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商互联靠谱吗:智能气功科学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7:56

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

庞明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自序

        
          十几年来,我国气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气功史上空前的大好局面。这表现在:
      1.形成了一支数以千万计的气功锻炼大军,变传统的“圣贤气功”为大众气功。
      2.现代科学技术对神奇的气功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气的客观实在性提供了雄辩的佐证。
      3.气功不同层次的练功效应(祛病延年、健美身心、开发潜能等)得到了初步的但是全面的展示。
      4.气功由内气(练功强健自己身体)阶段发展到了外气阶段,从过去的“独善其身”发展到了“兼济天下”的层次。
      5.各门派大都对传统的功理功法做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智能气功是在改革传统气功的热潮中诞生的。它的出现,进一步促成了气功大好形势的发展。它继承了传统气功——儒、释、道、医、武、民间气功等多种气功的精华,吸收了中华古文明“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合理髓核,汲取了当代科学、医学、哲学的成果,建立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编创了易学易练而层次井然的功法,创造了组场教功这一大型、快速授功的崭新方法。而且,把气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把气功纳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使气功面目焕然一新,使传统气功走上了智能气功科学的康庄大道。
      目前,智能气功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然而这仅仅是揭开了智能气功科学这出威武雄壮活剧的序幕。为了迎接气功科学高潮的到来,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群众性练功活动是必要的,因为气功科学是典型的实践性科学。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因为气功科学又是有着高度理性的科学,它不仅有自己特殊的方法学、方法论,而且有独特的方法论基础——这是气功科学异于现代其他科学的根本所在。有鉴于此,要使气功沿着气功科学的道路前进,要使群众性的气功锻炼活动摆脱一法一术的窠臼而进入气功科学的境地,气功界必须提高气功的理论水平,提高气功科学的修养。为了满足智能气功同道不同层次的练功需要,我们在出版了《智能动功功法普及教材》与《简明智能气功学》(中级教材)后,又编撰了这部智能气功系列教材。这部教材包括智能气功科学的基础部分、技术部分与应用部分,共九册:《智能气功科学概论》、《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智能气功科学精义》、《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智能气功科学技术——超常智能》、《传统气功知识综述》、《气功与人类文化》、《中国气功发展简史》、《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
      本系列教材的内容,是按照智能气功的大专生的教学需要撰著的。《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主要讲述了气功、气功科学、智能气功科学的内涵、外延,阐述了气功科学的方法学、方法论、方法论基础的特殊性及其与当代科学的关系,探讨了气功科学在人类文化(尤其是在认识论方面)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一篇纲领性文字,是每个从事智能气功科学的人都应认真领悟的。《智能气功科学精义》是智能气功的精义所在。它从意识、修养、调息、形体等不同侧面剖析了智能气功和传统气功的奥秘,对传统气功有继承、有发扬。文中不仅阐述了我国各有千秋的诸多功门的共性,而且披露了很多功门秘而不宣的诀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本书“运用意识”章内,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意识运动的形成、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这是全新的气功科学的内容。它扬弃了古典气功的唯心、唯神的意识观,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使过去难以言表的、只有靠悟性来领会的意识变化跃然纸上,让学者有文可味、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它不仅对现阶段的练功、发放外气、意识感知、意识致动有指导意义,即使对以后的高层次练功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在该册中,依据经典,征诸实践,详细地阐述了练功过程中出现幻觉与真妄相攻的实质,不仅破除了气功中的迷信,而且指明了向更高层次进取的途径。这是深究智能气功者必须认真研读的透关文字。《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与《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两书,实际上属于智能气功科学总论的范畴(亦可视为气功科学的总论),它是从总体上论述气功这门科学规律的,是各派气功的共同规律和内容,是气功这门学问的精髓所在,是贯穿各功法的生命线。若能于此了然于心,再看争奇斗艳的各家功法,始知本无轩轾、原是一家;以之指导练功,则有如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矣。《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主要阐述混元整体观理论,包括混元论、整体论、人的混元气、意识论、道德论、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等部分。它是智能气功科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超常智能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古典整体生命观和时代结合的产物,是大众气功实践的结晶。它虽然还有很多环节尚需进一步充实、完善,但它已是自洽性很强的理论体系。《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把智能气功的一、二、三步功法都作了功理、功法上的详细介绍,书中图文并茂,是习练智能气功的良师益友。《智能气功科学技术——超常智能》详细介绍了智能气功科学的超常智能技术的理论与习练方法,对于气功查病(包括气功透视、意识感知、遥诊等)、气功治病(外气治病、遥控治病、组场治病等),不仅从理论高度作了详尽的阐述,而且把快速获得超常智能的锻炼方法和盘托出,把实际运用的诀窍都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即使无师自学,只要按照方法认真练习,也能很快掌握。《传统气功知识综述》中,对多种传统大乘功法作了扼要的介绍,所述内容多是笔者受师所传。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传统气功的精要有所了解,而且可使学者明了智能气功科学琢精多家功法奥秘的底蕴。《中国气功发展简史》着重阐述我国气功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到简单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至于《气功与人类文化》和《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两书,则是从整个人类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背景中,全面考察气功在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鲜为人知的巨大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教材虽然对很多深奥的理论问题都力求用浅显的语言,或借助生活中的事实,或借助已有的科学术语进行表述,但仍有不少名词、术语、理论,不易为大众所理解。这是因为气功科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的缘故(因为在人们的常识中,既没有气功科学的理性知识,也没有气功的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其实,任何一门划时代的新的科学理论,在开始时都不易被常识所理解。不是吗?本世纪初,爱因斯坦讲述相对论时,有多少人理解呢?曾几何时,相对论已成了高等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又如当代物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利戈京,于1946年在布鲁塞尔作阐述不可逆现象热力学的学术报告时,人们不但不理解,而且极力反对,一位著名的热力学专家竟以质问的口气讽刺他,认为研究这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完全是浪费时间。几十年后的今天,不可逆性、非线性、不稳定性的观点,不仅成了人们感兴趣的大课题,而且已经或正在渗透到多学科领域。气功这门科学,对中国人来说,虽然不像对上述理论那么陌生,但对现代科学来说,毕竟是个崭新的领域,因而给人们以格格不入的感觉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气功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在习练气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它的理论观点的正确性。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向读者说明的是,智能气功的全部理论和练功方法,都是新编创的。它虽然经受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实践的检验,但它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这套智能气功科学系列教材,也一定有欠完备的地方,深望气功界同道予以诚挚的批评、指正,使之更好地为提高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作用,为人类的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1992年5月

         

第一章 绪论


         混元整体理论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的统一,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吸收了传统气功、中医理论中的气、气化、天人整体观理论的合理髓核,借鉴了当代科学(包括医学、生物学以及新老三论)、哲学的成果,通过气功——超常智能——的实践考察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智能气功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它似乎是现代系统科学的整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但与之有着质的差别。它究竟是怎样的理论呢?
      第一节 混元整体理论综述
      Ⅰ 混元整体理论是论述什么问题的
      混元整体理论是论述事物整体的形成、整体的特殊体性以及如何认识与运用整体特性的理论。它的内容不仅与人们常识中的整体概念不同,而且与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概念也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
      人们常识中的整体概念,是人的意识把通过各个感觉器官得来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局部属性进行加工、经过思维的抽象形成的。换句话说,对这一整体特性的把握,不是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认知它,而是思维的间接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本质属性,然而它只是局部特性相加的整体。现代的系统科学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由多层次物质构成的统一整体,并罗列了多层次世界的内容,如微观物质世界的夸克、粒子、原子、分子,宏观物质世界的地球、太阳系、星系、星系团、宇宙岛等,而生物世界则有生物大分子、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等,这就是现代科学所称的系统,其中每一层次的事物都是由下一层次的事物所构成。这一切都是从物质结构来认识与阐述的。尽管系统科学也讲了,一定的结构会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但也仅仅是认识到,结构是系统产生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还没有认识而且也不可能认识到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的特殊体性。所以说,现代系统科学所说的整体,仍然只是事物整体的部分属性,还不是事物全部的、真正的整体自身。
      混元整体理论所阐述的整体,是事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混化而成的整体自身及其特殊体性。这一整体自身及其特殊体性可以通过超常智能直接把握它。这种特殊体性对没有超常智能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常人还没有这样的感受经验。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通过不同层次的具体事物以比附说明之。
      一、植物的混元整体
      植物虽有根、茎、叶、花的区别,但它本身却是一个混元整体。这一混元整体不是植物根、茎、叶、花的总和之体(已死的植物这一形体虽然还完整存在,但已没有生机了),而是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它的新陈代谢功能混化的统一体。这一混元整体是一种常人感觉不到的“无形无象”的特殊状态,它充斥在整个植物体中及其周围,它包涵着该植物的全部特性的全部信息。对此状态,常人若采取一定的手段也可以查知一些踪迹,方法是:目视晨间的太阳5分钟,而后看周围的树,即可看到树冠周围有一圈雾样的东西,此即该树的混元整体的粗略表现。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的生物光,只是它的部分特性的表征。超常智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感觉到它,并以此认知其整体性。或问曰: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区别如此之大,怎能统一于混元整体呢?这一问题在以后混元气的章节里将做全面阐述,这里只请大家思索一下,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竟能发育成一棵根深叶茂的植物体,这一事实不就是植物根茎叶花统一于植物的种子吗?
      二、各种机器的混元整体
      这一整体不是机器结构本身,也不是它的各个外在的部件及其性能的迭加,而是机器的结构、结构的性能在一定动力支配下,机器正常运转,其价值得以体现时形成的混元整体,即机器的结构、性能与动力的统一而呈现的功能态的整体。这种统一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混而为一的整体。对此,常人虽然不能全面体认它,但对它具有的一定的特殊体性,还是有可能领悟的。譬如,常人要查知机器的故障必须按其结构逐一查看才能知道有无故障以及出故障部位。但是,有经验的技师,可以从机器的整体表现如振动、声音或一些特殊感触来了解机器整体的正常或异常,甚而能了解到故障的部位。诚然,技师的这种经验判断还不是体认混元整体,而是混元整体的部分表现。然而有超常智能的人则可直接感知到这一整体状态的全部内容。
      从上述两例比附可知,事物的混元整体是超常智能感知到的一种特殊的实体状态,它是事物的形态与功能混化而成的统一的整体。混元整体理论所论述的内容,是事物的混元整体的实体特征以及这一实体的混元变化规律
      Ⅱ 混元整体理论的内容
      混元整体理论适用于宇宙中各层次的不同事物,因而内容非常广泛。为了讲述方便,从气功科学的角度,本书把它分为六章,即混元论、整体论、人的混元气、意识论、道德论、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这里仅做一内容提要。
      一、混元论
      主要论述事物的混元整体的内容特征,认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包括:(一)混元物质观: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以上物质因素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混元气)。宇宙中有不同层次的混元气,混元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混元气,而后有原始混元气、万物混元气(包括无生机物质与有生机物质)、人的混元气,最后是产生意识活动的混元气——意元体。(二)混元运动(变化)观:任何事物都处在混元变化之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自身与外在环境的混化。(三)混元时空观:时间和空间都可呈现混入包容的状态,如时间的过去、未来可混入现在的一刹那,延展空间可以混入一局部等。
      二、整体论
      主要论述事物的混元整体的形式特征,包括宇宙整体观、人天整体观、人体整体观等内容。
      三、人的混元气   
      主要论述人体混元气的体性、生成与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的生命运动的辩证关系。
      四、意识论
      指出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人体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意元体的活动内容与过程,是人的本质的根本表现;进而论述意识活动的内容、规律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五、道德论
      论述作为意识活动内容的道德在意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六、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
      用混元整体理论论述人的生理、病理、医疗以及如何向更高层次跃迁。
      Ⅲ 混元整体理论与古今整体理论的根本区别
      一、与现代科学整体观的区别
      混元整体观理论是唯物的一元论整体观:
      (一)认为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混元实体,这一实体可以被超常智能所认知;现代系统科学所说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功能都是混元整体的不同侧面的局部属性。
      (二)认为精神活动本身是人体混元气的高层次活动的表现形式,它既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内容,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可以被超常智能所认知。这是当代科学与哲学难以接受的。
      (三)在认知过程中,现代科学方法论里虽然有分析法(物质整体由局部构成)与综合法(物质整体决定了局部)的区别,但它们的方法论基础却都是精神、物质相分离相对立的。混元整体观则是精神、物质统一的一元论,是主体、客体相统一的整体观。
      (四)混元整体理论建立在超常智能的层次上,这一理论虽然可以给现代科学以极大启迪,但主要是用以指导开发、运用人的超常智能,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整体理论可以用于各个领域——但难以用于生命、意识领域的研究,恰恰形成对峙而互补的两翼。
      二、与传统气功的整体观的基本区别
      (一)阐明了传统气功中所述的精、气、神都是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解决了传统气功中精、气、神分庭抗礼的局面,使古气功中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有了内在的联系与根据,解决了精、气、神三者互相转化的疑难。
      (二)赋予了神意活动以混元气的物质特性,解决了传统气功中神这一概念的神秘性,使神进入了人的生命、生活领域,因而杜绝了气功通往宗教神学的幽隧。
      (三)混元整体理论揭示出宇宙各物质层次的递进序列,人是这一序列的高峰,然而人也是不完善的,需进一步完善,使之走向更高层次。练气功乃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从而打破了传统气功整体观——自然界是从道到人、练气功是从人返还于道的封闭圆圈。混元整体理论认为练气功可使人上升到新的螺旋。
      (四)混元整体理论明确指出,事物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一个内外二气的混化过程,是促成衍化的动力,这一理论为宇宙事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根据,从而祛除了传统整体理论中的神创因素。
      Ⅳ 混元整体理论是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混元整体,这一整体是由有形的实体物质与无形的非实体物质混化形成的实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譬如,生物体是生物体结构与它的新陈代谢功能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无生机物质是该物质结构与它的“正负能体”(例如正负电之类)反应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量子是它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混化而成的混元整体,场是它的能与它的时空架构形成的混元整体,最基本的物质层次混元子是时间架构与空间架构混化而形成的混元整体等。这种混元实体是智能气功科学对世界总的看法即世界观,同时它本身又是世界万物的实体,所以,又属本体论的范畴。混元整体论认为,这种实体虽然不能被常态智能所认知,但是可以被超常智能所认识。因而揭去了康德本体论不可知的神秘面纱,使之走上了科学轨道。混元整体理论阐述了人的超常智能也是人的固有智能,它虽然与常态智能有着巨大差异,但它无论是认知客观事物,还是作用于客观事物,不仅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条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而且可以经受常态智能实践的检验。譬如,用超常智能认知某人有病,可以用常态智能检验其正确与否;用超常智能使病人的疾病(如瘤子)消失于顷刻,也可用常态智能手段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尽管用常态智能的手段尚不能了解超常智能的机理,但超常智能与客观世界作用的结果则是能够用常态智能确定的。所以说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这两种认识、改造客观的方法都是人固有的功能。不仅如此,这两种方法在认知客观事物时,都遵守着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实践原则。鉴于此,混元整体理论又是将方法论与认识论熔于一炉的。
      第二节 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源渊
      混元整体理论虽然是崭新的理论,但在传统气功(包括中医)的理论中,在现代科学的系统科学理论中,都有丰富的整体观知识,为混元整体理论提供了众多的素材,这是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下面我们拟从传统气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两个层面作一简单介绍。
      Ⅰ  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整体观与气论
      一、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一)唯物的宇宙观
      “宇宙”二字早在《尸子》中就有记述,它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庄子》中也曾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灵宪》中进一步指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由此可见,宇宙二字实是整个空间与时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这与今日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是一致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籍中对自然的描述,多用“天地”二字。然而天地与宇宙的内涵是不同的,天地主要指日月星辰天空与山河大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其生成可参看《灵宪》,毁灭可参看《列子》)。   
      1、宇宙的物质性   
      古气功家认为宇宙中有不同层次的物质,各层次的物质,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彼此渗透。若简单分,可分为有形的“器”的层次与无形的“道”的层次两类,即《易•系辞》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细分,则有五个层次,即《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易•系辞》中说的是“易有太极(后儒称为无极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道”与“易”(或无极)是一个层次;“一”与“太极”是一个层次;“二”与“两仪”(或阴阳)是一个层次;“三”与“四象”是一个层次;“三生万物”与“四象生八卦”是一个层次。详述于下:   
      ①道。道这个层次是宇宙的根本。它虽然是无形之物,但古人对它的体用及性质均做了一定描述。儒家对此表述得比较简单,如“寂然不动”(体),“感而遂通”(性),“生生不已”(用)。道家对此论述比较深刻,如《道德经》中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的这一段描述了道之为物的状态;《庄子》的一段则进一步描述了道的超时间与超空间的状态,把二者结合起来,道的体态则可以了然于心。练功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这一体态是可以感受到的。至于《道德经》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湛兮似或存”,则是道之体性。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万物之注”……则是道之用。意谓万物皆可由道而生,依道而存。   
综言之,道是一种客观的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发生宇宙万物。它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   
      ②太极(“一”)。太极这个物质层次指元气而言。后世所谓“阴阳未判,一气混元”即指此。太极也称作“太一”(《吕氏春秋》就说“太一出两仪”)。太极在宇宙中是怎样的物质呢?《周易正义》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公羊传》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之始也。”就是说,太极是一团太和元气,其体象是“恍惚自然”(《太平经》),无分无别;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太平经》中说,“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可以赋予万物生机。至于元气之体性,有人认为元气流行于天地之间,健运不息。其实对元气来说,因其无相对的静,故无所谓动(注意:勿把人体内的元气与作为宇宙之物质层次的元气等同起来)。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元气所以能生化万物,是遵从了道的规律之结果,元气与道对万物来说,乍看似同,其实不尽同。元气是从道衍化而来,其体性较之道更具体,它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   
      ③“二”(两仪)。“二”这个物质层次指阴阳二气,可由元气衍化而来,与一般所称之阴阳概念不是一回事。俗称的阴阳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的属性;这里的阴阳则是一种属于无形之气的物态。但它不同于“淳和未分之气”的太极状态。属阳的气,其性“动而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不仅互为依附,而且互相转化。这里的动和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当阴阳二气的运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可产生“三”这个物质层次。   
      ④“三”(四象)。关于“二生三”里的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种认为“三”泛指万物,本身就是指形形色色的“器”。另一种认为“三”是一个特定的物质层次,是“形而上”的“道”、“气”转化为“形而下”的“器”的一个阶梯。我们倾向于后者。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据此,则“三”是指阴、阳二气和由阴阳和合而形成的和气。
      另一方面,《易•系辞》说:“两仪生四象”。“二”变成“四”,似乎和老子的说法不同。其实不然,四象是指太阴(? )、太阳(?)、少阴(?)和少阳(?)。从“气”而言,太阴、太阳即阴阳二气,而少阴和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故名为四象,实指三气。所以“三”和四象仍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同一层次的物质。
      上述三个物质层次相对于有形的器来说,都属于道的范畴。   
      ⑤“三生万物”。“万物”这个物质层次,具体指有形、气、质三种特性的器世界而言。凡实体性物质(原子、分子乃至可见物)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层次的物质来源于阴阳四象的运动结果,“清阳积聚而为天,浊阴凝聚而为地”。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运动,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交错,而变由生也。”进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当“万物”这个物质层次形成后,就产生了由物自行繁衍的生化形式,即《易•系辞》中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对于有形的器世界,人们较熟悉,故从略。   
      以上五个层次,虽然可依次生化,但它们都是宇宙中固有的物态。五种物态中,不仅四种无形物态可以兼容,而且与有形之器世界亦呈现兼容。   
      2、宇宙物质的运动变化   
      ①有无相生。有无相生讲的是无形之道与有形之器两层次间的变化。包括“无”生“有”的生化过程与“有”归“无”的返还过程。古人对前者论述较多,老子提出“有生于无”,《庄子》也说:“万物出乎无有”。这一提法似荒诞而实科学。对于这个“无”不能理解成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具备形、气、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如《道德经》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故后世又有万物生于“恍惚”之说。可以说这是对无的注释吧。另外,“有生于无”也是有过程的。《庄子•至乐》中说:  
      “察其始而本无生;渄徒无生也,而本无形;渄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无”所以能生“有”,关键在于气的聚散。宋朝的张载说:“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正蒙乾称》)就是说,有形与无形是气的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有形之物是气的聚合态,虚无之象是气的弥散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例外,汉朝的王充就曾指出“气凝为人”;《太平经》也曾说:“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   
      另外,有形之器变化到一定程度也可转归于“无”。“无生有”、“有归无”是气的变化的必然规律。张载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又说:“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物溃反元。”(《正蒙乾称》) 
      这里应予指出的是,“无生有”与“有还无”,是宇宙中固有的不同层次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接触到的“器”世界及其具体事物,都经历着这一过程。   
对于“有无相生”这一论点,现在似乎容易理解了,因为(1)有特异功能的人已经感触到了常人乃至现代科学仪器查觉不到的物质之存在。(2)非实体性物质——能量(场)可以转化为实体性物质,得到了科学的实证。发人深省的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被科学界公认的“质量是能量的凝聚态”与古之“气聚成形”的论点,竟如出一辙。至于如何把气凝聚成有形之物,这正是气功学的奥妙所在。   
      ②器世界的变化。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在不停地变化,其变化内容包括:   
      a、万物间的转化。天地间的万物在其生长衰亡的过程中,不仅彼此互相影响,而且可以互相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环转,无有终时。对此,贾谊在《鵩鸟赋》中说: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千变万化兮无有终极。” 
      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大自然的支配下进行的。正如《易•系辞》所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万物在大自然的固有规律作用下,形成了内在的同一性,为天地万物的互相影响、形气的转化相续创立了条件。气功家借助天地万物的变化来促进自身的生机,道理就在于此。器世界是繁杂的,为了便于掌握器世界的多变规律,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建立了八卦这一揭示万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式,其正确性正在逐步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
      b、万物自身的变化。这一变化包括万物自身生死变化与处在相对平衡时的自身更新变化,这是互相联系的两种变化。在事物的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当运动达到一定程度,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生灭变化,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 
    “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 
这里不仅论述了物质内部运动与外部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而且指出了外部相对静止的期限,取决于物质内部的变化历程,即大化期长,小化期短。
      (二)人体整体观
      1、心(神)、身(形)整体观
古人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以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古人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精)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周身,把形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对这一整体,古人尤其强调“神”的主导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管子》中也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淮南子•原道训》中则做了进一步说明:
 “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
      不仅如此,心的活动还关系着人体生命的常变安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作为意识、精神之官的“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气功中特别强调神的作用,如《灵枢•本藏篇》中说: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庄子》中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管子•内业》中说: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
      后世气功亦皆着眼于精、气、神这一整体的调摄。
      2、人身(形)整体观
      人身(形)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身形各部都有机地联系着。
      ①脏与脏之间是相生、相克关系。依照五行学说,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之间依五行属性相生相克。   
                 生   生   生   生   生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克   克   克   克   克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由于五脏间的相生,所以五脏的生气生生不已;同时五脏间又能互相克制,所以又不会生而无制,从而保持五脏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医说的“生克制化”。
      ②脏与腑是阴阳表里连属关系。脏为阴、为里,腑为阳、为表。每一脏配合一腑,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
      ③五脏与人体各部的有机联系。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把人体各部隶属五脏,并且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大自然庞杂现象也分归于五脏,其表述形式,是用阴阳五行的归纳方法,所述内容似乎有些牵强,但经中医、气功的实践证明它是与实际相符的。现将其繁杂的体系简化为“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列于下:
           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心包)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五神   魂  神  意  魄  志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主   色  嗅  味  声  液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嗅   臊(膻) 焦  香  腥  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荣   爪  面色 唇  毛  发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形   直  尖  方  簿  圆 
      五脉   弦  洪  缓  毛  石 
      五常(人) 仁  礼  信  义  智 
      五虫   鳞  羽  倮  毛  介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谷   麻  麦  稷  稻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葱  藿 
      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 
      五畜   鸡  羊  牛  犬  猪 
      五时(年)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时(日)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常(天) 风  热  湿  燥  寒 
      五气   柔  息  充  成  坚 
      五性   暄  暑  静兼 凉  凛 
      五德   和  显  濡  清  寒 
      五用   动  躁  化  固  操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化(象) 荣  茂  盈  敛  肃 
      五政   散  明  谧  劲  静 
      五令   宣发 郁蒸 云雨 雾露 严贞 
      五变   推拉 炎烁 动注 肃杀 凝冽 
      五眚   陨  燔  淫溃 落  冰雹 
      五星  岁星 荧惑星 镇星太白星 辰星 
      生数   三  二  五  四  一 
      成数   八  七  十  九  六   
      此表前一部分是人体内在联系,后部分则是人与大自然的整体性的有机联系,其详细内容,将于本节(三)《天人整体观》中叙述。
      为什么人体各部能与五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呢?古人认为,这是人体中的经络(包括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等)连通的结果。而人这一有机整体的生命活动的进行,则是靠周流于全身各部的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心身整体与人身整体观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中医家着眼于脏腑为核心的整体,而精、气、神亦视为至宝;养生家注重于精、气、神,而脏腑身形亦未尝弃置。只不过两家的着眼点有所侧重罢了。
      3、局部反映整体
      组成人体的各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生命运动的状况,这是人身整体性的又一表现。
      由于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气贯通周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身的信息可以在某一局部表现出来。如脏腑状况可以从舌的颜色(包括舌苔)反映出来,也可以从眼的五轮八廓(五轮是: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内外眦为脉轮属心;白睛为气轮属肺;黑睛为风轮属肝;瞳仁为水轮属肾。八廓:略)反映出来。至于寸口脉(腕部桡动脉)的“三部九候”分隶于五脏六腑,中医以之诊病,已为人们所熟知。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①颜面反映人身整体。《灵枢•五色篇》中说: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
      这些论述是否正确呢?上海龙华医院依此部位进行针刺麻醉,从1976-1977年共做手术1251例,成功率达96%。这就充分证明了古人的论述是正确的。具体部位见“颜面反映人身整体图”。(图1)
                   图1 颜面反映人身整体图
      ②尺肤反映人身整体。《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图2)    
                   图2 尺肤反映人身整体图
      ③经络经穴对全身的反映。人身十二经脉反映脏腑之情况早己述于内经,这里不赘述。须知每条经脉不仅可以关系着所属脏腑之常变,而且其中还包含着全身五脏之信息。每一条脉经的经穴中,都有井穴、荥穴、俞穴(阳经还有原穴,与俞穴性质同)、经穴、合穴之分,统称五俞穴。五俞穴分属于五脏。在六条阴经中,井穴属肝木,荥穴属心火,俞穴属脾土,经穴属肺金,合穴属肾水。在六条阳经中,井穴属肺金,荥穴属肾水,俞穴属肝木,经穴属心火,合穴属脾土。五俞是经络治疗、调治内脏的要穴,也可以查知脏腑间的彼此关系。
      另外,即使在每一穴中,也有皮(肺)、肉(脾)、脉(心)、筋(肝)、骨(肾)的不同。
      总之,人的每一部分都含有全身的信息。
      (三)天人整体观
      古人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分“天人相通”与“天人相类”两部分。
      天人相通。何谓天人相通呢?高士宗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题解中说:“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这里的“天”字是天地的总称。天人相通的理论,早在周秦时就有了专著。《素问•病能论》中说:“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可惜该书早佚,而天人相通的观点散在内经中还是很多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灵枢•本藏篇》中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总之,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下面试分述之。
      1、天、地、人本源一气
      如前所述,古人认为人与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气化生的。《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说: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帝曰:何谓也?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就是说,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识与掌握的。对此《太平经》说得更明确:“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又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就是说,人与天地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共同享受大自然的哺育。同时,若以人与万物为主体,天地则又成了人、物之环境。这就是《素问》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地者,所以载万物之形类也”。鉴于人与万物、天地分享大自然的精气,于是,形成了精气在这三部分中循环流转不已的局面。《阴符经》对此进一步发挥,指出了人盗天地的精气,万物盗人的精气,天地盗万物的精气,如此循环不已,而呈现自然之生化无穷。古气功家的养生宗旨,就是要盗天地之精华与保守自身之精华。
      2、人与万物息息相关
      人与万物尽管悬殊很大,但都是天地一气的产物。对于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对于人,《素问•宝命全形篇》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也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人与万物同享一气,“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当然,人与万物不是等同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荀子•王制》进而阐述了人贵之所在:“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虽然人有自身的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万物相同,而且是相通的。故《庄子》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人与万物的这些“出入”运动,汇集于天地之间,就把人与万物联系起来了。后世气功家所说的“一吸,天地与之俱吸;一呼,天地与之俱呼”,“天人浑化”之类的说法,听起来似属夸大,实际上有一定道理。
      3、天人万物是一整体
      人生活在天地万物之间,与之形成一个天人相通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呼?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这些看来似乎是牵强附会的东西,里面却渗透着古人的宝贵经验,它一直为医家与气功家所重视(详见《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
      总之,天地、阴阳、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无不产生影响。古养生家在此大系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
      天人相类理论是天人相通之天人本源一气说的进一步发挥。认为天地是一阴阳一太极,人身亦是一阴阳一太极,故董仲舒说:“身犹天也。”亦即后世所说的:“人身乃一小天地。”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记叙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同书《阴阳离合论》中说: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同书《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这一理论在后世气功典籍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不仅把四时五行十二辰、周天度数等做为练功的体内标记或术语,而且天地日月星辰等也都成了人体不同部位的代名。这些内容已属于气功专业理论,故不予赘述。
      古典生命整体观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气功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应该承认,对天人整体这个大系统,古人只是看到了它的总画面,还不可能揭示其全部内在规律和具体细节。
      二、气论
      气论是传统气功与中医理论的核心与精髓。包括气与气化两部分内容。
      (一)气
      《管子》一书是对气记叙最早的,气(指精气)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可以流行天地之间。对气论述最多的是《黄帝内经》,不仅全面阐述了外界的天地气节、阴阳变化,而且找到了“五运六气”的规律,并使之成为一门专科知识。对人体内的各种气也做了详明的描述,有真气、营气、卫气、宗气、正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尤其是对卫气的描述很近乎人体混元气的部分特性。譬如,“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等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有关于“气街”的论述,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并且指出了“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这与人混元气的躯体混元气是很相近的。在《难经》中首先提出了人体元气的概念,东汉时的《太平经》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大自然的元气,指出“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直至宋朝张君房著的《云笈七签》,则写出了《元气论》专著,内容非常丰富。试简要言之。
      《元气论》认为元气就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文中说:“夫道者何所谓焉?道即元气也。”又说:“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正由于原著作者是把元气与道等同看待,所以认为元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指出“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然后“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至于人则是禀天地元气而生,文中说,“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元气在人身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人的常变安危,文中说:“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生命之根,元气是矣。”并引述《难经》
“夫元气者乃生气之原,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指出“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人之元神需以元气作为营养,指出,“人之元气乃神魂之肴馔”,“神无元气即不灵,道无元气即不生。”正因如此,所以修道必须修炼元气,指出,“夫学道谓之内学,内学则身内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气……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出入之息。”并且进一步指出:
      “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脏实,童颜长春矣。”
谈到神与元气的关系时指出:“气之所在,神随所生,神在气即还,神去气即散。”
      总之《元气论》对元气的内容、体性、在人体的功用、如何对元气进行修炼以及修炼后的变化,都一一做了精辟的论述。需要指出的是,《元气论》中把元气与道等同为一,是其美中不足。 (二)气化
      这里所说的“气化”是传统的气一元论中的特有名词(注意,不是物理学中的液体变气体过程的气化),泛指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气的作用。它既可以是天地元气化成、化育万物,也可是一物(包括人)自身元气在其内部的各种变化。关于气化的论述,《黄帝内经》中言之最详,认为宇宙虚无之道体是元气生化万物的基础,通过五运六气的运转,促成万物的生成变化。这就是《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的: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使万物发生变化的动力则是“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对此,《元气论》则说: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阴阳媾精,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也……以有物成体,以圆规覆育,以动而始生;地体于阴也……以无名成质,以方矩载诞,以静而终死,所谓天成地平矣。既动以行施,静以含化,郁气媾精,时育庶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簿,自然相生,莫之能纪也。”  
      这一段引文,讲宇宙中的元气,首先化成天地日月星辰,而大地万物也随之被逐步化生出来。对于元气转化成阴阳、五行、万物,还有一段简明的阐述: 
      “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名曰气象。”
      这就是说,元气化生万物是通过化生五气,而后由五气展示出大自然的各种气象。在《黄帝内经》中把此五气进一步系统称为“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风火暑湿燥寒),以司气化(其中君火不司气化)。元气对万物气化的影响,通过五远六气来完成。至于如何完成这一气化过程,《黄帝内经》仅指出了需靠万物自身内在的“神机”和外在环境之气(气立)作用,即“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就是说,万物的气化是通过该物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完成的,至于如何变化,在古人那个时代还不可能叙述清楚。   
      对于万物内部的气化,《黄帝内经》对人的气化讲述较多,对于人体内气的生成、运行、功能、常变都有比较具体的描述,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拟详述。我们所要指出的是,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以及新陈代谢过程,都需要气化的参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举一腑以说明十二脏腑功能的得以实现,需气的参与以行气化之功。《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气化的关系讲的非常深刻全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段经文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即:味→形→气→精→化;二是这五步之间生生化化的辩证关系。即:
                             生   化为   生
                               ↙ ↖  ↙  ↖ ↙  ↖
                     味--→形--→气--→精--→化
                      ↖ ↙      ↖ ↙
                        食        食
      可见,新陈代谢的一切过程均赖气的触发、参与而完成(气化);同时,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也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化气)。因而,气化——化气过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若详究,经文中三个气字所指各异)。
      (三)混元气
      在传统气功理论中混元气未形成系统理论,它散在各经典著作中,名称也不统一,有混元、混沌、混沦、空洞、混元气、混元一气、先天混元一气等。而且各名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混元气、混元一气(带气字的)等多指人的混元气,而混元、混沌、混沦(不带气字的名称)多指宇宙天地之始。《云笈七签》对混元、混沌、空洞、混洞是分别阐述的: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唯虚,厥外唯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从这里看出,混元是指宇宙的先天元气的,应该与道是一层次。《至言总》说的更明白:
      “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
      对于混沌,《云笈七签》则说:  
      “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 
      这一段引文所述的混沌,似乎是指宇宙中的元气。对此,《元气论》说得更加明确:“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对于空洞则说:“元气于眇莽(茫)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说:“九气出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此空洞似乎是宇宙元气产生的根源,很像现代天文学中的黑洞。对于混沦,《列子》中说: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这里所说的浑沦,则是指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时,万物形成之前的混沌一体的状态。对此《性命圭旨》则直说为“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由此可以看出,混元一词与混沌一体的二生三的混沦状态又是相同的,这对我们提出混元气的层次性给了很大启示。   
      对于人体混元气的论述,在气功典籍中,以《抱混元仙术》中叙述的最详尽,现录于下:  
      “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白紫清云: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夫以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媾之时而来者也。方交媾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碍潜通,混而为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名虽有三,其实则一。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其足圆成者,体也,不得专言三,亦不得专言一。学道之士不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于着空,或炼药三品而失于执相,着空执相皆非还元之妙理也。夫还元者,所以还其元精、元气、元神也,若欲修道,必须先知此三物潜藏于混元之中,离乎混元即非先天精气神之本体,失其本体,焉得元物?”
      至于何谓混元之中,《性命圭旨》引司马子徽诗: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大包法界浑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为祖炁穴,黍珠一粒正中悬。”
      张景和诗: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其具体位置,《性命圭旨》中说:  
      “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此窍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窍也。”   
尽管近数百年来有一些混元气功的专著,但也多偏重功法的阐述,对混元气的体性仍缺乏完整而系统的论述,不象对道、对元气阐述得那么深刻周详。   
以上论述混元气、混元窍于明理、练功都有裨益。唯对混元气之论述,不如笔者受之师传口诀更为简要详明。其一曰:  
      “混元一五行,有形亦无形,中寓阴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生。”
      这一口诀把混元气的体用已包罗无遗。其二曰: 
      “混元气,神贯通,聚则成形,散则成风。”
      这一口诀把混元气与神意的主从关系做了明确表述。其三曰: 
      “上混元,下混元,外混元,内混元,中混元,混元混元一浑元。”
      这一口诀指出了练传统混元气功的诀窍。这些口诀和理论是指导编创智能气功理论的依据。
      另外,混元整体理论中关于意识的理论,有很多内容渊源于佛家的唯识理论。佛家论述非常深刻而且全面。其中“八识”理论的论述,可以说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析得淋漓尽致,较现代心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破除意识上的偏执的理论,“转识成智”的理论(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转为成所作智等)为混元整体理论的意识论提供了素材与借鉴。唯其所述把“识”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把世界器物看作是“识”的外现,这一点与黑格尔对绝对精神的论述相似。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倒立的,与此相仿佛,佛家的唯识理论,也是头倒立的。
      Ⅱ  现代哲学、科学的整体观成果
      一、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作为方法论,就是全面地分析问题,在运动中把握其实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仅从哲学最一般的高度概括、表达了整体观思想,而且对属于整体观内容的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也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下面摘录几段原文,供读者参考。
      (一)关于人和大自然是一整体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92~97页)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它条件。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的种族差别……,任何历史纪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23~24)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
      “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以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17~520页)
      (二)关于人和社会是一整体
      “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以上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121~123页)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予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43页)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第5页)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24页)
      “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①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利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②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③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④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2第37页)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下第219~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多,而且深刻,是混元整体理论重要渊源之一。
      二、科学
      现代科学成果对形成混元整体理论的影响,较有意义的是物理学与系统科学。
      (一)量子论与相对论
      当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是量子论与相对论。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四维时—空这一概念,揭示了物质的时空结构依赖于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论证了质量是能量的凝聚态,并提出著名的E=mc2(能量=质量×光速2)公式。既然质量是能量的表现形式,那么基本粒子也就不基本了,它可以由能量产生,又可复归于能量。量子论揭示了能量的非连续性与物质波动性,提出了波粒二象理论,并进一步建立了量子场论,认识到粒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对此,物理学家玻姆说“人们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或隔离的独立存在的部分经典概念。”又说“整个宇宙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
      尽管量子论要求的非连续性、非因果性和非位置性,与相对论的连续性、因果性、位置性两相对立,但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结论,它打破了经典科学的孤立地认知事物的观念,架起了传统气功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
      (二)隐秩序、超弦、大爆炸理论
      这三种理论都是新理论,但对混元整体理论的形成给了很多启迪和帮助。
      隐秩序理论是物理学家玻姆在他本世纪50年代提出的隐参量基础上形成的。1980年出版了《整体性与隐秩序》一书。隐秩序理论认为在量子层次的更深层还有未被认识的特殊秩序,它决定着浅层面的物理变化。这一理论对理论物理学振动很大,不少物理学家沿此道路前进。隐秩序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卷入到任何事物之中,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认为现在物理学所谓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是隐秩序整体性里面的暂时表现。他认为海森堡的不确定定理也是隐秩序的表面现象。他提出了叫做“完运动”(Wholemovement)的概念。它包罗一切、产生一切并关联一切。玻姆所指的隐秩序存在于引力所及的最终极限,长度在10-33厘米,而时间则在10-44秒。这在大爆炸理论里被称做普朗克时间。在这种状态下,整个时空呈现脉动,它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
      超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的又一引人瞩目的理论。超弦理论假定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弦,即一维的曲线,而不是点粒子。其长度是普朗克长度LP=1.6×10-33cm,这样微小的弦可以有开放与封闭两种形式,它们是在10维时空结构中存在的。超弦理论处理的对象不是单独一条弦,而是超弦所可能分布的对称状态。这一理论只是初步建立了它的数学架构,并深刻地反映出有关宇宙间粒子与场的结构与内涵。它以最抽象的概念来描述宇宙,似乎是找到了一个在数学上不会自相矛盾的宇宙理论。在这一点上,较隐秩序前进了一步,它与混元整体理论的混元子理论是有着很多对应之处的。
      大爆炸理论是宇宙发生学中的一种较能信赖的理论,尽管它对大爆炸的形成以及大爆炸以前的状态付诸阙如(这一点在混元整体理论里得到了解决),但它描绘出了大爆炸以后的变化,如对爆炸后的数毫秒以后的变化,对宇宙的热核爆炸的变化,对原始火球的出现、星系的起源、演化与形态、恒星的形成与太阳系的形成等……这一切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万物同源的演化图,为混元整体理论提供了很多科学素材。
      (三)系统论
      系统论是贝塔朗菲于40年代研究理论生物学的成果。认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遵循着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互相联系性原则与动态原则。前两条原则主要是指系统本身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这就是贝塔朗菲所指出的,这种“内部描述本质上是结构描述,即用变态数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去描述系统的行为”(《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后两条原则是指系统的外在的活动形式及功能表现。对此,贝塔朗菲说:“外部描述是功能描述,即按它对环境的作用来描述的行为。”鉴于一般系统论是从生物研究入手的,所以强调了开放性,系统是在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联系的过程中保持特定的秩序的。系统的内在结构是指系统的“要素的秩序”,系统的功能则是对外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秩序”。
      鉴于生命运动的复杂性,一般系统论不可能解决问题,因而只能停留在一般概念的层次。普利戈京从平衡热力学最小熵原理入手,提出了非平衡热力学的理论,在一般系统论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建立了“耗散结构”理论,有效地阐述了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自组织理论。
      协同学是哈肯在研究激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深入到微观领域的系统科学,它与耗散结构理论都是研究非平衡、非孤立系统中的临界现象、突变、或有序化或非平衡相变——即非平衡开放系统中的协同作用或合作行为的理论。这些理论正在被应用于多学科(包括生物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并取了显赫成果,大有使现代科学走上系统化之势。但在探索人体生命奥秘这个未知的领域,尚未能展示神威。虽然如此,系统理论还是为混元整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尤其是哈肯的激光理论——增强泵浦与增加激光原子的方法皆可导致激光的产生——对阐述智能气功的组场效用可以做直接的比附说明。
      (四)全息技术的成果——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是全息照像仪避开所摄对象的光波产生的干扰。照出含有对象全部信息立体图的摄影新技术。其过程是用激光作光源照射对象物,由物反射回来的激光照在感光底片上,同时用激光直接照射底片,使两束激光在底片迭加而产生干涉图样,这样就记录了该物体的全部信息,然后再用激光照射底片就可显现该物的立体形象。这种图像中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有整个对象的全部信息,即使该底片的一个碎片也是如此。这对混元整体观的整体体现于局部是一个很好的比附说明。
第三节 为何编创混元整体理论
      正如《智能气功科学概论》中所指出的:气功科学是用气功的方法研究、认识、改造人体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是关系到天、地、生(生命)的辽阔领域的繁杂的整体性科学,而且是关系到人的意识运动规律与运动实质的崭新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性——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难以问津,决定了气功科学必须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确立新的科研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气功科学不仅确立了以超常智能为科研手段的方法学,而且确立了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内求法。这一切都需要它自己的理论基础——完整的、运动的、关系到自然与生命、意识与形体、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理论。这一理论是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描述。现代科学的整体理论如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尽管阐述了很多描述事物的整体性的规律,但无法深入到生命领域,更无法深入到意识领域,因为这些理论是从常态智能科学层次来阐述事物的整体性的。以之探讨属于超常智能领域的生命、意识运动,必然出现方枘圆凿的格格不入现象。说明此路不通,当另寻达道。那么,我们看看传统气功理论是否可以荷此重任呢?我们认为,传统气功理论的阴阳、五行、八卦、经络、气血、精气神等理论,不仅都是一定程度的整体论模式,而且都是古人运用超常智能观察自然与人体生命的结果。《易•系辞》中就曾指出:“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而阴阳则是八卦——易的根本。《易•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说卦传》中进一步指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这一理论(阴阳、八卦)似乎已经涵盖着天、地、生的整体联系。   
      五行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延展。《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
      而五行的理论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前面介绍的五行五脏旁通表内容中可以看出,它似乎也是涵盖了天、地、生的内容。而人的生理病理,在中医理论无不借助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之。五行理论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形而上学的烦琐哲学,实际上它也是古人用超常智能观察实践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说:  
      “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这就是,五方、五色的配合是基于对天气颜色观察的实践。   
      经络论与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精髓,这些理论也是古人通过实践建立与完善起来的。笔者在《气功探邃》中论述中医与气功的关系时,曾论证过气功实践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不仅如此,传统气功中也有关于混元气的论述(尽管不完整)。   
      对以上这些理论,我们首先认为它们都是古人通过气功实践建立的理论,是对古代处于自然状态的人天整体的描述;但是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与大自然都已经改变了它原来的那种自然状态,古代建立的那些理论就不适用了。必须建立能够反映现在人天整体关系的理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扬弃传统气功理论、建立混元整体理论的道理所在,试详述之。
      Ⅰ  为了确切地反映人与大自然的整体性联系的实质与规律
      一、传统气功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的普适性与狭隘性
      我们认为,这些传统气功理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自然面貌,有很强的普适性。譬如五行理论中五形论:“直、尖、方、薄、圆”就把宇宙万物的形态要素包揽无余。圆即是点,直即是线,尖、方是线折而形成的不同的面,薄形成了体。不同形式的点线面体组成了宇宙的不同的形态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的功能与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普适的。但若把五行内容的归纳方式或演绎方式展开来看,不仅缺乏彼此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且也多有与实际不合之处。阴阳、八卦理论较五行理论普适度要大得多。如阴阳的对立理论、互根理论、互相转化理论及其消长规律,既使到现在仍有其哲学与科学上的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物理学中的负电和正电、正粒子与反粒子、磁铁的S极与N极等;稽之于生物学,阴在内而阳在外的观点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譬如细胞生物膜的静息电位,膜内是负,膜外是正,内外的电位差是-70mv(毫伏)。又如八卦理论,它不仅可以用于宏观领域,而且也可以用于微观领域。如分子遗传工程发现,担负遗传任务的64个密码子与64卦遥相对应。正因为阴阳、八卦理论令人难以置信地符合已发现的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所以世界正在兴起研究《易经》的热潮。
      对此,我们认为,传统的阴阳、八卦理论,确实抓住了自然事物的一些根本规律,然而也仅仅是抓住了自然事物的自然规律而已,它未能深入到社会中去,更未能进入人的精神领域。这对智能气功科学要建立的整体理论来说,无疑是显得狭窄了。在传统气功理论里对精神的论述是非常可怜的。谈到精神,阴阳论只是简单地讲“阴阳不测谓之神”。而阐述八卦的易,也含糊地说是“神无方而易无体”。中医理论则只是说“气血者人之神”、“两精相搏谓之神”。对神的实质、运动规律、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大自然的作用等均无从谈起。从这里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八卦理论未能阐明人的生命——尤其是意识活动的奥秘。这些理论仅停留在对自然物质的自然属性的阐述上。我们知道,当人类出现后,大自然的属性中开始呈现出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意志,人的意志不断地改变大自然的纯粹自然性,这一改变将随着人类的前进与日俱增。因而只注重阐述纯自然属性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到现代开始显得不能适应了。譬如阴阳理论阐述大自然属性的“山前为阳,山后为阴”、“地上为阳,地下为阴”的观点,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这一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大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就未必正确了。如果在属阴的山后建立起巨大的发电厂、在属阴的地下修建起灯火通明的地下城市,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原来属阴的性质;反之在属阳的山前修起了水库、在属阳的地上修建了冰库,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的属阳之性质。这些变化表明了处于对立地位的阴阳,发生了一定的混化。又如五行学说中的五方(东南中西北)对应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从古代的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狭小地域来看待五方五气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交通、通讯把整个地球都连为一体的今天来说,则显得没有普适性了。如果乘飞机不停地向西飞或向北飞,结果将从东面或南面飞回原地,这表明五行学说中的各因素可以归为一体。
      不仅如此,无论五行理论,还是八卦理论,它们只提供了一套说明世界的数学模式,如果从“理性”层次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似乎可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但一指导或接触具体实践,往往会产生迷茫之感,就是被道家奉为已成仙得道的邵康节真人在临死之前也曾感慨地说:“先天之理已明,后天之事尚不甚了了。”道理就在于此。至于历代气功家把八卦理论视为指导炼内丹(道家功的一种)的圭臬,实是一种误会,因为传统气功的五行、八卦理论,只是表述练功程式以及所谓的“返先天”理论的工具而已,而非练功的实质。因为练气功的真正内容是对精、气、神的锻炼。
      二、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气论”的笼统性与欠完整性
      尽管《黄帝内经》与《元气论》对气与气化做出了很多的精辟论述,但从气功科学的高度来考察它,则可发现这些理论不仅论述欠精详,而且欠完整。这表现在:
      (一)对气的定义不明确。未能阐明气的层次性、气的属性,把人与大自然混为一个气。在人体不仅没有指出气的体性,而且没有阐明气与形神的转化关系。
      (二)对于气在人体中的生成、运动、变化的规律没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描述。《黄帝内经》对气的论述虽然很多,但不系统,自洽性不强。气与经脉的关系尤其模糊不清。人体内的气与体外之气的交换更是阙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难怪学习、研究中医者,欲弃经络、气化理论于不顾。
      (三)没有认识到气的内容的复杂性,认为气是一种单一的简单物质。对人的混元气的论述,尽管《抱混元仙术》认识到是元精、元气、元神的统一,但也只是就混元气的先天性质而言。对混元气的功能、体性的描述,除了“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或称散则成风)”以外,没做出进一步的全面阐述。
      诚然,在科学水平低下的古代,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的前提下,即使运用超常智能也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一般的整体性联系,不可能揭示出客观世界的精细内容。欲阐述世界的整体联系,唯有借助一些数学模式或逻辑推理,这样的理论是建立在分散落后的农业基础上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先进的。但在大工业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能够直接观察以纳米(nm)计的微观量子世界,对很多事物形态结构的判断与描述,已经无需借助逻辑推理就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中,对横亘微观、宏观、宇观的事物整体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精确地阐述,传统气功理论的固有模式就无能为力了。这是我们创建混元整体理论的客观原因。
      Ⅱ  为了满足人类的发展——成为“自由自觉的人”的需要
      现代科学、医学、哲学都一致公认,人是有意识的最高级的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是精神活动统帅生命活动。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活动是完成意志目的之手段。人类已经在广阔的领域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客观的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然而却还没有自觉地接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自身的肉体与精神,使之朝着更高级、更美好的境域前进。智能气功就是强调通过自己主动地运用意识来改造自身的科学,而传统气功理论不能为此提供基础理论,尤其是不能提供关于意识的强大作用的理论。新建立的混元整体理论把这一问题解决了。试以骨折为例说明之。现代科学、医学都认为骨折是不可能迅速愈合的,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就是对骨折难以愈合的描述。或问何以致此?现代科学发现,正常的骨骼的外表与内部带电不同,一旦骨折,骨折两端的端面原来属于内,变成了属于外,其带电性都成了正电,两骨折端都带正电而同性相斥,所以难以愈合。这是现代科学对人这个自然物(骨折)的自然属性的描述。从自然现象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智能气功科学要通过意志作用来改变这种自然状态,要求使之迅速愈合,即使是传统混元气理论也难以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因为传统混元气理论中的“聚则成形,散则成风”主要讲述的是大自然的混元气的特性,对人的混元气认为就是人的元气。仅靠元气的作用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新建的混元整体理论,突出了人体混元气的意识性,甚至可以说人的混元气的最根本特点就在于它的意识性,而意识又是全息的,因而为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来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身生命运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练智能气功的目的,就在于强化这一混化过程。征之实际,智能气功的很多老师都可以愈骨折于顷刻,就是成功地应用这一理论的范例。
我们创建的混元整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突出了意识的全部内容,揭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与实质,阐明了意识的作用,指出了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界以往的纯自然的客观属性,论述了人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意识的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的作用,为人类自身服务,促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