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orm框架性能比较:清凉峰下清凉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8:39

清凉峰下清凉寺 

刘铁成

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多种山水文化的汇聚,离开了山的挺拔便少了中国文化的峻逸之气,远离了水的柔雅便抹去了东方文明中最迷人的霞彩。无论是从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到欧洲的亚平宁巴尔干,还是美洲的麦金莱和落基山。很难从这些同样的自然造化中品味出它身后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含。只有中国的山川,生来就只为了文人的朝拜。中国的山川也从来就有两种意义,巧夺天工的造化先构成了山水文化立足的基元,一群群寂寞或者不寂寞的文人再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这样的云集千年未断。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往来中,完成了山水在文化意义上的升华,文化也完成了山水层面上的凝聚。一棵桀骜的古柏可能留存了昔日的高吟底哦,一片优游的浮云深处可能正是古人不曾带走的风姿,一滴朝露的内心正可能折射着几位失意文人的惆怅和俯洄。一道斜照残林断碑的夕阳正可能对后世子孙进行超时空的精神宽慰。

大金店,是登封市西南的一个大镇,听名字就能感受到中华史册中那股来自朔方的罡罡烈风。它北望嵩山少室,南临颍河古道,壁立千仞的少室山三皇寨是它的地标。

在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时期,这里曾显赫一时。夏代,它与禹都阳城相邻,称负黍。负黍城遗址在镇南的南城子村,那里一片不起眼的台地和一段不长的夯土墙是曾经的城郭。负黍城又称负黍聚。夏代水患肆虐九州,嵩山是大禹父亲鲧的封地,也是大禹治水的大本营。大禹治水成功,黎庶民众不再遭受水害困扰,农业连年丰收,有了余粮,人们背负谷黍聚集到禹的故乡,这可能就是负黍地名的来历吧。大金店的安庙村是商代孤竹国的都邑所在地,安庙河东岩断壁上依稀可辨城墙的多层夯土。周灭殷,孤竹国的遗少伯夷、叔齐守节,兄弟二人隐居嵩山太室,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太室山顶今存二仙洞,相传是伯夷、叔齐藏身的地方。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京后,以汴京为都,失守后,曾以此地为陪都,因是权宜之计,改称大金店,其文化底蕴不可谓不厚。

然而相比禹都阳城来说,大金店一直以来并没有显示出本身所内蕴的“中州名镇”风采,究其原因,正如现代文学大师余秋雨所述:“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但缺少了一种韵致,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

公元1125年,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金人奋起铁蹄,挥鞭南下,投鞭渡河。不到两年时间,这些当时还没有走出野蛮的“金邦”,竟然以区区数万之师把佣兵百万的世界之都东京汴梁吞进腹中,并且胃口大到吃下整个中原,吃掉了大宋三分之一的大好河山,最后与南宋隔淮河而治。

公元1127年,大宋被迫南迁,迁走了嵩山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原文化,使古老的“天地之中”地位急转直下,被彻底边缘化,成为宋金双方兵戎相见的战场,大金店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非但大金店镇的名字与入侵中原的金人有关,而且隶属于大金店镇辖区的少室山南端清凉峰下,还生出个与金代有关的佛教历史建筑清凉寺。

    据19906月出版的《登封县志》记载:“清凉峰在少室山西南部,宝柱峰南偏西,海拔1167米。峰下有清凉寺。楼异《三十六峰赋》注:‘昔有清凉寺居其下。’今据金代《重修清凉禅院碑》载,相传清凉寺建于秦晋,隆于唐宋。以此记载,其峰名当是在建寺时命名的。清凉峰是少室山比较有名的一座山峰。明傅梅有《清凉峰》诗:‘上有清凉峰,下有清凉寺。愿以清凉心,消除火宅事。’”

该版本的《登封县志》对清凉寺的记载则为:“清凉寺在登封城西少室山西麓清凉峰下,建于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普通硬山房。因年久失修,殿堂仅存十五间,也已改作它用。

“清凉寺大殿,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架,歇山房殿檐下施三踩斗拱,殿房上,灰色筒瓦盖顶,殿角两端有吻,工艺精巧。殿内原有释迦牟尼像,已毁。影屏上的壁画彩色也模糊不清,殿前装有四扇透孔方格大门和八扇棂子窗。

“大殿前《重修清凉寺碑记》刻于金贞祐三年(1215)。埋于地下,露出半截,高1.13米。

“《清凉寺相禅师塔铭》刻于大金正大二年(1225年)七月,高1.13米,宽0.50米。

另一碑文不清的碑石,刻于清光绪年间,碑高1.58米,宽0.57米。”

志书中的文字,总不免给人一种悲壮的羞辱感,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中原先民那段不堪追忆的亡国奴生活场景。

也许竟是仅仅如此的缘故,嵩山人集体失忆,好像全都把清凉寺这所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给淡忘得一干二净。

    200588,新华网记者单纯刚在河南频道报道:“经河南省文物管理局论证、审核并批准后,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最近正式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封清凉寺进行全面维修保护。 

    “清凉寺位于登封市西南10公里的嵩山少室山清凉峰下,寺因山而得名。寺院坐北面南,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大殿、山门、东顺山房等金、清时期殿宇19间;寺内散存有金、清时期的碑刻及唐至清代古树数株。其中大殿重建于1216年,其梁架特点保留了金代建筑之特征,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工艺价值。 

    “该寺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残损十分严重。为使其得到有效保护,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决定对清凉寺进行全面维修。该工程预计明年年底结束。”

河南嵩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于20067月整理出版的《嵩山志》亦证实:“2004——2005年,河南省拨款50万元,对大殿及其它房舍进行整修。”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建筑学大师、教育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敦桢先生(1897-1968在他的《豫北建筑史考察纪略》中记载:“登封清凉寺位于登封城西10公里少室山南麓的清凉峰下。创建于金贞祜年间之前,历代多有修葺,现仅存山门和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殿之内外檐下均施三踩斗拱。殿内屏壁上有金代风格的彩色壁画。殿前有月台。该大殿平面方形,用真昂,梁架结点用袢间、坐斗、大型覆盆柱础等均为早期手法,这在河南古代木构建筑中很有价值。寺内还有古碑3通,其中金贞祜四年(1216年)《登封重修清凉寺禅院记》,记述金代重修清凉寺的缘由和经过,是研究该寺的珍贵资料。另有金大定已酉年(1225年)《清凉寺相禅师塔铭序引》碑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清凉六祖庙碑记》,也有一定价值。

    原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局长 杨焕成先生为准确界定中原古建筑在全国建筑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他所著《河南古建筑撷英》中写道:“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二十多个王朝建都于此,长达两千余年,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不同时代和不同建筑类型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兹将河南十处著名古建群和五十处重要古建群予以简述. ,以便于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河南的古代建筑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杨局长在该文中罗列的河南十处著名古建群依次为:1.洛阳白马寺;2.登封少林寺;3.汝州风穴寺;4.开封相国寺;5.登封中岳庙;6.武陟嘉应观;7.洛阳关林;8.济源济渎庙;9.淮阳太昊陵庙;10.社旗山陜会馆。而另外遴选出的五十处重要古建群则有济源大明寺,奉仙观,阳台宫,洛阳潞泽会馆,山陕会馆,周公庙,登封会善寺,观星台,嵩阳书院,清凉寺,郑州城隍庙,清真寺,开封东大寺,陕山甘会馆,禹王台,温县慈胜寺,遇仙观,辉县百泉古建筑群,白云寺,南阳武侯祠,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淅川香严寺,荆紫关古建群,镇平普提寺,浚县天宁寺,碧霞宫,许昌县天宝宫,许昌市关帝庙,周口关帝庙,汤阴岳飞庙,卫辉比干庙,宜阳灵山寺,郏县三苏墓祠,郏县文庙,安阳彰德府城隍庙,高阁寺,沁阳清真寺,林州慈源寺,襄县乾明寺,汝州学宫,汝阳观音寺,叶县县衙,民权白云寺,开封县朱仙镇清真寺,卢氏城隍庙,南召丹霞寺,密县县衙,罗山灵山寺,扶沟大成书院。

在以上罗列的当时经过严格遴选、在中国建筑学中处于典型性时代意义的古建筑名单中,清凉寺是与嵩山会善寺,观星台,嵩阳书院并列的颇具名气的佛教历史建筑。两位大师站在权威专家的角度给予少室山清凉寺的高度评价,彰显了清凉寺古建筑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杨局长在该文中具体介绍嵩山清凉寺的文字与刘敦桢院士所述基本雷同:“登封市清凉寺大殿:位于市西10公里少室山南麓的清凉峰下,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造。普柏枋接头采用勾头搭掌的做法。檐下斗拱为四铺作单昂,前后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二朵,侧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皆为真昂。耍头系足材蚂蚱头状,令拱两端斜杀,交互斗呈五角形,殿内采用减柱造,为抬梁式梁架,四椽栿后对乳栿搭牵立三柱,梁栿粗糙,彻上明造。屏壁上绘有金代彩色壁画,多已漫漶不清。通过结构特点分析,结合碑文记载,可知此殿为金代建筑,后经大修时更换较多构件。”

我不得不为201081日被巴西利亚世界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通过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欠缺偏于一隅的清凉寺而略感遗憾。

 虽然有兴趣研究中原古建筑的游客毕竟寥寥,但清凉寺是攀登少室山三皇寨的必经之路,有兴趣攀登三皇寨的飘然遗士与当年徐霞客的欣喜若狂的心境大概也是相通的。寄畅于山水是人为避开世俗的一种潇洒的人生取向,而把自然颠峰看作生命颠峰来做情感互递,那么一旦达到这种早已预见的理想状态便真正地得到了内心欣慰与舒展。或许他们遁迹山水都有着种种的无奈,但起拔的巅峰,矢志的征服,会把他们的心理波澜推到了兴奋的极限,这种兴奋无疑是自然形式的情感满足。清凉寺这一绝佳旅游胜地也会因他们的踏访而增加放飞心情的空间和生命的灵动。眼前一拨拨无序而稀有的足迹,其实早已经组合了一次次不同的生命流程的展示,展示的方式和目标又都那么地相似,他们以脚力来代替心语,与徐霞客完成并了却无声的对语。虽然时代不同,但面对同一派风景,同一种气象,多多少少总会产生一些相近似的向往与虔诚,并把这种虔诚转化为最直接最毫无饰讳的冲动。尽管这一样的冲动隔了好几个世纪,然而中国文人胸中久久积荡的文化震荡,心灵震憾从来都是一样的,清凉寺无疑会成为连接这种文化与心灵的难得载体。这种载体的最终连接正是靠这些体力,毅力,心力的磨合和时代合成的最佳韵律。也只有那些真正遗世独立的生于传统却不甘于传统的游客们,怀揣着敢于反叛室息的水墨之气,更多的向历史涌去,向自然拥去,博大精深的嵩山文化才会永远历久弥新。而清凉寺悲壮的倔强与高傲,无疑将给游客们提供这样一个契机。

走进清凉寺,在它特立不群的文化氛围里,洗去凡尘的铅华,体感着它禅境般的空灵,也享受着它所承传的有风骨有灵魂有生命般的存在。无论是山岚间的云雾,还是青翠欲滴的名木野草;也无论是玄奥与空灵,或者是执著与傲然;更无论是在现代文明的嘈杂里疲惫无奈,或者是在古典的迷宫里流连忘返。都于这览胜的寻觅中得到了山神的护佑,那种纳百川之灵气的空灵之美,使置身于繁华都市的志士仁人们难以想象的一种愉悦和超脱。

“愿以清凉心,消除火宅事。”我其实至今没弄懂这“宅”字的真正含义,就权当“家”字作解了——朋友们若在家里遇上了什么烦心事,就到少室山清凉寺里来消消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