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e extras 下载:天人合一--性交有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0:32

第1部分性的历程:从上古到隋唐(一)

且且且——阳具崇拜(1

性的历程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字的由来是在左边为神,在右边为男根,合在一起,便是以男根祭神之意。

  男女两性在外表上的最大差别主要是在生殖器上,男性生殖器崇拜自然就是阳具崇拜。

  原民最初以鸟纹象征男根,这是因为鸟头与阴茎头相似;鸟生卵,男根也有卵(睾丸);蛋白与精液相似,所以玄鸟生商的神话,其实也隐喻着对男性生育时所作贡献的追认。那时人们便注意到,如果男子不同女子交配,女子就不会生孩子。在《旧约全书·创世记》第三十章中的拉结就是持这种观念的人: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去。

  后来人们开始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石男根,以高耸的巨石、塔、石柱等物作为男根的象征,毕竟这一形象比较直观。

  生殖器崇拜很快泛滥,《周礼》上说:镇圭一尺二寸长,天子守之桓圭九寸长,公守之信圭七寸长,侯守之躬圭五寸长,伯守之;此之谓也。这个圭就是握在手上的阳具,谁的权力大,谁的生殖器就越大,所以圭成为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通称为

  到了汉朝,圭又演变为大臣上朝专用的手板了。大臣上朝时把要上奏的提要,写在上面,以防忘记。最初的象征性含义却慢慢丢失了。

  今天通用的文字,就是男根的象形。不论是在甲骨文还是金文之中,虽笔画有异,形态则一。根据造字原则,字的由来是在左边为神祇,在右边为男根,合在一起,便是以男根祭神之意。

  阮元《揅经室一集》释且中说:古文,到了小篆出现,才在字旁边加上字旁,成为字,并说:《说文》训为荐,字属象形。至于象什么形,这位儒学大师吞吞吐吐的就是不肯明说。

  古人祭祖多用牌位,牌位就是木主,它的形状就是一个典型的字。这是因为中国儒家执迷于孔子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么选择什么作为祖宗的形象最合适呢?那当然是阳具了。因为没有阳具,哪来在灵前哀毁骨立的孝子?

  古代是否像我们现在也以阳具的壮伟为荣呢?翻检资料可知,司马迁在《史记》里头曾经形容过淫乱秦宫的嫪毐在这方面的特长,并名之为大阴人。而到了唐朝,一代女主武则天多内宠,很多毛遂自荐的人,除了提到自己的外观容颜俊美之外,还乐意展示自己的硬件设施,直接说自己阳道壮伟

  到明清两代,由于色情小说的泛滥和春药的流行,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我们先来看看《金瓶梅》的第八十回,西门庆终于纵欲身亡,死在了战斗的第一线,他的狐朋狗友为了悼念他,请一位水秀才写了一篇祭文。这篇祭文本质上便是将西门庆本人比做一根壮伟的阴茎:

维灵生前梗直,秉性坚刚,软的不怕,硬的不降。常济人以点水,恒助人以精光。囊箧颇厚,气概轩昂。逢乐而举,遇阴伏降。锦裆队中居住,齐腰库里收藏。有八角而不用挠掴,逢虱虮而骚痒难当。受恩小子,常在胯下随帮。也曾在章台而宿柳,也曾在谢馆而猖狂。正宜撑头活脑,久战熬场,胡为罹一疾不起之殃?

  想来如果西门庆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非常喜欢这篇文字,并对这位水秀才不吝赏赐的。

  为了获得足以傲视群伦的“壮伟”之物,古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可以说远远地超越了时代。比如《肉蒲团》一书中的男主人公未央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居然冒险实行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手术--将狗的阴茎组织移植到他的阴茎上使之粗壮长大。当他遇见能够满足他的心愿的天际真人时:

  未央生道:“这等,学生不能待,还是为人之学罢了。方才见尊禀上有‘能使微阳变成巨物’这八个字,所以特来请教。不知是怎样方法才能改变?”

  术士道:“做法不同,大抵要因才而施。第一,要看他本来的尺寸生得何如;第二,要于本来尺寸要扩充多少;第三,要问他熬得熬不得,拼得拼不得。定了规矩,方好下手。”

  未央生道:“这三件是怎么样,都求老先生明白指教,好得学生择事而行。”

  术士道:“若是本来的尺寸不短小,又于本来尺寸之外扩充不多,这种做法甚容易,连那拼得拼不得、熬得熬不得的话都不必问,只消用些药敷在上面,使它不辨寒热不知痛痒,然后把药替它熏洗,每熏一次洗一次,就要搓一次扯一次。熏之欲其长,洗之欲其大;搓之使其大,扯之使其长。如此三日三夜,就可比原来尺寸之外长大三分之一。这种做法是人所乐从的。若还本来的尺寸短少,又要于本来尺寸之外扩充得多,这种做法就要伤筋动骨了。所以要问他熬得熬不得,拼得拼不得。他若是个胆小的人,不肯做利害之事也就罢了,若还是爱风流不顾性命的,就放胆替他改造。改造之法,先用一只雄狗、一只雌狗关在空房里,它们自然交媾起来。等它们交媾不曾完事之时,就把两狗分开。那狗肾是极热之物,一入阴中长大几倍,就是精泄后还有半日扯不出来,何况不曾完事?而这时节先用快刀割断,然后割开雌狗之阴,取雄狗之肾,切为四条。连忙把本人的阳物用麻药麻了,使它不知疼痛,然后将上下两旁割开四条深缝,每一条缝内塞入带热狗肾一条,外面把收口灵丹即时敷上。只怕不善用刀,割伤肾管,将来就有不举之病,若肾管不伤,再不妨事养到一月之后,里面就像水乳交融,不复有人阳狗肾之别。再养几时,与妇人干事那种热性,就与狗肾一般。在外面看来,已比未做的时节长大几倍;收入阴中,又比在外的时节长大几倍。只当把一根阳物变做几十根了,你道那阴物里面快活不快活?”

  《肉蒲团》的故事虽然是小说家言,不过足可概见以“阳道壮伟”为荣在那个时代何等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能够支撑男主人公以百倍的勇气,拼了命、不要命地接受这一手术。

也也也--女阴崇拜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也”字和用来象形男性生殖器的“且”字相对应,是用来象形女性生殖器的。

  其实男根女阴的崇拜不独中国为然,世界各地都有,便是近在我们身旁的印度,在古代他们所信仰的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中便以“六芒星”为图腾,此图腾乃是男根和女阴的结合体。男女合二为一,能源循环不绝,大抵是各民族文明一发端便有的觉悟。

  性器官、怀孕、分娩本来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原始人把它看得十分神秘。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最初主要是子宫或肚腹,还有阴部。初民先以陶环、石环等为女阴的象征物,其后则以鱼的形象作为女阴象征,这是因为鱼形特别是双鱼与女阴十分相似,其二则是鱼的繁殖力很强,当然这也和原始初民都经历过漫长的渔猎时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女阴崇拜,古代的书中有很多记载。发展到后来,居然有了压邪、克敌的新功能,以至于在古代战阵交攻中用之不辍。明朝的小说《封神演义》中描述,两军对阵,一方施用妖法,搞得天昏地暗;另一方则举起“万点梅花帐”以破这妖法。这个“万点梅花帐”是什么东东呢?就是许多处女性交时,处女膜破裂所流的血染就的布帐,因此威力无比。

  据俞炫的《临清纪略》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发生了以王伦为首的暴动,攻打到临清城,官兵在城墙上看见王伦队伍中有一个身着黄绫马褂的人,坐在南城对面几百米的地方,看样子像是一个首领,口中念念有词。于是官兵移动许多炮筒,瞄准射击,当时的炮弹被称为铅丸,群轰而下,却都在那个人面前一两尺的地方堕地。城墙上诸位军官正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有老兵把一个妓女带到城墙上,解下她的内衣,并露出阴部对准那个人,再下令放炮。众人看见铅丸依旧堕地,不过忽然跃起,正好打中那人的肚子,一时间兵民欢声雷动。

  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在京城久攻洋人使馆区--东交民巷不下,当时主战的徐荫轩相国是个笃信程朱理学、昧于中外大势的糊涂虫,居然相信洋人之所以坚持那么久,是因为洋人让使馆里的妇女赤身裸体围绕在一起,以御枪炮,并戏称之为“阴门阵”,当成一种快事在翰林间宣讲,而且居然还有人相信,也是一大奇闻。这件事情由于清人高树《金銮琐记》的记载,而得以流传,此君还为此赋诗一首:

  学守程朱数十年,正容庄论坐经筵。退朝演说阴门阵,四座生徒亦粲然。

  而另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华学澜则曾在其《庚子日记》中说:“本日为拳民荡平西什库之期,摆金网阵,唯洋人有万女旄一具,以女人阴毛编成,在楼上执以指麾,则义和团神皆远避不能附体,是以不能取胜。”由此可见女阴崇拜在中国的影响力。

  今天人们谈起文言文,就会以“之乎者也”代称,可见这几个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之高。既然谈到女阴崇拜,“之乎者也”的“也”字不妨好好说一说,这个“也”字和用来象形男性生殖器的“且”字相对应,是用来象形女性生殖器的。

  在《说文解字》里头,“也”字归于“人”部:“也,女阴也。”这个字是象形字,从古籀文可以看出,它包含女性生殖器的大小阴唇和阴蒂,实在是象形得不能再象形。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为“许说此字必有所受”,不过心里却很不舒服,写了个批注说:“然是俗说,形意俱乖,知非经训。”另外一位经学大师段玉裁在注《说文》则认定:“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

  所以呢,今天提倡国学教育者如果遇见小孩子不肯读书,不妨告知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细心温卷,也字连篇,则此中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天人合一--性交有理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男女不做爱,阴阳就不协调,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天理了。

  《诗经》上有这样一首诗,叫做《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也吠。

  这里稍微翻译一下啊--

  野地上有只死獐子,用白茅草儿来包就。有个女孩儿正当年,那青年人来引诱。林子里有棵死小树,野地上有只死小鹿。用白茅草儿来捆住,有个女孩身体玲珑如美玉。缓缓慢慢地来呀(来日方长之意),不要碰我的围裙呀,不要惹我的狗叫起来(咬你)!

  讲的正是先秦时代男女野合的情形,尤其是最后一句,那是特别特别的情色,即便放到现代,也完全是十八禁了。

  其实这种野合风气,乃是出自政府的支持,《周礼·地官·媒氏》上说: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是说到了仲春(也就是二月)这个万物生机蓬勃的月份,要让官员们晓谕所有的男女,在这个时候,彼此相约到野外。相约到野外做什么呢?就是交欢。而且还规定,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却拒绝参加这一活动,就要接受惩罚。怎么惩罚呢?就是强迫人们到还没有成家的家庭去。去了干吗?当然还是行房。

  为什么把日子定在仲春呢?因为春天是播种种子的最佳时节。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天人合一”论,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天与人都是一个宇宙,只有大小之分:由于天圆地方,因此人的头圆而脚方;天上有日月星辰与风雨雷电,所以人有五官与七情六欲;地上有九州岛,所以人有九窍;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人当然有三百六十根骨骼。

  因此《白虎通义·嫁娶》上理所当然地宣称:“《易》曰:‘天地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

  男女的性结合正是宇宙二元自然力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人的微观世界的所作所为必将影响到整个宇宙的宏观世界。反过来,天地之变(风雨、雷电、寒暑等)会对男女性交、受孕有很大影响,所以行房也要挑一个好日子,比如大雷雨天的明显就不合适做爱。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儒家的观念,那么阴阳则是道家的坚持。在道家构建的朴素哲学里,阴阳可以解释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可以用阴阳分开,一切事物和谐相处甚至合二为一也是因为阴阳。阴代表女性,也象征寒冷、黑暗、疾病与死亡;阳代表男性,象征温暖、光明、健康与生命。阴阳和谐使万物井然有序,阴阳不谐就会引起疾病与死亡。

  所以呢,男女不做爱,阴阳就不协调,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天理了。

  不过天理归天理,人到底有别于动物,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性关系,因此,《诗经》开卷第一篇,说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彼此思恋爱慕,便要用一些小手段来表达,同样是在《诗经》里头,又描写了一对男女相约在河畔,男方赠送女方一件小礼物--芍药,这礼物明显是惠而不费,估计就是在野地里采的,却哄得女生大是开心。

  《诗经》最有趣的情诗之一应该是《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你如果好意来相亲,那撩衣便可渡溱!你如果并不诚心,难道就再无他人?你这厮别太骄傲了!

  在最后,这个所愿不遂的怨望女子,撂下一句很拽的狠话--鸟(且)。

  可见以对方生殖器打嘴仗,由来已久,不独今日为然。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易经》里头的大学问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易经》所讲的性爱,并不是单纯的性欲发泄,而是追求一种两情相悦的性爱,同时也体现了对女方的尊重。

  《易经》乃是群经之首。“经”,自然是经典的意思,只要是涉及中国文化的学问,基本上都可以上溯到《易经》的。那么“易”呢,则有三义:不易,变易,容易(一说简易)。举凡天地万象,无不网罗其中,连现代心理学的鼻祖荣格也为之倾倒万分,是一本牛哄哄的书。

  既然号称包罗万象,对男女性事这一人生大事少不了也要卜上几卦。开篇第一卦“乾卦”()如果翻译得“形象”的话,就是描写一个勃起的全过程。

  乾:元,亨,利,贞。--是好的开始,可以发展、可以繁荣、可以结果。(这个总卦,直白地讲,就是性交是好事情。)

  初九:潜龙,勿用。--龙潜在水底,不要有动作。(还没有勃起。)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到龙升到田野里来了,见到大人先生是好的。(为什么在野呢?野合之谓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白天努力,晚上努力,这样干,就没错。(少年人就是这么不舍昼夜地拼命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在下面跃跃欲试了,没错。(要出头了,当然出的“小头”啦。)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在天上了,见到大人先生是好的。(锋芒毕露。)

  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在天上,高过了头了,是要后悔的。(别太兴奋了,会过头的。)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要说我这是曲解了吧,不过呢,我这样的曲解还算是比较克制,有些人甚至直接就说《易经》是中国人的第一本性学专著,每一卦讲的都是男女性爱。近代学者钱玄同就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底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底生殖器底记号。”而郭沫若对此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像男根,分而为二以像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再看看《易经》的原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每一句都是在歌颂性交的。《易经》所谓的阴阳,其实就是生殖文化,所以《周易·系辞》直接说了:“生生之谓易。”

  如果这些大学者还不能说服读者,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易经》里的“咸卦” (),这个“咸卦”呢,和“乾卦”又不同,是个女性卦,是感应卦。

  咸:亨,利,贞,取女吉。--可发展、繁荣、结果,娶个女人,是吉象。

  初六:咸其拇。--碰她的大脚趾。(先露一手,试探一下。)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碰她的小腿。不好,不动才好。(这个女孩子比较保守哦,慢慢来,老公有的是耐心。)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碰她的大腿,她用手推开他的脚。(越来越接近战略要地,该死,又被对方拒绝了。)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不动就好,动了就糟了,内心忐忑,朋友,照你所想的去做。(煮熟的鸭子害怕你跑了,胆子太小了就不是男人。)

  九五:咸其,无悔。--抱住她的背,不要后悔。(迂回作战,绕到后面去。)

  上六:咸其辅、颊、舌。--吻她的嘴唇,亲她的脸颊,舐她的舌头。(即将搞定。)

  可见“咸卦”是典型的性交卦,阐明了性交前的调情动作,还有女上男下(兑上艮下,兑象征少女,艮象征少男)的性交体位。潘光旦先生认为,这一段文字与其说是描写性交本身,毋宁说是描写性交的准备。所谓“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执其随”,“咸其脢”,“咸其辅颊舌”,都是前戏,以解除女方的恐惧感,并刺激女方的性欲,自外而内,步骤分明,以叩开女方的齿牙为结束。

  不过呢,《易经》所讲的性爱,并不是单纯的性欲发泄,而是追求一种两情相悦的性爱,同时也体现了对女方的尊重。这些理论后来被中医所吸收,认为性交需要精、气、神俱至。

  有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六十四卦衍生圆图也是先民的群合图。李铭远就认为一阴一阳是男女交合,而两阳交合则是男同性恋,两阴相交则为女同性恋,其他的可视为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媾和,或多男多女的媾和,这些断语倒未必是无稽之谈,像“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垢,女壮,勿用取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类的话,都足为旁证。

  不过,如果把《易经》当成纯粹的性爱入门读物也不对,这本书是用性爱来讲道理,讲哲学的道理,因为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深入人心。现在,很多人爱读王小波的小说,却不知道王小波学的也是《易经》的手段,用性爱谈人生,诱引读者坠其中而不觉。

谈性正浓--马王堆的性学书目(1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这七本书是中华性学之发凡,内容之间的理论要素也趋于统一,都是通过天道来演述人道,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这三本则比上面四本书籍内容更为翔实,因此价值更高。

  《十问》一书,伪托了黄帝与天师、大成、曹熬、容成,还有尧与舜、王子巧与彭祖、商王盘庚与耇老、禹与师癸、文执(挚)与齐威王、王期与秦昭王等历史名人之间的问答,相当于现代的电视专栏,每期都要特邀嘉宾,节目的内容自然是“谈性正浓”。

  这十问讨论了十个有关房事养生的问题,主要论述房事中应如何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进行补养。第一问,问的便是如何行气,提出了采阴补阳的最初的浅显概念。第二问,讨论的是房中食补,通过服食动物的睾丸以达到壮阳的目的。第三问则提出了固精不泻的法门,一连列举了九种不泻的好处。第四问讨论的是长生长寿,把做爱当成健身运动了。第五问提到了性功能是最早衰退的,因此要爱护它,学习和研究如何保护它。第六问则讨论的是养阳,包括导引按摩、行气服食等内容。第七问已经隐隐约约有了还精补脑的最初概念。第八问则有点搞笑,开篇讲述大禹治水多年,过于劳累,以至于阳痿,结果是家庭大乱,他的臣子给他开的药方是每天做体操之类的有氧运动。第九问谈的是养生,主要是食补和睡眠。第十问则讲的是取天地之气和通过对女子的采补还补自身。

  应该说这《十问》全文四千多字,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性学的概要,涉及面很广,但每一点其实都语焉不详。《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则不同,专一课题讲的都是性技巧,所以不可避免地在有些地方有所雷同。

  先说《合阴阳》,这本书专论行房的原则和方法,讲到了男女行房之前的前戏和性交。提醒男方要注意挑逗女方的性欲,观察其相应的反应(“五欲”之征)。

  哪“五欲”呢?一是脸部发热;二是乳头树立鼻尖出汗;三是舌薄而滑;四是阴水流湿大腿;五是不断吞咽口水。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正式进行交合的最好时机了。

  交合的时候呢,男女应当模仿多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进行交合。对于抽送力度、角度、深浅和频率也一一作了说明。有“十动”之说,后世所谓的“九浅一深”即是发源于此。同时在交合的过程中,男方还要细细品味。

  书中还提到性交时女子阴户产生的气味,分为“十已”:

  一已出现清新凉爽的感觉;二已可以闻到烧烤骨头的气味;三已闻到焦燥的气味;四已阴液如油膏;五已闻到稻谷的清香;六已阴户十分滑润;七已交媾能够持久;八已阴液浓稠;九已阴液如胶似漆;十已则精气耗竭。

耗竭之后阴户又会滑润,清新凉爽的感觉重新出现,女方达到了性高潮。

  又指出性高潮的特点:女子鼻上出汗而嘴唇发白,手足抖动,臀部离开垫席。此时男子当及时停止性交,如不停止,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时,前阴部位因为气血汇集而扩张,精气输入内脏,就会产生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才智。

  可以说,这本书证明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性交过程中有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并作出了精彩而形象的描述。

  《天下至道谈》的意思当然是把房事养生保健上升到了天下至道的高度。这本书伪托了黄帝和左神的对答,和《合阴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性保健,而非纯粹的性技巧。在开篇即提出节制性欲对性保健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就谈到性交的“八益”和“七损”。

  所谓的“八益”:

  一是调治精气;二是致其津液;三是掌握时机;四是蓄养精气;五是调和阴液;六是聚集精气;七是保持盈满;八是防止阳痿。

  而“七损”则为:

  一是精道闭塞(即性交的时候,阴茎或者阴户疼痛);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即淫欲过度);四是阳痿不举(即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五是心绪不宁;六是陷入绝境(即女子没有性欲的时候,男子粗暴地强行交媾);七是耗费精力(即性交的时候求急图快,不能使双方都达到性高潮)。

  该书认为“八益”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绝,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配合默契,能让身体得到补益。而“七损”则是交合不得其道,对人体是有损害的。

  讲完“八益”、“七损”之后,顺理成章的便是开始讨论性交的体位了,共分为“十势”;而整个性交过程分十个步骤,名之为“十修”;而每次性交插入的角度、深浅和抽送频率又名之为“八道”。“十势”、“十修”、“八道”统称为“接形”。

  以上这些描述的视角是从男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在整个性交的过程,女方的反应又如何呢?下文则描述了女性性兴奋的八种动作,称之为“八动”;五种女性性兴奋的声音,称之为“五音”。总而言之,本书指出,如果女性不达到性高潮便不能被称为一次美满的性交。

  要而言之,这七本书字数不多,但却是中华性学之发凡,内容之间的理论要素也趋于统一,都是通过天道来演述人道,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就做爱体位姿势拟名而言,《合阴阳》上的“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囷角,五曰蝗磔,六曰猿据,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蜻蛉,十曰鱼嘬,和《天下至道谈》的“十势”基本上是重叠的。而许多沿用至今的术语已经在两千多年之前定型,比如阴门、阴户、精等等。而另外一些术语则在演进过程中,慢慢消失,如玉策(阳具)、琴弦(阴道口)等等。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孔孟对同性恋的态度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到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作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变态。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个“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大名叫做公孙阏,不仅相貌生得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郑国在决定讨伐许国的时候,组织了一次祭天的仪式,在仪式上顺带检阅部队,并提供一辆战车作为战争前鼓舞士气的竞赛奖品。大夫颍考叔乃是一位不服老的将军,他抢了就跑,子都怎么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兵临许国城下的时候,颍考叔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庄公的大旗一下子攻上了城墙,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城下的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颍考叔顿时一命呜呼。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吓得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由于子都深受郑庄公的宠爱,在国君的庇护下,居然逃过了罪责。

  孟老夫子精通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也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

  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男色很男色啊。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上古时代的抢劫婚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

  《礼记》上说:“昏礼不用乐。”

  “昏礼”就是婚礼,不用乐,就是不张扬,偷偷摸摸地进行。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呢?因为会有人来抢婚。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当女人被视为财产之后,自然成了你争我抢的事物,谁的力气大,谁就夺了去。

  比如舜有个亲弟弟叫做象,一心想霸占自己哥哥的财产,他同父母亲一起商量,设下陷阱要将舜置于死地。当舜掉下陷阱之后,象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父母亲说:“谋害舜大体上是我的功劳。那么,牛、羊、仓库都归父母亲吧,至于武器、乐器还有两位漂亮嫂子,就都归我吧。”

  象说得这么露骨明白,是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妇女是可以继承和瓜分的遗产。《史记·匈奴列传》谈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便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周易》的卜辞就非常形象: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屯》六二)

  描写的是一个成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的时候,才知道是男方过来抢婚。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所以爻辞明言--“匪(非)寇,婚媾”。

  卜辞又接着描写道: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屯》上六)

  虽然是演戏,但是女方还是配合做了全套,真的伤心地哭泣起来。

  《礼记·曾子问》云:“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理由倒是冠冕堂皇的,说白了,女家不熄灯,是怕家中女子被人夺走;男家不举乐,是怕女家来犯而保守秘密。

  既然有假劫婚,自然就有真劫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起迎亲的,他看见新娘长得漂亮,就动了歹心,凭借武力、体力抢走女子,强行成婚。

  可见当时的抢劫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习俗演进到后世,女方为了防备抢亲的出现,则有了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而男欢女爱的新房,居然被称为“洞房”,更显示出迎亲的男方不敢让女方待在家里,而是躲在山洞过夜的情形。

--一夫一妻制的补充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七去三不去--中国古代的婚姻法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以前的离婚也像今天的离婚大战一样,也要有外遇啊感情不和啊夫妻生活不和谐之类的理由,不过这些理由都是为男同胞考虑的。

  《后汉书·应奉传》的附注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邓元义的人,他的父亲邓伯考是朝中的尚书仆射。邓元义先回了老家,他的妻子就留下来伺候婆婆,虽然非常孝顺,却不被婆婆所喜欢。婆婆整天把她锁在空房里头不说,还不给她足够的饮食,以至于邓元义的妻子身体一天比一天羸弱,但是她一点怨言也没有。有一天公公邓伯考感到奇怪,就问原因,他的孙子邓朗已经长大,懂事了,就告诉自己的爷爷,母亲没有病,就是一直吃不饱。邓伯考忍不住哭了,说道:“没想到婆婆对媳妇居然这么不好。”因此把邓元义的妻子遣送回家,劝其改嫁,后来邓元义的妻子嫁给了将做大匠(官名)的华仲。邓元义回来之后,有一次在路上看见坐车出游的妻子,告诉周围的人,这是我原来的老婆,不是她不好,而是我的母亲对她太残酷了。

  以前的离婚也像今天的离婚大战一样,也要有外遇啊感情不和啊夫妻生活不和谐之类的理由,不过这些理由都是为男同胞考虑的(做一个古代的男人就是幸福哇),《大戴礼记·本命》记载:

  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翻译成白话:第一条是不孝顺父母,第二条是不能生育出男孩子,第三是乱搞男女关系,第四条就是嫉妒,第五条就是身染重病(因为这会增加男方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形象),第六条是多嘴多舌,第七条是盗窃。

  不过最常见的离婚理由主要是第一条和第二条。

  第一条所谓的不孝顺父母,往往是婆媳不和。曾经有首歌曲很流行,叫做《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堪称婆媳大战中媳妇的心声。

  《礼记·内则》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可见“出妻”不是决定于丈夫,而是取决于公婆。

  《后汉书·鲍永传》上说:“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连在公婆面前叱狗也要被“出”了,没天理啊!在这里为全体古代女性默哀三分钟。

  而《后汉书·列女广汉姜诗妻传》上说:“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谨,母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尝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

  鲍永、姜诗本来默默无名,由于孝母休妻,一下子出了名,永载二十四史,可谓是“赚翻”了。

  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钗头凤》中陆游和唐琬的悲剧,归根究底,也是因为第一条。

  第二条是因为古代以子嗣为重。即便贤者如顾炎武,在《规友人纳妾书》中也写道:“炎武年五十九,未有继嗣,在太原遇傅青主,浼之诊脉,云尚可得子,劝令置妾,遂于静乐买之。不一二年而众疾交侵,始思董子之言,而瞿然自悔。立侄议定,即出而嫁之……”

  因为无后的缘故而纳妾出妻,是得到整个社会舆论支持的,自然有不肖之徒因为喜新厌旧借这一条抛弃发妻。比如魏时有个平虏将军叫刘勋,他的妻子叫宋王,后来刘勋看上了山阳司马家的女儿,就以宋王“无子”而把她“出”了。其时,两人已结婚二十多年了,要“出”早该“出”了。

  由于“七去”的解释权在男方,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口舌、嫉妒等条目,更是很主观的判断,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而婚姻大事,关乎宗法人伦,礼教也不允许男方太过分地行使否决权,于是又规定了“三不去”。

  什么是“三不去”呢?《孔子家语》上说:“三不去者,谓有所娶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

  为什么呢?“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其实也就是民间流传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七去”、“三不去”据说曾载于汉令,今已不可考。唐律则规定:“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徒一年半;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清律则规定:“凡妻无应出……之状而出之者,杖八十;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减二等,追还完聚。”辑注云:“七出,于礼应出,三不去,于礼应留;义绝必离,姑息不可;七出于礼可出,未必即谓之应出,与义绝不同。”

  可见事实上,法律对“七出”还是留下很大的宽缓的余地的。

  

野合而生的孔圣人--上古时代的野合风俗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原民认为野合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

  在新疆呼图壁的大型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图画中位于上边的大人们阳具勃起,正在做性交动作,而下方有两排欢跃的小人,这既是对性交的褒扬,也是对生育的礼赞。学者闻一多说:“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结子的欲望在原始女性是强烈得非常,强烈到恐怕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程度。”“个人的存在是为他的种族存在而存在的。”

  古人把性交譬为“云雨”,这是因为他们把女子的肚腹看成是土壤,把男人的精子看成是种子,如果没有云和雨,自然也就没有收获。同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就成了分娩的最佳时机。分娩最好在野外进行,因为这样可以收纳天地之气,使得分娩顺利;同时,分娩又有利于使土地肥沃,得到丰收。

  原民在由渔猎阶段过渡到农耕阶段后,越来越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因此将男性生殖器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将男根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于是男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这便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因此原民又创造了姜螈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推土而成的“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

  春秋时候,郑国久旱不雨,国君向自己的大臣子产询问,子产回答说这是因为全国旷男怨女太多了,阴阳不调,所以风雨不顺。于是国君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谐调婚嫁,男欢女悦,于是天降甘霖,旱象解除了。

  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君人者不当使男女有过时而无匹偶也”。如果怨女旷夫很多,人间性关系不顺,那么自然界也会出乱子,古代的臣下以此谏君者甚多。

  桑木,又叫扶桑木,本意是传说中的太阳树。远古时期每个文明都有太阳神崇拜,桑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自然要将其栽种于神圣的祭坛--“社”的周围,桑林则成了“社林”和“社木”。

  原民认为野合--野外性交,可得天地之气而有益健康,同时有利于谷物生长,因此经常在桑社里组织自由性交。在这个场合中,男女放怀无忌,无分老幼,纵情交合,慢慢地就形成上自天子、下自庶民都认可的集体活动。据《礼记·月令》载,凡到仲春之月,候神鸟都飞来了,天子一定要亲自率领后妃嫔娥,抬着猪牛羊等上等供品,祭祀太阳神,还要将象征男女性交的弓箭供奉给高媒神。《国语·鲁语》中曾记有鲁庄公如齐观社的故事。所谓观社,其实就是去观看女人的裸体舞。

  有桑社就有桑林之舞,在这种舞蹈仪式中,男女双方都可以放肆地挑逗对方,求得对方的回应。相近于桑林之舞的还有万舞,这是为了纪念女娲这个媒神而设立的“高媒之祀”典礼中一个活动。春秋时楚文王死后,其弟子元想追求寡嫂,就跳“万舞”来挑逗她,可见“万舞”中性意味、性刺激是相当强烈的。因此闻一多就说:

  是祀高祺用万舞,其舞富于诱惑性,则高祺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

  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都在这种地方停下脚步。《楚辞·天问》中说:“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这是说他走到涂山的时候,看见漂亮的涂山姑娘,正巧刚好碰上桑社狂欢节时期,两人便有了热烈的欢合。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快六十岁的时候也去赶桑社,在尼山之上,对一位姓颜的女子一见倾心,一宿风流之后,颜姓女子便怀上孔子。“野种”可谓是骂人最狠毒的话语之一,不过估计大多数现代人都不知道他们推崇的万世师表的大圣人居然是一个“野种”。

  当然,对此,头巾气十足的文人倒有一番说法--如果不是野合而得天地之气,很难生下大圣大贤。

  倒,我倒;晕倒,彻底晕倒

夜合之资--娼妓神管仲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管仲开娼妓行业的合法化、产业化和国营化之先河,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充盈了国库。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上说有一位被称之为白眉神的神仙,“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这位白眉神就是娼妓之保护神,据《金陵岁时纪》记载:“六月十一日为妓寮祀老郎神之期,或云,神为管仲,盖女闾三百之所由来也。”娼妓们对自己的保护神可是毕恭毕敬的,“初荐枕于人,必与艾(老公猪,指嫖客)同拜此神,然后定情,南北两京皆然也”。

  但是管仲这个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怎么会成了娼妓行业的保护神呢?

  原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时局动荡的年代,思想上的争鸣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娼妓业还没有出现,但是各国诸侯为了网罗人才,什么招数都使得出来,醇酒妇人便是吸引人才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像燕太子丹延揽荆轲,没少在这方面下工夫。

  管仲相齐,开布衣而为卿相之局。他是一位大改革家,他的所有改革思想在《管子》中写得非常清楚,《权修篇》上说:“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这算是比较稳健平和的主张,没有什么新奇之处,然而“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当然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状态,所以才需要教训。教训无效呢?那还不如自己设立国营妓院。明人谢肇浙的《五杂俎》云:“管子之治齐,为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

  雅典大法律家梭伦的想法和管仲可谓如出一辙,他于公元前594年左右订立国营妓院律法,人们歌颂他:“梭伦,伟大的梭伦,你设立了妓院,保障了良家妇女的安全。因为那些浪荡汉、小伙子有了去处,不再在大街上追逐良家妇女了!”可见这样的法律,其目的是为减少淫乱,并非增加淫乱。

  而管仲相齐在公元前685年,死于周襄王齐七年,即公元前645年,可以说,在这点上,中国人还是可以大大“骄傲”上一回,不要老以为中国人只有四大发明。其实管仲开娼妓行业的合法化、产业化和国营化之先河,是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上,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充盈了国库,清朝的褚学稼评价说:“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此外,管仲以布衣为相,在齐国没有贵族的支持,只能投齐桓公所好以固宠,与其让别人进献女色,还不如由自己一手抓,《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桓公之伯也,内事属鲍叔,外事属管仲,被发而御妇人,日游于市。”可见管仲这个“红楼”没白建。

  管仲成功之后,自然有周边国家来取经,别的富国强兵的思想不好学,这个娼妓产业国营化的“新经济政策”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诸国的高级官员来了一趟齐国的女闾,是一学就会,一看就懂,回国之后,一请就准,一设就灵,而且很快又有新的创新。在某些方面,有些中国人的脑筋实在是太好使了,不佩服不行啊。

  根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要报仇复国,把军队都集中在北山之上。为了慰劳军队,鼓舞士气,他发明了军妓制度--“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绝书》记述得更为详细:“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盖勾践所以游军士也。”

  其后进入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的旷日持久使得军妓更为普遍,《商君书·垦令篇》便足为反证:“令军市无有女子……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由此便知道“军市”本有女子卖淫,在和平时期甚至吸引了轻惰之民来这里挥霍。

  事实上,由于古代后勤补给还未如后来完善,军皆有市。军市之中置妓女,从而解决军人的性饥渴问题,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但估计是临时措施,或者在某个阶段执行一下,并没有制度化。到了汉武帝时候,才建立起了营妓制度。据《汉武外史》记载:“一曰,古未有妓,至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

  

   

愿为双鸟飞,比翼共翱翔--安陵与龙阳之好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弥子瑕得宠于卫灵公也不过官至大夫,安陵君却因受宠而得到这个爵位。

  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山涛的妻子觉得丈夫和这两个人的交往非比寻常,就问他怎么回事,山公说:“当今之世,配得上做我朋友的,就只有这两人了。”妻子说:“从前僖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于是有一天,二人来了,妻子劝山涛留他们过夜,并给他们准备了酒肉。晚上,她越过墙去观察这两个人,流连忘返,直到天都亮了。山公过来问道:“你觉得这二人怎么样?”妻子说:“你的才智情趣比他们差得太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气度和他们交朋友。”山公说:“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

  有人据此推断出阮籍等人是同性恋者,这实在是有点牵强,不过,阮籍在他的诗里却对同性恋者的情事加以吟咏、赞美: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悦怿若九春,磐折似秋霜。流发姿媚,言笑吐芬芳。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愿为双鸟飞,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咏怀诗》)

  这首诗中的安陵和龙阳,分别指的是战国时候楚国君主与魏国君主的两位男宠,一位是安陵君,另一位则是龙阳君。春秋战国时代,封国国君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国君以下,就封为“君”,有封地采邑,位尊权重,比如战国四公子,无一不是以君名行世。“君”爵的受封者都和封国国家有近亲的关系,不然就是为国家立下不可磨灭的大功。弥子瑕得宠于卫灵公也不过官至大夫,安陵君却因受宠而得到这个爵位。

  安陵君能得到这个爵位也是绞尽了脑汁。根据《战国策·楚策》记载,安陵君是楚共王的男宠,颇为得势。但是有个叫江乙的人提醒他:“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安陵君忙问该怎么办,江乙为他筹划道:“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色衰而爱弛。……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

  于是安陵君就一直在寻找这样表白的机会,直到三年后,当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梦打猎时,共王有感而发,说道:“今天打猎,真使我快乐,但在我死后,谁还和我一起享受这快乐呢?”安陵君听了以后,立时流泪下跪,说道:“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楚共王听了,自然大为感动,当即设坛封他为安陵君。

  就固宠的手段相比较而言,龙阳君显然更胜一筹,《战国策·魏策》就记载了他的撒娇之词。在一次和君王一起钓鱼的过程中,龙阳君感伤地说道:“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也。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

  龙阳君用鱼来作比喻,害怕自己也和那些小鱼一样,最后被喜新厌旧的君王抛弃。魏王听了,为了哄龙阳君,便下令全国:“有敢言美人者,族!”

  不过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感情再怎么真挚也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一不小心,便会自取其辱,人头落地。

  楚文王有位心爱的男宠申侯,楚文王因为宠爱他而深知其为人,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送给他玉璧,并伤感地说:“只有我知道你,你这个人啊,贪得无厌,予取予求,却一定不考虑到别人的付出总是指望回报,我死了之后,你要赶快离开,不要去太小的国家(小国君主气度太小),否则将难以容身。”可惜这个申侯不以为然,以后又做了郑厉公的男宠,行为很不谨慎,结果果然被杀了。

  

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宫刑的起源

性的历程 中华版的“性学报告”

收藏本书  字号 -+  淫乱的概念,在原民的群婚时代是没有市场的,只有在以夫权为主导的夫妻制建立之后,才有可能出现。

  自古至今,刑与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对刑法进行完善。《尚书·舜典》载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唯刑之恤哉。”可见在原民时代,已经有了一整套方案。到了夏代,又逐步确立了墨(刺字)、劓(割鼻)、剕(断足)、宫(去势)、大辟(斩首)的五刑制度,这些都是肉刑。

  宫刑是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种认识,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之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便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可以说,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

  那什么是宫呢?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周礼》秋官司刑注),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其目的就是让所惩处的人丧失性功能。

  中国最早的去势据考证发生在商朝,甲骨文中已出现“凸刀”字,其形状为用刀去势,《甲骨文合集》第一册第○○五二五片载:“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死。”便说明商王武丁时期就出现了被去势的阉人。到了周朝,受了宫刑的男子就被称之为“寺人”。

  “寺”字为“士”与“寸”二字构成。这里的“士”,并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寸”也是象形字,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而“士”与“寸”合在一起,便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器了。

  最初的“寺”是将阴茎连根割去,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施行这种刑罚,男人的成活率不高,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摸索后,人们发现破坏阴囊与睾丸也能达到让男性丧失生殖能力的目的。《韵会》一书云:“外肾为势,宫刑男子割势。”外肾即指阴囊和睾丸,破坏了它,人的性腺即不再发育,阴茎不能勃起,从而丧失了性能力。所以古代针对男性的宫刑,也叫做去势。

  但是即便如此,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若要苟全一命,那么手术前后的环境就需要有所措置了,于是所谓的“蚕室”也发明了出来。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

  有针对男子的宫刑,自然也会有针对女性的宫刑,具体一点的名称为椓刑。“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这里当然是作动词用;但是在用作名词的时候,是表示宫刑的意思。明朝王兆云作的《碣石剩谈》说:

  妇人窍,字出《吕刑》,似与《舜典》“宫刑”相同,男子去势,妇人幽闭是也。昔遇刑部员外许公,因言宫刑。许曰:五刑除大辟外,其四皆侵损其身,而身犹得以自便,亲属相聚也。况妇人课罪,每轻宥于男子,若以幽闭禁其终身,则反苦毒于男子矣。窍之法,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

  可见具体的做法就是槌击妇人胸腹,使子宫脱垂,据说是从制服牲口的办法里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王夫之在《识少录》中就说:“……皆不知幽闭之义。今得知,乃是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心消灭。国初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

  上面提到的幽闭,其实说的就是针对女性的宫刑,在古代不太先进的医学条件下,这种刑罚确实残酷非常,受刑的女子往往死于非命。

  那么为什么会有宫刑这种刑罚呢,它具体是用来惩罚什么样的罪过呢?《伏生书》上说:“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而《白虎通义》亦说:“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也就是说宫刑是对男女之间淫乱的惩罚。淫乱的概念,在原民的群婚时代是没有市场的,只有在以夫权为主导的夫妻制建立之后,才有可能出现。

  然而,由于宫刑的震慑力显然超越其他的刑罚,因此宫刑的施刑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到了周穆王时,便已规定“宫罪五百”,可见到西周时需要判罚宫刑的罪名已相当多。不过此时的宫刑并不适用在贵族身上,因为“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也”。因此贵族即便是犯了宫刑,也以别的刑罚替代,“而髡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髡刑”者,即将犯人剃光头发,锁住颈项服劳役。

  所以,宫刑在先秦时期主要是针对的是广大奴隶和一般平民。《史记·秦始皇本纪》便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所征召的七十余万服劳役的人群中,便多有“隐宫刑徒”,这里的“隐宫”自然便是指的宫刑。

  军事帝国时代的性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