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电子版首页:慧律法师智慧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6:14
慧律法师智慧语录2

⊙因为众生心境不同、功德力不同,所以在娑婆世界感应的东西也不同,福报不同,则业感也不同。 ­
⊙清净的供养,就是尊重众生。 ­
⊙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 ­
⊙能放下之人,处处皆是弥陀净土,时时皆是清净佛号。 ­
⊙学佛的第一理念就是要正知正见。 ­
⊙透过不可思议的智慧去透视一切法的虚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观察。 ­
⊙修行要有志气,乃在于肯与不肯之间(放下即是)。 ­
⊙若总是不满东、不满西,著相而修,你如何修行? ­
⊙发上品心,得上品戒;发惭愧心,得菩提道。 ­
⊙人在烦恼中过、在痛苦中挣扎,在无奈中结束生命。 ­
⊙复杂的宗教仪式,把佛教伟大的“觉性教育”变成一种形式,无益于知见的启发。 ­
⊙当你还有一个众生不去原谅,就不能成佛。 ­
⊙我们要把生命化做功德,不要把生命拿来造恶。 ­
⊙佛陀说:“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间”“对立将变成孤立”。 ­
⊙空性的极至就是一切法无生。 ­
⊙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可以感召佛菩萨的清净之体。 ­
⊙有因缘就要度众生,以不慈悲不度众生,只求自利。 ­
⊙欲入如来圆觉妙地,当处发生,当处寂灭。 ­
⊙心是念力,念念随心。 ­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
⊙无念乃是没有凡夫染著之念,而有圣人清净妙有之念。 ­
⊙所有的工作若能配合觉性,则所有的工作皆是佛法。 ­
⊙人若不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就如烂疮般的,永远无法根治。 ­
⊙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 ­
⊙人在大部分时间中,都希望别人给我们快乐,这是一种不懂得回光反照的人生观。 ­
⊙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薰习的力量是很大的。 ­
⊙常常退一步想,就接近圆融。 ­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无怨无悔。 ­
⊙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 ­
⊙若战胜习气成佛就有希望。 ­
⊙老实念佛即是通达本性。 ­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一切障碍,无不是觉。 ­
⊙念念无所住,念念即是真实性。 ­
⊙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著于正念。 ­
⊙无论遇到甚么境界皆以无相待之。 ­
⊙经典的教化只是方便令我们明心见性,不是要你对文字执著。 ­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
⊙戒是戒自己,不是要你拿戒律来衡量别人。 ­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
⊙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
⊙宇宙乃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而业力即是无明的产物。⊙如果要解决一切的纷争,就必须要无限的容忍。 ­
⊙快乐并非靠别人的施舍而来的,真正的快乐是觉悟。 ­
⊙佛在心中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
⊙佛法不可思议处乃在于诚心与信心。 ­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为最。 ­
⊙万法自如如,云何有动静,一切的影现皆是自心分别。 ­
⊙忍受逆境,欢喜接受,一切自有因果定律。 ­
⊙直下承担,不要愈求愈远,放下就是。 ­
⊙当你满足了生活一切基本需要之时,你会发现,你所剩下的金钱,只是一个数目字而已。 ­
⊙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 ­
⊙愚痴的代名词就是假设两个字,因为你不能如实知如实证,所以每件事都是假设如何如何··· ­
⊙如此就会落入一种怀疑、推测的观念当中,如蚕吐丝般作茧自缚。 ­
⊙生命只是一个念头的转变,快乐或痛苦皆操纵在你自己。 ­
⊙我们于分秒当中,做事都要圆融圆满,不要去伤害众生。 ­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 ­
­
⊙世间最脆弱的人就是自尊心太强的人。 ­
⊙当我对世间无求时,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
⊙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了不可得,我们要当下观空。 ­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
⊙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 ­
⊙若能完成佛道的无常乃是真常。 ­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
⊙若见解与我相同者,与之同行;若见解与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欢喜。 ­
⊙长时间接受赞叹的人是不堪一击的。 ­
⊙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
⊙禅乃融于生活中,产生无量的妙有。 ­
⊙若在主观意识当中不执著,也可以变成客观;若在客观的意识当中不能包容,也将落入主观。 ­
⊙只要是行利益众生的事即是菩萨行。 ­
⊙了解因果者必定了解心性。 ­
⊙但息妄念,别无圣解。 ­
⊙我们应当勇敢诚恳的去正视自己的心念,就像在镜中看自己的脸一样。 ­
⊙应以慈惠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 ­
⊙法不离当处,在这每一念中,皆是你的觉性。 ­
⊙与其要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们的念头。 ­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最好的依靠也是自己。 ­
⊙当你执著于外境之时,清净妙明的真心自然显现不出。 ­
⊙本性是随著因缘而显示出来的妙有。 ­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
⊙所有的文字皆要汇归于觉性,由觉性中开采出智慧。 ­
⊙所有无量的现相界,无非不是慈、悲、喜、舍的妙用。 ­
⊙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在外在的宗教仪式上打转,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在。 ­
⊙要常如是观照:“不是众生让我们烦恼,而是自己功夫不够。” ­
⊙明鉴一切境,不著一切相,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 ­
⊙充满柔软心,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
⊙若于清净心中加上任何一种见(我见、法见等)束缚在某种范围内,即是无明。 ­
⊙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
⊙若能适应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觉皆是一种享受。 ­
⊙人主宰世间皆是一种精神作用,观念问题而已。­
⊙有智慧的人,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善知识(看你怎么用心)。 ­
⊙虽然一切皆是虚妄的尘境,但仍要对因果负责。 ­
⊙最愚蠢的人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烦恼自己。 ­
⊙因地心当下即是果地觉,果地觉亦不离因地心。 ­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悦———欢喜自在。 ­
⊙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著。 ­
⊙在一切差别相中,当下一切平等。 ­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 ­
⊙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做个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 ­
⊙境界乃是自心或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假相。 ­
⊙要离开文字的执著,就要将文字当成一种真理的观照。 ­
⊙若透过文字,则会产生执著文字的假相,而加层揣测、便偏离了真如。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强加讨论即永不得见性。 ­
⊙十方三世无一处不是菩萨布施的地方。 ­
⊙善于观心,必能入道。 ­
⊙不要让今日的无知变成明日的后悔。 ­
⊙众生受苦,正是菩萨发心的时候。 ­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
⊙凡是从经验妄想去推测分别的皆是无明。 ­
⊙凡是从自性清净心中体悟出来的才是真如本性。 ­
⊙执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
⊙当我们动了个念头要去伤害众生,就已经破坏了我们清净安详的内在。 ­
⊙无量亿劫来皆因我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而形成了六道的洪流。 ­
⊙六道轮回乃于念头中,一念放不下即是六道轮回。 ­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
⊙“法”是一切善行的来源,是一切德行的矿脉。 ­
⊙不分别、不颠倒、不执著即是本性作用。 ­
⊙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 ­
⊙我们要调伏自己心里的起心动念,将其化为功德。 ­
⊙要将执著化为柔软心,才能显出清净的境界。 ­
⊙无明与业识幻化所产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 ­
⊙若了知因果,则会欢喜的安住于我们当下的每一分秒。 ­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
⊙调伏了我们的心,就等同调伏了整个世界。 ­
⊙了了见,无所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
⊙我们要掌握因缘,但是要接受果报。 ­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
⊙有智慧之,乃真富贵之人。 ­
⊙不能将一切皆归咎于因缘,人为因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自转因缘。 ­
⊙时空的架构上,一切现象皆是自己的心所影现,造恶业,则离佛十万八千里,一念清净即如来。 ­
⊙无量的喜悦及感恩,即近佛。 ­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离、离幻即觉)。 ­
⊙本性自有觉悟,若强迫自己加层执著想去明白觉悟,你所觉悟的即不是本性本自具足的觉性了。 ­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身心。 ­
⊙无牵无挂、得大自在;依法解脱,是名修行。 ­
⊙摘取“法”的花朵,让佛法的芳香,息灭你的一切痛苦烦恼。 ­
⊙不要由于别人的是非善恶来影响自己。 ­
⊙有时生命所呈现的是一种无奈,若你懂得透视因缘的生灭,则随时无不解脱自在。­
⊙愿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
⊙我们要以不惜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并护持正法,让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洒一切众生。 ­
⊙我们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炼。就如航海员一样,他方向理论虽然很清楚,但若没有磨炼的经验,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逆境中才会更进步。 ­
⊙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分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
⊙我们的本性是真的、永恒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修正我们的心,回复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
⊙众生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在增加或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恶缘的对立,变成一种的习惯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了很强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就会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修行念佛是很重要的,但是“放下”更是第一首要的功夫。 ­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技术。 ­
⊙人类于诞生的时候哭泣,活著的时候抱怨,死亡的时候绝望。 ­
⊙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之间,存有安详的心态;休息的时候,存养智慧与安详,内心充满智慧,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就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就已经在你的内心生根。 ­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无常,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
⊙心,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 ­
⊙“魔心”,叫你看什么都不顺眼;“佛心”,叫你看什么都顺眼。 ­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躲避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利害的“念头”抛开。 ­
⊙前夜喜悦的杯子,往往会给第二天早上带来悲伤。 ­
⊙唯有彻底的经验苦恼,才能治好苦恼。 ­
⊙我们在别人的痛苦中出生,在我们本身的痛苦中死去。 ­
⊙受苦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 ­
⊙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 ­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扭曲的事相转正,随时观照内心,使我们的心每天都有进步。 ­
⊙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超出范围的私欲就是罪恶。 ­
⊙我们所有的感觉、知觉、思念、行动都是燥热的烦恼之火,也因而受著种种苦恼的困扰。 ­
⊙果报并不能论断你现在的善恶,好好的安住于你现在的生活,无善不为,并欢喜的接受果报。 ­
⊙自尊有时会蒙蔽理性的。 ­
⊙儒家谓———一日三省吾身。 ­
⊙佛家云———真观照,保持秒秒安详。 ­
⊙只要你知足就没有什么境界可以难倒你了。 ­
⊙我们若把执著于男女感情的力量用在念佛上,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著的心。 ­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它的心灵并未远离贪欲与执著的话,就像想要在湿润的木头上起火一般,绝对无法达成目的。 ­
⊙气质乃是发自于内心的修养。 ­
⊙一切事得成于忍,能忍方名为大丈夫。 ­
⊙再大的境界抵不过一个观照。 ­
⊙当你用平等心行使于世间,德行即随之而来。 ­
⊙我们要多创造因缘给众生,令其也能享受到佛法清凉甘露的滋润。 ­
⊙我们往往用在诽谤、批评别人的时间比用在检讨及反省自己的时间还要多。 ­
⊙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看法完全相同的人,众生皆执著在自我的见解上。 ­
⊙我们要放下有限,才能完成无限的生命。 ­
⊙每个人的八识田中皆有一亩地,下善种,下恶种皆是自己的念头。 ­
⊙修正自己的念头即是大修行人。 ­
⊙事事慈悲,处处退让,慈悲喜舍,佛之行也。 ­
⊙平凡乃是最不平凡的伟大。 ­
⊙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 ­
⊙我们并不是否认一切身心及外境,而是透视其一切法不可得相。 ­
⊙真正的生命是来自清净喜悦的心。 ­
⊙我们要于责任与义务当中发现喜悦的解脱,不要逃避境界。­
⊙寂灭就是任何境界皆无碍。 ­
⊙我们要以佛做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无所不施舍并宽恕大地的一切众生。 ­
⊙佛是最平凡的,平凡到众生无法做到,因佛如虚空般无高无低、无上无下绝对平等。 ­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愤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
⊙让你造业的地方,当下也是让你造功德了生死的地方。 ­
⊙大修行人不怕境只怕心,如何稳住这颗心才是最重要的。 ­
⊙喜悦乃是生命的本质,我们要保持二十四小时无量的欢喜心,及无量的慈悲喜舍。 ­
⊙“无诤”,就是幸福的泉源。 ­
⊙观照你的情绪,若你的情绪重复即是轮回。 ­
⊙持戒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解脱,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转。 ­
⊙人心不好,治安就不好,环保也不好。 ­
⊙道若没有运用在你的生命上,道只是一种文字。 ­
⊙观空舍执,直见真如。 ­
⊙本来就无境界这种东西,众生皆是自己挖坑跳下去。 ­
⊙人由于无始劫来的欲望,见相二取而产生了动,动即是念头,有念头即是妄想,妄想不断即见生死。 ­
⊙拜佛念佛时若一直执著有个我在修行,也是一种独头意识的分别。 ­
⊙若问道法,不离当处;若论佛法,见处即真。 ­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感性与理性的冲激,感性高则理性就低,理性高则感性就低,永远如同水火般互不相融,正因为不悟“一切法无生”,当相即道,非内非外,不必追求,不必寻找,没有表里,无所形容,离一切相,即心即佛,所以我们烦恼不断,生死不了。深刻的体悟了一切法无生,便完成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点。 ­
⊙所谓的无常是指因缘生、因缘灭,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缘起无生,所有的得失观念皆是错觉,苦乐也是错觉。 ­
⊙因为等待而有了时间观念,因为执著而有了空间观念,人总是于错觉中迷惑打转。 ­
⊙若你摆平了自己,不要去分别执著,就没有所谓的是非可言了。 ­
⊙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 ­
⊙直心乃万行之本。 ­
⊙持戒、诵经皆要与本性相应、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是为了开采你清净的本性。 ­
⊙一合相即是理事无碍、理事圆融。 ­
⊙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 ­
⊙凡一切恼害我们身心的,皆是成就如来种之处。 ­
⊙所有下菩提种之处,并没有所谓善或邪之处,只要善于观照,皆能入于佛道。 ­
⊙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
⊙闭关是要你认识自己的本性,还有关闭你的一切恶业,并不只是要把身体关起来而已。 ­
⊙学佛要发菩提心,才不容易退道心。 ­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应,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
⊙无论修行那一种法门,都必须先具备信心,若信心不具足,在顺境或逆境现前之时就会产生问题了。 ­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
⊙我们要忏悔我们的意业,此乃善恶的根,若真忏悔就要忏心,若心不起念,就不会去行恶业,所谓的善恶心都在你心的一念之间,若发菩提心,念念昼夜都是菩提心。 ­
⊙所谓的神通就是把内心的烦恼弄通。 ­
⊙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 ­
⊙修行要盖棺才定论。 ­
⊙若求大涅槃,是名生死业。 ­
⊙能于无念中起大妙有是名真精进。 ­
⊙真如不可薰习,本来具足,只能方便说由听经闻法中开采出来的。 ­
⊙若心起恶念,就如同铁生锈般,来自于本身,而腐蚀了自我的清净心。 ­
⊙法如同药物以知见为主。 ­
⊙世间只有名相在打转,并无真实之体。 ­
⊙待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历经万般红尘劫,犹若凉风清拂面。 ­
⊙信,必须智信,不可捕风捉影。 ­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
⊙凡是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 ­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
⊙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 ­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担当大事。 ­
⊙不要无中生有,更不要丑化他人。 ­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
⊙执著为生命中的绊脚石。 ­
⊙要包容与我们意见看法不同的众生。 ­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
⊙若一直追逐境界,则会引导自己走向迷惑与混乱,然而,若你清楚的去观照世间,真实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
⊙心存正念,以清楚的知见生活,让智慧引导你,而不要任由你的情绪作主。 ­
⊙人因为工作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
⊙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只因我们不悟,而变为一切皆苦。 ­
⊙无念即是精进,心平何劳持戒。 ­
⊙心里的忧悲苦乐皆是建立在一个有我的观念当中。 ­
⊙无作,即善恶平等,即不招感一切业力。 ­
⊙用透视的眼光,也不否认有相,也不执著于无相的念头(无著于相,亦不住于相)。 ­
⊙菩萨并无脱离社会独善其身而菩萨是要兼善天下。 ­
⊙世间虽然是因缘生灭法,但也要积极的行善。 ­
⊙完成自我觉悟固然重要,完成全体众生的觉醒更是重要。 ­
⊙心起还同心灭,学佛要进入空观,一切法平等,不生不灭。 ­
⊙佛魔体同,最大的心魔就是不平等。 ­
⊙正念的下手处是要先学会降伏我慢,学会吃亏及退步。 ­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
⊙文明即是无明的面纱,由无明所发明出来的产物也是无明。 ­
⊙不起于坐,还得本心,只要放下,一切具足。 ­
⊙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
⊙若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将精神领域提升到最高点即是佛。 ­
⊙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心。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欲不可纵。 ­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
⊙启窗日日对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颜;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 ­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作不成。 ­
⊙“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 ­
⊙以诚信务实心做事,以虚怀若谷心待人。 ­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
⊙永远和你仇视的人保持距离,不要回头看你的敌人。 ­
⊙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故圣人,遇事心始现,事过心随空。 ­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即中间;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 ­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
⊙修一切法,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
⊙令生欢喜心,不生嗔恨心,是名真布施。 ­
⊙修行佛道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修行上将会经过无数次情绪的挣扎及起落,一个人的进步也可能会直线上升也可能直线下降,如何稳住自己的心是修行的大前提。 ­
⊙成菩提的道路有三:( 1 )有自觉( 2 )具良知( 3 )明因果。 ­
⊙要多看别人的优点,从别人的错误当中来警剔自己,以菩提道为前提。 ­
⊙佛法是圆融的法门,并不是死执于某一方面的东西。 ­
⊙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该互相尊重。 ­
⊙道力是很重要的,但必须先培养愿力。 ­
⊙持戒、禅定、智慧才能离众过。 ­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所有的事相若不透过清净的自性皆无意义。 ­
⊙学吃亏,退步想,万无一失。 ­
⊙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
⊙若以爱做为世间的角度,爱的下降点为情,情的下降点为欲,其最低点就是占有。 ­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
⊙饶恕他人是最光荣的报复。 ­
⊙一但真理在我们心中清晰可见之时,它就能斩断无明之流。 ­
⊙业力给你一张脸,可是你自己重新塑造了另一张脸。 ­
⊙人的脸是他所拥有的品性的一部分。 ­
⊙佛说:“修行须你们自己去行,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佛陀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的人,这道还是须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了知与如何澈见真理。 ­
⊙意志是真正的精神支配作用,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
⊙一切法中,心为最殊胜。 ­
⊙人类的意志行为,决定著未来的去处。 ­
⊙修行就如同调整相机的焦距,调整至正确位置之后,一按快门,即是本来面目。 ­
⊙真求即是不求。 ­
⊙若不著一切相,见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
⊙诸佛菩萨就如是一个磁场,我们要变成一块磁铁,才能与诸佛菩萨相应,而相应的条件就是“慈、悲、喜、舍”。 ­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若方寸大乱,则一切福皆不存在。 ­
⊙心中有智慧之人,随手一拈,皆是财富。 ­
⊙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
⊙内心若不安详,幸福就无从建立。 ­
⊙当你内心拥有安详即是正受。 ­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著一粒米。 ­
⊙人到无求品自高。 ­
⊙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
⊙丛林无诤就是福。 ­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心的频率与诸佛相同,自然就是佛。 ­
⊙以内在智慧为体,取外在方便为用。 ­
⊙机会的创造只在于你肯与不肯之间。 ­
⊙没有经过污泥的染著那显得出清净的芳香。 ­
⊙往生极乐是现在的工作,而不是临命终的工作。 ­
⊙记忆只是意识中的残影,不值得执著。 ­
⊙清净心就包容一切道,无上无下,无高无低,身口意皆清净。 ­
⊙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
⊙于每一分秒的念头中,去掉执著,不怀念过去,不希望末来,不抱怨现在即转为妙用。 ­
⊙生活是一种磨擦,感情是一种迷茫。 ­
⊙“禅”就是给自己留个空间好做回旋。 ­
⊙若强加否认自己的缺点,更显出自己的无知。 ­
⊙忍耐及沉默能解决世间上所有的纷争。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真理的追求是人人平等的,只是认知上的差别而已。 ­
⊙无所住无所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依此修行。 ­
⊙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
⊙当言语已经没有作用时,真挚的沉默似乎更有说服力。 ­
⊙学佛人应该容纳更多不同的音声。 ­
⊙生死大关岂是悠悠散散可以突破的。但念无常,甚勿放逸。 ­
⊙人是自己制造痛苦的工厂,以烦恼为原料,而制造出生死轮回的产品。 ­
⊙想要用思想和聪明来了解佛法而不去实证实修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佛法的真义。 ­
⊙不以功德自居的人为真正的功德。­
⊙忧愁可用智慧观照,透过空性将其转为慈悲。 ­
⊙没有真理的灵魂有如失去色彩般,是苍白的,我们要找回这颗安详的心,才能找回我们灵魂本具的色彩。 ­
⊙智慧是最好的枕头,它能使你很安祥。 ­
⊙我们并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所以我们无法论断别人的对错。 ­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
⊙内心所引起的境界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
⊙适当的痛苦能增长修行的毅力。 ­
⊙执著心是业,分别心是业,是非心是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 ­
⊙无妄念者,即真修行人。 ­
⊙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学佛乃是学佛的觉性。 ­
⊙能忍是多福之人,能舍乃最上福之人。 ­
⊙容易昏沉之人要大声念佛,容易散乱之人要摄心念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