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玩法:末日预测:气候变化突破2℃地球便会崩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06:56

末日预测:气候变化突破2℃地球便会崩溃

  文章摘自《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
  作者:李异鸣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本书简介:有生存就会有死亡,人类和地球也不例外。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指出,随着科学这把双刃剑的日益锋利,保持地球健康变得越来越难。在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的今天,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危机:一种人工合成……[连载内容]
温室效应示意图

  随着人类不断的工业化进程,地球正在因为人类活动而改变着原有的活动规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人们也认识到了——地球正在慢慢变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对于地球生态系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它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成倍增加。阿尔卑斯山的永久冻结带的溶化,使瑞士的一些城镇和村庄时刻面临泥石流的威胁。据统计,2000年发生的地球天灾数是1996年的两倍,科学家预测,在21世纪,这些灾难数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地球两极的冰块正在大量融化,这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它又将反过来加速地球气候变暖,使未来的人类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渐渐死亡”。据科学家们分析,全球变暖将在2050年消灭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是一个让人寒心的结论——人类社会的进步最终导致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甚至乎危及业已建筑的文明。

  那么,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地球正在变暖,以及它将带来的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去避免这种危害呢?而又是因为什么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是怎样一回事呢?请您接着看下面章节的内容,我相信您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地球在变暖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的主题便是“警惕,全球要变暖”。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199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气候的变化确实已经成为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全球所关注的话题。然而,地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呢?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家们说,人类在同大自然玩轻率的纸牌游戏;谁输谁赢,结果虽有疑问,但地球温度升高却是肯定的。

  杰里·马尔曼(Jerry Mahlman)是个乐意打赌的人。这位气候研究者认为,地球变暖不仅肯定在发生,而且日益显著的所谓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应对此负责。他说:“地球升温是一定的。我将反对那些称地球变暖是夸大其词的人。而且我将利用他们乐意提供的全部资金。”

  那么地球为什么会越来越暖呢?这离不开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氟里昂等,能够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阻碍地球向外空散发热量,就像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温室一样,于是科学家们把这类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地球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热,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的约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主要作用,甲烷、氟里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的各种温室气体都在增加。1775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每年大约上升1.8ppm,到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接近360ppm。按一些专家的测算,地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0.6摄氏度,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个世纪中叶前,世界能源的格局如果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m,地球表面温度将进一步上升。

  然而,这种变化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人类无法敏锐地感知。但全球升温即使很微小也可能导致某些显著变化:海平面上升、高山冰川后退和雪盖衰退。

  在过去的年代里,科学家们注意到了这些升温信号:

  1998年是美国东北部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最温暖的年份。世界各地也报道过类似的趋势。

  科罗拉多大学和英国南极考查队的研究人员曾报道,

  1,100平方英里的威尔金斯和拉森B冰架于去年破裂,其余的南极洲巨大大陆冰架则处于“完全后退中”。

  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报道欧洲的春季已开始较早到来,而秋季则到得较晚。根据全欧采集植物的观察,安尼特·梅泽尔(Annette Metzal)和彼得·费比恩(Peter Fabian)报道植物花、叶的形成大约比1959年早6天,而秋天树叶变色则迟5天。

  近代历史上创记录的太平洋温度曾引起热带珊瑚最大的相继死亡。温暖天气使某些地区的礁生珊瑚死亡70%,促使珊瑚把海藻驱逐出它的石灰石骨架。

  正在积累的证据表明,一个较温暖的行星将以附加降雨、溶雪和溶冰的形式把淡水注入海洋,淡水倾向于占据海水顶部位置,形成液体“盖”。科学家运用计算机模型证明了到下一世纪中期淡水盖可能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10%~30%。那么可以采取哪种最重要的紧急措施。如果气候发生变化,是突然变化,还是逐渐变化?温度逐渐升高可能给动植物的迁移、海岸群加固海堤、政治家们商定减缓这种倾向的步骤提供时间。某些气候学家担心,即使温度、降雨类型和盛行风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引起地区气候的突变和剧变,如果这些变化发生,世界社会就必须相应地改变农业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改变可能是强制性的,像美国这样的富国可能是从容的,但可能迫使穷国对全球气候变化付出不相称的代价。杰里·马尔曼说:“这种代价已从你或我转移给了海滨地区的人,比如孟加拉国人。”而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因此图瓦卢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不过,受害者并非只是他们: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海平面会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而非洲将受最严重的影响,森林将消失,沙漠会扩大,美国、中美洲和东南亚也会遭受旱灾。同时,恶劣的天气(包括热带旋风)可能增多,它将破坏城市,夺去许多人的生命。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虽病将向北方蔓延,并可能使欧洲也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的缺水将出现半沙漠化,积雪将在欧洲全部消失,亚热带植被将北迁几千米。在英国,风暴肆虐将会变得司空见惯,海岸上的防御设施将被海水淹没……

  不过,这些都是将来的事情,现在真正面临燃眉之急的是生活在美国以及加拿大极地地区的因纽特人。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他们已经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们要状告美国政府!

  档 案

  什么是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层是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使空气中某些成分发生了变化,从而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地球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地球两极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面积增大,最终导致全球生态发生剧烈变化。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而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会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疾病。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因纽特人状告布什政府

  居住在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因纽特人表示,他们正在向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泛美人权委员会状告美国布什政府,指控后者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拒绝减少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为侵犯了因纽特人的人权。的确,对于在北极圈内的冰雪世界生活了数千年的因纽特人来说,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使他们的家园遭到了无以复加的破坏。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警告:全球变暖也在杀死因纽特人!

  气候变暖破坏因纽特人家园

  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就气候变化领域内的技术开发与转让、资金支持、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磋商。因纽特人将布什政府告到泛美人权委员会的消息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宣布的。他们同时邀请泛美人权委员会的官员前往因纽特人生活的北极圈地区,亲眼看看全球变暖对他们家园造成的破坏。

  代表生活在北极圈内的15万因纽特人参加会议的“环极地因纽特会议”主席希拉·瓦特-克卢捷来自加拿大伊卡卢伊特地区。因纽特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以往,在一月份这里的弗罗比舍湾早已是千里冰封,因纽特人的冬季狩猎活动也已经开始,但如今,弗罗比舍湾依然是海水清澈。气候变暖使得海水温度上升,造成冰冻期的推迟和解冻期的提前。即使是结了冰,冰层也很薄,有时甚至捕猎海豹的因纽特猎人们会因踩破冰层而掉进海里,无法进行正常的冬季狩猎活动。

  据希拉·瓦特-克卢捷介绍,去年圣诞节时,伊卡卢伊特地区的海水温度上升到4摄氏度,而且还下了雨,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此外,因纽特人还面临着永久冻结带开始融化的问题。他们房屋的地基因此受到破坏,海岸线逐渐向陆上推进,机场、公路和海港等基础设施被淹没,以致人们不得不向内陆地区迁移。

  希拉·瓦特-克卢捷呼吁:“因纽特人的生活正在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没有冰雪,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一去不返。人们都在担心因为没有赖以生存的冰原,北极熊会在2070年灭绝,而因纽特人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那就是濒于灭绝。我们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了数千年,而现在,这一切都离开了我们。我们想让人们知道,我们并不是坐以待毙的牺牲者。这对我们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

  控诉布什政府侵犯人权

  成立于1958年的泛美人权委员会旨在促进各成员国遵守和保护人权,以及在这些方面充当美洲国家组织的咨询机构。该组织的裁定对成员国政府并没有强制力。因纽特人也清楚这一点,但他们希望能借此机会,给众多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种种恶果知之甚少的美国公众“上一课”,使人们更为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受到的威胁。

  他们同时希望能借助赢得这场诉讼之机,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为因纽特人赢得一席之地。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极不适于人类生活,但因纽特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数千年,是世界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依靠捕猎鱼类、鲸类、海象和海狮等为生。为了生存,他们一成不变地延续着类似原始公有制的社会组织形式,各种生活、渔猎技巧代代相传。但是现在,他们这种生存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们面临的是整个地球的变暖!然而,并非只有因纽特人处于困境,据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全球气候变暖已开始危及人类健康,全球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而死亡,到2030年可能达到30万人!

  档 案

  《京都议定书》

  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之后才具有国际法效力。今年3月,欧盟环境部长会议批准了《京都议定书》。6月,日本政府也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至此,批准议定书的国家已超过55个,但批准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尚不足以使《京都议定书》生效。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去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2002年8月3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2002年9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在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讲话时宣布,中国已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

  因纽特因为气候变暖冰层变薄,而无法正常进行冬季捕猎,那么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就没有这种景象了吗?有,当然有,只是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末,地球上将没有冬天。真会这样吗?现在还不好说,不过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地球越来越热却是事实。

  而地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前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就会危及全球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侵入。同时,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上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但全球气温和降雨的迅速变化,可能使世界更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因而又可能遭受严重的破坏性影响。而且会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而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厄尔尼诺现象就是一例。厄尔尼诺出现时,东南太平洋高压明显减弱,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升高,同时,赤道太平洋上空的信风减弱,因此有时候人们也把厄尔尼诺称为暖信风。目前对厄尔尼诺的认识还很不够,要彻底解开这个谜尚待时日。但很明显,厄尔尼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严重的,最主要的就是使全球气候失调。当然,不可避免的,气候变暖将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会增加疾病发生的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在印度等地区已经出现的热浪便是很好的证明。

   鉴于温室效应带来的巨大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末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此公约缔约国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尚不受到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温室效应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但是,气候变暖并非百害无一利。

  长期以来,人们对全球性气候变暖几乎都是同一个看法,即在海上造成两极尤其是南极冰山的融化,抬高海平面,淹没滨海低地;在陆上,会加剧干旱,加快陆地上各大沙漠的扩大。然而,中国的气象专家,通过对地质史上的气象资料研究后发现,气候变暖也有着其非常积极的一面——利于沙漠缩小和经济的繁荣。众所周知,近百年来气温已上升了0.6℃,若按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在未来的数十年间全球气温将上升1-3℃,其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其一,气候变暖可能利于沙漠面积的缩小。气象学家们在对古代的气温变化图和沙漠分布图的对比分析中明显地看到,在距今8000年和1.3万年这两个地球暖期内,沙漠仅局限于澳大利亚的狭小地区,其他大陆上则基本上没有沙漠的踪迹,而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其他时期,沙漠则迅速扩大。

  其二,历史上,印度、中国、古埃及、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在气温较高的热带或亚热带,其鼎盛时期,即经济繁荣期与地球上曾出现过的较小幅度的气温上升期基本吻合。无独有偶,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期,也是全球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因此,气象学家们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可能是世界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时期。气象学家们认为,全球沙漠面积最小的时期、古代经济的繁荣期与地球上不同程度的气候暖期基本一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三者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观测手段所限,这种联系目前仍是个谜。

  地球生态将崩溃

  虽然中国的科学家提出了温室效应有可能带来的益处。但是,持悲观态度的科学家却坚持认为,一旦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突破底线,地球生态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崩溃后果。  

  0.6℃,不能承受之轻

  在过去的150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把地球变成暖棚的罪魁祸首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人们认为,地球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无节制地开发和使用,加上土地固碳平衡的破坏,以及工业生产的污染,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在100年前预测的气候变化,在今天正逐步变成现实。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国界之分。在非洲,由于干旱导致的饥荒正进一步加剧,那些严重营养不良的母亲不得不剥快要枯死的树皮给自己的孩子充饥。而在欧洲大陆,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布拉格广场的美丽将永远消失在一片汪洋之中。  

  即便是远离人烟的南极半岛,情况也不容乐观。英国剑桥大学的冰川学家谢泼得(Andrew Shepherd)警告说,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上的拉森冰架带来灭顶之灾,而其他冰架所面临的危险也比以往所估计的更为严重。  

  谢泼得小组利用卫星测量了拉森冰架变薄的程度。他们发现,冰架厚度在1992年至2001年间减少了18英尺。尽管缺乏拉森冰架周边海洋温度的长期资料,但远处威德尔海的深水温度在过去30年间确实一直在升高。2002年,一艘英国南极考察船驶近拉森冰架,它所测量到的300米处的水温也足以令冰架融化。  

  “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拉森冰架将在本世纪内四分五裂。”谢泼得警告说,“如果这些蕴藏着大量陆地冰川的巨型冰架融化的话,全球海平面将会大幅度升高。”

  海平面上升还不只是这些冰架融化后的惟一后果。(美国)NASA的科学家更担心的是,在这些原本能直接反射太阳能的冰块表面积减少后,地球将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能量,使得气候变得更暖和。  

  2℃是底线

  “尽管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共识趋向于认为,平均气温不能超过2℃,这是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生存的底线。”德国柏林波斯坦研究所比尔·哈尔博士在提出颇有代表性的“2℃威胁说”如是说。 

  比尔·哈尔描绘了气候变化突破2℃后生态崩溃的可怕情景: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北冰洋一年中将有好多个月的时间冰雪不断融化;珊瑚礁大片大片死亡;上亿人面临干旱和饥饿;十几亿人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2℃只是大气增温的平均值。就像一个人,如果平均体温从36.5℃升到了38.5℃,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几天里他要发40℃以上的高烧,而这对他的身体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倍,这一天将不可避免地来临。发达国家还可以凭借资金和技术抵御部分负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毫无疑问的重灾区。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必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哈尔博士忧心地提到。

  然而,地球、人类的命运是否真的系于这2℃之间?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摘自 《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 作者:李异鸣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