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宫琴音sero311:寂寞让我如此多情(那些写词的宋朝女子)《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06:42

四十三,好梦易随流水去——慕容岩卿妻

 

 

 

           看到“慕容”这个复姓,立即想到了《天龙八部》里所描叙的“南慕容,北乔峰”之中的慕容复。慕容复,这个来自鲜卑族燕国皇室的后裔,世代居住在姑苏(今苏州)燕子坞。慕容岩卿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也居住在姑苏,他们为同一家族。不过按推算起来,慕容复还应是慕容岩卿的叔字辈。

      这个来源和寺庙有着关联的慕容姓氏,在下面的故事里,情节也和寺庙有关。宋词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记载有“冯均州为余言,顷年平江府雍熙寺,每深夜月明,有妇人歌小词于廊庑间者,就之不见。。。。。。”《夷坚志。丙志卷第十。十一事》也有“姑苏雍熙寺,每月夜向半,常有妇人往来廊庑间,歌小词,且笑且叹。闻者就之,辄不见。”冯梦龙的《情史。卷二十》也有同样记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早将苏州美丽的夜景传诵得天下闻名,也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只不过,姑苏不仅有寒山寺,还有更多的寺不为人所知。其中就有一座“夜半歌声飘雍熙”的寺庙。

       《夜半歌声》的电影,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已经看过。不过我看的并非是95版张国荣主演的,更不是后来的电视连续剧。那时候的童年,总以为放放鞭炮和看看电影,这才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了。无忧无虑,不为世事所绕,更不会为情所困。自由简单,快乐无比得就象枝头跳来跳去的小鸟。因此不管看什么电影,都是带着一种幼稚好奇的心理和揣着一种幸福的感觉去看。故事的情节差不多忘记干了,只依稀记得男主角名字叫宋丹平,被毁了容,至于为何被毁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他那张狰狞可怕,犹如魔鬼的脸却从此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然还有他那时高时低,且诡谲奇怪而我又听不懂歌词内容的歌声时常回荡在耳边,以致我后来还做了几次恶梦。

      在寂静的深夜,如果你突然听到一阵凄凉的,且断断续续的歌声,你的感觉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千多年前宋朝的夜晚,其实就上演了一出夜半歌声的故事。原来在宋朝(约绍兴年间),苏州有座雍熙寺。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时候,有人总是听见有一位妇人在堂前廊庑处,轻轻地吟唱着一首《浣溪沙》:“满目江山忆旧游,汀洲花草弄春柔。长亭舣住木兰舟。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犹逐晓云愁。行人莫上望京楼。”唱完后不是长吁短叹,就是轻声抽泣。胆子大一点的人,披衣出门而看,谁知只见一白影飘忽而去,寻无踪迹。还好这个人记性很好,便把这首词给记录下来了。有一次,慕容岩卿听到了这首词后,大惊失色地问起这个人来“请问你是怎么得到这首词的?”于是这个人就说出了来龙去脉。慕容岩卿听后非常伤心地哭道:“这首词正是我的亡妻生前所作的,外人是根本不知道啊!”这个人听了不禁毛骨悚然,但好奇心驱使他问道:“那,那你家夫人的亡魂为何要来雍熙寺啊?”慕容岩卿叹道:“你有所不知,我夫人的灵柩曾经停殡在此寺中的啊!”这一说,差点没把那个人吓得个半死。

      这样类似于《聊斋》里的神乎其神般的故事,在宋朝的杂文和小说中,可谓是不计其数。我们依然不管故事真实性如何,我们还是以欣赏词作的艺术性为重。

    “满目江山忆旧游,汀洲花草弄春柔。长亭舣住木兰舟。”上阕中,作者首先为我们呈现了江山依旧美如画的景色。那究竟是如何的一副画面呢?回想起那一年,两人陶醉在融融的春色里。放眼而去,汀州河畔的花花草草是显得那么的柔美。“汀州”一词,古时是泛指福建长汀。无论是刘过《唐多令》里的“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还是柳永《曲玉管》里的“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还有寇准《江南春》里的“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都有如此的描写。反正“汀州”这一名词,在宋朝的诗词里,我们的感觉是并不陌生的。进一步说,“汀州”一词或许可以不是实指,它本来就包含着离愁别绪的意思在里头的。所以一旦诗词里出现了这个名词,我们就应该立即能感受到诗词意境中的那份伤感。分别的长亭旁边,就是一片弯弯的河流。在河之洲啊,看见的可惜不是《诗经》里所描叙的“关关雎鸠”,而是停留着一艘即将载着心上人远去的木兰舟。

     分别的痛苦,若不是经历者,谁又能理解得到那依依不舍的心境呢?木兰舟是一种用木兰花的树干制作而成的一种船,这种船的结构非常的坚固,很适合在波涛汹涌的江海中远航。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讲,如果能乘坐一艘木兰舟,那是最安全可靠的水上交通工具了。木兰舟一词,在古诗词中也是很常见的。如范成大《南柯子》里的“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还有李商隐《木兰花》诗里的“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同样,“木兰舟”一词也不一定是实指,它被文人们带进了诗词的世界里,用来作为船的美称。象李清照《一剪梅》里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也有柳永《雨霖铃》里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描叙的兰舟,也是说的木兰舟,不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木兰舟,只是他们喜欢自己那精致美丽的小船,便用来形容而已。

     “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犹逐晓云愁。行人莫上望京楼。”词的下阕,显然是已经由景入情了。看来流水真的是在无情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它的魅力了。花落了,要随流水而去,那么多的好梦,也最终会随流水而去。奈何人生啊,注定是笙歌散尽一场空。所以一片芳心,也会随着悠悠的白云而飘忽不定,真是愁来愁去的。结句是在奉劝匆匆而过的行人千万不要上望京楼啊!为什么不上望京楼呢?因为望京楼是很高的,越是登上高高的楼,那将是越容易生愁的。吴文英的《采桑子慢》“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篱。”张先的《偷声木兰花》“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人们常常会产生着这样的矛盾心理,明知道登高会生愁,却偏偏要登得更高。明明去劝别人不要登高,自己却又忍不住要登高。这是一种什么样复杂而难以形容的心情啊?就如作者在表面上在劝说着别人不要登望京楼,实质是在劝自己。但眼见心上人的远去,怎么又舍得不去登楼远望呢?我看她不仅要登到最高处,而且她还会一直凝望着木兰舟,直到船儿逐渐成为了一个小黑点消失了,她才会离去的。

    上阕一个以“忆”字为重点而自然放开,烘托出一个以“愁”字为中心的下阕,末句作者以不露声色的深深的叹息而作为收笔。全词是一首典型的忆旧感怀之作,其艺术风格为哀婉缠绵,浅白易懂,收发自如,情真意切,故值得一赏。

       人间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故事的作者无疑是借助着慕容岩卿妻这个女主人公,通过她离奇般的还魂作词,来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一些无奈,以及对生命深深眷恋的一种情怀。无论好梦还是噩梦,都会注定随着那奔流不息的流水日夜往东而去。其实逝去的岂止是梦?更有那曾经执着而无悔的爱和美丽的青春岁月。

      时下虽说正是枯燥烦闷的炎炎夏日,但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又该会是冷冷寒冬的到来。时光总是这样年复一年的,四季也在不知疲倦地轮回交替着。我醉心于着大自然的美好,但又感悟着人生的无奈,因此时常惆怅满怀。岁月滚滚的车轮之下,曾麻木不仁地不知道碾碎了多少人的梦?也不知道还碾碎过多少如花的生命?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我们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的,所以只能去想着要是回到那风和日丽的春天的时候。当我们脚下踩着那松软的泥土,独自闻着散发而出的芬芳,心里会不会想着;这里到底有没有她们曾经留下的足迹?还有这些沁人心脾的芳香,会不会就是她们昔日留下的余香呢?

       记住该记住的一切美好,忘却该忘却的伤痛吧!因为身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终究都要无可奈何地面带微笑,然后从容地看着岁月的车轮呼啸而过,无情地驶过我们那脆弱的生命驿站。只是当我们烟灰湮灭的时候,不知我们的灵魂会不会也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而至在曾经留恋的地方,最后去安静地吟唱一首生命悲歌呢?

 

 

四十四,此恨无人共说。——阮逸女

 

 

       阮逸,字天隐,北宋仁宗天生年间进士,建州建阳(今福建)人,《宋史》中记载他著有《皇佑新乐图记》三卷。
而他的这位女儿,生平事迹却不详。《全宋词》只收录了她的一首《花心动》的词,但在南宋人何士信编辑的《草堂诗余》中,另收录了她一首《鱼游春水》。

     《花心动。春词》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

      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此恨无人共说!

      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独掩朱扉,簟枕为谁铺设?

      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缸明灭。梦回处,梅梢半笼淡月。

     《鱼游春水》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缕。

     莺转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

     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我们不难看出, 这位宋朝的女子阮逸女,是喜欢填慢词的。“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所谓慢词,是相对于它的曲子节拍而言的。它的特点是字句长,韵少,其节奏比起较急促的小令来说,那可是舒缓多了。我们都知道,在慢词的开创和发展中,我们的“白衣卿相”柳七郎柳永是功不可没的。我们有时候看到的词牌,如《长亭怨慢》、《木兰花慢》等等,这些词牌名往往很明显凸出了一个“慢”字,使人一眼就知道是慢词。这个“慢”其实是可以省去不写的,也就是说,词牌上写不写一“慢”字,也无所谓的,只要我们知道它是一首慢词牌就行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的,慢词的形式也不例外。就象刚开始,很多人都以写诗为生,而无法接受最初“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出现。自柳永的不懈努力后,慢词逐渐被人们普遍所接受。所以一个杰出的文人,不仅要擅于写诗,而且还要会填词;填词不仅仅士精于写小令,还要填好慢词,这是并驾齐驱且相得益彰的事。

    其实我私自一直把小令有个比喻的,到底是什么样比喻呢?我们还是先看看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对黛玉有次衣着打扮的细节描写。说黛玉脚上穿的是红香羊皮小靴,身上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腰间束着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还罩了个雪帽。你看,一幅活生生的可爱还略带俏皮的模样,立马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的意思就是形容小令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其实就是这种卓尔不群,飘逸洒脱且清新自然的美。那慢词呢?不急,说了林妹妹,我自然不会放过宝哥哥的。我觉得慢词吧就像宝玉出场时的穿着,那就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种华丽且高贵,层次虽多而又不显繁冗般的装束,真是恰到好处。这不也正是慢词大师柳永那率真明朗,潇洒自如又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吗?词既然分小令与慢词,它们在我眼里就俨然如一对天生的情人,就像是莫邪和干将两柄绝世锋利的雌雄之剑。小令为莫邪,慢词为干将,它们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淋之后,如今依然能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花心动》这个词牌,应为周邦彦创制,起初叫《花心动慢》,它还有一个令人痴醉,且含有当今时代感的名字叫《好心动》。光看这个词牌,就让人心旌摇曳了。  我们来看看她的这首《花心动》吧。

      闺中词,本来就是闺中女儿排遣寂寞,打发无聊的作品。但她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多为伤春,离别,思念之作,其艺术成就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看她开篇以铺叙的手法向我们铺开来“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一副描绘着春意浓浓,桃花正开的美丽景象。这简直是仙境,又何似在人间哪?其实这看似很平常的句子,只要细细读来,你就会发现作者的实质内涵。你看就连小小的桃花都绽放了,也到了攀折的时候。而孤孤单单的自己呢?又会有谁来将我采撷呢?更为可恼的是这晴雨难料,冷暖不定的天气,正如人世间人情冷暖的变幻。

     “ 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那细细的柳枝在春风里缓缓的摆动,连悠闲自得的禽鸟也在相互甜言蜜语,诉说着衷肠。幽禽,就是指一些鸣叫声听起来使人觉得非常幽雅的禽鸟,当然这里也可以是泛指。陆游有《西村》诗:“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这些自然且富有神韵句子,正是作者非凡的观察力所致。轻微细致的笔,为我们描绘着生动传神的画面,这也是为了引出下面有感而发的“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此恨无人共说。”  “断魂”实质就是销魂,伤心。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不正是有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么?前面的展开的铺叙该是到了抒情的时候了,所以此刻内心的伤心、忧愁和恨意啊,一下就托盘而出,她是那么自然而从容地表现出了情感,但我们读来还真让人感到有点经受不住。一个“远”字我认为此时用得极为巧妙,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这让我们知道了作者心中念念不忘而对其相思似海深的情郎,此时此刻在很远的地方。正因为在很远的地方,所以心中有怨恨,是啊!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呢?(你们不要问我,我都还不知道去问谁呢?)

     “ 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独掩朱扉,簟枕为谁铺设。”偏偏这个时候,还一个人傻傻地站在黄昏之中,这种伤感的意境不亚于吴文英的“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所谓“空切”就是空悲切之意。岳飞《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带着这种悲切的心情,还整理了一下空空的被子。真是睹物思人啊,被子是空的,连人的心都好像被掏空了一样。转身轻轻一个叹息,失神地关上了门,影只形单的人儿,孤苦地又将面对望今夜的被冷枕寒。此刻,泪水夺眶而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于是迸发出了心里最深处的呐喊“簟枕为谁铺设?”这些被子、枕头什么的,我到底是在为谁所铺设的啊?恨的是身边没有一个能说话的人,怨的是终日把被子枕头什么的叠得这么整齐,这又有什么用呢?结果还不是一个人睡。强烈的反问,更是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身边的寂寞。

    “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缸明灭。梦回处,梅梢半笼淡月。”  寂静的夜,似乎被钟鼓声敲破。回过神来,擦干泪眼,只见碧纱窗下,银色烛台上的烛光忽明忽暗,像是起伏不定的心。“银缸”,银白色的烛台,晏小山著名的《鹧鸪天》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也不知多少回梦醒后,抬眼只看见窗外的梅树梢头,将一半的月光都遮掩了。最后一句,尤为意味深长,余味无穷。

       阮逸女的这首《花心动》,是一首委婉缠绵的少妇深闺之作。作者以其刻画细微的笔力,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带动着我们渐入佳境,真是读来令人心动不已。

      忽然间,想起了林夕先生写的一首歌词:“如果不能够永远走在一起,也至少给我们,怀念的勇气,拥抱的权利 。好让你明白,我心动的痕迹 。总是想再见你 ,还试着打探你消息 ,原来你就住在我的身体 ,守护我的回忆。”其实心动了,是一种美妙的爱情感觉,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好回忆。有句广告语说“心动不如行动”,说是说的好啊,但用在感情上,未必就能如愿以偿。

      究竟是花心在动,还是人心在动?我此刻缄默不语。但我能感觉得到,在某个树枝头会有朵绽放的花儿,正迎着寒风微微地颤抖着。而今夜,在无尽缠绵的情思中,也恰有一颗心,正暗暗地合着花动的节拍,在胸膛中一起一伏地剧烈跳动着,跳动着。。。。。。

 

 

四十五,几回不忍轻轻别——曹希蕴

 

 

      

       曹希蕴,北宋徽宗宣和年间,赵州宁晋(今邢台宁晋)人。北宋著名女文学家,女道人。字冲之,世号曹仙姑,道号道冲,徽宗召她入宫后又封为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故也称之曹文逸。北宋初期枢密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利用的族孙。曹希蕴,自幼聪颖过人,五岁就能吟诗作赋。十五岁已是饱览群书,诸多经史子集背得滚瓜烂熟的,她博通书画、诗词、历数 、方技,尤长于文辞。想象一下,我还真的是无语了,太厉害了。她性情孤高,不愿混迹于尘世,也不愿意受人约束,更不甘心平凡嫁人为妻。贤妻良母她是不想当的,看来十分的叛逆。果然。在她二十一岁那年,罗袜生尘地飘若如一阵清风,只身归隐去了少室山玉华峰。在那个封建社会,像他这般超凡脱俗,心境开阔的女子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多的,怪不得后来成为了北宋时期一流的道学家的。

      被正史所记载的人或者说作品,其才华绝对是得到了世人褒扬赞许的,其文学地位也绝对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翻开《宋史。艺文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曹希蕴歌诗后集》二卷”。可惜的是,这本诗词集今已遗失。她还著有《文逸曹仙姑大道歌》、《老子注》、《阴符经注》和《西升经注》。

     《罗浮山志》记有:“宋徽宗宣和中,有曹仙姑居京城,作诗赠道士邹葆光。”这个记载是说她有一次写了一首诗,赠给了一个叫邹葆光的道士,诗为“罗浮道士真仙子,跃出樊笼求不死。冰壶皎洁水鉴清,洞然表里无尘滓。。。。。。相近未必常往还,相遥未必长离别。翩然孤鹤又南征,寄语石楼好风月。”因原文很长,只能摘录这些。
     《桐江诗话》中载:“曹希蕴货诗都下,人有以敲梢交为韵,索赋《新月》诗者。曹诗云:‘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谁家宝鉴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这是说的曹希蕴卖诗的故事。写诗而卖,这在宋朝不是一件什么新鲜的事。许多文人为了生活,但绝不是为了卖弄炫耀才华,他们不得不出门卖诗。当然他们和算卦的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算不上什么正经的职业行当,但既然出现了这种,也就说明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合理存在的,是被人们所能接受的。当然,这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事的。你要知道,诗好写,不好卖啊!《夷坚志》中就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东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有一秀才在城里卖诗,有一个人想买他的诗,但叫他必须以《浪花》为题即兴写一首,于是秀才就写了“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南宋有个叫仇万顷的人,他靠卖诗就卖出了名,他的诗一般明码标价是每首三十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六元钱一首。才六元?看来他是薄利多销了。不过按一首六元算的话,那一天写个十多首,就有差不多有七八十元的收入了。恩,估计糊个三口之家的生活费是不成问题的。

      有一户人家很有钱,家中因有人故,做了口棺材,来向他求诗。仇万顷便写道“梓人斫削象纹衫,作就神仙换骨函。储向明窗三百日,这回抽出心也甘。”有一千金小姐正拿着一把扇子,就叫他以扇子为题,向他求诗。仇万顷就写道“常在佳人掌握中,静待明月动时风。有时半掩佯羞面,微露胭脂一点红。”也有一妇人正拿着针线刺着绣,也要他以手中的针为题写一诗。于是他又写道“一寸钢针铁制成,绮罗丛里度平生。若教稚子敲成钓,钓得鲜鱼便作羹。”这样的故事,说明了卖诗的人是需要才思相当敏捷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是长时间的磨练,如何能够做到呢?就是一些写诗有名气的人,也未必有他们这般的功夫。可我们的曹希蕴才女就具有这样的本事,估计她早年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至于后来名气大了,被皇帝召见进宫,那生活就大不相同了。

      北宋无名氏有本笔记作品《漫叟诗话》中,有这样的记载“(曹)希蕴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常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此句甚工。”其实这段话的出处,是来自苏东坡的《东坡诗话。书曹希蕴诗》里的一段文字的。那一年,我们的风流才子苏东坡,说他是普通的才子还真有点委屈他了。应该说我们的大文豪苏老先生的红颜知己,一个名叫王朝云大美女的,怀上了他的骨肉。苏东坡那是高兴的不得了啊,在朋友家开怀畅饮,直至大醉而归。回来后,看见王朝云挺着个大肚子,不禁手指着她哈哈大笑,随即作了一首《定风波。墨竹》的词:“雨洗涓涓嫩叶光,风吹钿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入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苏老先生就是不醉酒的时候,也会有故作癫狂的,更别说他喝多酒时的模样了。其实这也体现了他幽默风趣,且经常保持着童真的心态。他这首词中的“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就是借用了曹希蕴诗中的两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希蕴在当时文人心中占据有一定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歌”和“行”都是古乐府诗的体裁,如白居易就有两首十分著名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曹希蕴也写过这样的古诗,叫《灵源大道歌》,这也是十分有名的。“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全篇一百二十八句,较长,故也只能摘录一些。这首诗运用自然的铺叙,阐明自己的观点,解说修道之术,可谓是一首道学上的经典诗作。

      曹希蕴一生写了很多诗词,虽然基本都被宫廷所收录,但由于北宋的灭亡,金人将宫廷洗劫一空。带走的带走,焚烧的焚烧,所以导致她的文卷下落不明,实为可惜。不过她还是有幸存的几首诗和两首词作的。清。厉鹗所撰《宋诗纪事》中记有:

   《赠乾明寺绣尼集句 》

     睡起杨花满绣床,为他人作嫁衣裳。因过竹院逢僧话,始觉空门气味长。

    《新月》

     禁鼓初闻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谁家宝镜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

   《题谢先生白云庵 》
    桃源洞口武陵人,跳出红尘二十春。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眼近来亲。

    丹砂已向坤炉伏,玉汞先从坎鼎烹。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星辰。

   《题梅坛》

    汉代梅君此炼丹,古坛翠驳鲜花斑。目穷鸟道青天远,榻转松荫白日闲。

    烟隔楼台分象外,风吹钟磬落人间。不知乘诏冲升后,几度飞鸾到旧山?

   《全宋词》仅收录两首词:
    《西江月》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踏莎行》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曹希蕴,一个并不为人所熟悉的宋朝女子,在远去了近千年的时光里,我终于在月明星灿的夜里将她锁定。她一生的故事一定很多很多,但我们知道的又太少太少,这真是一个令我感到惭愧的事。她才华惊人,思想深远,眼光独具。她一生云游四海,自给自足,胸襟豁达。她羽化后,葬于河南开封新里,皇帝赐号为“希元观妙先生”。她的一生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谜,更是一个奇迹。

   “几回不忍轻轻别。”我无法知道曹希蕴当年是和谁依依不舍?但我知道,尽管你遁身为道姑,但情感世界里你依然丰富多彩。尽管你如此不忍离别,但残酷的现实迫使你离别。柳七郎曾浅吟低唱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人生的无奈,也是一种痛苦,我们必须面对和承受。你看,你不也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只是在寂寞黄昏中,轻轻地挥了挥衣袖,就从此销声匿迹了么?就是连你所说的一声“再见”,我们也不曾有缘听见。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去寻找一个人,也算得上是大海捞针的事情了。这样不但消耗了很多时间,还会令人头昏眼花。寻找那些已经远去多年的写词的女子,总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名考古人员,在珍贵的古墓中不停地进行着抢救性的挖掘工作。挖掘出来了,我又要小心翼翼的,而且还很虔诚的一件件把它们清理洗刷干净。当亲手捧起这些被尘土掩埋了近千年的宝贝,我的疲惫不堪顿时就会被随之带来的惊喜和兴奋所取代。在那一刻,我仿佛忘记了一切的存在,只有我和她们在面对面,进行着无声的交谈。

      也许,有很多人不理解。这虽然不是我的使命,但我觉得我有责任。当我每次写完一篇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心中就会欣慰了许多,有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其实,我只是不想让她们在冰冷的地下长眠得太久,我想该是唤醒她们的时候了。最后说声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没有你们的支持,或许我就没有更大的动力,炎炎夏日,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