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无法加载embed:文殊菩萨应化故事(仔细看完后,把我们的感受和心得留言)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48:16

 【索达吉堪布讲】—— 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的故事


   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譬如刚提到的杜顺和尚,是中国华严宗的初祖,他生平神异事迹很多,被称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怎么知道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呢?杜顺和尚在世时,道德高尚,不攀外缘,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我非常羡慕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平平淡淡,实际上对修行极有帮助。修行人就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不然,今天看见一个上师——“上师您真是如意宝,您有没有教言赐给我?我要开始学!”上师给你讲了以后,过段时间热情就消失了,又要去找另一个上师。在你的一生中,一会儿找文殊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观音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大势至菩萨化现的上师……每天这样找来找去,最后自己也不知方向,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忘了多少。这种习惯不是很好,你对有缘上师和有缘教法生信的那一天起,直到最后离开世间,应该一直保持不变,使其成为一生的依托,这很重要!)

   他手下有一弟子,跟他学法有十多年了,刚开始信心很大,但慢慢久了以后,见师父白天种地、晚上念《华严经》,觉得这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的,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他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是一样的。”弟子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一再求道:“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您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开许了。临行前交给他两封信,一封给青娘子、一封给猪老母,让他顺便送去。

   弟子将信收下,立刻启程。他按信上的地址沿路打听,找到了青娘子,没想到她是一个妓女。他十分惊讶:“师父怎么会有一个当妓女的朋友?”但信封上明明写的是给她,因此便照样交给她。那个妓女拿过信,拆开一看,说:“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现在该走了。”说完坐着圆寂了。弟子觉得奇怪,将信捡起一看,信上说:“观音,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原来青娘子是观音菩萨。可是他还没有醒悟。

   他又继续赶路,按第二封信的地址找到猪老母,原来它是一头猪。猪老母接到信之后,用鼻子拱开看看,当场也死了。弟子又觉奇怪,捡起信一看,信里写的是:“普贤,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但这愚笨的弟子,还不觉悟。

   后来他到了五台山下,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你来五台山做什么?”他回答:“朝拜文殊菩萨。”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却千里迢迢来拜文殊,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回头,赶快回去见师父。可是当他到寺院时,师父已圆寂多时。

可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众生,诸佛菩萨的化现不可思议,在旁生中也有,在妓女中也有,在高僧大德中也有,只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认识。无垢光尊者也说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对我不一定起信心,我的教法也不一定兴盛。”的确,一位具德上师生前常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弟子也不知晓上师的功德,一旦上师辞世,方忆念起上师的伟大,但却再也见不到上师,只留下无穷的追忆与悔恨。

文殊化现—五髻仙人


汉明以前,佛教的法音尚未广泛的流布。五台山的圣境,听说过的人就已经不多,何况有人,能够深入其境,亲睹灵异?那个时候,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内,都是茂密的森林,到处有虎豹恶兽出没其间。五峰之间,无路可通,因此人迹极为罕见。
   可是在川流平原之处,却是一些黄冠道人居留的地点。每到月中(农历十五),五峰之间,常会焕发出祥瑞的光彩,到了夜晚并有神灯(智慧灯)四处流荡。一般人都以为是神人聚会的仙府。
   从古以来相传着,有所谓仙人的,头发上结着五个发髻,衣服上挂了三个小铢饰。有的时候单独无侣,有的时候是童子成群相互嬉戏,游行于台山五顶之间。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逐,庄重端严若有其事,一旦走近了,却又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
  有的人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些仙人就在这山上了;有的人说,仙人游踪台山五顶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了。后来人迹渐渐稠繁,就很少看到仙人出游了。当时黄冠道人,时人都称之为素衣仙。等到摩滕、法闌开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后来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才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是文殊大士的化身(今中台顶的演教寺内供奉有“儒童文殊”圣像)。
   宝剑——智慧;狮子——勇猛

  “座下狮子兽中王,宝智透心光”文殊菩萨的化身——戒阇黎者


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 台州 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祐,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祐合掌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愿。老和尚介绍彼去 飞来峰 ,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 ’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授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善戒,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 渡口 ,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起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 洛阳 ,洛阳有一富家名 李光弼 ,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悯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 金炳 ,正缚着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仅此两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授戒,法名可化。

后来可化欲往 天台 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殴,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一知府名 江平 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蹦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蹉跎,太守仁风,阇黎神诀。’

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 黎民百姓 ,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 城隍庙 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晴,六月遭酷热,太守 扬仁风 ,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缭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戒师圆寂后,有人对周婆说:‘戒和尚去矣。’周婆即于 普济 桥下坐化,化生莲华,香光交错,见者惊叹不已。七日后,忽有一异僧出现,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原来戒师与周婆,是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的化身,深入民间,随缘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虚云长老与文殊菩萨


虚云老和尚(1840—1960)是现代禅门巨匠,俗姓萧。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母颜氏。清道光初年,父宦游闽,曾佐治永春州幕。父母年逾四十尚无子女,其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是日晚父母同梦一长须着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夫妻惊起互告对方,不久遂有身孕。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虚云和尚诞生于泉州府署。初堕地,为一肉团。其母大骇恸,以今后无复举子之望,遂气壅死。翌日有卖药翁来,打破肉团,得一男婴。由庶母王氏抚育成人。

虚云和尚出家之后,精进勇猛。光绪年 (1882年),和尚深感出家以来,道业无成,生起惭愧之心。又念及父母的辛劳及母亲的早逝,为报父母之恩,决定从普陀山出发,发心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

虚云和尚一路称念菩萨圣号,三步一拜,至光绪九年(1883),拜至黄河铁卸渡,又过光五陵。腊月初二,和尚渡过黄河,天色已晚,四无人烟,不敢前行。虚云和尚见路旁有一摆小摊用的茅棚,尚无人居。便决定在此暂住歇脚。是夜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次早举目四望,一片琉璃世界,积雪深盈尺,无路可行。因过往无人,亦无法辨别方向。

又因积雪无法继续朝拜,虚云和尚只得打坐念佛。由于草棚没有遮拦,又无饮食,和尚饱受饥寒。为了取暖,他便蜷伏茅棚一角。大雪纷飞,和尚饥寒交迫,虽奄奄一息,仍不忘提起正念。一连三日,飘雪不止,和尚渐渐限入昏迷状态。初六之后,雪止天晴,和尚已口不能言。初七那天来一乞丐,见和尚卧雪之中,知道是寒冷所致,乞丐随即将雪拨开以围棚草烤火煮黄米粥。送和尚吃,和尚得暖气得以复生。

乞丐问虚云和尚朝拜的去处,虚云告诉他从普陀出发朝礼五台的过程;和尚又问乞丐的情况,乞丐告诉他说,他姓文名吉,从五台山来,欲回长安去。虚云和尚问文吉到五台如何找他。文吉告诉和尚,五台山僧都认识他。虚云和尚又问此处至五台的距离。文吉告诉和尚,有两千里路程。文吉又以黄米粥为虚云和尚调养身体。文吉问虚云和尚拜名山有何要求。和尚说:“生不见母。以报亲恩。”文吉见和尚身背行李,又加之天寒地冻,劝其不必再拜,虚云和尚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乞丐深为感动,劝虚云和尚按其来时足迹行进,以免错路。

虚云和尚辞别乞丐,继续前行,途中在洪福寺挂单。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三,虚云和尚告别寺僧,继续朝拜,是日晚,虚云和尚至盂县城内小南海寺挂单,不许留宿。虚云和尚只得露宿城外路边。和尚夜晚腹痛难忍。全身发冷。初五发生痢疾,但每日仍然坚持朝拜。至十三日因病已不能前行,只得在黄沙岭一破庙中歇脚。虚云和尚痢疾加重,日夜腹泻数十次,不进饮食,行动无力。因庙在山顶,人迹罕至,虚云和尚只得闭目待毙。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虚云和尚以为是土匪,细看见是文吉,心中大喜,急呼唤文先生。文吉执火来照询问和尚为何还在此处。虚云和尚便将经过告诉了文吉。文吉一边安慰虚云和尚,一边给和尚倒水喝。此晚由于得见文吉,虚云和尚遂感身心清净。十六日文吉将虚云和尚之污秽衣服换洗并给一杯药喝。十七日病退,食黄米粥二碗,身出大汗,内外轻快。十八日疾病痊愈。虚云和尚对文吉两次蒙难相救深为感恩。

文吉告诉虚云和尚,他已从长安返回,井劝虚云和尚一起行走到五台。虚云和尚已许下三步一拜朝五台的宏愿,不愿随文吉一起前往。虚云和尚说:“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官,而促寿。昊天罔极,耿耿数十年矣!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也。”

文吉说:“你诚孝心坚固,十分难得。我今回山也没什么急事,我愿代你背负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轻松许多。”

虚云和尚对文吉说:“若能如此。先生功德无量。倘我拜到五台。愿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证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吉说:“不敢当,你是孝思,我是顺便,不必表谢。”文吉跟随虚云和尚照应四日。虚云和尚的病已减轻许多。

十九日扶病起香。从此背物做饭等事务都由文吉负责。虚云和尚因外无物累,内无妄念,身体日渐强健。至二月底到太谷县离相寺挂单。寺院只是同意和尚挂单,拒绝文吉入住。文吉见状便告诉虚云和尚,这里距五台不远,他先回去。虚云和尚的行李自会有人代送上山。

虚云和尚留住片刻,勉强吃了半碗面,便告辞而去,到街上寻找文吉,也没有见到。当时正是四月十八,夜月正明,虚云和尚欲追赶文吉,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进。因心急起火,次日脑热,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黄土沟白云寺,知客见和尚口流鲜血,不准挂单。二十一晨至太原极乐寺,亦不挂单。二十二早出城礼拜,在北门外遇一叫文贤的青年僧人。见虚云和尚近前招呼,便接过拜凳行李请进寺内,相敬如亲,领到方丈相陪茶饭,并邀请虚云和尚在此常住。

虚云和尚告知文贤其发愿缘由,文贤对他敬爱有加,坚留十日才放行。临行时文贤送给和尚衣物旅费,和尚坚辞不受,文贤便代携拜凳相送十余里,洒泪而别。时至五月初一日,和尚向忻州前进。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后面来一马车,缓行不越前。车中官人下车,要求为虚云和尚代送行李,和尚十分感激,便交由官员代送。和尚又安心拜香前进,心无旁骛。不久便拜至官员营部。官员热情招待虚云和尚,云公休息三天,随后告辞而去。官虽送路费礼物也不接受,官员便派兵将行李钱物送至显通寺。

五月底,虚云和尚拜至显通寺,先在该寺住下继而到附近各刹进香。虚云和尚逢人便问文吉其人,却无人知道。后与一老僧说及情由。老僧合掌说:“文殊菩萨化身也。”和尚恍然大悟。虚云和尚于二十二日起香,两日拜至东台。在月朗星辉之夜,虚云和尚进石室上香。在室内朝夕礼诵,禅坐七日。六月初一日回显通寺,初二起香拜华严寺,初三拜北台,在中台过夜,初四拜西台。初五回显通寺,初七拜南台并在南台打七,十五下台回显通寺。至此,虚云和尚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的宏愿胜利结束。

此三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和尚一心正念,坚持礼拜。途中虽历尽艰难,和尚亦心生欢喜。每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

我在扬州高寺挂单时,当代禅宗高僧德林老和尚曾对我说,如果有人能诚心朝拜五台,文殊菩萨会“迎一千(里),送八百(里)”。我想,虚云和尚发愿朝礼五台途中,虽遭遇千辛万苦,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坚持三步一拜而行。他正是以自己的至诚之心感动了文殊菩萨。因此文殊菩萨便在其急难之时,分别化现为乞丐和高僧相助,使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从而顺利完成朝拜五台的任务。

其实,诸佛菩萨早已发过大愿,若有人以虔诚之心念诵或朝拜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一定会随缘赴感,度脱众生永离苦趣。只是我们凡夫俗子有时虽有宏愿在心,但缺乏虚云和尚那种坚定信念,终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示现。

虚云和尚朝山得文殊菩萨化身送供的故事,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诸佛菩萨宏愿的真实不虚。假使我们都有虚云和尚的至诚之心和不畏艰难险阻的吃苦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蒙诸

无著禅师、法照禅师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


   据传记载:唐朝 大历 年间,曾有 无著 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 永嘉 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 华严寺 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 参禅 。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 台山 。’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 琉璃 为地,屋瓦 金光耀 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 菩提 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 宝塔 ,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 般若寺 。’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 衡阳 )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 祥云 ,云中有魏 峨山 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 竹林寺 。’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 亭台楼阁 ,巍峨庄严, 金沙 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 东寺 ,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 路遥 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 南岳 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 佛光寺 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 一山 ,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未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 三宝 ,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着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摸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 七宝 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 立石 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 罪业 。’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佛菩萨加被,常处于诸佛菩萨的慈光照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