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通达商贸城电话:中国式隐士,是隐君子?还是伪君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34:00
中国式隐士,是隐君子?还是伪君子?     作者   悦读编辑 稿件来源   幸福悦读 【字体: 】  

策划缘起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喧嚣的社会让现代人的心越来越浮躁,工作的压力让很多人开始渴求平静的生活,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纷扰复杂,很多人都梦想着过隐居的生活。

  为此,《新周刊》联合新浪网进行了一项“中国隐居心态调查”,共有1254人参与。能够抛弃网络的束缚,摆脱工作压力,离开生活琐事隐居起来,是1043人的愿望,占83%。但在他们的朋友中,只有21%的人完成了隐居,或者短暂出走的举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于隐居的想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隐居心态充满矛盾,很多潜在的条件让“高调隐居”成了矛盾共同体:等打算将隐居的梦想转变成现实时才发现,原来“隐居”是个奢侈品;而那些可以隐居的人,也高调十足。本期“第一时间”,关注隐居的话题,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的隐士们,究竟是哪些人,并探究他们隐居的原因、方式和隐居的实质。

 

1.古代隐士知多少

  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隐士多为文人骚客,以及抑郁不得志者。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奉行的最主要方式。这群主要由文人组成的隐士集团,或对花伤神,对月感怀,隐居山林,食素斋,弹雅琴,淡泊静心;或怀抱“孔明心态”,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才勉为其难出山,以济困解厄;或怀抱“终南山心态”,虽然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却又不时放出风声,以方便“求才若渴”者登门拜访。

  归隐自然、超凡脱俗、隐逸、清高等已成为中国人普遍崇仰的“人生哲学”。然而,“终南捷径”却又成为一种隐士追求名利以退为进的手段。

  历史上的中国隐士,常常是政治的异见者,他们总是与社会、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葛之中。在多数记载中,上古时期拒受禅让的许由和巢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隐士;继而,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为守节不食周粟,成为史上最牛的隐士;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也见到许多对政治灰心、悄然退避的隐士:接舆、长沮、晨门、荷条丈人等;再是鬼谷子和诸葛亮,文人士大夫陶渊明、王维;再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竹林七贤”,明清三大学者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曹雪芹、郑板桥、蒲松龄等。
 

  他们或许是厌倦俗尘的无名隐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庐读书著述者,或是结炉炼丹者,或是终身不仕者,或是辅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们各取所需选择了“义隐”、“时隐”、“朝隐”、“酒隐”、“学隐”、“道隐”与“佛隐”的隐逸方式,却又一致与方士、田园诗、山水画、茶道、医药、园林、农学、奇行等脱不开干系。

  台湾作家何怀硕曾这样分析中国隐士的主要原因:外国隐士,不一定是“读书人”,但中国的隐士必来自读书人,即文人。中国文人,不做官时为“士”,做了官便称“仕”。文人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所以仕途是一条积极奋进之路,但是僧多粥少,能当官者少,自然失意者多。所以有三种“布衣”: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成官者;或者已入仕途,却因为受到挫折、诽谤、陷害而被迫放弃这条路的人;或者因政治黑暗,纲纪荡然,道德沦丧,日月倾颓,天下无道而不愿、不屑做官者。上述三种人,尤其前两种,大都走向消极遁世之路,成为“隐士”。

  而隐士又有这样的类别:一类绝对隐居,独自修行,不涉红尘;一类是在悟道前隐居清修,悟道后入世教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诸葛亮、虚云大师;一类隐于城市,和光同尘;一类当国有难,即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功成遂退,退隐泉林;还有一类,是走以隐为名,以隐求名,以名博官,所谓“终南捷径者”,已经算不得真正的隐士。

  “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在南宋诗人陆放翁看来,要想做真隐士,是不应该存活于世上的,那些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世人所知的隐士、高士、处士,乃至神仙传记或佛门中的高僧,也都不是“真隐”,而是“假隐”。

 

2.现代的隐居人及其方式

 

  “归隐田园”的理想长久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个人无法把握自身境遇的现代社会,“归隐”这个曾经的愿景更成了人们的普遍需求。百度有一个“隐居吧”,在表达出强烈隐居意愿的网友中,不乏不到20岁的少年郎,甚至有人说从上初中(13岁)开始就渴望隐居了。渴望隐居的原因,有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而迷茫的,有希望摆脱现实的是是非非的,有感觉在城市中生活连呼吸都难受的,还有希望治好失眠症的。至于如何隐居,一位网友说:“很想隐居,但不脱离文明,最想去山的最高处,有太阳有水,有土壤。不要有蛇,我怕蛇。”
  

  现代人的隐居,说白了就是逃出水泥森林,融于山水之间。但虽然那么多人渴望隐居,却并不是所有有此想法的人都能梦想成真,放下一切去隐居。

  隐居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不能放下,又如何隐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想隐居、也能隐居的人群,暂时以成功人士居多。有了财务自由,才有了时间管理的自由,在人生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转寰的余地。人人都在穷忙时,清静的自由和富足的闲暇,就成了奢侈品。依山傍水,别墅园林,优游岁月,是城市精英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

  有人感叹说,像梭罗那种在瓦尔登湖畔建一个小木屋只花了28美金的是真隐,而在京郊买一栋别墅,号称200米开外就是惊涛拍岸,别墅内则从等离子空调到自动加温马桶等一应俱全的,这是富贵的隐居。

  新浪网友中的39.07%会在衣食无忧之后才去隐居,比例最高,但相对来说标准比较模糊。排在第二位的是要身家在1000万元以上才考虑隐居,占20.41%。而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40.06%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3000元之间,1000万这个标准对他们来说难以企及,隐居的梦想也变得遥遥无期。尽管觉得隐居不是奢侈的人数占45.45%,但显然大部分人觉得要先入世够了才打算出世。

  在隐居的地点中,有山的地方被最多人选择,理想隐居场所所需的元素,山林占35.65%;实现隐居理想的地方,山村占30.3%,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状态符合隐居意境,但是他们都不打算久待,用“去一个地方小住一阵”的方法实现隐居理想的占51.52%,26.48%的人能忍受隐居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长了不行。

  可见,高调隐居不过是中国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而怀有美好隐居想法的大多数人,隐居也只不过是社会浮躁和工作压力巨大背后一场奢侈的想象。

  所以说,在高楼林立,混凝土浇灌下忙碌的世界里,想隐居的人太多,可实现隐居梦想的人少之又少。在隐居的富贵达人里,其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海边买房子。一位姓韩的台湾画师,悄然定居大理,并获“校长”雅称。连当地农民都知道“洱海边的白房子”即是韩宅。他的白房子也是他的工作室,并且总断不了朋友,国内国外的。他说他喜欢大理的山,水,云,和这里懒洋洋的气氛。在这里,他终于过上了“安静,但充满想象力”的生活。每早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创作,日落而息。他隐在天高云淡的洱海边,但他画布上奔腾的东西却从没有淡化。

  现代园林的样板间。叶放乐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中隐隐于市”的隐士。他不奢求自己活得脱俗,只求活得明白,在万丈红尘中,以出世的姿态一个猛子扎入世俗生活中,好好呆着。2001年,他在苏州繁华的十全街支路上,与4个朋友一起买下了南石皮弄5幢联体别墅。再把五家的院墙打通,用了3年时间,把5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建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现代私家园林——南石皮记。隐居在美好的园林里,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生活在美好里。叶放说众人只看到他喝茶聊天享受生活的五分之一的人生,剩下五分之四的生活,他的辛苦也不足为人道。

  禅修,寻找入世与出世的法门。在北京,一家培训企业举办的企业家实证禅修班的项目主任说,禅修班的开办,并不是之前就策划好的商业计划,完全是客户的需要。不少学员都觉得一天不够,希望能有个独立的环境,让他们跟着法师进行禅修,学习获取生命和谐的良方。其实,禅修初级班,修的东西都很简单,基本上是吃喝拉撒睡。其中一位企业家对为期三天的禅修进行小结:这不是知识上或哲学上满足的方式;不是一种休闲或度假的社交活动;不是对日常生活磨练的一种逃避;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惑。一位法师说,一个人一生要交三个朋友:律师、医生和修行者。中国企业家或为摆脱经营压力,或为调节心理阀门而热衷短期修禅,但这种心灵归隐到底只能成为暂时的避难所。

  喝洋“鸡汤“的海外修行。也有那么一小撮白领热衷出走海外,或短期修行,或长期隐居。他们说,到海外不为贴上成功伪标签,只为自我的心灵成长。为什么要选择国外?有三个原因:一是离得远;二是语言不通,文化不熟,陌生感强;三是赶时髦。去国外修行要满足两个条件:语言要过关;独自在外的生存能力要过硬。能做到这几点的,大多都已经有两把刷子,能在社会上混出个样子。他们要去海外修行,除了如小资对村上春树的追捧,还希望能给自己的人生履历多镀一层金,这层金子不是镀在学历上,而是镀在心态上。

  都市内隐的身心灵工作坊。整一年,我们总是看到“胡茵梦”的名字。不是因为她与李敖的八卦残余,而是因为她创立的“身心灵工作坊”,因为她翻译的多本心灵修为的书。工作坊成员形形色色,从70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孩子。工作坊三天的课程,试图给学员提供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从身体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灵性的角度,学会一些让自己健康生活和安宁的能力。身心灵工作坊在大陆举办了一年左右,得到了强烈的发展势头,这也是都市男女在都市内隐居的一种实验场。

 

3.现代人隐居想象:真隐,还是假隐

 

  现代的人烦恼,其实千篇一律,无非是快节奏逼着自己提着裤带赶路,这点对中国人而言更加严重。要知道每年七八月是欧美人雷打不动的度假月,向公司告假的人早在排队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在我国有新的内涵,我们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地、工厂、实验场,从机构到个人,每个人脸上都有迫不及待的热情。除去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中国老板也在全球最累,平均年假10.9天,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欧盟的21.7日,说来说去,如果没有财富差距,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
改革开放30年,物质财富生长茂盛,但把中国人的幸福感调查拿出来,人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都感觉自己压力大:公务员觉得缺乏安全感,老板觉得被社会误解,其余人更找不到理由来证明自己幸福。这个悖论说明,我们物质上在进步,却获得更压抑的心态?上行社会里,人人力争上游,工作超额,竞争透支,要茁壮事业要捍卫爱情,物质和精神顾此失彼。西方人也参与进来,把“热钱”带进中国,带来机会,也带来压力。隐居,或者躲起来,可能是远离压力的最好方式。
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法,有人选择泡茶馆,在口水里消磨时间;有人选择电视,把生命贡献给肥皂剧和综艺节目,既不需要思考也就无所谓焦虑;有人选择自我放逐和隐居,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休养生息,其实不是纵情山水,只是为了找回自己。

  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身体隐居了,心仍是活络的。手机已经关了,身份还在招摇——他们的隐居很高调。在一定程度上,高调隐居也是个矛盾共同体。

  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上班打卡的工薪族,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隐居”,只能在家里挂一两幅仿制的“山水画”,在办公桌案头上摆一个迷你盆景,或者在网络上畅想如何“隐于野”。

  在红尘中夺利的商贾,时不时便会玩突然“失踪”,以“抱歉,你所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为荣,以和穷人、俗人住在一块为耻,“高调”隐居之外,他们还喜欢在自己的别墅里造造园林、假山、草堂和山房,种上一垄竹子,放几块湖石,以满足归隐山林的雅兴,附庸“高人逸士”之风雅。

  中国财富的分配一样逃不开“二八定律”,隐居是个奢侈品,没钱的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被称为是世俗社会的叛逃者。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想隐身,越是品位高端者,越想隐居,低调隐秘的中国上流社会,小圈子话题从来没有停止对“悠然栖居”、“世外桃源”的渴望,他们买下一座岛做“岛主”,买下一座山做“寨主”,买下一块地做“领主”,买下一间大院做“院主”……内敛谦恭,却又因地位显赫、财富耀眼而逃不开“人肉搜索”,一次低调的“隐居”往往会变成有预谋的“高调”炒作。

  高调隐居者常常是在“躲人”而不是“躲城市”。于是,他们往往会在城市近郊辟一片土地,堆山种树,建楼引水,在“苏州园林”里以成功者姿态悠然“市隐”。
 

  王石和潘石屹是中国企业家集体羡慕的对象,一个做房地产的同时能玩滑翔和登山,另外一个能拍电影和写书。但真叫其余人等也学王石做甩手掌柜,没人敢站出来,还是照旧陷身于日复一日的琐事和发展压力中不能自拔。运动、聊八卦、疯狂购物,但压力堆在那里成行成市,并不见减。有人把这归结于城市的症结,离不开城市,也就逃不开压力。

  其实,压力哪里都有,而隐居也仅仅只是一种叫停的方式,中国式隐士,低调真隐不成,只好高调伪装着。

 

编辑手记
  

  世人都说隐居好,唯有名利忘不了。城市人都觉得自己睡不够,职员都认为薪水不够多,招聘广告都要注明“要有承受巨大压力的能力”。这些是城市面孔,但丽江人和青城山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只是我们看不见。隐居生活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其实只要用对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是隐居者。但隐居人并非山中野人,每天上班并不妨碍你的生活方式,最好的隐居场所,还是在你心里。

  就如诗人海子的那首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式隐士,是隐君子?还是伪君子?     作者   悦读编辑 稿件来源   幸福悦读 中国式隐士,是隐君子?还是伪君子? 作者   悦读编辑 稿件来源   幸福悦读
中国式隐士,是隐君子?还是伪君子?     作者   悦读编辑 稿件来源   幸福悦读 【字体: 】  

策划缘起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喧嚣的社会让现代人的心越来越浮躁,工作的压力让很多人开始渴求平静的生活,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纷扰复杂,很多人都梦想着过隐居的生活。

  为此,《新周刊》联合新浪网进行了一项“中国隐居心态调查”,共有1254人参与。能够抛弃网络的束缚,摆脱工作压力,离开生活琐事隐居起来,是1043人的愿望,占83%。但在他们的朋友中,只有21%的人完成了隐居,或者短暂出走的举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于隐居的想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隐居心态充满矛盾,很多潜在的条件让“高调隐居”成了矛盾共同体:等打算将隐居的梦想转变成现实时才发现,原来“隐居”是个奢侈品;而那些可以隐居的人,也高调十足。本期“第一时间”,关注隐居的话题,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的隐士们,究竟是哪些人,并探究他们隐居的原因、方式和隐居的实质。

 

1.古代隐士知多少

  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隐士多为文人骚客,以及抑郁不得志者。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奉行的最主要方式。这群主要由文人组成的隐士集团,或对花伤神,对月感怀,隐居山林,食素斋,弹雅琴,淡泊静心;或怀抱“孔明心态”,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才勉为其难出山,以济困解厄;或怀抱“终南山心态”,虽然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却又不时放出风声,以方便“求才若渴”者登门拜访。

  归隐自然、超凡脱俗、隐逸、清高等已成为中国人普遍崇仰的“人生哲学”。然而,“终南捷径”却又成为一种隐士追求名利以退为进的手段。

  历史上的中国隐士,常常是政治的异见者,他们总是与社会、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葛之中。在多数记载中,上古时期拒受禅让的许由和巢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隐士;继而,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为守节不食周粟,成为史上最牛的隐士;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也见到许多对政治灰心、悄然退避的隐士:接舆、长沮、晨门、荷条丈人等;再是鬼谷子和诸葛亮,文人士大夫陶渊明、王维;再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竹林七贤”,明清三大学者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曹雪芹、郑板桥、蒲松龄等。
 

  他们或许是厌倦俗尘的无名隐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庐读书著述者,或是结炉炼丹者,或是终身不仕者,或是辅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们各取所需选择了“义隐”、“时隐”、“朝隐”、“酒隐”、“学隐”、“道隐”与“佛隐”的隐逸方式,却又一致与方士、田园诗、山水画、茶道、医药、园林、农学、奇行等脱不开干系。

  台湾作家何怀硕曾这样分析中国隐士的主要原因:外国隐士,不一定是“读书人”,但中国的隐士必来自读书人,即文人。中国文人,不做官时为“士”,做了官便称“仕”。文人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所以仕途是一条积极奋进之路,但是僧多粥少,能当官者少,自然失意者多。所以有三种“布衣”: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成官者;或者已入仕途,却因为受到挫折、诽谤、陷害而被迫放弃这条路的人;或者因政治黑暗,纲纪荡然,道德沦丧,日月倾颓,天下无道而不愿、不屑做官者。上述三种人,尤其前两种,大都走向消极遁世之路,成为“隐士”。

  而隐士又有这样的类别:一类绝对隐居,独自修行,不涉红尘;一类是在悟道前隐居清修,悟道后入世教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诸葛亮、虚云大师;一类隐于城市,和光同尘;一类当国有难,即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功成遂退,退隐泉林;还有一类,是走以隐为名,以隐求名,以名博官,所谓“终南捷径者”,已经算不得真正的隐士。

  “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在南宋诗人陆放翁看来,要想做真隐士,是不应该存活于世上的,那些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世人所知的隐士、高士、处士,乃至神仙传记或佛门中的高僧,也都不是“真隐”,而是“假隐”。

 

2.现代的隐居人及其方式

 

  “归隐田园”的理想长久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个人无法把握自身境遇的现代社会,“归隐”这个曾经的愿景更成了人们的普遍需求。百度有一个“隐居吧”,在表达出强烈隐居意愿的网友中,不乏不到20岁的少年郎,甚至有人说从上初中(13岁)开始就渴望隐居了。渴望隐居的原因,有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而迷茫的,有希望摆脱现实的是是非非的,有感觉在城市中生活连呼吸都难受的,还有希望治好失眠症的。至于如何隐居,一位网友说:“很想隐居,但不脱离文明,最想去山的最高处,有太阳有水,有土壤。不要有蛇,我怕蛇。”
  

  现代人的隐居,说白了就是逃出水泥森林,融于山水之间。但虽然那么多人渴望隐居,却并不是所有有此想法的人都能梦想成真,放下一切去隐居。

  隐居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不能放下,又如何隐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想隐居、也能隐居的人群,暂时以成功人士居多。有了财务自由,才有了时间管理的自由,在人生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转寰的余地。人人都在穷忙时,清静的自由和富足的闲暇,就成了奢侈品。依山傍水,别墅园林,优游岁月,是城市精英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

  有人感叹说,像梭罗那种在瓦尔登湖畔建一个小木屋只花了28美金的是真隐,而在京郊买一栋别墅,号称200米开外就是惊涛拍岸,别墅内则从等离子空调到自动加温马桶等一应俱全的,这是富贵的隐居。

  新浪网友中的39.07%会在衣食无忧之后才去隐居,比例最高,但相对来说标准比较模糊。排在第二位的是要身家在1000万元以上才考虑隐居,占20.41%。而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40.06%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3000元之间,1000万这个标准对他们来说难以企及,隐居的梦想也变得遥遥无期。尽管觉得隐居不是奢侈的人数占45.45%,但显然大部分人觉得要先入世够了才打算出世。

  在隐居的地点中,有山的地方被最多人选择,理想隐居场所所需的元素,山林占35.65%;实现隐居理想的地方,山村占30.3%,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状态符合隐居意境,但是他们都不打算久待,用“去一个地方小住一阵”的方法实现隐居理想的占51.52%,26.48%的人能忍受隐居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长了不行。

  可见,高调隐居不过是中国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而怀有美好隐居想法的大多数人,隐居也只不过是社会浮躁和工作压力巨大背后一场奢侈的想象。

  所以说,在高楼林立,混凝土浇灌下忙碌的世界里,想隐居的人太多,可实现隐居梦想的人少之又少。在隐居的富贵达人里,其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海边买房子。一位姓韩的台湾画师,悄然定居大理,并获“校长”雅称。连当地农民都知道“洱海边的白房子”即是韩宅。他的白房子也是他的工作室,并且总断不了朋友,国内国外的。他说他喜欢大理的山,水,云,和这里懒洋洋的气氛。在这里,他终于过上了“安静,但充满想象力”的生活。每早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创作,日落而息。他隐在天高云淡的洱海边,但他画布上奔腾的东西却从没有淡化。

  现代园林的样板间。叶放乐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中隐隐于市”的隐士。他不奢求自己活得脱俗,只求活得明白,在万丈红尘中,以出世的姿态一个猛子扎入世俗生活中,好好呆着。2001年,他在苏州繁华的十全街支路上,与4个朋友一起买下了南石皮弄5幢联体别墅。再把五家的院墙打通,用了3年时间,把5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建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现代私家园林——南石皮记。隐居在美好的园林里,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生活在美好里。叶放说众人只看到他喝茶聊天享受生活的五分之一的人生,剩下五分之四的生活,他的辛苦也不足为人道。

  禅修,寻找入世与出世的法门。在北京,一家培训企业举办的企业家实证禅修班的项目主任说,禅修班的开办,并不是之前就策划好的商业计划,完全是客户的需要。不少学员都觉得一天不够,希望能有个独立的环境,让他们跟着法师进行禅修,学习获取生命和谐的良方。其实,禅修初级班,修的东西都很简单,基本上是吃喝拉撒睡。其中一位企业家对为期三天的禅修进行小结:这不是知识上或哲学上满足的方式;不是一种休闲或度假的社交活动;不是对日常生活磨练的一种逃避;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惑。一位法师说,一个人一生要交三个朋友:律师、医生和修行者。中国企业家或为摆脱经营压力,或为调节心理阀门而热衷短期修禅,但这种心灵归隐到底只能成为暂时的避难所。

  喝洋“鸡汤“的海外修行。也有那么一小撮白领热衷出走海外,或短期修行,或长期隐居。他们说,到海外不为贴上成功伪标签,只为自我的心灵成长。为什么要选择国外?有三个原因:一是离得远;二是语言不通,文化不熟,陌生感强;三是赶时髦。去国外修行要满足两个条件:语言要过关;独自在外的生存能力要过硬。能做到这几点的,大多都已经有两把刷子,能在社会上混出个样子。他们要去海外修行,除了如小资对村上春树的追捧,还希望能给自己的人生履历多镀一层金,这层金子不是镀在学历上,而是镀在心态上。

  都市内隐的身心灵工作坊。整一年,我们总是看到“胡茵梦”的名字。不是因为她与李敖的八卦残余,而是因为她创立的“身心灵工作坊”,因为她翻译的多本心灵修为的书。工作坊成员形形色色,从70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孩子。工作坊三天的课程,试图给学员提供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从身体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灵性的角度,学会一些让自己健康生活和安宁的能力。身心灵工作坊在大陆举办了一年左右,得到了强烈的发展势头,这也是都市男女在都市内隐居的一种实验场。

 

3.现代人隐居想象:真隐,还是假隐

 

  现代的人烦恼,其实千篇一律,无非是快节奏逼着自己提着裤带赶路,这点对中国人而言更加严重。要知道每年七八月是欧美人雷打不动的度假月,向公司告假的人早在排队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在我国有新的内涵,我们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地、工厂、实验场,从机构到个人,每个人脸上都有迫不及待的热情。除去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中国老板也在全球最累,平均年假10.9天,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欧盟的21.7日,说来说去,如果没有财富差距,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
改革开放30年,物质财富生长茂盛,但把中国人的幸福感调查拿出来,人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都感觉自己压力大:公务员觉得缺乏安全感,老板觉得被社会误解,其余人更找不到理由来证明自己幸福。这个悖论说明,我们物质上在进步,却获得更压抑的心态?上行社会里,人人力争上游,工作超额,竞争透支,要茁壮事业要捍卫爱情,物质和精神顾此失彼。西方人也参与进来,把“热钱”带进中国,带来机会,也带来压力。隐居,或者躲起来,可能是远离压力的最好方式。
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法,有人选择泡茶馆,在口水里消磨时间;有人选择电视,把生命贡献给肥皂剧和综艺节目,既不需要思考也就无所谓焦虑;有人选择自我放逐和隐居,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休养生息,其实不是纵情山水,只是为了找回自己。

  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身体隐居了,心仍是活络的。手机已经关了,身份还在招摇——他们的隐居很高调。在一定程度上,高调隐居也是个矛盾共同体。

  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上班打卡的工薪族,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隐居”,只能在家里挂一两幅仿制的“山水画”,在办公桌案头上摆一个迷你盆景,或者在网络上畅想如何“隐于野”。

  在红尘中夺利的商贾,时不时便会玩突然“失踪”,以“抱歉,你所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为荣,以和穷人、俗人住在一块为耻,“高调”隐居之外,他们还喜欢在自己的别墅里造造园林、假山、草堂和山房,种上一垄竹子,放几块湖石,以满足归隐山林的雅兴,附庸“高人逸士”之风雅。

  中国财富的分配一样逃不开“二八定律”,隐居是个奢侈品,没钱的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被称为是世俗社会的叛逃者。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想隐身,越是品位高端者,越想隐居,低调隐秘的中国上流社会,小圈子话题从来没有停止对“悠然栖居”、“世外桃源”的渴望,他们买下一座岛做“岛主”,买下一座山做“寨主”,买下一块地做“领主”,买下一间大院做“院主”……内敛谦恭,却又因地位显赫、财富耀眼而逃不开“人肉搜索”,一次低调的“隐居”往往会变成有预谋的“高调”炒作。

  高调隐居者常常是在“躲人”而不是“躲城市”。于是,他们往往会在城市近郊辟一片土地,堆山种树,建楼引水,在“苏州园林”里以成功者姿态悠然“市隐”。
 

  王石和潘石屹是中国企业家集体羡慕的对象,一个做房地产的同时能玩滑翔和登山,另外一个能拍电影和写书。但真叫其余人等也学王石做甩手掌柜,没人敢站出来,还是照旧陷身于日复一日的琐事和发展压力中不能自拔。运动、聊八卦、疯狂购物,但压力堆在那里成行成市,并不见减。有人把这归结于城市的症结,离不开城市,也就逃不开压力。

  其实,压力哪里都有,而隐居也仅仅只是一种叫停的方式,中国式隐士,低调真隐不成,只好高调伪装着。

 

编辑手记
  

  世人都说隐居好,唯有名利忘不了。城市人都觉得自己睡不够,职员都认为薪水不够多,招聘广告都要注明“要有承受巨大压力的能力”。这些是城市面孔,但丽江人和青城山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只是我们看不见。隐居生活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其实只要用对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是隐居者。但隐居人并非山中野人,每天上班并不妨碍你的生活方式,最好的隐居场所,还是在你心里。

  就如诗人海子的那首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策划缘起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喧嚣的社会让现代人的心越来越浮躁,工作的压力让很多人开始渴求平静的生活,为了逃避现实社会的纷扰复杂,很多人都梦想着过隐居的生活。

  为此,《新周刊》联合新浪网进行了一项“中国隐居心态调查”,共有1254人参与。能够抛弃网络的束缚,摆脱工作压力,离开生活琐事隐居起来,是1043人的愿望,占83%。但在他们的朋友中,只有21%的人完成了隐居,或者短暂出走的举动,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于隐居的想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隐居心态充满矛盾,很多潜在的条件让“高调隐居”成了矛盾共同体:等打算将隐居的梦想转变成现实时才发现,原来“隐居”是个奢侈品;而那些可以隐居的人,也高调十足。本期“第一时间”,关注隐居的话题,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的隐士们,究竟是哪些人,并探究他们隐居的原因、方式和隐居的实质。

 

1.古代隐士知多少

  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隐士多为文人骚客,以及抑郁不得志者。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奉行的最主要方式。这群主要由文人组成的隐士集团,或对花伤神,对月感怀,隐居山林,食素斋,弹雅琴,淡泊静心;或怀抱“孔明心态”,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才勉为其难出山,以济困解厄;或怀抱“终南山心态”,虽然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却又不时放出风声,以方便“求才若渴”者登门拜访。

  归隐自然、超凡脱俗、隐逸、清高等已成为中国人普遍崇仰的“人生哲学”。然而,“终南捷径”却又成为一种隐士追求名利以退为进的手段。

  历史上的中国隐士,常常是政治的异见者,他们总是与社会、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葛之中。在多数记载中,上古时期拒受禅让的许由和巢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隐士;继而,商代遗民伯夷、叔齐为守节不食周粟,成为史上最牛的隐士;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也见到许多对政治灰心、悄然退避的隐士:接舆、长沮、晨门、荷条丈人等;再是鬼谷子和诸葛亮,文人士大夫陶渊明、王维;再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竹林七贤”,明清三大学者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曹雪芹、郑板桥、蒲松龄等。
 

  他们或许是厌倦俗尘的无名隐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庐读书著述者,或是结炉炼丹者,或是终身不仕者,或是辅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们各取所需选择了“义隐”、“时隐”、“朝隐”、“酒隐”、“学隐”、“道隐”与“佛隐”的隐逸方式,却又一致与方士、田园诗、山水画、茶道、医药、园林、农学、奇行等脱不开干系。

  台湾作家何怀硕曾这样分析中国隐士的主要原因:外国隐士,不一定是“读书人”,但中国的隐士必来自读书人,即文人。中国文人,不做官时为“士”,做了官便称“仕”。文人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所以仕途是一条积极奋进之路,但是僧多粥少,能当官者少,自然失意者多。所以有三种“布衣”: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具备,做不成官者;或者已入仕途,却因为受到挫折、诽谤、陷害而被迫放弃这条路的人;或者因政治黑暗,纲纪荡然,道德沦丧,日月倾颓,天下无道而不愿、不屑做官者。上述三种人,尤其前两种,大都走向消极遁世之路,成为“隐士”。

  而隐士又有这样的类别:一类绝对隐居,独自修行,不涉红尘;一类是在悟道前隐居清修,悟道后入世教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诸葛亮、虚云大师;一类隐于城市,和光同尘;一类当国有难,即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功成遂退,退隐泉林;还有一类,是走以隐为名,以隐求名,以名博官,所谓“终南捷径者”,已经算不得真正的隐士。

  “志士栖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不须更说严光辈,直自巢由错到今。”在南宋诗人陆放翁看来,要想做真隐士,是不应该存活于世上的,那些被历史文献所记载,为世人所知的隐士、高士、处士,乃至神仙传记或佛门中的高僧,也都不是“真隐”,而是“假隐”。

 

2.现代的隐居人及其方式

 

  “归隐田园”的理想长久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个人无法把握自身境遇的现代社会,“归隐”这个曾经的愿景更成了人们的普遍需求。百度有一个“隐居吧”,在表达出强烈隐居意愿的网友中,不乏不到20岁的少年郎,甚至有人说从上初中(13岁)开始就渴望隐居了。渴望隐居的原因,有因为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而迷茫的,有希望摆脱现实的是是非非的,有感觉在城市中生活连呼吸都难受的,还有希望治好失眠症的。至于如何隐居,一位网友说:“很想隐居,但不脱离文明,最想去山的最高处,有太阳有水,有土壤。不要有蛇,我怕蛇。”
  

  现代人的隐居,说白了就是逃出水泥森林,融于山水之间。但虽然那么多人渴望隐居,却并不是所有有此想法的人都能梦想成真,放下一切去隐居。

  隐居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等,不能放下,又如何隐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想隐居、也能隐居的人群,暂时以成功人士居多。有了财务自由,才有了时间管理的自由,在人生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转寰的余地。人人都在穷忙时,清静的自由和富足的闲暇,就成了奢侈品。依山傍水,别墅园林,优游岁月,是城市精英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

  有人感叹说,像梭罗那种在瓦尔登湖畔建一个小木屋只花了28美金的是真隐,而在京郊买一栋别墅,号称200米开外就是惊涛拍岸,别墅内则从等离子空调到自动加温马桶等一应俱全的,这是富贵的隐居。

  新浪网友中的39.07%会在衣食无忧之后才去隐居,比例最高,但相对来说标准比较模糊。排在第二位的是要身家在1000万元以上才考虑隐居,占20.41%。而参与本次调查的网友,40.06%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3000元之间,1000万这个标准对他们来说难以企及,隐居的梦想也变得遥遥无期。尽管觉得隐居不是奢侈的人数占45.45%,但显然大部分人觉得要先入世够了才打算出世。

  在隐居的地点中,有山的地方被最多人选择,理想隐居场所所需的元素,山林占35.65%;实现隐居理想的地方,山村占30.3%,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状态符合隐居意境,但是他们都不打算久待,用“去一个地方小住一阵”的方法实现隐居理想的占51.52%,26.48%的人能忍受隐居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长了不行。

  可见,高调隐居不过是中国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而怀有美好隐居想法的大多数人,隐居也只不过是社会浮躁和工作压力巨大背后一场奢侈的想象。

  所以说,在高楼林立,混凝土浇灌下忙碌的世界里,想隐居的人太多,可实现隐居梦想的人少之又少。在隐居的富贵达人里,其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海边买房子。一位姓韩的台湾画师,悄然定居大理,并获“校长”雅称。连当地农民都知道“洱海边的白房子”即是韩宅。他的白房子也是他的工作室,并且总断不了朋友,国内国外的。他说他喜欢大理的山,水,云,和这里懒洋洋的气氛。在这里,他终于过上了“安静,但充满想象力”的生活。每早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创作,日落而息。他隐在天高云淡的洱海边,但他画布上奔腾的东西却从没有淡化。

  现代园林的样板间。叶放乐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中隐隐于市”的隐士。他不奢求自己活得脱俗,只求活得明白,在万丈红尘中,以出世的姿态一个猛子扎入世俗生活中,好好呆着。2001年,他在苏州繁华的十全街支路上,与4个朋友一起买下了南石皮弄5幢联体别墅。再把五家的院墙打通,用了3年时间,把5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建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现代私家园林——南石皮记。隐居在美好的园林里,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生活在美好里。叶放说众人只看到他喝茶聊天享受生活的五分之一的人生,剩下五分之四的生活,他的辛苦也不足为人道。

  禅修,寻找入世与出世的法门。在北京,一家培训企业举办的企业家实证禅修班的项目主任说,禅修班的开办,并不是之前就策划好的商业计划,完全是客户的需要。不少学员都觉得一天不够,希望能有个独立的环境,让他们跟着法师进行禅修,学习获取生命和谐的良方。其实,禅修初级班,修的东西都很简单,基本上是吃喝拉撒睡。其中一位企业家对为期三天的禅修进行小结:这不是知识上或哲学上满足的方式;不是一种休闲或度假的社交活动;不是对日常生活磨练的一种逃避;是净化心灵的方法,使我们能以宁静、平稳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上的压力及困惑。一位法师说,一个人一生要交三个朋友:律师、医生和修行者。中国企业家或为摆脱经营压力,或为调节心理阀门而热衷短期修禅,但这种心灵归隐到底只能成为暂时的避难所。

  喝洋“鸡汤“的海外修行。也有那么一小撮白领热衷出走海外,或短期修行,或长期隐居。他们说,到海外不为贴上成功伪标签,只为自我的心灵成长。为什么要选择国外?有三个原因:一是离得远;二是语言不通,文化不熟,陌生感强;三是赶时髦。去国外修行要满足两个条件:语言要过关;独自在外的生存能力要过硬。能做到这几点的,大多都已经有两把刷子,能在社会上混出个样子。他们要去海外修行,除了如小资对村上春树的追捧,还希望能给自己的人生履历多镀一层金,这层金子不是镀在学历上,而是镀在心态上。

  都市内隐的身心灵工作坊。整一年,我们总是看到“胡茵梦”的名字。不是因为她与李敖的八卦残余,而是因为她创立的“身心灵工作坊”,因为她翻译的多本心灵修为的书。工作坊成员形形色色,从70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孩子。工作坊三天的课程,试图给学员提供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从身体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灵性的角度,学会一些让自己健康生活和安宁的能力。身心灵工作坊在大陆举办了一年左右,得到了强烈的发展势头,这也是都市男女在都市内隐居的一种实验场。

 

3.现代人隐居想象:真隐,还是假隐

 

  现代的人烦恼,其实千篇一律,无非是快节奏逼着自己提着裤带赶路,这点对中国人而言更加严重。要知道每年七八月是欧美人雷打不动的度假月,向公司告假的人早在排队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在我国有新的内涵,我们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工地、工厂、实验场,从机构到个人,每个人脸上都有迫不及待的热情。除去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中国老板也在全球最累,平均年假10.9天,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欧盟的21.7日,说来说去,如果没有财富差距,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人。
改革开放30年,物质财富生长茂盛,但把中国人的幸福感调查拿出来,人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都感觉自己压力大:公务员觉得缺乏安全感,老板觉得被社会误解,其余人更找不到理由来证明自己幸福。这个悖论说明,我们物质上在进步,却获得更压抑的心态?上行社会里,人人力争上游,工作超额,竞争透支,要茁壮事业要捍卫爱情,物质和精神顾此失彼。西方人也参与进来,把“热钱”带进中国,带来机会,也带来压力。隐居,或者躲起来,可能是远离压力的最好方式。
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法,有人选择泡茶馆,在口水里消磨时间;有人选择电视,把生命贡献给肥皂剧和综艺节目,既不需要思考也就无所谓焦虑;有人选择自我放逐和隐居,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休养生息,其实不是纵情山水,只是为了找回自己。

  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能力。身体隐居了,心仍是活络的。手机已经关了,身份还在招摇——他们的隐居很高调。在一定程度上,高调隐居也是个矛盾共同体。

  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上班打卡的工薪族,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隐居”,只能在家里挂一两幅仿制的“山水画”,在办公桌案头上摆一个迷你盆景,或者在网络上畅想如何“隐于野”。

  在红尘中夺利的商贾,时不时便会玩突然“失踪”,以“抱歉,你所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为荣,以和穷人、俗人住在一块为耻,“高调”隐居之外,他们还喜欢在自己的别墅里造造园林、假山、草堂和山房,种上一垄竹子,放几块湖石,以满足归隐山林的雅兴,附庸“高人逸士”之风雅。

  中国财富的分配一样逃不开“二八定律”,隐居是个奢侈品,没钱的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被称为是世俗社会的叛逃者。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想隐身,越是品位高端者,越想隐居,低调隐秘的中国上流社会,小圈子话题从来没有停止对“悠然栖居”、“世外桃源”的渴望,他们买下一座岛做“岛主”,买下一座山做“寨主”,买下一块地做“领主”,买下一间大院做“院主”……内敛谦恭,却又因地位显赫、财富耀眼而逃不开“人肉搜索”,一次低调的“隐居”往往会变成有预谋的“高调”炒作。

  高调隐居者常常是在“躲人”而不是“躲城市”。于是,他们往往会在城市近郊辟一片土地,堆山种树,建楼引水,在“苏州园林”里以成功者姿态悠然“市隐”。
 

  王石和潘石屹是中国企业家集体羡慕的对象,一个做房地产的同时能玩滑翔和登山,另外一个能拍电影和写书。但真叫其余人等也学王石做甩手掌柜,没人敢站出来,还是照旧陷身于日复一日的琐事和发展压力中不能自拔。运动、聊八卦、疯狂购物,但压力堆在那里成行成市,并不见减。有人把这归结于城市的症结,离不开城市,也就逃不开压力。

  其实,压力哪里都有,而隐居也仅仅只是一种叫停的方式,中国式隐士,低调真隐不成,只好高调伪装着。

 

编辑手记
  

  世人都说隐居好,唯有名利忘不了。城市人都觉得自己睡不够,职员都认为薪水不够多,招聘广告都要注明“要有承受巨大压力的能力”。这些是城市面孔,但丽江人和青城山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只是我们看不见。隐居生活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其实只要用对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是隐居者。但隐居人并非山中野人,每天上班并不妨碍你的生活方式,最好的隐居场所,还是在你心里。

  就如诗人海子的那首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