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什么意思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11:05
新华网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飞向太空的航程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约6940字,共两篇教学设计,还有一个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        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天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事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记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1、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光辉让我们重温了成功的自豪与喜悦,但是有位教授的话让我们感慨良深:“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谁?“付出了很多”到底又是付出了些什么呢?
  明确:“我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航天员……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写新闻。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送入太空,他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从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几千年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有谁想到,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地做着奉献,一起来看这则新闻。
  二、文学常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开头黑体字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时间精确到“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三、文本解读
  (一)根据新闻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导语:“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回顾一代代航天人尽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结语: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民族飞天梦
  (二)筛选信息
  1解读标题的双重含义
  明确: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导语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