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系统结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2:31
毛泽东与自然科学
龚育之
不能说,毛泽东是一个自然科学素养很高的人。这是容易理解的,完全
可以从他的经历、他的环境和他所承担的使命,就是说,从历史条件加以说
明。人是历史造就的。不可以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苛求于前人。
这篇文章里想要介绍和说明的倒是,作为一个求知音,作为一个思想家、
哲学家,毛泽东对学习和涉猎自然科学是颇为注意的,对某些问题表现了浓
厚的兴趣,发表过一些深刻的见解。就这些而言,应该说,还是他值得称道
的长处。
“多向自然科学学习”
毛泽东向斯诺讲述过自己青年时代追求新知的经历,说他在湖南师范学
校求学的五年中,“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①
这是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的事。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二一年新民学会在
长沙的会员开新年大会,讨论“改造中同与世界须采用甚么方法的问题”(毛
泽东发言,赞成“俄式”方法和“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列宁的主义”)
之后,在讨论会友个人的计划时,毛泽东发言:“觉得普通知识要紧,现在
号称有专门学问的人,他的学问,还只算得普通或还不及。自身决定三十以
内只求普通知识,因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想设
法补足。”②这一年毛泽东二十八岁,“三十以内”,还有两年。毛泽东还说:
“两年中求学方面,拟从译本及报志了解世界学术思想的大概。惟做事则不
能兼读书,去年下半年,竟完全牺牲了(这是最痛苦的牺牲)。以后想办到
每天看一点钟书,一点钟报。”③
这段话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当毛泽东明确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
科学和这条革命道路的时候,同时强调了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必要。他
并不以学生时代对自然科学不甚感兴趣为正确或无所谓,相反,他要设法补
足由于这种偏颇而造成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现在我们不能详知,那两年中
他在多大程度上挤出了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时间。看来,紧张繁重的革
命工作,首先是建党工作,使他不得不在读书方面继续作出“最痛苦的牺牲”。
但是我们知道,终其一身毛泽东都注意尽可能挤出时间,从书籍报志中了解
一点世界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大概”。延安时期如此,①北京时期如此,直
到逝世前几年,眼力很差了,他还收藏和阅读一些特地印成大字的自然科学
书刊。②
① 见斯诺《两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 年版,第121 页。
② 《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2 号)。《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32 页。
③ 同上书,第 33 页。
① 延安时期毛泽东搜集的藏书中有不少自然科学书籍,如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
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奉斯《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物理世界的本质》等。1949 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开会前,毛泽东邀请商务的创始人张元济等同游天坛,曾向张说:他读过商
务出的《科学大纲》,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② 如达尔文的《物种原始》,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动物学杂志》,《化石》杂志,《自然从一九二一年这一段话,联想到一九四一年的另一段话。那是毛泽东一
月三十一日写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岸英、岸青的信中的话:“惟有一事
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
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
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
处无穷。”①这里讲了政治和科学的关系——谈政治要以学科学为基础;又讲
了学科学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先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然后再
学社会科学。撇开这段话可能针对的具体背景不谈,我认为,就一般意义而
言,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最先成为科学的是自然科
学,然后社会科学才成为科学。对社会的研究早就有了,上升为科学,从总
体说,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发端。先成为科学的自然科学,对于社会科学
之发展成为科学,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人们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要大致地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这种历史和逻
辑的统一、“精神古生物学”和“精神胚胎学”②的统一,合乎系统发育和个
体发育统一的规律。所以,对于年纪尚轻的人,有意识地按照这个规律来指
导他们的学习,是很有益处的。当然,这是我对毛泽东这一主张的一种体会。
他如何形成这一主张,信中没有细说理由。一个可以想见的显著理由,就是
系统地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果年轻时没有获得或抓住机会,成年后便
很难有时间和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许多人一样,是过来人。所以,
他谆谆告诫年纪尚轻的人,要抓住机会潜心“多习自然科学”,频频督促我
们的干部,要以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包括“学一点自然科学”。
进化论与救亡图存
毛泽东向斯诺列举年轻时代给他以深刻印象的西方著作时,提到一本自
然科学书,就是达尔文的《物种原始》。
严复译出赫胥黎宣传达尔文学说的著作《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
理学》),于一八九八年出版,在中国知识界立即掀起巨大的波澜。被帝国
主义“虎视鹰瞵”,即将遭到”瓜分豆剖”的中国(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兴
中会宣言》中语),先觉者欲奋起救亡图存,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找到了警醒和激励国人的思想武器。所以,进化
论在当时的中国,与其说是作为一种自然科学学说,毋宁说是作为一种社会
学说,引起人们的注意,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问题,
人们常常批评用生物进化学说来解释社会现象是社会达尔丈主义。我当然不
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科学的。但是,像进化论这样重大的自然科学思想成
果,不能不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不是说过吗?“达尔文的著
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
①我认为,进化论对人们世界观、历史观的影响,是汇合为“从自然科学奔向
辩证法》杂志等。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16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21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 127 页。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②中的一股潮流。
毛泽东也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进化论的。他曾经说过,为了抵御帝同
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
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
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
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阵下来,宣告破产了”。
③这失败,不是作为自然科学学说的生物进化论的失败,这个生物学学说被事
实证明为真理,是不败的;这失败,是朴素的进化论历史观的失败,由此导
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它以包括进化论在内的重大成就为其自然科
学依据)在中国的传播和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前,关于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的所有译作中,《天演
论》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毛泽东无疑读过这部书。至于《物种原始》,是不
是在他向斯诺所说的年份读过,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多说几句话。按斯诺的
记述,那是毛泽东一九一二年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的时候读到的。
但是,《物种原始》的第一个完全的中译本,马君武的译本,是一九二○年
才出版的。一九二○年十月毛泽东起草文化书社第一次营业报告,记载了临
时营业一个多月销售出去的书刊清单,其中有《达尔文物种原始》,计售出
十份。这个时期毛泽东读到《物种原始》的全译本,是可能的,在这之前不
可能读到。不过马君武译这部书,经过多年努力,在一九○一年出版了《达
尔文物竞篇》(即《物种原始》第三章),一九○二年出版了《达尔文天择
篇》(即《物种原始》第四章),一九○四年出版了达尔文《物种原始第一
卷》(即前五章,全书共十五章),这些部分篇章的单行本虽然传播不广,
毛泽东读到过是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误记的可能性。按斯诺的记述,毛泽
东这一年读的书中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斯·穆勒的一
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孟德斯
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除卢梭的著作外,这里列举的都是严译名著。
其中“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是《穆勒名学》(论理学、逻辑)的
误记;“斯宾塞的《逻辑》”是《群学肄言》的误记。由此推测,“达尔文
的《物种原始》”,也可能是严译赫胥黎《天演论》的误记。
毛泽东晚年还提到过达尔文、赫胥黎和《天演论》。
一九七○年,他在一个批示中写道:“《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请找一
本给我。《天演论》前半是唯物的,后半是唯心的。”这两本书都是赫胥黎
写的。他对《天演论》的这个评价。显然是依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常说的观
点:旧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
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不能贯彻唯物主义了。
一九七四年英国前首相希思来中国访问,会见毛泽东时,送给毛泽东一
张达尔文的照片(有达尔文的签名和达尔文自己写的话:“这是我的确十分
喜欢的一张照片,同我的其他照片比,我最喜欢这一张”),还有达尔文《人
类原始及类择》的第一版,是达尔文的后人提供的。
毛泽东说:达尔文,世界上很多人骂他。
希思说:但我听说,主席很钦佩达尔文的著作。
② 《列宁全集》第 20 卷,第189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1451 页。毛泽东点头,说:嗯!我读过他的书。帮他辩护的,叫Hux1ey(赫胥黎)。
希思点头,说:他是十分杰出的科学家。
毛泽东说:他自称是达尔文的咬狗。
这里说的是赫胥黎为捍卫达尔文学说,同攻击达尔文学说的人激烈辩论
的故事。
毛泽东钦佩达尔文的著作为世人所知,不仅是由于斯诺那本书的传播。
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和谈话中,多次提到达尔文和进化论。其中最重要的一
次,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在这个讲话的论述“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节里、他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
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
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
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
历艰苦的斗争。”①
遗传学与百家争鸣
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方针,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其中一个重
要方面,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哥白尼日心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
经历、是过去时代的历史教训;遗传学的经历,则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教
训。这个历史教训,发生在苏联,也发生在中国。
大家知道,李森科发动的、在一九四八年全苏农业科学院会议上达到高
潮的对遗传学中摩尔根学派的粗暴批判,是苏联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一系
列批判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一起。那次会后不久,这个批判随着报刊上的
介绍和苏联专家来华讲学而在我国传开。我国有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广
泛组织了对李森科报告的学习,并在某种程度上仿效苏联的做法,用行政手
段和政治压力取缔了摩尔根学派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工作。这种不正常情况,
在苏联,在我国,都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以后才逐步得到纠正。
在这期间,毛泽东曾三度注意到遗传学的问题。
第一次是一九五○年。
当时,有一些人向中央反映,一所大学由于仿效苏联做法粗暴对待摩尔
根学派学者,引起党和自然科学家关系的紧张。这所大学的领导人得知后,
给刘少奇写了一个报告,为自己申辩。七月十五日,刘少奇将这个报告送毛、
周、朱及中宣部和教育部领导人传阅。七月十六日毛泽东批道:“这个报告
里所表现的作风是不健全的”,这位同志“思想中似有很大毛病”。同一天
毛泽东还批阅了反映同一问题的另一份材料,指出必须彻查这个学校的领
导,“并作适当的处理”。查处的结果,解除了这位同志在大学的领导职务,
先在会议上后来又在报纸上批评了他对待知识分子和对待科学问题的简单粗
暴的做法。
这是党中央纠正这方面错误的开端,虽然仅仅是范围和程度很有限的开
端,但毕竟是有了开端。后来陆定一在阐述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由来时,曾
提到这次批评。
第二次是一九五六年,即在提出“十大关系”和“双百方针”的时候。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784 页。毛泽东与自然科学这里先讲一点背景。从一九五二年底开始,苏联科学刊物上陆续发表了
一些对李森科某些学术观点表示不同意见的批评文章。这种情况的出现,同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的发表是有关系的。因为这篇文章
批评了苏联学术界某些权威的“军阀式统治制度”、指出“没有不同意见的
争论,没有批评的自由,任何科学都不可能发展,不可能有成就”①,从而引
起了苏联学术界气氛的若干变化。斯大林逝世后,苏共党的报刊进一步批评
了李森科企图压制学术争论的错误行为,还陆续揭露了李森科学问作风的一
些事件。苏共二十大后不久,李森科辞去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中国的刊物
和报纸,对这些作了介绍和报道。毛泽东显然注意到了遗传学领域的这些动
向。
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看到一份材料,是东欧一位党的负责干部的谈
话纪录,谈他们国内遗传学家对强制推行李森科学派观点的反映。四月十八
日,毛泽东在这份谈话记录上给当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张际春写了几句话:
“此件值得注意,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时,邀请科学院及其他
有关机关负责同志参加。陆定一同志回来,请将此件给他一阅。”
一个星期以后,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十
大关系”。在讲“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时候,他强调对外国的东西必须有
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对苏联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并说:
“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学习苏联李森科那一套,
就被举出作为盲目学习人家短处的一个例子。
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他还说: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
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五月二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
议上作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在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代表人物发言之后,
毛泽东再一次讲话,正式宣布: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
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他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
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
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在说
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再举了自然科学方面“像李森科这样的问题”作例子。
在毛泽东这些讲话和他给中宣部领导同志那封信的推动下,经中宣部建
议,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这年八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这是百
家争鸣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认真贯彻执行这个方针,系统地纠正过去的错误
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很大、很好的学术座谈会。它同全苏农业科学院一九四八
年八月会议形成鲜明的对比。①
第三次是一九五七年春天。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讲话作过之后不久,毛泽东
读到遗传学家李汝棋教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从遗传学谈百家争
鸣》。这是李汝棋参加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后,谈会议收获和自己意见的一篇
①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521 页。
① 1948 年的会议,苏联出版了逐字记录,中译本由财经出版社于1955 年出版,1956 年青岛会议的发言记
录,1957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1986 年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出版,书名为《百家争鸣——发展科
学的必由之路》。关心这方面历史的读者,如果对比着读这两本书,会感到很有趣味和引人深思的。文章。四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此篇有用,请在《人民日报》
上转载。”他还亲自代《人民日报》拟了一个按语:“本报编者按:这篇文
章载在四月二十九日的《光明日报》,我们将原题改为副题,替作者换了一
个肯定的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
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
来。”②
“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毛泽东替作者换上的题目。这个简
明而精辟的论断,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对百家争鸣方针的深刻阐
述。
关于机床设计发展战略的讨论
毛泽东比较爱看(光明日报),因为这张报比较注意登理论文章,能给
他较多的关于学术思想的信息,包括有关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信息。
除了前述的要求《人民日报》转载《光明日报》上李汝棋文章的事例以
外,还有一个事例,就是要求《红旗》杂志转载《光明日报》上关于机床设
计的文章。
一九六○年八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自然辩证法座谈会。提交
会议的文章中,有一批是结合当时技术革新的发展而研究和写出的。“蚂蚁
啃骨头”(小机床加工大工件),“积木式机床”,是当时引人注目的技术
革新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些教师就这个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写了《从
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文,在会上已引起注
意。会后,此文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
请《红旗》杂志加以转载,并代《红旗》杂志编辑部给作者写了下面这封信。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床及
自动化专业分总支委员会同志们:
看了你们在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非
常高兴,我们已将此文在本杂志上转载。只恨文章太简略,对六条结论使人
读后有几条还不甚明了。你们是否可以再写一篇较长的文章,例如一万五千
字到二万字,详细地解释这六条结论呢?对于车、铣、磨、刨、钻各类机床
的特点,也希望分别加以分析。我们很喜欢读你们的这类文章。你们对机械
运动的矛盾的论述,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我们还想懂得多一些,如果你
们能满足我们的(也是一般人的)要求,则不胜感谢之至。
信未原署“毛泽东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后来改署为“红旗杂
志编辑部一九六○年十二月六日”。
这封信当然给作者们很大鼓励。他们原来的文章,转载在《红旗》一九
六○年第二十四期上。他们按照信的要求写出的第二篇文章《再论机床内部
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机床的“积木化”问题》,《红旗》在一九六一年第九—
—十期上予以发表,还加了一个按语。按语说了前面那封信的要求,说了这
篇文章的论点还可以讨论,还有不同意见,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表
示希望:“如果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科学研究机关,每一个生产单位,都能
用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矛盾的方法,抓住他们自己业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矛盾,用一定的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同志,
从一九五八年十月开始,到这篇文章的写成,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进
行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那就可以预期,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将获
得愈来愈多的成果,将出现更加繁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半年以后,在(红旗)一九六一年第二十四期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机床
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综述,介绍了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这两篇文章和当时的讨论,有些关于矛盾的分析和议论,从哲学方法上
说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是不是有搬弄概念的缺点?),但是主要的、实质的
东西,是对机床发展方向的分析和预测。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文章所作的
预测的科学性到底怎样,这是应该由机械学家们来判断的事情。最近有同志
写文章,认为那两篇文章是我国从宏观上从综合上讨论技术发展战略问题的
较早的文献,而这类研究正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的。我觉得这个评论是有见
地的。
毛泽东说,他“很喜欢读这类文章”,“还想懂得多一点”。这说明他
对哲学研究同技术研究的结合。对技术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的探讨,表现了很
大的兴趣和关注。
坂田文章和《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的复刊
毛泽东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这件事,我知道以后,是很高
兴的。因为于光远创办和主持这个杂志,我是参与其事了的。
一九五六年制定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十二年规划的时候,大家建议在哲
学研究所设立自然辩证法组,并创办一个通讯性质的杂志。这两条建议当年
都付诸实施了,于光远兼任这个研究组的组长,《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
志(季刊)即由这个组负责编辑。创刊号上刊载的就是自然辩证法研究规划
草案及其所列项目的二十几份说明书。杂志办到一九六○年年中停刊。当时
整顿刊物,说哲学研究所应集中力量办好《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
通讯》的任务由《哲学研究》承担就行了。事实上《哲学研究》不可能完全
承担,于是《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于一九六三年秋天复刊。
这个杂志发行量不大,开头不过二千份,后来也不过一万份。读者圈大
致限于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和一些对自然辩证法有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哲学界
多数人都不大注意。然而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我们最先是一九六三
年底知道的。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央科学小组的聂荣臻、张劲夫、韩光、于
光远、范长江等同志到颐年堂向毛泽东汇报新的科学技术十年规划。谈话中,
毛泽东问起这个杂志,说:有一本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中间停了
很久,现在复刊了,复刊了就好。现在第二期已经出了。这个刊物哪里出的?
于光远向毛泽东说明了情况,回来告诉了我们。停刊前的《自然辩证法
研究通讯》,哪些内容引起毛泽东注意,不得而知。复刊后引起他注意的有
哪些,很快我们就得到了信息。①
一九六四年八月十八日,在北戴河,我参加了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工作者
的谈话。这次毛泽东又讲到这个杂志,特别讲到杂志复刊第一期上刊登的、
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转译过来的日本学者坂田昌一的《基本粒子的新概
念》这篇文章,赞赏坂田关于“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根据我当时整理的谈话记录,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
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青。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
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
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
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
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捶,日
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
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
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
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听了些说法。看了些文章,很欣
赏《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上坂田昌一的文章。以前没有看过这样
的文章。他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引了列宁的话。①
八月二十四日,在北京,毛泽东又找于光远、周培源到中南海他的卧室,
谈坂田文章,并且比较系统地谈了他对自然界辩证法的一些见解。关于这次
谈话的情况,于光远作过一番描绘:
“到了颐年堂,毛泽东身旁的工作人员就把周培源和我领到了卧室。毛
泽东正靠在床上,第一句话是不无歉意地作了一句解释:‘我习惯在床上工
作’。我就说:‘主席找我们来大概是谈板田文章的事吧?’他说:‘对了,
就是这个事。’于是我们就坐在离床不远的两把椅子上。坐定之后秘书沏了
两杯茶就走了,整个谈话时间都没有进来。谈话时房间里只有三个人,安静
极了。于是,毛泽东就长篇大论他说起来。一开头他说:‘今天我找你们就
是想研究一下坂田的文章。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
他这么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毛泽东讲:‘世界是无限的。世
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从大的方面看来是无限的、从
小的方面看来也是无限的。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以分,电子也可以
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要不然物理学这门科学不
会发展了。如果我们的认识是有穷尽的,我们已经把一切都认识到了,还要
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毛泽东又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
没有。双十条第一个十条前面那一段是我写的。我讲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
物质。我还讲了,哲学一次不要讲得太长,最多一小时就够了。多讲,越讲
越糊涂。我还说,哲学要从讲堂书斋里解放出来。’毛泽东还说:‘认识总
是发展的。有了大望远镜,我们看到的星球就更加多了。??如果说对太阳
① 准确地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说的原话是:“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
坂田引用的就是这句话(《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262 页)。此外,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在黑
格尔“有限性中包含着无限性”这些话旁边,还批了这样的话:“应用于原子和电子的关系。总之就是物
质的深远的无限性??”(《哲学笔记》第114—115 页)。恩格斯1867 年6 月16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早
就指出过:分子、原子不是“可分性的极限”,而是”分割的无穷系列”中的各个关节点,它们”并不结
束这个系列,而是规定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第309 页)。可见,物质的无限可分
性,物质分割的无穷系列、物质的不可穷尽性,物质的深远的无限性,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搞不十分清楚,那么从太阳到地球中间的一大块地方现在也还搞不清
楚。现在有了人造卫星,在这方面的认识就渐渐多起来了。’在毛泽东讲到
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插进去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望远镜、人造卫
星等等概括为认识工具?’毛泽东回答说:‘你说的那个认识工具的概念,
有点道理。认识工具当中要包括撅头、机器等等。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我
们用锨头、机器等等改造世界,认识就深入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长。镢
头是手臂的延长,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身体五官都可以延长。’我接着问:
‘哲学书里通常以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但在实际生活中,认识的主体不只
是一个一个的人,而常常是一个集体,如我们的党就是一个认识的主体。这
个看法行不行?’毛泽东回答说:‘阶级就是一个认识的主体。最初工人阶
级是一个自在的阶级,那时它对资本主义没有认识。以后就从自在的阶级发
展到自为的阶级。这时,对资本主义就有了认识。这就是以阶级为主体的认
识的发展。’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后,他从天讲到地,从他讲到生物,从生
物讲到人,就关于自然发展史的轮廓发表了一些想法,根本的思想是‘一切
个别的、特殊的东西都有它的产生、发展与死亡’。‘每一个人都要死,因
为他是产生出来的。人必有死,张二是人张三必死。人类也是产生出来的,
因此人类也会灭亡。地球是产生出来的,地球也会灭亡。不过我说的人类灭
亡和基督教讲的世界末日不一样。我们说人类灭亡,是指有比人类更进步的
东西来代替人类,是生物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我说马克思主义也有它的发生
发展和灭亡。这好象是怪话,但既然马克思主义说一切产生的东西都有它自
己的灭亡,难道这话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灵?说它不会灭亡是形而上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灭亡是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高的东四代替它。’
“话题又转到物理学的新发现上来。毛泽东说:‘什么东西都是既守恒
又不守恒。本来说宇宙守恒,后来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说它
不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是不是也这样?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
变、不变,又变、又不变,组成了宇宙。既守恒、又不守恒,这就是既平衡
又不平衡,也还有平衡完全破裂的情形。??世界上一切都在变,物理学也
在变。牛顿力学也在变。世界上从原来没有牛顿力学到有牛顿力学,以后又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这本身就是辩证法。’”①
当时,正在举行北京科学讨论会,坂田昌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团长参加
了会议。八月二十三日,毛泽东接见与会的各国科学家时,同坂田握手,并
说自己读过他的文章。这引起坂田的惊讶和喜悦。后来游颐和园,坂田向于
光远询问,于光远向坂田说明了毛泽东从哪里读到坂田的哪篇文章,告诉他
毛泽东非常重视他引用列宁关于电子不可穷尽的论述,非常重视他关于“基
本”粒子可分的见解,还告诉他,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上就说过
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
质子又有反质于,中子又有反中子??。(那时我们还不知道毛泽东在一九
五五年一月就同钱三强谈过”质子、中子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问题,表示
过“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你们
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的意见。)坂田很感兴趣,说:可惜他原来
不知道毛泽东一九五七年讲过这些意见。如果早知道,他的文章一定会引用
的。坂田回国以后。多次写文章讲到毛泽东的这一见解。
① 于光远《毛泽东和自然辩证法》。《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361—363 页。因为毛泽东对坂田文章这样重视,坂田又说过他那篇文章苏联译得不甚
准确,我们找人从日文重新译出这篇文章,题目按原文恢复为《关于新基本
粒子观的对话》。听说毛泽东对人说过,这样的文章,专门名词、专门知识
一般读者不懂,应该作些注释。我们又组织人作了一批注释。根据毛泽东几
次谈话的精神,我们替《红旗》编辑部起草了一个较长的按语,连同译文、
注释一起,在《红旗》杂志一九六五年第六期发表。随后在科学界和哲学界
进行了一系列讨论,《红旗》一九六五年第九期还发表了一个讨论专辑。
这些活动,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起了较好的影响。因为它着眼于
引导,要求把哲学的探讨同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离开这种
具体研究去谈玄。
当时我国有一群理论物理学家,致力于基本粒子的研究。毛泽东强调的
“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本是从物理学家那里来的,反过来又影响这群物
理学家去认真探索“基本粒子”以下层次的粒子。他们把这种粒子称为层子,
建立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这些成果在当时是
站在前沿的工作。在这前后,两方物理学家发展了关于基本粒子重粒子结构
的“夸克”学说。“夸克”大致相当于“层子”。从那时以来,这方面研究
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基本”粒子有更深层次的结构,在物理学界已得到
公认。
杨振宁、李政道、格拉肖、“毛粒子”
毛泽东同于光远、周培源谈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音杨振宁、李政道,
后来,他有机会同杨、李本人讨论了粒子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恒不守恒的问
题。
七十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打开了,杨、李等许多海外华裔学考纷纷回国
探亲、访问。
一九七三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接见了来访的杨振宁,陪同杨来见毛泽东
的是周培源。杨在海外报刊上多次谈到毛同他这次谈话的情况和内容。
毛泽东在谈话中间到哥本哈根学派现在怎么样了,又问到光量子能不能
分?杨答: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毛表示,他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了,那么一万年后,科学家于什么?又
问现在坂田怎么样了?周说坂田在一九七○年去世了。毛又说到公孙龙和惠
施,说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白马非马”,“等等。杨说:在国际
上,对基本粒子可分,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基本粒子有构造,但观察不到;
一种认为能观察到,不过现在还没有看到。
周把话题引到杨、李提出的字称不守恒的原理。杨说:字称守恒,简单
他说,就是左右对称。在原子核里头,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下,字
称是守恒的,但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字称不守恒。毛问:宇称守恒又不守恒,
是吗?并说自己是搞政治的,不懂科学,称赞杨对世界是有贡献的。还两次
讲到不要讲什么“万寿无疆”的话,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一九七四年五月三日毛泽东又接见了来访的李政道。关于这次谈话的内
容,李在《大自然探索》(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过回忆文章。
毛泽东请李讲讲李的那个发明创造。李说:我们没有什么发明,就是通过实验得出结果,通过结果求得了解,又想能不能另外做一些新的实验来校
正原来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又修改想法,反复不断地进行。从实验开始,引
出理论,进行解释和猜想,又进行实验。陪同接见的朱光亚说:你讲讲关于
字称不守恒的发现吧。李说:那就是,宇宙是不是绝对对称?比如,有正电
子、负电子,正质子、负质子等等。但后来理论就脱离了实践,说宇宙一切
都是绝对对称的。一九五六年我和杨振宁看到一些新的实验很难解释,就问
那时的理论是不是有根据,发现很多没有根据。我们做实验。发现从前的绝
对猜想是错误的。很多事实表明,正负、左右是不对称的。
毛说:我这的肩膀就是这(右)边高,这边低。我的眼睛这边(左)好,
这边差。
李说:常常说,人有不大对称的。有时期宇宙,比如从人开始,是不对
你的。比如,心是在左边。
毛说:心是左的,胃是向右的,从胃到小肠是向右的。
李说:但是心不对称,不等于自然界都不对称,大多数是对称的,人的
心在右边的也有,不过人数很少,大约占一百万分之一。但是现象不对称,
不等于基本原理不对称。
毛问:平衡跟对称是一个意思吗?李用铅笔作了演示。毛又讲到宇宙,
空间,时间,是运动的,是无限的。构成宇宙的是微观世界了。难道微观世
界是有限的吗?我在这里想,可能也是无限的。
李说:我们追求科学真理是无穷的。我们说,原子构造是无限的,一时
看到的有限。朱说:但是一个时候叫了“基本粒子”。李说:是粒子,但不
是基本。这倒不是我们叫出来的,在我们以前,有人就叫作是“基本粒子”。
我们认为错误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了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基本
粒子”完全不基本。
毛说:希腊人说,那个原子是基本,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分得一塌糊涂。
现在好多问题闹不清楚,比如:光学,太阳发出来的光,它的结构怎么样呢?
李说:我们觉得是电磁场的波动。
毛问:内部结构呢?
李说:我们知道光子走的时候,是正电子和负电子偶的结合,然后下面
是正介子和负介子偶的结合,再下面又是正介子和负介子偶的结合。大概是
这样一个结构,也是复杂的。
毛又问:电子呢?李作了解释。毛再问:外围电子呢?李又作了解释。
毛又讲到牛顿的宇宙力学要用一个外面的力来推动宇宙,第一次推动,
以后就自己动了。讲到第一个提出宇宙演化的是德国的康德,他的学说叫星
云说。后来法国的拉普拉斯发展了。讲到英国的培根、达尔文、莱伊尔都是
了不起的学者,莱伊尔是搞地质学的。达尔文是搞生物学的。
有趣的是,毛还讲到英国汤姆生编著的《科学大纲》,讲到自己年轻时
读过那本书。第二天在飞机场,李政道收到毛让人给他送来的一本一九二二
年版的《科学大纲》,作为送别的礼物。
同这样两位有伟大贡献的理论物理学家畅谈这门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
在以“毛泽东与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叙述中,这件事是值得一记的。还有一
件值得一记的事情是,毛泽东逝世后,一九七七年在夏威夷开第七届粒子物
理学讨论会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说了这样一段话:
“有好多次,科学家都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却又发现还有更深更简单的结构。格局总是这样:建议把一种实体看
成是基本的,然后就观察到这种实体还有许多不同的变种,于是就出现了一
种猜测的分类法,最后终于认识到,这种实体只是由更为基本的部分组成的
复合体。
“这样,定比和倍比定律以及气体的行为向人们证明了原子的存在,接
着就确定了四十多种类型的原子,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并成功地预言了许多
当时未知的元素。后来,卢瑟福证明了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又过
了二十五年,有关原子结合的动力学也搞清楚了。
“不久,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原子核。实际上,就是相同
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的质量和放射性质也还可稍不相同。原子量和原子序
数的有规律的行为导致了一个过于简单的理论,就是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
和电子组成的。只是随着中子的发现和同位素的引入,一个恰当的原子核结
构的图像才出现了。
“很快,又发现了上百种的强子,它们和质子及中子一样,同样可称为
是基本的,而‘八重法’的近似有效则提供了强子有结构的线索。我们被引
导到带色的夸克和量子色动力学,把它们作为强子结构理论的一个组成部
分。
“今天,所剩下的真正的基本粒子的候选者只有夸克和轻子了。但是,
实验已经揭示存在五种不同夸克和五种不同的轻子,或许将来还会发现更
多。我们究竟还要找到多少种夸克和轻子,才能看到有规律性存在的信号,
才能察觉还没有想到的更深结构的线索呢?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
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
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
(Maons),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这个建议并不是对粒子命名的一个具体建议,这个建议表示了一个科学
家对一个哲学家的深刻见解的敬意。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作为革命领导人和国家建设的领导人,毛泽东也多次强调过自然科学在
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过为了建设必须学习自然科学。
一九四○年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是发起
人之一,在成立会上发表了讲话。“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
和改造自然”。①这些名言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提出来的。一九四二年在《经济
问题与财政问题》这本书中,毛泽东把聚集在边区的科学技术人员,称为“建
立工业的指导力量”。②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
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个熟习的东西正在
强迫我们去做。”③这里面就包含要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
① 见 1940 年3 月15 日《新中华报》。
② 《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 1948 年版,第815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第1417—1418 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毛泽东一再号召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
国家。④强调学习苏联,有当时的历史背景,照搬苏联经验,有严重的消极方
面。但是,把学习科学技术的任务同学习马列理论的任务相并列,反映了形
势的发展和认识的前进,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一九五五年全国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
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
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
期。”他说:“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
一句后,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
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
一九五六年党中央专门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讲话,号召全党
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
平而奋斗。①
在党的八大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重要论点:
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作很大的努力。现在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
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科学委员会了。胡耀邦纪
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讲话中,特别引用了毛泽东这个论点。
一九五八年初,毛泽东要求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
上来,并且说:“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过去我
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
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
他关心和支持中国“两弹一星”的研究,关心和支持中国石油的勘探,
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宝库的发掘,用诗意的浪漫,想象着纸船明烛送瘟神,巫
山高峡出平湖??
他也深感自己需要学习发展生产力的自然科学知识。一九六二年,他在
七千人大会上说过:“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
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
还是懂得不多。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
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还要懂得农业内部的各个分业部门,例如粮、
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等;还有畜牧业,还有林
业。我是相信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学著作里,主张农、林、
牧三结合。我认为必须要有这种三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所有这些农业
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劝同志们,在工作之暇,认真研究一下,我也还想研究
一点。但足到现时止,在这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
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①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聂荣臻等同志向毛泽东汇报新的十年科学技术规划
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两段极重要的话: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
④ 见《新华月报》1953 年3 月号。
① 参见《新华半月刊》1956 年第4 号。
①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
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
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
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
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
历数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我们看到,毛泽东在解放后强调自然科学和技
术的重要性的时候,都是他把注意力比较地着重放在经济建设上的时候。如
果一直按这样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当会另有一番
气象。可惜的是毛泽东未能贯彻始终地坚持这些正确思想。相反,在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却反而越来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在大抓
所谓阶级斗争的时候,这些重视自然科学的思想就被冲淡了,搁置了。这种
情况虽有起伏,总的趋势是越演越烈,直至演变为十年“文化大革命”,严
重地损害了经济建设,也严重地损害了科学发展。这是历史的悲剧。现在党
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因而也就把科学发展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只有在这时,毛泽东重视自
然科学的那些正确思想,才能恢复它的原貌并获得新的发展。
附 记
为了说明毛泽东强调的“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在这里还想说几句。
一九六五年讨论坂田文章的时候,我写了一篇《谈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说了这样的意见:
“《庄子·天下篇》记载的‘辩者’关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的说法,是以朴素的形式,从量这一个侧面,说出了物质的无限可分
性这个光辉的思想。但是,如果不限于抽象的量的侧面的考察,而深入到具
体的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那么,这个说法就不能充分说明‘物质的深远的
无限性’了。
“‘半’,是个量的概念,‘一’分为两’半’,事物在质上并没有发
生变化,只是在量上小了一半。
“量的分割,到一定的阶段,引起质的变化。
“且不说捶失去一定的长度,就丧失了棰之为棰的性质。当物质的分割
达到分子时,就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进一步‘分’,就使分子分解为组成
它的各种原子。原子不是半个分子,而是同分子在质上不同的东西。
“原子进一步‘分’,就分解为电子和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都不是半
个原子,而是同原子在质上不同的东西。
“如此类推。
“物质的无限可分,并不是无限地、单调地重复某种特定的“分’的形
式。
“在物质分割的每一个新的关节点上,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去探究前所
未知的‘分’的新性质、新形式、新规律,使自然科学不断地有新的发展,
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要求于自然科学家的。唯物辩证法根本不容许把某种已
知的刻板的公式,强加于自然界、强加于自然科学。
“研究原子的‘分’的新性质、新形式、新规律,使经典物理学发展到量于物理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基本’粒子的‘分’,虽然现代物理学还没有把它研究得很清楚,
无疑却预示着将会出现崭新的性质、形式和规律,研究它们,将会把物理学
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现在有些同志怀疑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以为无限可
分说的是同样的“分”的形式的无限重复。现在,对“夸克”的研究的发展,
提出了”夸克幽闭”的假说,按照这种假说,单个的自由的“夸克”不可能
从幽闭它的空间中释放出来。有些同志据此认为,这就是“物质可分”的极
限。在我看来,第一,幽闭说还只是假说;第二,这个假说的提出本身,即
已显示出在这个关节点上的“分”,具有全新的、为过去所不了解的性质和
形式。这正好说明了物质的不可穷尽性和深远的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