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冰淇淋泥教程: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34:56
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时间:2011/4/11 9:29:50  作者:青浦一中校长 王学才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15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校生活8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师生的课堂生活80%以上是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中熬过的。学生、教师无不疲惫不堪、愁眉苦脸。所以,当你在教室里连续听了八九节课之后,你就会只有一个想法——如何让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高一点?如何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课堂充满愉悦,师生共同发展?

基于这个朴素的梦想,为了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状,我们决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08年12月开始试点,2009年9月全面铺开。两年多来,改革的效益正逐渐显现,课堂上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开心,师生的负担都明显减轻。回顾这两年的改革历程,我觉得特别关键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没有扎实的抓手就无成功的希望。要学生愉悦地学习,首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这就必须把教师的讲授时间限制下来,教师少教,学生才可以因此而多学。“教师少讲”总得有一个说法,定多少时间呢?之前的课堂教学,有些课也有一点学生活动,大致是教师8成,学生2成;现在把比例倒过来,学生8成(32分钟),教师2成(8分钟)。我们给教师提出硬性要求:一堂课只许讲8分钟。这就是被教师称为釜底抽薪的颠覆性措施。

其实,8分钟并不是一个精确、机械的计时限制,它代表的是我们改革的分水岭,代表的更是我们改革的态度和决心。

虽然我们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8分钟,但是,要教师上课少讲,谈何容易?教师觉得讲课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自己驾轻就熟的,所以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教育改革,都是因为教师的拒绝而不了了之。因此,要教师少讲,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少讲了,还要干什么?二是教师少讲,学生能学好吗?解除了后顾之忧,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少讲。

选择哪一个教学环节作为突破口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呢?教师让出“舞台”之后,角色发生变化,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编”和“导”。这“编”就是教学设计(编制学生活动的“剧本”——预学单),这“导”就是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可见,预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为确保预学环节的落实和有效,我们对教师提出“没有预学不准上课”,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到“预学不好不能上课”。

不同于传统预习,以预学单为载体的预学习环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得更精更准。这倒逼着教师要在理念上、学识上、实作上适应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最大的后顾之忧莫过于考试成绩。教师在理念上也许可以认同课堂改革的一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素质有效,但他们没有看到过身边有哪位老师用“少教多学”能够稳定并提高考试成绩的。因此,有必要让事实来说话,让一个具有最强说服力的典型来领路。我们在选择改革试点时,经过反复衡量,最终确定了一选高中、二选高三、三选数学、四选青年教师的思路。

青浦一中是完全中学,选初中还是高中呢?很长一个时期,全国知名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学校几乎都是初中。毫无疑问,选高考笼罩下的高中进行试验,如能取得成效,将更具说服力。高中选哪个年级?高三历来有课堂改革禁地的说法。既然确定调动学生自己学习肯定比教师讲、学生听效果要好,那么在高三试验也应当如此,而且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来说,效果可能更为明显。高三选哪门学科?数学是反映考试成绩灵敏度很高的学科,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差距会很大;而且数学也是学生觉得比较困难的学科。数学教改能成,其他学科即可跨越推进。数学教师中选什么样的教师呢?让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试验,如能取得成功,说明任何教师都可以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

高三数学课堂的试点最终取得了成功,在全校教师中间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也坚定了我们推进改革的信心。

现在,我们的课堂面貌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获得了大大提升,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关系更融洽了,连师生的脸色都变得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