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个人订阅号注册:教育:应该牵手还是放手 - - 刘老师政治学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06:39
刘老师教育手记:教育:应该牵手还是放手 点击:70 评论:0 2011年3月25日 12:32 作者:刘旺 智词:

2011-03-22

场景一:要出去开会,我去校长办公室请假,校长问我,这两天的课多吗?课程调好没有?我说,已经安排好了(为此,把学校调课的老师忙了好一阵子,他把我的每一节课毫无遗漏地全部往前或往后面调,因为这两天恰好是我课最多的两天)。校长嘱咐道:课程可不能耽搁呀。

场景二:要出去开会,我去校长办公室请假,校长说,出去开会,好好学点东西回来。不必担心课程的事情,学校会好好安排的。我说,谢谢校长的周密安排(按照学校的惯例,调课的老师把我这两天的全部课程都直接改成了学生自习)。

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能够出去开会学习的机会不多,两位校长都能够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应该都值得尊敬。但是,上面两位校长的方式,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恰当?你更喜欢哪种方式呢?

场景三:主任出去开会,会耽搁一些教学时间,于是开会去之前就把将要耽搁的课程全部提前利用自习时间补上了,或者主动找老师调课,把自己应该上的课都上齐了。校长很赞赏,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表扬说,老师,就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心。

场景四:主任出去开会,会耽搁一些教学时间,那些课全部变成了学生自习课,于是开会回来后就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讲课,把耽搁的课程补上来。校长把主任单独叫到办公室,批评他不应该随便占用学生的自习课,并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明确提出,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便占用属于学生的自习课。

这两位主任的相同的方法,但是两位校长都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你会支持哪种呢?

有幸和两位校长进行了交流。第一位校长告诉我说,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离开了老师的监管,根本就不可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所以我们学校只能依靠老师严格的管理,才能促使我们的学生养成学习习惯,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

后一位校长告诉我,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总是不能相信学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那我们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需要老师相信学生,越是需要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基于信任,才有真正的教育。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发现两位校长教育理念反映到教学活动中的巨大差异。前者的方法,立杆见影,效果明显,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三年的过程,学生被迫是老师的牵手下获得的学习成绩总是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更尴尬的是,老师总是不能放手,日常事务性的例行的监管工作量很大,没有时间进一步反思和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职业带给老师的是疲惫和倦怠。由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主动性,校长带头示范,起早贪黑,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检查督促,点名册、指纹机、电脑监控设备、防考试作弊的干扰器等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应有尽有。

后者的方法,开始显得很艰难,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逐渐被激发,学习的潜力逐渐显现出来,学习成绩往往达到比较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老师从大量机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成长中去发挥作用,真正体验到教育的精彩和快乐。校长从来只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引领全校教师和学生,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因此他的讲话总是有最先进的思想的指引,而且又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旁征博引,总是能够抓住和打动老师和学生。

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走得很稳健,很安全,但是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放手让学生自己走,也许会暂时落后,甚至会摔跟头,但是只要学生站起来继续走,最后一定会走得又快又好。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懂,但是要真正放手,我们许多教师缺乏的往往就是勇气和自信。看到其他老师都牵着学生的手的时候,我们常常担心于是也不放手,于是在这种担心和比较中我们一次又一次放弃机会,于是我们和学生一起走入了教育的一个困境。我们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牵学生的手,于是我们觉得很累,付出了许多,学生还往往并不领情,于是师生关系也走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我们牵手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方法,于是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并一定就可以获得他们和我们共同渴望的学习成绩。

当我们大胆放手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感觉被信任的时候,他们内在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丰富自己,在课堂上带给学生足够的视野和精彩。而我们对学生放手了,我们就有时间和精力去积累我们教育教学的内容,改变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向。

中国儒家的思想就是修齐治平,把修身列在首位,政治家治理天下首先从自身修养做起,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修身是一切事业通往成功的基础。所谓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这个方法充满了政治智慧,把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简化为一个政治家的个人修养问题,而这个修身是政治家个人完全可以自我掌控的。现在想来,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思想、能力。当教师把自我素养的不断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生动、精彩和魅力。

我突然明白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什么叫做放手与牵手,什么叫基于信任才有教育。因为总有一点追求,于是换了好几个学校,很感谢这段教育人生的不同经历,让我有机会亲自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思想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在这种碰撞和思考中,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会不断改进。

后记: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网名“蒲葦ジ韌侞絲”在文章后面给我留言:

“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实践才能得出的结论。”

我回复说:“是的。但是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觉性,教育必须相信人能够向上至善,不然学校和监狱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是一群小白鼠……”

我告诉学生:“也许现在的你只是一只小白鼠,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都像猫一样监管着你们,那可就真的把你们培养成一群小白鼠了。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你们到广阔的森林去奔跑,这样你们就可以有机会成长为老虎的。”

学生说:“这还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它更应该建立在信任之上。”

“是的。基于信任,才有教育。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如果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没有信任的话,那一切教育都没有意义了。”

网友“淡淡%清新”(重庆)留言说:

“我们需要耐心的平台……”

是的。老师需要社会和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但是在没有这个平台的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呢?

网友“子一”(重庆)留言:

对!需要放手。教育是需要面向未来的!“牵着手”教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依赖性强,厌学,急功近利。“当教师把自我素养的不断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生动、精彩和魅力。”对学生“放手”,教师也给了自己更多成长的空间。真希望学校领导敢于这样想,这样做。

网友“杰”(湖北)留言:

自我感觉教育与种树有些相同之处,首先最最要紧的是让所种之树能存活,然后可以进行各种大胆的修剪。教育最关键在于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种向善至善的内在动力。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是着眼于当前,看重的是当前的教学效果,而不是长远发展。牵着学生的手,我们从小学一直走到高中,到大学一放,很多学生感到很茫然。放手吧,大胆的放手,阵痛之后可能带来的是教育的重生。

网友“古道西风瘦马”摘录了我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留言:

牵着学生的手走,也许走得很稳健,很安全,但是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放手让学生自己走,也许会暂时落后,甚至会摔跟头,但是只要学生站起来继续走,最后一定会走得又快又好。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懂,但是要真正放手,我们许多教师缺乏的往往就是勇气和自信。

网友“1124403179”留言:

是的,我们学生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放手自己走,在未来老师们不会一直牵着我们走的,我们总有一天要自己独立,自己生活。谢谢老师的提点,我们学生现在就应该鼓起勇气,相信自己,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为自己规划未来。

浙江的网友“可凡”在他的QQ空间里发表了三篇文章:

第一篇:读老师的《教育:应该牵手还是放手》有感

作为一名从教时间不长的老师来说,切身的感受用一个字形容:累。为什么会累呢?我们大多数老师的日常所做足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让学生去整理知识,而是自己把知识归纳梳理的清清楚楚,重难点分明,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填进自己的脑海里,至于能否理解那是不考虑的,出于保险起见,我们还会强迫学生默写,达不到要求者会重默,一直到会默写出来为止。事实上,班级总有一些学生很难实现老师的愿望,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老师教的也很累,感觉教学枯燥、乏味。

为应对考试,老师们会总结出各种应对策略,比如把主观题分为原因类、措施类、体现类等等,并且每类都提供相应的模版,学生只需要把各式各样的试题填入相应的模版就行了。我们在批改试卷的时候,也总是按自己总结的模版去打分,若答案与自己有出入,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调整答案。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相信老师总结的是对,作为学生,只需要把老师总结熟练掌握就行了。

在考试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总是喜欢把试卷分好,千遍万遍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填涂卡,并且对于监考的老师还要仔细检查学生是否填涂卡,以及是否正确,如果出现差错,拿老师是问。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缺失责任感,在他们看来,反正有老师呢,自己根本没有必要操心。

回过头来,看上面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画面,就会发现:我们老师做的真的太多了,也许,对老师来说,这样做能够在短期取得明显的效益,但也应看到,如果把花费在这上面的大量的时间用于自己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教学研究上,是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外,这种教育因该是老师所谓的牵手教育,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对学生不放心,从心里把学生当作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任何事情都要管。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很难独立起来,学习兴趣也很难激发出来;让老师也毫无职业成就感,只能作为一个“教书匠”存在着,长久以往,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生活在种种压力下的老师们,我们敢放手吗,或是有勇气和能力放手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老师后记:在这位网友的文章后面,我留言说:

作为政治老师,我们都知道,实践在改变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为什么我们许多老师的教育实践却似乎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呢?我们明明知道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我们却在不自觉地实践着呢?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去改变现实,还是让现实左右我们思想的航向呢?读到佛教高僧的一个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我一直在想,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为人。”此语概括了人生的全部内容,道尽人间百态。我发现,教育是离思想最迫近的一种人类活动,要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最首要的不是实践问题,而且我们的思想问题。因此,如果改变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每个老师有勇气和信心去改变中国教育的重要前提。于是在我的许多文字里,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理解,与朋友们分享和共同探讨、思考。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

这位网友回复说:

老师太客气了,事实上,应该是我谢谢你。从你的文字里我学了很多,并且在你的引导下,我开始尝试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困惑用文字表达出来,去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你说的是对,在我所在的教学地区,由于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大多数老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作用,也就是你说的,教学理念在发生转变,虽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成熟,但毕竟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谢谢你,老师,希望有机会向你多学习!

第二篇:对如何“放手”的一些思考

老师的《教育:因该牵手还是放手》一文发表后,引起许多老师的共鸣。从跟贴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师是认同教育应该放手的观点,并且对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深有感触。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一回到实际教学中,又落入牵手教育的窠臼呢?事实上,这涉及到放手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能否实现放手教育受制于多种因素,从大处讲与国家、社会的环境以及家庭和学校的管理方式有关;从小处讲受个人的性格、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普老师来说,大处的环境影响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小处方面,我们又没有老师那样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素养。它是否意味着就不能进行放手教育呢?答案否也。

作为普老师,我们目前应当首先让自己解放出来,不让自己那么累,也不让学生学得那么被动。目前,新课程改革基本上已在全国推行。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有一点我是持肯定态度的,即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有这种感受,即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讲的洋洋洒洒,激情澎湃,但事后的反馈发现,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更有老师报怨,某某知识点,我讲了N次了,学生仍然做错了。这里面可能有学生的原因。但我们老师有责任吗?也许,你认为你讲了多遍了,学生因该掌握了,但学生的表现并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目的,你很生气,很郁闷。这里你在考虑问题时可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并没有去想想为什么一个知识重复了多遍,学生仍然没有掌握。我想,很可能给我们老师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有关。也许,我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之时,一些学生正在云游四海呢?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即使讲百遍、万遍,又给没讲有什么区别呢?这也充分地表明有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如此的无效。

我所任教的学校作为省级重点中学,虽然多年保持高位运转,但学校仍然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学校领导们赴全国各地取经。当前,学校比较推崇的是山东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并组织全校老师观看该校的教学片。观看后,大多数老师认为,此种方式对于杜朗口这样的初级中学还可行,但如果在高中阶段实施是不可行;更有老师,直接了当地判定为“做秀”,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等等。杜朗口中学,作为一所明星学校,我个人认为,它的一些独特的地方我们可能是学不来的,但它倡导的让学生去说,让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高中阶段教育,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任何时间都不能丢。但如何夯实,却大有技巧,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学理念。以部分教师喜欢用的默写为例,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式:

方式一:让学生老老实实默写,然后收上来,自己认真批改,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让其重默。不能过关者,再重默。

方式二:让学生默写规定的知识点,默写结束后,及时让学生看正确答案,让其订正后交上来,然后根据订正的情况要求相关学生重默。

方式三:让学生默写,默写结束后,让学生看正确答案,然后学生互批,并要求批改者标注上自己的姓名,以免批改者散漫、不负责任。

当然,巩固基础知识的方法有很多,我所列举的几种方式,离老师所说的放手教育还很远,但后两种方式与方式一相比,对老师来说,就是一种放手,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取得效果也会好些。

也许,我们的胆子可以更大些,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看规定的知识。这样的操作,要想取得效果,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该老师一定要有魅力和威信,学生非常信服你,你说的或要求他们都会去做。由此可见,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放手,还给个人因素有关。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尝试着去放手,至于怎样放,需要我们去试验和探索。

老师后记:在这位网友的文章后面,我又留言说:

小时候,在农村家中耕耘的父母告诉我说,只有犁和铧,才能改变田野的命运,生长出我们需要的庄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发现,犁铧那坚硬的铁块,把整个田野都翻了过来,而铸就它的灵魂,却是人为设计的种种炼铁和铸器之法,那是思想的力量。在铁犁铧里,我们看到的是铁的坚硬和无坚不摧。至于炼铁和铸器的程序和方法,那是看不到的。但是若没有这些,所谓的铁就只能作为一种元素,散于天地万物里,却形不成今天这般模样。可是,若没有铁,又何来炼铁之法呢。据说思想只有进入到世间万事万物里,经历过种种变形的洗炼,方能成就其自身的力量。也许真是这样吧,莲花入于污泥之中,更显莲花之白,但远不止这些,因为莲花本身就是污泥里生产出来的,没有污泥,哪里来的莲花呢?我们的教育也许注定会在教育的思想理想与教育的方法技巧中徘徊和踯躅,但是,教育的思想和理想却需要我们永远的坚持。时代总是在变化,社会总是在前进,方法技巧总是常新的,我们的教育因此而精彩。这种方法技巧的不断变化和更新,也许会伴随我们的教育一生,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改进!

第三篇:老师们,我们为什么不敢放手?

一次,跟一位同事聊起高中教师这个职业来, 我记得当时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的教师真的很敬业,从知识点梳理到试题类型分析归纳,凡是能帮学生的几乎都做到了,如果允许替学生考试,他们将毫不迟疑地走向前,今天的一些老师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保姆更合适些。同事的一番话却让人意味深长:人吗,凡事都要想开点,有些东西还是看淡点好,过得自得其乐、平平常常才是聪明人。乍一听,有点道家出世的味道。事实上,却道出了当前高中教育的一些苦衷。

老师,愿意做学生的保姆吗?我想,除少数愿意献身教育事业,道德高尚外,对于大多数普老师,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更希望成为自己孩子的保姆。事实上,我那位同事的话,大多数老师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许曾一次或多次给自己说过要那样去生活和工作。并且渴望成为“放手”教育的实施者,做一个知识渊博、有素养的教师。马克思他老人家曾告诉我们,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他会思考,能反思。我们每个人在反思自己所做所行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当前高中教育的种种弊端,认识到牵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事实证明,我们只不过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当全社会呼吁放手教育之时,而牵手教育仍大行其道。

老师们,我们为什么不敢放手呢?

社会哲学家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书中说道:理性让我们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后,自己又成为新的上帝。其结果是我们的世界成为追求效率,把一切量化的世界,人的情感、价值,社会历史因素等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高中教育也深深地留下了工具理性的痕迹。比如分数成为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分数高,就意味着老师的教学水平高,至于通过什么手段达到则不给予考虑;职称评定要求发表论文若篇,达不到要求者,即使你已发表的论文质量非常高,也无济于事;课时工资要以是否达到标准数为尺度,也许,你非常想为学校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因为组内成员较多,你的课时没有达到法定标准,工资照扣不误;更可笑的是,每次高考监考,当我在考场内读着指令A、B、C、D时候,就感觉自己犹如一部机器,在机械地执行指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紧箍咒,它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没有太多的自行动作,而是更多的规定动作,此情此景,我们老师,怎敢放手呢?

就我们教师自身而言,始终面临着“牵手教育”和“放手教育”的博弈,牵手教育短期内见效快,效益高,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好处,但长期看,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不利的影响;与之相反,放手教育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长期才会取得效果,但这种好处会使老师和学生终身受益。就博弈的情形而言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最坏的选择:都选牵手教育;一种是最期望的也是最好的选择,都选放手教育;还有一种可能,既有牵手教育,还有放手教育。事实表明,最后取胜却是最坏的选择,即当前所实施的牵手教育。既然放手教育获得了教师们认同,为什么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会放弃呢?首先,放手教育虽然它的好处有目共睹,但需要经过长期才能实现,短期内不仅取不得预期的结果,通常会比预期的还要糟糕,由上述可知,在这个追求效率、一切量化的现实下,如果我们实施放手教育,就会显得很被动,班级分数不理想,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都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连我们实施放手教育的机会也有可能被学校取消;此时此刻,你还有勇气坚持下去吗?即使你是个敢于接受挑战的人,但应该看到,放手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对老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的具备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凡此种种,使我们在教学中会越来越倾向牵手教育,而放弃放手教育,最后出现劣策驱逐良策的结局。

总之,我们面前屹立着一座座大山,我们中的一些人根本没有勇气去攀跃,只是满足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一些人勇于攀登,但由于山太高,自己的毅力不够,最后又回到原点;也有一部分在攀登的过程中,遭遇种种险境,但仍不畏惧,正慢慢地向前攀跃;只有极少数人象老师那样的人,克服艰难险阻,登上了山顶,正欣赏着美景,品尝胜利的果实!

老师后记:牵手与放手是教育现实与教学理想之间一对永恒的矛盾,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考验着我们的教育良知和教育智慧。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断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实践和探索,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充满希望,即使道路曲折。悲哀的是我们都认为牵手是正常和必然,而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更是需要放手的。当越来越多的老师有放手的意识,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有这样一种自信、能力和智慧敢于放手,那么,教育的春天就真正来临了。

在西方工具理性泛滥的时候,也有许多哲学家高举非理性的大旗,思考人类生命中超越理性的精彩,把人还原到生命的固有的本质。而在科学管理大行其道之时,行为科学却对把人仅仅看作经济人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恰好是为了让管理成为多余。教育也是一种管理,教育追求的结果也应该是让教育成为多余,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渴望成长的人,不需要外在的约束。教育也许永远需要牵手,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明确树立的观念是,牵手的结果应该是让牵手成为多余。这样,放手就成为我们必须追求的一种境界,而教育的价值恰好体现在这个敢于放手的过程之中,教师也才能在这种放手中真正体验教育这个职业的轻松和幸福,学生也才能在这种放手中最终更好独立去面对他们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