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体系结构是什么:毛泽东的读书生活(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3:50
毛泽东读报章杂志
逄先知
毛泽东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更紧迫。“一天不读报是缺点,
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从延安时期流传下来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毛泽
东如此重视读报,我自己是有亲身体会的。大概是一九五一年。有几次因为
没有把当天收到的报纸及时送阅,毛泽东不高兴了,说:“我是要看新闻,
不是要看旧闻。”这个尖锐的批评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鞭策着我后来的工
作。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读报纸杂志的习惯。他曾经是梁启超主编的
《新民丛报》,同盟会主办的《民主报》、《民报》的热心读者,后来更是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这些报刊给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尤
其是《新青年》,对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井冈山时期,因受敌人严密封锁,读报十分困
难。在战争中要打胜仗,就要知已知彼,读报纸则是了解敌情的一个重要渠
道。那时毛泽东常常为看不到报纸而焦急,苦恼。一九二八年,有一次他专
门派出一个营去打谭延圈的家乡茶陵县的高陇,搜罗了一批报纸上山,战斗
中还牺牲了一些干部和战上。一九二九年,下井冈山到了赣南闽西,可以看
到报纸了,情况大为改善。毛泽东为此而高兴的心情,可以从当时红四军前
委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反映出来。报告说:“在湘赣边界时,因敌人的封锁,
曾二、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去年九月以后可以到吉安、长沙买报了,然亦得
到很难。到赣南闽西以来,由于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南京、上海、福州、
厦门、漳州、南昌、广州的报纸,到瑞金县可以看到何键的机关报——长沙
(民国日报》,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状。”有时毛泽东还把读到
的报纸新闻及时地摘报中央。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日,毛泽东率红军占领了
漳州,五月二日即将四月二十六日以前上海、香港、汕头等地的报纸新闻,
摘要电告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摘报的内容,从国际形势到国
内形势,从中日战事到中苏关系,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情况到国民党对付红
军的军事策略,以及打下漳州以后,在国民党内部引起的惊慌和帝同上义蠢
蠢欲动的消息,共十六条,写得提纲挚领,简明扼要。
如果说,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嗜读报刊是为了增进知识,寻求救国救民
的真理;那末,在紧张的战争岁月,以更加迫切的心情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
则是直接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正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
说的:“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
论等方面搜集材料。”①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报纸刊
物比较容易收集到,毛泽东订阅的报刊多起来了。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四
十年代初期,他订阅的报刊,至少有二四十种。②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 版,第201 页。
② 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史敬棠回忆,订阅的报纸有:《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
《益世报》、《新华日报》、《新蜀报》、《时事新报》、《商务日报》、《新民日报》、《秦风报》、
《工商日报》、《两京日报》、《前线日报》、《新工商》、《大刚报》、《新中国日报》、《光华日报)、
《国家社会报》等。刊物有:《世界知识》、《群众》、《经济建设季刊》、《人与地》、《中农月刊》、
毛泽东读报章杂志
逄先知
毛泽东有时把读报看得比读书更重要,更紧迫。“一天不读报是缺点,
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从延安时期流传下来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毛泽
东如此重视读报,我自己是有亲身体会的。大概是一九五一年。有几次因为
没有把当天收到的报纸及时送阅,毛泽东不高兴了,说:“我是要看新闻,
不是要看旧闻。”这个尖锐的批评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鞭策着我后来的工
作。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读报纸杂志的习惯。他曾经是梁启超主编的
《新民丛报》,同盟会主办的《民主报》、《民报》的热心读者,后来更是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热心读者。这些报刊给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尤
其是《新青年》,对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井冈山时期,因受敌人严密封锁,读报十分困
难。在战争中要打胜仗,就要知已知彼,读报纸则是了解敌情的一个重要渠
道。那时毛泽东常常为看不到报纸而焦急,苦恼。一九二八年,有一次他专
门派出一个营去打谭延圈的家乡茶陵县的高陇,搜罗了一批报纸上山,战斗
中还牺牲了一些干部和战上。一九二九年,下井冈山到了赣南闽西,可以看
到报纸了,情况大为改善。毛泽东为此而高兴的心情,可以从当时红四军前
委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反映出来。报告说:“在湘赣边界时,因敌人的封锁,
曾二、三个月看不到报纸,去年九月以后可以到吉安、长沙买报了,然亦得
到很难。到赣南闽西以来,由于邮路极便,天天可以看到南京、上海、福州、
厦门、漳州、南昌、广州的报纸,到瑞金县可以看到何键的机关报——长沙
(民国日报》,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状。”有时毛泽东还把读到
的报纸新闻及时地摘报中央。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日,毛泽东率红军占领了
漳州,五月二日即将四月二十六日以前上海、香港、汕头等地的报纸新闻,
摘要电告苏区中央局、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摘报的内容,从国际形势到国
内形势,从中日战事到中苏关系,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情况到国民党对付红
军的军事策略,以及打下漳州以后,在国民党内部引起的惊慌和帝同上义蠢
蠢欲动的消息,共十六条,写得提纲挚领,简明扼要。
如果说,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嗜读报刊是为了增进知识,寻求救国救民
的真理;那末,在紧张的战争岁月,以更加迫切的心情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
则是直接为了革命战争的需要。正如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
说的:“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
论等方面搜集材料。”①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报纸刊
物比较容易收集到,毛泽东订阅的报刊多起来了。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四
十年代初期,他订阅的报刊,至少有二四十种。②
①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 版,第201 页。
② 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史敬棠回忆,订阅的报纸有:《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
《益世报》、《新华日报》、《新蜀报》、《时事新报》、《商务日报》、《新民日报》、《秦风报》、
《工商日报》、《两京日报》、《前线日报》、《新工商》、《大刚报》、《新中国日报》、《光华日报)、
《国家社会报》等。刊物有:《世界知识》、《群众》、《经济建设季刊》、《人与地》、《中农月刊》、延安《解放日报》是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
合并出版的。这份党中央的机关报一直是在毛泽东的关怀和指导下成长起来
的。毛泽东不仅亲自为它撰写社论,还直接计划安排组稿工作。他读到报上
的好文章、好新闻。立即通知各报转载,广为传播,有时读到一篇好作品,
可以兴奋地一口气读到天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世界战争的
全局在胸,要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在阅读国内报刊
的同时,还天天阅读专门刊登外国电讯的《参考消息》(后改名《今日新闻》),
有重要新闻随时批给其他中央同志和有关同志传阅。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毛
泽东的一批珍贵的手稿,是他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三年一月间,为
研究国际问题而专门摘录的外国电讯稿,按十六个国家分类。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阅读的报纸杂志数量更多了,范围更宽了,不只是
皙学和社会科学的,还有文学的、自然科学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至
讲琴棋书画之类的报刊文章,都在他喜爱或涉猎之列。他每年订阅的报刊,
包括出版社赠送的。都在百种以上。在一九五六年他开始考虑适当摆脱一些
政务、用更多的时间研究理论问题后,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又给他增订了
全国各主要高等院校出版的综合性的学报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报。
毛泽东阅读报刊也是有所侧重的。每天必读的报纸有:《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文汇报》、《大公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报》、上海《解放日报》、《天津日报》等。经常看的杂志主要
有:《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新建设》、《文史哲》、《经济研究》、
《红旗》、《学术月刊》、《文艺报》、《诗刊》、《文物》、《科学画报》、
《大众科学》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现代佛学》等,有时还翻阅
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某些刊物。他最喜欢读的是有关哲学、历史、中国古典文
学的文章,所以对《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哲学》、《史学》等专
栏特别有兴趣,而对《人民日报》在一个时期比较缺少理论文章和学术文章
提出过意见。一九六四年,他说过:“《人民日报》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
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又说:“《人民日报》要槁理论工作,
不能只搞政治。《人民日报》最近组织一些学术讨论,这样做好。”后来《人
民日报》加强了理论方面的内容,得到毛泽东的称赞,他说:“现在,《人
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①
毛泽东对报刊上有争论的问题尤为关注。有时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还召
集有关专家和人员共聚一堂,进行自由的、无拘束的交谈和讨论。
从一九五五年起,我国学术界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问题在报刊上展开了
讨论,一九五六年达到高潮,这个讨论引起毛泽东浓厚兴趣。有关这方面的
情况,前面的文章已有叙述,这里不再多说。从一九五八年以来,我国哲学
界在报刊上开展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
《财政评论》、《四川农情报告》、《农业推广通讯》、《中国农村》、《四川经济季刊》、《中国农民》、
《新闻周报》、《文化杂志》、《经济论衡》、《西南实业通讯》、《国论》、《新经济》、《民主周刊》、
《文萃》、《中苏文化月刊》、《国讯》等。1941 年3 月1 日,毛泽东曾致电周恩来、董必武,请他们订
阅一批报纸书刊,在上述目录中以外的,还有《四川经济参考资料》、《贵州经济》、《日本对支经济工
作》、《列强军事实力》、《中外经济年报》、《中外经济拔萃》。
① 以上引语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27—128 页。毛泽东读报章杂志问题的讨论。①凡属这方面的重要文章,毛泽东几乎都要看的。一九五八年六
月二十四日他曾邀集一些同志谈论发表在一九五六年第二期《哲学研究》的
《对“矛盾的统一性”的一点意见》一文,该文对苏联《简明哲学辞典》关
于同一性的解释②提出不同意见。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毛泽东看到当天
《人民日报》登载的一篇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讨论的综合介绍,当
即要我们把文中提到的分别刊登在《新建设》、《光明日报》、《学术月刊》、
《文汇报》上的几篇不同观点的文章全部找给他。
对苏联哲学界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文章,毛泽东也很注意。
一九五八年二月一日,他要看这方面的文章,我们收集了一批送给他。当时
苏联有一位哲学家写信给毛泽东,并寄来他的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文章,毛泽东对这篇文章很重视。
同阅读书籍一样,毛泽东阅读报刊也常常写一些批注,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还批给别人看。例如,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光明日报》文学
遗产专栏里发表了《如何评价<文赋>》一文。作者对陆机《文赋》的价值
和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进步意义,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不同意相反的观点。
毛泽东将此文批给一些同志看,并说这是“一篇好文章”。
毛泽东还注意根据报刊文章中的合理意见,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一九五八年全国掀起了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对于应不
应该消灭麻雀,科学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赞成,认为利大于弊;有的不赞
成,认为弊大于利;有的认为利弊相当。在刊物上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各抒己见。毛泽东要我们把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收集起来送给他。我们还整
理了一个简单材料附上。毛泽东仔细看了这些材料。一九六○年三月十六日,
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改变了消灭麻雀的决定,提出
“麻雀不打了,代之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子’”。接
着,三月二十四日他在天津会议上重申了这个改变,说:这两年麻雀遭殃,
现在我提议给麻雀恢复“党籍”。科学界的意见,对毛泽东作出这个决定,
起了重要作用。
在学术上,毛泽东比较注意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和自由讨论,认为
这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即使有人对毛泽东的著作提出不同的观点,他也
同样认为应当允许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一九五六年,来中国讲学的一
位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了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
世界观的论点的不同意见。有同志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威信”。此
事反映到毛泽东那里,他立即写信给刘少奇、周恩来等说:“我认为这种自
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
无所谓损害威信。”’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
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①一九六五年,高二适
写了一篇与郭沫若争鸣的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七月十八日,毛
泽东为这篇文章的发表问题写信绪郭沫若,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几天之后,高二适的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
① 应当指出,思维与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讨论,后来引到政治问题上去整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这是错误的。
② 《简单哲学辞典》指出,不能把“像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和死等等现象”认为是同一
的。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510 页。毛泽东把报刊作为了解国内情况和学术理论动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通
过报刊了解国际情况和国际知识。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每日必看
的重要刊物,像读书一样地圈点批划。毛泽东十分重视这个内部刊物,是他
制定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有重要内容的,常常批给别
人去看或印发会议。他除了看重要新闻,对《参考资料》刊登的西方资产阶
级政治活动家的回忆录,也很有兴趣。他说,这些回忆录里写了许多过去我
们不知道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很值得看看。
毛泽东对国外情况的熟悉,常常使得一些著名外国记者为之惊讶。一九
六○年斯特朗在回忆她一九四六年同毛泽东的那次谈话时说:“他首先问我
美国的情况。美国发生的事有许多他知道的比我还详细。这使我惊讶,??
他像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主席对世界大事的知
识是十分完备的。”毛泽东对于纷坛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和观
察国际动向的敏锐性,同他认真地、一天也不间断地阅读和研究大量国际问
题资料,是分不开的。忆毛泽东学英语
林 克
学英语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于一九五四年秋到毛泽东办公
室担任他的国际问题秘书,前后有十二个春秋。在这段时间里,我除了秘书
工作外,大部分时间帮助他学习英语。从那以后,二十年过去了,但毛泽东
学习英语的生动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最近我查阅了毛泽东生前阅读过的英
文书刊,访问了一些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并查阅了我当时的笔记,以便
使我的回忆和叙述更真切一些。
“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中国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并主张把学习本国语
言和学习外国语言,学习现代汉语和学习古代汉语结合起来。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多次提倡干部学习外语。一九五 八年一月在(工
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
志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一九五九年庐
山会议初期,他重申了这一建议。在七十年代,他还提倡六十岁以下的同志
要学习英语。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自学过英语。但是,由于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他的
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全国解放以后,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英语
成为他的一种爱好。
一九五四年,我到他身边工作时,他已年逾花甲。他第一次同我在一起
学英语是在同年的十一月,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他在游泳后休息时,
想读英语,便让我坐在他身边的藤椅上。当时我的心情有些紧张。他问我是
什么地方人,多大年纪?当我谈到我的籍贯是江苏,童年生活在保定,“七
七”事变后才举家迁到北京时,他便谈到保定有个莲花池,原是为北洋军阀
头子曹锟修的花园,进而谈到曹锟用五千银元一张选票的手段收买五百多名
“猪仔议员”,贿选总统的丑史。毛泽东神态安详,谈笑自若,使我紧张的
心情很快平静下来。
毛泽东那时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还不很多,我们先从阅读英文版《人民中
国》、《北京周报》杂志、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和英文参考的新闻、通讯、
时事评论和政论文章入手,以后逐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莫斯
科会议宣言》的英译本。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九六○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
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
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
另一本交我,为盼!”一九六○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十二月
十七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
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
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
《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
本。
{ewc MVIMAGE,MVIMAGE, !09101190_0245_1.bmp}在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英译本时,毛泽东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因为
这些经典著作英译本的文字比一般政论文章的英文要艰深些,生字也多些。
但是,毛泽东不畏困难。一九五九年一月,一位外宾问他学习英文的情况时,
他说: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订五年计
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
一半,看书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他对我也说过,
他“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还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
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带着字典,学习英译政论书籍
毛泽东说话,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英语单词发音不准。他就让我领读,
他跟着读。有时,他自己再练习几遍,请我听他的发音是否合乎标准,并让
我纠正他发音不准的地方,以便他掌握发音要领。遇有生疏的单词或短语,
在我领读、解释字义和解释语法结构之后,他便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单词
上注明音标,并在书页空白的地方,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注明每个单词和
短语多种不同的字义。在《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英译本上,他从第一
页直到最后一页,都作了详细的注;直到晚年,每当他重读一遍时,就补注
一次。只是,由于他年事已高,视力减退,已不能用蝇头小字,而是用苍劲
的大字作注了。
学英语离不开字典。毛泽东身边经常放着两部字典,一部英汉字典,一
部汉英字典,备他经常查阅。每次到外地视察工作时,也都带着字典。考虑
到他的工作繁重,为了节省他的时间,对他未学过的单词,我常常事先代他
查好字典。但是他往往还要亲自看看字典上的音标和注解。为了学习英语的
需要,自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四年,他多次要过各种辞典和工具书,如《英
华大辞典》(郑易里、曹成修主编)、《汉英字典》(美国出版)、《英汉
字典》、《现代汉英辞典》(王云五校订,王学哲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华汉英大辞典》、《综合英汉大辞典》增订本(商务印书馆一九四八年
出版)、《汉英分类词汇手册》(北京外国语学院编)、《汉英时事用语辞
汇》等。对当时收集到的汉英辞典,他都不满意,曾希望能出版一部好的汉
英辞典。至今,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仍然保存着他生前用过的《世界汉英
字典》(盛谷人编,世界书局一九三五年出版)和《英汉四用辞典》(詹文
浒主编,世界书局一九三九年出版)等。
{ewc MVIMAGE,MVIMAGE, !09101190_0247_1.bmp}
为了学习英语的生活用语,毛泽东还阅读过《基础英语》和《中国建设》
等。在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四年期间,他还要人把《初中英语》、《中级英
语》课本、《英语学习》杂志、外语学院编的《英语》修订本、北京大学英
语系编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语法》等图书送给他。
毛泽东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阅读政论文章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上。因
为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内容,他非常熟悉,学习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句型变
化和句子的结构以及英语词类的形式变化上。有些文章和经典著作,他学习
过多遍。《矛盾论》的英译本他就先后学习过三遍,并在封皮的内页记下了
三次阅读的时间: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开始读第一遍;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
一日开始读第二遍;一九六一年十月九日开始读第三遍。他反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记忆和加深理解。他对汉语的起源、语法、修辞都有深刻的了解,
常常喜欢把英语同汉语的语法、修辞作比较,或者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他说:
“我学英语是为了研究语言,用英语词汉语来比较。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学
点日文。”后来由于他工作实在太忙,学习日语的愿望未能实现。
广泛谈论其他问题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毛泽东很喜欢谈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远
远超过了语言的范围。即使在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时、他也十分
注意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特别是当前的实际。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六日,他
读到英文本《共产党宣言》一八七二年德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这些基本
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
为转移。”这时,他说,可惜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共产党宣言》
序言中还有另一段话:“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所提出的
意见(第四章)虽然大体上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
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
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读到这里,毛泽东说,以中同的情形
来看也是这样,从清朝的康梁保皇派到袁世凯、北洋军阀时期的研究系(后
来的政学系)、吴佩孚、曹锟、段棋瑞、张作霖、青海的五马??都被历史
的进程扫掉了。唯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存在下来。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的讲话。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他读英文本《矛盾论》时,对
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具体分析了农业 合作社存在的六
大矛盾及其解决办法。他说:第一个矛盾是国家与农业社之间的矛盾,其中
包括国家计划与农业社机动性的矛盾,农业税、价格与农业社的矛盾;第二
个矛盾是农业合作社与生产队之间的矛盾,农业社管理委员会权力太集中是
民主办社的障碍,解决办法是给生产队一些有利于搞好生产的权力,例如,
实行三包(包工、包产、包开支)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农副业生产管理、
施行增产措施的权力;第三个矛盾是农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矛盾,解决办
法是农业社的积累与社员的收入要有适当的比例;第四个矛盾是穷队与富队
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是各负盈亏;第五个矛盾是社员与社员之间的矛盾,
解决办法是贫农不要占中农和富裕中农的便宜,对他们的意见不要采取粗暴
的态度,否则不利于贫农与中农的团结,不利于生产;第六个矛盾是干部与
群众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定期公布财务账目,干部参加生产,遇事及
时同群众商量。后来读英语时,毛泽东还谈到,分配制度是关系到五亿农民
的大事,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说是一盘棋,甚至半盘棋都谈不到。
整社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整社是整不好的。
毛泽东在学英语时常探讨历史问题。一九五九年三月一日,《光明日报》
“文学遗产”专栏刊登了一篇论柳宗元的文章。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有
不同的看法,对我们说: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论》,
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而这篇文章无一语谈到这一大问题,是个缺点。
在这之前,毛泽东还谈到翦伯赞关于曹操的一篇文章,说:曹操结束汉末豪
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
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同年五月,毛泽东还谈到,他要写一部自
辛亥革命到蒋介石登台的大事记。他说,蒋介石集团本身的变化可以不写,
但是蒋介石登台后的军阀战争要写进去。孙中山当临时总统,蔡锷反袁世凯,
蒋桂之战,蒋冯阎之战等等都要写进去。
毛泽东还谈到他自己写的几首词的主题思想。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一
日,他在学英语休息时说,《沁园春·雪》这首词是反封建的,“惜秦皇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从一个侧面来批判封建主义制度
的,只能这样写,否则就不是写词,而是写历史了。《念奴娇·昆仑》这首
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帝的。《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朝
起伏的苍凉心境。《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九
六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他还谈到《浪淘沙·北戴河》一词写作的缘由。他说,
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因此,他以《浪淘沙》的词
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毛泽东在学英语时还经常纵论国际形势。他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对世界
历史知识的熟悉,使他常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对未来表现出明晰的预见性。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在戴高乐当政之前五个月,毛泽东就非常注意欧
洲中立主义的发展。他说,要继续进行观察。一九五八年五月戴高乐当政时,
国际大多数舆论认为,欧洲的政局将向右转。但毛泽东明确认为。戴高乐当
政有利于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他的论断是正确的。
一种特殊的休息
毛泽东学英语,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他常常说:“要让学习
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这里的学习固然是指读书,但也包含积极休息的意
思。他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是他的一种特殊的休息。一九五九年一月,他
接见巴西外宾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
毛泽东经常在刚刚起床,在入睡之前,在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
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学英语。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他在杭州休息
时,游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玉皇顶、莫干山等处。在攀登
途中,他常常要停下来略作歇息,这时往往坐下来学习英语。在多次攀登北
高峰之后,他曾诵诗一首:“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机花
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在攀登莫
干山时,他口诵《看山》诗一首:“翻身跃入七人房①,回首峰峦入莽苍。四
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毛泽东学英语兴致最高的时候。他在同内巡视
工作朗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随时都挤时间学英语。有时哪怕只有个
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他先后在天津、济
南、南京和上海的上千人或几千人的干部大会上作报告,讲人民内部矛盾问
题。当时的工作很紧张,但在旅行中仍以学习英语为乐趣。一九五八年九月
十日至二十一日,他巡视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
沿途参观工厂、矿山、学校、公社,大部分行程是乘汽车,每天都要乘车六
① 指汽车。七小时,途中十分辛苦,即使如此,学起英语来仍很有精神。
使人难忘的是,即使在飞机上的短暂时间或者出国访问期间,他学习英
语的兴致丝毫不减。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九日十一时至十二时,由徐州飞往南
京途中,他书写了元人萨都刺的《徐州怀古》词后,即学英语。三月二十日
十三时至十四时,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他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学英语;当飞
机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并向我解释了这首词的意思和词中的典故。这一年十一月,他到苏联参加莫
斯科会议,当时住在克里姆林宫。有时早上天色未明,他就让我同他一起学
英语。在会议期间,他的英语学习没有中断过。
毛泽东在长时间的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也常常以学英语作为一
种调节。例如,一九六○年五月六日至十日,他在郑州连续会见非洲十二国、
拉丁美洲八国等四批外宾后,多次以学英语作为休息。同年五月二十七日,
他在上海会见蒙哥马利,两人谈得很融洽,休息时又读了一会儿英语。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逢先知
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
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五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
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
“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
读无字的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这个思想,在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头脑里就已经萌生。一九一四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时整理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字尚己。”一九一七年
夏,他邀同学肖子异,利用暑假,以“游学”方式,游历了湖南长沙、宁乡、
益阳、沅江、安乡五县农村,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一九一八年夏,又和蔡和
森到湖南益阳、沅江、岳阳、汉寿等县农村进行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一九
一九年,他评论戊戌维新时期的湖南思想界,在肯定其进步意义的同时,又
指出那时的思想界“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①一九二○年后,当他
刚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所读的马列主义著作,比起他的同代
人如蔡和森、邓中夏、俸代英、瞿秋白等是较少的。但是由于他注重实践,
注重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了解,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能够很
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在这个根本点上,
他是出类拔萃的。
毛泽东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
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
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大革命时期,他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国社
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作出了科学分析。在井冈山时期,通过农村调查,制
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三十年代初,通过寻乌调查,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城镇商
业、地主、富农的情况,提出一些解决富农问题的政策。通过兴国调查,得
出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的基本概念,解决了贫农、雇农的问题。通过
一系列农村调查,逐步形成了一套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正确政策。他还做了
其他方面的一些调查,包括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经济、文化教育等。在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他的调查研究做得少了,但是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曾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做了一次系统的经济问题
调查,写出《论十大关系》。六十年代初,为了纠正工作中的错误,解决经
济困难问题,亲自组织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做农村调查。在这个
基础上,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召开广州会议,主持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为继续扭转困难局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在这次广州会议上,毛泽东讲了一段他在作战中间做调查的故事。他说: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问题就出来了,
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在反对
第二次“围剿”兵少的时候,很不好办。那个时候,我跟彭德怀两个人,跑
① 毛泽东:《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载1919 年7 月21 日《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 号。读有字之书,
又读无字之书257.到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在山上一看,看到了左平,看到了很多地方。我说,
彭德怀把你的三军团全部打包抄,一军团打正面,敌人一定会垮下去。如果
不去看呢?就每天忧愁,就不知道如何打法。
毛泽东在总结他做调查研究的经验的时候说: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
点,做周密的调查,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
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又说,他用开调查会的方法得到了很大
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毛泽东在向社会做调查这
个大学校里学到许多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毛泽东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
是根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毛泽东常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
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
败仗,于是我们总结经验,产生了打游击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
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①正如他后来所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
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②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家,并不是因为他读了多少兵法书,更不
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指挥打仗是靠《孙子兵法》,靠《三国演义》。
据毛泽东说,那时他还没有读过《孙子兵法》。毛泽东所以成为伟大的军事
家,最主要的是他有丰富的领导革命战争的实际经验。他是从长期革命战争
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人民战争的规律的,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毛泽东
的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如果没有他亲
身经历的战争中的胜利和失败,不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长
征,能写出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为了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军事
理论书籍是不可不读的,他曾说,因为要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倒是逼他研究了一下资产阶级的军事学。①从一些材料来看,毛泽东比较集中
地阅读一些军事理论书籍,包括《孙子兵法》等,主要是这个时候。毛泽东
的科学著作,不仅是他个人的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全党的革命实践经
验的总结。他曾说过:一九二一年建党后,经过了十四年,牺牲了多少党员、
干部,吃了很多苦头,才懂得了如何处理党内关系、党外关系,学会走群众
路线。不经过那些斗争,我的那些文章也是写不出来的。②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讲话和谈话中,引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
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
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
他常讲《史记》上写的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说明只有书本知识没
有实际经验是不行的。战国初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读了不少
兵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但是赵奢认为赵括不能
当大将。后来秦国攻赵,赵括接受兵权,打起仗来照搬兵书,结果被秦军围
住,赵军四十万全军覆没。赵括自己也被射死。毛泽东还说,刘邦为什么能
打败项羽?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
① 毛泽东 1964 年8 月24 日与周培源、于光远的谈话。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 版,第181 页。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① 毛泽东 1961 年3 月13 日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
② 毛泽东 1956 年9 月10 日在八大预备会上的讲话。心理。屈原如果继续当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因为丢了官,才有可能接近
下层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往往是经
过困难、经过挫折才得来的。
毛泽东还进而说明,仅仅从读书不读书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他说,三
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
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
这些人就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
的。当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没有文化的要努力学习文化,也讲过吕蒙读书的
故事,讲我们的军事干部都要读书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
毛泽东认为,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大学校,那里面的东西——无字的书,
多得很,学之不尽,取之不竭。他说,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袖。
他的三民主义,不是从学校的书本里学的,而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校里学的。
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261 到
的,是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处看书看事而学的。所看的事,有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打仗,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和英国劳工运动,还了
解了中国革命,后来写了许多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①
中国有两位杰出的古代地理学家深为毛泽东所称赞,一位是明朝的徐霞
客,一位是《水经注》作者北魏的郦道元。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八
日的最高国务会议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
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氓山导江”,
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同时,我看《水
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
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称赞徐霞客和郦道元?除了他
们的文章写得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经过亲身游历和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
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并且有新的发现,敢于否定书本上已有的定论,提出自
己的科学论断。特别是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三十年间,足迹及于十六个
省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越过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对祖国的山川源
流、地形地貌、岩石洞壑、动物植物,直到民情风俗等等,做了大量调查和
观察,给后世留下珍贵的地理资料和知识。他对金沙江是长江的源流的发现,
否定了《禹贡》的“岷山导江”的定论,推倒了陈陈相因的旧说。徐霞客这
种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就在一九六一年三月召开的那次广州会议上,在讲到做调查的时候,毛
泽东说,他很想骑马跑跑两条大江(指长江、黄河)。一九六四年,年逾古
稀的毛泽东,真的准备要去实现他的这一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直到黄河
源头,对黄河两岸做一次系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考察。他还准备组建一个智
囊团随行,吸收一些科学家参加,有搞天文的,搞地理的,搞地质的,搞历
史的等。这件事以后虽然没有实现,但却说明了毛泽东追求实际知识、在广
阔天地里读无字之书的强烈愿望,至老不衰,当年邀同学少年游学的赤子之
心犹在。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动人故事。毛岸英长期住在苏
联,对中国的社会情况不大熟悉。他回国不久,毛泽东让他跟一个劳动模范
一起劳动,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后来,又派他去参加上改,学习阶级斗争知
① 毛泽东 1938 年8 月22 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识,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建国后,又让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接受
战争考验。毛泽东一方面鼓励毛岸英用功读书,一方面鼓励他广泛接触社会,
接触实际,接近群众,经受锻炼,学习实际知识的本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
的人。毛泽东对毛岸英的这种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广大青年的期望和要求。
早在四十年代,毛泽东在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的时候,曾经说过,有两
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
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又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
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践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
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
习,要认真读书。毛泽东提出的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也就是
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