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忘年恋电影夜风:【明】董其昌书法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37:46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东坡重九日诗》
214×53.3cm
上海博物馆藏
临帖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年七十六岁。

临颜真卿书

临苏东坡书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 纸本。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64岁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际上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为合度和自然,充分体现了背临的特点。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董其昌《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卷》 绢本 纵25.0厘米 横248.0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临米芾行书长卷
长 270厘米,高24厘米,纸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临颜真卿蔡明远帖 崇祯八年(1635) 纸本

董其昌《东方先生画赞碑》卷 纸本,楷书,纵24.5cm,横558.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临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碑赞》(该碑在山东陵县),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董其昌时年52岁。该卷师法颜真卿,落笔精绝,笔法劲健,意境高远,为董氏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杰作,清裴景福称此作有“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之美。卷首所临碑额“汉大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更为其罕见之篆书作品。
立轴

行书五绝

行书五绝

行书轴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 纵139.2厘米,横28.8厘米

《自书七绝诗轴》轴,
绫本,行书,纵256cm,横48.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书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其昌时年68岁。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八记载,为修《神宗实录》,刚被提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被派往江南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他乘此奉旨访书之良机,与米万钟等好友遍览江南所藏法书名画。此幅墨迹即作者与米氏在晋陵观赏收藏家唐君俞府中三世所藏法书名画后,“书此旧作纪事”。清王澍跋称“此文敏最存意之作”。
《石渠宝笈》卷二十八《明董其昌诗词手稿一册》中款云:“已酉后诗词,皆以米南宫行楷笔书写。”此轴书法既有米芾书意,又呈自己风格,笔意多变,拙巧互用,朴实自然,格调雅致,为董氏行书佳作之一。 (撰稿人:文金祥)释文:
石室奎章待访编,君家自有旧青毡。若为主藏多嗔怪,昌猒何当损俸钱。
天启二年壬戌二月九日,余访君俞年侄。是时米友石参知以万寿称贺还金华,六次晋陵集于君俞斋中,明日余遍观君家三世所藏法书名画,书此旧作纪事。董其昌。
钤“太史氏”、“董氏玄宰”、“玄赏斋”印。幅左下有清王树澍一跋

行书七绝诗轴 纵114.5厘米、横43.4厘米 金笺 广东省博物馆藏

行书七言诗一首 立轴
见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钤印:宗伯之章、玄宰氏、玄赏斋
题识:董其昌。
释文:黄麻朝下紫宸居,玄武名传赤优书。此去三台临北斗,九衢春色望回车

行书立轴

《行书女萝绣石壁五言诗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女萝绣石壁,溪水青濛濛。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彩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府空。其昌

立轴,纸本,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书张籍七言诗》轴 草书 金笺,145.1cm×3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书唐张籍《与贾岛闲游》七言诗,文字与原诗作有出入。此幅诗轴未署年款,从书风及所钤“大宗伯印”判断,当为董其昌77岁就任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以后之作品。 书法行中夹草,融合自然,行笔流畅,风格洒脱,为董氏晚年之代表作。
释文: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款署:“其昌。”钤“董氏玄宰”、“大宗伯印”、“玄赏斋”。鉴藏印有“鹤舟所藏”、“紫云山房鉴藏书画印”。

唐诗联句

董其昌《书翰林院箴》轴 纸本 楷书 128×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内容为董其昌书“宣宗(朱瞻基)皇帝御制翰林院箴”,中楷书体,写于80岁左右。行距字间颇疏,显得疏宕秀朗。书风趋于朴拙,有意避免严整工稳,强调生拙之意,所谓拙中寓巧,熟而变生。董氏曾自谓:“吾书因生得秀色。”他的这种艺术主张及书法特点在此幅作品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董其昌《五绝诗轴》纸本,行书,纵77.5cm,横31.1cm。 南京博物院藏

董其昌《王维五绝诗》轴 绫本,行书,纵154.5cm,横54cm。 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白羽扇赋轴

行书白羽扇赋 绫本 轴 136.5X6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诗人及宰相张九龄,受朝中权臣排挤,因玄宗赐白羽扇,作赋以明志,含有明哲保身的涵义。董其昌这件作品写于七十八岁(1632)高龄,仍然不失一贯的秀逸畅快的节奏,令人觉得余韵无穷。
行书白羽扇赋卷



董其昌《白羽扇赋》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白羽扇赋》卷局部
白羽扇赋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敕使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九龄与焉,立献赋曰:
当时所用,任物所长.
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
安知烦暑,可致清凉.
岂无纨素,彩画文章.
复有修竹,剖析毫芒.
提携密迩,摇动馨香.
惟众禽之在御,何修翮之敢当.
伊昔皋泽之时,尔有凌霄之志.
苟效用之得所,虽舍生而何忌?
肃肃鸟羽,穆穆微风.
纵秋气之所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壬戌秋日书 董其昌
董其昌《酒德颂》


董其昌《酒德颂》
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怳)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董其昌书於石湖山庄
手卷

董其昌行书苏轼《和子由论书》手卷
刊于《中国书法》杂志1990年第一期(赠页)

《行书卷》 来源不详


《岳阳楼记》卷
纸本,行书,纵37.6cm,横149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卷末自识:“范希文岳阳记,宋人犹以为传奇。文如东坡醉白堂记,壹似韩白论耳。文章家之重体如此。若夫希文之先忧,则不愧其自许矣。宋之古文实由范公推尹师鲁开之,又以公书法绝类《乐毅论》,虽文以书非所以重公,公在此道中,未尝可称当行名家也。己酉七月廿七日。董其昌。”钤“董玄宰”印。鉴藏印有“王时敏印”、“烟客真赏”。
此卷书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董其昌时年55岁,为补福建副使前四个月赋闲时所写。该书笔法由李北海而渐入米南宫,字大如拳,流畅劲健,通篇数百字一气呵成,显出深厚功力,为董氏行书中精妙之品。
明万历晚期,朝廷上下党派门户之争愈演愈烈,董其昌对此甚为厌恶,故书此篇以寄其意。   从鉴藏印悉知该书卷曾被“清初六大家”之首王时敏所收藏。

行草紫茄诗长卷 414X24.5cm (绝笔。82岁书)
附原书序言:董其昌《紫茄诗》行草长卷
作者:不羁
此为董其昌书“紫茄诗”长卷,长414厘米、高24.5厘米,清新隽逸、秀美绝伦,然又不乏老辣,虽不能说是董氏极品,但也是其上乘代表作。此卷作品疏朗闲适,轻歌曼舞,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不计温饱、寄情翰墨的精神生活写照。
董其昌(公元1555一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七,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
明万历十七年(公元l 5 8 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他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明史.艾苑传》载:“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此论在如今看来当有商榷之处,若说邢侗、米万钟书法有逊于董其昌,这明眼人一观便知,但谈到张瑞图“不逮其昌远甚”恐怕已不确切了。不管是较董其昌前的徐渭,还是较其后的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皆为开宗立派的大家,风格迥异于秀美的董其昌,成就卓著。单论相较的张瑞图,侧偏锋用至极致,横撑取势,戛戛独造,钟、王之外闢一蹊径,当与董氏抗衡矣。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而。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这段自述不仅表明了他的学书方向、轨迹,而很重要地说明了他自大收藏家项子京府中获睹古代书法真迹后眼界大开、学书大进的事实。古人学艺不如我们现在照相制版印刷术如此发达,出版图书众多、可以比较优劣,他们能见到一个古代法帖拓本(或许还是漫漶走样的)已经很不错了,何况还是纸精墨良的真迹或是摹本,这对于开拓视野、提高技法手艺是何等的重要!此后董其昌又博涉李邕、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苏轼、米芾等前贤的笔意,锲而不舍、研精入微,终于自成一家,开创了秀润疏宕、隽逸清新的董派风貌。
董其昌书法一生追求清淡、讲究用笔,又云:“余书与赵孟頫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也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此段话中董其昌自矜他临摹功夫了得,从大量存世的作品来看,虽未如他自夸的高不可攀,却也是精深的。董其昌官高权重,家庭富足,历代书画庋藏甚夥,经他眼的也多,日积月累,鉴赏能力自非常人可以企及。他临仿颜鲁公、米元章之作,功力深湛,既有本意、又存己意,精神完备,神采逼人,实为难得的佳作,并且他于此两家也获益最多,可以说是他的书学脊梁。
清初帝王俱喜董其昌书法,以至好事者争相追捧、效法,遂风靡全国。清内廷也入藏其作品,行情日益看涨,贵为名品矣。
此卷《紫茄诗》行草长卷,董其昌落款纪年为“丙子三月望”,也即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年),董其昌已八十二岁高龄,并于这一年的十一月份去世。所以此卷书作实为董其昌之绝笔,弥足珍贵。
此卷书法由今人谢稚柳先生题卷首、杨仁恺先生作跋,是为锦上添花。
董其昌紫茄诗——中国法书精萃
释文:
何物崑崙種曾經御苑題似葵能衛足非李亦成蹊落實尋常味攀條徑寸低玉盤如可薦寧復悵雲泥
欲辨嘉蔬種應同藿食人纍垂貪結子低亞巧藏身被壠千苞坼連畦萬顆勻清齋頻擷取老圃未生嗔
纂纂稱天茁離離見土毛知非豐歲寶聊佐野夫饕落處疑為瓠投來頗類桃米家圖矮樹恠爾切雲高
不敢怨無詩秋當詠菊時封關丸可弄覆餗印何纍槐國分陰迥焦僥假葢遲誰知謙吉意更好助觀頤
又咏紫茄五首之四 董其昌

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又名试笔帖)纸本 纵31.1厘米 横631.3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行草书罗汉赞等书卷(局部)纸本 纵31.1厘米 横631.3 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据款署,此卷书于明崇祯九年(1637年),为董其昌82岁时所作。书分两段,前半部分论晋、唐人笔法风格与宋人之不同,字体稍小,用笔古拙,取势奇险;后半部分录唐杜甫七绝诗一首于余纸处(原诗见《全唐诗》卷二二七),字体稍大,用笔苍劲,转折方硬。董其昌晚年书风回归颜鲁公、李北海,此卷为其随手所书,古朴天真,无刻意造作之态。 (撰稿人:王亦旻)
释文:
《宝章待访录》有王方庆进王氏祖宗尺一,皆羲、献以后书。而王子猷一帖,俊秀逈异。王僧虔遂踵其体,苏东坡亦习之。然偃笔为累,失晋时风流矣。曾见“苏过”、“六言”二帖近之。丙子首夏之望。玄宰。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疑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卷有余地,再补杜陵一绝。其昌。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几暇鉴赏之玺”、“养心殿鉴藏宝”。

《杜甫醉歌行诗》(局部),行书,绢本, 横301cm 高31cm 。 昆山昆仑堂美术馆藏






《濬路马湖记》 纸本,行书,纵29.3cm,横607.5cm,132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感谢网友三金提供
该帖是董其昌所写的一碑记。款署:董其昌撰并书。魏应嘉篆额。徐标建。有沈荃题跋。“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藏印。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
《濬路马湖记》 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言中表白其艺术上的追求。清人包世臣云:“华亭受錄于季海(徐浩),参证以北海(李邕)、襄阳(米芾),晚皈平原(顾真卿)而亲近于柳(公权)、杨(凝式)两少师,故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澹,为书家中扑学。”董临古人各家书,面貌雷同,但善于摄取古人用笔和字形结体的巧妙,融和变化成为自己的面貌而免于“奴书”,冲破明朝一代刻意摹帖选古的篱藩,以灵脱挥洒的笔意见世,推陈出新,使人心眼为之大开。

书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卷 作于崇祯元年(1628年) 纸本 26X33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方旸谷小传》

《方旸谷小传》 苏州博物馆藏

《方旸谷小传》局部
董其昌《许文穆公墓祠记》卷 纸本 行书 26.4×30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中进士。许国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因此董其昌把许国视为自己取得功名的提挈人,对他十分敬重。在董其昌的《容台集》中即有一首为庆贺许国生日而写的诗和一篇悼念许国的墓祠记事。此卷即为这篇墓祠记事的稿本。小行书恭谨不苟,气格清俊雅逸,虽系暮年老笔,却无衰颓之气,与寻常应酬之作相比,显出其精湛的功力。

董其昌《与叶少师唱和诗》卷
纸本 楷书 24.6×22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作者68岁时的作品。所书内容包括福唐叶少师有赠行之什,次韵谢四首;录叶少师原作一首;叶君锡茂才,以诗赠行,复次前韵谢之一首;送侯六真侍御按黔二首;赠张蓬玄中丞自吏部郎出抚上如一首。诗中内容多是与同僚唱和之辞,借史言志,抒发政治抱负。此卷为小字行草书,一次抄录而成。行笔流畅秀逸,布局疏朗匀称,在博取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是董其昌晚年的用心之作。


董其昌《朱泗墓志铭》卷
纸本 楷书 37.3×33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是董其昌61岁时为乡人朱敬韬之父朱泗撰书之墓志铭,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书笔道圆浑,使转灵动,体势兼取李邕、徐浩之长,雄健紧凑,精力弥满,是作者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董氏使用乌丝界格,不使字居中央,而是写在左上角,布局颇为独特。另幅《浚路马湖记》卷也是此特点

董其昌《行书宋之问诗》卷 金粟山藏经纸 30.9×46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录唐代诗人宋之问《龙门应制》诗(见《全唐诗》卷五十一)并纪事一则。书写时间为“辛亥寒食次日”,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董氏时年57岁。两年前,他辞去福建副使一职,此时在江南以游历山水和书画创作自娱。从他的自题中可知,此卷是以鼠须笔书写,心手相应,颇得己意,并称只恨不能为米芾所赏,可见颇传米书神韵。

董其昌《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 绢本,行楷书,纵36.8cm,横157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董其昌60岁左右的作品。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讲述的是汉武帝求贤用贤、广得天下奇士之情形,主题是国家要兴盛,朝廷就必须广揽各方人才。唐初名臣褚遂良晚年曾书写过此帖。董氏仿颜真卿书法写此卷,也寓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该卷用笔沉着劲健,结体端严中寓潇洒飘逸之致,颇有唐颜鲁公之法度,为董氏书法已臻佳境时的巨制。

楷书乐毅论 纸本。纵 26公分,横224.5公分。广东省博物馆藏。
扇面

董其昌《草书扇面》

草书扇面
藏荣宝斋。 高15.5cm,宽47.7厘米。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戌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夜,噭噭夜猿鸣”,这是董其昌草书扇面释文。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草书扇面(点击放大)

行书五言诗扇面 纵16.4厘米、横52.6厘米 藏广东省博物馆
图文转自中华博物网  董其昌书法早年学颜、虞,中年致力米芾,又追晋人风韵,并参以禅理,故其书风空灵、隽永,被誉为“书家神品”。这件行书“一转一束皆有主宰”,轻松自如而又法存笔端,真正是游刃有余,潇洒出尘。董其昌曾评:“赵(孟頫)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对赵书评价是否客观姑且不论,但一个“秀”字却道出了董其昌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特征

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

草书七绝扇面 红金笺 西泠印社藏
资料来自《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西泠印社出版社)
董其昌 行书扇面
16×49cm 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作品释文: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归梦秋能作,问书醉懒题。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董其昌 行书扇面《唐人九日应制二首》 水墨金笺 15.6×50cm
(原为广东五桂山房欧初私人藏品)中国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五桂山房藏珍专场拍品
估价:RMB 55,000-75,000 成交价:RMB:87,360
钤印:董其昌印、董玄宰
题识:唐人九日应制二首。其昌。
释文:御气幸金方,凭高荐羽觞。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囊。去鹤留笙吹,归鸿识舞行。臣驩重九庆,日月奉天长。嘉会宜长日,高游顺动时。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愿陪阳数节,亿万九秋期
册页
书画合册(行书一) 无锡博物馆藏   这是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行书三。此册藏无锡博物馆,书法六帧,写在泥金笺上。
第三页“百里湖光开水镜,一山云气晃人衣”,款落“其昌”,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两方白文印,另有收藏印一方。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只有两者结合的好,才能相得益彰。此诗书写蘸三次墨一目了然,墨色湿枯过度自然,充分显示了董氏书写时的从容不迫与自信自足。
董其昌《小赤壁诗册页》

小赤壁诗册页 商承祚题识

小赤壁诗册页 启功题识

小赤壁诗册页







小赤壁诗册页 刘海粟、周怀民题识
董其昌《小赤壁诗册页》为广东五桂山房欧初私人收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四(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据商承祚题识,此作原为长卷,后为便于阅读改为册页。

草书册页



董其昌《书苏轼〈醉翁操〉》册 金粟山藏经纸 八开,每开23.2×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所书节选自北宋苏轼《醉翁操》词册,书法亦仿苏氏,用笔纯熟老辣,结体坚密厚实,既显示出苏轼书法之神韵,又颇具董氏个人风貌。清成亲王在册后跋云:“文敏平生临书于宋,则苏、米居多,每自称不得不似,不得太似。”此册未署年款,当为董其昌80岁左右的佳作。
手札

草书手札 美国宝蒙堂藏
释文: 杨宫兄见顾,语及长老世讲事,已有兄意矣。忆得长老入山相託在我二老,今当索吉帖为定。惟兄翁作字致宫 兄,望足下、雲老书附纳。刘所示已非时,不复录。弟其昌顿首 【按】此帖受者已不可考,帖中所及之长老、杨宫、雲老及刘姓者也虽以确指。
题跋

题跋
《蜀素帖后跋》
《张旭古诗四帖后跋》(局部)

题王珣《伯远帖》

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题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



题李公麟《击球图》

董其昌 《跋唐摹万岁通天帖》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戏鸿堂法书》

董其昌《戏鸿堂法书》
《戏鸿堂法书》又名《戏鸿堂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帖名隶书书写“戏鸿堂法书一”等。首开有“翰林院国史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无数书画作品外,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戏鸿堂法书》的辑刻就是他收藏活动的结晶。《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无确切记载,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据记载,《戏鸿堂法书》的原版为木刻,其后版损又重刻石版。石版20世纪40年代初期遭日本飞机轰炸而损坏,现存石133块,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虽然一些明、清学者认为《戏鸿堂法书》摹刻不精,但由于董其昌收藏颇富,该帖在收录的部分作品取材上有优胜处,使今日无传的帖文能够得以相见,这对于古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木版所拓拓本寥若晨星,石版拓本世有流传。由于此帖在明代曾盛行一时,当时就有翻刻本出现。明代石版拓本有几种:明代早期拓本、施氏“用大斋本”、王氏“横云山庄本”、沈氏“古倪园本”等。而本帖刻款则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拓本,半开尺寸纵29.3cm,横14.6cm,木面,十六册。十六册开数分别为:33开半、27开半、27开半、31开、26开半、26开、27开、26开半、25开、26开半、31开、23开半、28开半、23开半、23开、30开半。黑纸托裱,浓墨拓,经折装裱,木匣盛装。拓本上有清人李鸿裔署签。在帖中夹有一张无署名签条,言此本为方濬益旧藏。经考证当为石版的早期拓本。  拓本前附页有唐翰的题跋。本幅鉴藏印钤:“戴沧邻”、“瞿西塘氏图书”、“沤波池馆”、“方濬益印”、“淡然居士”、“张旦印”、“希亮珍玩”、“平生真赏”等。  容庚《丛帖目》卷一收录了《戏鸿堂法书》帖目。近代欧阳辅的《集古求真》,现代启功《启功丛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帖学举要》等书都谈到《戏鸿堂法书》。
《画禅室随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