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牌工艺厂:关于七情与五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4:57
现代人把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总结成了一种词,叫做欲望。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在一个仁字上,称五性为仁;不仁,就是欲。而欲这个字,通过几千年的“淬炼”,走到现在,仍然是遭人避之,是“干得,而说不得”的。实事上,“欲”为六欲:生、死、口、目、耳、鼻。是我们每天都要去关注和料理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否则,人将不人了。把眼、耳、鼻、舌、身、意称六欲,是一个意思。
  现实中,七情六欲是我们生活里最密不可分的伙伴,是来自个体的自然产生和发挥。关键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繁杂的生活中,没有理解和没有理智地去摆弄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自己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而不能拿到桌子上面去评个公理。这个就是把七情六欲放在了唯我的欲字的结果,也就是太强调了,太放大了,太投入了自我感受,同时,对于个体感受过多强调“占有”的成分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欲望和仁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七情与五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首先,来看看欲望的来源。人类原始的本能是满足眼、耳、鼻、舌、身的需要,先能够吃饱喝足,然后能够挡风遮雨,接下来繁衍接代,条件是只要大自然宽容和允许就可以了。等到居有定所、五谷丰登了,意也就随之出现了,这个也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了。于是,懂得了积累,懂得了扩大,最后是占有。也就开始了去粗取精、“去真取伪”、去小取大的满足心里。然后,发明了贪婪、忠诚、以及后来思想家的五性学说。这也是人类发展成为社会以后必须的要求,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这里,欲望和仁相遇了。表面上看,仁对欲望是制约的性质。实际上是规范了欲望的发展。这里的欲已经开始不正常了,已经超出了能够接受的范围,当然是指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的范围,个别特殊群体,强权的统治阶级不在这个范畴之列。
  而欲望的普遍发展,是在广大的人群开始明白了生存空间扩大了,“衣食无忧”可以自给自足的矛盾下发展起来了,目的是更好生存,结果是放大欲望。
  回到现实,我们在飞跃发展的空间里,看见的物质需求,远远超越了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担心被“生活抛弃”或者产生“失落感”的强迫思维,我们的七情,往往自己不能把持,被感染的程度及强,经受不了感官刺激,任意积累自己的满足感和自我超越感,慢慢开始模糊“五性”的概念,甚至“忘却”五性的范畴,开始自由的追求,特别个性的追求。结果是把一个好端端的、自然的、正常的、爱憎分明、堂堂正正、完完全全、平平静静的欲,“演变”成了“灰溜溜”、“蓬头垢面”、“邪恶丑陋”、“歇斯底里”、“糜烂腐朽”、“中饱私囊”、“自我膨胀”、“淫荡放肆”、“发泄欲望”、“色情”等等遭到鄙视的结果来。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悲哀吧。
  其实,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历史里,欲望也是存在的,否则那里有现代我们之说。就如母系社会,女性的性,虽然不是用来买卖,但的的确确是用来交易的,这种交易必须是“身强体壮”和足够的果实,否则本能繁衍的需要,绝对是完成不了的。当然,这个时候的性和我们现在的性,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特别是部落与部落之间,从敌视到联盟,再到通婚,最后统一,无处没有欲望发生的地方。而当时的个体人来说,对生命延续的欲望和对生命权的渴望占据了主导内容。除了强权阶层,大众的欲望基本上是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原始状态。但五性之说确开始广泛流行开来,并且成为一种信条;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特别是江湖)规矩。
  然而,欲望的伸缩性,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放大。有时候,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与五性的规范标准严重背离。这种病态表现,突出在以下社会问题当中。
  一、物质贪婪
  二、权力欲望
  三、性欲泛滥
  四、怨声载道
  五、依赖心理
  六、百无聊赖
  七、嫉妒恐惧
  八、无病呻吟
  九、盲目崇拜
  十、极端攀比
  十一、发泄快感
  这个时候的人类思维,往往不受自持力的控制,没有道德规范的制约,更没有法律意识,处于“纵欲”状态。有人把这时期形象的叫做“中魔期”和“高潮失控期”。问题的关键是,它的发作期是在病发开始以后,就停止不了,一直到“美梦破灭”和“天网恢恢”的结局,方才“恍然大悟”和“幡然悔悟”以及“捶胸顿足”。此时,五性的回归,成为一种无奈的企盼了。比如,因为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的人,大多是悔不当初,而谈其从前是怎么得仁、智、信来。实际上只是能够唤起一点同情而已。
  七情与五性在两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往往是矛盾重重,但实际上是相互制约的。七情一旦超出范围,五性肯定会拦设屏障,但只是在思想内涵的深出去触及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才可能发挥“强大”作用。诚然,五性的作用,是与整个社会规范,人文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民风、社会素养、道德伦理、文化素质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进步与科学,文明与发展的社会。人类前进的步伐走到了“精明”时代。按照理论上来说,人类文明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峰,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于文明的宽容,七情(欲望)也不失时机地同时开始了“扩容”。在上面所提到的十一个社会问题中,是在社会公开展现的表象反映,真正的根源性“病灶”,是我们这个时代整体缺乏和脱离了的“五性”教育。我们从来就不提倡“复古”,但传统美德、优良传统和古为今用,是什么时候和什么社会都不能少的。因为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五性”,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宝贵财富。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被历代王朝用来“治民”的工具,实际上是“仁义道德”四个字。从上到下就按照这个“规矩”形成“方元”,如此延续几千年的关键,是贯穿了以德服人,将仁变忍,逆来顺受。但现代人的思想根基,在摆脱了逆来顺受的基础上,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先人积累的思想财富,五性学说,就是这一笔财富的最宝贵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仁字。在我们这个世世代代推崇佛的国度,仁是首当其冲的思想理念,以仁推忍,是一种美德的表现,鲁迅先生的《药》就集中表现了这种迂腐的仁。但是,历史往往特别会开玩笑,恰恰是仁的国家,现在偏偏缺失了这个东西,人与人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开始了“防不胜防”,开始了“讲故事”,开始了“猜测”;最后,让人不得不仁了。而仁字所包含的其他意思,在现代社会里,更加是越来越少了;如义薄利重,见利忘义和薄情寡义,正在潜移默化地侵入我们的厚重文化里,包括一些“贪官污吏”,表面上看,好像是“意气用事”,甚至是“义气用事”,实质是“利气用事”。
  有人曾经这样表述妓女和骗子的,说妓女无情但有义,只要你付钱,结果肯定会让你“达到目的”;骗子有情但无义,用虚情假意蒙骗得手,便“逃之夭夭”背信弃义了。虽然之中存在义和情,但是,这样的情义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模糊结论;实际是完全的背离。然后,我们偏离了意识,不仁而仁了。

 

  欢迎您走进冬韵如歌的个人图书馆 --冬韵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