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cl大陆价格表: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10:25
康德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首要功能和最终功能,就是要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把人和动物、和其他的机器完整地区分开。勿庸讳言,我们时下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功利性,仍然还以灌输知识为主,为了学生的升学做准备,正如北大附中、全国特级教师张思明在他的报告中指出:当学生走出校门,经过遗忘和沉淀后的东西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成果。我们要给让学生一生受益的东西。我们给了吗?给了多少?况且灌输知识把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化解成许多很少有关联的知识要点、标准答案,要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成了掌握解题术、应考术的过程。我们教给了学生是一些不久既忘的知识,忽视对知识组织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孩子的一生去负责。

    要想让教学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根据听报告的体会和个人的感受,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做法。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的知识用来做一张又一张的习题,用大量的机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取得暂时的成功。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后,发现我们的做法是多么地错误。所以在教学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影响,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培养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深入探讨的课题。张思明老师给了我们这么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只有真、善、美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行为要具有科学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必须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以贴近学生的知识为载体(知识性),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及身性),创设环境让学生亲历过程、获得感悟、促成反思(体验性)。这样的教育才可能产生一种穿透力量,才能持久照亮学生的心灵,才能内化成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是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俯下身来认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做到“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知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需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应该有教师的要求、指导和管理,而且必须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习惯养成的内容设计和训练。缺乏教师的要求、指导和管理,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我们教师要意识到,中学教师进入课堂,不是讲课,而是教学。中学生是形成学习行为习惯、态度和风格的关键期,教师进入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所谓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教学生会学习。教学生学习,不仅要给学生讲清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本学科的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风格。高金英老师的宏志班就是因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远近闻名。。

    在新时期下,学生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十四中王建宗校长根据大脑的发展,理论结合实际的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例如

•       教学中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整体感知,培养观察力。

•       教学中围绕核心知识进行记忆力训练。

•       教学中适时调整,进行注意力训练。

•       教学中进行思维外化导图训练。

•       教学中进行短剧角色表演训练。

•       教学中辅助音乐,进行助学调节训练。

•       教学中进行适时活化大脑体态语(手指操)训练。

•       教学中进行核心知识硬笔书法笔记训练。

•       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训练。

•       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训练 。

       这样的教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以后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是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琼斯坚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自主学习并终生爱好学习的学习者。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一直由教师包办学生的学习,那不仅对提高教学效率不利,也很容易对学生天生的求知欲也给压抑了。教师的责任重在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情感和动机,支持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新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求教师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

学生有责任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发展改变,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忆和使用信息,学生应当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多数学生都渴望责任感、自治和独立,他们同时也希望参与课堂的活动,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利。

    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和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几位专家在报告中也多次指出,必须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应该循序渐进地出台,用来鼓励学生逐渐地承担起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责任,鼓励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时间表,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应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尝试自我评价和自我报答,让学生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时时有问题,专心事事可发现,恒心路路得收获。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以及行为进行最大程度的自我规范,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给与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形成比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做好贵人这一角色需要我们的素质必须不断地得以提高。

     首先要对教育充满着无限地热爱。有这样一个公式C=(K+S)A,C是能力,K是知识,S是技能,A是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态度的重要性,态度可以让我们的能力呈几何数的增长,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对教育无限的爱。只有我们心中有爱,一走进校园,一走上讲台,就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就会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敬畏,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智慧的碰撞间实现事业的价值,同时也就会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促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也正因为心中有爱,我们就不会由于从教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正因为心中有爱,对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愿意和他们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起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心中有爱,让我们事业之树常青,生命之树常青。几位专家不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才有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内驱力,从而获得了成功。

    其次必须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她的报告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她指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替代看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要养成看书的习惯。读书是学校最重要的价值观;读书是保养不是治病,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品;我们不是不合格才需要学习,而是要思考、要成长、要发展才需要学习的。在工作中读书,在读书状态下工作。  是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那股长流不息的一眼泉水,这一眼泉水就是通过不断读书而得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很富有哲理的故事,要想使田地里不长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田地里种上庄稼。在古代中社会对文人的要求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们现在不必苛求,但教师应该在对文化的某一方面的掌握上比较突出,或善于思考写作能力较强,经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或写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笔走龙蛇间彰显文人气质,或精通一门乐器,动听的旋律在手指的挥洒间溢出等,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除了了解自己任教的学科之外,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文人的情怀。如果我们具有这样的情趣和文化素质,就能博古通今,在课堂上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就会用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自己的生命也是那么地丰富多彩。

    三是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勇于创新。建构主义学者说过,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能够使我们不满足于现状,任何一个名师的成长,都离不开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从而促使了自己的不断提高。反思是无法取代的,别人的反思不等同于你自己的反思。记得在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学习洋思经验、学习杜郎口中学等,离开了那片土壤,我们的实验却很难成功,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反思,缺乏结合实际的创造性地实践。向名师的学习同样如此,窦桂梅老师擅长用激情去感染学生,魏书生老师深谙民主管理之道、张思明老师结合实践的数学建模、高金英老师幽默的管理艺术等,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特色,并把这种教学特色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优化,所以我们的学习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找准自己的个性,在向名师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生搬硬套,就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般,到头来面目全非,我已不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你给,反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具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后,也不能固步自封,不求突破,而是精益求精,在不变中求变,让自己的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教学不是短暂的功利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时代、转变观念,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去负责。教育教学是平凡单调的,但在平凡单调中也有探索、创造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老师和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盛载······,我将用我的心血去灌溉这棵茂盛的教育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