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广点通评价:读故事学中药——葱,大蒜、韭菜、生姜、胡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0:09

. 葱白Allium fistulosum L.,百合科

李时珍曾经说“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数人得验。”《华佗神医秘传》中也记载了此方。孙思邈以葱导尿还有个故事。

一天,有个面色苍白、精神萎蔫的病人走进了孙思邈的住宅。可孙思邈外出行医去了,他的大徒弟连忙叫病人坐下,问到:“您哪儿不舒服?”病人呻吟了几声说:“前天,我生了一种怪病——突然不能小便啦,直到今天仍然撒不出一滴尿来,真难受。”大徒弟给病人切了脉,说:“你的病叫癃闭。不要紧,我会治好的。”

大徒弟叫病人解开衣服躺在床上,在病人肚脐下面的关元穴扎一针。可是,奇怪得很!他扎后一点效验也没有。他想:既然扎针不灵,那么,就给病人服导尿药吧。他配了“五茯散”。给病人服用了“五茯散”后,也不起作用。他好安慰病人说:“我师傅明天就会回来的,今天晚上你就住在这儿吧。”

第二天,孙思邈回来啦。病人一见他,就指着自己那已经胀得圆鼓鼓的肚子说:“救救我吧。”孙思邈向大徒弟仔细询问了医治经过后,便叫大徒弟去做饭。

孙思邈想道:尿流不出来,怕是管排尿的口子失灵了,如果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能够排出来。可是,到哪儿去找又细又软可以插进尿道的管子呢?——这真是一大难题!

这时候,大徒弟正煮饭,从菜园拔来了几根葱。孙思邈见了,要来一根葱,掐下一片葱叶,剪去尖尖,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用嘴吹了口气,不久,尿就不断外流,病人的肚子慢慢地不觉得胀了。

病人十分感激孙思邈,一再道谢。葱叶导尿术就是这样发明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胱胱腑》中对此事的记载虽然知识简单的“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但也绝对是世界首创。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别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葱子《日华子本草》,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的鳞茎。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除外膜。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通常簇生,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25厘米,径0.5~1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我国各地均有栽植。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茎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葱实主明目、补中不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煮酒。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注意】表虚多汗者忌服。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附方】

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分作三服,灌之。(《华佗危病方》)

⑤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将葱白四斤,切成细丝,和醋炒至极热,分两包,以布包之,乘热熨脐上,凉者加醋少许再炒热,炒至无汤为度。熨六个小时左右,其结自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老葱白五茎。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葱白一寸。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㈠葱白、乳香捣涂。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日用本草》)

57. 大蒜Allium sativum L.,百合科

从前,有个医生,空闲的时候,就把治病用药的道理讲给小药童听。他的邻居,是个农夫,很想学医,就去找他,说:“先生,你收我当徒弟吧!”当时行医的,一般都是家传,轻易不传外人。所以,医生没有答应。

但是,农夫并没有打消学医的念头。他听说,医生经常在晚上教小药童医术,就在一天晚上,悄悄来到医生的窗外,竖着耳朵偷听。其实,这天晚上,医生和小药童讲的完全是另外一码事。原来,有个病人欠了医生一笔药钱,小药童刚刚把帐结算完。他问医生:“那人欠的钱还不能归还,要不要加利钱呀?”医生说:“算了,止下利吧。能还药钱就行啦……”

可是,农夫没听见前言,也没去细听后语,听听到“算了,止下利”这么半句。他以为,这是医生正向小药童传授“蒜能止下痢”的秘方呢。心想,总算学会了一招,回去试试再说吧。第二天,农夫就对人们说:“我能治痢疾。”但人们不相信,谁也不让他给治。农夫有个亲戚,住在二十里地外。碰巧,那亲戚得了痢疾。农夫就跑去,用大蒜当药,让那人吃了好几天,那人真给他治好。

从此,农夫就住在亲戚家,专门给人治痢疾。他治一个,好一个,名声越来越大。消息传到医生耳朵里,他就去找那位农夫,问道:“你这本事是跟谁学的?”“跟您呀。”“不对,我什么时候教过你?”“有一天晚上……”农夫把那天的情况说了一遍。医生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当时说的是算帐的事啊!”农夫也愣住了:“那怎么大蒜还真能治痢疾呢?”医生说:“该着你是学医的材料,我就收你当徒弟吧!”就这样,歪打正着,发现了大蒜具有止痢的药性。

从此,大蒜也成了味中药。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味。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cm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cm;佛焰苞有长喙,长7~10cm;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cm,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mm,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散痈肿虱疮,除风邪,杀毒气。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注意】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附方】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⑾治鼻衄,咯血,呕血,尿血。独头蒜两个,捣成泥状,分成两份。一份用八层麻纸包裹,置于百会穴。另一份用七层麻纸包裹,置于涌泉穴,然后在包裹之药上用热铁烙加温。(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小儿百日咳:大蒜五钱,红糖二钱,生姜少许。水煎服,每日数次,用量视年龄大小酌用。(《贵州中医验方》)

⒀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⒁治金疮中风,角弓反张:大蒜一升,破去心,无灰酒四升,煮蒜令极烂,并滓服一大升以来,须臾汗如雨出,则瘥。(孟诜《必效方》)

⒂治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简易方论》)

⒃治背疽漫肿无头者(用湿纸贴肿处,但一点先干处,乃是疮头):用大蒜十颗,淡豉半合,乳香钱许。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⒄治一切肿毒:独头蒜三、四颗,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食物本草会纂》)

⒅治神经性皮炎:蒜头适量,捣烂,以纱布包裹,外敷患处。另用艾条隔蒜灸患处到疼痛为止,隔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⒆治妇人阴肿作痒:蒜汤洗之,效乃止。(《永类钤方》)

⒇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独头蒜,摩螫处,痛止。(《梅师集验方》)

 

58. 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b. ex Spreng.,百合科

李时珍曾经提及一老人患了消化道肿瘤,一吃东西就吐,胸中刺痛。这时有人叫他用韭菜汁,加入少许盐、梅和卤汁,先细呷,再逐渐加量,后吐出数升浓痰而愈。他说这也是张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别名】丰本(《礼记》),草钟乳(《本草拾遗》),起阳草(侯宁极《药谱》),懒人菜(《尔雅翼》),长生韭(王祯《农书》),壮阳草(《本草述》),扁菜(《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b. ex Spreng.的叶,四季可采,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cm。根茎多须根,有1~3个卵状圆柱形的丛生鳞茎。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cm,宽1.5~9mm,先端锐尖,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cm,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mm,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mm,直径约4mm。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花期6-7月。果期7-9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辛酸,温。

【归经】入肝、胃、肾经。

【功能主治】安五藏,除胃中热。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注意】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附方】

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孟诜方》)

②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

⑥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朱震亨)

⑦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

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

⑾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

⑿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

⒀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⒂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苏医《中草药手册》)

⒄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苏医《中草药手册》)

⒅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苏医《中草药手册》)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苏医《中草药手册》)

⒇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59.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姜科

古时,人们吃兽肉、野果度日,因生病而死亡的很多。当时人们不知医药,一旦生病,只得听天由命。炎帝看到人们疾病的痛苦,心里十分着急。

一天,炎帝从山上回来,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痛。在门口迎接他的,是自己喂养的那条通身透明的琉璃狮子狗。炎帝突然想起:这条狗成天摇头摆尾,翻山越岭,可从来没病,难道是吃了与人吃的不同的东西么?是不是它吃了山野里的草木根、茎、叶呢?

为了探明其中的奥秘,他不顾个人安危,带着琉璃狮子狗跋山涉水,仔细观察狗吃了各种食物后的反应。有一天,炎帝带着狗从茶陵铁甲山来到水河边的白鹿原,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光,一边尝药认草。忽然一阵大雨把他一身打得透湿,他感到头昏目眩,胸闷欲吐,站立不稳。这时,那只琉璃狮子狗正在一旁啃着根块,炎帝顺手也捡了一块,洗净后,坐在地上慢慢地嚼着,只觉得满口辛辣,别有味道。不一会,心胸舒畅了,精神大振了。于是,炎帝便以自己的姓氏“姜”给这种植物取名为“生姜”,意思是使他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炎帝经过长时间对琉璃狮子狗的观察,和自己亲尝百草的滋味,从中悟出苦的凉、甜的补、酸的开胃。然后,进一步探究,用不同草木的花、果、茎叶、根块,治不同的病,收到了好的疗效,从而发明了医药。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纲目》。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炮制】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食姜久,积热患目。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附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烦闷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⑤治长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⑩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⒁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⒂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⒃治脾寒疟疾:㈠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㈡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⒄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⒅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普济方》)

⒆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⒇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易简方》)

(21)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补缺肘后方》)

(22)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千金方》)

(23)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24)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5)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26)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27)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28)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29)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30)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31)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32)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33)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34)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35)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60. 胡椒Piper nigrum L.,胡椒科

在世界香料贸易史上,记载着许多关于胡椒的故事、一些伟大的探险家、航海家,同时也是胡椒的冒险者。欧洲的古罗马人和希腊人,从印度进口胡椒。“来时带着金子,走时带着胡椒”。欧洲的历史上,罗马的沦陷、十字军东征、美洲的发现等重大历史性事件,无不弥漫着胡椒的刺激性气味。他们会为一小袋胡椒互相残杀,甚至不惜抛弃生命。“他没有胡椒”这句话在中世纪的欧洲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据记载,当时北欧上流社会人食用的是大量的肉食,若没有胡椒调味,这种肉食乏味难咽。那时,一磅胡椒是一头绵羊的价值,胡椒可以用作妇女的嫁妆、租税,还可用作对士兵的报酬和奖赏。中世纪时,一场场胡椒贸易大战曾在威尼斯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展开。哥伦布无论走到哪里,都想找到胡椒。他第二次航海时,带了一位植物学家,以便找到胡椒这种神奇而昂贵的调味植物。在古代,控制胡椒生意的阿拉伯人曾对罗马人说,胡椒只能生长在由龙看守着的瀑布下面;威尼斯的商人曾编造出胡椒是从天上摘下来的神话,把胡椒称作“天堂的种子”。

李时珍自小喜好胡椒,然岁岁病目,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逐渐知其弊害而绝之,目病也随之好了,后面试着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

 

【别名】昧履支(《百阳杂俎》),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原形态】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叶柄长1.5~3cm,上面有浅槽;叶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8~16cm,宽4~7cm,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基出脉5~7条,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成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穗长约10cm;每花有一盾状或杯状苞片,陷入花轴内,通常具侧生的小苞片;无花被;雄薜2,花丝短,花药2室;雌蕊子房圆形,1室,无花柱,柱头3~5枚,有毛。浆果球形,直径4~5mm,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辛,大温。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注意】阴虚有火者忌服。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损肺。绿豆能制其毒。

【附方】

①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汤服。(《食疗本草》)

②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

③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

④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三分(末),生姜一两(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

⑤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

⑥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证治要诀》)

⑦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

⑧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仁斋直指方》)

⑨治疟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细末,用小瓶装好,不令泄气,再用蝉蜕研末,亦以瓶装之(蝉退要用全的,连头、足用)。用时每药分量只要如黄豆大,合成一处,用普通膏药一张,将药放在中间,在期前两小时至四小时以内,贴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将膏药撕去。(《中医杂志》(9):500,1956)

⑩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二钱匕,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

⑿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

⒁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

⒂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蜈蚣咬伤:胡椒,研末调敷。(《多能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