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17it维护员工资:若干重要的教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38:01
若干重要的教学原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违背教学原理的现象,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很多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在师范院校学习时习得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知识在考试之后,就完全被遗忘。16年学习生涯给一届又一届的新教师造成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几乎成为他们的固有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他们的老师的做法来教自己的学生。千篇一律地备课、讲课、作业和考试。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下课就是做作业;然后就是应付考试。学生学得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学得不好,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要是学生学得不好,在通常的情况下,基本上被认为是学生的错。 我们可以来列举这类被普遍采用因而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典型做法。 备课: 只管教材,不研究大纲、考纲和基本素材; 只备教案,只关心自己怎样把问题讲清楚。不备学生,不考虑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吸取和接纳知识。 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往往落空。基本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最多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的无意识的规定性呈现。 上课: 只顾及自己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而不考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同时也不了解教学目标最终的达成情况。教师通常是把教案的执行完成当成是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中低层次的发问(思维容量少程度浅)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是什么?”的回答完全排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上学生的小组讨论变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异化。学生被动消极的状态充斥一个课堂的大多数时段。 作业和考试: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低效,教师不得不用作业来弥补。作业的涵盖面和重复率极高。课堂教学和作业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造成师生大量的无效负担。本校情况:或者是作业的量和难易度缺乏把握。不负责任的教师会很少很易,急于求成的教师会很多很难。 为弥补作业效率的低下,教师又通过高难度的考试来警告学生处于学习的低水平状态,迫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低效教学中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信心的丧失、过重的负担和对学习的极度厌倦。同时也造成教师本人对教学工作的厌倦,大大降低教师本人的自信和教学工作的幸福感指数。 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大量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课堂教学造成与学生素养发展的严重剥离。因为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课外的许多有利于学生素质成长的活动通常都被淡化或取消。这是基础教育产生诸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国家素质教育的整个理想因此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针对目前我校课堂教学的情况,我对一些教育专著做一些简单的摘要和整理,复述一些对我校课堂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基本原理,以利大家正本清源。 这些重要的教学原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似曾相识,我不得不予以重复。因为即使是一讲到底的课程,这些原理也是不能违背的。对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应该是能够理解,掌握并纯熟地运用的。 教学要顺应自然。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要顺应自然的原理。所谓教学要顺应自然,是指教学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即认知的自然法则。 1.由近及远。例如,我们要教授日本的长崎。直接进入长崎的学习和教师有这样一个开场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教师说,今天下午3点我们坐海轮从上海出发,明天下午5点左右就可以到达青岛。如果偏转15度,就可以到达日本的长崎。因为这样的表述立即拉近了学生对长崎的心理认知距离。 2.由已知到未知。下文将重点说明。 3.凭感知把握对象(直观教学)。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毛泽东在《实践论》里强调:“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4.由易到难。 5.先提事实,后示语言(从具体到抽象)。 6.由特殊知识到一般知识(由特殊到一般)。人认知苹果,是由接触具体的苹果到最后形成一般的苹果概念。这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常数学公式的证明,都是从特殊到一般。如构股定理。中国古代春秋时证明构345。这是构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后演变成a2+b2=c2,任意数值代入这个公式都是正确的。 7.完美的教学按一定的阶段进行。这是指教学内容展示的层次性和衔接性。 将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结构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斯多惠的教学顺应自然的原则没有提到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而几乎所有重要的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派都承认并重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认知规律中最重要的内容。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及其组织结构。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没有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旧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并将新知识组织到原有的知识的空间结构中去,就不可能完成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习任务也就没有完成。学生习得的知识应该是网状的或团块状的。否则不能掌握或者极易遗忘。 如果我们将人的大脑比喻为一个海港,原有的知识是已经停泊在海港中的船只,当然这些船只的停泊应该是有序的。那么学生要接受的新知识,是新驶入海港中的船只,这新的船只不仅应该和旧的船只停泊有序,并且应该用锚链和原有的船只链接在一起,新船链接的旧船越多,它在海港中的停泊就越稳定越牢固。如果新船和旧船没有任何链接,那么,这只船很快就会被风浪吹到港外去,遗忘就这样产生了。 如,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史上的某次农民起义,最后,应将该次农民起义组织到这样一个知识结构中去: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世界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 ——对农民起义的原因、特点、结果、作用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和认知。 ——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亚洲的欧洲的非洲的、东方的西方的。 ——战争的性质,民族的、种族的、阶级的、国家的、地区的、宗教的、不同文明文化的、进步的、反动的。 ——战争过程中主要战役的特点。 ——战争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战争胜负的原因。 ——战争的起因。 ——以上所有要素的概括和比较。 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状态 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出发(从已知到未知)是第斯多惠理论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总是将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表明,学习开始前的成绩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结束时的成绩水平或学习的速度。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某一任务前的各种品质与学习的结果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结束时的成绩离差,不仅与他们在学期开始时在相关学科成绩中所表现出来的离差高度相关,而且与他们在若干年前同一学科的成绩高度相关。与以往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与学生以往的某些学习或经验为基础的。例如1加1等于2,是以学生知道1代表多少为前提的。如果每一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矫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与高二年级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是正0.82。初中一年级成绩与高二年级成绩的相关系数是正0.90。高二年级学生成绩约三分之二的变化在八年前就可以预测到了。81%的变化在四年前就可以预测到了。一般说来,每门课开学时的测验可以预测到学生期末测验时成绩的四分之三。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检测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情况的形成性练习、测试和评价非常重要。 教学符合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 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对学习活动影响最为显著的人格因素有价值观、意志特征、理智特征等。动机因素包括人的社会动机和认知内驱动机。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和学习成绩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学习成绩。情感准备状态可以说明相关学科认知测验成绩的变化达到25%。它决定了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准备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遇到困难时试图克服他们的程度。所谓情感准备状态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我概念的复合体。这和以往的学习的经历和经验有密切相关,如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对学习成绩的体验而形成的自我评价。 这是一种学科德育。任课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是否培养了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毅力以及学习的动机。这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所以,一个教师如果上完课,就拍拍屁股走掉了,说我该讲的都已经讲了,学生学不学、学得怎样,不是我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还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毅力和学习动机,这才算是完成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我概念 一个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每个人都在与自我概念一致的情况下行事。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就会表现成怎样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并不是怎样一个人,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一个人的行为,情感,甚至才华,几乎永远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相吻合。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他就会处处努力表现出一种好学生的样子,反之往往不由自主地处处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因此一个人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比他真正是怎样的一个人显得更重要。学生的自我概念对他的行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会尽力和老师的评价保持一致。而对学生形成自我概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由见后文:教师评价的权威性。 教师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因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影响教师的看法,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体验着成功、自尊、兴奋以及其他种种情感。 处理好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传统的教学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词语、名称或标记。人类文化中大量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在人的个体的一生当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思想运载的工具,那些具有丰富思想的人都是具备了大量陈述性知识的人。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回答“是怎样”的问题。它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即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部分。学习方法就是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是概念和规则的运用,而概念和规则本身又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a+b)(a-b)= a2-b2 这是陈述性知识。 (a+b)(a-b)= a2-ab+ab-b2= a2-b2 这个式子中的a2-ab+ab-b2体现了程序性。 教学要重视教师的表达 当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度以后,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在所有的对教学质量起作用的因素如专业知识,教学技巧,和学生的交流等等中,权重达70%。如有的教师说:“现在,同学们把书翻到85页,仔细地阅读,思考我刚才提的几个问题。”这样的教学行为指示是绝对的含糊的。 教师语言的流畅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教师语流中断可造成学生成绩的显著下降。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用词模糊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10项研究,其中8项呈显著相关。 关于普通话:与男教师相比,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获得更高评价,讲得不好或不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获得更低评价。 学生参与和主体地位 布卢姆认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如果只有个别学生在积极参与,那么这说明整个教学质量是糟糕的。 我们不要轻易提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概念。而要多提“学生参与”这个概念。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其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本质规定。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3个方面:第一,活动者自己决定活动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活动。第二,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活动的进程。第三,活动者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不可能是其他事物。但是从事活动的人未必是主体,只有进行自主活动的人才是主体。所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据我的看法,到目前为止,只有魏书生的课称得上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上。 学生参与教学是看他是否正在或已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进行内化。学生的教学参与活动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学生认真听讲,你不能说他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讲授,不能说他没有主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因教师的引导在积极思考和组织教师的讲述内容,将其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我们就可以认为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这只不过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法,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虽然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但是耗时过多,不经济,人类已有的全部知识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从新去发现一次。所以,当有的教师为了说明他已经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组织4人小组讨论的时候,这很可能是在摆花架子,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花架子上摆的是一束过时的变色的纸花。有时,学生隐性的参与比显性的参与更重要。 那么有教师会想,我们为什么要硬性规定教师讲课部超过20分钟?如果你的讲课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符合第斯多惠的顺应自然原则,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和情感准备状态,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能科学处理好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能清晰流利地准确的表达,因而能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你一讲到底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可以大量节省教学时间。但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做不到这样好,目前的情况下还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认知状态。教师的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或甚至完全与教学剥离,因此不得不用这种外在的硬性的规定来促使教师实现学生对学习的参与。 智力、知识和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将智力、智能、能力混为一谈。对智力、知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有不同的说法。教研员对此应有科学的解释。知识与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智力是能力结构中的一般成分。知识是能力结构中的特殊成分。(每个人的智商是用同一种标准衡量的,但每个人的知识量和质可以是不同的)要能顺利地完成一定的活动,个体除了必须具备有关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活动功能。具备相同程度知识但认识活动功能不同的人,完成活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认识活动的功能就是智力水平。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认知策略。二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中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时,应做到以掌握知识为主。因为智力水平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约有80%由遗传决定,而只有20%由后天决定。智力也不能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它仅仅决定成绩的25%。个体到达一定的年龄(有一种说法是16-18岁)以后,虽然仍在广泛接受后天因素影响,但智力发展却趋于停顿。个体在各个年龄阶段,智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即智力水平在团体中的地位保持相对稳定,而不管环境与教育条件以及从事的活动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如何变化。 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必须考虑到它的有效性。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媒体的结果,反而转移了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学习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理,不要过于强化非本质的知识的特征,否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关键特征的学习。直观的图象越接近原物,细节过于逼真,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直观图象等视觉材料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呈直线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逼真才是最佳的。因为高度逼真的视觉材料中包含了过多的细节,许多无关的非本质特征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他们对关键信息的学习。另外媒体的介入与解决难点和重点有否有积极的意义,何时介入,媒体的介入是否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目前最方便的、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粉笔、黑板和投影。而不是花了大量精力而效果并不一定最好的多媒体课件。一堂公开课可以使用精心设计制作的课件,大量平时的课堂教学怎么办呢?有可能做到都使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的课件吗?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上去。 妥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鼓楼小学(钱晓佳)提供的材料:有一个叫夏冬的学生有爱流鼻涕的毛病,学习又不是很好,有一次上课老师提问他,他回答不出来,老是用手擦鼻涕,于是,这位老师笑着说:“夏冬啊,我看你还是回家娶个叫春秋的老婆,开个四季粉丝店过日子算了”。教师的幽默很到家,词义结构很严谨,自己也洋洋得意。但没有想到也极度的伤害了学生。 还有一个老师,上课了走进教室,教室里有的人在打瞌睡,有的在高声聊天,有的静观窗外。他风趣地说:“如果那几位聊天的同学能象那位观看窗外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也就不会影响那位睡觉的同学了。”全班都笑了,然后就安静下来。这是高超的批评艺术。一石三鸟。 如果一节课学生发生了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情况下,都应视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所造成。也可能不是这节课的问题,而是该教师积累下来的问题。一名教师平时教学质量较差而造成威信低下,不同教师的同样的教学举措会造成不同数量、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课堂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