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霸ktv团购:悲歌叹杜甫(李白 柳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18:49
悲歌叹杜甫
编辑制作:林夕梦



悲歌叹杜甫
陆 波
平生不大喜欢杜甫。
不客气地说,杜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显得很委琐:长身瘦躯,缯衣麻鞋;薄唇细眼,愁眉苦脸,典型的一个认低服小的糟老头子!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地包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被人抢了木炭,然后一屁股蹲坐在泥巴地上只管不住地唉声叹气!
原以为自己不会喜欢杜甫的了,直到今年来到广东,有一阵子找工作很不顺心,脑海里突然冒处他的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恍惚之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就发现:古往今来,好的诗人很多,但是能够像杜甫这样勇于展现自身寒碜和人生不幸的诗人很少。就像开头,我之所以觉得杜甫的形象委琐气质不好,还不是因为他自己写的诗句留给我们形成一种写真般的参照。人人都有藏拙遮丑不肯服输显山露水冒充优裕的天性,最极端的是李白,就是愁也要愁出白发三千丈——再倒霉也要把豪情万丈的空架子搭起来!
这一认同便使我觉得杜甫很不一般了。
首先表现在他对朋友的态度上。
对李白来说,杜甫真可谓他的难得知己。自古文人相轻,同行都是仇敌,然而杜甫却在《春末怀李白》一诗中对李白称赞不已:“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人是鹤立鸡群,诗是无与匹敌,纵使你浪漫我现实,我沉郁你飘逸,好像判若云泥迥乎相异,但我就是打心底里佩服你,认定你了不起。不虚美,绝无恶意;不矫情,更不掩饰。对比一下当今文坛那些除了自己的产品对别人的作品根本不屑一顾的所谓作家文人,这份胸襟何人能及!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叛逆行动而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关河重隘,路途迢遥。天凉了,起风了,远在他乡的李白是否安然无恙了?一层一层的挂念终于激荡成《天末忆李白》中一个一个的文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眷眷之意,拳拳之情,即使过去了千百年,这种大男人真心流淌出来的柔性的吟哦,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涕泗滂沱,唏嘘咄咄!是的,李白的个性是金戈铁马急管繁弦,坦坦荡荡,大大咧咧,灵台高迈,纤尘无碍,尽管来时汹涌去时澎湃,但是一切都风过无影潮落无声;杜甫就不同了,举轻若重,举重若狂,儿女时长,波心时荡,一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难免断断续续,黏黏糊糊。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结交了李白,从而认同了李白,并且接纳了李白,尤其难得的是一直理解和怜惜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嗬,嗬嗬,一切真好都能感动得自己芳心可可,对不同门派的认识从不排斥非我!哪怕世人齐声喝倒彩,我心中自有是非标准在!谁说杜甫是个认低伏小的男人?谁说杜甫是条委琐不堪的汉子?也曾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般伟大和高岸呢!都说现在的文人没有朋友,也处不来朋友,只因为文人无行啊!像杜甫之于李白,是惺惺相惜惺惺,惟英雄能识英雄——真正的大师,一如参天大树,立足虽有分歧,高处却枝枝相依!
最不一般的,是杜甫对百姓的态度。
出身于“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杜甫,饱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荣辱,最终摆脱繁华一洗铅华,透过荣华富贵的帘幕,看到了弱势群体的灾难和民间百姓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固然惊心怵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尤其感人肺腑。完全可以这么说,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文人能够达到杜甫的高度!试听那“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面对善良百姓无以谋生的自然举措,我读出了杜老爷子悲天悯人的泪水盈盈;再看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自己偶得一餐温饱,都不忘喊一墙之隔的老农共饮------对人民苦难的切肤之痛和对百姓疾苦的贴心之情,触目所及,点点滴滴,莫不想化作雨露甘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人品?如云悲心,悲心如云哪!
也许有人会说,像杜老爷子这般自身难保的男人,面对百姓疾苦所发出的种种哀泣哭号,充其量不过开的是空头支票——错了!物质的捐赠那叫施舍,心灵的呼吁才叫崇高!不信,让我们睁眼一瞧,每当逢年过节,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在电视上对贫困户的作秀表演,就是典型的写照;自庐山会议后,彭德怀“我为人民鼓咙呼”的身影愈发显得缥缈!
皇皇几千年,中国农民在历代统治者的心目中,不外乎是作驱驰的牛马,供盘剥的猪狗,待宰割的鱼肉,任杀戮的蚁蚕。有谁在关心农民?有谁在关注农村?卑微如我等,生在农门,长在农村;跳出农门,忘了农村!
难得有杜老爷子的菩萨心肠,我的农村故乡!
不再见杜工部般的真情实意,我的农民兄弟!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呼啸,雪落无声——湖南真冷啊!大半生处于颠沛流离中的杜老爷子,因为贫穷和疾病,终于倒卧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窗外,天气阴沉沉地;窗内,空气冷浸浸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生潦倒落魄整个身世坎坷的绝代文人终于唱出了生命中哀哀无助的悲歌!杜甫,杜老爷子,这位参加进士考试因奸相李林甫捣鬼而落第的举人,这位目穷万劫、饱经沧桑的男人,这位五十来岁就贫病得无力支撑起自己瘦弱身躯的老人,这位宁肯苦身以利天下寒士的圣人,只好伏在枕头上哆哆嗦嗦地写下生命中最后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对处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最后一次表示深刻的关怀和痛彻的同情: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看啊!这鲜血是不是生活中的花团似锦?听啊!这声音是不是现实中的枪炮齐鸣?走投无路的永远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劳动人民!
下午,一位好心人给他送来两斤牛肉,一壶浊酒。已经饿了五天的杜老爷子拖起垂垂之躯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忍不住狼吞虎咽,一阵风卷残云之后,竟然活活地被撑死在床头!
“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我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位写出了“三吏”、“三别”等被后人称之为诗史般作品的了不起的诗圣,就这样走了,走得无声无息,走得可叹可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早已在颠沛流离中灰飞烟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于万念成空后更是令人嗟叹连连!瘦弱的人儿也曾奋发,卑微的生命也想昂扬,然而,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灿烂一次华美一场啊!
是夜,从长沙府到岳阳县,千里一线,华堂欢宴;明烛高照,香透珠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竟然成了谶语?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竟然应验得这么准确无误?
天不哭,人何辜!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不久前写的一首《集古人句》:“寂寞书斋里,艰难困苦时;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难道为了身后的那么一点名气,生前就必须饱受愁怀惨怛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做个好人,真的得不到半点好处?难怪几千年的宦海浮沉,无数人的得失荣枯,使得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在难得糊涂中精明得一点也不糊涂:只考虑生前荣辱,哪管它死后毁誉!结果,大家都在蛙角蝇头上争好处,人人皆于迎来送往中拼前途。文学殿堂,很难目睹书生寂寞的身影;科学险途,不再窥见男儿攀登的雄风!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民族还能有什么前途?
记住啊,记住——
最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
最大的失误是用人的失误!
人不悟,天何辜?
可怜杜老爷子的遗体在江面上漂流了整整四年,才有人出资为他收殓;
可叹杜老爷子的灵柩在他乡滞留了整整四十年,才由他的后人扶归家园!
“唐代诗人名杜甫,
能识百姓苦中苦;
写就千言和万语,
可怜人事竟何补?”
据说,这是后来的民间在评价杜甫。
——呜呼!
诗是生平未见书,
人疑遭遇最凄楚;
泪飞化作倾盆雨,
老陆悲歌叹杜甫!

李白与江油
佚名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文学家,他们逝世后,遗踪所在,往往留下了许多史胜古迹与故事传说。成都的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射洪的金华山读书台,宜宾的流杯池,绵阳的子云亭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迹;而老妪磨针,升庵妙对县官则是众人皆晓的故事传说了。这些名胜古迹和故事传说正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他们的追怀和纪念,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应当很好珍惜的。
在我国古代的诗人中,名胜古迹与故事传说的流播民间,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大概要首推李白了。清代学者王琦曾从古今地志、史传及各家著录中,搜集整理,计有“逸事三十三则”“遗迹七十则”“异闻十二则”“法书二十五则”“图画三十二则”“祠庙二十二则”,共一百九十四则,南起广西藤县,北到山西怀仁,东自海滨,西至岷峨,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可见李白遗迹之广和故事流传之多了。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统计,例如四川还有不少,未能收集在内。
关于李白的故事遗迹,有一部分今天已绝难考证,有的已飘渺近于神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人曹学〓在《万县西山太白祠堂记》中说:事在有无,语类不经,人心爱之,夸诩为真。树若曾倚,其色敷荣;泉若曾酌,其声清冷。一个诗人在民间留下这么多的故事遗迹,正是因为人民大众喜爱这个诗人,对于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觉也就产生了喜爱。仿佛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只要经过诗人的点缀,和诗人有过因缘,便都欣欣向荣,富有诗意一般。因而诗人游踪所至,便被当地的人标上他的姓名,刻上他的字号,借此以作纪念。甚至有的与诗人并不曾直接发生过关系(如广西的藤县,李白就未曾去过),但只要稍有线索可寻,人们便仍要加以想象描绘,好象真有其事一样。李白的故事和遗迹就是这样发生、增长,不断被人民群众丰富、夸张并美化、完善起来的。
杜甫曾说李白生前的处境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 (《梦李白二首》之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白居易也说他“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白坟》),对他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然而这位才华盖世而又身遭不幸的伟大诗人,无论生前死后,却深得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其遗迹留存之多,其故事留传之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李白是在江油出生前在四川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因此在他的故乡江油县和四川各地有不少关于李白的故事传说和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
李白的出生就伴随着优美的传说故事。在江油县有一个蛮婆渡,今名漫波渡。
相传李白的母亲经常到那里去浣纱。一次,当她把妙浸到水里时,便有一条活鲜鲜的鱼跃入她的竹篮内。她回家就烹食了这条鲜鱼,不久她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李白。(见《四川总志》)又传李白母亲生李白的时候,梦见天上的长庚星降入自己的怀中,因而李白出生后就取名为白,以太白作为字号。(见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长大后,曾在眉山象耳山读书,在那里一直流传着老妪磨针的故事(详前第三章,见《方舆胜览》。)
相传李白小时候曾为彰明县小吏,经常出入县衙内,一次李白牵牛从堂下经过,县令的妻子看见了,很是愤怒,将要责罚惩处他。李白马上用诗回答说:“素面倚兰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诗歌巧妙地将自己比做神话传说中的牛郎,以县令之妻并不是神话中的织女为由,认为她不应该责罚自己牵牛从堂下而过,既切合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身份,又不露形迹,隐晦含蓄而又明白易晓,真是恰到好处,故县令听后也感到十分惊奇,并未责问此事。自此以后,县令待李白却更加亲近了,每逢读书、作诗以至宴会,皆让李白作陪。
有一天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县令与李白一起外出,在归来的路上,看见一处山火烧得十分旺盛,县令诗兴大发,于是赋:“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但吟完这两句,便思路断绝,冥思苦索,怎么也想不出下面的句子来。这时站在旁边的李白马上接着这两句吟道:“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火焰随着太阳的落山渐渐远去,烟雾追着傍晚的彩霞飞向天边。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文字精炼,而且写景生动形象,将山火漫延之势与傍晚日光彩霞融为一起,仿佛图画一般。李白这两句诗一出口,顿使县令羞愧难言,再不敢往下吟了。
不久,涪江涨洪水,县令要李白陪他一起去观潮,看见有一个女子被江水淹死了。肥令又苦吟道:“二八谁家女,漂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在旁的李白等到县令刚吟完,便马上接口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湖。”
不难看出李白续诗对县令是有讽谏之意的:这个被淹死的女子的头发已被洪水冲得散乱不堪,红颜也被江水浸得一点不存了。她为什么被淹,死得这样悲惨呢?什么原因她追随伍子胥投水而死?莫非她是怨恨自己被秋胡一样无情无义的轻薄之人所调戏呢?显然这是与县令所吟“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的轻佻口吻大异其趣的。难怪这次县令听后产生了大大的不满,李白也因此而畏惧害怕,不久即逃离了县城。(以上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据《彰明县志》载:“石牛沟,有石状如牛,每作祟践食田苗,为世人窥见击损,今石尚存。”这个石牛现已移于李白纪念馆内。
这一石牛原是自然形成,从未经过工匠的一刀一凿,但它四蹄〓伏,双目注视前方背上光滑发亮,造型极为生动。石牛出现,约在初唐时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
据说少年李白曾亲自观赏过这块石头,并写下了《咏石牛》这首诗: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首联点题“石牛”;中间两联用“无毛”“有汗”、不食草、扳角不动刻画石牛的特征,生动传神;尾联以鼻无绳索和晚不归栏为结,呼应题目“石牛”。这个石牛与李白联上在系,自此便名气大振了。
柳永简论
佚名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但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拔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