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c og g 代码 不同:推筋导络”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6:46:40
经筋顺畅人安康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骨正筋柔”之后,气血得以流通顺畅,皮肉得以紧密结实,这样骨骼强健,精气充盈,顺应自然之道,则长寿延年。可见,“骨正筋柔”对于健康而言多么重要。
  大概由于骨骼显而易见,骨骼病症繁多且较重,一直以来,“骨正”都被人们所重视,而与其相提并论的“筋柔”却很少被提及。其实,从临床治疗及愈后保养来说,“筋”同样重要。
  “筋”的概念,有筋肉、经筋之分。
  筋肉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韧带与肌肉组织。因为骨骼是不可自行活动的,其活动依赖于周围的肌肉及韧带组织,所以,骨骼错位后,将骨骼复位是第一步,而能否保持骨骼的正位,则需要恢复肌肉及韧带的力量。内家拳中常讲的“宁练筋长一分,不练肉厚一寸”,也是指筋肉之筋。从日常保健来说,用“拉筋”、“抻筋”的方式达到“筋柔”的目的,比“骨正”更简便易行。
  相对筋肉而言,经筋我们听闻得不多。实际上,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专门讲述“经筋”的章节,在传承过程中,经筋一词演变为多义词,既代表人体生理体系,也用来表述病理现象。经筋是潜在的生理体系,每个人都有,但在健康人身上,经筋是顺畅循行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人生病时,经筋循行受阻,就会出现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粗细不一的“条索”,它也被称为“经筋”。经筋一方面是不同于经脉、筋肉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又与经脉、筋肉有着密切的关联,更对防病治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以来,这一流派在民间默默传承,在本期专题中,它被称为“推筋导络”法。依循该法,《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筋的描述不但看得见、摸得着,也令很多大小病症迎刃而解。经筋学说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中医之路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管窥一直被认为玄之又玄的经筋理论,以及相应的巧妙的保健方法。
  总之,不论哪种学说,都让我们了解了“皮肉筋骨”中不可小视的“筋”,整理好这条条贯穿人体的“筋”,保持经筋顺畅,筋性柔韧,对健康大有裨益。
推筋导络,传承真脉
中华推拿正骨自古流传,发展到今天,门派众多,学术纷纭。经历了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下半叶的辉煌期,有的发展为一门之“学”,有的成了末路之术。其中几个未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派已有失传“断种”之忧,继承、发展其学术已成当务之急。这里介绍“推筋导络”法已近绝学一门,希望引起zhengfu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以不失中医之精、人学之宝。
  正骨推拿的学术考察, 不同于内、外、妇、儿等中医学科,许多内容难述于笔端。文献记载的只是可以言谈部分,另有只可意会、体察部分,又有秘法之称,只能亲证亲验亲自体会。笔者经过二十余年的考查,从“正统”学派到民间流派,计有上驷院、戮班、练家、医家四类,练家又有道家、佛教、杂技之分,诸家学术大多可解释清楚,并无特别玄奥之处。而对王文全一门笔者未敢造次言论。又经过几年考查,深感其医学意义重大。
  几年前与王老前辈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无意中发现了王老的绝学。那次表妹来门诊办事,顺便说了一句:“肩痛几个月了。”我摸了摸,说是颈椎的事,用热酒擦一擦就好了。王老说:“不对,是筋出槽了。”顺手推捏了几下,动作轻松而快,比划拉几下重不了多少。我以为是按摩前的放松手法,可没几下就完了。再一问表妹,不痛了。这才引起我的重视。
  大门派的按摩手法笔者几乎学遍了,可王老的治病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它不是气功,而是实实在在的手法,可这么轻的手法是如何治好病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一有机会就观察,想弄明白,王老所说的“筋”到底是什么。
  王老文化水平不高,解放后自学了两年小学,没读过医书,用的都是大白话,至今只说过五个穴位名称。我只能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对其所言进行分析。跟王老学习两年后,我才明白,手法轻,是因为人体经筋大多呈现于表浅部位,手法重了就作用在筋肉、骨头上了,反而不对。而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不是筋肉。经筋只有在病态下才能呈现,大部分能够目测出来,一摸就更清晰了,只是比筋肉病变的硬度小得多。在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解剖学知识后,经筋比较容易分别。而实际临床上,筋肉不正常可以导致经筋不正常,经筋不正常也可以使筋肉产生病变,治疗时只要把不正常之处治好便可,并无必要把二者区分得一清二楚,所以王老把它们统称为“筋”。明白了其中奥秘,我才知道中医是另一副洞天,回过头来再看《内经》,发现原来《内经》是可操作的,操作不明白,读《内经》便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以王文全老人为代表的这门技术由少林寺传出,拜达摩为祖师。据王老说,属于少林内功推拿。
  师爷姓冯,解放前在少林寺出家,学习推拿、武术十年。解放后在水产局工作,终生未娶,技术只传授给梁钰。梁钰只传授给王文全一人,王老今年76岁,一生练武,日习不断,至今身体尚好。
  1964年,王文全30岁时,夫人患肾小球肾炎,求治于梁钰。这个在今天看来仍然难以治愈的病,梁钰老前辈只用手法治疗了一个月就好了,40多年过去了,王夫人仍健在,且从未复发过。
  在相处过程中,梁钰与王文全逐渐熟悉起来,当时梁钰已经退休,还没有得意弟子,没有正门传人。看到王文全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可以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对他说:“就你能学会,东西丢不了, 就传给你了。”梁钰把王夫人肾小球肾炎治好后,王文全也就正式学艺了,前后经过5年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从其基本功看,这门是打铁砂袋、拍铁砂袋,很是特殊。打铁砂袋王老练了十年。可我很长时间未看出其临床使用意义,其临床手法过于轻巧、简单、“平白无奇”。观察、体会、思考、查资料一年多才明白,原来基本功是推开结节、打通经络的基础。其诊断、治疗时看着似明非明的渗透力,是打铁砂袋练就的功力,推开“筋”之“高、实”,导开“结”,要有一个极稳的“听”劲,貌似很轻的手法,实质上在掌下遇到高处、结节是顺加力的。
  推筋导络法用的最多的是推筋顺筋、打开结节,治疗最多的是筋出槽、筋翻、经筋不通、经络不通。用王老的说法最后都可以概括为一个“筋”字。但是,经过两年的考查、反复体会、查考文献,绝不是一个“筋”字可以解说的。实质上包括了对筋肉、经筋、经脉、络脉、皮部的治疗。
  通过临床所见和文献对比,可以明辨对经筋、经脉、络脉的区别。严格地说,王老所说的“筋”应是经络,再加筋肉。所以,说是“推经导络”比“推筋导络”更合适,可笔者不可断然造次言论,“匡正”其说。重师轻文,不违师道,是对我中华医术最基本的尊重,故用“筋”字,不用“经络”一词。
  笔者几十年来遍访天下,只求得这一门可以把全身的筋和结说得清、摸得着、看得到的绝学。筋怎么歪了,怎么出槽,怎么筋翻了,怎么筋离股了,筋的正确位置应该在哪里。把筋的走行、大小摸清,把结摸明白之后,我们再借助经典和解剖知识,就可以分辨筋肉、经筋、经络,摸出经脉、络脉、皮部是什么,其意义不言而喻。
  王文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对这门技术进行“改造和发展”,使这门技术得到完整而纯粹的保留与传承,又是幸中之幸。但时至上世纪末,王老仍无传人,使这门绝学处于悬丝欲绝之境。我唯望不使真学绝没于世,使我中华绝学绵延不绝,真脉永续。
经筋疗法显奇效
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之中,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已可见其梗概。
  实践证明,经筋在临床运用中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经筋和经脉关系极为密切。人体的十二正经,都有其对应的经筋,循行的路径大致相同。相对而言,经脉的循行大致是呈线状或者说网状分布,而经筋的面积则要大很多,呈带状分布。经筋需要靠经脉所转输的气血来濡养,而经筋则为经络提供了屏障和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脉可比喻为铁轨,而经筋则是路基。因此经脉不通,可以导致经筋为病;而经筋异常,也可以导致经脉瘀阻。因此,直接找到经脉和筋经上的异常点,并通过手法,或者温灸,针刺等方法疏通之,是最直接的治疗。
  其次,由于经筋既系连关节,又连接肌肉,因此筋经异常,既可以导致骨病,也可以表现为肌肉的病变。所以既可以“骨病治筋”,又可以“筋病治肉”,适应范围极广,灵活变通,存乎一心。临床常见的很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网球肘等都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筋经来治疗。
  另外,从藏象上讲,肝主筋。而胆与肝相表里,二者关系密切,胆配合肝,一起实现“主筋”之功能。肝为阴中之少阳,胆为少阳,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之“柔”,正是少阳。凡肝胆经之病,从筋经治疗皆有效果。由于肝与情志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多情志疾病,如多怒,抑郁,紧张,失眠,焦虑等,都可以通过经筋的锻炼及按摩等得到缓解和治疗。从三阴三阳开合枢的关系来论,少阳为枢,主人体阳气之升发。凡枢机不利,阳气升发不足或太过的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无误,利用经筋,皆有显效。
  由于经筋与经脉、藏象的密切关系,筋经还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凡五脏六腑之疾病,大多数在其对应的经络、经筋上都能够反映出来。通过经筋循行区域的色泽是否正常,肌肉松紧是否合适,是否有结节或者硬块,相应穴位是否有压痛等,可以对很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而且,由于经筋和经络治疗的便捷性,对于很多比较轻浅的疾病,诊断完毕,治疗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因此,经筋还具有“诊治合一”之功能。
  同时,筋经也是养生御病的重要法宝。所谓“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历代养生家对筋经都很重视。并且创造出大量的经筋锻炼方法,其最著名者有八段锦、易筋经、少林柔功等,而其中之理,罕有人言。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功法,皆有锻炼筋经之效。
  我个人在治疗中也常常采用筋经、经络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下面举两个例子:
  2008年冬天,北大中医学社有一位老骨干,患严重的腰疼。找过多位有名的正骨大夫,也请过不少老师开药方治疗。疗效皆不巩固。后来经我诊断后,发现其两脉沉细,略弦。按其腹部石硬,背部膀胱经有大量结节,腰之高骨左右失衡有近半寸,两大腿很硬,两足皆冷。于是以熨法熨之,配以按摩,先把腹部揉软,再解开背部所有结节,把两大腿也揉开。未采用正骨手法,仅放松其经筋,一次治疗,其腰基本就正了,正所谓“骨病治筋”是也。前后治疗两次,服药大约十剂,其病即愈。
  还有一例抑郁症。患者是北大的一位女生,硕士在读。由于课程压力过大,身体又比较弱,临近毕业,焦虑不止,晚上经常恶梦,白天精神难以集中,情绪经常低落。我诊其肝脾肾皆虚,阳气严重不足,所谓水寒、土湿、木郁是也。其足部从大腿到小腿,沿肝、脾、肾经筋分布处有大片结节,小者如米粒,大者如黄豆。腹、背经筋皆比较软,但比较空,此属虚症。于是用熨法,灸其腹部关元、中脘,背部命门、肾俞及督脉到大椎一线,并灸足三阴经,同时配以按摩。前后治疗三次,每次治疗近两个小时,诸经通利,结节消失,恶梦停止,诸症皆愈。其四肢经常冰冷的症状也消失了。效果之佳,出我意外。
  关于筋经之病,《内经》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素问?痿论篇》提到“痿证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提到足太阳膀胱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并列举了大量筋经之病。
  由此可见,筋经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渊薮,临床操作简单可靠、见效快、疗效持久,并具有诊治合一等优点,对很多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皆有诊断和治疗作用。

筋缩可能引发众多症状
 何谓筋缩?在倡导拉筋法的香港名医朱增祥看来,要清楚筋缩,先要了解筋的意思。筋,是传统中医之称,西医统称为肌腱、韧带、腱膜等;缩,有收缩和痉挛的意思。简单来说,筋缩就是筋的缩短,因此导致活动功能受到限制。当筋受伤后,会产生反射性的收缩和痉挛;长期固定坐姿并缺少拉筋的锻炼,也会造成筋的收缩,使筋日渐缩短;有些人天生某条筋很紧,不能正常弯腰,这也是筋缩。
  朱增祥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筋缩可能带来下列15种症状:
  1)颈紧痛;2)腰强直痛;3)不能弯腰;4)背紧痛;5)腿痛及麻痹;6)不能蹲下; 7)长短腿;8)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9)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10)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11)大腿既不能抬举亦不能横展;12)身不灵活;13)肌肉收缩/萎缩;14)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15)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不恰当的运动,或过度运动也会导致筋缩。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生活日渐舒适,却令现代人的运动量剧减。过去电梯并不普遍,人人必须靠双腿上下楼梯,因此得到锻炼。现在无论是上下多少层——哪怕仅一层楼,大多数人也要使用电梯或升降机;过去人们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现代人则乘公共汽车或自己开车……体力劳动大大减少。
  过去筋缩多数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青少年很少患上。现代人从小读书,可以说是从小坐到老。坐的时间长了,姿势不正确,很多人年纪小小就患有筋缩。电脑的普及,也让众多玩电脑游戏青少年患上筋缩。长期使用电脑工作的都市白领,十有八九,会有肩颈痛,这就是筋缩症。
  其实,不只是电脑使用者容易患上筋缩病,职业司机同样是高危一族——他们整天屈膝坐在狭小的车厢内,筋骨难以伸展,背腿的筋肌容易日渐收缩,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另外,那些长期坐大班椅的老板们,虽然他们大都有打高尔夫球、网球、或游泳等爱好,但久坐,少拉筋或不拉筋,筋缩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
  朱增祥说,年轻人或成年人即使有筋缩,一般对生活都暂时没有太大影响,当他们感到腰、背痛时,也不会想到是因为筋缩的缘故,其实这正是筋缩的先兆,只是他们根本不认识这种病症而已。
  朱增祥提醒:如果有数年打电脑姿势不当的历史,因坐姿不正确,加上每天坐的时间太长,便会造成一条或两条腿的筋缩。长期的筋缩也可以引致腰痛、背痛、腿痛及麻痹,或者脚好像短了,有长短腿的感觉,有时也会导致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步法开展不大,只能细步地行走。
  有的筋缩症患者,髋关节的韧带被拉紧,大腿不能抬举、横展,髋关节活动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这类人的站立姿势很特别,跟常人不一样,屈膝、屈髋、胸部微微向前倾,臀部则微微向后,不能站直,多数是密步行走,步法无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