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香台词:试帖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0:56:49

试帖诗

 

试帖诗,也称赋得体诗。是士子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称省试诗、省题诗等。廷试,如皇帝命题,也就成应制诗。试帖诗,起于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八《进士故实》:“唐进士初止试策。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唐代科举由重经、重策,后来特别看重诗赋,所以试帖诗的规定,越来限制越严:大都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押韵要用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唐初依《切韵》的206韵,但嫌其太繁,规定相近的韵可通用。后世依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科考试诗赋,宋代到宋神宗熙宁时,一度停止。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试诗,先是在乡试与会试中试诗,后逐步在岁考、科考、贡生考、复试朝考中,都要试诗。各级试诗种类繁多。清冒春荣在《葚原诗说》卷三中说:“试帖体各不相类,如应制、应教、廷试、都堂试、礼部试、翰林馆课、省试、监试、提学试。试题有用经史语者,有用时事者,有咏物者,有赋得诗文句者,题虽不侔,而体则画一。命题限韵,多用题字。
唐代比较出名的试帖诗有王维、钱起、李肱、白居易等人的诗。王维十九岁参加京兆府试, 得解头,所作诗为《赋得清如玉壶冰》: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凝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诗共十二句,为五言排律。题目采用南朝宋鲍照《白头吟》的句子“清如玉壶冰”,所以名为“赋得清如玉壶冰”。没有限用题目上的字韵,王维在这首诗里用的是“鱼”韵。开篇第一句即点题,围绕题目来生发主题,用玉壶藏冰来代言女子内心冰清玉洁的情操。同时还暗示鲍照《代白头吟》的题旨,说明清如玉壶冰的出处。接着承上启下展开本诗的思路。中间四句借对藏冰玉壶物性的进一步描绘,寓示女子情之洁,操之高。最后,用“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一转,导向结尾“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这种写法,成为后世试帖诗的一种模式。

王维的这首诗只是参加府试的诗作,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被人推为试帖诗中的杰作。省试,是唐宋尚书省举行的考试,也称会试,他的诗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而外,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参加的省试的试帖诗是《玉水记方流诗》,以“流”字为韵,六十字成。其诗是: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
尹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
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颖应旁达,藏真岂上浮?
玉人如不记,沦弃即千秋。

清代恢复试帖诗,要求就很死板僵化,主题题材限于颂圣、咏史、写景、赋物。士子只能守题,不能做反面文章,不能骂题。虽然没有明定类似八股式的格式,但也深受八股的影响。清冒春荣在《葚原诗说》卷三中指出:“试帖例用六韵,首句以仄起为是,或押韵起亦可,此不在六韵之数。二句或对或不对,随时置局。次联承起意而畅足之。三联须旁敲远应,推宕击题。四联、五联聚精会神,正在于此使题无剩意,笔有余情。结句多用颂扬,或寓请托,然亦当与题合拍,不徒泛言。作者能另出精意,补前所未及,则气足神旺,而为后劲矣。”实际,试帖诗暗用八股,但要行之巧妙,不露痕迹为上。所以梁章钜在《退俺随笔》中说:“凡作诗,不可有时文气,惟试帖诗以时文法为之。”纪昀曾撰《唐人试律说》、《庚辰集》、《我法集》三部,也就是总结试帖诗的格式的。清代的试帖诗逐渐倾向八韵十六句,也就是暗藏八股的“玄机”,即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七联后股、尾联束股,与八股的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相呼应。如清嘉庆己未(1799)年王廷绍的试帖诗《落日照大旗》:

未落营门日,平沙极目遥。
千军残照里,一帅大旗招。
当指西山戎,曾殷北斗构。
暮烟横十丈,寒色闪重霄。
明灭看金甲,飞扬认火标。
光分鸦背直,云敛马蹄骄。
短旆尘全暗,长虹彩未消。
笳声催月出,犹见影萧萧。

清代士子大都为仕途而耽读坊间所刻墨卷以及名人的评点,《四库全书》的集部也收有《馆阁试帖诗》之类的诗集,足见其重视,但另一方面,文人又鄙薄试帖诗,他们只是拿它做敲门砖而已。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凡例》中就说:“试帖一体,特便于场屋,大手笔多不屑为,昌黎所谓类于俳优者词也。”试帖诗可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糟粕,它是科举时代的产物,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中指出:“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随着科举的废除,试帖诗也就成为历史的陈迹。

应制诗、试帖诗中都有用前人成语或名句而冠以“赋得某某”为题,所以此类诗又称“赋得体”。但赋得体的诗,虽与应制有联系,但并不等同于应制诗或试帖诗。最早的赋得体诗产生于南北朝的梁代,最早的一首赋得体诗是萧雉的《赋得翠石应令诗》,是一首咏物诗。但同时赋得体诗,也出现不是应制之作,如刘孝绰的《赋得照棋烛刻五分成》、《赋得遗所思诗》、《赋得始归雁诗》,是文人雅集遵题而作。除咏物外,像《赋得遗所思》,取《楚辞·九歌》与《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句意,已初步具有采用前人成语或名句为题的形式。此后梁简文帝萧纲有《赋乐府得大垂手》、《赋得陇坻雁初飞》、《赋得桥诗》、《赋得舞鹤诗》、《赋得白羽扇诗》等,庾肩吾有《赋得有所思》、《赋得横吹曲长安道》、《赋得嵇叔夜诗》、《第一韵赋东城门病》(此题又有第二韵、第三韵)、《赋得山》等诗的出现,赋得体诗保持命题或分题写诗的特点,其题意,或咏物、或咏史、或设想一种情景、或采用前人语句,由命题并注意限韵,可谓花样繁多。到梁元帝萧绎的赋得体诗,除咏物诗外,采前人诗句为诗就十分明显,如《赋得涉江采芙蓉》与《兰泽多芳草》,均采用《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的句子而成题。其《赋得兰泽多芳草》:

春兰本无绝,春泽最葳蕤。
燕姬得梦罢,尚书奏事归。
临池影入浪,从风香拂衣。
当门已芬馥,入室更芳菲。
兰生不择径,十步岂难稀。

此诗为五言古诗,十句五韵。入唐以后,赋得体诗命题上承继六朝,同时赋得体除如用于应制外,试帖诗也用赋得体,但形式上采用五言六韵或八韵。在这两者之外,赋得体诗也用于文人宴集时命题赋诗,或诗人自己赋诗时用之。如钱起的《赋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起见西楼月,依依向浦斜。
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
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
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花。

再如杜审言的《赋得妾薄命》: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
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这两首均为五言律诗,此外尚有以绝句出现的,如杨炯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五言绝句,而白居易的《赋得听边雁》却是七言绝句。应制诗与试帖诗以外的唐人赋得体诗,在形式上要灵活得多,内容也广泛些,这种特色一直延续到后世的赋得体诗。

应制诗、应制词

应制诗是指应帝王之命而吟写的诗歌。据《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载,秦始皇帝的“命”,称“制”;“令”为“诏”。历代相沿,所以臣下应帝王之命而吟诗和诗,逐渐称应制。早期的君臣唱和,并不如后世那么在字面上讲究,像王粲写了不少应制诗,但字面上却没有标明应制诗。只有曹植惧怕曹丕疑忌,在行文上十分小心,曹植有《应诏诗》。此后,西晋张华有《祖道征西应诏诗》、《祖道赵王应诏诗》。应制诗早期还称应令诗,陆机有《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南北朝时,应王公大臣或比自己尊贵者之命而写的诗,称应教诗。应诏、应令的诗,大都五言,但可长可短,无一定之规。曹植诗《应诏诗》48句,陆机诗44句,张华的两首诗,一首14句,一首18句,潘尼的《皇太子集应令诗》16句,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22句,而南朝梁刘孺的《侍宴饯新安太守萧几应令诗》却只有8句:

芝殿近薄景,画室写油云。
玄览多该洽,圣思究前闻。
微密探精义,优游妙典坟。
饮饯参多士,言赠赋新文。

南朝宋谢庄的此类诗,开始称应制诗,如《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共14句,但他有时也称应诏诗,至南朝梁沈约也是如此,称应诏、应制、应令的均有,但称应制诗的多些而已,其句式大都为五言诗,个别像沈约的《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是四言二十四句,这类诗大都以歌功颂德与应景为内容。

入唐以后,这种宫廷贵族诗歌盛于往昔,据任雪芸《略谈应制诗——从应制诗看唐诗的发展》一文统计:《全唐诗》中,共有177位诗人创作了733首诗应制诗。创作超过20首的诗人达8位,足见应制诗的盛况。此类诗的称谓,开初也延续六朝之风,称应制、应诏、应令者均有之,但自武则天规定应皇帝之命而作为应制,奉皇后、太子之命,称应令,奉诸王命而作的称应教。一般称“应制诗”,不再称应诏。应制诗、应令诗、应教诗统称为应制诗。句式除教个别以绝句形式出现外,也由最初的八句、十句、十几句,直到几十句不等,但后来一般是采用五言六韵或八韵这一排律形式,而且也出现分韵得某字、赋得某某题以及赋得某某句的格式,如虞世南有《赋得临池竹应制》等,这为后来的“赋得体”开了先声。初唐时期的许敬宗、上官仪、宋之问、沈佺期、李峤、苏頲张说以及上官婉儿等,都是写应制诗的好手。数量最多要属张说,他有应制诗达70首。宋之问许多应制诗被当时人所推许,如《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

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
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历代的应制诗在内容上不离颂圣、写景、咏史、咏物之类。其中有些写景、咏史、咏物诗尚可一读,如张居正的《应制题画四首》之一的《牧童竿悬蛙蟹》:

释却沾途苦,闲来弄钓竿。
禾黍千顷熟,烟雨一蓑寒。
处处溪流满,山山秋色阑。
不知田野乐,为向画图看。

其它像清代明珠的《汤泉应制》,写皇帝出行赴汤泉的堂皇庄重的场景与沿途的景色的秀美,相互交映,在清代应制诗中堪称佳作。在风格上,应制诗确如宋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二所云:“应制诗非他诗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典实富艳尔。”自唐以后,应制诗的典雅富艳,成为此类诗的一大特征。帝王藉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大臣则靠它显露才能,邀得恩宠,捞取政治权力资本。真正显示诗人个性的则少得可怜。历代应制虽然数量不少,但能脍炙人口的也只有像李白的《清平乐》寥寥数首。但李白的《清平乐》已开启应制词的先声。
宋代的应制词,是应制诗的一种重大发展与演变。早在唐代,文人就为教坊或歌女写乐府歌词与曲词,宋代尤盛,此为应歌词。词产生后,为娱乐皇帝、贵族,文人也写作应制词。木斋在《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见《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指出,应制词着重体现了与宫廷文化的关联,应歌则着重体现了词体作为音乐文学的性质。应制词首先是从应制诗中蜕变出来的。词体在滥觞时期,应制乐府与应制词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别。早期应制词是词体产生的中心环节。唐代的声诗,有些就是应歌词,如李白的《清平乐》四首,《碧鸡漫志》卷五说是“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假其新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温遽言于人,由是疏之。”词体在宋盛行后,文人为应帝王娱乐之需,不时撰写新词以进就更加频繁。这就出现了写作应制词有名的词作家,如柳永、夏竦、王观、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邢俊臣、康与之、曾觌、张抡等。今存应制词有数百首之多,内容也如应制诗一样,首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所以在风格上以富艳精工为上,像宋代夏竦的《喜迁莺》:
霞散绮,月沈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堦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据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与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五载:宋康与之在翰院,重九遇雨,奉诏撰词,口占《望江南》:

重阳日,四面雨垂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路上水平脐。冷浸倒东篱。
茱萸胖,黄菊湿虀虀。落帽孟嘉寻蒻笠,漉巾陶令买蓑衣。都道不如归。

这首词以诙谐出之,宋高宗读此戏谑词后,为之启齿而乐。可见应制词的另一种功能。宋以后的应制词大都沿着这种方向发展。

随着元曲等上文学舞台,应制曲也出现了。明代现存有无名氏的[北越调·斗鹌鹑·应制]、南北合套[斗鹌鹑·元宵应制]、[南商调·金落索·应制]等,见于《盛世新声》、《盛世词林》、《雍熙乐府》,用套曲来“庆贺升平”。

乾隆出题:以七律为限,其韵是‘溪、西、齐、啼’为韵,并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丈尺为率,题限写《闺怨》。

黄焕中:

百尺楼窥万丈溪,音书八九寄辽西,
忽闻二月双飞燕,最恼三更一唱啼。
五六归期空望断,七千离恨竟来齐。
半生四顾孤形影,十载悲随杜宇啼。

纪晓岚:

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填秋鹊,玉枕三更听冷鸡。
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深山百舌啼。

应试诗

科举考试所采用的诗体。也称试帖诗。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贵。但进士科加试帖经与杂文,自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始行,于武后朝常试以诗赋题目。所试一般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有的题目上冠以“赋得”二字。现存较早的有苏□《御箭连中双兔》、张子容《璧池望秋月》、《长安早春》等。应试排律,对于唐代文人锻炼掌握作诗技巧起一定作用,但由于题材、格律的限制,这类作品一般思想、艺术价值不高。比较著名的有钱起《湘灵鼓瑟》、焦郁(一作周成)《白云向空尽》等。诗分 一 赋得体 二 应制诗 三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