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框架图:人教版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2:21

人教版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1)

(2011-05-23 15:47:21)转载 标签:

备课札记

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讲义之十二】

人教版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1)

一《童趣》

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须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                       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                                                

 【延伸拓展】   《学奕》

今夫奕之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海二人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①奕:古代一种围棋。②数:技艺。 ③奕秋:善奕者,名秋。④为:谓,说。

1、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  奕  秋  诲  二  人 

2、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用之善奕者也____________            ②惟奕秋之听____________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太丘与友期》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吴起守信》

       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 之食。故⑧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①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②人求 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④食⑨。起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⑩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宋濂)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故人来,方与之食                ②恐其自食其言也                  

5、翻译句子: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6、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对守信的理

 

三《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一)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平公曰:

“善哉!”。

    【注释】1炳烛:点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3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游于是乎此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A.恐已暮矣 (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肃过寻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 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  .(不超过五个字)

5.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四、《狼》中考比较阅读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9.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五《陋室铭》比较阅读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①,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茸,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②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③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④,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注释]①漉:漏下。②垣墙:筑围墙。③冥:静悄悄。④三五之夜:每月十五日夜晚。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      )    (4)以当南日(   

2.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鸟时来啄食      食不饱,力不足

  B.可容一人居        居无何

  C.可以调素琴        吴玠素服飞

  D.室始洞然          冥然兀坐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2)余稍为修茸,使不上漏。

译文:                         

4.根据要求填空。

    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         的手法。

 

5.对于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六.《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衣欲睡  (          )       ⑵相与于中庭   (          

无与为乐者(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9.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训练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6.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译文:     

8.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八《小石潭记》对比阅读训练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ònɡ  ):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   zhēnɡ  ):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第:只。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待其酒力醒

C. 潭西南而望    野芳发而幽香    D. 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

(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      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

(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悄怆幽邃  (            )     (2)斗折蛇行(           )

(3)乃记之而去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   

(5)以其境过清   (           )    (6)不可名状   (           )   

(7)伐竹取道(          )          (8)佁然不动(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两个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8、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9、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

12、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13、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14、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15、读了第2自然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7、理解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九《醉翁亭记》对比阅读训练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j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j掇:(duō)拾取,采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
、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5、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1)山间之四时也 (         )   (2)杂然而前陈者(           

(3)饮少辄醉 (          )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5)宴酣之乐(           )      (6)射者中,弈者胜(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来而不绝者   以为妙绝           B.中轩敞者为舱   射者中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无丝竹之乱耳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至于负者歌于途

7、选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行者休于树              B. 相与步于中庭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8、选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 杂然而前陈者

C. 而年又最高                  D. 起坐而喧哗者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乐亦无穷”在选文第2段中指何而言?)

 

11、选文在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

12、选文第二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写冬景的句子是:                  .

13、选文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_________、太守宴、_____  ____和_____ _____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1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分)

15、文中用                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                 

16、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18.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4分)

20、理解全文,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B.选文第二段使用了衬托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散中有整、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是本文句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