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花临时额度: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00:32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1课雄伟的金字塔群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难点

  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金字塔文明:金字塔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埃及金字塔的超凡建筑艺术。古埃及金字塔文明的产生,是古埃及奴隶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历史的杰出成果,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由于本课涉及的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容易进入知识情景;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本课涉及的“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妙’”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的提升等知识,教学有一定难度,对这些知识的处理,教师要把情感态度的提升依托在一定的知识材料上,把情感分成层次,逐步引导,真切的人生态度就不难形成,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就会自然提高。切忌不能空泛地谈感情,也不能用现成的教材结论充当态度认知。

  对于“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妙”的理解,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如:金字塔、法老、狮身人面像等,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图示、数据、科技最新研究成果等资料,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为学生理解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打下基础。对金字塔的起源等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学生探究问题有一定困难时,要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和一段文字构成的,引言描述了两个问题:一是金字塔名称的来源,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汉字的“金”字,故汉译为“金字塔”。二是金字塔群的杰出代表,今天埃及的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建筑奇迹,其承载着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特别是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为何被称之为“金字塔”?问题二、假如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有哪些?以你游览的感受为基础,说一说埃及金字塔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灵活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金字塔的来源”

  本目教材内容依次讲述了金字塔来源的社会背景、金字塔文明的发展和杰出的文明代表,说明古埃及文明的继承发展性,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而产生的。

  (1)奴隶制经济的重大发展是古埃及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统一后的古埃及奴隶制经济得到了重大发展。农业方面,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作物都已种植,农业技术虽然原始,但仍有一定发展,加之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大量的粮食可供养庞大的统治阶级和广大的手工业者。手工业方面,古埃及的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业、造船、制陶、酿酒、纺织等部门都很发达。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是在国王控制之下的,国王不仅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财富,而且还控制了国家对外贸易和一切战利品,据考古资料,古埃及国王可以把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并把土地赠给贵族。充足的经济力量和拥有经济的控制权,使古埃及国王们可以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修建雄伟的陵墓。

  (2)古埃及国王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是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础。

  古埃及王国时代,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代表。国王之下有一宰相,主持日常政务,主管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教事务,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决策权并非在宰相手中,而是在国王手中。其他官吏都对国王负责,并对国王的宠惠感恩戴德。在古埃及,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可颁布相当于法律的敕令,对其臣民有无限权威,一切臣民都是国王的奴仆。国王还利用神权以强化王权,强化奴隶主统治,专制集权使古埃及国王生前就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修建巨大的陵墓──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国王们权力的象征。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学思之窗】所提供的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外文明异同点的认识。

  (3)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是金字塔文明来源的文化基础。

  古埃及出现的马斯塔巴式王墓和贵族墓,明显地反映了奴隶制君权扩大以及国家财富日益集中的特点。马斯塔巴,不仅在地下有许多墓室,而且还有地上建筑(其形状如同阿拉伯人院子中名叫马斯塔巴的凳子)。埃及初步统一后,法老们为了追求陵墓的威严与壮观,逐步将条形高台重叠升高,后来几经变化,最终演变成金字塔。公元前27世纪,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阶梯形金字塔”的塔身为台阶形,分六层,自上而下逐层缩小,实际上是六个大小不一的“马斯塔巴”重叠而成。古埃及国王斯涅弗建造的第一座金字塔原为一个阶梯形层级金字塔,后来将各层阶梯填平,成为一个角锥体的金字塔;以后,斯涅弗鲁再次命人建造了一座真正角锥体金字塔。可以说,马斯塔巴陵墓文化是层级金字塔向角锥体金字塔发展的文化基础。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阶梯金字塔》图,加强学生对金字塔文明演变历程的感性认识。

  (4)古埃及金字塔的杰出代表。

  目前在尼罗河下游发现的金字塔共约八十多座,集中分布在今天开罗东北部、尼罗河西岸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一带。这些金字塔多数已经成为一堆沙石,尚属完整的有三十多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今天开罗西郊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

  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包括世界闻名的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以及多座小型金字塔。三大金字塔分别是胡夫、哈佛拉、孟卡拉祖孙三代的金字塔,都建于第四王朝(约前2613~前2498年),是埃及金字塔建筑中的经典之作。三座大金字塔沿尼罗河西岸一字排开,塔身为精确的正方锥体,都用淡黄色石灰石砌筑,外面贴一层磨光的白色石灰石。为避免相互遮住阳光,彼此呈斜线排列,既错落有致又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在蓝天黄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巍峨壮观。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古埃及金字塔文明起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问题二、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发展的简单状况是什么?问题三、古埃及金字塔群中的杰出代表有哪些?请你说一说这些杰出代表的总体特征怎样?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知识,讨论难点,学生对话、师生对话,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金字塔群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第二目“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

  本目教材内容以位列吉萨三大金字塔之首的“胡夫金字塔”和“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为例,讲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建筑艺术,探微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说明金字塔建筑群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展现了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1)胡夫金字塔的建筑艺术。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国王时期修建的,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建筑师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选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由于自然侵蚀,现实际高度为137米多),每边约长237米(现实际长230多米)。该金字塔用了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重约2.5吨。

  教材先从胡夫金字塔的外表宏伟特征说起,然后谈论其内部构造的复杂。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处于塔的北侧,高出地面约二十米处,非常隐秘。塔内有上下两条通道,下通道深入塔底30米,尽头有一墓室,内有大量随葬的器皿和食物等;上通道先通过一个墓室,也称“王后室”,再向上直至国王墓室。墓室的墙面和地面都由大理石砌成,表面光滑;墓室顶部为平面,由九块重约五十吨的石板拼成,上面筑有五间小屋,顶部呈人字型,以分散墓室所承受的压力。墓室内壁上,有反映当时生产和生活场景的浮雕,精美绝伦。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胡夫金字塔结构示意图》和《胡夫金字塔内的狭窄通道图》,然后组织师生对话,使学生认识金字塔建造的高超建筑技术。

  胡夫金字塔的科学精确度相当高,塔的四个底边误差不超过20厘米,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此外,胡夫金字塔还坚实稳固,结构精密,石块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物,石块相咬合的接缝严密,连刀片都插不进,令人惊叹。

  教材进一步提出: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帮助的古代,埃及人是怎样建成如此庞大而精确的金字塔呢?教材引用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传世著作《历史》中关于金字塔修建的方法,但希罗多德本人对这种说法也无从确认。因此,有关金字塔的建造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各国的学者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作过许多研究,提出过很多假说或猜想,但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资料回放】内容,加深学生对“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疑难和奥秘”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提问: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其他“疑难和奥秘”吗?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

  (2)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

  教材内容先叙述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赫赫有名的狮身人面像位于哈佛拉金字塔外的东北面,它由整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传说它的面部是根据哈佛拉的面貌雕成的,头戴皇冠,目视前方。身躯呈卧狮的造型,两爪自然前伸。造型很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妖怪斯芬克斯,所以又称斯芬克斯像。狮身人面像将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威猛合二为一,堪称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狮身人面像》图,加深学生对“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教材提出狮身人面像的建筑疑问:古埃及人为什么会在法老的墓地里建造这么一个半人半兽的巨大雕像呢?历史上虽有很多传说,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历史纵横】资料内容,加深学生对“狮身人面像研究中疑难和奥妙”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提问: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建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金字塔建筑群的社会文明价值。

  教材内容论述了金字塔建筑艺术存在的意义: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每年不仅有大批各国的旅游者前来观光,而且还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前来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探索。这段论述对于学生理解“古埃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很有帮助。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本目的【历史纵横】内容,引发学生对金字塔建筑群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和意义的思考,对于教材有关“金字塔建筑群的意义”的分析,如果感觉不足,还可以引用教材以外论述,适当展开,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命运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金字塔的来源”一目。

  公元前27世纪,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开始脱胎于埃及古老的陵墓“马斯塔巴”,逐步向角锥体金字塔发展,埃及第四王朝的金字塔建造进入全盛时期,金字塔的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那么,金字塔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起源的呢?金字塔建造转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由此导入本目学习。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可用PowerPoint出示《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阶梯金字塔图》、《尼罗河自然风貌图》等图片资料,然后结合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社会背景,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尼罗河奴隶制文明是怎样发展来的?古埃及国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对金字塔文明有何影响?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并认识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对于“金字塔建筑艺术发展”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古埃及法老陵墓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是什么?埃及金字塔群的地理分布状况怎样?问题二、金字塔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学思之窗】内容,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中国古代史中“始皇帝来历”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中外文明发展中,比较出古埃及君主和古代中国君主在称呼上的异同。

  关于“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一目。

  本目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金字塔建筑群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动员准备,在班级挑选几名同学扮演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话说节目,让主持人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观赏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艺术,由主持人话说狮身人面像的精彩,主持人充分运用精巧语言,给同学们留下串串谜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学习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

  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你能用具体史实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外观上的宏伟、结构上的复杂、技术艺术上的精湛吗?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精湛艺术的其他知识吗?请举例说明。问题二、胡夫金字塔研究中,遇到了怎样的疑难?请你用史实说一说,对胡夫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学者们作出了哪些推测?问题三、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有何艺术特征?研究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时,遇上了怎样的疑难?你对这一疑难有合理的解释吗?问题四、埃及金字塔建筑群的存在有何历史意义?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开发保护金字塔建筑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理解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疑难,分析出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技术成就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命运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内容,让学生了解众多学者、国家对金字塔研究的不懈努力,在此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入新课时,可用问题情景法导入本课学习,可先用教学多媒体展示一幅埃及金字塔图片或狮身人面像图片,然后教师说:这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神秘国度,确实架构起整个非洲文明,不论是金字塔的伟大建筑技术,还是木乃伊的医学成就,都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金字塔内究竟有着多少密道、当初如何建造而成,一直是现今科学家的热衷议题。教师接着提问:古埃及陵墓为什么被称是“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在世界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请同学们根据导言内容回答。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案例二在分析胡夫金字塔建筑艺术时,用PowerPoint出示《胡夫金字塔结构示意图》和《胡夫金字塔内的狭窄通道》图片,结合教材对胡夫金字塔构造的文字叙述,构建下列知识体系表:

  案例三使用教材【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材料内容,若需要在这些材料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把问题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势利导,破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学思之窗】“对比一下,古代埃及和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异同?”的材料。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一下,古代埃及和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异同?

  解题关键:中外君主称呼的比较

  思路引领:从古埃及和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及称呼含义两方面去比较。

  答案提示:相同点:古埃及和中国古代的君主,是各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两者都有“王”之称;两国君主都把自己神化,古埃及国王自称“太阳神的儿子”,中国古代君主称“天的儿子”。不同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如“皇帝”的称呼就源于“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埃及君主称“法老”,“法老”原意为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的代名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如何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历史地位?

  解题关键:古埃及胡夫等金字塔的建筑艺术

  思路引领:从古埃及胡夫等金字塔建筑技术成就和文明存在的意义两方面去回答。

  答案提示:古埃及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在现存的金字塔中,位列吉萨三大金字塔之首的胡夫金字塔,最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建筑智慧。胡夫金字塔不仅外表宏伟,内部构造也非常复杂,塔四个底边误差不超过20厘米,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以内。胡夫金字塔结构精密,石块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物,靠石块相互咬合,接缝严密,刀插不进。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它不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金字塔建筑群每年不仅有大批各国的旅游者前来观光,而且还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前来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探索。

  2.为什么说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解题关键:古埃及胡夫等金字塔的超凡建筑艺术和建筑奥妙

  思路引领:从古埃及胡夫等金字塔建筑的规模、技术成就、研究中存在的“疑难”等方面去回答。

  答案提示:胡夫金字塔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前,胡夫金字塔一直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的记录。

  胡夫金字塔内部构造也非常复杂,塔的入口非常隐秘,内有上下两条通道,墓室的墙面和地面都由大理石砌成,表面光滑,墓室内壁上,有反映当时生产和生活场景的浮雕,精美绝伦。

  胡夫金字塔建造技术精湛,四个底边误差很小,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整座金字塔坚实稳固,石块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物,接缝严密,连刀片都插不进。此外,在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将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威猛合二为一,堪称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

  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帮助的古代,埃及人是怎样建成如此庞大而精确的金字塔,不能不令人称奇。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1.查阅相关资料,在归纳有关金字塔建筑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设。

  解题关键:金字塔建筑的各种学说

  思路引领:调查的途径有:查阅报刊资料、学术专著图书资料、登访网站等。自己的假设要有一定依据。

  答案提示:(提供:关于“埃及金字塔到底是谁建造的?”的几种猜测)

  猜测一:(百万奴隶劳作的结果)

  人称“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猜测二:(地外文明的杰作)

  由于建造金字塔之说尚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他们经过推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

  猜测三:(失落文明部落的遗产)

  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会灭亡后的遗产,或者是诸如大西洲之类已经毁灭的人类文物的遗留物。

  猜测四:(混凝土浇灌的结果)

  法国人约瑟·大卫杜维斯声称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

  猜测五:(劳工建造了埃及金字塔)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博士宣布,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埃及金字塔是由劳工建造的。这一发现推翻了由奴隶建造金字塔的论断。哈瓦斯博士是在开罗附近的胡夫金字塔脚下宣布这一发现的。哈瓦斯博士今年55岁,被誉为研究埃及古代文物最权威的专家,他说金字塔是由劳工而不是奴隶建造的。

  2.争鸣

  上述是几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关键:金字塔建筑的学说

  思路引领:调查的途径有:查阅报刊资料、学术专著图书资料、登访网站等。自己的观点理由要充分。

  答案提示:赞同英国学者爱德华兹提出的“认为金字塔的修建,和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有关”。

  理由:(1)古埃及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称“金字塔”为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当你站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的意义。

  (2)“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的观点,目前对于外星人的存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历史选修6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2课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新生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

  教学难点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特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中人类体现的精神意识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神庙历史遗址的:努比亚遗址神庙群是古代埃及神庙艺术的集中体现,努比亚遗址神庙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纪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与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庙和菲莱神庙是努比亚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气势宏伟,浮雕因精美而闻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庙文化转移到安全地带,按旧貌重建,避免被人为毁坏的命运,国际力量积极参与,一次国际性救援活动大规模展开了,成功地拯救了几十处古迹,这次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活动,展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课涉及的历史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吸引力,一些具体知识内容的难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情感价值观培养问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把教学活动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态度,达到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教学目标,切忌不能空泛而谈,也不宜用历史结论充当情感感受。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历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庙、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并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分析重点,逐步深入探究“为什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一问题,为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埃及神庙是埃及典型、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与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创造了奇迹般的历史,也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神庙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是哪儿?你游览归来后,你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古埃及神庙的艺术价值吗?问题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旧址,你还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旧貌吗?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历史标志性意义?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

  本目内容叙述了古埃及神庙文明的兴起状况、古埃及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庙的艺术特点等问题。

  (1)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兴起。

  教材先叙述了神庙文明产生的背景: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和混乱,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来又以南方的底比斯为中心重新统一。此时期,古埃及王国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逐渐取代了金字塔,神庙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随后,教材指出神庙建筑的总特征:古埃及神庙,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努比亚遗址的神庙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集中体现了数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

  (2)神庙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是努比亚遗址中最雄伟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庙位于尼罗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两座神庙,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庙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

  教材叙述外部特征说: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这些雕像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是古埃及艺术中绚丽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内部特征说:神庙内部与一般神殿相似,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其进深达60米。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个殿堂的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动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统治时期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俗。

  教材惊叹神庙的精湛之处: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这道阳光被称之为“天堂的火焰”,据说从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阳光都会这般投射到神庙最深处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议教师在知识学习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教师提问:你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部,了解该神庙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可从“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图”,观察出:神庙雕凿于崖壁上;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态威严,气势雄伟等内容。

  教材对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由外观到内部依次叙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庙,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只是规模稍小。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每尊都高达10米。神庙内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丽的塑像,与多数古埃及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学习阿布辛拜勒小神庙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的外观艺术内容有哪些?学生可说出:神庙在崖壁上雕凿,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神庙其他图片,并根据图片的直观内容,提出与图片内容联系密切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神庙艺术特征的认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识拓展过多。

  对菲莱神庙,教材择其精要说:坐落在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努比亚地区另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神庙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庙内雕刻着众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比。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历史纵横】内容,加深学生对神庙建造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内容”,说明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既顶礼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绩与威严”吗?学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上“对太阳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内容来回答问题。

  本目教学,教师还可以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神庙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回到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准备,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出几名同学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莱菲神庙的游览导游家,让导游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畅览神庙艺术美景。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本目内容叙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简单内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等问题。

  (1)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背景。

  早在1901年时,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坝时,努比亚文明遗址几乎淹没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坝的重建,使得努比亚神庙遗址不可避免地将落到了被湖水淹没的命运,1960年以后,努比亚文明遗址更是面临着随时消失在水海的危险。幸运的是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他们在1959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起草了一份国际间合作保护计划,会议后他们查勘和寻访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苏丹之问的遗址,并发表了关于勘察、考古和发掘遗址的建议。在国际社会不懈的努力下,许多的努比亚遗址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护组织发表了一份国际倡议书,呼吁全世界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向他们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抢救努比亚遗址。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历史纵横】之一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背景”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教师引导学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艺术文明价值来说明问题。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为了挽救努比亚文明遗址的呼吁发出后,先后得到了51个国家的响应。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个国家派出考古专家实地调查和勘测,决定将这个遗址整体搬迁,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与保护运动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具体方案是瑞典的专家提出的。根据这个方案,埃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特殊的工艺,把大庙小庙切割成块,分别编号。然后用起重机吊装,搬运到新址,再按原样重新复原。正面的缝隙,全部用石头颜色一样的灰浆补齐。由于切割时注意了接缝尽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装配后的神庙外观几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迹。只是在神庙内部,故意留下接缝,以便游客可以联想起神庙的搬迁。尤为令人钦佩的是,迁移后的大庙,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两天早晨,太阳的光线可以从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阳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国专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亚遗址的四十多处古迹。其中的22座神庙宇,经过测定方位和计算,拆散后化整为零,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按旧貌重建,避免了被人为毁坏的命运。为纪念这次搬迁,在神庙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兰经、两张埃及报纸和一些埃及硬币,以及搬迁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动工兴建了努比亚博物馆,以纪念这次国际救援活动,努比亚博物馆按照古努比亚文明设计而成,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努比亚民族风格,该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公里,在这座博物馆里镌刻着人类活动的历史,也折射出从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纪努比亚文明社会期间人类活动的足迹和环境。努比亚博物馆建成以后,用来记录努比亚文明遗址保护运动过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对本知识点的学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历史纵横】之二内容,加深学生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的辛勤劳作”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问题提问: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中,你觉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样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意义。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问题,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努比亚遗址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

  本目内容既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内容所在。建议教师要采取提问对话的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什么要搬迁?为了搬迁社会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准备?问题二、你能向同学们介绍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过程吗?这次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给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难点,师生对话,解决教学重点知识,学生阅读课文知识,配合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本目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所提供的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供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师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学习目的。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装图》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图》,以此两幅图片设立情景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现场的一名指挥者,你说一说搬迁施工现场需要哪些技术人员?你说一说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施工的简单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参与搬迁活动的内心感受吗?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师生对话或学生相互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

  在“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一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做一个收集工作,收集关于古埃及神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作一个简单的汇报,看哪位同学收集的最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来验证古埃及神庙遗产的真实艺术特征,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情感,又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中,本目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是如何产生的?努比亚遗址的神庙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问题二、努比亚遗址神庙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样的艺术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神庙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一目

  课前同样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与“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有关的材料。通过调查来认识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课堂讨论,主题是“人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途径?”,通过讨论使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以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历史纵横】,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导入学习本目全部内容和【学思之窗】。

  本目内容学习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为什么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心?问题二、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过程中,搬迁人员是如何精心设计、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成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述“阿布辛拜勒神庙”时,可设计挑选若干名同学分别充当“阿布辛拜勒大神庙”、“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导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庙的外观吧!神庙由人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坐西朝东,临峭壁而俯瞰尼罗河,神庙正门入口不大,左右各有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头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视远方,神态威严。大家随我进入神庙!神庙内部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大厅组成,入口的大厅通道两旁,有八尊神像挺立护卫,两侧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着太阳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庙殿堂的顶壁!顶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庙建造最精妙之处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随着太阳的升起,阳光就会从神庙正面的入口射进神庙内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续大约20分钟,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导游介绍说:让我们先从外部,仰视阿布辛拜勒小神庙吧!小神庙也是由人工雕凿在崖壁上,此神庙是拉美斯二世为妻子修建的。规模稍小,故称阿布辛拜勒小神庙。神庙正面入口处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两尊是王后。同学们,随我走进神庙!饱览庙内景观吧!大家看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与其他雕像庄重、稳定的风格不同,这里的王后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大家在神庙墙壁和天顶上发现了什么?对了!是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这些浮雕图案尽管经历了数千年,却依然色彩如故。

  菲莱神庙导游介绍说:菲莱神庙也是努比亚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誉为“尼罗河明珠”的菲莱岛上,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之间,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杰作。请走进神庙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众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无比,令世人惊叹!

  对于“阿布辛拜勒神庙”学习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结构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庙艺术知识。

  案例二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主题为“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最需要的?”。

  观点一: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技术上,可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观点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资金上,可弥补经费不足,度过困境。

  观点三: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效应上,可产生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观点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社会环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活动。

  ……

  案例三学习“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一目。教师可以设计成功搬迁意义的讨论,拓展对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意义的评价。

  例如,(评价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庙的保护使我们追溯到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前的文明历史,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如果没有世界若干国家的友好协作,没有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懈的探索、发掘和细致的工作,这些遗迹就不会保存下来。努比亚文明遗址面临着危险时,人类意识到了努比亚文明遗址的价值,世界保护组织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亚遗址。阿布辛拜勒神庙建筑遗址的成功搬迁,这应归功于国际性的救援活动。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之一

  你能说出其中两处历史文物或遗址成功搬迁的事例吗?

  解题关键:历史文化遗址的搬迁

  思路引领:从我国三峡水电站修建中的文化遗址搬迁找事例。

  答案提示:三峡工程建设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了尽可能地抢救和保护库区历史文化遗存,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把白鹤梁题刻、张飞庙和石宝寨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列为专项保护项目,落实了巫山、云阳、奉节、忠县等地的文物搬迁选址及地点的地形测绘和地质勘察工作。涪陵白鹤梁题刻是记载唐代以来长江水文资料的国家级文物保护遗产,为重现白鹤出水的景观,有关专家制定了水下博物馆、岸上博物馆以及水中陈列馆复制等保护方案;云阳张飞庙是最受百姓景仰的建筑,其异地搬迁到磐石镇已取得实效。

  【学思之窗】之二

  请查找资料,举例说明类似的成功范例。

  解题关键:人类文化遗产成功搬迁的事例

  思路引领:从当今世界的文明遗址拯救或搬迁中找事例。

  答案提示:

  例一:(比萨斜塔的拯救工程)

  鉴于比萨斜塔不断地倾斜,科学家估计若不对比萨斜塔进行相应的纠偏,它会在不久的某一天轰然倒塌。过去曾有人预测,比萨斜塔将于2003-2004年间倒塌。意大利政府于1990年开始实施比萨斜塔的拯救工程,2001年工程结束。整个工程耗时十二年。纠偏后的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比拯救前减少43.8厘米,已基本恢复到18世纪末的水平,足以确保它在三百年内不会发生倒塌的危险。工程除了使用大量钢铁固定塔身外,还在塔北侧地基下抽出部分渣土,以使斜塔自然北移。工程有意不彻底纠偏,从而保留了斜塔斜而不倒的特色。

  例二:(拯救巴米扬大佛)

  自巴米扬大佛惨遭毁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阿富汗政府一直在努力修复巴米扬大佛。巴米扬国际修复小组决定采取修补的方法来恢复巴米扬大佛的全貌。这方法要求专家把所有被炸成碎片的巴米扬大佛的石块全部摊放在地面上,并一一给它们编上号码,再像搭积木似的互相拼凑起来,之后再用天然的材料填补遗缺的地方。修复后的巴米扬大佛仍将保持原来的那种神韵与风格。

  例三:(拯救泰姬陵)

  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泰姬陵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曾经洁白的躯体已经出现片片黄斑,大理石台阶遭到严重磨损并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遭损坏。为修复泰姬陵,建筑师想尽办法。他们从古代印度妇女养颜美容的秘诀中受到启发,将稻谷、牛奶、酸橙和黏性泥土混合在一起,作为维护泰姬陵的特殊材料,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泰姬陵恢复其洁白容颜指日可待。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过程对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有何启示?

  解题关键: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的意义。

  思路引领:从阿布辛拜勒神庙成功搬迁的意义和影响两方面归纳。

  答案提示:当今社会人类挽救珍贵的文化遗产问题日益迫切;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需要国际社会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的援助;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抢救活动,也是人类成功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壮举;阿布辛拜勒神庙搬迁的国际救援运动,显示了人类对自身历史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提高;只有增强人类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意识,才能使人类古迹承载的历史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收集照片和文字材料,办一期介绍拯救努比亚遗址的情况的壁报。

  解题关键:拯救努比亚遗址的情况

  思路引领:调查的途径有:查阅报刊资料、学术专著图书资料、登访网站,还可访问当事人等。资料表现形式:图片、文字、图表等等。

  答案提示:(略)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人民修建金字塔时的情形

  “国王齐奥普斯(即胡夫)当政的时候,人民却大倒其霉了,……他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指定一些人给他从阿拉伯山中的采石场把石头拉到尼罗河岸……另一些人的任务是接过这些石头,并把它们拉到称为利比亚山的山那里去。他们分成十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三个月。在十年中间,人民都是苦于修筑可以使石头运过去的道路……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二十年,……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成功的”。

  希罗多德《历史》卷Ⅱ第124页转引《世界上古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50页

  古埃及采石场和人形石棺

  埃及考古学家和建筑工人,不久前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部的阿尔马迪区,发现了大约3500年前的古代墓地,并出土了刻有象形文字的人形石棺等文物。

  这些石棺是开罗建筑工人在阿尔马迪区的库契卡村施工中偶然发现,并经考古学家鉴定确认的。这里是埃及著名的古代采石场,世界闻名的埃及大小金字塔和神殿,就是用这里的石头建造的。

  发掘的石棺共15个,都雕成人形,它们都是用石灰岩加工制成的,石棺的外侧和内侧刻有象形文字,文字涂有鲜明的色彩,从这些象形文字中可以辨认出前15世纪图特摩斯三世法老的名字。

  《三千五百年前的人形石棺》光明日报1982年

  2月24日第4版“国外考古栏”

  古埃及人民对胡夫等法老的憎恨

  埃及曾有106年是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想起这两个国王(即胡夫和哈佛拉)时,恨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们很不愿意提起他们的名字,而是用牧人皮里提斯的名字来称呼这些金字塔,因为这个牧人当时曾在这个地方放牧他的畜群。

  希罗多德《历史》卷Ⅱ第128页转引《世界上

  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建筑金字塔的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

  虽然这两个国王(即胡夫和哈佛拉)建筑金字塔作为他们的坟墓,但是他们谁也没有埋在里面。由于人民在建筑金字塔时受尽千辛万苦,由于这些国王做了许多残忍凶暴的事,人们满怀怒火地起来反抗那些使自己受苦的人,并且公开地要撕碎他们的尸体,狠狠地把他们抛出坟墓之外。

  狄奥多拉《历史集成》转引《世界上古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狮身人面像

  建于公元前2650年的吉萨第二座金字塔,人们称它为哈佛拉金字塔。它位于大金字塔西南面,比大金字塔低约3米……哈佛拉塔的特点是,它有着更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包括用大石块建成的两座拥有许多殿堂的庙宇──上庙和下庙,当年的葬礼和祭礼就在这里举行。下庙的西北边屹立着一座雕有哈佛拉国王头像而配着狮身的大石雕像,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狮身人面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雕像之一。

  相传,公元前2610年,哈佛拉在巡视自己的陵墓──哈佛拉金字塔工程时,发现在干谷采石工地有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永存于世,他别出心裁,下令石匠们将巨石按他的脸庞与雄狮的身躯雕成一座石像,象征帝王的智慧和狮子的威猛集于一身。雕像面向东方,高22米,长57米,脸宽5米,耳朵长2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有“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颔有帝王的标志,长须下垂。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雕像脸上的色彩早已脱落,圣蛇和长须也不复存在,而且鼻子塌陷,容貌丑陋。传说18世纪末,拿破仑侵入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把雕像的脸鼻打坏了。也有传说,中世纪埃及的军事统治者曾以雕像为目标,练习射击,把雕像的脸部破坏了。如今雕像两前爪之间还残存一块“纪梦碑”,记述着一段据说发生在1400年前的维修雕像的有趣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金字塔的建筑,从形成、发展到衰落,在古代埃及历史上大约延续了1000多年的时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便完全停止下来,目前在埃及的广阔土地上,还屹立着79座大小金字塔。

  陈忆村《金字塔漫步》载《外国史知识》1983年

  第1期第18页

  2.课文注释

  关于古埃及法老、胡夫

  法老(Falao)古埃及国王的称呼,出自古埃及文per-o,在希伯来文中译作“法老”,原意为“大房子”、“宫殿”。约中王国时期在某些颂词中用来称呼国王。在新王国18王朝时正式成为国王称号。至22王朝时为其他新尊称和头衔所代替。古埃及实行典型君主专制制度,法老是古埃及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总代表,集政权、军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自称阿蒙神或拉神(均为太阳神)之子,拥有支配臣民和社会财富的无限权力。在古埃及文献中,凡法老名字均被一椭圆所环绕,象征法老受着太阳的辉映和庇护,君权神授。法老头戴红白双色冠,红色象征上埃及,白色象征下埃及,意为上、下埃及之王。(郭小凌)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许嘉璐主编

  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坟墓,因其形似汉字的“金”字,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于第3王朝第一个国王乔赛尔。当时,他让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一个坟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设计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石造马斯塔巴,地点在萨卡拉。但乔赛尔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满意,觉得不够庄严雄伟。于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这就成了现在仍可见到的乔赛尔的层级金字塔,它高61.2米,底边东西长123.3米,南北长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庙,整个建筑群则用围墙围了起来

  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是一个希腊词语,但它的起源却是古埃及。在希腊人眼里,斯芬克斯是神话中的一个怪物,有女人头、狮身和鸟翼。他的父母是皮同和厄客德娜,皮同有100个头,又力大无穷,厄客德娜是他的妻子,半人半蛇;许多神话中的怪物,如刻耳珀罗斯、许德拉和客迈拉都是这对夫妻所生。斯芬克斯在忒拜附近的山岩上生活,向每一个过路人提出同一个谜语;猜不出谜底的人就会被他杀死。就这样,许多人死在了斯芬克斯脚下,直至有一日俄狄浦斯破了这个谜团,斯芬克斯投海自杀。他注定的命运就是这样:谜语破解之时就是他的死亡之日。(顺便提一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谜语:“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晚上用三条腿,这是什么东西呢?”俄狄浦斯回答说:“这就是人啊!幼年时人在地上爬,成年时人用双脚走路,而到老年时人要拄着拐杖。”)但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斯芬克斯既非女人,也非怪物,还让行人猜谜语──这些都与希腊人不一样;斯芬克斯是国君或者说是神的雕像,狮身象征着他的力量。他被称之为“舍塞普—安赫”,意思是(法老的)“活的形象”,它的希腊名字重新回到埃及,是在后来才发生的。

  底比斯

  底比斯是古埃及帝国全盛时期都城遗址。在开罗南约700公里的卢克索镇,跨尼罗河东西岸。面积约15.5平方公里。现存最早遗迹属第11王朝(前2133—前1991)时期。东岸北部称卡纳克遗址,有神庙建筑遗存多座。西岸称“死人城”,为历代君王墓葬、庙堂所在处。距河流最近的沙漠边缘峭壁处建有金字塔。新王国时期统治者为防陵墓被盗,选择西南一偏僻山谷作墓地,该处俗称“国王陵墓谷”,有王陵60座,其中哈特谢普苏特王后墓长达213米。在附近另一山谷内发现70多处19、20王朝王后等人陵墓,今称“王后陵墓谷”。两处墓地陵墓大多被盗。在谷地边缘建有丧仪庙堂,重要的有哈特谢普苏特殿、阿蒙霍特普三世殿、塞提一世殿、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殿等。遗址不远处分别有18、19、20王朝的高级官员墓地。

  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RamsesⅡ)是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前1304~前1237),在位67年,很多伟大的神庙建筑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公元前1304年,拉美西斯二世继位,他力图恢复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的帝国版图,发动了对西亚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公元前1299年,在叙利亚的卡迭石城下与南下扩张的赫梯人进行决战,战争延续十几年。公元前1283年,与赫梯国王哈图西利斯三世签订和约,条约除确定双方之间互不侵犯和永久和平外,还包括双方结盟共同对抗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以及相互引渡对方逃亡者等内容。拉美西斯二世经过多年战争,巩固了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统治。拉美西斯二世还发动了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战争。

  关于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建造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由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275年前后所建。这座神庙在设计与建筑上,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是真正伟大的世界奇迹。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最有作为的法老之一,一生中以修庙和打仗著称。他修建的神庙之宏大精美,从阿布辛拜勒太阳神庙可见一斑。

  阿布辛拜勒神庙高约33米,宽37米。整座神庙原本是建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1960年才把它迁移到现址。

  神庙内有精心雕刻出的一尊尊雕像,墙壁和天顶上饰有色彩鲜明的浮雕图案。四面的石壁上刻满了彩色壁画,描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生活情景以及征战情况。最里面的小厅是圣殿,供奉着太阳神。

  1813年这座神庙还无人知晓,因为它们被埋在沙里。1817年神庙被发掘出来,此后便一直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3.参考书目

  《考古的故事》(图文版)郭喜亭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金字塔的传奇》(捷克)扎马罗夫斯基著汪小春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神秘的文明──人类文明之旅丛书》关银凤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许嘉璐主编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世界史·古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