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流星花园第一部09:神童文彦博的官场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19:00

对于文彦博,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小时候听故事,就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一次,文彦博和小伙伴一起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可是树洞很深,怎么拿都拿不出来。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了主意。只有文彦博急中生智,叫几个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浮了上来。这就是“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文彦博应变敏捷的过人智慧。

史书记载,文彦博“相貌圆满,仪容俊朗”,少文时代拜在颍昌大儒史炤门下学习时,被史炤的母亲惊赞为“贵人”。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果然如她所言,文彦博21岁考中进士,从知县到宰相,只花了二十年时间。此后,文彦博出将入相,成为与寇准、司马光等人齐名的北宋名臣。

纵观文彦博的一生,不论是儿时的灌水取球,还是后来的荣耀仕途,无不充满了一种令人叹服的的机智与敏捷,正是这超人的智慧,让他屡屡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名震四夷,不论身前,不是身后,都赢得了数不清的赞誉。

一,数豆子数出来的修养

文家祖居山西介休,世代为官,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皇帝讳而改姓文。文彦博的“彦”字,是聪明好学的意思;“博”,就是博学多闻。童年时代的文彦博,聪敏好学,一如他的名字。相传文彦博小时候有两只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个罐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严于律己,修身养性。

幼年时期做的功课,人们称之为童子功,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帮助。数着“豆子”长大的文彦博,在为人处世方面果然高明,他身居高位,却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

宋仁宗时,文彦博在任益州(成都)太守时,曾给仁宗宠爱的张贵妃送过“灯笼锦”。御史唐介便以“结交宫掖”之名,参去了文彦博的相位。然而,唐介也同时被贬,文彦博却很快回到了宰相高位。数年后,有人向皇帝提出起用唐介,照常理,即使文彦博对此不表态,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放弃起复一个小臣。

然而,文彦博却不计前嫌,主动向皇上推荐唐介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重新起用他。”此言一出,时人无不对文彦博的胸襟佩服赞叹,这种用人唯才唯公的工作作风,正是文彦博一生官居高位而独得善终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味宽容,就不免流俗于和稀泥的“老好人”。文彦博的宽容,却是有限度、有原则的。这在文彦博与王安石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文彦博使用“宽容”的微妙与恰当。

早年,文彦博曾上书朝廷,说王安石“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被宋神宗视为最佳的宰相人选。可当神宗向老臣韩琦、富弼等人询问宰相人选的意见时,这两人都一致反对王安石,富弼则直接推荐了文彦博。如此情形,一度令王安石与文彦博成为政治对手。

然而,文彦博对此颇为洒脱,在王安石担任宰相改革新政期间,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绝不忌讳自己有“攻击政敌之嫌”。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自分门派,互相攻击。神宗皇帝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处分了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却从不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领,依然对他褒赏有加。由此可见,公私分明,有原则的宽容,而不是一味和稀泥,让文彦博的处世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信任。

二,“灌水取球”式的冷静机智

通往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地,处世高明,人情练达,虽然可以减轻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却不会把你托举得更高。让文彦博一步步登上仕途辉煌的,是他的沉着冷静、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他小时候灌水取球一样,充满了常人无可祈及的智慧之光。

文彦博政治上最突出的急智表现,发生在至和三年。当时,文彦博和富弼同朝为相。这年正月的一天,宋仁宗突然病倒,病情如何,外界一概不知。文彦博遂向皇帝的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皇帝的病情,然而史志聪却以“禁密不敢漏言”为由,拒绝回答。

照惯例,史志聪说的没错。然而,文彦博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情形非常特殊,仁宗无子,也没有预立储君,一旦暴薨,群臣无首,后果难以预料。若再按惯例,时局将陷入危乱之中。想到此,文彦博大怒道:“你们这些人服侍皇帝,得以出入禁闼,却不让宰相知道皇帝的起居形状,你们想要干什么啊?从现在开始,你要随时向我们报告皇帝的病情发展情况,不然的话,我要以军法处置你。”

随后,文彦博与同为宰执大臣的刘沆、富弼商议,从当日起三人吃住在禁宫,以便随时了解皇帝病情,处理突发情况。决议出来后,史志聪又以“这种情况没有先例”而提出反对。文彦博只用一句话就把他顶了回去:“此岂论故事时邪?”

事情果不出文彦博所料,有一天夜里,开封知府王素深夜请求入宫,声称要告发一件谋反阴谋。文彦博惟恐生变,下令不许打开宫门,任何事情都得等第二天再说。

次日才知,原来是一名守卫宫禁的士卒,告发宫禁高级长官都虞侯图谋叛乱。文彦博没有偏听偏信,叫来都虞侯的上级都指挥使许怀德,详细了解都虞侯的情况。

经过了解,文彦博才知道,所谓的告发,只是士卒平时对长官心怀不满,此时借机诬告。事情虽简单,处理起来却不容易。北宋的宫禁部队,直接负责皇帝的生命安全,其高级将领都是皇帝亲自选拔,他们的忠诚度应该绝无问题。然而,谋反之说素来敏感,何况又赶在皇帝病重这个节骨眼儿上,一旦详细查问起来,短时间内肯定难以结案。更要命的是,被审查对象在这个时期应当停职审查,临时去找一个代理人,谁能保证万无一失?万一有何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些棘手的政治问题,文彦博处变不惊、行事果断,充分展现出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他决定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迅速处理此事,以免动摇军心。为了避免落下“个人专权”的嫌疑,文彦博特意请来同为宰相的刘沆,请他共同在判词上署名,之后下令将那名诬告的士卒诛杀了。

事后证明文彦博当时处理此事的英神神武,刘沆及后向仁宗密告,说文彦博在皇帝生病期间擅自斩杀告反者,阻止对谋反大案的追查。文彦博不声不响,拿出那张有刘沆本人签名的判词,“帝意乃解”,很容易就表明当时的处议并非自己一人专权所为。

如果说,“诬告事件”证明了文彦博的英明,“交子”事件则证明了文彦博在经济领域的智慧。交子,是北宋在钱币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最初推广交子时,先在四川地区试用,以交子代替铁币流通,觉得效果还不错,便开始向全国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大都采用交子和铁币同时流通的政策,从而逐渐完善刚刚推行的纸币制度。

然而,一些官员急于求成,试图在短时间内全面推行交子,废除铁币,于是有人奏请朝廷废止长安的铁钱流通。奏请虽然没被批准,但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百姓惟恐手中的铁币被废除,纷纷走上街头,争相用铁钱购买物品。然而,商家们同样听到了废除铁币的传闻,一律拒绝接受铁币。如此一来,长安的市场交易一片混乱,一些商家甚至关门停业。

此事一出,相关负责人便请求朝廷下旨禁止罢市。文彦博却表示反对,认为如果朝廷出面禁止,只会加深百姓的疑虑和恐慌,招致更大的混乱,只有安定民心,让铁币重新流通才是良策。经过思考,文彦博请来长安城中的丝绢行老板,把自己家中上百匹的丝绸交给他们代卖,并提出一个要求:只收铁钱。此事传出后,百姓知道不会废止铁钱的使用,市场很快恢复了平静。

                      三,能文能武的治世能臣

文彦博能文能武,在平息王则起义中表现出了一个武将的神勇和军事才能。沙场立功,不仅令文彦博平步青云,还被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进了长篇小说《平妖传》中。

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任枢密副使时,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出战。在贝州,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文彦博因此被追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人带兵,往往失于柔弱,难于树立威信。文彦博在带兵方面,却有着颇为独特的方法,即便面对一触即发的兵变,也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有一次大雪之夜,文彦博和宾客宴饮直到深夜,当班的役卒心怀不忿,就把官衙的井栏折断,围在一起烤火。士卒故意寻衅,兵变一触即发,情形非常紧张。当军官把事情禀告文彦博时,座上客人都吓得战栗起来。文彦博却平静地说:“天气实在很冷,可以准许他们折井栏烧来御寒。”

说完,文彦博神色自如,依旧和客人饮酒作乐。原想闹事的役卒,没想到文彦博如此处置,满腔怒火顿时消减了大半,也就无法继续耍泼。罚不责众,处置过严,则有可能激发矛盾,引起兵变。文彦博的冷处理,犹如以水浇火,瞬间熄灭了一场可能的兵变风波。然而,役卒犯规,不处罚,则丧失威信。第二天,文彦博追问出带头折断井栏的士卒,罚以杖刑后,把他打发走了。

还有一次,文彦博在自己的官署内打球戏耍,突然听到外面士卒大声喧哗,他命人询问原因,才知道是一个官长在杖责一个违纪的士兵,受处分的士兵不服处罚,所以大喊大叫。文彦博派人叫那个士兵进来,让他说明不服处置的理由,士兵说不出来,文彦博命他出去继续受杖。那个士兵出去后却继续吵闹,文彦博再次叫他进来,直接斩下他的脑袋,然后继续打球。如此果断行事,表面看来,处死的虽然只是一个士兵,却以独特的方式,严明了军纪和公正,树立了自己不可支援的军事地位。

好的棋手,下一步,已经想到了三步之外。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当时西部边境有军事行动,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的情况发生。文彦博便上奏朝廷说:“此事于太平年间尚属无妨,若遇战乱年代,何所济之?平时将权不专、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见。

文彦博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事,朝中大臣多认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害怕在灾荒年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如若减省冗兵,恐怕所减之人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也迟疑不决,文彦博决然地说,“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发生,臣请为国而死!”朝廷接纳了文彦博的意见,果然像他所言,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文彦博则以实际行动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远见之明。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唐朝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

文彦博了解这个情况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四,“表忠心”的艺术与学问

文治也好,武功也罢,作为臣子,最重要的是一颗忠心。然而,忠与不忠,在骨子里,如何把“忠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呢?为什么许多忠臣,被怀疑成奸臣,或解甲归田,或人头落地;而有些人实为奸臣,却貌似忠良,惑乱君心,成功谋反篡权的呢?忠心的表达,实在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谁精通此道,谁就可以善始善终,青山不老。在这方面,文彦博是个很好的榜样,其中微妙,需要细心体察。

 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奏请。此事虽然因故推延,后来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中选定了英宗,由韩琦等人直接促成了英宗的登基。

英宗后来知道了文彦博曾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就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太后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

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丙吉、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在北宋,节度使虽没什么实质事务,却是一种极为荣誉的头衔,是对武将晋升的“极致”,其礼遇非常优厚。这么好的事情,文彦博为什么要推辞?

对臣子而言,拥立之功,是最大也是最有压力的一种功劳。处理不好,稍有闪失,就会让人产生“功高镇主”的想法,由此,也容易让皇帝对自己的忠心产生怀疑。文彦博深知此中奥秘,所以“辞不拜”,表面上不接受皇帝的“加封”,也就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和忠诚,避免日后产生“功高镇主”的后患。

宋神宗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也就是最高军事长官。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在朝堂上觐见时,文官的位置应该排在武官之前,陈升之排在文彦博前面。然而,神宗以文彦博为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就把文彦博排到了陈升之的前面。

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历经五朝,老年的文彦博已经是朝廷重臣,倍爱尊宠,但他依然是高标准严要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尤其在对待皇帝方面,他严守臣子的礼序,绝不倚老卖老。直到九十岁时,殿考进士的时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一旁站着协助皇帝。哲宗看他年纪大了,颤颤危危,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谢恩之后,仍然不就坐。

文彦博的谦虚和“辞不拜”,换来了英宗、神宗、哲宗三代帝王的信任。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再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为忠诚换来的皇帝的信任,就像一把保护伞,让文彦博即便有些小过失,也完全可以躲在“忠心”这把安全伞下安然无恙。

据说,文彦博驻守北京时,手下有个叫汪辅之的转运使,性格急躁。汪向文彦博汇报工作,文彦博翻翻文件,未置可否,转身到后宅溜达去了,半天才返回办公室。期间,汪坐卧不安,抓耳挠腮。下次,汪辅之按规定要检查府库,派人向文彦博讨要钥匙。差人回来禀报,文大人正在举行家宴,没空拿钥匙,让你等着。气得汪大人一巴掌拍在书架上,把书架都拍碎了。后来,汪辅之秘密上奏宋神宗,说文彦博不务正业。宋神宗批示道:“文彦博向来抓大放小,这等小事何劳他费心?你汪辅之不过一个小小臣子,怎能如此无礼!”然后,直接把批文送到了文彦博的手上,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个小故事,足以说明了神宗等数代帝王对文彦博的信任程度。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纵览文彦博的政治生涯,你会发现,在险恶的仕途之上,急智、敏锐、忠心,一个都不能少,最终成就了文彦博辉煌完美的政治生命。

文/陶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