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公司收入管理模式:农发行的历程:回顾与前瞻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12:17

农发行的历程:回顾与前瞻

农发行江津支行  周  建

 

第八章  深刻的变革

 

本章提要:本章叙述农发行在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农发行业务扩张后,改革和创新是其面临的重要任务。农发行适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坚持把农发行办成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动摇。为适应改革和业务扩张的需要,农发行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同时十分重视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和“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这一响亮口号。在人力资源改革方面,打破了“铁饭碗”,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并相应进行收入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并在内控机制、内部机构设置方面都有新的举措。

 

第一节  改革目标

 

一、农发行的定位

经过几年改革探索,农发行目标己逐渐明朗。这就是增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坚持把农发行办成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动摇。这一定位有三个内含:一是农发行是中央政府的银行,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二是农发行是国家扶持“三农”的银行,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三是农发行也是银行,要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办事,坚持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的自身效益。

因此,农发行既要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基本属性,又要遵循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在规律,实现二者和谐统一,所谓“一身而二任焉”。农发行不管怎样改革,都要以忠实地体现政府支农意图为根本取向。一方面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大量筹措归集支农资金,主动协助政府破解“三农”难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成为政府强农惠农的有效金融工具,成为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另一方面要按现代银行的体制机制运作, 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自身效益。农发行在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农发行自身利益与全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改革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为了实现上述定位,农发行要十分注重创新。创新是任何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创新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农发行各个部门、各个方位都需要创新。但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一是管理创新。农发行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战略管理,农发行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农发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全面的、整体的创新计划,以适应农发行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根据农发行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点,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研究、探索和完善有农发行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农发行的功能。管理创新要以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化集成管理平台,带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互动、敏捷、高效和快速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营运效率,从根本上提升农发行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制度创新。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可以解决农发行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可以使农发行成为富有活力的并能完成政策性和经营性双重目标的经济组织。管理创新可以解决农发行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提高效益,也就是通过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机制,从而促进农发行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三是经营机制创新。农发行要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重点是金融服务创新。如果说对粮食收储资金的封闭管理是因为国家粮权的需要而势所必然的话,那么农发行目前大量商业性、准商业性贷款管理就不应该再延用这一办法。而应改变思路,建立建起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同为核心的平等互信互利的农发行与客户之间合作伙伴关系。在信贷决策的创新方面,要综合运用以计算机处理企业经济数据为重点的现代定量决策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贷款风险防控方面,要充分利用CM2006信贷管理操作系统,强化“亚健康”存量贷款预警监控,优化系统预警指标体系,延伸风险管理范围,注重内外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加强关联风险的管理,切断不良资产释放的源头。要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切实严把“三关”,即信贷准入关、贷款发放关、贷后管理关。

 

第二节   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文化是人类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概念。然而正因其基本,其定义却众说纷纭。有学者统计,中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在百种以上。但最普通是定义是: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规范等。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集中的反映,反过来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无限多个子系统。企业文化(其实严格说来应该称为“组织文化”,不过既然“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已广泛使用,不妨依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它为该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农发行的企业文化是指农发行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农业政策性金融特点的经营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农发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农发行员工的价值准则、经营观念、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

农发行自建行以来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其改革和发展的每一阶段,企业文化建设都有新举措、新进展。特别是2004年的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使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渐入佳境,取得显著成效。这在上文各有关章节有所表述。2006年农发行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企业建设的意见》,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明确了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等重要内容。

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宗旨,大力弘扬和培育“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努力打造“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农发行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村政策性金融规律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形成全体员工自觉实践我行核心理念、自我规范与约束职业行为的局面;建设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学习型银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提高执行政策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品牌,不断提升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全面增强我行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和核心业务能力,实现企业文化与我行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我行的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建设企业文化的几个关键环节

农发行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农发行在这一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环节:一是形成农发行企业精神。这个精神的核心“执行政策、规范经营、依法竞争、服务三农、奉献社会”。二是加强内功的修炼,以崭新向上的面貌示人。其核心是“开拓创新、团结进取、务实守信、竞争求胜”。三是树立依法经营的思想观念,制度、法规是调控农发行企业行为的准则,是调节农发行与客户、金融业同业以及农发行部员工的行为规范。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需要严明的金融法规和纪律来规范经营活动。是是建立良好的行为文化,其 核心是“文明服务,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廉洁从业、建功立业”。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制度运作链条,把文化理念转化为制度、流程、策略等实践行为,使按制度规范办事成化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和行为习惯。五是建设学习型农发行,使终身学习成为员工的第一愿景,提升员工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同时,农发行要营造有利于创建学习型银行的氛围,通过宣教引导使员工深刻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六是完善激励机制,上级行要对下级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建立起一套严密科学的企业文化建设量化考核机制,将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年度条线考核评比,细化考核项目、量化考评指标、完善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争优、经费补助等挂钩,配套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奖励办法。七是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以构建和谐银行为突破口,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文明创建引向深入,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构建一种求实创新,真抓实干的机制,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和谐局面。

三、对行徽的解读

农发行在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视完善自己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农发行的形象识别系统是农发行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农发行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农发行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它将农发行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系统传达给农发行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使其对农发行产生一致的认同感。

农发行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其形象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函盖非常广泛,它包括广告、标识、商标、品牌、内部环境布局和行容行貌等。行徽是农发行视觉识别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视觉识别的重要载体,是农发行企业理念的直接视觉化。它是农发行区别于其他任何金融部门的视觉标识,它传达了农发行的核心价值观,树立农发行的形象。它是农发行视觉形象的核心。

农发行行徽不仅外观非常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把科学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蕴藏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外观上看,它的组成构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内含一个圆形古钱币模型,古钱币模型下端内切三角形底边,切点恰恰位于等边三角形底边的中点;金黄色为主色调。

关于农发行行徽的文化内涵,笔者看到过一些解读,但总感觉不够全面准确。特别是主体形状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内切圆,则基本未予留意。根据对农发行行微的理解,笔者试着对其做出自己的解读。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稳定性。这寓意着农发行是稳定器。它通过支持农村的稳定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又代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等边则意味着解决“三农”问题相互关联,在农发行的政策性信贷支农中具有同等重要性。圆形古钱币内置于三角形,且内切三角形的底边,则寓意着农发行通过内生的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增强资金实力,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圆形古钱币模型的内切点位于三角形底边的中点,则意味着农发行的发展壮大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金黄色的主色调表示丰收和富足。整个行徽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理念。

 

第三节   人力资源

 

一、用工制度改革

2005年,是农发行人力资源改革措施密集出台的一年。开始对延续了几十年的“铁饭碗”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开刀,称为“三项制度改革”。此后几年,“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取得阶段性成果,新的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本成型。

为了搞好用工制度改革,农发行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改革用工制度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这次改革的目标: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工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员工能进能出,改变“因人设岗”、职能模糊和职能交叉现象,打破原有的“官本位”制度,推进劳动用工市场化进程,实现农发行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实现全员合同制,各级机构中现有在岗正式员工及今后新招聘的员工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通过签订聘用合同,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

《意见》指出:农发行实行聘合同制,转换用人机制,要完成两个“转变”,实现六个“能”: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的聘用关系转变;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工资能增能减。现有在岗正式员工、按国家政策规定接收安置的军转干部、公开招聘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工作急需的业务骨干,均与农发行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   

《意见》要求:从2005年起,在农发行全面推行社会化用工制度。对工勤和具体业务操作岗位等出现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原则要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参照当地同业价格,通过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派遣合同(协议)的方式满足用人需要。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可将用人需求报上级行,由上级行代为办理符合当地条件的社会化用工。对债券发行、保险营销、项目评估、软件开发等专业岗位所需的短缺人才,可参照当地同业价格,通过中介机构,签订人才租赁合同(专项用人协议)。为了有意吸引人才,后来农发行又规定:实行社会化用工的员工在进行后连续三年考核合理,可转为合同制职工,直接与农发行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从而使社会化用工制度政趋合理。

《意见》强调:要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员工队伍管理。改革用工制度,实现社会化用工,必须在上级行核定的人员总量范围内进行。各级行要在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合理确定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确定用工形式和岗位资格条件,努力使员工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降低用工成本。在改革中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维护单位和员工的合法权益。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保障农发行各种用工形式符合法律和有关管理规定。要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各种用工形式之间的关系,有效化解矛盾,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意见》重申:要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用工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周密部署,缜密实施。引导员工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要精心组织,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用工制度改革要政策透明、操作公开,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工作中要坚持原则,防止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责任。

目前农发行用工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为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适应农发行内部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既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又充分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和谐银行,2007年农发行下发并实施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的意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意见》指出,改革和规范农发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基本薪酬制度,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和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解决当前农发行收入分配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农发行的要求;也是把农发行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重要内容。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对于理顺农发行各级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全行系统的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全行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和谐银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农发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全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合理调控员工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分配管理规范化。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合理拉开各级各类员工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分配格局。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实行与员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全行统一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合并维持存量,调整增量。

农发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统一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工资政策和工资标准,实行绩效工资。工资分成四块: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为固定工资部分,绩效工资为活工资部分。绩效工资在核定的总量内,按照员工的岗位职责,依据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经考核后进行分配。收入分配改革要以人为本,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置农发行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建立并实行全行统一的专业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对应关系。对分支机构领导的工资收入,统一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方式,合理确定分支机构领导的工资收入水平,加强对其工资收入分配的管理。

《意见》还对规范活工资部分的分配、合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员工工资收入水平、规范对分支机构领导工资收入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意见》要求对这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和规范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为了便于操作,随《意见》下发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随后陆续又下发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绩效考评办法》等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推进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改革

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农发行总行于2006年制定下发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聘任制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对领导干部任用进行改革。

《办法》规定,本办法适用于通过竞聘上岗或其他形式聘任的干部。聘任制干部的每一个聘任期为3年,聘任期满后重新参加竞聘。对聘任制干部实行年度民主测评制度。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一般应当解除其所聘任职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劳动教养的,被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查看、开除党籍的纪律处分的,被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的,引咎辞职或被责令辞职的,解除其聘任职务。根据工作需要,党组织可以调整聘任制干部的聘任职位。《办法》还规定了其他事项。

作为聘任制干部管理的一环,农发行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考评。考评的依据是2005年《总行各部室负责人和省级分行领导班子员民主测评实施方案(试行)》。

该《方案》规定:民主测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增强领导班子成员治行理政的能力,使民主测评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全行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发扬民主,反映实情;有利于充分发挥民主测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对总行各部室负责人和省级分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形成肯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形成群众公认看干部、德才兼备选干部、工作实绩用干部的良性机制。民主测评坚持全面考核、突出实绩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发扬民主、群众公认的原则;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等五项原则。民主测评的主要内容是:领导班子成员民主测评分为“分项评价”和“任职综合评价”。依照“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分项评价”设定“思想政治素质”、“决策、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工作实绩”4大测评项。每个测评项划分为“较好、一般、较差”3个等次。文件还对考评的其他事项进行了具体安排和规定。2010年,农发行又出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行长任期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分支行行长任期:省级分行行长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8年,原则上需交流任职;地市分行行长每个任期为6年,任期满后交流任职;县级支行行长每个任期为5年,任期满后交流任职。

四、业务岗位改革

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农发行于2007年出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岗位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起业务岗位管理体系。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农发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对于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办法》主要内容如下:业务岗位管理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岗位职责明确,实行数量控制与资格条件控制相结合原则。根据文件精神,农发行设置业务经理、专员两类业务岗位。其中,在资金计划、客户(营销)、国际业务、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营运、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等部门设置业务经理类岗位;在办公(综合)、研究、法律事务、人力资源、宣传、纪检监察、安全保卫、工会团委、党建、总务(后勤服务)等部门设置专员类岗位。业务经理类岗位设置资深业务经理、高级业务经理、高级业务副经理、业务经理、业务副经理、执行业务经理、执行业务副经理共7个等级;专员类岗位设置资深专员、高级专员、高级副专员、专员、副专员、执行专员、执行副专员共7个等级。业务岗位实行聘任制。经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研究审批、办理聘任手续等程序;聘任有职数控制的业务岗位,一般应当经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审批、公示和办理聘任手续等程序。聘任业务岗位的期限为3年。聘任业务岗位的人员,在聘任期间享受所聘业务岗位相应的工资待遇。聘期内年度岗位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可以继续聘任;年度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应解聘或低聘业务岗位。聘期内连续3年年度岗位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可以申报高等级业务岗位。

业务岗位评聘工作于2007年末圆满完成。至此,农发行“三项制度改革”顺利告一段落。农发行人力资源在新的机制是顺利启动运行。

 

第四节  内控机制

 

一、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建设

内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农发行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全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是农发行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农发行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对防范信贷风险,保障信贷资产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8年农发行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农发行加强内部控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农发行内控机制,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农发行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重要措施。要根据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性质和特点,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尽快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提高农发行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在全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初步形成农发行内部经营管理比较严密的自我约束机制、切实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坚强有力的监督防范机制。各类决策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员工的工作行为都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控之下,从而将各种金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切实防止违规经营和经济案件的发生,促进政策性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

《意见》提出:要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要适度,实行部门制约、实行岗位制约、权限制约和程序制约。要建立起与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相适应的农发行决策体系。要制定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自那以后,农发行内控机制建设稳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农发行实行新一轮深化改革以来,内控机制改革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完善的内控机制日趋形成。实行了关键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建立和完善了内审体制,实行内审特派制度,建立和完善了问责制。

二、内控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通过深化内控机制改革,农发行内控机制建设又有新进展。

一是强化审计稽核监察部门的功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内控管理队伍。注意充分发挥审计稽核监察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落实多检查各种内控管理制度,认真分析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及时向行领导汇报内控管理情况,及时发现基层行在内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改。同时建立健全了贷审委、财审委等常设性内控组织。

二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农发行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操作流程,为内控建设提供制度依据。主要包括信贷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组织人事、安全保卫、信息电脑和文秘综合、档案管理等。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对制度进行适时修订和完善。如在信贷上,建立贷前调查评估、贷中审查审议、贷后监测清收三个中心,设立信贷独立审查官;贷款实行“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前后台监督制约制度、信贷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等信贷管理制度,并形成了体系;实行差异授权,上收县级支行贷款审批权;完善贷款风险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不良贷款清收的激励约束。在财会管理上,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印押证机管理制度等财会管理制度。实行财会主管委派制、县级支行报账制和综合柜员制完善授权管理,杜绝铺张浪费、弄虚作假、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是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指标完善的量化指标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并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与个人工资挂钩。

四是经常开展内控主题活动。如开展“四无”创建活动、案件防控活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度执行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合规经营教育活动、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农发行员工的内控意识,增强了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为创造农发行的良好环境凝聚了人心,为构建农发行的内外和谐营造了氛围,为加快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五节  机构调整

 

一、精简省、地(市)农发行内设机构

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扩展,原来在单一业务时期形成的内部机构设置系统和基层营业机构的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调整和改革。农发行于2005年及时制定实施了《关于省级分行、地(市)分行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对农发行省级分行、地市分行内设机构进行全面的整合。

关于省级分行和地(市)分行内设机构调整。《意见》指出,要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把农发行建没成为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要遵循设置合理,符合一级法人体系垂直管理要求上下职能对口,保证政令畅通原则。精简高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整合职能相近部门,控制机构数量,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原则。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适当充实业务部门,提高服务水平原则。加强内部部门制衡,有效防范风险原则。符合业务经营的实际,既考虑履行现阶段职能的需要,又考虑业务发展的需要原则。

省级分行内设办公室等处室,最多不超过13个。省级分行设立内部监督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财务审查委员会,其办事机构分别设在内部审计处、信贷管理处(信贷与风险管理处)和财务会计处,不列入行政序列。群团组织按有关章程产生,其工作机构设在工会团委工作处,挂牌子,刻印章,履行职能。

地(市)分行内设机构最多不超过8个,业务量较小、管理任务较轻的地(市)分行,原则上不超过5个内设机构。不具有管理县(市)支行职能的地(市)分行,设置4个内设机构。地(市)分行内设机构名称和职能总行不作统一要求,由各省级分行按照上下职能对口、精简高效、方便工作的原则设置。地(市)分行设立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财务审查委员会,其办事机构分别设在信贷管理部门和财会信息部门。具有安全保卫部门对外挂保卫处(科)牌子;机关党支部和群团组织按有关章程产生,其工作机构设在党群工作部门,挂牌子,刻印章,履行职能。《意见》还对地(市)分行营业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及其他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基层营业机构调整

对于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总行出台了《关于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改革的意见》。与省级分行和地(市)分行主要着眼于内设机构整合不同,《关于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改革的意见》主要着眼于基层营业机构的调整。《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发行现有基层营业机构设置已不适合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通过深化组织体系改革,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务院赋予农发行的职能。按照现代银行要求,调整和完善农发行组织体系,是农发行应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组织体系改革已成为完善农发行运行机制的当务之急。 基层营业机构调整改革要按照现代银行要求,体现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符合一级法人管理体制。要在保证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经营成本,调整队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考虑农发行未来的职能定位和业务发展,着力把地(市)分行建设成为农发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要按照实现业务经营管理的要求,由各省级分行根据当地信贷规模、盈亏状况、业务发展潜力和交通地理环境以及经营成本等因素,确定辖内基层营业机构,做到凡有农发行业务的县(市),都要有与农发行业务服务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意见》对基层营业机构的调整做了具体规定:业务量较大的县(市)支行继续保留,无发展潜力的可适当减少人员;业务量较小的县(市)支行,要减少管理环节、精简人员,对内按照信贷组管理;业务量很小且无发展潜力的县(市)支行,应改变现有组织形式,采取派驻客户服务组或派出客户经理的方式提供业务服务。县(市)支行与地(市)分行营业部同在一地的,原则上要将地(市)分行营业部调整为地(市)分行的内设机构,不再单独作为金融机构管理;无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地(市)分行营业部,改为地(市)分行内设机构管理。有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地(市)分行营业部按照县级支行进行调整和整合。在调整和整合基层营业机构过程中,各类人员的配备,要按照建设以地(市)分行为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可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办法配备人员。对因领导岗位减少而无法安排实职的县(市)支行行级领导干部,可安排相应工作,并享受原相应级别的工资福利待遇。《意见》还对富余人员的安置、加强领导,稳妥组织实施等做了精心布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