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副词最高级英语: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慈悲---顶果钦哲仁波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52:11

1.现在我拥有这艘大船,如此难得的殊胜人身,我必须载着自己和其他众生度过轮迴之汪洋。为了度至彼岸,日日夜夜心无散漫的闻思修,乃是菩萨的修行。

    2.在故乡,对亲友的执着如浪奔腾汹涌,对仇敌的瞋恨如大火般燃烧,不在乎何是何非的愚痴黑暗战胜一切。捨弃故乡,乃是菩萨的修行。

    3.离弃恶逆的处所时,烦恼逐渐消失;心无散漫时,善行自然增长;明觉变得更清晰时,对佛法的信心随之增长;依止僻静处,乃是菩萨的修行。

    4.多年的密友将分离,努力挣取的财物将被留在身后,心识这个过客将离开身体这个旅店,放弃对今生的关注,乃是菩萨的修行。

    5.结交损友,三毒更强盛,闻、思、修则退减,慈与悲则消失,避免不适合的朋友,乃是菩萨的修行。

    6.仰赖善知识,一个人的过失将逐渐消失,善良的品质将如一弯新月般逐渐盈满,视善知识比自己的身体更珍贵,乃是菩萨的修行。

    7.自身囚于轮迴的世间神祇还能够保护谁?皈依永不离弃之怙主──三宝,乃是菩萨的修行。

    8.佛陀教导,下三道无可忍耐之痛苦,乃是不善业之果。因此,即使失去生命也绝不从事恶行,乃是菩萨的修行。

    9.三界之喜乐如草上之露珠,瞬间即逝是其本质。求取不变之无上解脱,乃是菩萨的修行。

    10.如果自无始以来,所有曾经爱我的母众正在受苦,我快乐有什麽用处?因此,为了无量众生而心向获致证悟,乃是菩萨的修行。

    11.所有痛苦无例外的来自渴求自身的快乐,圆满成佛来自利益他人的念头。因此,真正予以自身的快乐来换受他人的痛苦,乃是菩萨的修行。

    12.如果一个人受到巨大贪欲的驱使,夺取了我所有的财富,或怂恿他人这麽做,那麽将我的身体、财物,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功德回向给他,乃是菩萨的修行。

    13.如果有人即将斩下我的头,即使我没有丝毫过错,透过悲心的力量,担负他所有的恶业,乃是菩萨的修行。

    14.即使有人用各种难听的话贬损我,并且在千万个世界中到处张扬,出于慈悲,我讚美这个人的功德,乃是菩萨的修行。

    15.在大型集会之中,某人用侮辱的语言揭露我隐藏的缺陷,恭敬的向他行礼,视其为法友,乃是菩萨的修行。

    16.被我视如己出的来关爱的人待我为仇敌,如母亲爱生病的孩子一般更加爱他,乃是菩萨的修行。

    17.即使同侪或部属,出于骄慢而竭尽所能的贬损我,恭敬的视他们为头顶上的上师,乃是菩萨的修行。

    18.即使遭受他人的捨弃和诽谤,身染重病,受到邪魔的侵害,仍然担负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过失,不灰心丧志,乃是菩萨的修行。

    19.虽然我具有名望,受人敬重,如财神般富有,但去了解世间的财富和荣耀缺乏本质,并且离于骄慢,乃是菩萨的修行。

    20.如果没有克服自己的瞋恨,越去和外在的敌人交战,敌人的数量就越多,因此,用慈悲的军队来调伏自心,乃是菩萨的修行。

    21.感官的享受如同盐水,尝得越多,口越渴,立即捨弃所有会引生执着的事物,乃是菩萨的修行。

    22.一切生起之现象乃心之造作,心的本质离于概念的限制。认清心之本质,然后停留在这认识之中,不造作,不持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乃是菩萨的修行。

    23.遇到让我们欣喜的事物时,视它们如夏日彩虹,儘管美丽,但究竟不是真实,捨弃贪恋和执着,乃是菩萨的修行。

    24.各种苦痛如梦中生子又丧子,执着妄见为真实,令我们筋疲力尽,因此,遭遇逆缘时,视它们为虚幻,乃是菩萨的修行。

    25.如果希望获致证悟的人必须连身体都布施出去,更何况身外之物。因此,不期望结果或回报的慷慨布施,乃是菩萨的修行。

    26.如果一个人缺乏戒律而无法自利,那麽想要利他是可笑的,因此,不留恋轮迴的持戒,乃是菩萨的修行。

    27.对于欲享善德的菩萨而言,所有伤害他的人如同珍贵的宝藏。因此,没有怨恨的对所有人生起安忍之心,乃是菩萨的修行。

    28.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声闻缘觉也要精进修持,如同火烧头髮的人试图灭火;鉴于此,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精进──殊胜品质的根源,乃是菩萨的修行。

    29.知道透过以稳定的「止」为基础的深度的「观」,烦恼能够完全被降伏,修持能够完全超越无色界的禅定,乃是菩萨的修行。

    30.只透过其他五种波罗密而缺乏智慧,无法获致圆满证悟,因此,培养结合善巧方便的智慧,离于三种概念,乃是菩萨的修行。

    31.若不检视自己的过失,虽然表面上是修行者,但行为可能违背佛法,因此,不断检视自己的过失,加以弃绝,乃是菩萨的修行。

    32.如果我受到负面情绪的驱使,而论说其他菩萨的过失,我将堕落沉沦,因此,不去谈论任何进入大乘之人的过失,乃是菩萨的修行。

    33.供养和敬重可能会带来争执,使闻、思、修衰微,因此,避免执着于朋友、施主的家,乃是菩萨的修行。

     34.尖刻的话语扰动他人的心,毁坏自己的菩萨修行,因此,放弃让他人感到不悦的粗暴言词,乃是菩萨的修行。

    35.当情绪变成串习,很难用对治来戒除,因此,怀着观照和警觉,紧握着对治的武器,在执着及其他负面情绪生起的刹那加以摧毁,乃是菩萨的修行。

    36.简而言之,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所作所为,时时保持观照和警觉,自问:「我的心的状态是什麽?」并去利益他人,乃是菩萨的修行。

    37.为了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透过离于三种概念的智慧,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使其远离痛苦,愿其获致证悟,乃是菩萨的修行。

     为了那些希望修学菩萨道的众生,我遵循圣者的教法,把经典、密续和论著教导的要点,编写成为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透过从此生起的功德,以及透过相对与究竟之无上菩提心的力量,愿一切众生变得如观世音菩萨,超越轮迴与涅槃两个极端。

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的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众生都能免於痛苦。我们应该如是思惟:「愿一切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心满意足;其他人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的时候,我们只想尽快除掉任何让我不快乐不顺眼的东西,根本不记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乐,相反的,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用充满慈悲的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圆满成就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即使我们无法给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们应应该时时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於心,不退失为止。

     当我们修行,并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进时,我们必须记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保持谦卑,谨记你的所有努力与广大无边的菩萨行相较,都显而轻而易举、正如父母深爱子女一般。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很多,或已经足够。即使我们最后该所有众生证悟成佛,我们也只能这么想:我们的愿望己圆满成就,绝不能有一丝想要获得回报,利益自身的念头。

     超越我执,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即是菩萨行的精髓。行菩萨行取决於心,而非显露於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瞋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无始以来,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的在轮回中流荡,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于执着的束缚,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然后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以作出正面的举动。即使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知道我们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它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它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能够快乐。不然的话,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我们日常的修行或睡梦中,可能屡屡逢厉妖及魔障等恶业的强烈影响。这些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绝不可以意图歼灭此种有害的厉鬼,即使在睡梦中也是如此。而应当视他们为过去世的父母,他们曾养育我们,而现在竟欲伤害我们。他们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我们过去世所造恶业的结果,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了知这种损害我们的恶业力量,他们本身也为他们过去世的恶业所支配。他们作此伤害,无非是为自己来世种恶因。这些众生如同自己发了疯的父母,作如是的观察,大悲心乃随之而升起……若视之为敌对,而欲摧毁他们,则会增加更多烦恼……行者不应以此为外来的困境,而应当了知这是修持过程中的增上因缘。

    如此,更应专心于祈请佛菩萨慈力加被救拔它们,对所有魔类生起广大的悲心,如果能如此的话,魔障就不会兴起……若遇外力的干扰,则应当探究其来源,追究这些障碍本身是否有其具体的实质,是不是可以用手掌握,或用棒击打。如果是如此,则追究他们安住于何处?源于何处?以及从何因缘生起?以此心意,我们应当诚心念佛或持咒并发愿,愿诸魔类得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接迎,往生净土而亲近佛菩萨的善法。愿他们不自损损他,愿菩提心深入他们的心中。如此的大悲心,融摄诸魔的心念、我的心、及佛菩萨的清净心,三者合而为一,其功德尤其广大。如果能视一切逆境为修法上的增上缘,那么障碍这个名词也将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