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贷出了额度会下款:武学与佛学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4:49

[转] 武学与佛学

转载自  一剑飘雪    转载于2009年10月12日 10:59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举报  

武学与佛学  

 

      佛学有武术,少林寺、五台山都有,门外对此一直有异议,佛门以慈悲为怀,为何要修炼那些杀害生命的法子。其实,佛家密教中的“息、增、怀、诛”四大法门中,“诛法”即是杀法,而且“诛法”的源流也很久远。相传,释迦牟尼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曾为了救五百个珠宝商人的性命,而杀死了一批强盗,释迦牟尼冒着造杀业堕地狱的危险而舍己救人,不仅没有入地狱,反而成佛。“诛法”的精义在于:以大悲心杀除魔恶,为救众生而杀众生,为度魔恶而杀魔恶。“诛法”的修炼也很是不易,但也不出“修定观想”的范畴。

    一、站桩与净土宗

   佛学是一种体验性哲学,释迦牟尼就是通过禅定体验到宇宙及生命的本质的。武学首先就是一种对肢体运动多种状态的体验,习武者不吃苦、不流汗只能是一个“嘴把式”,就像学佛离开了禅定就会永远停留在“口头禅”上。学佛与学武的方法也有相似之处,学佛有二种途径:一是先通佛理,而后悟出佛法,二是通过实修佛法而通佛理,最后都是法理合一;习武者或是通过修炼而领悟拳谱、拳理,或是由拳谱、拳理指导修炼,有功夫者而不知拳理,只能算是个傻把式,而“嘴把式”又大多没什么真功夫。中国的内外家功夫都主张要想练出真东西必须先站桩,尤其是内家拳想低身下势出大功夫,不站桩根本就蹲不下去,近代的王芗斋先生又把站桩发挥到了极致,而创意拳。意拳自然要用意念观想了,这就与净土宗的修炼方法有了相通之处。

   公元415年,慧远大师入定十七天,在定中得见净土极乐世界,出定后创立净土法门。在《观无量寿佛经》中第一观就是落日观,是光明藏,观想无量光。在内家拳则大多是观想气,但也讲究光,象汪永泉传下的杨式老架太极拳的练法,就有炼神歌诀云:“宇气落顶头光释”和“勃然不懈背光生。”在汪老传人的著作里还反复强调行拳时要观想三个气圈和手心上的小气球,这应该是练习太极外丹的方法。峨嵋十二桩虽是临济派的功夫,但其修炼思想主要是源于道家经典《黄庭经》,修炼峨嵋十二桩至四次第以后,则完全“闭目修观,观五脏的光气反应”,“继用照法,继观身体的长短”。六次第身体要化光,而七次第以上则完全是借鉴佛学的修炼方法“七忘身,自己身感不复存在,呈见遍体光明,身如气泡的境界。八忘身,进一步则达忘身化光阶段。九假我,‘十二宫神’出现,是练神还虚阶段”。

   观想是佛、道二家入门的功夫,而内家拳的思想根基就是丹道和佛学,因此在内家拳的修炼中,观想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意念不可过重,前人有云:“道之大患在于用意”,不可不慎。

   二、内外无碍与华严宗

  “六神通”是内外无碍,武学中传说的轻功和凌空点穴之类与“神通”贴点边儿,这里只是就修炼的境界与华严思想相比较,华严思想是“事事无碍”,澄观和尚明示:“观事事物物悉大小相融,一多相即,遍摄无碍,交参自在。”一句话就是:“万物一心,圆融无碍。”从时间上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圆,而时间与空间又是相合相融、不可分割的,修炼者不可有分别心,要把宇宙想像为无内无外、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一个圆融整体。而武学在修炼至高深境界时,既会对时空没有了分别心和执着。

   藏密源于龙树菩萨的华严思想,除去一些迷信色彩,最终都是要靠实修来证悟到圆融境界。刚波巴是米拉日巴的弟子,师傅告诉他:当你证悟时,即会发现我与佛陀并无差别,你就会见到本性,你修行的障碍即会消失,到时你可以试一试圆融无碍的感觉。刚波巴证悟后,即运气于指,凌空将一个土堆击碎,体会到了内外无碍的境界。这种功夫如果用于技击,是不是会像金庸小说写的那么神奇?

   三、唯识与丹田

   胡兰成先生在《禅是一枝花》中谈到宝积禅师的垂语,“三界无法,何处求心。”时,认为:“法还是有……玄奘的‘唯识论’是对印度佛教的一个革命。”这一点不敢苟同,因为“唯识学”是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的主要功课,这原本是印度的佛教哲学。但胡先生说:“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这话非常有道理,同时也为武术能够做为一门修炼身心与道相合的学问拓展出了更深遂的境界。按胡先生所说修炼丹田,即是对末那识进行修炼,而丹田又是中国内外家武术练功的主宰,末那识主司人的意识,潜意识和思维方式,历来内家拳的大家也都是以开发丹田的潜能为修炼根本,如果再配合形而上的心,既阿赖耶识,岂不真能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化境!

    武学修炼者首先要把自己的肉体看作是一堆有点灵性的铁矿石,先命后性,命功修炼成人参鉄,再结合性功修炼,化成百练钢绕指柔。这与佛学修炼过程不谋而和,吴信如先生在《地藏经法研究》中有这样的修炼理论:“可以说在欲界天下都是粗身”“如果修禅定进入初禅,那么就进入了第二重身体,细身细心”“还要在第二重身体的基础上再修,因为细心细身里还包括一个细微身、细微心。粗身粗心等于矿石,细身细心等于矿石里提炼出的黄金。细微身细微心等于将黄金炼的纯而又纯,99.9%,此时心、耳、鼻都没有了,只有一个第六意识,在这个基础上再修,再发掘,那就是最细微身心,就是我们的法身,所以我们的人体是宝贵的。”

   少林武术被称为金刚禅法,意为修炼金刚身的禅,身不修则心不定,少林武术是少林僧人降魔护法和调理身心的重要手段。峨嵋十二桩则是南宋临济宗的白云禅师所创,是通过武功与丹道相结合的修炼方式,来证悟佛学的“假我”和“真空”,而其修炼的精髓即在于“圆空法生。”近代一直对于峨嵋十二桩创于何人而执有争论。其实,这就像你到了黄岩,你吃到了品味极佳的蜜桔,你就只管享用罢了,何必要知道那只桔子产在那棵树上呢!

   纵观武学和佛学的发展历程,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禅定而勘破了生死,见到了本性,成为了大智慧者——佛,然后因觉悟之道至简可人类执迷之深而遗憾,发心要度化众生,可惜有慧根者和能禅定的人又太少了,于是就方便说法,经众多弟子的丰富和集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臧经》了。武学一开始叫手搏,后来叫功夫,再后来叫武艺,再后来叫武术,我借鉴了孙禄堂大宗师的“拳学”说法,发心倡导武学,就是想把它从一种肢体语言进化成一门有着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学问。

       佛学的发展是因越来越复杂而成佛者越来越少,方便出下流,释迦牟尼因方便说法而被后世神化、偶像化,佛学也被宗教化,完全违背了释迦牟尼的初衷,现在你再想恢复到原始佛学的本来面目,已经不可能了,再去讲“真空”才能“妙有”,“法空”才能“见性”,有几个人能相信!因此才把现在称为“末法时代”。而武学的发展必须要赋予其文化内涵,丰富其思想理论,要把一种简单的肢体语言复杂化,才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存在。

       在今天的寺庙里,很多僧人都忙于释迦牟尼所说的五种邪命的活计:看相、算命、看风水、观天相、说吉凶;更多的人到那里去拜佛,求的也是钱财官运,以出世间法去寻找世间的荣华富贵,岂不可笑!一个没有了公平正义的群体、民族和国家,即使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富有,也毫无意义;在一个医生不想救死扶伤、教师不想教书育人的道德沦丧的国度里,钱越多,就离人的基本生活法则越远。未来武学的发展则应该以世间法去追求生活的超越,并使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