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y品牌:国民党抗日名将汤恩伯故居[高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09:04

    汤恩伯(1898.9.20 ~1954.6.29 )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县人。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战时期(前期和中期)表现突出,被日军视为劲敌。从外表看,汤恩伯的家乡--武义县汤村与附近普通的农村并无任何区别,也不见得该村子有什么风水意义上的特殊之处

沿着330国道在上茭道拐向武义方向,一路上并没有任何与汤恩伯有关的标识,甚至也没有汤村的地标。即使到了村口,也看不到有半点与汤恩伯相关的蛛丝马迹显露出来,一直到进了村中,才看到一块指示“汤恩伯故居”的牌子,而那条巷便被称之为“公馆路”,大约村民将汤的故居当成“汤公馆”了。

 村里很安静,几乎没有见到年轻人,村口有几位村民坐在树荫底下纳凉,看我们长枪短炮的背着,没有任何的诧异,大约时不时总有人到这儿来探访一番。 汤恩伯故居已经于1998年被列为武义县的文物保护单位,但门前的碑却是2008才立的。到了门前,可是铁将军把守,向旁边的邻居打听得知,该处同时被辟为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包给一位叫做“银贵”的老人负责打扫和管理,平时鲜有人来。  墙脚堆了些修理屋顶剩下的青瓦,已经有杂草从里面长出来。 从外表上看,汤家的房子并不大,大约有九间,在解放前,一般的地主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房子,比这大的也非常普遍,外墙的白色似乎是新近几年才粉刷上去的。 进门处可见天井里的两颗铁树,地面上满是青苔,料想不仅仅是平时少有人来,而且即使是村里的老人或许也极少在此地活动。 屋顶的麻雀、屋檐下的燕子、房子外面扫地的老人,历史的烟尘终于渐渐地消散开了,这儿并没有什么凝重的东西,有的只是宁静。 房屋的构建与本地的其他老房子没有什么区别,与上次去的冯雪峰的故居也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大约就是本地建筑的特色的,进门正对的是“世间”(也就是客厅),两边各有两间屋子,沿着天井两边也各有两间厢房,楼梯分布在两侧各有一具,楼上其实是很低矮的,往往供放置粮食、柴火及其他杂物之用。 介绍上没有说房子建于何时,但从牛角、房梁的雕花应在十九世纪末,雕饰还算是精良,可以看出在文革期间遭受了破坏,但与其他地方比起来,这种破坏是非常轻微的,何况汤恩伯的特殊身份,可想而知当年村民还是为保护汤家祖屋做出了努力,也可见汤家在村上还是让人倍有好感。   与刚进门处介绍汤恩伯事迹资料不同,客厅里布满了汤恩伯及其家人的照片,及他的亲朋故友为他所写的一些文字,作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他受到推崇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让人难以厘清语言的真实性,不过,南口战役确实有所耳闻,给了日军以重创。 厢房里有一副汤恩伯抗战时期的照片,踌躇满志的模样。 从于右任和何应钦为汤的病逝所写的文字可以看出汤恩伯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和分量,有人称其为民国十四位重要人物之一。 从这封写给武义民招中学负责人的信中可以看出汤恩伯的字挺不错,应该是少年时期努力读书的功劳,勤学的影子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 汤恩伯故居内部景象。 房子里到处都是潮湿的气味,除了介绍汤恩伯本人的资料,另外还有一些介绍张灵甫、王耀武的文字,写的都是和抗日战争有关的内容。 下面这张照片的牌子上写着白洋街道汤村老年协会的字样,据资料上描述的,将汤恩伯的故居保护起来并加以陈列还是费了一些周折,汤留在大陆的女婿赵励为此四处奔走。汤家是在几百年前从别处迁居而来的,半个村子姓张,半个村子姓汤。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