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借钱会打电话吗:魏喜保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49:31

魏喜保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甘爱萍 叶松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魏喜保

  魏喜保教授是湖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魏师擅治脾胃病,治法独成体系。现将魏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审因论治纳呆证

  纳呆是一种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魏师在治疗纳呆证时,强调审证求因,并指出纳呆证可因外感或内伤而致。外感者病在胃,内伤者病在脾。外感邪盛者,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去而正自安,脾胃纳运功能自可恢复。内伤脾胃虚弱或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一是病邪未尽,脾胃已伤;二是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       曾治二例纳呆证患者,虽均以不思饮食为主诉,但治疗方法迥异。一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感染,症见高热、腹痛,经用西药抗感染治疗后,急性症状解除,仍不思饮食,胸脘痞闷伴口苦,小便黄,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魏师辨证为湿热阻滞胆腑,余邪未清,邪热留恋,胆胃不和。药用软柴胡6g,炒栀子、淡黄芩、漂白术、酒大黄、炒莱菔子各10g,茯苓15g。3剂纳增,7剂饮食如常,胸脘痞闷消除。另一例患者为年青女性,因肥胖而节食3月,虽体重有减,却出现厌食、食不知味,伴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夹有不消化食物,脉细。辨证为节食饥饿损伤脾胃,脾胃虚弱,纳运失职。治以资生丸,药用路党参、炒二芽各12g,春砂仁、漂白术、焦山楂、枳实各10g,云茯苓、淮山药各15g,炙甘草6g。服药1月余,疾病康复。两例虽同属纳呆证,但前者系急性腹痛症状缓解后,余邪未清、脾胃已伤所致之纳呆证,病因为湿热,治疗应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兼以扶脾;后者为节食内伤,脾胃虚弱所致之纳呆证,治疗应针对脾胃虚弱以健脾益气为主,兼用运脾助消化之品,故而取效。 
  魏师认为纳呆辨证有三要:知饥不食为脾强胃弱,食而腹满为胃强脾损,不饥不食为脾胃同病。还须注意虚实之别: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虚则心下痞软、倦怠、面色萎黄。临证应认真审查病因,辨别虚实,分而治之。不能一见食欲差,即认为是食滞或脾虚,投以消导或盲目补益。

2 滋阴清热疗中消

  中消与纳呆相反,虽然进食较多,但仍然容易饥饿思食,并伴消瘦、乏力。《灵枢*大惑论》云:"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魏师认为胃热消谷有虚实二端,热盛则阴必伤,阴伤则热更盛。曾诊一老年患者,多食易饥半年,每餐进食3两,进餐后1小时即感饥饿,每日进餐7~8次,仍有饥饿感,胃脘部呈饥饿性疼痛,入夜尤甚,伴口干喜饮、心烦少寐。多次查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魏师认为,本案之消谷善饥与胃热有关。饮食入胃,传送太急,不能及时化生津液,食已则饥。但疾病历经半年,热久必伤阴,故治以滋阴清热。处方:南北沙参、珍珠母各30g,生山药、生地黄、玄参、天花粉、麦冬、地骨皮各15g,漂苍术、北五味、肥知母、炒栀子各10g。服药3剂,心烦少寐等好转,但仍有饥饿感,口干喜饮。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石膏30g。服药7剂,消谷易饥症状明显改善,每日进餐3次,1次3两,无饥饿感。守原方减石膏为15g,服药7剂告愈。
  魏师治疗中消,以滋阴清热为法。滋阴者指滋养肺、脾(胃)、肾三脏阴液,而以滋养脾胃之阴为主;清热以泻肺、胃、肾三脏之火为主,而重在清胃热。在本案中,以南北沙参滋胃阴,山药滋脾阴,生地滋肾阴兼以清热。用石膏配知母清泄肺胃之热,知母润其燥,玄参清肾火,栀子泻三焦之火。生地、知母与地骨皮相伍,可加强清热滋阴的功效,玄参、花粉相伍养阴生津,珍珠母重镇潜降以降胃火。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清热之功。

3 讨论

  纳呆病变范围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可见于其他系统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同时也可因化学因素(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及物理因素(放疗)所致,因此魏师强调审因论治。纳呆病病因有二:一为湿热食积阻滞,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治宜祛除病邪为主,兼以扶脾;二为中气虚,消化功能薄弱,虚不纳食,治宜补气健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致纳呆者,可用醒脾、消导、开胃之品;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及化学物理因素影响所致纳呆者,在辨证治疗基础病的过程中应注意保胃气、存胃阴,以补脾药为主。对素体虚弱,补脾不效者,可采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以补肾健脾药为主组方。
  中消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胃热,治疗以清胃热为主。对于清胃火药的选择,魏师遵从景岳之说,"当察火之微盛"。微火者微清之,用生地、芍药、丹皮、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火盛者,则选用石膏、黄连、山栀、黄柏、胆草、苦参。胃热盛者,石膏用量要大,可用到15~30g。常以石膏与知母配伍,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可清胃中之热;知母味苦性寒质润,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助石膏清热生津。中消的病机在热盛阴伤,在清胃热的同时,要注意苦寒之品易伤阴液,治疗中应清热养阴并进,养阴以治本,泻火以治标。滋阴重在滋脾胃之阴,药用南北沙参、山药,配以滋养肺阴肾阴之品,使真阴充足,水火均平,中消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