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t of:转载:人生十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3:56

人生十境界

 

何仁富

 

 

 

所谓人生之境界,在君毅那里,是指生活内容的形态。在《人生之体验·自我生长之途程》中,他由低到高,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的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一、人生纵向四境:如何成就一个凡人

 

1、婴儿之万物混一:“婴儿之自言自语”。

这是指人生打破混沌的婴儿时代的生活境界。他认为,人在婴儿时代,吮吸着母亲的乳汁而生长,在家庭中是父母兄姐环绕的中心。他在惊奇中开始接触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世界,这时他还没有回忆,没有想象。周围的一切,每日相见,都同样的新鲜,他只感到在“日照月临中生活”,在“花香鸟语中生活”。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重,而不是两重,只有真实,而无虚幻。他对一切都只有信仰,而无疑惑。这是人类自我生长中所要经过的第一阶段,是人生的初始境界。

2、童年之二元对立:“为什么之追问与两重世间之划分”。

这是指人生的知识日开的童年生活时代的境界。人处于童年的时代,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无穷尽的好奇。天为什么下雨?地为什么长植物?太阳为什么发光?月亮中为什么有黑影?在这无穷尽的追问中,就有了两重世界的划分,一重是现象的世界,另一重是原因的世界。同时他也知道了人人都有一个心。别人的心,对我来说都是不可猜测的神秘,于是又有了人我两重世界的划分。而且,他由于知道了现实世界的因果关系,就很自然地用一物作手段,去得到目的中的另一物,如以物易物,以钱易物。这用手段的我,是“现实的我”或“现在的我”,而得到目的的我,是“将来的我”或“真正的我”。这样,又有了自我两重世界的划分。正因为有这种种两重世界的划分,失去了婴儿时代对直接接触的世界的信仰,失去了对“我”的信仰,而有了心灵的痛苦和空虚。这是人离开婴儿时代以后所必经的人生境界。

3、青年之孤独空虚:“爱情之意义与中年的空虚。”

这是指人生追求爱情的青年时代和有了孩子的中年时代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人为着补尝在人群中的孤独,打破这种孤独,就需要家庭以外异性的爱情。爱情使我忘记了因两重世界的划分所带来的痛苦和空虚,使我获得了最大的充实和欢乐。在爱情中,人们获得了两重生命,其中的一重,就是自己的子女。但是子女的降生,又冲淡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孩子愈长大,便愈要离开我。我虽然由养子女而真正知道孝父母的理由,而父母又不能永远承受我的孝。人在这时不免有着深深的恐怖,他担心在生命相续的连环上的两头,都会一齐拉断,难免充满无尽的空虚。这种中年时代的空虚,也是人生所必经的人生境界。

4、中年之名利幻灭:“向他人心中投影与名誉心之幻灭”。

这是指追求名誉的壮年时代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人们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阻隔,使自己变成为别人所系念的人,就开始追求名誉和权位。在人有名誉时,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但是名誉是什么?名誉不过是我的名字得到留传。而你的名字哪一本书上没有呢?不过是散见不连在一起罢了。但散见和连在一起又有什么区别?人们给你名誉,不过是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希望,随意想象而裁成衣裳,不管合适或不合适,一概给你套上。因此,人们如果细细想一想,求名亦是很可笑的,求名会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这种名誉之心的幻灭,也是人壮年时所必经的人生境界。

 

二、人生过渡一境:如何从凡走向非凡

 

5、壮年之不朽杞忧:“事业中之永生与人类末日的杞忧”。

这是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伦理道德家、宗教家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为求名而求名,是虚幻的,但为事业而求名,却是充实的。因为为事业求名,不是求名而是求实。唯有事业,才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思想,打破彼此阻隔的客观媒介。唯在事业中,人们才能在地上获得永生。但是事业又很难保障社会的进化,以事业去开拓人类的前途,难免渺茫。因此,追求事业的人,又不免为人类未来的命运,抱着杞忧,对人类过去未来的努力和奋斗,生出无穷的慨叹。先生认为,人由凡人而到超凡人,都要经历这样一种人生境界。

 

三、人生横向五境:如何成就非凡

 

6、求真者之梦:“永恒的真理与真理宫中的梦”。

这是指追求真理的自然科学家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认识真理,能扩大人的心胸,拓宽对世界秘密的了解。没有真理,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所以存在,所以变化,都是负荷一真理,表现一真理。在这世界上,唯有真理是不毁灭的,即使世界到了末日,真理依然存在。在真理的世界里,是无比纯洁、光明、莹净、一尘不染、灿灿如星的。但是,真理仍然不能救世,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能只依仗真理。以真理救世,科学救世,这只是真理宫中的梦。因此,处在这一人生境界的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升华和超拔。

7、求美者之感:“美之欣赏与人格美之创造”。

这是指追求美的艺术创造者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真理要人超出直接感触的世界,而美则使人回到直接感触的世界。真理有相对绝对之分,而一切艺术的美,却都是绝对真理的表现。人们在美的欣赏和创作中,都会感到心与身的沉醉。但是这种沉醉,又会使人沉没于艺术的混沌中,使人变为一无所有,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故人要真正表现和欣赏美,就不只是去创造客观的艺术品,还要雕塑自己人格的美。而最高人格美,就是善。这就需要自己支配自己,以自己原始的性格为材料,把自己造成理想的人格。故追求美的人生境界,虽然比求真的人生境界为高,但还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8、求善者之悟:“善之高峰,坚强人格之孤独寂寞”。

这是指追求善的伦理道德家的人生境界。君毅提出,成善的道德修养是自己支配自己,自己雕塑自己的过程,是塑造自我人格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了人的坚强意志,真正尊严和灵魂的无尽崇高。因此,这是比求美的人生境界高一层次的人生境界。但是,人要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必须本于善的理想,而善的理想是客观的、普遍的,而不是个人的,这就需要人人都去共同实现善的理想。各各独立的人格,将由善的理想而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点,一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教化是难于做到的。因此,求善的人生境界虽比求美的人生境界高一层次,也还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9、求神者之福:“心之归来与神秘境界中之道福”。

这是指追求圣洁的宗教信仰者的人生境界。君毅认为,心本体是自满自足,无限扩大,绝对永恒的。它生天生地而本身不生,它是宇宙万物的灵根。因而也是真善美的自体。人只要念念不离自己的灵明,就将绝对完满自足,无待于外。而人们对上帝或佛的赞美和崇拜,其实也就是对自己心的赞美和崇拜。我的心就是我的上帝,我的神佛。因而追求宗教信仰的人生境界,比追求善的人生境界,又高一层次。但是宗教信仰者虽然赞美崇拜心,却还没有达到对人心仁体的了解。而且宗教对心体的崇拜,采取了高高在上神的形式,天人迢迢,相隔万里,亦有缺陷。因而宗教信仰者的人生境界,依然不是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

10、求仁者之道:“悲悯之情的流露与重返人间”。

这是指天人合德的中国儒者的人生境界。君毅强调,人心的大觉,不仅在它理无不通,而且在它情无不感。对于一切生命无尽的同情与虔敬的不忍人之心,是人心所固有.这就是人心之仁。人如果没有仁心,则人之爱真,真只成为一些抽象的公式;人之爱美,美将化为一种沉溺;人之爱善,善也坠入傲执。

 

只有从恻侧然之仁出发,才能不坠入枯寂,而用各种善巧的方法,去传播真美善到人间,扶助—切人实践真美善,以至证悟心之本体之绝对永恒,自知永生中之永生。[1]

 

在他看来,这种仁体的自觉,是合天人、融主客的。仁心的普遍化就是天心,天心见之于人心,就是仁心。人有了这种自觉,就不只肯定崇拜神的重要,而且肯定一切实际事业的重要,如肯定合理的社会组织的重要,一般的社会改造和一般的教育的重要。从而担负起实际社会事务的责任。这种以仁自任的境界,就是中国儒者的人生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君毅上述十种人生境界里,一至四说的是人生生长不同阶段上的人生境界。这是任何凡人也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这是从人生的纵面上说人生境界。六到十则是超凡人的人生境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境界,而是求真者、求美者、求善者、求神圣者和求仁者的不同的人生境界。这是从人生的横面上说人生境界。而第五则是由凡人到超凡人的人生境界,是由前四种人生境界到后五种人生境界的过渡境界。在前四种人生境界里,后一种比前一种为高,这是人人都要经过的人生自我成长的途径。在后五种人生境界里,后一种比前一种为高,并不是人人都要经历一番,而是要知所选择。人们要成就自己的人格,超升自己的精神,就应以中国儒者的人生境界为目标。这十重人生境界论,反映了君毅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追求,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现代新儒家的人生理想。

君毅的人生境界论就像他的整个理论一样,是一种大判教。他把人生在实践和理论上所可能经历的境界或者说生活内容,各安其位,让它们各得其所。这体现了一个儒者大心灵的包容心。但与此同时,他把儒者所求之田人合德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表达了作为一个儒者的理想追求。在他晚年的代表作《生命存在于心灵境界》中,更深把人生及一切文化活动归结为九个境界,而又以儒家的“天德流行”境为旨归,最终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