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通讯录 没了:1966·江青从文艺舞台跳上政治舞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35:24
非常年代(1966-1979)《今古传奇·纪实版》 , I +[61  
U<g ly  
1966·江青从文艺舞台跳上政治舞台 sJsnf"(m1  
V5 'A?F  
z KROc3  
 从毛泽东对文艺的不满中,江青窥见了攀向权力的天梯。批“鬼戏”,树“样板戏”,炮制全盘否定、无限上纲的《纪要》……通过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结盟”,她一步步走入“红都女皇”梦。 >Xpuo  
   klt|tGXw5h  
  江青不甘心空有“第一夫人”的头衔,她更需要政治权力;毛泽东对文艺界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江青投其所好,全盘否定建国15年来文艺工作的成绩 -:1G*e5rN  
   2:K[C>75  
  1963年2月22日,上海红都剧场正在演出沪剧《红灯记》。 VV((@]d`""  
  这是一出深受观众欢迎的戏,它也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大幕拉开不久,被张春桥等神秘地称为“女客人”的江青就悄悄地光临了剧场,她静静地坐在那里,观看演出。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她的心里也有了一个明确的打算——要把这出戏树为样板,为她登上政治舞台当“跳板”。 EX7/LKJ  
   &%Rw?'5T  
  当初江青在嫁给毛泽东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对她作出限制性规定,也就是“约法三章”:一、毛、贺的夫妇关系尚存在,而没有正式解除时,江青同志不能以毛泽东夫人自居;二、江青同志负责照料毛泽东同志的生活起居与健康,今后谁也无权向党中央提出类似的要求;三、江青同志只管毛泽东的私人生活与事务,二十年内禁止在党内担任任何职务,并不得干预过问党内人事及参加政治生活。 7?EB\n":  
  如果说江青认为第一条是对她的侮辱的话,那么第三条对其政治权力的限制,更是江青所不能容忍的。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看到毛泽东成为党和国家的主席,她的政治欲望就愈加膨胀,她要染指政治,她要当权。于是,她要求出来工作。 t{Quim  
  经过再三斟酌,组织上给她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务——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这是一个虚衔,但对江青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她要通过文艺界出风头,抬高自己的地位,为涉足政界奠定基础。 p9^V^LZ  
  江青上任不久,就开始行使其权力——对电影《清宫秘史》提出批判。她认为《清宫秘史》很反动,是一部“卖国主义的片子”。但她的话并没引起其他人充分的重视,这让她很不舒服。 9ADwGAgM  
  1951年,她在文艺界出了一次风头。那年2月,电影《武训传》在全国上映,颇有反响。然而江青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她对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周扬说:“《武训传》是一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影片。”周扬却不以为然地说:“有点改良主义没有什么了不起嘛!”江青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她心里有些嫉恨。 - d  
  然而,在《武训传》的问题上,江青却“赢”了。这一年的5月20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江青即带了“武训历史调查团”,前往山东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并亲自写了《武训历史调查记》,在7月23日至28日的《人民日报》上连载。江青胜利了,她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gm#bw  
   o.zF  
  1954年,因为两个“小人物”,江青与周扬等又有一次交锋,这一次她又胜利了。 2a9/\Uy  
  这两个“小人物”是李希凡和蓝翎,他们合写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登载在《文史哲》杂志上,毛泽东颇为欣赏,决心对“唯心主义”的“繁考证”进行批判。江青得到这个信息后,带病来到《人民日报》编辑部,找周扬、邓拓、林默涵谈话,要求《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章。周扬虽表面应承了江青,但这件事并没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转载之事亦不了了之。 b?6Za@a>  
  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其他有关的同志,写了一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他狠狠地批评了周扬等抵制江青的人,说他们不理会江青的批评与建议。 Tj#}1&/  
  这一次,江青笑了,她找到了克敌制胜的“王牌”,即借助于毛泽东的权威。她再一次感到,离登上政治舞台为期不远了。 THbnH]5O  
  1962年前后,江青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从事专门的工作。她用了大量时间,看了当时公演的几乎全部舞台剧目。7月,当江青看过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硬说《海瑞罢官》影射现实,配合翻案。她提出:此剧存在严重政治问题,应该停止演出。在此前后,她还对当时社会上公演的戏曲剧目作了“目前剧目混乱,毒草丛生,鬼戏泛滥”的结论。 j Ald|  
  1962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9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特别强调了抓思想意识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wK'%p  
  江青也趁此机会向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提出,舞台上牛鬼蛇神和鬼戏问题严重,希望文化部注意。江青的这一谈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毛泽东的意见。 Aq%_{yo7  
  1963年4月3日,中宣部发出了停演“鬼戏”的决定。 [{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提到: 4P/!sF9]  
  对修正主义有办法没有?要有一些人专门研究。宣传部门应多读点书,也包括看戏,有些坏戏也要去看。有害的少,好戏也少。两头小,中间大,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有点西风压倒东风。东风要占优势。梁山泊不出粮食,采茶灯不采茶,旧的剧团多了些,北京的京剧团就不少。过去的文工团只有几个人,反映现代生活,不错。 ({n^6t 3  
  毛泽东对文艺界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一直希望“崭露头角”的江青投其所好,要进行“京剧革命”,要当“旗手”。 ob   1963年下半年,戏剧界和文艺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戏剧,特别是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能不能演现代戏?怎样演现代戏?之后,全国逐渐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编演现代戏的高潮。  QQn"4 `  
  1964年6月5日,全国瞩目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隆重开幕。参加演出的有29个剧团,演出了35个剧目。演出盛况是空前的。然而,在观摩演出大会期间的一次座谈会上,江青却与多数人唱起了反调:“京剧革命现代戏是演起来了,可是,大家的认识是否都一样了呢?我看还不能这样说。”接着,她别有用心地提出两个数字。 jg5_> Q  
  第一个数字是:全国有3000个专业剧团,其中八十多个文工团,九十个左右的话剧团,二千八百多个戏曲剧团。在戏曲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有牛鬼蛇神。那九十几个话剧团,也不一定都是表现工农兵的,也是“一大、二洋、三古”,可以说话剧舞台也是被中外古人占据了。剧场本是教育人民的场所,如今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封建主义的一套,是资产阶级的一套。这种情况,不能保护我们的经济基础,而会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 {?~HEJ"  
  第二个数字是:我们全国工农兵有六亿几千万,另外一小撮人是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分子。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还是为六亿几千万人服务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共产党员要考虑,而且凡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文艺工作者都要考虑。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解放军为我们守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他们常说的艺术家的“良心”何在? fW#2$1'\  
  戏剧工作者建国15年来所做的辛勤努力和工作,被江青的几句话,就给全部否定掉了。 ~Ao=OP  
  1965年春,《红灯记》在上海演出,引起了轰动。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认真地向京剧〈红灯记〉学习》一文,其中写道:“……看过这出戏的人,深为他们那种战斗的政治热情和革命的艺术力量所鼓舞,众口一词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3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袁雪芬的《精益求精的样板》一文,也称赞《红灯记》“为我们起了样板的作用”。 W2-6mD;9  
  江青一伙觉得“样板”一词很受用,决定把“样板”一词移为己用,“样板戏”很快就叫开了。 #U7"XAVem  
   _^! i9%  
  “文艺旗手”巧取豪夺,硬说样板戏是她“呕心沥血”搞出来的。“两虎”相争,周恩来被江青弄得很被动 z!>=y+Zd!  
     江青以“文艺革命旗手”的姿态,开始抓所谓的“样板戏”了。被江青选中要重点“关心和扶持”的剧目,都是在1964年京剧观摩演出会上获奖的优秀剧目。江青强令这些剧目做细枝末节的或荒唐的改动,然后贪天功为己有,巧取豪夺,硬说这些样板戏是她“呕心沥血”搞出来的。 L9q= I>  
  有的演职员对江青夺戏的做法有些不能理解,张春桥就为她找出合理的解释:“下级拟订的工作计划被上级批准,这个计划就是上级的了。” 2!;X 47'  
  在观摩演出期间,曾发生了一个“二虎”相争的故事:这“二虎”即《奇袭白虎团》和《智取威虎山》。 Z`[eT2|<  
  《奇袭白虎团》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根据志愿军虎胆英雄杨育才带领侦察班捣毁白虎团指挥部的事迹编的一出短戏。志愿军回国后,该剧团成员集体转业,并入山东省京剧团。《奇袭白虎团》也就成了山东京剧团现代戏的一个保留剧目。 7J[ aM  
   "!?4jx  
  1963年秋,为迎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山东省京剧团重新排演《奇》剧。重排后的《奇袭白虎团》上演后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并引起了山东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指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严永洁亲自抓《奇》剧的加工提高,力争在观摩大会上叫响。 sd jXgL"=N  
  在严永洁的直接领导下,剧团组织力量对《奇袭白虎团》的剧本又进行了认真修改,除了尽力完善人物形象外,着重突出了武打技艺,用简洁、洗练、鲜明、生动的京剧艺术手段表现出一连串紧张的战斗场面,大大增强了《奇袭白虎团》以“做、打”见长的现代戏的魅力。 +|=:H*P9  
  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奇袭白虎团》果然轰动了。6月19日晚9点20分,刚参加完一个外事活动后专门赶到人民剧场的周恩来,观赏了《奇袭白虎团》最后一场戏。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登上舞台,边与演员握手边说:“尽管我只看了一场戏,但很振奋。你们演得很好,我要请你们到中南海演出。” 9<>$w9Z&  
  这热烈的场面使江青和张春桥很恼怒,因为《奇袭白虎团》的声势压过了另一只“上海虎”——江青和张春桥扶植的《智取威虎山》。 ,1PR{?!K^  
  《智取威虎山》原来并不是上海的专利。早在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就根据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过《智擒惯匪座山雕》。一度,这出戏也大受欢迎,但后来,这出戏被江青以“大毒草”为名一棒子打死。因为是时上海京剧院正在排演根据《林海雪原》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而这一剧目是张春桥亲自抓的,江青意欲给予扶持的“重点剧目”。 amncW?[A  
  眼看着《智取威虎山》没有《奇袭白虎团》火,江青要为《智》剧争个高低。 ?z`QXRzd  
  7月17日晚,早在一个月前就要请山东京剧团到中南海演出的周恩来,突然接到江青捎来的信,说中南海今晚不能去了,要另换他处。周恩来只好取消原订计划,陪毛泽东在另一处剧场观看上海的《智取威虎山》。 dx*'^WJbB  
  《智取威虎山》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但江青并未就此罢休。在观摩大会第一轮观摩结束后,江青又在大会领导小组和各代表团负责人会议上发言。她指责了新华社报道演出的一篇稿件。 aq'l`D2P  
  “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大家都看见了吧?”原来这篇稿件把《奇袭白虎团》放在了《智》剧之前。“你们说,为什么要这样宣传?这样不好嘛!主席还没看《奇》剧呢……” ohVdDpHmb2  
  她又拿起另一张报纸说:“我这儿还有一篇文章,也是捧《奇》剧,压《智》剧的,要不要给你们读读?他们这是想干什么?我要找他们问问!”江青指的是《光明日报》发的一篇剧评,该剧评不客气地指出了《智》剧的毛病,同时与《奇》剧对比,赞扬了后者。 XTH:iDO  
  江青后来为此事迁怒于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因为这篇文章是他签发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默涵多了一条反对样板戏的罪状。 K6D #WAc  
  后来,《奇袭白虎团》在江青的强制下作了修改,成为江记样板戏,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F=2.@Zdex  
  至于《芦荡火种》,江青夺来得更为容易。7月23日,毛泽东看了《芦荡火种》,说:“胡传魁形象塑造得好,阿庆嫂、刁德一都塑造得好,兵的形象不够丰满,指导员郭建光的音乐形象不成功。这个戏的风格,后边是闹剧,戏是两截。”还建议秘密工作要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p(r`5 ZP  
  关于这出戏的名字,毛泽东建议还是叫《沙家浜》好,他幽默地解释道:“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关于表演艺术处理,毛泽东说:“不要亮相是不对的,指导员和兵一起亮相,开打,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的。” cCb'qwbtp  
  江青又看到了时机。几天后,她到剧团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剧名改为《沙家浜》为好。” F[K*%D  
  既然指示是江青传达的,就说明江青已参与了这出戏的修改,自然《沙家浜》就是她的戏了。 "5>BO R."  
  江青在拼命树她的几个“样板”的同时,把那些没有被她选中或她无暇过问的剧目,都扣上了种种帽子,如:“为某某人树碑立传”、“为封资修张目”、“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等,打入冷宫。 Mc2;'Dmy  
  1967年5月23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首都召开了史无前例的纪念大会,到会的文艺界人士有一万六千多人。 @<|zKy3v  
  从这天开始,八部样板戏正式登上首都舞台,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沙家浜》。从此以后,江青的名字和这八大样板戏紧紧地连在一起。

  江青宣布了几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外传”,特别“不准让北京知道”。经过6个小时的密谈,林彪这座“尊神”决心为江青“保驾护航”,两个反革命集团就此“结盟” e{lzEIF0  
   0t=yW*C7  
  1966年1月21日,江青专程乘车从上海赶到苏州拜会了林彪。此时,在军队中,林彪可以说是说一不二的头号人物。江青正是看中了林彪这一点。 :]E:w@x  
  林彪也果然“识时务”,尽管他一直在直线上升,但他知道,要想爬上更高位,还须仰仗江青,因为“第一夫人”的地位毕竟与众不同。更何况,江青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对于这一点,善于钻营的林彪看得明明白白。这也决定了江青与林彪一拍即合。经过6个小时的长谈,林彪这座“尊神”要为江青“保驾护航”了。 i!n&>C?Fh  
  当天晚上,林彪即通过叶群打电话给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安排所谓的文艺座谈会。 (,r}k+sH  
  叶群传达“指示”:“江青同志想找几个部队搞文艺工作的人谈谈,你们选几个吧,参加的人不要多。这件事林总已经同意了。”“谈什么内容?”刘志坚问。“不清楚,可能是研究三大战役的创作吧。”叶群搪塞了几句,旋即挂断了电话。 k/)|O'$H-  
  刘志坚挂了电话后,马上打电话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汇报。肖华由于身体不太好,经常需要在家休息。听了刘志坚的汇报,肖华心里不觉一沉:江青出于什么目的召开这次座谈会呢?肖华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尽管“林办”要求肖华去参加座谈会,但他认为刘志坚去更合适,他说:“我事情多,身体又不好,文艺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你是主管宣传文化的,了解情况,还是你去吧!” d`KH}+ljo  
  于是,肖华和刘志坚商定了参加座谈会的人员:由刘志坚带队,同去的还有总政文化部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总政宣传部部长李曼村、秘书刘景涛和熟悉三大战役的《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肖华还对参加座谈会的人员“约法三章”:一、部队文艺工作的方向是对头的;二、只带耳朵听;三、江青如果提出问题,与事实出入大,暂不要与她争,有什么意见带回来汇报、讨论。临行前肖华再三嘱咐:“江青同志是个病人,她对部队文艺工作有什么批评,你们不要当面辩解……” "|2v< _y  
 2月2日,刘志坚一行6人从北京到达上海。当天下午,江青就派人送来了“座谈会”的必读文件:《毛主席于1944年在延安看了〈逼上梁山〉后写给平剧院的信》、《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和《毛主席对文艺界的两次重要批示》。 oGms*k82[^  
  不久,江青又派张春桥到饭店接刘志坚,一起到江青处“聆听”她的“教诲”。 R<,|7)53R  
  见到刘志坚,江青笑着打招呼:“哦,终于把解放军这座‘尊神’请来了!我们的文艺界不像样子了。让帝王将相、洋人死人统治了。毛主席的批评,他们就是不听,我的意见就更没有人听了。”江青又抱怨道:“我没有办法呀,困难呀。我去苏州找林总,要请解放军这座‘尊神’支持我。” vI_O&;HZ  
  刘志坚赶紧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电话记录。这是叶群打给刘志坚的,要他仔细作了记录。“我临来时,林办要我把一段话念给你听,”刘志坚用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逐句向江青转达,“林彪同志说:‘江青同志昨天到苏州来,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能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 #R7-5O7  
  听了这段话,江青很兴奋。“这是春风呀!”她顺便又恭维了刘志坚几句,“志坚同志呀,毛主席说你是劫法场出来的,对你们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同志,我要好好学习呀!……” U`vNE*+  
  所谓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了。这只是“一人谈”的“座谈会”——会上只有江青一人谈,大家听。在座谈会刚开始,江青就宣布了此次座谈会的几条纪律:“这次会议不准记录,不准张扬,特别不能让北京知道。我说的不只是北京市委,而且包括所有在北京的头头都无权知道。像彭真、周扬这种人巴不得专我的政呢!” pr\]yM`  
  这次所谓的“座谈”,直到2月19日才结束,江青对大家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有事,暂告一段落,你们可以回去了。”座谈会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CKm#TreS&  
  “座谈会”结束后,刘志坚出于要向总政治部党委汇报的考虑,于2月20日晚整理成约三千字的题为《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汇报提纲。 P0{K!e  
  汇报提纲中写道:“在文化战线上存在着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现在已24年了,就是推不下去,原因就是在文艺工作中有一条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文艺界有人所讲的‘离经叛道’,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战争之道。在这个问题上,十几年来,实际上是他们在专我们的政。我们一定要进行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搞掉这条黑线”,要“从思想上、组织上整顿文艺队伍”。 &~.AvB  
  要不要把汇报提纲送江青过目呢?刘志坚陷入踌躇之中。经过几人反复讨论,认为还是送上一份提纲给江青为好,因为江青迟早要知道这件事。于是,刘志坚于21日送了一份汇报提纲给江青。 5#tJD`<  
  22日,刘志坚等人离开上海,乘飞机飞往济南,向正在济南的林彪作了汇报,并送上一份汇报提纲。林彪听了汇报,表示满意,说道:“这个材料搞得不错,是个重要成果,这次座谈会在江青同志主持下,方向对头,路线正确,回去后要迅速传达,好好学习,认真贯彻。”23日,刘志坚等人乘机飞向北京,没想到刚到北京就接到上海方面的电话,原来江青对提纲不满意! }1F/L,~A  
  电话是江青的秘书打来的,对方说:“江青同志看了你们整理的材料,认为根本不行,歪曲了她的本意。没有能够反映她的意见,给她闯了大祸!现在不要传达,不要下发!”秘书还说,江青已把此事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要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参加修改。另外,请刘志坚立即派人去上海,一起参加修改。经与肖华商量后,决定派陈亚丁飞回上海,因为每次谈话的回忆笔记都是他整理的,由他去比较合适。肖华特意关照陈亚丁:“江青要怎么改,你就怎么改。有什么问题,回来再说。”于是,陈亚丁再次飞往上海。 jJ^fN+F  
  2月25日下午,当陈亚丁带着原稿风风火火地奔回上海延安饭店时,张春桥已在饭店一楼等着他了。见到了江青,陈亚丁才知道其中的原委:那份汇报提纲太简单、太粗糙了,要重新整理。 w -TYsVj  
  两位“大秀才”——陈伯达和姚文元,参加修改工作。由这两位“大秀才”参加修改,说穿了,也就是把江青那些琐琐碎碎唠唠叨叨的话,上升为“理论”。 xpEMQttC  
  第一次修改,陈伯达就谈了两点很有“水平”的意见: A )Ur:  
  第一,“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的问题,这很重要,但只是这样提,没头没尾。要讲清楚这条文艺黑线的来源。它是30年代上海地下党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继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更好地认清解放后十七年的文艺黑线,这条黑线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4PrZif7  
  第二,“要用浓墨重彩写一段这几年的文艺方面的成绩,那就是江青同志亲自领导的戏剧革命……搞了许多嘛,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呵,这些个,都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无产阶级的艺术瑰宝。”“这才叫推陈出新,才叫创举。江青同志亲自抓试验田,搞出好的样板,是标社会主义的新,立无产阶级的异,我看只有这样改,‘破’什么‘立’什么才会鲜明、清楚。” lYrQ02  
  陈伯达的一番吹捧,感动得江青连声叫好:“听听!这就是‘党内第一支笔’的厉害。春桥、亚丁你们听清了没有?伯达同志一下子就击中要害。真是难得,真是金玉之言!修改时,一定要加上。”江青还不忘送给陈伯达一个顺水人情:“哼,还有人说伯达同志只会写文章,这是偏见,是嫉妒!没有大政治家的水平,哪能写出这样掷地有声的文章?!我要告诉主席,一定不能委屈伯达同志。” f!7)awKf3  
  这次大修改,对汇报提纲结构没作改动,但在内容上作了很多增删和改写,加进了许多座谈时没有谈过的东西,文字由原来的3000字增加到5500字左右。题目虽还叫《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但已不是原来那个汇报提纲了。 \8^i7  
   >"4q m8K#  
  林彪在给军委常委的信中,这样评价《纪要》:是一个很好的文件,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 4 ^=pW):  
   K0u6xl(  
  1966年2月5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听取了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会议一致通过了将这次讨论情况写成一个向中央汇报的提纲的决定。几天后,他们写出了《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包括康生都圈阅同意。 a*kLr}b  
  2月12日,中央正式批转了《二月提纲》。最后,经邓小平批准,彭真将《二月提纲》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全党,指导学术运动。  >?1y00  
  关于当前批判运动的性质,提纲划定为“学术批判”的性质。关于方针,提纲指出,要坚持毛泽东1957年3月所讲的“放”的方针,也就是让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放出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分析批判,“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针对那些变学术讨论为政治攻击的做法,提纲警告说:“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要警惕‘左派’学术工作者走上资产阶级专家、学阀的道路。” #"nK(xtW  
  《二月提纲》的通过,使江青、张春桥等人极为不满,不甘心被彭真等人占了上风。这也成了江青在上海搞《纪要》的重要背景。 _ 6>d@TR  
  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进一步开展学术界、教育界的政治批判。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都出席了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全国都要开展广泛的阶级斗争,包括教育、出版、报纸、文艺、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同时,毛泽东还批评中宣部在当前学术批判中没有支持“左派”,是在压制“左派”。 a2X>ZQ"  
     4月9至12日,在讨论学术批判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康生传达了毛泽东的一系列批评后,决定撤销《二月提纲》。 glbbm(u  
  在这种形势下,江青等人加速了《纪要》的定稿速度,他们要以《纪要》与《二月提纲》相抗衡。 ]~#5CJ?`  
  毛泽东在看了送去的《纪要》后,曾先后两次写信给江青。他还对《纪要》进行了认真的审阅,有的地方加了话,有的地方作了修正。 /?tLr\L  
  为了使《纪要》迅速出台,江青立即让陈亚丁为她起草一封给林彪的信,说毛泽东对《纪要》非常重视。 I,Ak)($byJ  
  住在上海的林彪收到江青的信和《纪要》稿后,当即指示刘志坚代为起草一封给军委常委的信。这封信起草后经林彪修改审定。23日刘志坚返回北京,将《纪要》稿和《林彪同志给贺龙等同志的信》,分送军委常委们征求意见。 {,<6q3  
  林彪的这封信,对《纪要》作出了高度评价。信中默认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这一提法。信末说“以便报中央审批”,意味着《纪要》要作为中央文件印发。 K,+Q|G%  
  刘志坚把一系列材料报送中共中央后,由于毛泽东、邓小平当时都不在北京,《纪要》等材料被送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彭真手里。 7 RlU:L0$  
  彭真读罢《纪要》,异常震惊。不过,他知道《纪要》经过毛泽东3次修改,是“林彪同志委托”的,来头不小,只得“公事公办”。第二天,彭真办公室通知刘志坚,为中共中央起草一个批语,以便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批转《纪要》。 j P ;O  
  4月1日,彭真把《纪要》、中共中央批语,以传文形式,直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共中央负责人手中。 ;]GAl.+  
  当天,毛泽东就写下批示:“已阅,同意。退彭真同志。” :9/@{L~  
  4月10日,《纪要》由中央办公厅以211号文件的形式印发全党。印发时,中央加了一个148字的批示,指出《纪要》“很好,很重要”,要求各级党委“认真研究,贯彻执行”。事后,因中央要对批语进行“新的补充”,5月2日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5月10日前收回211号文件,同时发出文件号不变、时间不变、有新批语的《纪要》。 wk&t \R2  
  5月18日,《解放军报》以社论的形式摘要刊登了《纪要》的内容。 x_%X(#VROd  
  1967年5月29日,《纪要》公开发表。《人民日报》发表时在文字上作了多处改动,删去了第三部分的一条措施,并配发了一篇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文件》的社论。同一天《红旗》杂志也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两个根本对立的文件》,把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二月提纲》诬为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行猖狂进攻的一面黑旗”,称《纪要》“是无产阶级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反击的一面红旗”。 feq z$__  
  《纪要》成为江青迫害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大批判的理论依据。从此,林彪、江青等打着所谓“文艺黑线”的旗号,任意点名宣判文艺作品为“大毒草”,任意诬蔑、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揪斗所谓“黑线人物”。在张春桥、江青等人的阴谋推动下,《纪要》抛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很快蔓延到教育等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无尽恶果。 hfNqur>=W  
  《纪要》的出台,标志着江青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此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勾结在一起,在中国政坛上掀起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