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语句使用:专家称温州动车遭雷击致停为小概率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20:53

本报记者 张宇宜 孙燕 杨晓政 周勤

对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铁道部给出的初步事故原因是:前方动车遭到雷击,设备故障,导致后车追尾。

这样的理由显然难以让人信服。

动车没有防雷系统么?前车停下后,后车司机何以不知晓?动车还安全么?

在具体的事故原因出来之前,本报就此采访了几位专家。

雷击致停

其概率相当于打手机被雷劈

有可能是雷电超过避雷装置极限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说,铁路沿线都有避雷装置,“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动车是否遭遇雷击还有待最终调查,如果被雷击中属实,那么也可能是雷电超过了避雷系统的极限。避雷系统的接地线只能承受5欧姆,也就是说雷电不能超过5欧姆,超过就可能失效,还有一种滚雷,是往地上走的,会把接电线打断,让避雷装置失效。

动车被雷击中停止,是小概率事件

铁道部铁路科学研究院一位资深专家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的动车是全天候的,就是说除地震海啸外,日常的像雷电风雨之类的气象情况都在防范范围内。雷击导致动车自控系统自控停车,是小概率事件。

“理论上,雷雨天打手机也可能被雷击中,但这种事情极少!”

有电力专家推测,也可能是避雷系统不够完善

一位要求匿名的电力专家则表示,铁路沿线都装有避雷设施。除了不可抗拒的雷击导致设备故障,还有三种可能性:第一,从设计角度讲,有可能是避雷系统的密度不够。第二,从施工角度讲,有可能是避雷设施的接地网不合理。第三,从产品质量角度讲,有可能避雷装置的导线质量不合格。

前车停下,后车何以不知

专家的几种看法

看法一:有线信号控制系统出了问题

动车之间信号传达需要靠信号控制系统。

上海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孙章教授说,这套信号控制系统中首先有一个有线的系统,其次还有一个无线的车地通讯系统,目的是保证两列动车之间六七公里的安全距离,一旦小于这个安全距离,后车就停止,以此避免追尾。孙教授猜测,有线系统通过轨道电路运行。这起事故中,也许是轨道电路在雷击中受到了破坏。

看法二:后车司机有可能疲劳驾驶

不过,让孙章教授疑惑的是,有线信号系统即使受到破坏,按理说无线车地通讯系统马上会开启。为何事故还是发生了呢?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猜测,这可能与司机疲劳驾驶有关。

王梦恕指出,列车上有一套信号系统,用的是弱电,是避免事故的最后防线。只要障碍物在6公里以外,车上系统都显示为绿灯;一旦障碍物到前方4公里内,会有警告提示,车上系统显示黄灯;当前方障碍物只有两公里时,红灯亮起,提醒司机。“这套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地铁上也在运用。”一般长途车有两个司机,除了开车的司机,还有一个副班司机,副班司机发现系统提示后,应告知开车的司机,紧急刹车。

“现在他们没天没夜地开,有时候无法保证休息。”王梦恕称,以前铁路方面设有专门的司机公寓,司机要在规定时间内睡觉,吃饭。但随着铁路后勤系统的市场化,这些规定逐渐消失。“很多司机说休息不好。我们也反映过很多次,但是没人管。”

据中广网消息,驾驶D301次动车组的福州机务段动车司机潘一恒遇难,发生险情时他曾采取紧急制动措施。此次事故遇难之前,潘一恒安全驾驶动车238262公里,从事机车乘务工作18年,从未发生任何行车事故。对于许多人提出“问题出在调度”一说,王梦恕说,目前车辆的调度主要通过系统进行,调度系统在北京,只能看到这个车在哪个区间,那个车在哪个区间,精确的位置是看不出来的。动车之间的距离,主要还是靠司机来控制。

看法三:前车司机可能应对不力

前述铁道部铁路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认为,这起事故中,前车司机应急处理很有问题。

他表示,如果动力系统失灵,他应第一时间联系调度人员,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联系。退一万步讲,即便他没法联络上调度人员。他也可以跳下车往后跑500米放个响墩(这是一种黑色信号弹)。当后车从响墩上压过去时,会发出巨大响声,提醒后车立刻停止。这是一种相对老的办法,但当时情况下应该选择,动车以200公里的时速开过来,紧急制动的话应该需要六七百米,如果前车司机能够跑过去放个响墩的话,很可能损失不会这么大。

“所有铁路人都应深刻反思”

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高速列车在以20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突然冲出轨道,撞上3百吨重的混凝土桥梁,桥梁坍塌,压在了列车的最后两节车厢上,最终导致101人死亡,105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三天,所有此型号火车停驶,进行全面检测。重新运行后,最高时速由280公里降至160公里,随后,被认为是事故原因的此型号火车全部车轮被更换。死伤者共获得共计4300万马克赔偿。此事引发了德国全国性的讨论和反思。

而昨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发生“7·23”特别重大铁路事故的甬温线昨晚19点已具备开通条件。他继而表示,“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我们仍有信心”。

近年来,我国铁路重大事故不断:

2008年年初,胶济铁路客运专线,ZH-1标段安丘至昌邑段发生动车组列车撞人事故,18名施工铁路工人遇难。

2008年4月28日凌晨4时,同在胶济铁路客运专线,T195次客车与5034次客车在ZH-6标段-淄博段王村至周村东区间相撞。72人遇难,416人受伤。

2010年5月23日凌晨2时许,因连日降雨造成山体滑坡掩埋线路,由上海南开往桂林的K859次旅客列车,运行至江西省境内沪昆铁路余江至东乡间,发生脱线事故,19人遇难……

一连串血的教训,拷问着中国铁路发展的路径选择。

昨天,铁道部铁路科学研究院一位资深专家表示,事故的教训太深刻了,“尤其是作为我们铁路人来说,高铁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规模是不是太大了?整个系统能不能跟上这个速度?应该不应该慢下来?这次事故以后,所有铁路人都应该反思!”

上海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孙章教授说,通过“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铁道部门对于极端天气应加强认识,特别是动车沿线城市,铁路部门应与气象部门互通信息,提早预防。

“铁路部门在技术上应有所改进,设计多套应急保障方案,除了有线通信,还应有更多的无线通信方式,让安全有冗余度,确保万无一失,这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另外,根据各条线路的特点,要针对性地改进,比如甬台温这条沿海铁路,经常会碰上雷电、台风,针对这些天气进行改善。”

他说,从目前新闻报道上来看,后车司机遗体被发现时,手紧紧抓着紧急制动,很可能发现前车时只有几十米了,无论如何来不及了。

但也有业内人士怀疑,前车司机很可能没有收到来自后车的信号反馈,他以为通过动车信号系统,后车已经知道了前方的危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套动车信号系统就急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