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有什么景点:陶渊明与田园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2:53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2 陶渊明与田园诗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 ,诗人大呼明明天上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经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陶渊明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己曾经使心灵为形体所奴役,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悲伤!认识到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走入迷途确实还不算太远,认识到如今辞官归家做得正确而过去离家为官却非常错误。归舟在遥远的征途中轻快地飘荡,微风徐徐吹拂着衣襟。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还是这样朦胧不清。刚刚望见自己的家门,便高兴地向前飞奔。仆人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孩子们等候在屋门口。荒草已经生满庭园小路,青松秋菊仍然茂盛。拉着幼儿跨进房门,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我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那庭院的树木是多么地惬意开心。倚凭南窗寄托傲世的情怀,环视小屋也容易使人心绪安宁。每天在庭园散步很有乐趣,尽管有大门却时常关闭。拄着拐杖各处走动,随意休息,不时地举目眺望那远处的烟云。云彩无意飘出山巅,鸟儿飞倦了,也知归林。斜晖渐渐地暗下来,即将隐入西山,我用手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谢绝与世俗的交游。世俗既然同我的志向不合,我还出去追求什么!亲戚间的知心话能使人快乐,独自弹琴读书也足以消愁解闷。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耘。我时而坐着小车,时而划着扁舟。有时循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沿崎岖坎坷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得到春天的滋润,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有多少时间,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决定去留?为什么还心神不定地想去追求什么?富贵既然不是我的心愿,仙境又不可寻求。只希望有个好日子独自出游,或者是把拐杖插在一边,去田间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溪流吟咏诗篇。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了此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46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咏贫士 

  诗词名:咏贫士七首 作者:陶渊明 朝代:  

  咏贫士 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咏贫士 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闚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 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咏贫士 其四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咏贫士 其五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咏贫士 其六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 
  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 
  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 
  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 
  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咏贫士 其七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 
  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 
  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陶渊明的《乞食》的赏析  
[原文]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肠辘辘驱我出穷家破庐   
茫然四顾不知要去往何处   
走着走着来到了这个庄子   
叫开门儿才觉得难于启齿   

幸好主人和气又善解人意   
慷慨送我想要的各种东西   
谈得投缘不觉已夕阳欲下   
筛酒举觞频劝道干了它吧   

相互为了能结识分外开心   
话长情浓写就了这篇诗吟   
感激先生如漂母急难施惠   
可我不是韩信而唯有抱愧   

白吃白拿这叫我用啥报答   
诚祷神灵长佑护锦上添花   
写作背景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这首诗就是他生活最艰难时的真实写照.   
详细参见http://web.hstc.edu.cn/xibu/zhongwenxi/gdwx/onews.asp?id=813   
中心思想   
《乞食》一诗,即表现出陶渊明真实、率真、丝毫不做作,也不为自己乞讨的行为而羞惭的坦荡个性.   
乞食便乞食,难堪便难堪,写进诗里,也要交代个明明白白。   
赏析   
一个「驱」字,说明本能的需求有如长鞭加身,迫使他出门求食以果腹。出得门来,却挪不开双脚,不是不知路,而是耻辱、难堪的感觉缠住了他的脚。   
走了,却是「行行」而「至斯里」。行行,走啊走啊。倒不是行程遥远,而是举步维艰,一方面因为饥饿而身体乏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去乞食而难为情。到了一个可以行乞的地方,面对开门相迎的主人却口将言而嗫嚅,到口的话却怎麼也说不出。   
由「驱」而「去」,既「去」又「不知竟何之」,「至」却「拙言辞」,诗人乞食时的形象、神情已是活灵活现,恍   
然在人目前。   
大概是从诗人忍饥挨饿的痛苦,那副难堪、窘迫的神态中,善解人意的主人主动替诗人解了围。「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两句看似在说诗人因主人的慷慨相赠而感到满意,其实透过诗歌至此一变而转轻快的语调,我们彷佛看到诗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落了地。难堪没有了,窘迫消失於无形。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一经交谈,却发现原来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於是,酒兴未阑,诗兴又发。《移居二首》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又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主人必是又一个「素心人」,足与言咏赋诗、谈文析理的。当此之际,物质生活的困乏,乞食路上步履的沈重,皆已忘怀,唯有其乐也融融,乐也陶陶。诗人之乐,除了「情欣新知欢」外,当也与他任真自得的思想相关吧。   
似乎到临走了,诗人才想起自己乃是乞食而来,话题才又回到了这一题目上: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主人的礼待与厚赠,让诗人感愧不已。虽然说愧非韩才,但诗人援用这一典故,再联系他少年时代「猛志逸四海」的抱负,却可看到诗人心有所不甘、不平。「衔戢知何谢?」抱负无法实现,才干无法施展,隐居以终老,所以就只能「冥报以相贻」。虽是答谢主人的殷勤之辞,却也隐含了诗人生平遭际的几分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