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tfromstring: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2)》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七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32:59
第七单元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单元引言分析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社会后,民主化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专制制度成为民主化进程的主要障碍,用民主代替专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权利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起重大作用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得民主权利,同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本单元所涉及的英国宪章运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等内容,就是近代国内外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伟大实践。
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
“伦敦工人协会”;《人民宪章》;“全国宪章协会”;宪章派三次向议会提交请愿书。
1832年议会改革;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二月革命对宪章运动的影响;宪章派分裂的原因。
分析宪章运动发生的深刻背景
掌握历史概念
史料研习
概括、提炼
历史过程
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英国代议制政治的逐步完善。
探究宪章运动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史料解读
历史比较
合作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宪章运动的主要经过
难点
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的是宪章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以及其对欧洲近代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建议把英国宪章运动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述。
在“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一目中,主要讲述两个问题:
①宪章运动的历史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专制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
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志得意满,进而要求取得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于是工人阶级决定掀起一场争取普选权的运动。
另外,工人阶级之所以发动宪章运动,也是英国工人阶级本身的阶级意识提高的结果。比如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大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也认识到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在大工业制度下争得应有的物质改善和社会地位;他们思想中也出现了诸如阶级斗争、大罢工、摆脱议会民主的幻想等一些新因素。建议在讲述时,适当补充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宪章运动的历史背景。
②宪章运动的主要经过。
以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和1837年《人民宪章》的公布为标志,英国的宪章运动蓬勃兴起。而1839年和1842年宪章派先后两次向议会提交的请愿书遭到否决,使宪章运动陷入低潮。但是,无论是从运动的组织领导,还是从请愿书的内容和参加签名的人数,都可以看出运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平在不断提高。
1847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实际工资降低,在这种环境下,宪章运动又重新活跃起来。1848年春,又传来了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英国的宪章派和工人群众更为振奋。各地举行群众大会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宪章派决定在1848年4月10日组织示威游行,向议会递交新请愿书。各地宪章派纷纷响应。由于英国政府的镇压和宪章派领导人屈服,这次游行示威随之失败。
1848年示威游行失败后,宪章派内部发生分化,有些人认为工人阶级在当时的英国还不足以单独充当社会的推动力量,它应该与资产阶级合作。也有一些宪章派人士坚持工人阶级的组织应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把宪章运动复兴起来,但未能成功。从1848年到1858年的宪章运动,是宪章运动走向衰落的阶段。不过,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前几个阶段的发展水平更高。而且,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它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提炼宪章运动的主要经过。
在“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一目中,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①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宪章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宪章派的斗争也为英国工人阶级争取到一些胜利,为了避免宪章运动的重演,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对工人阶级的斗争作出一些让步;宪章运动失败后,运动的参加者中有一部分人迁居美国、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他们把民主思想的种子传播到这些地方,为这些地方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是经过了近300年的漫长时期才得以完成的,它是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土地贵族、大资产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而宪章运动无疑对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后半期的历次选举改革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宪章运动的影响,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
③宪章运动对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
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建议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或历史文献,并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关于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研习史料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本课的新课导入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民主与专制”的事例或选择列宁等伟人对宪章运动的评价来导入。
②关于宪章运动的历史背景,教材叙述比较简单,可以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在研习史料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
③宪章运动的主要经过是教材的重点,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一内容进行概括。
④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教材难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历史。
⑤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新课的导入
①新学期伊始,我们要组建班委,是由班主任在班级里指定班干部好呢?还是由班级全体同学选举产生好呢?假如你的班主任按照个人意愿来指定班干部,你和你的同学们将如何处理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专制与民主”的概念,由此导入新课。
②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场运动。列宁称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斯大林说它“曾经起了它的不小的历史作用,并且激起了一部分统治阶级为着避免更大的震撼而作了一些让步,实行了一些改良。”请问这场运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由此导入新课。
案例二 宪章运动的经过
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斗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兴起、低潮、复兴、衰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这四个阶段的基本情况。
案例三 宪章运动衰落的原因
宪章运动的衰落,除了它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客观因素。首先,宪章运动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它的目标是要通过实行普选制以和平的方式夺取国家政权。像这样的形式和性质的运动,只有在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时代才可能发展。其次,19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了“世界工厂”,它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样,英国的资产阶级就可以从殖民地剥削来的超额利润中分一部分改善熟练工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紧张局势和矛盾。第三,宪章运动所要求的政治、经济变革,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加以实现,而工人阶级本身也没有达到足以担当实现这些任务的水平。它缺乏组织性,没有统一的政党,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宪章运动的主要经过是怎样的?
解题关键:宪章运动经历的时间较长,需要回答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活动。
思路引领:按照宪章运动的发展过程,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并列举出每一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答案提示:详见“知识结构”中的“主要经过”一目或教材内容分析。
2.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如何?
解题关键:本题要求回答“意义”和“影响”两项内容。
思路引领:“意义”指的是宪章运动在英国历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存在着的重大意义。“影响”指的是宪章运动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提示:详见教材内容分析。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人民宪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题关键:《人民宪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引领:《人民宪章》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民主权利(或普选权)而提出的。
答案提示:《人民宪章》的主要内容有: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2.宪章运动的意义何在?
解题关键:宪章运动的意义包括“历史意义”和“历史影响”两项内容。
思路引领:宪章运动在英国历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存在着的重大意义以及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提示:详见教材内容分析。
学习延伸
阅读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有关史料,了解无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并思考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民主进程的关系。
解题关键: 无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内涵。早期无产阶级斗争的特点。
思路引领: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民主观。民主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且总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追求的仍然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无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是要从统治者手中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建立多数人的政治统治。早期无产阶级因为在政治上提不出独立的纲领和目的,所以就只好跟着工业资产阶级走,成为争取民主权利斗争中的主要力量,在推进资产阶级民主进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刘剑)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人民宪章(节录)
(1837年6月)
1.凡年满二十一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的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4.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5.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6.国会每年改选──此系防止发生贿赂与恫吓事件的最有效办法,因为七年一次的改选可能使某选区被收买(即使采用秘密投票)。但每隔十二个月收买选区一次(在普选制度下)恐无人有此财力;而且议员的任期既为一年,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公然违抗和出卖选举他们的人。
(录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
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8页)
宪章派的《全国请愿书》(节录)
(1839年2月4日)
受难的同胞某某等署名向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下议院诸公递呈请愿书,谨陈如下:
……
我们享受和平的幸福已经二十三年了。
但是尽管我们的国家具有繁荣的条件,而我们也都乐于利用这些条件,我们却被公私的苦难压得透不过气来。
我们处于苛捐杂税的压迫下,可是还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商人在破产的边缘上战栗;工人们饿得要死;资金不能获得利润,劳力得不到报酬;工匠的家庭空空如也,当铺却堆满东西;济贫院拥挤不堪,制造厂却无人光顾。
我们曾到处观察,竭力寻找造成如此惨痛的、长期延续的困苦的根源。
无论从自然界或天命,我们都不能发现原因。
上天待我们虽然宽厚,但是统治者的愚昧使得这些恩赐如同虚掷。
如此强盛的王国,其实力竟耗费于拥戴那些自私自利、无知之徒的权力,其资源竟供他们中饱之用。
国家的利益为了朋党的利益而牺牲了;一小撮人为其本身的利益而统治国家,他们对大众的福利熟视无睹,甚至以傲慢粗暴的态度加以摧残。
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时,人民曾寄以深切的企望,希望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能够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因而获得消弭。
该项法案据说是达到高尚目的的一个明智措施,可称为立法机构革新后的喉舌,群众的意志终于能发挥效力。
人民竟受了欺骗,此种卑劣行为实令人痛心。
看起来如此美好的果实,摘到手中却变为尘埃和灰烬。
所谓改革法案无非是把权力从某一个掌权派移交给另一掌权派,而人民仍得不到任何保障。
我们的处境只是从被奴役地位转变为学习自由的学徒生活,这种生活以及前途之黯淡渺茫使我们为自己社会地位之卑贱更感悲怆。
具呈人到贵院前谦恭地陈述:这样的现象不容再继续下去,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将严重地威胁王室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宁;如由于上天协助以及宪政与法律上的措施,结束此种状况,我们断定它不久就会消灭。
敬告贵院:凡是业主资金应得之利润不应再受剥夺;凡是提高食物价格促使金融紧缩、劳工报酬低贱的种种法令,必须一概革除;征税应以财富为准,不得取自劳力;大众福利既是唯一正当的目的,政府应专心以此为重。
在从事此类以及其他必要改革之前,尚有先决条件,不然就不能充分保障及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们要求该项利益应委任人民掌管。
每逢国家征募卫国战士或是号召捐献,任何人不得借口贫苦或无知,拒绝或延缓应征。
人民既应奉公守法,那么我们要求立法的时候必须听取民意,也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
我们要求普遍选举。
为了避免发生富者利诱、有权势者威胁等弊端,应当实行秘密投票。
为了充分实施我们的权利,在运用这项权利时必须不受任何约束。
我们要求秘密投票。
为了达到有益的结果,代表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亲密的。
立法与选举机构,为了纠正错误,指导工作,应经常保持联系。
若干错误若能迅速接受舆论的制裁,还算是比较轻微的,但是在强迫的长期容忍下相沿成习,则可能产生最不幸的恶果。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获得人民的信任,时常改选是必要的。
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选。
有了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我们选举的范围必须不受任何限制。
……
一切勤勤恳恳执行他的职责的代表,他的任务是繁重的。
代表们继续从事于无酬的劳动,这是既不公平又不合理,也不稳妥的。
我们要求在将来选举贵院议员时,应以选民的意见为唯一的标准;并且对这样选出的代表,在他为大众服务期间,由国家税收中支付给他一笔合理的适用的酬金。
……
普遍选举必能、也唯有它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持久和平,我们坚信它也会带来繁荣。
恳请贵院慎重考虑我们的请求,并且竭尽全力,通过一切宪政的方式,制定一项法律,给予每一个精神健全、不在服刑期内的法定成年男子以选举国会议员的权利;并且规定未来的国会选举都采取秘密投票方式;每届国会任期不得超过一年;取消议员资格的财产限制;议员在供职国会期间支取应得的酬金。
请愿人……
(录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
商务印书馆1987,第71~75页)
宪章派的第二次请愿书
(1842年4月12日)
请愿人举出下列事实证明……贵院并不是由全国人民选举出来的。目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的人口约达二千六百万,而其中只有九十余万人有权投票选举代表,以制定法律,统治全民。现行产生代表的办法不仅是极有限制的和不公平的,而且分配不均,它给予土地及金融利益以巨大势力,以致小本商贩和劳动阶级完全破产。岐尔福德城区只有三千九百二十人,它与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塔顶草屋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相等。伊芙善姆只有三千九百九十八人,它拥有和二十万人口的曼彻斯特同样数目的代表……这不过是举一两个例子以说明我国的代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的现象。威胁利诱、作伪舞弊、甚至扰乱治安在历届大选中层出不穷,个中情况最为贵族议员所熟知。
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千百万人民饥寒交迫,奄奄待毙;请愿人意识到贫穷是造成一切罪恶的主要原因,目睹对贫苦老迈、病弱的人们的供养如此恶劣不堪,实令人惊怖交集。同时,我们深感愤懑,知悉贵院决定让济贫法继续实行,虽则无数惨痛的经验证明该项措施极不符合宪法精神,有悖基督教义,并且残酷地、致命地影响着工人们的薪给和本国臣民的生活。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请愿人本着应有的敬意与忠诚,愿把皇室的日入与一般工人作一比较。
请愿人知道女皇陛下每日收入一百六十四镑十七先令十便士供她自用,而无数劳工的家属据可靠的统计,每人每日只有三又四分之三便士生活费。……请愿人又知道亚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夫。──译者)日入一百零四镑二先令,而千百万人民……每人每日只靠三便士过活。汉诺威国王(维多利亚女皇之叔父,1837年承继威廉四世为汉诺威国王。──译者)日入五十七镑十先令,而本国内无数纳税者每日的生活费只有二又四分之三便士,──这使请愿人十分惊讶……请愿人又获悉坎特伯雷大主教每日收入有五十二镑十先令之多,而千百万贫民每日收入不足两便士,靠这个数目来赡养家室,令人深感痛苦与遗憾。……
请愿人深知集会自由是无可置疑的民权……而这个权利已遭受非法侵害,请愿人对这些事实感到不满;五百个正人君子被捕后,当局索取巨额保证金,秘密审讯,将他们判处徒刑,以怙恶不悛的最不堪的凶徒论罪。非法的警察遍布全国,所耗不赀,以防止人民运用他们应享的权利。
请愿人认为根据济贫法设立的巴士底与警厅并立共存,其用意是相同的,就是说:那一小撮不负责的人处心积虑要压制和饿死人民大众。靠人民税收维持一支庞大而不合法的军队,其目的是为在三个王国里(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译者)压制舆论,同时威胁群众不让他们实施人民应享的权利。
请愿人对延长劳工,特别是工厂里工人的工作时间到超过人类体力所能忍受的程度,感到不满;此外在违反自然的操作条件下,在灼热与不合卫生的车间里辛苦终日之后,他们所得的工资尚不足以支持体力,不能供应对于过度消耗的体力所必需的生活条件。请愿人也希望贵院注意到雇农们的收入少得不足以糊口,他们的辛勤劳动供应大宗粮食给全国人民,而收入如此微薄,实在令人惊讶、愤慨。
请愿人对国家向人民每年榨取九百万镑以上巨款去维持教会这件不公平的事表示不满……并恳求贵院将教会所作的行为和基督教创始人的行为作一对比。……
请愿人为爱尔兰人民所遭受的重重苦难感到不满,他们有充分权利废除立法上的联合(意即赞成爱尔兰单设国会,与英国分离。──译者)。
(录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第86~88页)
宪章运动第三次高潮的资料
其一:全国宪章派协会执行委员会告伦敦劳动群众书(1848年4月)
伦敦的市民!醒来吧!是行动的时候了。你们生活在这多事之秋……看看革命风暴笼罩着的欧洲吧,在威猛而宏伟的运动中,铲除了一个专横的王朝法国奥尔良王朝。,又彻底震撼了其他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等。……
伦敦的市民!在这非常时期,你们应当严肃地考虑改善你们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现在世界上最受压迫的各国人民正在向暴君手里夺取自由。你们不应该落在进步事业的后面……
伦敦的市民!最近几天国会即将审查有关你们自由的新生,抑或继续处于奴隶地位的问题。
在审查这一议案的同一天,正在传遍全国征集签名的巨大请愿书将递呈国会。
我们建议在递送请愿书到众议院的同时,举行首都示威大游行。4月10日应该成为政治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一日。这一天应该向全世界显示出英国人是热爱自由的,他们决不再作驯服的奴隶。
数百万人签名的巨大请愿书将装在华丽的四套马车上送去。所有愿意参加这次隆重游行的伦敦居民,4月10日上午11时在肯星顿空场集合,然后由专门的指挥人指挥大家排成纵队,从这里出发……到威斯敏斯特大桥时,游行者可以各自安静地散队回家……
4月10日的示威大游行应该公开地、和平地而又热情洋溢地进行;不要让当局的走狗有所借口,再又诬蔑说,你们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漠不关心,只满足于现状……
(录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上册,第201~202页)
其二:宪章公会告群众书(1848年4月15日)
英国人民的法律和宪政权利已受到侵害……我们曾宣布举行一次不携武器的和平示威……但是这样的行动受到什么待遇呢?就是恢复一项在二百年前荒淫无道的暴君──查理二世时代通过的法令,这项法令早已被认为过时,而且事实上也已被权利法案所废除。……
在星期一那天,游行队伍从会议大厅出发往凯宁顿草场去,那里集合着二十五万自由的信徒。然后消息传来说任何游行队伍不准过河。我们发觉自己落入圈套,桥梁已被封锁,原来政府狠毒的指令是有作战准备为后盾的,其规模如此庞大,仿佛有二十万人全副武装的敌军要围攻首都似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不得不在下列两个办法中选定一个──或是带动一群赤手空拳的人民与武装的当局发生冲突……或是让政府这种血腥压制的办法阻止人民执行一项无可置疑的权利的行为受到大众的指责。
我们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同胞们!我们已获得初步胜利。伦敦人民的勇气已经受过考验──他们不顾政府的压制集合起来,其人数之众多在首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只是第一步,全部人民应为第二步做好准备。本会的责任将是……组织群众,以便进行第二步更有决定性的步骤……国民大会将在本月二十四日举行……全国人民必须准备支持这个人民议会的决定。……
(录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第99页)
英国1867年改革法案
(1867年8月15日)
鉴于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制度的法律亟宜修订,女王陛下采纳聚集在本届国会内诸教会长老世俗公侯以及众议院议员之建议,征得其同意,并经其授权,特颁令如下:
1.本法案得在各种情况下称为“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
2.本法案不适用于苏格兰与爱尔兰;同时在任何情况下,不影响牛津和剑桥大学的议员选举。
第一部分 选举权
3.凡具有下列各项资格的男子,得有权在1868年及以后登记作为选举人,经登记后得选举代表某一城镇的国会议员一人或一人以上;即
1)已届成年,并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者;
2)在任何一年7月最后一日,并在此以前十二个历月中一直以房主或房客资格在该镇选区内任何住宅居留者;
3)在前述居住期限内,按一般居民根据其在城镇选区所居房屋摊派到一切(如有的话)贫民救济金者;
4)在同年7月20日或21日以前曾与其他一般居民一样根据其居住房屋按每镑比例诚实无欺地缴纳自1月5日以来的一切救济金者;
凡在任何住宅与人合住的男子,不得沿用本节规定登记作为选举人。
4.凡具有下列各项资格的男子得有权在1868年及以后登记作为选举人,经登记后得选举代表某一城镇选区议会议员一人或一人以上;即
1)已届成年,并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者;
2)在任何一年7月最后一日以前的十二个月内,以寓客资格在前述城镇选区内分别居住并以房客资格单独居住在同一寓所内,该寓所系同一住宅内的一部分,其净年值,如不供给家具出租,在十镑或十镑以上者;
3)在7月最后一日算起紧接的12个月以前,在该寓所内寓居,并已获得下届选举人登记时登记作为选举人的权利者。
5.凡具有下列资格的男子得有权在1868年及以后登记作为选举人,经登记后得选举代表州郡的国会议员一人或一人以上;即已届成年,并未被褫夺法律行为,并根据普通法或衡平法执有任何依租簿自由产权或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的土地或产业,不论享用该项权利限于其本人终身,或另一人终身,或任何其他人等终身。或为任一较大的产业代掌,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五镑者;或系任何土地或产业──不论依据自由产权或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获得──之租赁人或代理人,其原定租期在六十年以上(不论享用该期土地是否限于一人或多人终身),不论有效年限之多寡,其净年值除缴纳该项土地之一切租税及费用外,不少于五镑者;
凡合乎本节规定的男子,如不符合威廉四世陛下朝内第二年所颁布的法案第四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各项规定的资格(指1832年改革法的规定,即一般业主须执有土地6个月以上,租赁或代理业主须执有土地12个月以上。──译者)均不得登记作为候选人。
6.凡具有下列资格的男子得有权在1868年及以后登记作为选举人,经登记后得选举代表州郡的国会议员一人或一人以上,即
1)已届成年,并未被褫夺法律行为者;
2)在任何一年7月最后一日并自是日以前紧接的十二个月以来一直在州郡内以业主或租佃者资格,占有或租有纳税价值在十二镑或十二镑以上的产业者;
3)在前述居留期内,按照其居住房屋摊派到一切(如有的话)贫民救济金者;并
4)在同年7月20日或20日以前已按所居房屋缴纳自1月5日以来的一切救济金者。
(录自张芝联选译《1815~1870年的英国》,第120~122页)
十、西里西亚织工起义(1844年)
这个文件对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的原因及过程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描述。
愤愤不平的险恶征兆在1843年冬末已经显露出来了。特别是在彼特尔斯瓦尼达渥的一家大商号,任凭它的财富增长,仍然是以降低工资和虐待工人出名。有一个企业主竟表示:他们还将说服工人们要为一块干酪而织一件工。题为“1844年彼特尔斯瓦尼达渥的刑事法院”的小册子是起义爆发的间接发动。这首诗歌把织工的一切痛苦根源绘成了悲惨动人的图景,并把上述大商号财富的茂盛刻划了出来。这首诗歌挨户传诵并把情绪激发起来。有人把它贴在厂房上,对着老板的窗子唱。在这样的时刻,6月4日,一个唱这首诗歌的人被捕下狱。其他的人要求释放他,因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便袭击工厂建筑。顷刻间群众都冲了进去,并开始破坏和报复。其他一些厂房也遭到同样的对待。一些人想干脆放一把火把建筑物烧掉,却被其余的人制止了,因为这些人提出异议说,他们当然想把工厂主弄穷,但火烧的结果,厂主却将从火灾保险公司取得损失补偿金。他们从彼特尔斯瓦尼达渥转移到相距一小时之远的兰根比劳,在那里同样的场面又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刻,军队从瑞德尼茨赶来恢复平静;只是在军队使用枪炮造成许多伤亡之后,才达到了目的。
(录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204页)
2.课文注释
近代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英国是世上最早建立议会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议会则出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689年制定的《权利法案》及随后颁布的《王位继承法》使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最终确立起来。整个19世纪,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英国的议会制度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改革。经过改革,英国的议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也更加民主。
(一)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接近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却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处于无权的地位。妨碍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的主要是陈腐的选举制度。当时英国的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仍沿用旧制,即不论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每个选区均选出两名议员。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选区已人烟稀少,个别的甚至已沉沦海底,但它们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而新兴的工业城市却无权选出议员。同时,对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的规定,也使工人阶级甚至中小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一场由工业资产阶级领导的、有工人阶级参加的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迅速展开。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终于获得通过。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一部分“腐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扩大选举权,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此次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上层开始进入议会。
(二)1867年的第二次议会改革:此次议会改革是1832年改革的继续。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乡村劳动人民都没有得到这种权利。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普选权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工人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参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斗争。迫于群众的巨大压力,1867年7月,议会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腐败选区的议席,将其分配给大的新兴城市和各郡,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此次改革基本消灭了腐败选区,进一步扩大了选举权,使工业资产阶级的议席有所增加。
(三)1884年的第三次议会改革:19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此时,英国政府为适应社会经济与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为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继续推行社会改革和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1884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三次改革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10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此次改革使小农和一部分高工资的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英国的三议会改革,不仅使资产阶级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而且推进了选举制度民主化和大众参与政治的演进过程,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世纪3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德工人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因此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西里西亚省属于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麻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那里的织工不仅受到工厂主和包买商的严酷剥削,而且负担着沉重的封建捐税及等级税等。1844年6月,彼得斯瓦尔道等村镇的织工不堪剥削而举行起义。他们捣毁了工厂主的住宅、厂房和机器,焚毁票据和账簿,并与前来镇压的地方军队发生冲突。直到普鲁士政府调来大批军队,工人们才被迫撤离和疏散,起义失败。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德意志无产阶级开始了公开的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
3.学术观点
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评价
英国宪章运动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历来受到重视。但对其如何进行评价,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学术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即坚持认为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期间,英国工人不仅认识到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依靠自己,而且有力量解放自己。1840年建立的全国宪章协会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和先驱。宪章派力图将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加以结合,并自觉地进行了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尝试。宪章运动预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思想。(江宗植:《英国工人运动的新篇章—宪章运动》,《历史教学》1981年第1期。)
第二种看法认为宪章运动虽表明英国工人已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但是宪章运动仍然具有自发工人运动的一些特征。《人民宪章》基本内容的中心是普选权,它没有社会主义性质,是工人阶级独立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工人阶级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论武器,在制定人民宪章的过程中,受到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政治影响。宪章运动具有自发工人运动的特征主要包括:其一,宪章运动的主要过程中缺少一个指导运动的较好的纲领,表明宪章派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及解放道路的认识极其朦胧。其二,宪章运动的主要领袖大都不是贫苦工人,他们中许多人缺少政治上的坚定性。其三,宪章运动缺乏正确的策略。(沈汉:《论伦敦工人协会和宪章运动》,《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沈汉:《论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政治独立性问题》,《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
第三种看法认为宪章运动确实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宪章运动在其整个历程中,除了一次武装起义和一次总罢工,走的主要是议会道路与和平道路。它的第一个文件《人民宪章》,不过是议会改革法案;宪章派的三次请愿书都未超出议会改革的范围。即使是比较革命的最后阶段,宪章派通过的纲领所选择的仍是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和平道路。宪章运动选择走议会道路,主要是由英国的制度和传统造成的。所以,宪章运动虽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只因道路选择错了,终不免于失败。(蒋孟引:《对于宪章运动的估价》,《蒋孟引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图画说明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
19世纪40年代,法国七月王朝的内外政策日益反动和保守。反对七月王朝的各派力量,以举行宴会为活动方式,抨击朝政,要求扩大选举权,改变金融资产阶级控制政权的局面,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宴会运动”。政府禁止原定在1848年2月22日举行的宴会,成为革命的导火线。22日,巴黎人民举行示威,后发展成起义。24日,起义者冲进杜勒里宫,国王路易·菲利普逃亡,七月王朝土崩瓦解。次日,革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5.参考资料目录
1.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吴大英、沈蕴芳著:《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蒋孟引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5.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荣堂著:《英国近代史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江宗植:《英国工人运动的新篇章—宪章运动》,《历史教学》1981年第1期。
8.沈汉:《论伦敦工人协会和宪章运动》,《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9.沈汉:《论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政治独立性问题》,《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
第2课 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伦敦建筑工人大罢工;国际工人协会。
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
结合史实分析第一国际的历史作用。
史料解读
归纳概括
自由辩论
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巴黎公社的建立;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度内容。
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探究巴黎公社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情景再现
分析评价
合作探究
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五一国际劳动节;第二国际成立。
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与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进行比较,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搜集整理资料
论从史出
历史比较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①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②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创举
难点
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为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使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在“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一目中,主要讲述四个问题:
①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9世纪50、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增长。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生产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随之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已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当资产阶级采用从国外招雇廉价劳动力的办法来破坏工人的罢工斗争时,工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强国际团结的必要性,这就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
为了适应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和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骨干作了巨大努力,从而在思想和干部问题上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
建议列举一些各国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事例和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国际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的相关内容,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指出:“《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表明第一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组织。”
③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第一国际成立后,在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主要有:在各国建立支部;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声援、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及一切进步运动;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
建议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提供一些史料给学生,并结合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选举改革运动,进一步阐明第一国际在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方面所做的努力。
④历史意义。
第一国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立了伟大的功勋。首先,它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其次,它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各国的工人阶级斗争,使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取得了很大成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最后,它领导工人阶级同各国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民主化的进程。
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一目中,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①巴黎公社的建立。
这一部分内容非本课重点,建议首先简介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然后说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指出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的做法。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讲述。
②建设民主制度的尝试。
教材从实行人民普选制、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对个人专断、实行人民对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以防止公职人员任意欺压群众等方面阐述了巴黎公社建设民主制度的尝试。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自己归纳以上内容。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巴黎公社的这些措施,为什么说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对教材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
③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是19世纪初期以来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同时它也使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吸收和归纳了历次工人斗争的经验与成果,进行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尝试,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一目中,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①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数猛增。第二,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加了,规模扩大了。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及各国工人党的普遍建立。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工人及其政党都有加强国际工人团结的愿望。1889年7月14日,在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
②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建议利用具体数据(详见教学案例三),说明各国工人党在议会选举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如果教学时间许可,建议补充第二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联系。(详见教学案例四)
③历史作用。
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渐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了劳工立法,使工人境遇得到改善。在第二国际的号召下,各国党大多数能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国际歌》或“五一国际劳动节”导入新课。
②第二国际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可以说是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放在一目里讲述。
③“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是教材的重点,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或自编历史短剧,使其在活动中理解和感悟历史。
④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图片,提高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⑤“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是本课的难点,可以通过研习史料、合作探究等方法,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⑥利用音像、图片和网络等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新课导入
①播放《国际歌》片段,直接导入新课。
②通过提问“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导入新课。
案例二 角色扮演
以教材中【历史纵横】所介绍的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制止爱德华将军的铺张浪费行为作为蓝本,编一个历史短剧,由同学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案例三 各国工人党议会选举斗争成果
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得票142.7万张,在议会获得35席。1893年达到179万票,44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在法国,1893年社会主义各派力量得票50至65万张,其中工人党得票25万张,当选议员50人。比利时工人党1894年得票35.5万张及28个议席。意大利社会党1897年有20人当选为议员,1900年增至33人。
案例四 第二国际与中国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与中国发生了联系和交往。1889~1890年中国上海的《万国公报》及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均报道过第二国际的活动情况及欧美工人运动的新闻,还翻译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孙中山先生还同英、法、俄、日等国的工人党领导人有过交往,这些交往对孙中山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从第二国际文献及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用社会主义理论充实、完善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并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第二国际的宝贵支持。在另一方面,第二国际对中国革命十分关注,国际局及各国党多次发表宣言或决议,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是如何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
解题关键: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思路引领:分别回答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在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中所做的努力。
答案提示:第一国际成立后,在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主要有:在各国建立支部;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声援、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及一切进步运动;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第二国际所做的努力有:讨论劳工立法问题;通过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倡导合法的议会斗争等。
2.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举?
解题关键: 民主制度建设。
思路引领:无产阶级在争取民主权利斗争中的创新。
答案提示:实行人民普选制、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对个人专断、实行人民对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以防止公职人员任意欺压群众等。
【学思之窗】
巴黎公社委员会在3月25日第31号公告中,向人民指出:“只有从你们中间选出来的,……因为有钱人很少会把工人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待的。”针对公告中体现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
答案提示:工人阶级要靠自己去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
想一想,巴黎公社的哪些措施反映了人民掌握政权的趋势?
解题关键:人民掌握政权的趋势。
思路引领: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
答案提示:参见【探究的主要问题】第2题。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题关键: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思路引领:巴黎公社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民主制度建设属于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革命措施内容之一。
答案提示:参见【探究的主要问题】第2题。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领导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主要史实。
解题关键: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领导; 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
思路引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成立后,在推动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领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题要求分别回答在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
答案提示:参见【探究的主要问题】第1题。
学习延伸
1920年,是中国第一次过“五一”节。……希望中国工人将1920年作为一个觉醒的日子。
读完这段材料后,如果感兴趣,请同学们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查找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生活和劳动的基本状况。
解题关键: 查找资料的途径、方法和内容。
思路引领: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寻访世纪老人等途径,了解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生活和劳动的基本状况。
答案提示:20世纪初,中国工人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环境恶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李海英)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成立宣言》是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它阐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
工人们!
工人群众的贫困在1848年到1864年间没有减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这个时期就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来说却是史无前例的。
……
……的确,在大陆上所有先进的工业国家里,都在重复着英国的情况,只是带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和规模较小罢了。从1848年起,在所有这些国家里,工业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输入和输出都有了梦想不到的扩大。在所有这些国家里,“完全限于有产阶级的财富和实力的增长”确实是“令人陶醉的”。……工人阶级的广大群众到处都在日益下降,下降的程度至少同那些站在他们头上的阶级沿着社会阶梯上升的程度一样厉害。不论是机器的改进,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的殖民地的开辟,向外移民,扩大市场,自由贸易,或者是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能消除劳动群众的贫困;在现代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比和加强社会对抗。……
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大陆上工人阶级所有的党组织和党的机关报刊都被暴力的铁腕所摧毁,工人阶级最先进的子弟在绝望中逃亡到大西洋彼岸的共和国去,短促的解放梦已随着工业狂热发展、道德败坏和政治反动的时代的到来而破灭了。……这一失败很快也就把自己的传染作用扩展到了海峡的这一边。……
虽然如此,1848年革命以来的这一段时期还是有它的好的方面。我们这里只指出两件重大的事实。
英国工人阶级经过三十年惊人顽强的斗争,利用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间的暂时的分裂,终于争得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的通过。这一法案对于工厂工人在体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的非常良好的后果,……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
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财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由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工人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用事实证明: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在没有利用雇佣工人阶级劳动的雇主阶级参加的条件下是能够进行的;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劳动工具不应当被垄断起来作为统治和掠夺工人的工具;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
同时,1848年到1864年这个时期的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不管合作劳动在原则上多么优越,在实际上多么有利,只要它没有越出个别工人的偶然努力的狭隘范围,它就始终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着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的贫困的重担。……要解放劳动群众,合作劳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因而也必须依靠全国的财力。但是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总是要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来维护和永久保持他们的经济垄断的。他们不仅不会赞助劳动解放的事业,而且恰恰相反,会继续在它的道路上设置种种障碍。……
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工人们似乎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因为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都同时活跃起来了,并且同时都在努力从政治上改组工人政党。
工人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过去的经验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这种认识促使1864年9月28日在圣马丁堂出席公开大会的各国工人创立了国际协会。
还有一个信念鼓舞着这次大会的参加者。
工人阶级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那么当存在着那种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时,他们又怎么能完成这个伟大任务呢?……给工人阶级指明了他们的责任,要他们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
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卡·马克思写于1864年10月21日和27日
之间。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
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14页。)
二、协会临时章程
临时章程规定了第一国际的目的任务,以及组织机构,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鉴于:
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
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
因而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
为达到这个伟大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至今没有收到效果,是由于每个国家里各个不同劳动部门的工人彼此间不够团结,由于各国工人阶级彼此间缺乏亲密的联合;
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是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目前欧洲各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新高涨,在鼓起新的希望的同时,也郑重地警告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
鉴于上述理由,下面署名的委员会委员……采取了必要的步骤来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他们宣布,这个国际协会以及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或民族。
他们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根据这一切,他们制定国际协会的临时章程如下:
1.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立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2.本会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
……
4.中央委员会设于伦敦;它由参加国际协会的各国的工人组成。中央委员会从其委员中选出为处理各种事务所必需的负责人员,即主席、财务委员、总书记、各国通讯书记等。
5.全协会代表大会在每年的会议上听取中央委员会关于过去一年的活动的公开报告。每年由代表大会任命的中央委员会,有权增加新的中央委员。在紧急情况下,中央委员会可以早于规定的一年期限召开全协会代表大会。
6.中央委员会是沟通各种互相合作的团体之间的联系的国际机关,它应该使一国工人能经常知悉所有其他各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情况;使欧洲各国中的社会状况调查工作能同时并在共同的领导下进行;使一个团体中提出的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能由一切团体加以讨论,并且在需要立刻采取实际措施时,例如在发生国际冲突时,使所有加入协会的团体能同时和一致行动。在一切适当场合,中央委员会应主动向各个全国性团体或地方性团体提出建议。
……
10.加入国际协会的工人团体,在彼此结成亲密合作的永久联盟的同时,完全保存自己原有的组织。
(卡·马克思写于1864年10月21日和27日
之间。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
第15~18页。)
巴黎公社《告法国人民书》(节选)
(1871年4月20日)
这一次巴黎又为全法国而辛苦工作和遭受苦难,巴黎准备以自己的战斗和牺牲来复兴法国的智慧、道德、政治和经济,并使法国获得光荣和幸福。
巴黎要争取的是什么呢?
承认并巩固共和国这个符合人民权利、符合社会的正常自由发展的唯一政体;
保证每一公社拥有全部权利,保证每一个法国人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和一个劳动者在法国全境实行公社的充分自治,这种自治将能发挥他的全部能力和志趣;
巴黎公社的自治应只限于以条约与它联合的其他一切公社的同等的自治,各公社的联合应可保证法国的统一。
巴黎公社不可剥夺的权利是:
批准公社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规定并分配税收,管理地方服务事业,组织诉讼程序、民警和教育事业,管理属于公社的财产;
通过选举或竞选任命各类负责的、受经常监督的可以更换的公职人员和公社官吏;
完全保障人身自由、信仰自由和劳动自由;
公民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自由保卫自己的利益,来经常参加公社的事业,公社应该保证这些权利,因为公社负有全责监督正确而自由地行使集会权和出版自由,并保证这些权利和自由。
组织城市的防御力量和国民自卫军,国民自卫军选举自己的长官并负全责维护城市秩序。
自然,如果巴黎认为在全国中央行政机构(全体公社代表联合会议)中,上述原则已经实现,巴黎就不再要求任何地方保证。
但是,由于自己的自治并享有自己的行动自由,巴黎在认为需要的时候,保留进行本城人民所要求的行政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权利;建立促进教育、生产、交换和信贷发展和推广的机构;密切注意时代的需要、各有关的人的愿望以及从经验中得来的资料,使政权和财产公有。
我们的敌人指责巴黎,想把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领导权强加给全国其他各地,说巴黎企图独裁,说这就会是对其他各公社的独立和主权的真正侵犯,这么说他们不是错了,就是为了欺骗全国。
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我们的统一,不是别的而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难以忍受的集权。
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全体人民的幸福、自由和安全──各地倡议的自愿联合,是各个个体的自由自愿的合作。
3月18日人民自动发动的公社革命,开辟了一个实验性的、积极的和科学的政治的新纪元。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让我们受骗子和诽谤者所欺骗的亲爱的伟大祖国在最后得到安宁吧!……
至于我们,巴黎的公民们,所负的使命就是完成最新的革命,这一为历史增光(在《公报》上印的不是“增光”(illustré)而是“照亮”(illuniné)。)的一切革命中最广泛最有成果的革命。
我们的责任是斗争并取得胜利!
(录自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
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0~312页。)
撤销常备军改由国民自卫军代替的法令
(1871年3月29日通过,3月30日《公报》公布)
巴黎公社决定:
1.停止招募新兵。
2.除国民自卫军外,不得在巴黎成立或调入任何武装部队。
3.所有适合服役的公民都编入国民自卫军。
巴黎公社
(录自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宣布公社是惟一政权的法令
(1871年3月29日)
公社现在是唯一的政权,兹命令:
第一条 一切公务部门的职工今后必须确认凡尔赛政府或其拥护者所发出的命令或通知为无效,无法律效力。
第二条 凡不服从本法令的任何官吏或职工,将被立即开除。
主 席 勒弗朗赛
副主席 朗克、爱·瓦扬
(录自阿达莫夫编、黎星译《巴黎公社史料辑要》,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页。)
将逃出巴黎的企业主所遗弃的停工
工场移交工人生产协会的法令
(1871年4月16 日通过,4月17日《公报》公布)
巴黎公社,
鉴于许多工场被拒不履行自己公民义务的和不愿考虑劳动者利益的企业主所遗弃;
由于这种卑鄙的潜逃,许多对于城市生活很重要的企业停工了,从而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损害。
决议:
召开工人工团会议,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其目的为:
1.调查被遗弃的工场,精确地说明这些工场的现况并将工场中使用的劳动工具列一财产清单。
2.编写一份报告,内容为叙述尽速使这些工场开工的实际措施,当然不是使用遗弃这些工场的潜逃者的力量,而是使用在这些工场中工作的工人生产协会的力量来进行这项工作。
3.拟订这些工人合作协会的章程草案。
4.成立仲裁法庭,在上述业主归来时,应由仲裁法庭裁定将工场最后转交给工人生产协会的条件,并裁定这些生产协会应付给业主的抵偿数额。
该调查委员会应该向公社的劳动与交换委员会提出报告,劳动与交换委员会的任务则是在最短的期间内向公社提出符合于公社和劳动者利益的法令草案。
(录自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
第1卷,第268页)
废除各市政机关职员高薪额并规定
最高薪金为每年6000法郎的法令
(1871年4月1日)
巴黎公社,
考虑到到目前为止,各公共机关里的高级职位由于所得高薪而往往成为钻营的对象,并按谋职者的后台势力来分配;
考虑到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里,既不应该有高薪的闲职,也不应该有过高的薪额;
为此决定:
单独条文。规定各市政机关职员所得的最高薪金每年为6000法郎。
巴黎公社
(录自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
第1卷,第102~103页)
政教分离的法令
(1871年4月2日)
〔公社〕
考虑到法兰西共和国的第一原则是自由;
信仰自由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
宗教预算与这个原则相抵触,因为它违背公民自己的信仰而向他们课税;
僧侣实际上是君主制度反自由的罪行的从犯,
为此决定:
第一条 政教分离;
第二条 废除宗教预算;
第三条 宣布被认为不能动用的属于宗教团体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国家财产;
第四条 对这种财产立即进行调查,加以统计,并交由国家支配。
(录自莫洛克编、何清新译《巴黎公社会议记录》
笫1卷,第110页)
第二国际巴黎大会开幕
(1889年7月1 4日)
这个文件是第二国际成立大会的记录,生动地描述了大会开幕的情况及其革命方向。
富丽堂皇的会场──彼得列尔大厅──九时前,已经座无虚席。在台上后面两侧的红布上,用金字写着马克思的话: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左右两边可以看到两幅标语。一幅写着:工人党;另一幅写着:中央革命委员会。大多数法国代表属于这两个党派。标语上面插着红旗。
正中悬挂着的第三幅标语写道:
以1848年6月和1871年3月、4月、5月的巴黎和巴贝夫、布朗基及伐尔兰的法兰西的名义向全世界社会主义工人们致敬!
前台有一幅标语,说明组织在社会党内的工人们的目的和要求:
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本家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
十时,公民保罗·拉法格代表巴黎组织委员会(印成的报告已经预先分发)致词,衷心欢迎法国及外国的代表们。他特别热烈地欢迎德国的代表们。德国代表虽在国内处在困难境地,(在德国反对社会主义者的“非常法”还继续生效(1878~1890年)。)仍然有许多人到会。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的德意志和社会主义的法兰西之间,没有像两国沙文主义者所疯狂叫嚣的那种愚蠢和盲目的仇恨。聚集在这个大厅里的欧美代表们,并不是他们本国的官方代表。他们不是在三色国旗或任何其他国旗的标志之下联合起来的。他们是在红旗,国际无产阶级旗帜的标志之下联合起来的。
(录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第298~299页。)
巴黎大会关于保护劳工国际立法的决议
(1889年)
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在巴黎组织召开了马克思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问题,并通过了保护劳工国际立法的决议。这是对无政府主义者的一个打击。
巴黎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深信:只有由作为阶级并在国际范围内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剥夺资本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
……在所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的国家里,都极其需要有效的保护劳动的立法。
代表大会要求这种立法的基础应该是:
1.最高限度8小时的工作日;
2.禁止未满14岁的儿童工作;对未满18岁的男女青年工人,工作日以6小时为限;
3.废除夜班工作,但需要不间断开工的某些工业部门例外;
4.禁止对妇女身体有害的一切生产部门中雇用女工;
5.废除女工和未满18岁的男工夜班工作;
6.对一切劳动者,每周至少有36小时连续的休息;
7.禁止对劳动者有害的几类工业和几种生产方法;
8.废除“血汗制度”;
9.禁止用商品支付工资,同样禁止厂主店铺等;
10.取消雇工介绍所……
11.在一切工厂与企业,包括家庭工业在内建立监督制度,监督由检查员负责,检查员由国家支付工资并且至少一半由工人自选……
……为了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代表大会认为:迫切需要全面地组织工人,因此,要求集会和结社的不受限制的、完整的自由。
(录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下册,第299~300页。)
关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问题的决议
(1889年)
巴黎大会还讨论了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问题,并通过了决议。这个决议挫败了无政府主义者否认政治斗争意义的错误主张,强调了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国际巴黎代表大会决议:
1.在无产者享有选举权的一切国家里,他们应当参加社会主义政党,不和其他政党作任何妥协;在现存国家制度的条件下利用自己的投票权,为夺取政权而斗争。
2.在无产者被剥夺了选举权和宪法权利的国家里,他们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
3.统治阶级为阻挠社会和平发展到合作制度、到工业和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任何镇压手段,都是反对全人类的罪行,都是针对为保卫自己生活与自由而战斗的人们的惨无人道的暴行。
(录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第300~301页。)
2.课文注释
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创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第一,巴黎公社发生的时代,法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是公社革命的主要动力。第二,巴黎公社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情与支持,第一国际对它产生了重要思想影响,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第三,巴黎公社诞生后,立即着手打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创建无产阶级自己新型的民主国家政权。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虽然在思想上受到蒲鲁东主义者和布朗基主义者的影响,但主流倾向仍是社会主义。第四,巴黎公社实施的许多政策措施,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公社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的无产阶级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公社对阶级敌人和敌视公社的分子实行了一定的专政,反映出公社政权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权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都表现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联系与区别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活动方式上来说,第二国际都是第一国际的继续与发展。因为,两个国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指导下、在工人运动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成立的,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团结各国工人进行有效地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斗争。召开代表大会是两个国际的主要活动方式,第一国际的许多中坚力量后来成为第二国际的基本骨干。
但是,由于成立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程度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之间在组织形式上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不同。第一国际得到马克思的实际领导,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第一国际所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成立宣言》及《共同章程》明确阐明了自己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及组织机构,规定各支部或联合会选派的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是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大会一年召开一次。大会休会期间,设在英国伦敦的总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并对各地组织与支部的活动进行指导。民主集中制是第一国际的基本组织原则。第二国际从成立开始到1900年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这段时间,没有成立任何的组织机构,只规定了定期召开代表大会的制度。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和研究运动情况,制定政策和提出口号,帮助指导各国的运动,同时显示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力量。1900年以后虽然建立了国际的常设机构社会党国际局,但其并未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导中心,只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很显然,比较松散是第二国际组织的显著特点。第二国际没有自己明确的纲领、正式章程,也没有统一的纪律,其决议对各国党没有约束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在于第二国际成立时,各国的工人阶级已拥有自己的政党和比较成熟的理论,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完全可以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工作。
3.学术观点
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国际是群众性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是国际工人阶级的总的政党。其理由是:其一,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缔造者和领导者,自国际成立之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把第一国际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其二,第一国际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其纲领中逐步确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原则。科学共产主义原则纲领的确立,是国际工人协会之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标志之一。其三,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即用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战斗组织代替那些社会主义的或半社会主义的宗派,帮助工人阶级实现从宗派主义到建立独立的群众性政党的转变。(汤润千《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制定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纲领的斗争》,《国际共运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一国际是群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各国工人团体的大联合。第一,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共产党,当然也就没有总的共产党。第二,第一国际的重要文件《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尽管是马克思起草的,但其中只是用温和的语言表达或暗示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思想,根本没有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说没有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纲领和要求。第三,在争取工人解放的前提下,第一国际容纳了各种各样的派别及各种团体。这些团体在承认《共同章程》的前提下,还可以保留自己的组织并制定自己的纲领。第四,马克思的一些言论也说明,第一国际只是一种联合,而不是一个具有严密理论纲领的总的政党。(张文焕:《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和组织原则》,《国际共运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一国际在不同的阶段,其性质有所不同,应当具体分析。该观点指出第一国际初期即1871年之前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或潜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在这之后发展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政党。(朱坚劲:《从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到无产阶级政党》,《社联通讯》1984年第6期;魏承均、汪青松:《第一国际从潜在到实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巴黎公社的一切公职人员是否都由选举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巴黎公社对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实行全面选举制,这是巴黎公社选举制的一个特点。其主要理由是:一、巴黎公社的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由巴黎各区的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国民自卫军的各级领导人及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选举产生;三、巴黎公社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只要环境允许,都须经过选举产生。总之,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包括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曹特金、孙耀文:《巴黎公社的民主选举制》,《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林康裕、谢佐臣:《怎样理解巴黎公社的全面选举制》,《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另一种看法认为,巴黎公社的一切公职人员并非都是由选举产生的。该观点指出,“一切公职人员”的含义太广,实际上巴黎公社的干部有三种人是选举产生的:第一种是政权系统的人民代表和国家领导干部;第二种是军队系统的排长、连长、营长等基层军官;第三种是企业系统的厂长、车间主任、工长等负责人。另有一些干部比如政权系统的各部门的领导人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是由上级任命的。还有一些公职人员则是通过公开考核择优选拔产生的。(高放:《巴黎公社的一切公职人员都是选举产生的吗?》,《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赵瑞芳:《论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思想战线》1981年第1期。)
4.图画说明
(略)
5.参考资料目录
1.朱庭光主编:《巴黎公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史义人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问答》,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汤润千《马克思为第一国际制定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纲领的斗争》,《国际共运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张文焕:《关于第一国际的性质和组织原则》,《国际共运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朱坚劲:《从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到无产阶级政党》,《社联通讯》1984年第6期。
7.魏承均、汪青松:《第一国际从潜在到实在的共产主义政党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8.曹特金、孙耀文:《巴黎公社的民主选举制》,《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
9.林康裕、谢佐臣:《怎样理解巴黎公社的全面选举制》,《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10.高放:《巴黎公社的一切公职人员都是选举产生的吗?》,《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
11.赵瑞芳:《论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思想战线》1981年第1期。
(黄光耀)
第3课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国民党的
独裁统治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及其特征
皖南事变极其影响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了解,通过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认识中共“七大”对中国命运抉择的重要意义。
概括、阐释
抗战胜利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国共两个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努力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统一;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要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实现独裁统治。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选择民主、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
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
“三三制”原则及其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的意义
分析探究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中共“七大”的召开及制定的政治路线──光明的前途。
国民党“六大”的反动本质──黑暗的前途。
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对实现中国人民光明的前途所起的作用
比较联系
分析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共“七大”,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难点
延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及其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历程:一方面是国民党以“以党治国”为旗号实行独裁统治,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一方面是共产党致力于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材列举了大量详实的史料,目的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国共两党在中国命运抉择转折点的斗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选择民主、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本课涉及的内容多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对学生而言略显生僻和枯燥,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多收集相关的资料,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第一目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以武汉国民政府迁南京为标志,宁汉合流完成,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显现无遗。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后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讲述宁汉合流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对课本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补充。
2.在一系列恐怖政策的基础上,1936年国民政府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936年宪法史称《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的前身即是《五五宪草》。
根据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一个国家由乱到治,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北伐战争的结束是军政时期的结束,训政时期的开始。但何时结束“训政”,开始“宪政”,国民党一拖再拖。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这份宪草,所以又称《五五宪草》。 《五五宪草》本应交 “国民大会”决议, 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大会”一直延期到抗战胜利才召开,这也就是开始了所谓的“宪政时期”。实施宪政,表面看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一个环节,但从实际结果看,其并未实现孙中山对民主追求的理想,而是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目的是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统治。
关于1936年宪法,因涉及到孙中山追求民主立宪的内容,学生是比较生疏的。建议教师在收集史料、展示历史情景的基础上,对此内容加以补充,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3.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1928年蒋介石发表《告全国民众书》,公称“以党治国”为救中国的惟一出路。实际上,此前国民政府在组织法中已经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模式,即:国民政府必须接受党的指导和监督,一切施政方针及立法原则均由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提出,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审议后,以政府名义执行。政府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包括司法机关在内,一律接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政策性指导;而党组织,则延伸和渗透到社会、产业、文化、教育各个部门和组织中去,直达基层。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这种以政党代替君主的独裁形式是首创的,所以叫做现代独裁。从1936年到1939年,在一系列独裁反共政策基础上,形成了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这就是“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三者的互相结合、渗透。
由于这个内容属记忆型的知识点,建议教师在补充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所述史实进行归纳和分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政策重心的转变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投降的倾向日益明显。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是本课的关键知识点,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目 “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
教材从以下两方面讲述了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1.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及其影响。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我国最早、实施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边区人民参与国事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边区参议会于1939年1月17日在延安成立,1950年1月19日宣告结束,历时11年之久。它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国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此内容,与政治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链条。
2.“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及意义。
延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三三制”,是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三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最初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后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有专门论述。1940年3月6日,在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内部指示中,“三三制”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并被宣布为共产党战时政策的支柱之一。指示称:“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样做,对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影响。”“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些阶层的争取,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由此可见,“三三制”是建立在阶级分析的战略和策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什么权宜之计。
对于三三制原则,学生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以讲解法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明确意义。
第三目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本目以抗战胜利前夕为背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告诉同学们一段真实的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关系急剧变化,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历史性抉择。当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当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安定、民主、和平的环境的时候,中国人民却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光明与黑暗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全国人民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团结的道路。
教材所展示的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做的努力。学习本目需要了解以下史实:
1.国民党坚持独裁,准备内战,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让中国人民继续在黑暗中生活。
(1) 国民党出版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企图掀起新的反共高潮。
(2) 国民党“六大”的核心内容:继续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2.为制止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努力──把中国人民引向光明的前途。
(1) 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揭露《中国之命运》的反动实质和蒋介石集团的独裁阴谋。
(2) 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明确指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学习这个子目,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可以用列表归纳法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在课时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就本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历史材料的补充,特别应强调中共“七大”对引导中国人民实现光明的前途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为争取民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做出的努力和国共两党之间在中国前途、命运抉择时进行的斗争。
学习时,同学们需要先掌握国共两党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态度上的差异,然后通过教材提供的史实和教师补充的历史资料,理解“中国命运抉择”的含义。
在讲述共产党的态度、措施及所做出的努力时,要注意引用课本的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深得民心。在讲述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时,要通过课本所述史实让同学们知道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特征以及将把中国引向的结局是什么。两方面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新课的导入就从课本引言开始,利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雏形。
在学习“国民党独裁统治”时,(1)解释“宁汉合流”的概念,并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特征。(2)讲解“皖南事变”的概念,因为其对揭露蒋介石集团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共反人民的行为,争取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推动民主力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重点通过“三三制”原则的内容及意义,说明这是由中共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的民主制度,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内容,可引用关于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分析中国人民选择光明前途、命运的理由。
2.教学案例
林伯渠与“三三制”原则的建立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886年3月20日生。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
林伯渠在西安期间,除兼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以外,1938年12月和次年1月,中共中央还任命他为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所以,他虽然经常在西安,但仍然经常关怀与过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最困难时期,他受命卸去驻陕党代表之职,由西安返回延安,又集中全力领导边区政府的工作。
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的情况下,1941年2月,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召开的专员县长联席会议上,着重论述了三三制政权的问题。他说:“我们总的政策,是统一战线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要照顾到各阶级各党派的利益。必须坚定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不因时局的变化而迷失方向。”实行三三制政策,并不是共产党放弃领导,相反,只有共产党员不超过三分之一,使多数的非党人员接受党的政策,才叫做党的领导。他号召政权工作者要有政治家的风度,大公无私,容纳万有,诚恳说服,这才是搞好三三制政权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为了推动选举,建设三三制政权,1941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共边区党委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选举工作,全边区80%以上的选民都参加了选举,不仅普遍建立起三三制县级政权,并且选出了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参议员。
依据“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有利地调动了一切抗日阶级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四、问题解答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独裁”的含义。
思路引领:蒋介石政权的性质及为建立独裁统治采取的措施。
答案提示: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为实行独裁统治,蒋介石建立特务组织,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并于1936年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其独裁统治。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的互相结合和渗透,成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
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解题关键: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思路引领:中共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答案提示:中共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选举,之后扩大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延安各界宪政会成立;1940年3月,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政会以“豆选法”进行边区领导机构的选举,已初见民主选举的雏形。
【学思之窗】
1.叶挺将军狱中诗抄
解题关键:《囚歌》(此诗抄选于叶挺将军狱中囚歌)
解题思路:诗抄的背景。
答案要点:“六面碰壁”意指关押犯人的牢房。“居士”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叶挺将军的心中,真正的自由是国家摆脱专制独裁的统治,人民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中生活。“活棺材”意味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毛泽东为什么说“边区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答案要点: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民主政治建设,尤以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成绩斐然。毛泽东再三强调:边区“是第一个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心”,“要做得比全国都好,不但成为抗战的堡垒,而且要成为模范的抗日堡垒”,“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1940年毛泽东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后,他就把陕甘宁边区做为一个“试验区”,明确指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现在全国要办新民主主义,有没有一个样子呢?我讲已经有了,陕甘宁边区就是模范。”
(海南华侨中学 孙京丽)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毛泽东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一)目前是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极力反对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我们则必须建立这种政权,并已经可能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内建立这种政权的时候。我们和反共顽固派为政权问题在华北、华中和西北的斗争,带着推动全国建立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为全国观感之所系,因此,必须谨慎地处理这个问题。
(二)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专政区别的,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区别。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推动。过左和过右,均将给予全国人民以极坏的影响。
(三)目前正在开始的召集河北参议会和选举河北行政委员会,是一件具有严重意义的事。同样,在晋西北,在山东,在淮河以北,在绥德、富县、陇东等地建立新的政权,也具有严重的意义。必须依照上述原则进行,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
(四)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六)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我们这样做,对于争取小资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影响。
(七)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些阶层的争取,是孤立顽固派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目前我们决不能不顾到这些阶层的力量,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他们。
(八)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不问他们是否有党派关系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我们便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们。
(选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边区中央局关于实行“三三制”的指示(节录)
……
边区详细的研究了延安各地征粮委员会组织,及根据绥德陇东鄜县各地参议会的经验,认为边区自乡村起可以彻底的实行“三三制”。〈首先〉因为边区是一个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边区内部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级。旧的地主阶级及其残余在边区各地还是存在,其中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被推翻过的,他们对我们和工农阶级有着相当深的仇恨(且有可能和我们重新敌对),另一部分未经过土地革命的,他们对我们相当恐惧害怕,地主阶级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我们应当争取他们参加抗战。〈其次〉新的资产阶级正在产生与发展,这个阶级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大的商业资产阶级,只要我们不妨碍其基本利益,他们是不会和我们敌对的(虽然他们中间有些分子可能进行破坏活动),另外是相当大数量的新富农,这个阶层据各地实际观察,他们对我们政治上是赞助的,老富农有些被没收过土地的,则还是心怀不满,但是在今天,只要我们的政策正确,也还不致于走向和我们敌对。对于这些人,我们都应联合他们一致抗日。当然占边区居民极大多数的也是我们所依靠的基本力量,自然还是工农小资产阶级。但边区工人阶级为数不多(当然新的雇农正在产生,且随着边区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亦在逐渐增长着),农民阶级则正在起着变化,由于边区大多数地区都经过土地革命,与新民主主义制度存在的条件,极大多数的贫农正在升长为中农(这将是边区最广大的阶层),也就是说本来占边区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正在逐步减少。党对于边区上述各阶级的态度,在今天应该是依靠广大的工农劳动人民,而对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分别采取适当的政策尽量争取联合,同时只对少数坚决反共的顽固分子(他们或者与反共顽固派相勾结),孤立他们与之进行必要斗争。
边区虽是一个经过土地革命的由工农苏维埃转变而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边区内部各阶级又曾起过很大的变化,地主与农民之间有过严重的尖锐的对立,一方面工农群众有着长期战斗的阶级警惕,另一方面被推翻过的地主阶级也怀着相当深的阶级仇恨,但是在当前日寇灭亡中国的政策前面,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投降分裂反共政策日益露骨的情形下,边区内部各阶级还有着政治的经济的抗日与民主的共同要求,这就说明边区存在有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抗日反汉奸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基础。
我们在边区所要建立的“三三制”的新民主主义的政府,固然应当是保持着工农群众和我们党的政治的优势,就是说保障我们的领导,但我们绝不应排斥工农以外其他阶级的代表参加,而且边区党在广大人民中有强固的信仰和联系,工农劳动人民和我们党有着相当长期的管理政府的经验,党是有能力掌握和领导“三三制”政权政策的实行。延安中区五乡征粮委员会的经验,(二十七个委员中,党员只占九人,其余非党人士十八人,其中有地主富农代表参加),证明着只要党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个政策,只要能够建立起保障我党领导的抗日反汉奸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把边区抗日民主的各阶级人民团结一致,以推广党在边区的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不仅将更有保证的巩固边区,以战胜日寇亲日派反共顽固派的任何严重进攻,同时,必然会大大提高边区在全中国的政治地位,更好地影响全国,促进全国新民主主义的实现。
因此,边局决定在今年选举运动中,要以真正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政权,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
(选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
(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提案(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第八一案提案人:李鼎铭等十一人。
提案: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案。
理由: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惟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助,平衡发展之效果。
办法:一、政府应根据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经济需要而提出计划经济,以求全面提高生产力,改善经济条件,加强经济基础。
二、在现有经济基础上,政府应有量入为出的统一经济计划。
三、在财政经济力量范围内和在不妨碍抗战力量条件下,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废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
四、规定供给条例,避免不必要的供给与消耗。
五、提倡节约、廉洁作风,避免不应有的浪费现象。
(选自《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
求实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8页。)
两个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节录)
从整个形势看来,从上述一切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看来,我请大家注意,不要以为我们的事业,一切都将是顺利的,美妙的。不,不是这样,事实是好坏两个可能性、好坏两个前途都存在着。继续法西斯独裁统治,不许民主改革;不是将重点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方面,而是放在反对人民方面;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这个可能性,这个前途,依然存在,并不因为国际形势好,国内人民觉悟程度增长和有组织的人民力量发展了,它就似乎没有了,或自然地消失了。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能性、实现这个前途的,在中国是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在外国是那些怀抱帝国主义思想的反动分子。这是一方面,这是必须注意的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是从整个形势看来。从上述一切内外情况的分析看来,使我们更有信心地更有勇气地去争取第二个可能性,第二个前途。这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废止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民主改革,巩固和扩大抗日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希望中国实现这个可能性、实现这个前途的,在中国是广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派别,在外国是一切以平等地位待我的民族,外国的进步分子,外国的人民大众。
我们清楚地懂得,在我们和中国人民面前,还有很大的困难,还有很多的障碍物,还要走很多的迂回路程。但是我们同样地懂得,任何困难和障碍物,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一定能够加以克服,而使中国的历史任务获得完成。竭尽全力地去反对第一个可能性,争取第二个可能性,反对第一个前途,争取第二个前途,是我们和全国人民的伟大任务。国际国内形势的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我们和全国人民的。这些,我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希望国民党当局,鉴于世界大势之所趋,中国人心之所向,毅然改变其错误的现行政策,使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使中国人民少受痛苦,使新中国早日诞生。须知不论怎样迂回曲折,中国人民独立解放的任务总是要完成的,而且这种时机已经到来了。一百多年来无数先烈所怀抱的宏大志愿,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人去实现,谁要阻止,到底是阻止不了的。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课文注释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整顿党务”,研究所谓“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之斗争”。蒋介石在会上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和《整顿党务之要点》的演讲。蒋介石说:“整顿党务”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国民党。他所要唤醒的“党魂”是蒋记的“三民主义”,要发扬的“党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智仁勇三德”。他企图以此来巩固“国民党的基础”。这实际上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加紧进行反共活动。这次会议通过了“整理党务”的决议案,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设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会议还决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的指挥,蒋介石任委员长,委员长有极大权力,“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权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他们制定和秘密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置办法》、《处置异党实施方案》、《沦陷区防范共产党活动办法草案》等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文件,确定了以反共为它的中心任务。接着,国民党军队制造的反共磨擦事件在各地不断发生。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并指出:“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在此之后,各根据地都按此原则,对原有政权组织进行了充实和调整。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为了实行三三制原则,王维舟等共产党员宣布退出候选人。选举结果,在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由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在这次会上,林伯渠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开明士绅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的厅长,也都吸收了进步或开明人士参加。华北和华中各根据地也先后按三三制原则选出了各地的参议会和政府。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李鼎铭
李鼎铭(1881-1947年)陕西米脂县人。辛亥革命后,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在家乡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迷信和兴办学校。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兼业中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41年被选为米脂县参议员,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曾在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提出了“精兵简政” 的提案,受到毛泽东的称赞。1945年被推选为陕甘宁边区出席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1947年病逝。中共中央的挽词说:“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将永志不忘。”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党121万党员。毛泽东作了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他指出,我们这次大会是关系全中国4.5亿人民命运的一次大会。我们的任务就是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
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向大会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题为《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大会一致通过了政治报告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和写进了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党章。大会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44名中央委员和廖承志、王稼祥、黄克诚等3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6月11日,“七大”胜利闭幕。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3.学术观点
法从人转的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许庆朴、张福记在《近现代中国社会》一书中认为:
纵观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运作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相当独特的。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以胡汉民为代表的国民党理论家,利用孙中山的“以党治国”学说,把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下的“以党治国”变成了国民党人“治国”。国民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统治一切,包揽一切。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法无定规,法从人转”。以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来说,其权限因人而异,其权力可随一人之进退而增减。1928年2月至10月,谭延闿所担任的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形同虚设,但在蒋介石接任该职后,其实际权力“较之总统制国家元首有过之而无不及”。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权力又转至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手中。一句话,不论制度是否改变,实际权力都在蒋介石手中。
其二,同第一个特点相联系的是,蒋介石个人独裁的要求造成了他兼职成风的现象。到1935年底,蒋同时拥有21个官衔。从上级兼到下级,从军事兼到党政,从前方兼到后方,从官方兼到“人民”团体。
其三,蒋介石不顾正常的国民政府体制,建立控制国家机器的私人机构。以“剿匪”为名建立起来的武汉三省总部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就是这种机构。继南昌行营之后,使他行使权力更为方便的是随时带在身边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由于权力中心随着蒋介石移动而移动,这使得时人提出了“中国的都城在何处,很不容易弄清”的问题。有人则明确指出:“恐怕在上海、南京、浦口、徐州、郑州、开封、庐山等处,是流动的”。一句话,蒋介石通过这些机构,完全控制了国民政府。
其四,为了扩大权力基础,蒋介石引用了一批支持他的专家进入政府,其中著名的有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长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过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的历史学家蒋廷黻,担任过农本局局长的经济学家何廉等。这些专家虽然“只对政府的基本政策产生了轻微的影响”(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但是对蒋介石的独裁润色不少,给人留下了“专家治国”的印象。总而言之,蒋介石专制独裁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正像何廉后来描述的那样:“政府的真正实权所在,始终是围绕着委员长转的。委员长不但是行政院的头,军事委员会的头,党的头,如果化成实权来说,他是万物之首。因此,他的个人总部或参谋部──侍从室──在一切领域中都居于重要地位。处理一切和委员长有关,更确切地说,和中国有关的事。”(《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这真是一语中的。
参见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
(上册)齐鲁书社2002年8月版。
4.图画说明
(略)
5.参考资料目录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2002年8月版。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2001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 1999年版
夏以溶《中国近代史话》(1—10卷)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
人民网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历史教学
岳麓书社──历史教育网
(西北师大 姬秉新)
第4课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国民党践踏政协协议
重庆谈判的背景及意义;政协会议的意义
通过史实认识国民党破坏民主运动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理解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资料收集与处理
合作探究
情境再现
角色扮演
认识人民群众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尽一切努力争取民主;
体验、感悟李公朴、闻一多等民主人士为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号、光荣献身的精神,树立民主观念;
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复杂性、艰巨性。
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
国民大会与《中华民国宪法》;“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实质;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历史意义
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转变;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民主党派在民主运动中的作用
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推翻国民党独裁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重庆谈判、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同纲领》
难点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为实现政治民主和和平建国而与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赢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史实。这些史实充分说明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
本课引言主要介绍了国民党迫害领导爱国民主运动的学生干部,激起全国学生掀起反迫害运动的新高潮,从而使国民党独裁统治更加孤立。引言既突出了国民党不择手段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也体现了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和主力的人民民主运动的积极作用。
第一目“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本目介绍了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与和平建国而作出的努力。包括三个问题:
①重庆谈判
·背景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共两方面去分析谈判的背景。国民党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第一,国内舆论的压力。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普遍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要“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也主张“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第二,国际舆论的压力。苏美英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妥协,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希望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第三,蒋介石集团还没有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需要用政治欺骗的手段冲淡一下独裁统治的凶残。于是,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其意图是:如果毛泽东不去重庆,就借此宣布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一方面可以利用谈判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谈判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中共方面,在8月23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和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也为了在争取和平民主的过程中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同时为了利用谈判做积极的应变准备,中共决定派毛泽东等赴渝商谈。
·双十协定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毛泽东毅然抵渝,出乎美蒋意料。谈判中,一切提案都由中共提出。经过43天的谈判,10月10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共同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共12项内容,教材列举了其中的4项,要求学生掌握。
·意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谈判的背景、《双十协定》的内容为突破口,来深刻理解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第一,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第二,谈判最主要的成果是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第三,《双十协定》有内容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与和平建国,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这是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第四,中共向各界人士宣传、解释了自己的主张,扩大了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中的影响,争取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因此,这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
②政协会议
·政协会议的召开与斗争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5年1月10~31日,五个方面的38名代表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加政协的五个方面,实际上代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三种政治力量:国民党和青年党是右翼,共产党是左翼,民主同盟和无党派人士多数属中间派。会议的过程,就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三条中国道路的尖锐复杂的较量过程。与会代表围绕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实质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政协协议 会议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联合和团结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和平民主、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教材上列举了协议的五项内容。
·会议的意义 第一,政协会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进行的斗争,是中国民主运动史上特殊而光辉的一幕;第二,会议冲破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反映了广大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意愿;第三,会议所表现的协商精神和所通过的协议,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③蒋介石践踏政协协议
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不能容忍符合民意的政协协议,不但不准备履行协议,反而肆意践踏协议,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制造“校场口血案”,直至最后撕毁协议,发动内战。这就使争取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努力化为泡影,也充分暴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反动本质。
第二目“国民党的‘制宪’与人民民主运动”。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不惜采取一系列手段来维护其独裁统治,其中包括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和镇压人民民主运动。面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国统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推动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本目主要包括三个问题:
①国民党的“制宪”
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三个问题: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和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目的。教师应从国民党政权的性质进行分析,说明由于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根本目标是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因此,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为了给其反动统治披上“民主”的外衣,为了建立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并使之“合法”化。对此,周恩来指出,国民党召开国大、制定伪宪法是企图“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244页。)
·国民大会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按照政协协议的规定,国民大会必须在和平的环境中由改组后的政府负责召集,由各党派共同参加,而此次国民大会是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且参加此次会议的只有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以及少数所谓社会贤达参加,代表更广泛民意的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拒绝参加;第二,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取消了人民民主自由的基本保障,其“精髓和实质,可以八个字概括尽之:人民无权,独夫集权”。(延安《解放日报》评论,1947年1月3日)
·召开“国大”制定“宪法”,使国民党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对于国民党的非法国大和伪宪法,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当时的《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说国大“乃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的政治失败”;许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民主分子,也纷纷拒绝参加非法国大,反对伪宪法;革命人民把参加非法国大视为“落水”或“堕入妓院的火坑”,坚决不承认伪宪法。非法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制定,使广大民主人士和人民群众从事实中看到国民党不要和平、不要民主,把同情放到了共产党一边,使国民党更加孤立。
②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
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习民主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光荣献身的精神,认清国民党维护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
③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在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时候,共产党始终与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共同战斗。面对国民党对民主运动的残暴镇压,广大民主人士掀起了更大规模、更加猛烈的反抗,从而使国统区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学生运动为中坚、有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潮。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年学生是民主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是重点,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民主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同时,应结合回顾民主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引导学生感悟青年学生在推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所起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关于人民民主运动的意义,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使蒋介石政府陷入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越来越孤立;第二,“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毛泽东1947年5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形成了与人民解放战争遥相呼应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着人民解放军反击蒋介石军队进攻的战争;第三,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第三目“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国民党在制造了一系列镇压民主运动的血案后,又加紧对民主党派进行迫害,使民主党派进一步认清了其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通过议会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并最终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在本目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三个问题。
①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转变
建议教师利用《各民主党派成立简况表》,简单介绍民主党派的主要政治主张及变化,分析他们转变政治主张的原因,并说明他们态度的转变进一步壮大了民主力量。
②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摧残和迫害
建议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第110页“历史纵横”材料和1947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声明》,来说明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情况;并引导学生理解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再一次说明了国民党政府根本不给人民以任何形式的自由,在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存在合法斗争的可能性。
③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面对国民党的迫害,各民主党派纷纷进行抗议,与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这里,教师应通过介绍民盟改组、制定新纲领并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来说明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斗争的情况;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加快了国民政府覆灭的步伐,有力地推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
第四目“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本目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政府,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从而取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史实。
①推翻国民党独裁政府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这一内容在必修Ι已经学习过,不宜过多展开,只需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实现政治民主的意义: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为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下午7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54发礼炮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由毛泽东主持隆重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人民的盛会,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及无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共662名代表济济一堂,显示了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实现。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内容在必修Ι已经学习过,不须过多展开,但应注意二点:第一,应将它与1946年初召开的政协会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民主;第二,应突出强调人民政协的民主性、广泛性,强调人民政协对实现政治民主的意义。
③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群众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①本课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内容以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一系列斗争为主线,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围绕这一条贯穿全课的主线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课前,教师可以设计以下4个问题: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维护其独裁统治采取了哪些破坏民主的举动?国民党为什么要极力破坏民主运动、坚持其独裁统治?2)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做出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有何意义?3)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有何意义?4)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为争取民主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有何意义?让每位学生自由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预习,搜集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以利于学生理解抗战胜利后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并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创设情境。
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前选取的问题,分别扮演国民党、共产党、人民群众、民主党派的角色,自由组成四个小组展开讨论(分别讨论各组所选取的问题)。
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民主选举一名代表作全班发言,交流讨论成果。发言人扮演的角色要有特色、有代表性,如国民党的发言人可以扮演蒋介石,共产党的发言人可以扮演毛泽东、人民群众的发言人可以扮演一位著名的学生代表、民主党派的发言人可以扮演中国民主同盟的领袖沈钧儒。
各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补充,并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如重庆谈判等。
最后,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为推翻国民政府做出了重大贡献;壮大了人民民主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并走上独立、民主、统一之路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政治制度的开创;使民主观念、民主协商精神深入人心。)
②导入新课
·展示李公朴、闻一多像,指出抗战胜利后以他们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民主而不懈奋斗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此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在现实生活中所享受到的民主权利,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在交响乐《命运》的旋律中,回顾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突出人民对民主与和平的渴望,以此导入新课。
③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可以设计以下课堂活动:由一位学生扮演当年的学生干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全体学生起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然后由全班或某一个小组来模拟青年学生游行示威的场景。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年的青年学生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和勇气,感悟青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先锋作用。(开展这样的活动,应指导学生在课前作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
老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享受着民主、自由的生活。同学们能列举出普通老百姓能享有哪些民主权利吗?
学生回答: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
老师:然而,在中国,这些基本的民主权利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现在所享有的这些民主权利是无数仁人志士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老师:(展示《毛泽东一行抵达重庆》、《校场口集会时的情景》、《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等图片)抗日战争胜利,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却不择手段地对民主力量进行疯狂的迫害,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那么,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努力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又有何历史意义呢?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请思考,中共中央为什么敢于决定派党的主要领导人去重庆谈判?
解题关键:分析重庆谈判召开的国内外形势,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及中共的立场。
思路引领:针对毛泽东的去与不去进行分析,但要注意蒋介石的真实意图。
答案提示: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强烈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要尽一切努力来谋取和平与民主;苏美英等大国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蒋介石又一时难以完成发动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局面的;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真实的面貌,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利用谈判做积极的应变准备;共产党人敢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
2.请思考:结合历史事实,谈谈为什么在中国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解题关键:从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内部各阶级的力量对比分析,注意史论的结合。
思路引领:从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内部各阶级的状况,分析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答案提示:1)史实: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被北洋军阀扼杀;抗战胜利前后各民主党派期望通过议会道路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遭国民党反动派扼杀;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一个包括国民党在内的由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遭到国民党的拒绝。2)原因:帝国主义国家要维持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不允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共产党,希望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妥协,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不能实行彻底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法西斯统治,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它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胜利发展;共产党影响的扩大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促使民主党派放弃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列举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史实。
思路引领:举出中共、各民主党派、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力。
答案提示:1)重庆谈判: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举行和平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2)中共参加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斗争,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政协协议;3)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抵制国民大会和《中华民国宪法》;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战爆发后,国统区掀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潮;4)民主党派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同国民党独裁统治进行坚决斗争;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政府;6)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7)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习延伸
1.写小论文
解题关键:分析1949年初的国内形势、蒋介石“求和”的实质、资产阶级右翼分子重提“中间道路”问题的危害,理解各民主党派为什么积极拥护中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主张。
思路引领:应该围绕着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对中国革命前途与命运的选择这一主题来展开论述。
2.思考:1840年至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什么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哪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比这两个时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有何异同?为什么有“旧”、“新”之分?
解题关键:理解革命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革命的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对象、结果、前途等因素。
思路引领:从两次民主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等方面分析其异同,说明为什么有“旧”、“新”之分。
答案提示:1)1840年至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称民主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又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相同点:两次革命的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对象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结果、前途不同,两次革命有“旧”、“新”之分。具体表现在: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旧)、无产阶级(新);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马克思主义(新);结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旧)、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前途──资本主义(旧)、社会主义(新)。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 傅元根
海南师范大学 王向红)
五、资料与注释
双十协定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商讨国家大计。毛先生于8月28日应邀来渝,进见蒋主席,曾作多次会谈;同时双方各派出代表,政府方面为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四先生,中共方面为周恩来、王若飞两先生,在友好和谐的空气中,进行商谈。已获得下列之结果,并仍将在互信互让之基础上,继续商谈,求得圆满之解决。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胜利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为第一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平之新中国,实行三民主义。
双方又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作,为达成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二)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先采必要之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现双方正与各方洽商政治协商会议名额组织及其职权等项问题,双方同意一俟洽商完毕,政治协商会议即应迅速召开。
(三)关于国民大会问题:中共方面提出重选国民大会代表,延缓国民大会召开日期,及修改国民大会组织选举法,和五五宪法草案等三项主张。政府方面表示国民大会已选出之代表应为有效,其名额可使合理增加,和合法的解决,五五宪法草案,原曾发动各界研讨,贡献修改意见。因此双方同意成立协议。但中共方面声明,中共不愿见因此项问题之争论而破坏团结,同时双方均同意将此问题,提交政治协商会议解决。
(四)关于人民自由问题:一致认为政府保证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国家人民在平时应享受全部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现行法令,当依此原则分别予以废止或修正。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皆有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
(九)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确定分期实施计划,应重划军区,确定征补制度,以维军令之统一。在此计划下,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为24个师,并表示迅速将其所领导下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各地之部队,由上述地区,逐次撤退,应整编的军队调至陇海路以北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
政府方面表示,全国整编计划,正在进行,此次提出商谈之各项问题,果能全盘解决,则中共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缩编为20个师的数目,可由中共方面提出方案。中共方面提出中共及地方军人应参加军事委员会及其各部的工作,政府应保障人事制度,任用部队人员为各级官佐,缩编军官佐、应实行分区训练,设立公平合理的补编制度,并确定政治教育计划。
……
(十)关于解放区政府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解放区各级政府的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解放区名词,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应成为过去,全国政令,必须统一。……政府方面,则以政令统一必须提前实现,此项问题之悬而不决,虑为和平建国之障碍,仍盼能商得具体解决方案。中共方面已同意继续商谈。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国庆纪念日于重庆
王世杰 张群 张治中 邵力子 周恩来 王若飞
中国民主同盟对于伪宪的声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民主同盟从成立的时候起,就主张应结束国民党的一党训政,实行宪政。但本盟鉴于中国过去宪政失败的历史,故坚决主张实施宪政必以国家的和平统一为先决条件,而尤特别注重制宪机关的合法根据,以期真能达到实施宪政之目的。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时亦是全国人民一种神圣尊严的共同契约,此种契约必以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为基础,所以制宪的国民大会必须为全国人民代表所愿共同参加的一种会议。人民对宪法有了共议共制的权利,而后人民有共遵共守的义务。只有用民主统一的方式产生的宪法,而后宪法才有真正民主的内容,而后宪法才能发生真正的效力。根据这个大原则,中国民主同盟对今天公布之宪法,有下列几点声明:
第一,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举行的国民大会是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程序与精神而召集的一种制宪会议。政协决议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先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而后由此举国一致的政府共同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并共同担负实施宪法的责任。这种决议程序与精神,已被政府完全破坏了。中国民主同盟站在维护政协的立场,拒绝参加此次国大,因此,本同盟对今天公布的宪法愿保留其接受的权利。
第二,根据政协决议,国民大会必须依据政协共同协商的宪草而制定的宪法。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在法律与事实上均非政协宪草。宪政的基础是法治,而法治最重要的条件是守法。用破坏政协的行动而制成片面的宪法,则所谓宪法已失去了法律依据,而违法造法者必不能示人以守法之保征。更就所谓宪法之内容来说,许多重要条文,既为政协争论未决之问题,且与真正民主的原则相距甚远。民盟站在争取中国真正民主的立场,愿保留其接受此项宪法之权利。
第三,此次国大除制定所谓宪法外,又曾通过所谓行宪办法十条,在此项办法中,竟规定将来国大、立法院及监察院于选举达到三分之二的人数时,即可召集会议,实行宪政,此种规定显系假借制宪行宪之名,为长期内战永久分裂做准备,此实政府决心放弃和平与团结之预谋。国家没有和平与团结,则国家永远没有宪政与民主。政府此种措施,与本同盟之主张根本违背,更与人民之利益根本冲突。本同盟愿唤起全国人民共同坚决反对。
──选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2.课文注释
重庆谈判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1945年8月 14日、 20日、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为了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派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受到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会见了各民主党派人士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和各界民主人士以及宋庆龄、冯玉祥等人。向他们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等也会见了国民党右派政界要人陈立夫、戴季陶等,表明了我们党的态度。
中共代表同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进行了43天的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11日,毛泽东回到延安,周恩来、王若飞仍留在重庆继续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又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31日结束。这是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协商政治问题的会议。国民党在发动全国内战还没有准备好和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提议下才被迫同意召开的。会议通过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五项议案。这些协议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蒋介石一方面承认这些协议,企图利用它来进行和平欺骗;另一方面则积极准备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不久就撕毁了全部协议。
制宪国大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以后,蒋介石被暂时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破坏政协关于国民大会应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集的协议,擅自下令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所谓的“国大”在南京仓促开幕。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拒绝参加,只有青年党、民社党及少数所谓社会贤达参加。蒋介石召开“国大”的目的是孤立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势力,用通过所谓宪法的形式,把内战、独裁、卖国的路线“合法”化。这次所谓“国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制宪国大”。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取消了人民民主自由的保障,违背政协协议的联合政府责任内阁制,恢复了总统独裁制;违背了政协协议的地方自治原则,实行中央集权制。其特点是: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总统有权。对于这部伪宪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相继发表声明,不予承认。制宪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出笼,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政治上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它表明国共两党和谈的大门已被国民党当局一手关闭了。
一二·一血案
“双十协定”的公布,给渴望和平民主的人民带来一点希望,但立即被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所扑灭。这激起了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1945年11月25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学生6000人在西南联大召开时事晚会,讨论如何制止内战。反动派派军警包围会场,开枪开炮,进行恫吓。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11月26日,昆明三十余所学校成立了“昆明学生联合罢课委员会”,领导学生进行罢课斗争,并发表《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告全国同胞书》。30日后,学生分组展开街头宣传,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呼声响彻了昆明全城。市民群众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特别是工人也在酝酿罢工。反动派便进一步镇压学生运动。
12月1日上午11时,昆明国民党反动派派出其“军官总队”的队员四百多人和大批特务,向各校学生进攻。他们冲进师范学院、昆华工校后向学生掷手榴弹。师院学生李鲁连、工校学生张华昌被炸殉难;已受伤的师院女生潘淡奋不顾身,向前扑救别人时,被暴徒连戳数刀,壮烈牺牲。同一时间,西南联大新校舍处,有特务向校内投手榴弹。南青中学的教员于再以身阻止这个特务将手榴弹投进校园,但自己却被炸而英勇捐躯。这一天,法西斯暴徒杀死要求和平民主的教师、学生四人,打伤学生二十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一血案。在血案发生以后,屠杀案的直接指挥人、国民党的云南警备总司令关股激公然说:“学生有开会的自由,我也有开枪的自由。”这就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屠杀要求和平民主的人民的专横凶暴的写照。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迫害,不仅不能阻止学生的反内战运动,反而更加激起各界人民的公愤,掀起了更高的爱国民主运动。
李闻惨案
1946年6月底,民主同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发起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和平。虽然民主同盟一再声称自己并非暴力团体,只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反对暗杀和暴动。但南京国民政府却密令昆明警备司令部、宪兵十三团等机关:“中共蓄意叛乱,民盟甘心从乱,际此紧急时期,对于该等好党分子,于必要时得直处置。”昆明警备总司令霍投彰奉令后,拟定了逮捕、暗杀民盟负责人的名单。其中李公朴先生被列为第一名,闻一多先生为第二名。7月11日晚,李公朴和夫人于外出归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翌日晨逝世。时隔四天,历日下午闻一多也遭杀害。这就是“李闻惨案”。18日,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严厉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制造血案的罪行。他指出:李、闻被杀,是和平民主运动中的一种反动逆流,是反动派想用这种卑鄙手段吓退民主人土。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不亚于内战。
3.学术观点
许纪霖、陈达凯在《中国现代化史》中认为:
战后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有利的。法西斯的战败,同盟国的胜利使战后国际社会出现了持续高涨的民主潮流,美苏两国巨头杜鲁门和斯大林都不希望战后出现一个分裂的中国,一致期待能够出现国共合作的联合政府,美苏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传达了这一信息。1945年底,杜鲁门在苏联的默许下派遣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调处国共冲突,帮助安排战后的中国。在这种种内外背景下,国共双方“都感到了一定的压力。从战场转移到政治舞台的某种联合可以不过分损伤实力而补偿弱点,这至少是可以想象的。就是由于这种动摇而含糊的理由,在中国,和平的希望才在熄灭前短暂地闪烁过”。
从1945年秋天到1946年春天,和平的步伐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行进着: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1月,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在重庆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共同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军事问题、国民大会和宪法草案等问题通过了五项决议;2月,正式签订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中国的前途由阴转晴,和平的前景似乎近在咫尺。然而事隔数月,竟然风云突变,战火弥漫。
在这一历史性的错误中,蒋介石负有不可推卸的最大责任。当时在和战问题上,国民党内的几大派系曾表明出明显的分歧。政学系倾向主和,无论是邀毛访渝,还是政协谈判,都是这派人一手操办的。蒋在此期间也较倾向于他们的意见,表现出一定的开明。但是,以陈诚为首的黄埔系军人却一味迷信武力,强烈主战,相信不到六个月就可以在军事上消灭共产党。“而掌握党务大权的CC派分子则惧怕建立联合政府失去自己既得的权力资源,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拼命攻击政协决议,指责政学系“出卖党国”,在此党内严重分歧的关头,握有最高决策权的蒋介石摇摆于两派之间,他的传统政治文化素养以及几十年的行伍生涯使他不习惯与反对党进行平等的政治对话,恐惧在未来的联合政府中失去垄断性的权力资源,逐渐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倒向党内的保守势力。
是年秋天,国民政府在攻下共产党的重要城市张家口之后,宣布召集国民大会,邀请各党派一起参加,但受到了中共和民盟的抵制。11月15日,国民党拉拢了两个小党派青年党和民社党以及部分社会贤达,在南京召开制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开始转入“宪政”体制。
不久,《大公报》公布了依据对600个人抽样调查的民意测验结果,对于刚刚通过的宪法,124人“赞成”,81人“无意见”,381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个宪法是一党操纵而制成的”,“是中国分裂的因素”,“是违反政治协商会议的”。这部宪法即使在国民党管辖区也只有13.5%的赞成者,其社会认同程度之低是各国宪法史上罕见的。
194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改组。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的国府委员会在形式上成为多党派联合政府,共产党和民盟仍然拒绝入阁。《大公报》5月12日公布的民意测验表明:新政府的社会威望低落之极,1000人中有一半人为政府打零分,平均分数不到24分(满分100分),另外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应同共产党与民盟一样,根本不该参加政府。
1947年7月,国民政府发布《勘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令》,与共产党正式决裂。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和平努力彻底失败了。虽然此时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胜负未明,但在两年的政治较量中,国民党已打了一个大败仗。这就注定了其1949年的命运归宿。
4.图画说明
(略)
5.参考资料目录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2002年8月版。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www.mzdthought.com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http://www.nju.edu.cn/njuc/dep/lishi/mgzx
探究活动课二 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编辑历史报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编报活动,可以学习和了解近代时期某一国家、地区人民追求民主的斗争情况,培养学生自己采取多种手段收集、分析、对比、整理、综合和再现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实际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确立研究主题并成立研究小组(自由组合,教师最好是有意识地把有电脑技术、绘画才能的学生分散到各小组,这有利于报纸的设计),确定组内的分工(分为收集、打印,设计插图等)。
② 制定研究计划和工作步骤(明确收集材料的时间和途径;选材与制版的时间等)。
③ 组织实施,按计划逐步完成,教师要指定专人随时汇报各小组工作的进展情况。
④ 组织评比,首先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以年级为单位评比;
⑤ 成果展示,安排场所展出优秀报纸,注意兼顾各种形式的报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了解近代各国人们追求民主的感人事迹,感悟近代时期各国人们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向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理解争取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独裁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先导作用,理解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活动,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巨大的作用。
二、分析与建议
报纸是学生们最常见的传媒形式,学生非常熟悉,但是要他们自己来设计历史小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件从未想过的事。设计报纸大多数学生也许会觉得很容易。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做出的报纸往往并不满意。为了防止学生过于轻视、马虎应付,或因出现困难而中途放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督促,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评比标准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适当地指导和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
时间的分配,建议安排三个课时,最好能让学生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这样学生收集与准备材料才能更充分一些。
三、具体教学过程建议
1.活动形式及研究课题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期历史报,以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为主题,内容不限国别。本活动以课外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指导、督促作用,教师也可以参与小组的活动。
2.具体步骤
(1)制作过程:
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和报名;制定工作计划,确定组内分工;收集资料和设计版面;整理、筛选资料并打印成文;在电脑上完成设计或以剪贴的形式完成报纸,也可以做成手工报。
(2)成果展示:
先在班内展出各个小组的作品,然后集中在学校的展栏上展出获奖小组的作品。
(3)评比
自评(要写出理由,含优点和不足)
互评(要写出理由,含优点和不足)
评委评比(由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评审小组,也要写出理由,以优点为主。)
附评定标准参考:
版面设计是否合理、规范,是否符合报纸的一般要求,视觉效果怎样;史料是否真实、准确,可读性是否强;史料的时效性是否相对接近;活动过程小组成员是否都全程参与,分工合作情况如何等。
(4)学习成绩的评定:
教师根据原先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内)及综合评价(评委),给出每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成绩。
3.学生设计历史报纸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寻找资料困难,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受学习条件的限制,很难寻找更多的内容。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适当扩大报纸的主题及选材范围,允许学生在教材的范围内选取材料,做成课本报或其他的报纸,但一定要与历史内容有关,还要注意报纸的时效性。
(2)设计的模式不够规范,没有按一般报纸的要求来设计。
解决办法:教师只需要求学生找一张现成的报纸,仔细观察报纸的模式,然后教师强调几个基本要素(名称、时间、编委、版数等)就可以了。
(3)资料的选取与打印,插图的设计问题。
解决办法:教师在学生自由组合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有电脑技术和绘画特长的学生分配到各小组之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电脑制作成比较精美的报纸,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剪贴报或手工报。
4.常见的几种简易报纸制作方法
(1)电脑制版历史报
学生将整理好的材料直接用电脑排版,配上精美的插图,然后打印出来。其主要优点是正规,漂亮,视觉效果好,比较精致。但技术含量高,难度比较大,且受设备条件的限制,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难以做到。
(2)剪贴历史报
先把选好的文字材料用电脑按一定的规格打印出来,然后把它们逐个剪贴到事先设计好的报纸版面上,配上相关的插图,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报纸。其特点是制作比较容易,也比较好看,而且技术要求不高,但不如电脑制版的报纸精致漂亮。
(3)手抄历史报
文字材料和插图、各种装饰均由手工完成,学生根据所寻找的历史材料内容的多少,先设计好版面,然后由字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直接抄到报纸上,由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绘制插图和装饰而成。其特点是制作工艺简单、容易,技术要求最低,不受条件限制,是相对落后地区最适合采用的一种方法,不足的是比较粗糙,视觉较果较差。
附1:推荐的参考书籍
《中国历史小丛书》(吴晗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旧中国大博览》(程栋、刘树勇、张卫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中国小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世界五千年》(段万翰、陈必祥、顾汉松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外国历史小丛书》(陈翰笙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推荐的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
中青网史海泛舟
http://www. cycnet. com./history
世界历史
http://www.zip.vip.sina/index.html
历史纵横
http://www.freehistory.net/default,asp
(海南师大附中 唐秀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谁知道哪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课文音频下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有没有人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的全部mp3歌曲(或曲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冀教版)的课本哪里可以买到?我在广州 今年9月是不是河北省开始换新教材?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的音乐在哪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哪能看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磁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地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 哪里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