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end巅峰现场版:党史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5:56

党史讲座  

2011-09-09 00:15:06|  分类: 中共党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闲云野鹤《党史讲座》

一、党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1、党史学习,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而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党史学习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党史学习,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认识,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党史学习同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从中汲取有益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

2、党史学习,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着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要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

3、党史学习,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将近9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包括革命的、包括建设的,也包括改革开放的。为什么有这样一些成就,就是因为它某些方面有独特的、成功的东西,成功的东西我们当然要总结出来,当然要继承下来,甚至还要发扬光大,做得更好。以史为鉴,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二、党史学习

第一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今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1894年11月于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初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开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随后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革命党人积极联络海外爱国华侨,运动国内会党和新军,在中国西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特别是为后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后来袁世凯称帝,袁之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由此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1919年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成立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共13名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中共党代会的第一届会议 

1次目..第一 

2时间..1921.7.23---7.31 

3地点..上海.绍兴 

4代表数..13 

5党员数..53 

6书记..(主席)陈独秀 

7其他领导..组织主任.张国焘 宣传主任.李达

7月中下旬,设在法租界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陆续住进了一批教师、学生模样的青年人,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来上海参加这次历史性的聚会。代表们到齐以后,就便在住处开了预备会。

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大家围坐在客厅长餐桌四周,室内没有特别布置,陈设简单,气氛庄重。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而在代表们心目中他们仍是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 

7月30日晚,一大举行第六次会议,原定议题是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会议刚开始几分钟,就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首先闯入会场的叫程子卿,他是黄金荣的把兄弟,利用这层关系进入巡捕房,任华人探长。原来马林由莫斯科途经欧洲来华,曾在维也纳被警察局拘捕,虽经营救获释,但其行动一直作为“赤色分子”被严密监视。具有丰富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警觉地说这人一定是“包打听”,建议立即停会,大家分头离开。果然,十几分钟后两辆警车包围了一大会址,法籍警官亲自带人进入室内询问搜查,没有找到多少证据,威胁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这次冲击虽然没有带来重大损失,毕竟一大不能再在原址进行了。转移出来的一大代表当晚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大家一致认为会议不能在上海举行了,有人提议到杭州开会,又有的提出杭州过于繁华,容易暴露目标。当时在场的李达夫人王会悟提出:不如到我的家乡嘉兴南湖开会,离上海很近,又易于隐蔽。大家都赞成,觉得这个安排很妥当。

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最后,一大选举中央领导机构,代表们认为目前党员人数少、地方组织尚不健全,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先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

意义:

n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她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n 首先,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了。

n 其次,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纲领。有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n 再次,有了发动群众的好方法。有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一切革命人民的战略和策略。

n 最后,有了新的道路和前途。 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并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参加罢工人数30万人以上,在这期间,各地先后建立100多个工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二大进一步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但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2月4日总罢工开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动,全线所有客货车一律停开,长达千余公里的京汉线立即陷于瘫痪。大批军警到处进行血腥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 ,遭开除1000多人。】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国民党。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在此次会议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对中国革命、国内政局以及党的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批评了张国焘等不同意国共合作的错误意见,同时对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也进行了批评。

为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文件要求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仍保存并努力扩大共产党的组织,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党的三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毛泽东被选为5人组成的中央局,并担任秘书,同陈独秀一起负责党的日常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首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这也是他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在党内担任过的最高职务。

党的三大后,各级党组织开始动员和教育党员群众,消除他们对国共合作的疑虑,同时党积极推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一个崭新的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即将在国内形成。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联俄、联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转化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1924年5月国共合作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开学了,学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所以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先后担任政治教育工作。

共产党军官

 左权 陈赓 周逸群 萧克 徐向前 林彪 蒋先云 刘志丹 罗瑞卿 黄公略 周士第 王尔琢 王良 许光达 陈伯钧 宋时轮 杨至成 郭天民 陈奇涵 陈浩 陶铸 程子华 廖运周 冯达飞 蔡申熙 曾中生 许继慎 赵一曼(女) 赵尚志 

(五)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1927年,正当第一次国共合作下,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的关键时刻,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叛变革命;而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致使同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直接支持下的蒋介石,在全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革命政权。

   在斗争的关键时刻,革命失败了。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

n (一)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及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n (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和坚决依靠广大的农民作为自己的主要同盟军;

n (三)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二、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从南昌起义到革命运动的复兴及革命运动的挫折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 1927 年到 1928 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33.7 万多人。大革命失败的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外国朋友说,我们原先都不是拿枪的,都是爱和平的人,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当教员的、有做生意的,我是当小学教员的,我没有准备拿枪去打仗,毛泽东将武装革命形容为“逼上梁山”。“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 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8 月 7 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 

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罗亦农、任弼时等先后发言,尖锐地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发言中批评了陈独秀在农民、军事等问题上的错误,强调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明确指出枪杆子取政权,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9 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到 1928 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 100 多次,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地失败了。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通过三湾改编,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稳定,1928年5月至7月,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在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到 1933 年,全国红军发展到 33 万人,共产党员也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 1 万人发展到 30 多万人。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 1934 年 10 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 30 万人减少到 3 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 30 万人减少到 4 万人左右。导致除陕北以外各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二)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 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延安,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正是在这片沟壑纵横,连生存都很艰难的黄土地上,发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声音,培育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它所散发的精神气息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国人。

(三)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中方:东北军北大营和东大营两个驻地共12000多人(沈阳的持枪警察的人数是1000人)。

 日本:一个中队600人.

一·二八事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1932年于中国上海发生,是日本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把由北向南的入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19路军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破坏淞沪抗战,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议》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1939年初,“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在南岳衡山正式成立。这是在抗日战争最危急关头时,国共两党联手培养3000多名抗日游击干部的一次尝试。

缘由:蒋介石想学共产党打游击,要求选派教师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御外敌。但日本侵略者显然对战争做了精心的准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平、津、沪、宁相继被日军占领。1938年10月下旬,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强大攻势,广州、武汉相继陷落。

1938年10月,就在武汉沦陷前夕,蒋介石在武汉召开高级军事将领会议。朱德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朱德向蒋介石提出了国共两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这一提议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衡山召开军事会议,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应邀参加会议。会上,许多国民党军政要人对前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情况深感痛心,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表现则表示敬意。他们认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如他们,更比不上日军,但却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最后,蒋介石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吾人欲驱逐敌人,消灭敌人则必须利用游击战,扰乱敌人之后方,而牵制其行动,破坏敌人运输交通,而减少其力量,以协助正规军之作战。”同时他决定,采纳朱德的建议,在南岳举办一个国民党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还当即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请中共选派一些既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干部来训练班任教。

成立:叶剑英任团长,蒋介石亲自任班主任

中共中央接到电报后,认为举办训练班确实很有必要。毛泽东风趣地说:“还是派几个人去吧。到那里讲一讲我们的道理,宣传一下我们的主张,总是好的。我们不能不给蒋委员长这个面子。”

派谁最合适呢?党中央经过全面考虑,决定派叶剑英去。因为叶剑英自国共合作抗战以来,几乎都是在国统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在黄埔军校也从事过军事教育工作,同国民党许多将校军官有师生之谊。

随即,中共中央成立了一个由教官、工作人员、武装警卫班等30余人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叶剑英任团长。叶剑英到任后,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游干班”副主任,班主任是汤恩伯,班级定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游干班”。1939年1月24日,“游干班”正式成立。

蒋介石对于“游干班”非常重视,甚至取代汤恩伯亲自担任班主任,并委派白崇禧、陈诚担任副主任,汤恩伯、李默庵先后任教育长,叶剑英任副教育长。“游干班”的实际工作由汤、叶两人直接负责,中共一些干部,如李涛、边章伍、吴奚如、薛子正、李崇等任教员。

自从1939年2月15日培训班举行首期开学典礼以来,学习班就一期接一期地相继开办着。第一期受训学员共1046人,编为8个队,分别于5月和7月结业。第二期530人,编5个队,于6月20日开学,9月20日结业。第三期1459人,编10个队,于11月20日开学,翌年2月至3月结业。据统计,该培训班共为抗日战争培养了3000余名游击战争干部。

“游干班”创办初期,国共两党工作人员合作比较融洽。随着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加紧了对国民党的拉拢,国民党迅速开始“右转”。从第二期开始,国民党已经全面采取“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政策,公开制造磨擦。为了顾全大局,共产党人在许多问题上都是采取克制的态度,并以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表明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宽容和诚意。

第二期学员结业后,中共代表团继续参加第三期训练班的工作。此时,国民党反共之风愈演愈烈,由于当时日本飞机在粤汉铁路沿线狂轰滥炸,游击干训班在南岳受到严重干扰,第三期尚未结束,中途便迁往零陵,之后又迁往祁阳。但中共代表团始终一如既往,致力于教学工作。直到第三期结束后,经党中央同意,中共代表团于1940年3月全部撤回延安。“游干班”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游干班”培养了大批学员,这些学员后来分赴全国各战区和敌后战场,成了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几十年后,当年的教育长李默庵对“游干班”的作用仍念念不忘,他说:“该班的宗旨在开辟敌后战场,倡导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对增强长期抗战的信心起到了一定作用。它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抗战最具体的行动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促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时党内的主要问题是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长期统治的恶劣影响尚未彻底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广泛存在;大批新党员又带来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这些问题在全党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妨碍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妨碍全党干部和党员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它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抗战接近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党总结中国近代特别是建党以来经验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大会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七大路线,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一)争取和平的努力和内战的爆发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面临着建什么国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为了调兵遣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谈判,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蒋介石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另一个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

但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并没有到来,1946年6月底,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旗帜鲜明地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一场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翻身的喜悦直接到达每一个农民的心头,而农民的力量正是可以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不同战场的特点制定作战方针,从1948年9月开始,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作战, 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被宣告结束。

诉苦运动最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阶级教育的一种形式,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曾广泛运用。诉苦即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通过诉苦提高全体指战员为解放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而英勇奋战的觉悟。同时加强了全体指战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坚强团结,使部队万众一心,不怕牺牲,群威群胆,英勇杀敌,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1949年3月,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三大法宝: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存在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因此,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就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党的建设,就是要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来增强党的战斗力。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来自全国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及无党派人士共商国是。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会上,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宋庆龄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民盟中央主席张澜说:“从今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这次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是:“为着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对于新中国的大量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土地问题。从中国革命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分得了土地。

    第一,农民生产力不足。由于农民刚刚分到土地,生产资料普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农业生产投人不足,因此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困难。

    第二,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改造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建立集体所有制。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指示,党的“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逐步限制富农剥削,最后消灭富农”的阶级路线,根据“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采取了由低到高、稳步发展、互相衔接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个体私有制转向集体所有制。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公私合营是主要形式。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在 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由于生产落后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 文化大革命 ”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 3 倍,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 4.9 倍。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二)“文化大革命”

1957 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将国家元帅贺龙、陈毅、彭德怀迫害致死。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在开封,邓小平、陈云、彭真等被打倒。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打成右派,文化战线一片混乱,学生乘车不要钱,到处捍卫毛主席,取消考制,读书无用论,使教育极度倒退,十年浩劫过后经济困难,使国家各项工作停滞不前,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很快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引起了提出和支持“两个凡是”的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文章政治是反动的、理论上是荒谬的。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二)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所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第一次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它推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与探索,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要进行体制创新必须有制度的保障。1982年“文革”中被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终于得以完全恢复,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的政治生活在宪法的保障下逐步回到正常轨道。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这就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深入。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后称“八六三计划”)。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极大推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走在前面的仍是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

(三)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即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两个目标基本实现,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而且达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还不全面。第三步计划是21世纪中叶才能实现,现在时间没到 ,当然也就没实现。至于到时能不能实现,不太好说。不过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能实现。但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这是一个隐患。

(四)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替

从1989年6月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1月的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三、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在谈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在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步步深化。 

(三)“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年这一年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这是“一国两制” 构想的伟大胜利。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提速。要尽快完善国内体制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否则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这对刚刚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是一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盛事。

(四)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三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论断。

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应对共同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风暴承担了风险,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稳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
    1998年夏天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使江汉平原数千万人的生命和整个长江中下游面临巨大的威胁。灾难面前再次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中国军民共同谱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是应对经济领域的危机还是自然界的灾难都需要坚实的国力,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使得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第四阶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这里,胡锦涛提出,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重要执政理念,几个月后这一执政为民的誓言化为了带领全体民众共渡难关的具体行动。2003年春天,一种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肆虐成灾。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场春天降临的全球性瘟疫,终于在夏天到来时被送走了,中国,赢得了胜利,当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胜利还不仅仅是打赢了抗击非典一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点整,38岁的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一个民族的梦想起飞,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在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首次进入世界贸易前三强,联合国的报告称: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各国或经济体之首,而且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国。在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满和沉醉,而是更加从容冷静地思考着未来。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中国人的目光必须看得更加长远。

2003年时,中国有劳动力7亿4千万,进城的农民工约有2亿,除了每年增长1000万人的就业压力,中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需要解决脱贫问题,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大,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环顾世界,发展的命题困扰着所有国家,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急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资源、疾病等全球性危机。

肩负着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2003秋天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来自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发展的一种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辽阔神州掀开了激荡人心的发展新篇。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6年的深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开始全面部署。从2003年的春天出发到2006年的秋天,一条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中国人。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以及人民的利益作为本,努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一直是执政党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惠民的政策措施,约9亿农民得以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从2004年开始,惠农政策的力度透过中央一号文件一次次加大,2006年1月1日农业税被正式废止,中国农民告别了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从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到缓解就业再就业难题;从提高个税起征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一条条泽被民生的举措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新世纪,新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05年4月3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隔六十年,海峡两岸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手又一次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台湾亲民党和新党领导人也相继到访大陆,两岸政党交流史和两岸关系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两岸关系逐渐“融冰”,海峡两岸合作交往日益密切,让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

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历经100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开辟的民族复习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之多,破坏之严重,就在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迅速有效展开。地震过去不久,总投资达一万亿元的国家灾后重建计划出台,全国对口支援方案确定。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将在废墟上重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2008年8月8日,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登上了奥运金牌榜的榜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从此深深烙下了彤红的中国印。当世人还在惊羡北京奥运的成功时,中国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巡天之旅。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成功。“神七飞船”载着三名中国宇航员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船舱,开始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翟志刚这一小步迈出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就在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轻松进行太空漫步时,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扩大蔓延。这场“金融海啸”随后迅速向世界波及,世界金融市场继续急剧动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回首过于的100多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事实有力地证明: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