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如何增加网店销量:七言律诗的写作常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0:57
             

           

           

 


                      七言律诗的写作常识(2)

【四】七律的平仄

    节奏是诗歌的要素,只要有节奏就有一种旋律美。古人作诗就是靠平仄的交替,来形成旋律美的,也做抑扬的美。刘勰《文心雕龙》说:“异者相从谓之和”。什么是“异者相从”呢?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认为,就是指句内“平仄之和调”。为什么平仄能够形成旋律美呢?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康熙字典》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格律诗词中平仄的运用与四声有直接关系。作诗填词选用平仄声不同的汉字,错落相间,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形成近体诗词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平仄是平声和仄声的合称。平仄主要是求其“异者相从”:一句中平仄交替,一联中平仄相反。诗律的“对”是平仄相反,“粘”是平仄相同。其实,“粘”是在同中异,因为只有“粘”,才能使前后两联的平仄相反。      音步是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不同数量的音节又构成音步。如:“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此句是7个音节,4个音步。由一个音节构成的音步叫单音步,由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叫双音部。七律由是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构成诗句。音步又分平音步、仄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个字声调为准。如“三峡”、“影”是仄音步,“星河”、“动摇”是平音步。

    七律按平仄格律可有四个基本句式: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注:①②③④表示基本句式的序号。[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的扩展,只是在五言律句前加一个双音步而已。

 以上的四种七言律句形式是七律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首先要掌握这四种基本句式。其实很好记的:①交替。先将三个双音步交替,平仄相间,如平起的,平平仄仄平平。②加尾。将同最后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的单音步,加在句尾,如:平平仄仄平平 + 仄。③插中。将同最后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的单音步,插在后两个双音步中间,如:平平仄仄-仄-平平。

还要掌握对和粘。所谓“对”是指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如果首句不入韵,平仄完全相反,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首句入韵,平仄不完全相反,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唐宋律绝失对的情况非常少见。如:“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五律《忆弟》)

    所谓“粘”是指后联的出句前联的出句平仄相同。两个诗句相粘,只能是前两个音步(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相同,如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例如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这首七律的四、五句和六、七句两次失粘。            

     七律的正格有四种:

(1)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 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明代释真空说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有片面性,但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七律正格中,第一字、第三字可不论,即可平可仄,但仄平脚的第三字不能不论(必用平声),否则是犯孤平。至于第五字更不能不论。 因此,若全面掌握近体诗平仄的格律,还需了解其平仄的变格。律句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来补救,叫“拗救”。

 

    七律的变格有平仄脚变格、仄平脚变格、仄仄脚变格三大类。

【1】仄平脚变格。正格第五字仄变平(第三字变可平可仄),即:

    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平]平平仄平 

  (1)第三字可平,不需拗救。例如:“花近高楼伤[平]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这种

变格第五字变仄为平,不需拗救,因为律诗要求尽可能多用平声,读起来高亢清朗。这种变格最为常见。

  (2)第三字可仄,须孤平自救。例如:山雨欲[仄]来风[平]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这种变格是第

三字变平为仄,本句第五字用平声拗救,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现在一般多采用诗律学者王力的观点。他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孤平只限于仄平脚的句子,“由于除了韵脚必须用平声以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孤平。”王力的孤平定义并不周延,只能针对五字句而言,因为七字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他对变格的分类比较具体,容易把握。

以启功为代表的部分人,认为“孤平”就是“仄平仄”。启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说:“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虽然“仄平仄”在律诗变格中存在比较普遍,但也存在没有“仄平仄”的变格。另外,启功的孤平概念外延太大,不好把握。   

【2】 仄仄脚变格。正格第五字平变仄,须本句自救,即: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千载琵[平]琶作[仄]胡[平]语(杜甫《咏怀古迹》)

这种变格是把第五、六字平仄对调,变成仄平。但本句第三字还须用平声拗救。这种变格多用于律诗尾联的

句,一直沿用至今。

【3】平仄脚变格。这种变格可分三种情况。

    (1)大拗必救:出句正格第六字变平为仄,对句第五字须用平声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一身报国有万[仄]死,双鬓向人无[平]再青。(陆游《夜泊水村》)这种变格,出句第五字可平可

仄(全句可以六仄,所以叫大拗),对句除第五字用平声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2) 小拗可救:出句正格第五字变平为仄,对句第五字可用平声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野桃含笑竹[仄]篱短,溪柳自摇沙[平]水清。(苏轼《新城道中》)这种变格,对句除第五字可

平声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3)小拗可不救:出句正格第五字变平为仄(同②),对句也可不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此地一 [仄]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五律《送友人》)这种变格是第五字变平为仄。对句不

救。实质上(2)(3)是一种变格,叫“小拗可救可不救”,为了方便才分开说明。

    以上是七律的三大类平仄变格,共分六种情况。还有一点应该指出,就是写诗时,遇到仄平脚诗句第五字非要用平声字,就可依据“小拗可救”规律,逆向思维,将出句第五字用仄声。例如我用此法写的一首小律:

           对案挥毫夜已深,        

         月明千里照诗心。

         烹分杯茗寓[仄]幽趣,(原来是“生”,后改仄声)

         茶味清香宜[平]咏吟。(第五字用了平声)

 

    另外,王力在《诗词格律概要》第三节,列举了四种句型的平仄变格,其中还有平平脚变格。他说:“七言第五字,原则上要用仄声,用平声的是罕见的例外。”并且举李商隐《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王力的这一提法是错误的。因为“思华年”并不是变格,而是属于“三平调”(也称“三平尾”)的拗句。

    近体诗词的平仄是指中古音的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汉语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去)类推中古音的四声。从明代的周德清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以后,古入声字逐渐消失了,一部分已经变为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字或阳平字。例如:王维的五绝《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几枝?”其中“国、发”等字,在现代汉语中读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则读仄声。因此,今天我们依照“平水韵”写七律,只要熟记现代汉语阴平、阳平字中的古入声字就可以了。至于现代汉语上声、去声中的古入声字,仍属于入声,可不用记忆,需要时再查平水韵表。

   (1)古为入声(今为平声)的常用字:

  【A】啊

【B】八捌剥逼憋鳖瘪拨钵拔跋白薄雹鼻别蹩渤博搏膊帛泊驳伯舶 

【C】擦插吃出戳察 

【D】答搭滴跌督咄达得德狄荻迪的涤敌嫡笛迭谍堞牒碟蝶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踱铎

【E】额 

【F】发乏伐筏罚阀佛弗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G】疙胳鸽搁割骨刮郭聒蝈轧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帼

【H】喝黑嘿忽惚豁合盒颌核涸阂阖貉囫斛滑活 

【J】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疖结接揭掬鞠及汲级极吉即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荚颊嚼节

     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蹶爵嚼攫

【K】磕瞌哭窟壳咳

【L】勒捋

【M】抹摸没膜

【N】捏

【P】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枇濮璞

【Q】七戚嘁槭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S】撒塞杀刹失湿叔淑刷说缩朔勺芍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T】塌剔踢帖贴凸秃突托脱

【W】挖屋

【X】夕汐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削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

【Y】压押鸭噎一壹揖约

【Z】匝咂扎摘汁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轧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

     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镯啄琢卒族足昨

 

  (2)古汉语中平仄两读(今只读平,或只读仄),而意不同的字: 

【思】四支韵:动词,平声sī,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思念)

     四寘韵:名词,仄声sì,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思绪)

【烧】二萧韵:动词,平声shāo,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火焚)

     十八啸韵:名词,仄声shào,白居易《秋思》:“夕阳红于烧,晴空碧胜蓝。”(野火)。

【吹】四支韵:动词,平声chuī,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拂)

     四寘韵:名词,仄声chuì,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竽笙

              等乐器。)

【闻】十二文韵:动词,平声wén,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闻名)

     十三问韵:名词,仄声wèn,《诗经 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名誉)

【织】四支韵:动词,平声zhī,元稹《估客乐》:“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织布)

     四寘韵:名词,仄声zhì,染丝织成的采帛,《礼》:“士不衣织。”

【俱】七虞韵:平声jū,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偕,同)

     七遇韵:仄声jù,古籍中多作具,《诗经 楚茨》:“乐具入奏。”(皆,都)

【漫】十四寒韵:形容词重叠,平声mān,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干。”(漫长)

     十五翰韵:形容词,仄声màn,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胡乱)。

【忘】七阳韵:合成动词,平声wāng,温庭筠《利州南渡》:“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

              机。”(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指甘于淡漠。)

     二十三漾韵:动词,仄声wàng,《诗经 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忘记)

【论】十三元韵:动词,平声lūn,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抒发)

     十四愿韵:动词,仄声lùn,《周礼》:“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议论) 又名词,

              仄声,贾谊《过秦论》(文体一种)。

【听】九青韵:动词,平声tīng,用耳感受声音,王建《霓裳辞》:“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雨

              作霓裳。”

     二十五径韵:动词,仄声tìng,听任,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

              客中过。”

【过】五歌韵:动词,平声guō,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经过)

     二十一箇韵:动词,仄声guò,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江上月明胡雁过,

              淮南木落楚山多。”(飞过)

              又名词,仄声guò,过失,《左传》:“人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纵】二冬韵:纵横,读平声zōng,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

              横。”(奔放)

     二宋韵:其它读仄声zòng,戴良《和陶渊明饮酒诗》:“何当携麯生,纵浪游八表。”(放

              纵)

【看】十四寒韵:动词,平声kān,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看

              护)杜甫《秋兴》“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看见)

     十五翰韵:动词,仄声kàn,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见)

【浪】七阳韵:读平声yāng,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汉水)

     二十三漾韵:其它都读仄声yàng,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波浪)

【媛】十三元韵:动词,平声yuān,屈原《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牵挂不舍)

       十四愿韵:名词,仄声yuàn,《诗经》:“展如美人兮,邦之媛也。”(美女)  【迎】八庚韵:动词,平声ying,白居易《强起迎春》:“晴和强起一迎春。”(迎接)

       二十四敬韵:动词,仄声,《诗经》:“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迎娶)

   

   (3)另外古汉语中,读仄声(今读平声)的字有:抒、茗、峡、播、逻。

        可平可仄(今读平声),意义不字有:潸、狰、婀、防、惺。

   

   (4)关于仄声字,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七律出句末尾字的运用。如果出句末尾连续用两个上声

字,做“鹤膝”,还不足为病。如果出句末尾连续用三个上声字,就“三上尾”的毛病了。例如王维

《送杨府贬郴州》: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这首诗的三、五、七句,连用“远、口、子”三个上声字作白脚,犯了“三上尾”的毛病。榛《四溟诗

话》批评说:“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