矛盾,因为量入为出的“入”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

  其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首先,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教育学生在消费中要有主见,不盲从。其次,教材针对学生容易凭一时冲动而购物,教育学生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教材引出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点,即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教材中的漫画讽刺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

  其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教材从一个探究活动导入,引发学生对以往的消费观念进行思考,从而导出绿色消费的内涵。绿色消费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可持续消费。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把握三点:一是绿色消费的含义,二是为什么提倡绿色消费,三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

  其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重要的教育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问题。它难在有些学生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已失去了现实意义。教材以一个探究活动引入,让学生讨论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否过时。该知识点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二是坚持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作风、祖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一种精神财富。要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的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提倡‘贷款消费’是否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相互矛盾”,以加深学生对关键性知识的准确理解。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当前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对居民当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

  (2)总体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总体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

  ○购买力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2.消费的类型

  (1)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贷款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租赁消费的含义以及适用范围

  (2)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变化规律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内涵

  ○消费结构的含义

  ○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2)求异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3)攀比消费心理及其科学评价

  (4)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科学评价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一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居民的春节消费发生重大变化。

  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相关消费现象的思考;二是引发学生对产生该变化的原因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春节消费的变化,分析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教师适时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使得居民消费的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注意事项

  对于本探究活动,学生初始的思考可能是多样的和肤浅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推导,以居民收入增加为落脚点。

  第二目:消费的类型。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太太买房。

  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引起学生对钱货两清的消费和贷款消费的思考,比较钱货两清的消费与贷款消费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二是让学生明白消费者偏爱哪一种消费方式,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贷款消费,为后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打基础。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和插图,并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2)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指出消费者偏爱哪一种消费方式,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跟风;对于贷款消费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贷款而成“负翁”。

  注意事项

  (1)学生的观点往往容易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片面赞成钱货两清的消费或片面赞成贷款消费。教师在此可设立一些不同家境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思辨,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

  (2)教师要注意利用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

  第二个探究活动:你会选择租赁消费方式吗?

  设计意图

  一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租赁消费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二是通过设置具体情景,引发学生对身边的消费方式的探讨,学会理性对待不同的消费方式,提高理性消费的能力。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让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归纳出租赁消费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本探究活动难度不大,相关知识点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可把三个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起探讨。

  第一个探究活动:对同学互赠礼品的认识。

  第二个探究活动:小林的奇装异服。

  第三个探究活动:校园的攀比之风。

  设计意图

  一是作为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并对这些消费心理作出科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三是通过分析个案情景,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培养科学消费意识。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三个探究活动所给的插图和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让各小组以图表形式列出对三种消费心理基本特征的比较及本小组的评价。

  (3)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导出三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相关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消费心理才是可取的。

  (4)教师可作适当点评。针对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家长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失面子不得不随大流,这是一种从众心理。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不可取,我们应有自己的主见,赠礼应注重其内涵和实质,不应跟风随大流、增加家庭负担。

  针对第二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求异心理驱使小林购买了这套服装。展示自己的个性本无可厚非,但应该考虑代价和社会的认可,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针对第三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作如下指导: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盲目性和炫耀性,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不值得提倡。

  对于这三个探究活动的点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分开点评。最后,明确指出求实消费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理。

  注意事项

  (1)本活动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注意适时调控。

  (2)教师的点评应适时、适当。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此目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该勤俭还是奢侈?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对奢、俭两种消费观念的辨析,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二是通过学生对奢、俭两种消费观念的辨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各抒己见,教师作点评。

  (2)若考虑时间有限,教师可根据材料直接导入:节俭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种美德,但过分节俭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过分节俭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应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注意事项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消费观念时,应该防止片面认识。

  第二个探究活动:冲动消费带来的浪费。

  设计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二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培养健康的正确的消费意识,矫正自己的不良消费行为。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在原设问的基础上增设两问:这样做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做?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相关消费情况回答。

  (2)教师点评:首先,在消费中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其次,应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注意事项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应该注意适时予以点拨与评价。

  第三个探究活动:由“白色污染”引发的思考。

  设计意图

  一是引发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思考,从而导出绿色消费的内涵;二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及身边人的消费,关注消费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为该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教材所给的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两点。一是指出作为消费者应当增强环保意识,尽量减少使用这种餐具;作为厂家应杜绝这类产品的生产,转向生产绿色产品;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规范生产,并加强对个人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二是归纳出绿色消费的内涵,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观念。

  注意事项

  (1)第二个问题具有实践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应肯定、赞扬。

  (2)教师在归纳时,注意层层深入,导出绿色消费的含义、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消费,以及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第四个探究活动:关于“打包”。

  设计意图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安排这一探究活动,一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消费时,要精打细算,不要铺张浪费;二是增强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教育学生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并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相关消费情况回答。

  (2)教师点评。首先,“打包”避免了浪费,是一种好习惯,值得肯定。但“打包”毕竟是盲目点菜的结果,因此最好还是事先精打细算,合理点菜,避免浪费。其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应发扬光大。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但要求他们回答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或自己的事例来思考,从而增强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教师在讲评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勤俭节约,让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不是不提倡消费,更不是要求学生穿补丁衣服,而要节约资源,不要浪费。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合理安排消费,不仅关系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影响着个人、家庭成员的发展。同时,消费又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人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之一。那么,人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呢?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人们的消费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并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教材重点讲了两点:一是居民收入,二是物价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影响消费的其他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不需要一一作出具体解释。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讲清楚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当前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教材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这里说的可支配收入是指消费者当前的可支配收入。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理解这一结论,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强调“其他条件不变”。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十分复杂,一种经济现象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揭示特定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必须进行理论假设,抽去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把握特定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将这种研究方法渗透在教学中。二是说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可以直接支配的,而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项目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以我国城镇职工为例,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才是可支配收入。只有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会影响消费的变化。

  第二,居民消费与未来收入水平的关系。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当前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且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预期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代表是两个有名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理论(参见教学资源链接)。前者认为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养老,如果预期未来养老的压力较大,则消费者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储蓄更多的收入留待老年时消费。后者则认为人们收入的年景有好坏之分,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坏年景(如下岗),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前景不好,人们也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留待未来消费。因此,一个收入水平波动幅度大的消费者通常更喜欢储蓄。

  第三,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在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不同。所谓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来说,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低,用于储蓄的比例较高;对于低收入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高,用于储蓄的比例较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要全面理解上述思想,必须很好地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这些内容可参见教学资源链接。)

  影响消费水平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这里说的物价水平是指总体物价水平。讨论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是与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不可分离的,或者说是更深入地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就对消费的影响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名义收入水平,而是实际收入水平。教师每个月领的货币工资数额是名义收入,即直接以货币计量的收入,而实际收入则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收入水平,它剔除了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物价指数是衡量总体物价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因此,物价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物价指数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例如,我们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5个面包和10瓶饮料。在2000年,每个面包价格为1元,每瓶饮料价格为2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25元(1元×5+2元×10)。在2001年,每个面包价格为2元,每瓶饮料价格仍为2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30元(2元×5+2元×10)。把2000年作为基年,25元则为物价指数100,2001年的物价指数是120。从2000年到2001年,物价指数上升了20(120-100),所以,通货膨胀率为20%。我们这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物价指数的计算,在实际计算中,一篮子固定物品中包括的物品与劳务要多得多,计算也要复杂得多,但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即实际收入)来影响消费。这是因为,在收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购买力下降,即实际收入下降,因而消费需求会减少;反之,则购买力提高,即实际收入上升,消费需求相应增加。这一结论告诉我们,稳定物价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稳定物价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2.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和比例关系。因此,从消费者主体和消费需求实现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规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消费经济学范畴。

  消费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居民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个人着眼考察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基本的,它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

  (1)从微观层面分析,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家庭或个人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食品支出比重的差异更加明显。一般地讲,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与现期消费结构高度相关的显然是家庭的现期收入。除此之外,家庭以前的收入、未来预期收入、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都会对其现期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微观层面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除了家庭(或个人)收入水平外,还有家庭(或个人)目标及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与家庭规模、家庭(或个人)的投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贷款一般不归在消费,而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2)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地区)消费结构的最基本因素。从根本上说,消费结构是消费水平的反映。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又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反映。消费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水平对食品支出比重的影响。一般而言,消费水平较低,则食品支出比重较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负相关关系,世界银行将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各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

  ○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消费水平较低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较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同步变化。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从国际角度看更为明显。根据世界银行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此外,由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社会效用的评价有关,有些低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也较高。

  ○消费水平对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支出的影响。这几项支出比重都有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例如,住房支出所占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大致在10%以下,中上等收入国家在11%以上,高收入国家接近20%。医疗支出和交通支出比重在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差别也较为明显。

  ○消费水平对劳务支出的影响。劳务支出比重与消费水平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低收入国家较低,高收入国家较高。这与一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劳动社会化程度有关。

  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生产发展密切相连。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这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

  考察消费结构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引用恩格尔系数加以说明。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上述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定律所揭示的比率关系被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

  这个系数最大者小于100%,也就是说食品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项目;最小者大于0,即食品消费不可能为0。一般来说,这一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系数越小,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教育目标之所在。由于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对适度消费、艰苦奋斗等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

  第二框的内容是讲消费观的问题。教材侧重从心理角度分析消费行为,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经验中认可和接受知识。

  本框内容提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教材提出的四条原则并不仅仅是一般性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对这一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这里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为目前的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关系。总之,在安排消费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适度消费。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还应该提倡合理的、适度的消费。这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能过分抑制消费。我们提倡崇俭戒奢,并不是要人们做禁欲主义者。过分抑制消费,从个人角度看,其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会影响人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过分抑制消费,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消费要做到合理适度。从个人消费层面看,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应与自身的收入(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大致持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谓合理,就是要求消费合乎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消费的选择过程中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由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教材突出强调了在消费过程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加以说明,目的在于提倡理智消费、健康消费。二是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情绪化消费与从众心理不同,它受到消费者情绪的影响,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所以,人们在消费决策时,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激烈的情绪对消费选择的影响。三是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这是讲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选择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四点:一是绿色消费的含义;二是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消费;三是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四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即“5R”。“5R”的要求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可以直接付诸实践的,易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这一内容是理智消费中的难点问题。之所以说这个内容是难点,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艰苦奋斗好像不合时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想法。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可以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说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是一种永远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角度,懂得艰苦奋斗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四是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它与贷款消费不矛盾,它实际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今天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在消费中不能浪费,就是将来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因为,对于人类的需求与发展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

  理智消费四原则从不同方面对人们的消费提供指导,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难点问题分析

  1.关于贷款消费的正确认识

  第一,什么是贷款消费。一般来说,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理解贷款消费的特点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机构之间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二是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这是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高,超出了某些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这些消费者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三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这是贷款消费的一大特点。

  第二,贷款消费的作用(影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其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这里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凸显出来。二是从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来讲,在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中,贷款消费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贷款消费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都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贷款消费毕竟建立在借贷关系基础上、信用基础之上,贷款消费的发展必然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

  第三,贷款消费应注意的问题。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考虑,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一向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借款消费;提倡通过自己积蓄、攒钱来购买大件商品,形象地说就是“花昨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消费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今天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在消费观念上有所转变,接受贷款这种新的消费形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要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贷款消费实际上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而按时还贷是贷款消费的基本要求,也是贷款消费能够存在的基础。因此,在选择贷款消费时,应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这就要求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合理的预期,避免盲目借贷而导致的还贷困难。在贷款消费时,要讲信用,按时还贷。此外,还要认真办好各项手续,以便在借贷双方发生纠纷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矛盾吗?

  有人认为教材一边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边提倡贷款消费,这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不然,关键是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量入为出。这里所说的“入”,不仅仅指当前的收入,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只要一个人当前的贷款数量不超过自己将来的偿还能力,我们就说他的消费依然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其实质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不要浪费资源,而不是抑制消费。贷款消费能使人们手中有限的钱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

  2.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是消费者有意识地消费劳务和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文化及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教材重点介绍了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

  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四点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消费心理的含义。教材没有具体讲消费心理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对概念进行分析,只做一般介绍即可。什么是消费心理呢?一般地说,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要考虑一些问题,如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以什么方式消费、消费后自我感觉如何等。这些问题总伴随着消费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这种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心理。在介绍什么是消费心理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的消费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理解人的消费行为就必须了解消费心理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第二,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教材重点讲了心理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但并不是忽视或否认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客观因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和主观因素(个人性格、爱好、兴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客观因素对消费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使学生能够分清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心理因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具体影响则可以视课时的多少来安排,可以少讲或不讲,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对消费心理的分析上。第三,各种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它们的科学评价。不同的消费心理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罢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准确指出不同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消费心理和不同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研究消费心理的意义。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引导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教材中提到了四种消费心理,其中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较难区分,在此作些说明。

  从众心理。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从众现象及从众心理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从众行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会对消费者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所需要重视的。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鼓励人们随大流,而对与众不同的标新立异者持排斥态度。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中,会使得从众行为更加突出。市场短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也会对从众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由于市场商品数量的不足和花色品种的单调,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出现大范围的商品抢购现象。这一点随着市场商品的丰富,显然会不断减弱。

  攀比心理。消费上的攀比现象是指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以高阶层的消费方式为参照进行模仿。一般地说,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就具有示范作用,低收入阶层不可避免地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进行模仿。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要受其收入水平的制约,表现出差异性。只有当低收入阶层脱离其收入水平而表现出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时,才可以称为攀比。社会上普遍的消费攀比,往往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例如,社会由收入均等化向拉开差距过渡时(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人们在心理上不适应这种变化,试图通过消费攀比达到平衡,从而使消费攀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3.关于消费水平问题

  消费水平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从宏观上说,消费水平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从微观上说,消费水平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数量,反映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它可以用货币表现,如人均消费支出多少元;也可以用实物表现,如人均多少粮食、肉、蛋、奶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就是狭义的消费水平。

  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因为同样一种消费品,如果质量差别很大,其价格会有很大差别。例如,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轿车同样可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但价格差距很大,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反映出的消费水平也就不同。

  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如国民平均寿命、成人生病率、婴儿生长率、人口死亡率等)、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进行测定。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听取他们的观点,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实施正确的消费行为。具体建议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探究活动及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兴趣。

  2.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社会消费进行调查,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贷款消费的发展状况、中学生消费心理专题调查研究等。通过调查研究,既可以使学生对消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掌握一般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对于本课思辨性较强的观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辩论。

  (1)总体物价水平越低居民消费水平越高,这是否正确?

  (2)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是否矛盾?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否已过时?

  4.本课的探究活动是为了方便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不必一一组织讨论。对于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重新组合、设计问题,可以另外采用更典型的事例、活动来替代教材中的材料,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起来,并达成教学目标。

  5.虽然学生对于消费十分熟悉,但熟悉不一定真知,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讲解。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6.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消费方案,并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组成评委会进行评价。

  (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涉及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评价的内容参见本课教育教学目标,评价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课后练习、测评来进行。

  2.学习表现评价

  对学生参与本课教学的表现,可根据课前准备、听课状况、合作探究等给予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效果,根据学生上交的调查资料、撰写的小论文或辩论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评价应以激励为主。

  3.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是否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自我测评与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居民的银行储蓄节节上升的趋势,许多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通过减少居民对医疗、养老的顾虑,刺激居民消费。这个观点说明对消费有重要的影响。()

  A.当前的收入水平B.物价水平

  C.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D.未来收入的预期

  居民消费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大件”的变化就是生动的事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件”是指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以后“三大件”逐渐演变为彩色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电话、空调和计算机,轿车、房子和旅游。据此回答第2~3题。

  2.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

  A.物质生活消费B.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C.劳务消费D.享受资料消费

  3.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D.通货膨胀水平

  4.右图为2003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状况,该图显示恩格尔系数为()

  A.14.0%B.15.4%

  C.33.4%D.37.2%

  5.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为了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社会必须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为此,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③避免盲从,理智消费④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

  简答题

  7.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根据材料回答:

  在国内文化消费中人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辨析题

  8.据调查,我国31.8%的房贷一族,每月还贷金额占收入的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他们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加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享受生活。按国际通行看法,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超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在高房贷的重压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20%被用于购房。

  辨析:提倡贷款消费违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论述题

  9.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一年级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

  (1)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

  (2)针对本班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2.A3.B4.D5.A6.B

  简答题

  7.答:(1)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摒弃低级趣味的低俗文化。

  (2)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应逐渐增加文化消费支出。

  (3)文化消费应与收入水平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

  辨析题

  8.答:(1)发展贷款消费是当前扩大消费的重要内容。在充分考虑自己未来收入及偿还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贷款消费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其实质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不要浪费资源,而不是抑制消费。贷款消费能使人们手中有限的钱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

  论述题

  9.答:(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

  (2)课题:中学生消费面面观或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

  研究目的:树立正确消费观并引导消费行为。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
六、教学资源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费水平度量指标

  消费水平的测定标准可以有实物指标、价值指标、质量指标和服务指标。

  实物消费指标包括:食物消费(营养构成和食物构成)、耐用品消费、服装消费、住房消费等。

  价值消费指标包括:社会总消费额和人均消费额、城乡居民每人年均实际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率等。

  消费质量指标包括:国民的平均寿命、婴儿成活率、成人发病率、国民素质(如国民中残疾人占的比重)、消费者闲暇时间、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消费环境等。

  服务消费质量指标:教育、咨询、文娱、体育、保健、医疗、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理发、照相、饮食、修理、修配等。

  2.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向转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3.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产品。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在使用过程中有益于公众健康,在废弃阶段易于回收和处置。目前我国已认证的近五百种绿色产品,按照其环保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1)国际履约类。为约束各国的污染状况,国际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协定,我国也是这些协定的履约国之一。例如,1991年6月我国政府签署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即《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意味着我国逐步替代氟氯烃制品。无氟冰箱、卫生杀虫气雾剂等就是此类绿色产品。

  (2)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类。如再生纸、再生塑料等。

  (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可降解塑料、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均是能有效缓解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绿色产品。

  (4)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类。如低噪音洗衣机、低甲醛复合木地板等。

  (5)保护人体健康类。移动通信产品、电视机、个人电脑等产品对人体有辐射,一般服饰中某些染料通过皮肤吸收会使人体致癌。新型绿色产品,基本上属于绿色技术中较前卫的产品,代表着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并将逐步淘汰传统产品。

  (6)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类。节能电脑、节能灯等就属此类绿色产品。

  (二)理论动态

  1.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从宏观角度看,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加快发展消费品生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

  2.消费结构合理化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长期看,消费结构的发展演变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合理性要根据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合理的消费结构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学性。消费结构要符合科学发展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指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既定水平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物品和劳务有一个合乎科学要求的类构成和量的比例。

  ○经济合理性。消费结构的背后是人们的消费欲望和需要。由于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欲望和需要总是稀缺的,用于满足消费需要的货币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是有限的,从而要求人们在将既定价格下的有限收入用于物品、劳务的消费时,讲求有限约束下的消费组合最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是在科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效用目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消费支出投向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资源的自然禀赋出发,使消费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相适应。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回避短缺资源,则资源得不到综合开发和利用,也不能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这样的消费结构就是不合理的。虽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来调节资源供给,但对于大国来说,消费资料供给不可能立足于国际市场,而必须立足于本国资源。对于人均占有资源比较少的我国来说,坚持这一点尤为重要。合理消费结构应使居民趋向于消费本国的优势资源,避免过多地消费短缺资源。

  其次,合理的消费结构还要求以合理的方式组合消费资料,形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选择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对经济结构的有效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消费结构的经济效率及其对产业结构的选择效应表现出来的。

  3.关于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决定消费的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他推断随着当期绝对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他著名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等人研究长期消费数据发现,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在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这就是说消费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例如,在美国,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以来稳定在0.676左右。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解释消费函数稳定性的理论。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把收入与消费联系起来提出消费函数理论是正确的,但他把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是错误的。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决定消费的并不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他们用不同的收入概念解释了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在各种消费函数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阿尼等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人一生所得到的收入。这就是说,人是有理性的,他们要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这就要根据一生所得到的收入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实现一生中每年的消费基本相等,从而为一生消费带来总效用的最大化。人们在一生中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取决于生命的不同阶段。在工作时期,消费小于收入,有储蓄;在退休之后,消费大于收入,有负储蓄,即使用工作时期的储蓄。从每个人来看,一生的消费与一生的收入相等。从整个社会看,只要人口结构没有重大变动,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稳定的。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相等,是一个稳定的值。

  持久收入假说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把人的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长期的、有规律的固定收入,一般指能稳定在三年以上的收入,如正常的工资收入。暂时收入指一时的、非连续性的偶然收入,如得到的遗产收入。持久收入可以用过去与未来预期的收入进行计算,是过去与未来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时期越近,加权数越大。人是理性的,要从长期的角度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因此,决定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暂时收入并不会引起消费变动,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中一个稳定的比例。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稳定的值。

  4.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为了说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了解两个概念: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C)在收入(Y)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APC代表平均消费倾向,那么APC=C/Y。如果收入为1000亿元,消费支出为600亿元,平均消费倾向APC为600亿/1000亿,即0.6。

  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ΔC)在增加的收入(ΔY)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以MP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如果收入由100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加的收入(ΔY)为200亿元,消费支出从600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增加的消费(ΔC)为1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MPC为100亿/200亿,即0.5。

  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是平均储蓄倾向(APS)和边际储蓄倾向(MPS)。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收入减去消费就是储蓄。因此,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储蓄倾向是1减平均消费倾向。在上例中,平均消费倾向为0.6,平均储蓄倾向就是0.4。同样可知,增加的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储蓄两个部分。增加的收入中减去增加的消费就是增加的储蓄。因此,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边际储蓄倾向是1减边际消费倾向。在上例中,边际消费倾向为0.5,边际储蓄倾向也是0.5。

  (三)资料选辑

  1.有效需求──蜜蜂的故事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医生曼得维尔曾经写过一本叫《蜜蜂的寓言》的书,以诗歌的语言讲述了关于蜜蜂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蜜蜂王国,这个王国有个英明的国王,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蜜蜂王国一度因繁荣昌盛而名震天下。不过,这个蜜蜂王国的国王贪图享受,最喜欢任意挥霍。王国的蜜蜂为了满足国王无穷无尽的欲望,大批的蜜蜂日夜劳作,制造了很多精美的产品。王国的子民们为了迎合国王,也都积极地购买商品,享受生活。所以,整个王国的街上商品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到处是一片兴旺景象。王国国库也一天天充盈起来,国力强盛,天下无人能敌。

  后来,这个贪图享受的国王去世了,另外一个国王代替了他。不过,这个国王和以前那个迥然不同,他不但不喜欢奢华富贵和享受,而且还鄙视奢侈。所以,商人们不再去远方追逐利润,子民们也不再追求享受,而是逐渐过着俭朴、节俭的日子。因此,许多商品积压,工人们因商品无人购买而告别倒闭的工厂。人们开始赞美节约,赞美家中的储蓄。街道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冷清,经济也越来越萧条,而整个王国越来越衰弱。最后,外敌入侵,蜜蜂王国惨败,子民四处逃遁。

  当然,我们讲这个故事,不是说追求享受要比节俭更好,只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述有效需求这个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蜜蜂王国的第一个国王推崇挥霍和享受,所以蜜蜂们积极生产产品,子民们积极购买商品进行消费,所以,又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又有更多的购买需求,也就是有效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整个国民收入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国力十分强盛。后来,另一位国王推崇节俭,所以,大量商品积压,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后来就算有购买的意愿,也丧失了购买能力,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这就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人民越来越穷,经济走向衰退,国家也越来越衰弱了。从这个寓言故事,你是不是知道了有效需求的重要性呢?

  2.昂贵的马鞭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那一部分。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而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形成的市场价格,二者经常不相等。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购买并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经济福利的大小。一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即市场价格越低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越愿意购买。反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该物品不值得。或者说,如果消费者剩余为负数,消费者就不会购买了。

  有一天,热闹的市场上来了个卖马鞭子的人。他的马鞭子和其他马鞭子相比,看上去差得不少,样子很破旧。可奇怪的是,这只旧马鞭要价挺高。不少人问他卖多少钱,他开价就是500钱,谁问都是这个价。大家都觉得这个人疯了,别人的新马鞭才卖50钱,他却是别人的10倍。有个人试探问:“那100钱呢?”卖马鞭子的人皱皱眉头,有些生气。又有个人逗他:“300钱总该行了吧?”卖马鞭子的大怒道:“你不想买就走,不用多说,我是一定要500钱才卖的!”这时,有个有钱的少爷来买马鞭子,见这位卖马鞭子的态度如此坚决,便想,这鞭子可能有什么独到之处。然后他走上去仔细端详这只马鞭子,果然发现,这只马鞭子的确非比寻常,鞭把用一种最名贵的树木所制,鞭梢用最有韧性、最结实的兽皮所制,而且这个马鞭子是一件出土的前朝的文物,其价值肯定会达几千钱。这个有钱人很痛快地花了500钱买了下来,然后,他就拿着这只昂贵的马鞭子,悄悄回家去了。

  这个有钱的少爷找了个识货的人来看马鞭子,行家果然很厉害,说得头头是道:“鞭梢直而不弯,坚韧而且有弹性;鞭把手握之处自然弯曲,正好可以用手握住;木质高贵,虽然漆纹有些剥落,但一看就知道是前朝的珍品,而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马鞭子。你才花了500钱,据我估计至少值2000钱。”阔少爷明白了这鞭子是名贵货,所以一般舍不得用,而是放在家里收藏。

  故事中的少爷虽然用高价购买了那只马鞭子,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那只马鞭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他支付的价格。从价值上看,这个少爷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只马鞭子。这里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对一种物品的评价完全是主观的,所以,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是主观的。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而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即使购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物品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我们购物时说的“值”与“不值”也是这个意思。而且,对同样一件物品,不同的消费者有完全不同的主观评价,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不同,但在购买时支付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因此,不同的消费者从购买同一种物品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也不同。评价高,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也高,他们购买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

  当买者作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而且,他们的偏好应该得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他们从自己购买的物品中得到了多少收益的最好的判断者。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 在线等!广东新课标 物理必修1第86页的实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同吗? 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