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德技优品门窗: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 学者:大作家太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2:50

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 学者:大作家太少
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一

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今天,人民需要优秀的创作—— 虽然今年春天来得比往年要

晚,很多该开的花还没有绽放,但记者已明显感到了...
    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

现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今天,人民需要优秀的创作——

    虽然今年春天来得比往年要晚,很多该开的花还没有绽放,但记者已明显感到了中国文坛“有暗香盈袖

”。比如,很多作家都在思考当下严肃文学所处的真实语境问题、纯文学的坚守问题、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问题等,涉及到“大时代”、“大作品”、“大作家”的讨论亦随处可闻。而最集中的体现是在4月初召开

的中国作协七届五次全委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在大会小会上的发言以及会下的议论里,都思考到

了这些涉及到中国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重庆归来,记者又就此采访了一些年轻作家、评论家

,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感知:笔墨当随时代,作品应该反映时代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

    怎样解读当下的文学时代

    铁凝 中国作协主席、小说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速度”一词追赶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里,感谢物质时代带给我们所有的进

步和方便,但巨大的物质力量并非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实现了丰厚物质积累的社会,必须别无选择地致力

于文化的再提升,人类才有可能为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和平与进步,迸发真正乐观的能量。作为一个写作

的人,似乎也在这时找到了自己永恒的信心。

    好的文学在今天仍然被读者需要,正是因为它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

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我相信这是很多作家

对自己真切的期待。

    蒋子龙 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作协主席、小说家:

    当前文学正在走入没有“门槛”的时代,出现了网络文学队伍等不可忽视的新兴创作力量,也出现了精

英文化向世俗文化倾斜的现象和趋势,而传统文学仍然代表着当今中国文学的品质和希望,文学工作者应对

此具备足够的定力和信心。

    张胜友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报告文学作家: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不是发动的,而是到来的。作为作家,我们有幸身处变革大时代,有义务有责任用

文学去记录她表现她揭示她。另一方面,我们不讳言当下的市场经济已演变为市场社会,文学受到了强力的

挤压和冲击,文学体裁也在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创新。

    雷达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评论家:

    面对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浪潮,面对种种阅读分化的现象,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只知固守传统纯文

学立场,眼见传统文学被边缘化,备感痛惜,认为传统文学的中心价值受到威胁,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滑坡

甚至丧失、堕落,却看不到大众文化中新兴力量的蓬勃向上。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更高一些,从时代发展和文

明发展的高度,从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软实力提高的角度,从艺术走向千家万户的角度,从文学再也不是少

数精英们专利的角度,来看今天文学的现状,也许更为合理。

    赵玫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天津作协党组成员、小说家:

    今天的文学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于网络、影视传媒等的冲击。如今这种“泛文化”现

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为它们适应了大众的娱乐需求,但勿庸讳言,其中却少有人文精神的深层

关照,有些甚至仅仅是为了“迎合”。文学的进步当然不能只凭靠这样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浮躁的,追名逐

利的,甚而以文学为名义的急功近利。

    韩少功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海南文联主席、小说家:

    我忧虑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与高歌猛进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文化的高端

、低端,一般民众在读什么、玩什么、想什么等问题还没有人认真研究。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大调整之时,在

经济的落后产能从低端向高端调整之时,文化上的调整和建设将怎样进行?每一个中国作家都不能不去想这

个问题:在我们强调“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的同时,文化的创新将怎样进行?

    伟大时代之伟大作品的要素

    铁凝: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5000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发明了与图书密切相关的活字印刷和造纸术。中国的

古代文人创造了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的经典一直传承至今,构成了中国人文化心

理结构的根基,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当我们自如地与那些有着高深文化修养的古人进行心灵

对话时,我们渴望提升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

    赵玫:

    在今天的挑战面前,更需要呼唤精英文化和人文精神。回望古今中外的历史,任何一次社会的进步,文

明的崛起,都离不开精英之士的提倡和引导。

    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上世纪以来整

个社会、历史的进步。胡适等文化精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至今,以至于奠定了今天

汉语言的格局。梁启超关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设想,让我们至今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启示,譬如他认为实现民

族自救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合群的公德意识、严于律己的私德观念,刚毅有为的冒险进取精神,具备国家理

想,勇于争取权利,积极履行义务,追求自由,善于自制,具备独立和自制能力的新型国民。而养成“新民

”的途径,就在于创建会通中西文化优秀基质的民族新文化。

    刘醒龙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作协副主席、小说家:

    文学创作不是无的放矢,在社会中,文学是对在时光中破碎的记忆的不断修补与完善。对个人来说,则

是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想象。在写作中,伪细节会毁掉读者与写作者的契约。而伪感情,则会毁掉写作者与文

学既有的默契。对长篇小说的把握,实质上是对命运的参悟。而中篇小说,能将生命的某一时刻表现生动,

便是一种成功。好小说,应当是公正的写作,应当是温暖的写作。文学就是与流行生活辩论。我们这个时代

的作家不能主动放弃关注重大事态的能力。文学是抵抗死亡、拒绝遗忘的最后防线。能够抵抗文学“被死亡

”和被遗忘的恰恰不应当是流俗,而是文学精神的清洁与高尚。

    陈晓明 北京大学教授、批评家:

    今天我们一说“文化”,就是知识分子的文化,或者说现代的文化。但我们知识分子文化是很受人诟病

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在一次演讲当中,就公开说中国虽然在经济上提供了世界的某种动力,但是

他们的知识分子提不出任何引领这个时代的思想。美国的兰德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些其实都是对于

中国的知识分子文化提出了严重的批评。

    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自我批判的认知,知识分子要有对精神的理想的价值永不停息的追求,这一点没有

错;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要回到中国的实践,回到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和中国当代剧烈变革的实践中,从这当

中重新吸取我们思想的力量。

    中国作家与伟大时代的关系

    铁凝:

    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和交流,中国的作家们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我们与他人不同,这才构成对话,构成交流。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泯灭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

    的差异,相反地,它只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文化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相信,通过这种比较,中国的作家们会更深刻地领会到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是我们所独

有的,是我们血液里和生命里不可混淆的密码和记号。我们将从比较和交流中获得力量和自信,展示中国的

特色、风格、神韵、气派。要用我们最好的作品,去加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作出我们的贡献。

    贾平凹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陕西省作协主席:

    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丰富甚至混沌,我们的目光要健全,要有自己的信念,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

而不要笔写偏锋,只写黑暗的,丑恶的。要写出冷漠中的温暖,坚硬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身处污泥盼

有莲花,陷入地狱向往天堂。人不单在物质中活着,更需要活在精神中。精神永远在天空中星云中江河中大

地中,照耀着我们,人类才生生不息。

    宗仁发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吉林作协秘书长、编辑家:

    假如我们同意不能把纯文学的命运完全交给市场决断,假如我们又同意纯文学不应奄奄一息、坐以待毙

,那么,就应该维护纯文学赖以生存的有效机制,也可以把它称之为“纯文学场”。前提是我们相信许多作

家、诗人的创作不以追求市场效果为目的(尽管有时他们的作品也会畅销)。其次就是传播渠道了。第三是文

学评价研究体系,包括文学评奖、文学评论、文学教育等。

 


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 学者:大作家太少
韩小蕙 发布时间:2010-04-14 10:03:31 来源:光明日报 阅读:883
好的文学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呈现一

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想象力。今天,人民需要优秀的创作—— 虽然今年春天来得比往年要

晚,很多该开的花还没有绽放,但记者已明显感到了...
    当代创作离伟大作品还有多远的距离

    韩作荣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诗人:

    我们的新诗在当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巨变。在经历了20世纪与整个世界精神的血

液循环之后,中国诗人已进入自主写作的状态,其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即使和世界上一流诗人的作品相比较

,也并不逊色。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出现在整个世界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但这和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

有关,也与中国诗人创造力有待进一步强盛有关。不过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贺绍俊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沈阳师大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评论家:

    当代长篇小说处在空前的繁荣期,这不仅指它的数量,而且也指它的质量。长篇小说的质量是建立在中

国现代汉语文学百年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我们的面前站立着一位文学的巨人,这就是现代汉语文学前辈们

开创的现代文学传统。这个传统与我们的写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应该像牛顿一样说,“我们

今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以为,当代小说的叙述比过去更加成熟,我们丝毫不应该妄自菲薄。这是从

整体上来说的,就是说,今天我们的小说叙述起点都比较高。但是让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是,我们还缺乏挺拔

的高峰,缺乏令人们“高山仰止”的经典。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小说家仍然有努力的空间。

    唐晓渡 学者、作家出版社编审:

    中国并不缺少真正的小说家,但是真正的作家太少。很多小说家在满足于讲故事,而关于小说自身的很

多东西没有进行探索。昆德拉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福楼拜是真正的小说家,因为他把自己隐藏在小说背后

,从不自己跳出来说话;而作家和小说家不同的是,要在作品中打下自己深刻的烙印。所以昆德拉对很多越

界行为不在意,对作家自己跳出来发表议论、把非小说的异质拉到小说中来也不回避,因为对他来说,勾勒

人类的生存地图是最重要的,故事讲得怎样在其次。这也就是我说的:真正有思想能力的诗人太少,而语言

天赋很高、很敏感的诗人不少。

    王兆胜 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

    近年来的中国散文对“大历史随笔”渐渐疏远,而将目光投向现实,尤其对于时代有了穿透力,能够直

面当下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和困境,进行哲理的反思;也较少看到高谈阔论的“大文化散文”,而

多了些生活气息浓郁,平淡、自然、诗意的作品。从风光旖旎的角度看,这些散文也许并不惹人眼目,但是

从散文的本性看,它们更具有内在化的艺术魅力,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不过散文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一是受散文之“散”的影响,芜杂已成流行病,无精彩的题目、无精致

的结构、无精凝的神韵、无精到的语言;二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玩弄技巧,只凭借感觉、聪明和性情,没有

大道作为底色,花样翻新却是没有生命力;三是表面化写作和虚假的写作多,而有深度、有真情的写作少,

难以感动人和启人心智;四是境界与品位不高,写作者尚缺乏情操的修炼。

    朱向前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不可否认,一大批军旅作家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提升了当代中国影视剧的品质,带动了军旅文学的繁荣

,扩大了军旅文学的影响,弘扬了主旋律,也提升了军旅作家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生活质量。但是,我们也

必须看到,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的影视化恰恰又是一把不得不警惕的“双刃剑”,在收获了市场的同时也损伤

了作家。

    严重一点说,长期的电视剧写作对作家可能是有害的,最终导致对作家个人品质和艺术才华的腐蚀。所

以说,问题有两面性,如果从提升当下中国影视剧水平出发,我乐意看到更多的优秀小说家加盟其中;但如

果从捍卫长篇小说的纯洁性出发,我倒希望优秀小说家与“触电”保持距离。上世纪90年代初,能否抵挡住

“下海”诱惑对作家是一个严峻考验,现在,在文化体制、政策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能否警惕名利的陷阱

拒绝“触电”,对作家依然是一个两难抉择。

    李建军 青年批评家:

    中国文学批评界当下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说,是没有文化理想和启蒙的自觉,不能为自己身处其中

的时代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从专业的角度看,阅读经验丰富和真正懂文学的人太少,很多批评

家热衷于根据当下的时髦理论来读解作品,信口雌黄,不着边际,将劣作赞为杰作,缺乏参照经典作品的比

较视野,缺乏成熟的专业能力;从批评精神的角度看,批评家们缺乏“批判性的言说”能力,缺乏发现问题

的眼光,没有质疑和说真话的勇气,不能与现实保持必要的距离;有的批评家缺乏“修辞立其诚”的信念和

道德自律。

    赵长天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协副主席:

    面对传统出版和网络发表的海量作品,现在的问题是,文学评论处于基本失语的状态。年轻人的创作,

目前只有市场一个评价体系,而没有专业的、精英的评价体系。目前文学评论界的精力和能力,只能关注已

经成名的那些作家的作品;而年轻作家的作品,基本在专业评论的视野之外。对于年轻作者来说,他们在文

学性上的追求,很难得到鼓励。我看到过一些年轻人写的相当不错的长篇小说,但因为估计市场效益不会好

,他们又没有名气,很难出版。

    我们怎样才能走向伟大作品

    铁凝:

    我对文学的理解就是,它审判的意义是否大于理解的意义?我想,最终文学可能有审判的成分在里面,

或是被审判或是自我审判,但最终,理解的比例还是应该大过审判。因为审判是比较容易的,

    而理解是需要有非常强大的韧性和耐力,对人生对生活不疲倦的不败的耐心应贯穿作家整个一生。一个

作家如果没有这种理解的能力,那么,他跟文学是没有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能包容的,一般就不

仅仅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原始美德,最终还得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

    贾平凹:

    我们需要写伦理,写出人情之美;需要关注国家、民族、人生、命运。这方面我们还写不好,写不丰满

。但是,我们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或许一时完不成但要时刻心向往之的,是写作要超越国家、民族、人生

、命运,将眼光放大到宇宙,追问人性的、精神的东西。

    赵玫: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由思想革命作为先导的。只有人的观念的进步,才会有社会

的前进。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种文明的衰落,归根到底是因为失去了思想的驱

动力。所以应该看到,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如果缺失了人文精神,也就必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

    雷达:

    我有一个比较固执的看法:传统文学这一块,或叫纯文学,要能够在时间之流中站得住,决不是倒向市

场化、类型化、时尚化、网络化,用通俗文学的某些元素所置换。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坚守纯文学的

审美立场,并且接受经典化的洗礼,才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现在有种说法,说是唯有“深层次的

媚俗”,才是文学的唯一出路。对此我表示怀疑。对大多数写作来说也许需要这样,但文学的生命却在于向

经典化的攀援。

    大自然的万物才是最有个性的,而机械和电子产品却是千篇一律的。社会越是向物化发展,人就越是需

要倾听本真的、自然的、充满个性的声音,以抚慰精神,使人不致迷失本性。文学有没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能否被时代人心长期需要,就看它能否不断发出清新而睿智的独特声音。

    我预计,快餐文化一定会更盛行,但真正的文学不该是一只热狗加一杯冰激凌。大多数人不再相信永恒

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连作家自己也不相信永恒了,那将是文学的悲剧。文学无疑要被数字化、复制化、标

准化、网络化的汪洋大海所包围,这是原创性被消解、个性被削平的最大威胁;而艺术一旦失去了富于个性

的表达就不再有魅力了。

    王兆胜:

    作家的创作需要质朴无华,也需要诚实恳切,还需要感恩之心,更需要天地境界。要能在平淡的生活中

发现美好的诗意,在凡人琐事中发现高尚的审美境界,从而增加文章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文学说到底是人生、人性、生命、人情、人品的外化,优秀的作品不是“写”和“造”出来的,而是“

修”和“流”出来的。一个作家与其说整日地想着创新,还不如在人品和文品上进行双修,当他或她对于天

地人生确有参透,付诸文字时,一定会有天地至文产生。试想,当一个作家没有爱心和感恩之心,只相信动

物法则时,他如何能够写出温暖人心的绿色佳作?

    何建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报告文学作家:

    回顾与梳理近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尽管文学作品种类很多,也涌现出了不少新锐作家,但提供给读者的

精良作品并不多,甚至是很少,跟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这个恢弘的大时代很不匹配。我们没有大作品,包

括我自己在内。

    一个根本性原因是现在大部分作家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不到位,只能玩点文字技

巧;或远离自己生活的内容,凭空写些历史题材;或写他老家和小时候那点儿生活经历;或者对道听途说的

一些故事进行编造。这跟我们时代对文学的要求格格不入。

    李建军:

    在我看来,学习的问题殊为重要,作家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水平。

    经典作品是取用不竭的资源,意味着成熟的经验和可靠的方向。没有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借鉴,无论谁

都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现在的中国作家们读书太少,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上,有的作家只偏于一隅

,甚至只局限于研习明清以来的消极的经验,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人类文学的伟大经

验,不仅浑然无知,而且盲目地排斥。我坚定地认为,除非把自己变成像鲁迅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样善于

学习经典的人,否则,我们别指望当代的那些“著名作家”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作品。

    走向伟大作品的正确方向

    李冰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活动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多重价值

的矛盾和冲突中确立主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

文化追求;

    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学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

,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

    要深刻理解文学创作应当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寻找和发现文学创作崭新

的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

    要深刻理解文学创作应以更宽广的胸怀面向世界,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学创作经验学习,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本文转自:碧海网(http://www.bihaiw.com.cn) ,碧海港湾网是中国草根写手培训交流之家,热烈欢迎您的到来!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bihaiw.cn/thread-490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