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是什么软件: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1970)双剑交锋(8)--(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08:47

(1970)双剑交锋(8)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8月14日晚讨论通过宪法修改草案的政治局会议上,林彪这一派有备而来,准备同江青一派激烈交锋。但出乎意料的是,张春桥等人在会上缄口不语,结果根本斗不起来,宪法草案顺利通过。对此,连主持会议的周恩来也感到有点反常。
  这次不战而胜,给林彪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张春桥已经自觉输了理。于是,林彪把目光转向了即将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向手下的几员大将放风:这件事没有完,到庐山还会有问题,还会提出意见来。(注9)
  至于宪法如何修改“国家主席”这个问题,因为林彪的坚持,对手张春桥的沉默。直到庐山会议召开之前,也始终没有定论。
  九届二中全会在即,周恩来觉得这些问题要向毛泽东报告。
  这时,毛泽东已经在西湖边一个叫“汪庄”的老地方住下了。他曾经在这里起草过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召开过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会议……这里的一切总能唤起他对往事的回忆。
  据说有人曾统计过,解放后毛泽东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杭州,前后共去过40多次,其中有26次就住在“汪庄”。
  这个风景如画的“天堂之地”和新中国的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碧波荡漾的西湖连着中南海。
  笔者曾经在书中多次描写过毛泽东在杭州的往事。记得在一本书中提到刘少奇与陈毅1966年4月出访东南亚四国回来,在云南被毛泽东派来的专机接到杭州。走进“汪庄”的宴会厅他们才知道毛泽东已经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0年的动乱岁月。后来毛泽东亲自召开八届十二中全会,通过了开除刘少奇出党的决议。会址也是在杭州“汪庄”的宴会厅。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今天的“汪庄”早已更名为“西子宾馆”,毛泽东当年居住的一号楼也装饰一新对外开放营业了。
  1993年笔者带着一张杜修贤当年在杭州拍摄毛泽东与周恩来及其工作人员的合影给西子宾馆的老人观看。经过辨认,这张照片就是在“汪庄”一号楼大厅里拍摄的。
  于是1970年夏季的一段往事浮出水面……
  1970年8月17日政治局会议结束后,周恩来便飞往杭州,向毛泽东当面禀报中央工作近况、宪法修改讨论稿遇到的问题以及九届二中全会的相关事宜。
  两人在一号楼大厅见了面,没有什么寒暄,就径直进入了会议室,关起门密谈起来。大概两个多小时,周恩来从客厅走出来,这时他身边有人悄声问:“总理,我们能不能和主席合个影?”
  周恩来马上停下脚步,因为他想起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几次提出希望能和主席合一张影。这次正好是个机会。他赶紧转过身往回看,见毛主席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在大厅里目送他们一行人离去。
  毛泽东看见周恩来又往回走,以为有事情。周总理走过去代表他的工作人员向主席提出合影的要求。
  主席一听笑了,从沙发上起身同大家并排站在一起。这时杜修贤已经对着大家调好了焦距。人们却发现周总理还站在镜头外边,便要求他也一同来合影。周总理看看已经排好队列的人群,他没有走到后排与毛主席并肩,而是在前排蹲着的工作人员中挤出一个位置,蹲下了身。
  杜修贤忍不住提醒说:“总理你站在后排……”   周恩来却说:“哪有这么多讲究?站着蹲着都一样,你就赶快照吧。”   杜修贤只好按下快门。
  所以有了这张很奇特画面的照片--主席后排中间站着,总理前排蹲着。
  毛泽东、周恩来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征途,但是他们合影的照片并不是非常多,“游泳池”和“西花厅”两家人一同合影的照片就更加稀少,在杭州的合影恐怕仅此一张。
  ?林彪出人意料地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突然发难,但他打出的旗号依然是树立毛泽东的权威,结果蒙蔽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中央委员们
  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人民剧院开幕了。
  开会那天,周总理交代杜修贤等随行的影像记者:“等会儿开会时,你们要注意多拍摄西面的会场。”一时杜修贤没有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是点头答应。待到大会开始,当他把镜头举向会场的西面才恍然大悟--会场的西面坐着都是老帅和老中央委员。直到会议结束,他更是大彻大悟--会场西面大多是同意毛泽东不设国家主席的委员。
  当天会议开幕时,主席台上坐着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康生、陈伯达五位常委。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周恩来总理宣布了会议的三项议程:讨论修改宪法的问题;国民经济计划问题与战备问题。按预先宣布的程序,首先应是康生作宪法修改草案报告。然而,林彪突然清清喉咙,提出要先讲几点意见。
  林彪要讲话,讲些什么内容,多数常委事先都不知道。在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九届二中全会议程时,他也没有说自己要最先讲话。
  林彪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话中继续坚持“天才论”,坚持设国家主席。他是以党的副主席身份讲话,传达的却是个人意见。
  他说:“这次宪法修改草案,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就是突出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用宪法的形式把这些固定下来非常好,非常好!很好!可以说是宪法的灵魂。是三十条中间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条。”“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他又着重地强调:“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注10)
(1970)双剑交锋(9)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林彪的讲话,既没有谈国内外形势,也没有涉及其他新的问题,翻来复去就是吹捧,明明白白地把“国家元首”这个毛泽东坚决推卸的头衔再次套在了毛泽东头上。这一个半小时的讲话,虽然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但大家看到坐在台上的毛主席越来越不耐烦,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周恩来、康生也表现出着急的神态。陈伯达则听得很认真。
  林彪讲完后,毛主席对周总理、康生说:“你们讲吧!”语气中流露出不悦的情绪。   周恩来见状回答:“计划问题有本子,材料都有,我就不讲了。”
  已近烦躁的毛泽东立即宣布:“今天开到这里为止嘛,大家去讨论,今天散会。”
  后来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回忆道:“林彪本来说不讲话,临时他说有几句要讲。下了会场,主席就很不高兴。吃饭的时间一推再推,饭菜一热再热。再让他吃,他就发火。去开会,他本来很高兴,以为可以休息一下。没想到第一天开会就不顺。”(注11)
  对于林彪一伙有备而来,很多与会人员没有察觉,都认为这就是中央的安排。
  显然,林彪一伙将全会当作最后一次“拼搏”的机会,为配合这次行动,陈伯达、叶群上庐山后,他们临时组织了一些语录编成《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分发给团伙中的人。
  当天晚上,政治局讨论国民经济计划纲要会议上,吴法宪提议要全会第二天再听林彪讲话的录音,学习林彪的讲话。政治局委员多数表示同意,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遵从众意,通过了这样的安排。
  8月24日,陈伯达、叶群、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按事先商定的口径,引用同样的语录分别在华北组、西南组、中南组、西北组发言,共同点是坚持“天才论”,提议设国家主席,要毛泽东任国家主席。许多人不明真相,但出于对中央的信任和对毛泽东的崇拜,纷纷赞同由毛泽东任国家主席。陈伯达等人的发言同时影射了张春桥一伙诋毁毛泽东的行径。
  陈伯达在当天下午的会上说:“我完全拥护林副主席昨天发表的非常好、非常重要、语重心长的讲话。林副主席说:这次宪法中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写上这一条是经过很多斗争的。”他大讲了一番“天才论”,闪烁其词地说“有人利用毛主席的谦虚,妄图贬低毛泽东思想”。“这样的人要否定(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公报,要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文化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之后,有的人竟然怀疑文化大革命,是不是想搞历史的翻案。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我看这种否认天才的人无非是历史的蠢才。要赶快觉醒起来,阶级斗争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还手舞足蹈地边比划边说:“有的反革命分子听说毛主席不当国家主席,欢喜得跳起来了。”
  陈伯达的这个讲话很有煽动性。
  二十五日上午,各组继续讨论。反映华北组讨论情况的全会第六号简报也发到各组。简报上写有这样的话:大家“认为林副主席的讲话,对这次九届二中全会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还说:大家听了陈伯达等发言后,“知道了我们党内竟有人妄图否认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表示了最大、最强烈的愤慨。”“这种人就是野心家、阴谋家,是极端的反动分子,是地地道道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是没有刘少奇的刘少奇反动路线的代理人,是帝修反的走狗,是坏蛋,是反革命分子,应该揪出来示众,应该开除党籍,应该斗倒斗臭,应该千刀万剐,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注12)
  华北组的简报一出,整个会议声调大变,会议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各组都谈到要“揪出”反对毛主席的坏人。
  会议没有按毛泽东预先的希望开成一个团结的会。陈伯达充当先锋,挑起争论,矛头直指江青、张春桥等人。
  既然林彪已经将两个集团的斗争公开化了,江青、张春桥等人岂能坐以待毙!
  “主席,不得了哇!他们要揪人。”江青带着张春桥、姚文元向毛泽东绘声绘色地反映了大会的情况。
  会上出现这种明显是有统一布置的“揪人”行动,令毛泽东感到事态严重。如果说1959年庐山会议的“军事俱乐部”是纯系子虚乌有的臆造;那么,林彪集团却是把虎视眈眈,随时可以出鞘的锐剑。
  毛泽东不能不提防!
(1970)双剑交锋(10)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当天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开始部署反击了。
  毛、林、周、陈、康五常委又重新聚集在一起。笑容从毛泽东脸上消失,预示着会议的风向马上就要转变。
  毛泽东的目光直射陈伯达,十分严厉地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
  毛泽东的话,让陈伯达失魂落魄,使林彪无比难堪。大概为了给林彪留点面子,毛泽东对他说:“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去当!”
  他的话音里除了威严还透出一种凄楚。1959年批判彭德怀的那种高屋建瓴,那种嘻笑怒骂的潇洒已经从他身上消失了。
  毛泽东的一席话,使庐山的“吹捧”气温骤降。林彪和陈伯达都意识到,这回他们输了,而且是彻底地输了。
  叶群、吴法宪等人见势不妙,匆忙撤回、销毁自己的言论。留守北京没有来庐山参加前期开会的总参谋长黄永胜也照叶群的部署准备了一份类似的发言稿,听说庐山上风云突变,就悄悄地销毁了文稿,才上山参会。
  周恩来找吴法宪等人谈话,要他们作检讨。吴法宪报告了林彪。林彪说:“你没有错,不要作检讨。”(注13)
  随后,叶群、黄永胜召集吴、李、邱统一口径,攻守同盟。强调在小组会上发言不能牵涉林彪。黄、吴、李、邱只讲自己,互不涉及。
  8月31日,毛泽东经过几天的调查研究,心里已大体明白了。他在陈伯达整理的那份论述“天才”的语录上,写下一大段批示:
  “这个材料(指《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引者注)是陈伯达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第二,只找了恩格斯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来说,够条件的不很多。例如,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这些话,无非是形容我们的天才理论家的心(是什么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决不是野心)的广大而已。至于无产阶级的天下是否会乱,庐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转,我看大概不会吧。上过庐山的一位古人说:'杞国无事忧天倾'。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多少忙。我是说主要地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究,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注14)
  毛泽东在这个批语的抄清件上,又加上一个标题:《我的一点意见》。
  这哪里是一点意见?而是一锤定音给九届二中全会画上了巨大的句号。也预示着林彪集团的倾覆和康生江青等人的胜利。
  心情舒畅的康生叫来杜修贤,他要和老婆曹轶欧在庐山无限风光中多照一些照片。杜修贤发现从不苟言笑的康生,眉眼间露出了罕见的笑意。
  而此时此刻住在美庐里的毛泽东说什么也笑不起来。林彪是他钦定的接班人,这次却表演了一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的闹剧!
  9月6日,杜修贤拿着相机来到全会闭幕现场时,发现主席台上五位政治局常委还剩四位。他们中间的理论家--陈伯达消失了。
  会场气氛空前的紧张。前几天许多中央委员还误中林彪'天才论'的圈套,会场内外回荡着拥护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合唱。可这时,全场一片死寂,针落闻声。
  杜修贤看看身边拍新闻电影和电视的两名记者,他们和他一样躲在主席台幕布后面,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杜修贤从幕布侧面看着主席台,希望会议气氛能缓解一些,他好上前面去拍几张主席台的正面照片。可是他观察到那四位常委的表情,脊梁上哧哧地直蹿凉气。毛泽东气愤里带着悲楚;林彪拉着沮丧透顶的瘦脸;周恩来紧抿嘴唇异常严肃;康生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着捉摸不定的光,几个记者只敢探头朝台上望,就是不敢迈步上前……
  眼睁睁地看见新闻就在鼻子跟前,却不敢举相机拍摄,这在杜修贤记者生涯里还是头一次!
  无奈之下,杜修贤隔着幕布,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从侧面照了两张照片。那平时不经意的“咔嚓”快门声,此时听起来感到格外清晰,他惊出一身冷汗,一拍完就赶紧隐身幕布之后,不等会议结束,就快步离开了这块充满火药味的地方。
  九届二中全会在毛泽东愤怒之中落下了帷幕,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并展开批判。此举对林彪刺激不小,他虽然还高坐在主席台之上,但在毛泽东心中,他已经“失宠”了。s Reserved.
(1970)双剑交锋(10)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当天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开始部署反击了。
  毛、林、周、陈、康五常委又重新聚集在一起。笑容从毛泽东脸上消失,预示着会议的风向马上就要转变。
  毛泽东的目光直射陈伯达,十分严厉地说:“你们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谁坚持设,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
  毛泽东的话,让陈伯达失魂落魄,使林彪无比难堪。大概为了给林彪留点面子,毛泽东对他说:“我劝你也别当国家主席,谁坚持设,谁去当!”
  他的话音里除了威严还透出一种凄楚。1959年批判彭德怀的那种高屋建瓴,那种嘻笑怒骂的潇洒已经从他身上消失了。
  毛泽东的一席话,使庐山的“吹捧”气温骤降。林彪和陈伯达都意识到,这回他们输了,而且是彻底地输了。
  叶群、吴法宪等人见势不妙,匆忙撤回、销毁自己的言论。留守北京没有来庐山参加前期开会的总参谋长黄永胜也照叶群的部署准备了一份类似的发言稿,听说庐山上风云突变,就悄悄地销毁了文稿,才上山参会。
  周恩来找吴法宪等人谈话,要他们作检讨。吴法宪报告了林彪。林彪说:“你没有错,不要作检讨。”(注13)
  随后,叶群、黄永胜召集吴、李、邱统一口径,攻守同盟。强调在小组会上发言不能牵涉林彪。黄、吴、李、邱只讲自己,互不涉及。
  8月31日,毛泽东经过几天的调查研究,心里已大体明白了。他在陈伯达整理的那份论述“天才”的语录上,写下一大段批示:
  “这个材料(指《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引者注)是陈伯达同志搞的,欺骗了不少同志。第一,这里没有马克思的话。第二,只找了恩格斯一句话,而《路易·波拿巴特政变记》这部书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第三,找了列宁的有五条。其中第五条说,要有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能够很好地互相配合的领袖,这里列举了四个条件。别人且不论,就我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来说,够条件的不很多。例如,我跟陈伯达这位天才理论家之间,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从来没有配合过,更不去说很好的配合。……这一次,他可配合得很好了,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我这些话,无非是形容我们的天才理论家的心(是什么心我不知道,大概是良心吧,可决不是野心)的广大而已。至于无产阶级的天下是否会乱,庐山能否炸平,地球是否停转,我看大概不会吧。上过庐山的一位古人说:'杞国无事忧天倾'。我们不要学那位杞国人。最后关于我的话,肯定帮不了他多少忙。我是说主要地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我同林彪同志交换过意见,我们两人一致认为,这个历史家和哲学史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我们只能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而决不能跟陈伯达的谣言和诡辩混在一起。同时我们两人还认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自己还要继续研究,并不认为事情已经研究完结。希望同志们同我们一道采取这种态度,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上号称懂得马克思,而实际上根本不懂马克思那样一些人的当。”(注14)
  毛泽东在这个批语的抄清件上,又加上一个标题:《我的一点意见》。
  这哪里是一点意见?而是一锤定音给九届二中全会画上了巨大的句号。也预示着林彪集团的倾覆和康生江青等人的胜利。
  心情舒畅的康生叫来杜修贤,他要和老婆曹轶欧在庐山无限风光中多照一些照片。杜修贤发现从不苟言笑的康生,眉眼间露出了罕见的笑意。
  而此时此刻住在美庐里的毛泽东说什么也笑不起来。林彪是他钦定的接班人,这次却表演了一场“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的闹剧!
  9月6日,杜修贤拿着相机来到全会闭幕现场时,发现主席台上五位政治局常委还剩四位。他们中间的理论家--陈伯达消失了。
  会场气氛空前的紧张。前几天许多中央委员还误中林彪'天才论'的圈套,会场内外回荡着拥护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合唱。可这时,全场一片死寂,针落闻声。
  杜修贤看看身边拍新闻电影和电视的两名记者,他们和他一样躲在主席台幕布后面,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杜修贤从幕布侧面看着主席台,希望会议气氛能缓解一些,他好上前面去拍几张主席台的正面照片。可是他观察到那四位常委的表情,脊梁上哧哧地直蹿凉气。毛泽东气愤里带着悲楚;林彪拉着沮丧透顶的瘦脸;周恩来紧抿嘴唇异常严肃;康生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着捉摸不定的光,几个记者只敢探头朝台上望,就是不敢迈步上前……
  眼睁睁地看见新闻就在鼻子跟前,却不敢举相机拍摄,这在杜修贤记者生涯里还是头一次!
  无奈之下,杜修贤隔着幕布,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从侧面照了两张照片。那平时不经意的“咔嚓”快门声,此时听起来感到格外清晰,他惊出一身冷汗,一拍完就赶紧隐身幕布之后,不等会议结束,就快步离开了这块充满火药味的地方。
  九届二中全会在毛泽东愤怒之中落下了帷幕,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并展开批判。此举对林彪刺激不小,他虽然还高坐在主席台之上,但在毛泽东心中,他已经“失宠”了。.
(1970)双剑交锋(12)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周恩来对完成任务的叶剑英说:“这段时间就参观参观北京,看看北京的变化,再提提建设性的意见,你是北京市第一任市长嘛!”叶剑英这位老市长又开始了他对北京的调查工作。
  批陈整风运动在全党中展开。此时,天安门城楼上出现的美国人身影,打破了“正副统帅”肩并肩的“文革”模式
  九月中旬,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康生,李德生三人负责的陈伯达专案审查小组。随后,毛泽东又把陈伯达所犯错误的性质上升为“路线斗争”的高度,定性为“反九大的陈伯达路线”。
  毛泽东在做思想舆论准备的同时,还采取了组织措施,大大加强了江青为首的“文革”派势力。由于中央文革小组在九大之后就名存实亡了,江青等人除了空头的政治局委员外,在中央不再担任什么具体职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毛泽东批准发出了《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康生任组长,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李德生为组员,掌管中央的人事任免和宣传大权,在政治上形成了与林彪所掌握的军委办事组两军对垒的局面。
  用毛泽东后来自己的话说是,庐山会议后他对林彪采取了程咬金的三板斧:“甩石头”--向下发批示、批语;“掺沙子”--向军委办事组里派人;“挖墙角”--改组北京军区。(注15)
  在舆论、组织两方面准备停当以后,十一月十六日,毛泽东批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批陈整风运动从此在党、政、军领导机构中全面展开。
  就在庐山会后不久,毛泽东层层推进批陈整风运动之时,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21周年的国庆节。这一年国庆节并没有因为庐山会议正副统帅产生分歧而冲淡节日的气氛。
  1970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秋高气爽,鲜花繁茂。参加庆祝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各界群众,一大早就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整个广场,彩旗飞扬,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两个陌生而特殊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就是中国人熟知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夫人。他们夫妇刚从陕北志丹县参观返回北京不久,周恩来总理就邀请他们在国庆节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活动。对于斯诺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特殊而意外的荣誉。他在这一天将站立在中国政治的中心。
  如果说“5.20声明”是毛泽东向美国总统尼克松展示了他强硬的一手,那么,同年的国庆节,毛泽东又用另一手在城楼上向尼克松挥动了一束橄榄枝。
  这一次,也是斯诺第三次访问新中国。
  斯诺,这个名字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从1928到1941年间,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通过深入中国社会采访,他深深地了解到中国人民的苦难。他也是第一个深入陕北苏区系统采访并第一个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西行漫记》等许多产生重大历史作用的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在艰苦条件下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军民发挥了有力的鼓舞作用。
  从他1941年离开中国到再次踏上中国土地,一别就是19年。
  19年来,他为冲破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60年夏天,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终以一名“作家”的身份实现了自己重访中国的愿望。
  四年之后,他又来过一次。   1970年8月,斯诺携夫人能实现第三次访问新中国,也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和安排下实现的。
  8月18日,正在一个朋友的宴会上吃着烤鸭的斯诺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让他到首都体育馆去一趟。
  斯诺马上意识到,一定有重要的人物要同他见面。他猜想一定是周恩来总理。   斯诺真猜对了。周恩来在百忙中没有忘记见见自己的老朋友。
  当时周恩来和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一起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观看中国与朝鲜两国乒乓球队的比赛。
  在斯诺的眼中,72岁的周恩来还是同过去一样英俊而机敏。然而,与1964年相比,他头上的白发更多了。颧骨凸了出来,两颊凹了进去,眼窝深陷。那双明亮深邃的眼睛流露出忧虑和凝重。
  周恩来简略地了解了斯诺的访问计划,关切地询问了许多关于美国的情况。   当时中国在北面面临着第二个威胁--百万苏联军队的压境,与美国谈判的可能性增大。
  世界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许多大的变化。1969年春珍宝岛的阵阵枪炮声使中苏关系进入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原先“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过去一直紧张的中美关系出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变化和双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开始趋于缓和。1970年底,中美关系正是处于十分微妙的时刻。
  在以后的几次谈话中,周恩来又向斯诺透露:中美可能在北京举行会谈。
  虽然谨慎的周恩来只是说可能,但对斯诺来说,无疑又是一条“独家新闻”,就像10月1日周恩来把斯诺领上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一同出现在观礼台上一样。因为当时有关中美关系的接触还处于绝对机密阶段。
  由于要即将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周恩来便安排斯诺夫妇前往陕北志丹县参观采访,那里曾是斯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地方,当年被称为保安县。
  斯诺非常高兴,说:“34年前我穿过封锁线去找红军,遇到的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人就是您。当时您用英语跟我讲话,使我很吃惊。您为我草拟了一个92天旅程的计划,还找了一匹马让我骑着去保安找毛主席呢!这次您再次安排我去保安县,我想昔日的情景,一定能唤起了我不少难忘的回忆啊。”
  果然,斯诺旧地重游,思绪万千。他来到当年走过的山路,住过的窑洞,和毛主席促膝夜谈的地方,感到特别的亲切。昔日破旧荒凉的小古城,而今已“旧貌换新颜”。30多年的巨变,令他深感“保安同全中国一样,也已经站起来了”。
  斯诺返回北京不久就接到参加国庆活动的邀请。
(1970)双剑交锋(13)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一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周恩来都会早早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所要经过的路线、现场仔细认真地检查一遍,包括毛泽东的椅子和用具。
  上午十点,天安门城楼上那个专供领导人使用的电梯一次一次地升上来,把党、政、军领导人和一些贵宾陆续送到。叶剑英来了,林彪、叶群以及黄永胜、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等林彪的四员“大将”也来了。面对全国人民的公开活动,他们还是不能放弃的。这样一是可以通过亮相以正视听,二是能够近距离观察与接触毛泽东,三还可以多打探一些消息。
  从表面看,大家的表情与以往参加活动没有很大区别,但庐山会议那场惊心动魄斗争的阴影实际上是挥之不去的。
  周恩来见斯诺夫妇上了天安门城楼,便迎上前去,热情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斯诺先生,欢迎你。”
  “我真是第一个应邀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吗?”斯诺棕色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   “是的。是毛主席让我请你来的。你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啊。”周恩来热情地说。
  斯诺情绪更加激动:“当年您安排我去见毛主席,采访红军,当时对西方新闻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今天又让我上天安门!肯定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这时,广播里响起了“东方红”乐曲,毛泽东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顿时,“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天。斯诺夫妇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向毛泽东走去。
  “主席,您看谁来了。”周总理笑着对毛泽东说。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是斯诺。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他热情地和斯诺握手:“斯诺先生,老天保佑你,我们又见面了。”
  “非常高兴见到您。您看起来比5年前年轻了,身体也更好了。”斯诺激动地说。
  “马马虎虎。你身体还好吗?”毛泽东关切地问。“马马虎虎。来之前,我开过刀,现在好了。”斯诺回答说。毛泽东仔细地看了看斯诺,关心他说:“你要注意,不要太累。”斯诺点了一下头说:“对了,这话我必须听。”接着他高兴地告诉毛泽东:“我5天前才从保安回来。保安变化大极了。当年从延安到保安路上要走3天,这次才花了2个半小时。”“有一些变化。”说着,毛泽东若有所思地对斯诺说:“对了,你去年12月给我的信收到了。”“他们说你写的书不好,我没有看,我看了摘要,没有什么不好。”
  “我这次来中国后发现我写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些观点不正确。”斯诺内疚地说。
  毛泽东笑着摆了摆手说:“你当时怎么看就应该怎么写。今后也如此,你怎么看就怎么写。不应该要求外国朋友的观点和我们完全一样。我们自己都不完全一样嘛!过去外交部有个极左派,闹得外交部可乱了,谁都管不了。英国代办处就是他们放火烧的。”
  周恩来又向斯诺介绍林彪。斯诺向林彪问好,同时打量着这位被写进党章的“接班人”。
  林彪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是斯诺始料未及的。1968年6月15日,斯诺在给朋友张歆海的一封信中曾认为:“从逻辑上说周恩来应当是毛泽东的接班人。从我们的视野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周恩来的威望与能力相比的人了。”(注16)
  毛泽东一边同斯诺亲切交谈,一边伸出手,带着斯诺夫妇朝城楼前的栏杆走去。顿时,广场上沸腾起来,万首翘望,红旗翻滚,“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毛泽东也高举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斯诺看着这番情景,万分激动,眼眶也湿润了。   毛泽东请斯诺夫妇分别站在自己的两旁,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周恩来对第二天《人民日报》的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上的照片发表在头版的显著位置。这张含蓄而饶有深义的照片,是中国为改善中美关系向美国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
  毛泽东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向美国总统暗示--中美关系要解冻了。
  也是这张新闻照片打破了毛泽东与林彪肩并肩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文革”模式,第一次将副统帅“裁剪”在民众视线之外。
  ?毛泽东再次与斯诺谈话,向美国发出了交往的信号;但是美国人却没有理解中国人投石问路的独特方式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游泳池的书房会见了斯诺和他的妻子。   毛泽东同外国人谈话,仍然表现出他的坦诚与率真。
  当斯诺赞扬中国人不反对节育,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时,毛泽东毫不掩饰地说“你这个人受骗啦!”   斯诺不明白地坦开双手。
  “农村里的女人,头一个生了女孩,就想要男孩。第二个生了,又是女孩,又想要男孩子。第三个生了,还是女孩,还想要男孩。……一共生了九个女孩,年龄大了,只好不生了。”
  毛泽东这个事实举例,可能和斯诺这段时间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他不相信地直摇头:“是吗?”
  “重男轻女啊……我看你们美国可能也是重男轻女?要有一个时间才能改变。”   “现在美国有一个妇女解放运动,规模很大,她们要求男女完全平等。”
(1970)双剑交锋(14)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首度集中描写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历程 收藏本书  字号 -+
  “完全平等?嘿嘿……至少现在不可能吧?”这句话似乎触动了毛泽东的心思。他又抽出一支香烟,点燃,青烟缕缕,从指间飘腾,犹如他冉冉升腾的思绪。突然他掉转话题:“今天不分中国人、美国人。我是寄希望于两国人民的,寄大的希望于美国人民。单是美国这个国家就有两亿人口。如果苏联不行,我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毛泽东一连讲了几次寄希望于美国人民。
  斯诺一时不明白毛泽东的含意,只好听他讲下去。“外交部研究一下,美国人左、中、右都过来。”   斯诺惊讶地睁大幽蓝的眼睛。
  “为什么右派让来?我是指尼克松嘛,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当然让他来了,因为解决问题中派、左派不行的,要跟尼克松解决。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有发表,守秘密啊。……所以,我说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我看我不会和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们的,我们也作自我批评。比如,我们的生产水平比美国低,别的我们不作自我批评。”说完这句话,毛泽东马上收住这个话题,开始讲中国革命进步的问题,他的情绪随之带有了不满意的成分。
  斯诺的思路留停在毛泽东刚才的话题上。“主席我有两件事情跟和你探讨一下。第一个是尼克松来华的问题,是否可以作这样理解:目前他来是不现实的,但尼克松来华被认为是理想的。第二是关于美国人来华的问题,我能作为这个问题中的一个例外,感到格外高兴,但是……”
  “但是你代表不了美国,你不是垄断资本家。”毛泽东打断了斯诺,说出了他想说的话。
  毛泽东和斯诺谈话涉及了个人崇拜问题。他表白:开始他认为需要一点个人崇拜,可是现在崇拜过了头,变成了形式主义。比如四个伟大,讨嫌。统统去掉,只要一个留下,那就是教员(导师)。说到这里,在座陪同的人都笑了起来,但是心底很吃惊:毛主席这不是在批评林副统帅吗?
  当听到斯诺幽默地比喻尼克松会成为毛泽东一位好的代理人时,毛泽东大笑了起来,同意这个看法。原来美国的杜鲁门、肯尼迪帮助过国民党,结果是壮大了共产党的军队,把蒋介石赶到了海岛上。毛泽东说:“我喜欢着种人,喜欢世界上最反动的人。我不喜欢什么社会民主党,什么修正主义,他们有欺骗的一面。”
  毛泽东说:“中美会谈15年谈了136次。我不感兴趣了。尼克松也不感兴趣了,要当面谈。”   这应该是很明确的了吧!
  遗憾的是,毛泽东这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并没有能传达到尼克松那里……毛泽东向美国发出官方接触的信号,又一次被精明的美国当局忽视了。他们确实对中国话中有话的语言艺术缺乏了解。这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投石问路的方式。
  事后基辛格回忆道:“中国领导人对我们的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注17)
  注1.《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566页   注2.《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73页《“'五.二0'声明的由来”》   注3.国防大学《文化大革命资料研究》中卷
  第434页《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注4.采访周恩来毛泽东摄影记者杜修贤1990年4月
  注5.采访周恩来毛泽东摄影记者杜修贤1990年4月   注6.《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67页
  注7.《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3页
  注8.《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69页
  注9.《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0页
  注10.《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2页
  注11.《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3页
  注12.《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4页
  注13.《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6页
  注14.《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77页
  注15.《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第1585页
  注16.《毛泽东国际交往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405页《人生乐在相知心--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
  注17.《毛泽东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1970年12月18日)
  1971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林彪作为第一次写进党章的”接班人“,却撕下了”一贯紧跟“的面具,公然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当阴谋被识破后,林彪夫妇仓促驾机外逃。人算不如天算,性能一流的统帅专机,却折戟沉沙在外蒙古大草原上。秋天”林叶“落,林彪由战功显赫的中国元帅变成了漂游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
  这次事件对毛泽东造成的”精神创伤“超出了他人生中的任何一次……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