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打人民币符号:舊時店面幌子【圖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9:54
舊時店面幌子
★★★還舊樓主2011年8月28日轉自《照片中国》★★★

我国工商业门面前的行业幌子(包括招牌),也称“市招”,其历史悠久,发起年代至今仍未能详尽考证,但在商业文化和民俗流传中却占应有地位。本文仅就北京地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若干行业仍然挑挂幌子和招牌的情况作些回忆。
我国虽人口众多,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文化普及上极不平衡,几千年来历代出现了众多先哲先贤,但广大百姓的文化水平却很低,形成了文化上的两个极端。因此,各业铺户创造了代表本行的条幌和招牌,以利雇主辨认,达到业务兴隆,增进财源的目的。
以下仅按人民的衣、食、住、用、游几方面的铺户幌子和招牌简要叙述:
一、布铺
布铺的幌子是门前上方横挂一块(或两块)长方形布,似大旗迎风飘展,其尺寸大小根据各店的门面宽窄、有无楼层规模而定,大旗上下方横穿相等宽度的竹竿支撑,旗心为白色褡裢布,四周饰红色或天蓝色布边,上方为平形,左、右、下方为圆形锯齿豁口,中间为布质红字或黑字,上有“XX绸缎庄”或“XX绸布店”,左有“绸缎呢绒”,右有“花素布匹”等字样。此布幌均由旗帜套垫业加工制作。
二、新衣庄
新衣庄是专售自制(另设作坊)单褂(上衣)、单裤、棉袄、棉裤、布袜、棉被褥、枕头等成品的店铺。过去如来京学徒、由原籍来京进店铺打工的农民,及至年终回家探亲,都因在京无家眷则购其成品(似今天的古老的服装店),这类店铺规模较小,品种单一。所售商品是在门外两旁设两个方型立式木质玻璃柜橱,清晨开业后放入被褥,上顶间挂一只布袜(秋冬季挂夹、棉袜),这就是橱窗式的招牌了。
三、帽铺
早年帽铺条幌不详,唯前门外鲜鱼口路南田老泉帽铺(兼售毡帽、毡靴鞋)除门面上字号匾额外,在大门两侧竖立一对四尺高凳,上坐约二尺高木雕金脸的小黑猴,两前爪交叉抱一个金元宝。年久,居民都习惯叫“黑猴家”,则把田老泉字号忘记,这一对黑猴实际形成了帽店的商标招牌。另外30年代,王府井大街路东的同升和鞋帽店在门外上方安装了冲天琉璃管灯,在“同升和”三字下边装饰成一个红色礼帽帽形,帽形下是一个“店”字。这种新型招牌就进步多了!其它全市帽业则以大玻璃橱窗内陈列各种时式实物帽样为号召,以便招揽顾客。
四、鞋铺
过去鞋铺是以招牌作为幌子,在门面前房柱上横一条铁棍儿,外端设钩环,挂一块约一尺宽、四尺高的木牌,漆白色地,四角绘有云头纹图,中间漆画一只黑色白底大长筒朝靴,牌下端有铁环钩于地面,以免大风摇摆。在30年代有一家鞋店的招牌独出新栽,该铺是崇外木厂胡同路北新开张的一成鞋店,在门外的房檐上固定吊装一只大千层底的鞋底,宽约二尺五,高约六尺,并在电台上大肆宣传称“千底大王”,当时业务也曾风光一时。
此外,如绱鞋铺只给居民加工纳鞋,其招牌与鞋铺同,只是中间加了方口、圆口皂鞋,骆驼鞍棉鞋等鞋形,旁写“正统”、“反绱”、“缉口”等字样,而且招牌的尺寸小多了。
五、棉花铺
棉花铺和弹棉花铺是一商一工,但幌子相同,在房前吊铁钩环,上挂一个直径约一尺二寸的大扁圆棉花球,球腰间用三寸红布条围妥,在棉球上下之间用多条细小线缠好似倭瓜形,防止刮风松散,球下端有一尺红线绳系一块四寸宽一尺五长的红布条,遇有阴雨天气随时用挑竿摘下。
六、线店
线店是专营销售棉线、丝线店铺和专给织布业、针织业架线的店铺(不包括小百货铺),该业的幌子是用一尺五宽、三至四寸厚的木板浮雕而成,其上下端是两个云头形,两个云头中间浮雕线绺,云头漆成黑色,中间线绺漆成黑、白、红、蓝、绿等色,云头上端挂在钩环上,云头下端系一红布条。
七、茶馆
茶馆的幌子是在房檐下吊四块小牌(宽约四寸,上下高一尺二寸),下系一块红布条(清真馆系蓝布条),夏季门外如搭苇席凉棚则将挂钩吊在前方的棚杆上,另设若干长铁吊钩,以备老茶客挂岛笼用。其每一块木牌写两种茶名(正反面)如:毛尖、雨前、大方、香片、龙井、雀舌、碧螺。普洱等字样。
八、酒铺
酒铺的幌子是挂一个红葫芦,上插红布小三角旗,但这多指城外关厢、四乡八镇、农村小酒馆和临大道酒摊。城内的批发酒店不挂。我国有许多葫芦装酒的传说和描写,如八仙中李铁拐的大葫芦,既装药又装酒;吕洞宾的小葫芦装酒;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沽酒时的葫芦挂在大枪杆上。
九、饭庄
饭馆业根据规模和服务方式分堂、楼、居、轩、园、馆多种类型以适合顾客光顾,但其幌子形式统一,只有招牌上的字略有区别。幌子是在门前上方固定扁铁伸出房檐,前端向上卷成数朵花形,其向下弯二尺处挂上两块或四块木牌,宽五寸、高一尺六寸,漆黑或红色地,浮雕立体金漆字,牌下坠红布条(清真漆黑地金字,下系蓝布条)。如堂字号饭庄牌上刻“喜庆宴会”“专应外会”“满汉全席”或“南北全席”等字样。如一般中级饭馆则刻“喜庆宴会”“应时小卖”“随意便酌”等,如中型较有名气的原煤市街致美斋饭馆则突出了本号特点,招牌有“姑苏烧饼”“美味馄饨”等。
十、切面铺
切面铺的幌子有两个,一个挂在门外左上方,一个右上方。左上方用宽约四寸柳木笼屉圈粘上多层红色棉纸条,纸条宽一寸、长一尺二寸(清真用蓝色棉纸)。右上方用木质雕成上端云头,下粘百数十条细黄纸条穗,宽五毫米,长与红色条相等。红、黄条粘结处粘一圈金银色纸箍以固定,而且美观。每日清晨挂上,晚间停止营业时挑下。
十一、馒头铺
过去馒头以售自蒸圆形馒头为主,但承做民间办寿用的寿桃寿面和年节供桌上用的福字、寿字、喜字扁形馒头和面鲜(桃、佛手、石榴、苹果,五个一碗)。门外不挂幌子,但在铺内临街两旁窗内设玻璃方罩,中间放一个大寿桃,上插缎制(或纸制)彩色八仙人,有时放一碗鲜面,这种商品陈列也可列为本业幌子和招牌。
十二、糕点铺
北京的老糕点铺门面考究,一般三间门脸,房前上檐有浮雕挂檐板,四边为“(万字符)字不到头”回纹,中雕“百古”图案,油漆彩绘,金匾大字。其幌子形式与大饭庄相同,红牌金字,扁铁钩环顶端向上卷花,每块木牌的字则是“龙凤喜饼”“芙蓉糕马”“大小八件”“桂花蜜供”“重阳花糕”“满汉糕点”等(清真糕点铺其木牌漆黑地金字蓝穗)。
十三、酱园
北京大型酱园的门面建筑有突出特点。如前门外西珠市口路南(留学路北口)中鼎和酱园(今为西珠市口副食店)、前门外大街路东的天章酱园(大北照相馆房后)、前门南大街路西的雨华馨酱园、早年时期粮食店街六必居酱园都在门外建有高大的木牌楼,而且门面几间则有相同宽度的几间牌楼,这是大型酱园的标志。唯有地安门外路西(称后门桥儿)的宝瑞兴京酱园在店外中间安放一个大红葫芦,附近居民和东、西、北城居民多提到“到大葫芦买酱黄瓜、酱萝卜去”。该大葫芦即是该号的幌子和商标。
十四、烟铺
过去吸烟是指用水烟袋和旱烟袋抽烟丝、烟叶,如关东烟、兰花烟、潮烟等。烟铺幌子是在门前上方挂两个用白帆布絮的一寸厚葫芦状的袋子,下系红布条,葫芦袋中间写有黑色“东台片”“南兰花”“西易州”“北昌平”字样。在春夏秋季在门外吊一只香盘,冬季室内点一根火绳(用香蒿晒干后搓成),以备顾主尝烟时点燃。北京有句歇后语“烟铺的火绳——拉过来就使”,这是对随意指使人干事(劳动)的人的嘲讽。
十五、中药铺
北京的药铺最讲究匾额,同仁堂是启功书,南庆仁堂是江竹清书,千芝堂是吴蔼庭书,唯西鹤年堂匾额传说是明嘉靖时严嵩(或其子严世春)书,两侧配匾“调元气,养太和”(戚继光书),原门外抱柱对联为杨继盛书,抱柱对联为:“欲求养性延年物,须向兼收并蓄家。”今天鹤年堂的配匾、抱柱已不知下落。百姓辨认药铺仍以幌子为准。该业的幌子是木质金漆黑色圆心的两块膏药,上下是分成两个角形,中间一块整形,上接铁钩,下角底部坠金色木雕双鱼形一对,下端系在地面上,门外左右各悬一挂。
中药业内的“成药”类型,一般没有幌子,但有少数成药铺悬挂招牌,如老东安市场济善堂在门口上方有“济善堂御制舒肝丸”的蓝色金边金字的高大冲天招牌;西城缸瓦市的大同药房(中西成药)门外大墙上画二米五高的大寿星,售“寿星牌”生乳灵;大栅栏西口路南的白敬宇眼药铺则在门口安装红色霓虹灯,上端是“白敬宇”,下边有一只大眼睛,夜晚灯明照远半条街,这是新型的招牌形式,更迎合时尚了。
十六、猪肉铺
北京的猪肉铺是经营鲜肉和自制熟肉的店铺,较大型的肉铺挂两块幌子,样子与饭馆、糕点辅相同,上刻“五香酱肉”“松仁小肚”“蒸鸡酱鸭”“什锦供盒”等,如普云楼、福云楼、宝华春、宝兴斋等,一般小型户则不挂招牌。但市民俗称肉铺叫“猪肉杠”,因为店内临窗设有较粗的柳木杠架和能挂几扇半片肉的大圆铁钩子。
十七、羊肉铺
清真的牛羊肉铺没有幌子,但有些大中型户在门外吊装一块立式招牌,刻有“五香酱牛羊肉,专切牛羊肉片,外代行匣”。羊肉铺的特点是将挂羊肉的木架立在门外,百姓称“羊肉床子”,下放圆形木盆,放待出售的羊霜肠、羊肚,营业室内肉案上方设小型挂肉架,内外挂肉的钩子是黄铜质打制,形状是方形双钩,可算为该业的幌子吧。
十八、洋烟庄
洋烟庄是经销机器卷烟的新兴行业,代营煤油、蜡烛、火柴。门前从房檐系下两个小木牌,牌上粘贴各种彩色印制的纸烟商标,如“红锡包”“大前门”“老刀牌”“哈德门”等品牌,彩色商标由烟厂供给,这些烟草商标可算是烟庄的招牌了。
十九、旅店
过去旅店泛称“店”,及至称公寓、旅馆、宾馆、旅社已是近代时兴的名称了。古老的店业历史源远流长,老店的幌子是在大门外悬挂铁框玻璃罩,内放一盏白色灯,灯中间写一红色“栈”字。因之京剧中店家上场时就有 “门前一盏灯,安歇四方客”的台词。
二十、大车店
该业是接纳以骡马车长途贩运的商人和车夫,店内供食宿,设有牲口棚,代客存放大车、喂养牲口,店内面积宽阔。店的门外设有“xx大车店”字号牌,行业幌子是在门前上方挂一个荆条编的大笊篱,下系布穗,分红、蓝色,以示店主为汉、回之别。
二十一、理发馆
理发业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用的是“唤头”。早年剃头的固定摊位称“剃头棚儿”,辛亥后有了固定门面称理发馆,当时该业的幌子是挂两根竹竿,绷上一尺宽、三尺长的白布,两面写有“朝阳取早,灯下剃头”八个大字。
近代则有些大中型理发馆,如:王府井美白,金鱼胡同西口鼎新,米市大街春风女子理发店,骡马市中原阁,西长安街仙宫、中央,大栅栏西街粹华理发店等,这些新式理发店都在门前挂有红蓝白三色圆形电转灯,取代了过去的幌子。今天新兴的美发厅、发廊仍在沿用。
二十二、浴池业
过去市民对浴池俗称“澡堂子”,该业有其重要标志,在门外墙上写一大型“堂”字,门外两侧有“温热三池、款式雅座”字样,而其幌子是在门外竖立一根杉篙,约两丈余,上安吊环,傍晚后用绳吊上一盏白灯,灯中心写一红字“堂”,外罩铁纱罩,营业至半夜休息时再把灯放下。
二十三、照相馆与画相馆
照相业是个新兴行业,从照相技术传入我国后,照相业了有较快发展,虽没有传统的幌子,但该业是以其业务中的成品为市招招揽顾客,更有的以本户特长为其宣传手段。如前门外石头胡同北口路西大北照相馆专以戏装剧照驰名,门前悬挂名演员大幅彩色剧照,橱窗也多陈列石头胡同清吟小班名妓便装照。廊房头条路南的容丰照相馆除照一般全家福、结婚相外,其剧装相也颇兴隆,该馆门外上方有八张大彩照,其中有李洪春(关羽)、马连良(清风亭)、卧云居士(行路哭灵)、时慧宝(铁莲花)等。另一家是海王村铸新照相馆则以翻版照在北京首屈一指,橱窗陈列文玩字画,瓷、铜、陶器、碑帖的照片。以上各户的陈列作品即是招揽顾客的实用招牌。
画相馆在晚清中、末期,专为官绅豪富家中已故老人画遗像(称“影”)。辛亥后,活人也画像,其门外也以悬挂大幅作品为招揽,如劝业场三楼贾墨伦、宋季庠画相馆门外悬挂大幅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曹锟总统像,另有齐白石、孟小冬男装便服像等。
二十四、首饰楼
首饰楼店前没有幌子只有招牌,从房檐下吊装一块木牌,形式与靴鞋铺相似,但图案有别。招牌上端画一个金漆大元宝,下端有一座装满元宝的金色大聚宝盆,盆外左、右、上方有火焰图案。牌两边画有金簪、环、钏、镯、九连环等首饰图案。
二十五、当铺
典当铺的幌子比较讲究,门外两根边柱上端固定探出扁铁条约五尺,顶端向上,卷有数朵花形,再向下弯成钩,待每日早晚挑挂或摘幌子用,幌子上端有两条钢丝呈弹簧装状向左右分开,顶部装一个红绒球,形似龙须,下挂一串钱,钱系木质圆形(由镟木厂定制),钱串上端、中间、下端共有三个黄铜扁片做上盖、底托,中间隔开形似两串钱,下端铜片系一块一尺五六的红布条,门外左右两方各一挂,每日早晚挑上摘下。
二十六、响器店
响器店隶属于铜铁锡业,经营全国各剧种舞台音乐伴奏用的响器,如锣、钹、镲等。其幌子是在店门外两旁悬挂三个至五个串连在一起的锣、钹、镲实物,悬挂的次序是上大下小,上面是一面大锣,中间一支镲、钹,下面是一面小锣。如原崇外大街路西信昌号、打磨厂万昌号、前门外大街合义号铜锡店均为北京著名的铜锡响器店。
二十七、铜铺
是经营专用红铜板手工打制的家用各种铜器(有少量黄铜制品),如铜笼屉、铜锅、脸盆、水壶、水汆、勺、油酒漏斗、大小酒壶、火锅、蜡扦、香炉座等。店外有长条招牌系在房檐下,白色漆地,用朱红加紫色漆(如红铜色)在牌上画成以上各式用具。其售货是以重量计价,墨笔写在每件成品上均为重量(包括售价)暗码,即“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代表一至十的数字。
二十八、铁铺
铁铺招牌和铜铺相同,只是其招牌上的内容有所区别,招牌上画有菜刀、剪刀、挫刀、剃头刀、锤子、斧子、凿子、铁锹头、犁、耙、铁锁链等工、农业和民用工具。
二十九、刀剑铺
该业集中于前门外打磨厂一带,经营古代兵刃,供武术家和锻炼身体需用的顾客选用购买。该业的幌子即是所经营的实物,如第一宾馆前的一家刀剑铺门外有一固定木质兵刃架,早晨开业后,将刀、枪、剑、戟等兵器陈列架上。如门前没有空地放兵刃架,则在两旁墙面上画彩色兵器。至于西口路南的数家因无地面陈列则将短把刀剑钩鞭挂在窗内展示产品。该业的兵刃架和墙面画的兵刃品种可谓该业招牌了。
三十、颜料铺
该业的幌子是店门外上方有一横铁杠,杠上吊装八至十二个小铁环(根据店堂面宽窄而定,如一间、两间、三间门脸儿),每个铁环吊挂一支直径约二寸余、长约二尺余的圆木棍(由镟木厂承做),该木棍漆成绿色地,上下两端约二寸五处漆成寸宽的金漆圈,两圈中间漆成红、黄、蓝、紫、金、银色细圈,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北京有一句歇后语说“颜料铺的幌子——花棒槌”,用来形容假充内行人的外行。
三十一、扇画店
北京扇画店批发兼零售的集中地区在崇文门外东打磨厂一带。该业的幌子是把自制的、撑开约三尺的大型折扇悬挂门前,由房檐下系铁钩,再系红线绳,中间挂此大扇,扇下端的红线绳拴在地面的铁钩上。这把大扇即为本店的幌子,起到招揽顾客及宣传作用。
三十二、香蜡铺
香蜡铺门面的特色与大型糕点铺相似,该业幌子是在门外两边房檐下吊装铁钩,下挂木质红色蜡烛(蜡烛横放)各一串,每支蜡烛之间用红线绳在两边连接牢固,离开间隔约八寸,蜡头朝外,成软梯状。此外有少数铺户在门前两三米地方中间立一木座,上有木质金漆的驴或牛一只,如崇文门外大街木厂胡同口外路西桂馥楼香蜡铺(今为崇文医药商店)门前以“金驴”为该号商标。
三十三、文具店
过去称纸铺,主营国产手工造纸,如麻成文、白粉莲、红竹笺、毛头纸、高丽纸、白片艳、大白纸、银花纸、信封、信纸(八行书、十行纸)、红横字、学生字帖、各种笔墨等等。纸铺门前由房檐下吊钩环挂小型木牌,上刻“湖笔徽黑、南纸文具”字样。唯在每年清明节前、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十月初一以前,门外铁钩上则增加挂有用“大洪益”金银箔纸制作的成串纸元宝、银锭,供应居民扫墓、祭祖所用的冥纸包袱等,以备民俗之需。
三十四、烟袋铺
早年烟袋铺多集中鼓楼前烟袋斜街,后分布于全市各商业区,仅崇文门外花市有天合成、双天成、东天成六七家,而该业最著名者为前门外西打磨厂路南的西天成。该业的幌子是门前横挂一杆大烟袋,下坠红布条穗。全市最大的烟袋幌子应属西花市路北的天合成,店前悬挂的大烟袋有四寸五粗、二尺七长,两端有大白铜嘴和大白铜烟袋锅。过去凡崇文门外市民,广渠门外、左安门外农民进城赶集或平日购物都说“到大烟袋锅去买”(因民初该号已增添了针头线脑等小百货),则大部居民并不知道该户字号是天合成。
三十五、梳篦铺
妇女梳发用木梳、竹篦的店铺。其幌子是以店前房檐下吊红线绳,下系拢梳、竹蓖实物为幌子,形式成串,间隔吊挂,下坠红布;也有门前设一木座,上立木质白色仙鹤,鹤嘴叼一根细红绒绳,中间挂竹篦、木梳各一个,系一小红布条。以此仙鹤为记(商标),达到宣传作用。该业多以批发为主,兼门市零售。
三十六、假发铺
该业是在店门外两侧墙垛上装一长方形木玻璃框,靠墙背部为整块木板,内糊数层白粉莲纸,用大号绷针别上各种假发,如老太太用的假头套、大元头、小元头、元宝头、苏州撅、长辫等实物,该业为前店后作坊。
三十七、桅厂
桅厂即棺材铺。一般棺材铺没有幌子,但在店门外两侧有两行字,即“龙鳞茵陈、江西紫杉”“建昌花板、寿衣俱全”。而其橱窗是其宣传部位,大橱窗内左右站立一对与真人同高的老翁老媪,身着蓝(紫)色缎寿袍,寿袍绣有金线寿字图样,中间放陀罗经被、莲花枕、寿靴和寿鞋、寿帽等,晚间掌灯后走过怪吓人的。
三十八、冥衣铺
该业是承做丧仪中需要的祭祖纸活,如“接三”用的纸轿车、马、牛、箱柜,伴宿用的楼库,发丧用的开路鬼、男女仆人,五七烧的伞,六十天烧的法船等。其店幌子是在门外两旁吊挂两块招牌,正反两面白地黑字写“车船轿马、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裱糊顶棚”。民间俗称该业技术人为裱糊匠。
三十九、钟表铺
过去老钟表铺是销售兼修理,而且修理比率大于销售。其幌子是店外悬吊一只圆形木质的敞脸大怀表(直径约二尺),下坠红布一条。及至大钟表行如慎昌、亨得利、华盛顿开业,及至今天有瑞士、精工、西铁城等专卖店,就以霓虹灯点缀门面了,老怀表式的幌子则已消失。
四十、出赁孝衣、三新棉被
该业经营者多为民间杂居的个体户。如某家举办白(丧)事来了众多亲友,而亲友中按辈份应穿孝服,如果不敷应用,则向该户租赁几件,事后送回按日结算。另外,如亲友留下守灵,夜晚棉被不敷应用,也可租赁几条被褥。其幌子是在大门外高挂一小牌,上写“出赁孝衣,三新棉被”。解放后这类服务逐渐由服务公司租赁站(只租赁棉被)统一经营了。
四十一、收生婆
过去妇女生育很少去医院,因医院尚未普及而且价昂,居民负担不起,但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认为去医院生产不方便,则以传统习俗请附近的收生婆。收生婆住家门口也有一块小招牌吊挂,用竹竿挑着,晚间摘下,牌中写“吉祥刘姥姥”“如意李姥姥”等字,牌下系一块红布条穗。
四十二、戏园
过去老式戏园既有幌子也有广告招牌。其幌子即是本园园名,招牌则是本园两旁的海报,但有两种作用。海报牌是木做框,面上钉铅铁板,涂黑或红漆色,用大白粉水书写今日、明日或后天演出剧目,如正在排练新戏剧目,则在最靠边的海报上写“按期公演”。幌子是两块小木牌挂在门前,上有本戏园名字,如“华乐茶园”“广和茶园”等字样,其作用是如果今日白天、夜晚没有演出,则本号茶园幌牌并不挂出,听众到戏院门口看到没挂幌子,知道今天没戏,就再转到别家戏园看戏了。
四十三、妓院
北京的妓院集中在前门外石头胡同一带(俗称八大胡同),等级分一、二、三等,现仅介绍一等小班的门面及特有的幌子和招牌。小班院门外上方挂有一串乳白色、荸荠形的扁电灯,灯中心用红漆写本班字号(一盏灯一字),门框左右各挂一块长方形黄铜牌,用黑漆在上端横写“一等”二字,下面中间竖写“清吟小班”,上门坎挂红绿彩绸(俗称彩子)垂向两边。门前两垛上悬挂长方形铜饰件、镂空花图案玻璃油灯一对,玻璃中间用红漆书本班字号名称(电灯问世后均改用电灯)。清末、民初及至30年代中期,门外另在两旁挂有铜牌,上刻本院名妓花名,待其妓女从良、转院,花名铜牌则去掉或更换。
本文暂忆至此,仅以解放前走街串巷的乞丐向商号乞讨时 “数来宝”的唱词结束:
竹板打、进街来,买卖铺户两边排,
也有买,也有卖,也有幌子和招牌。
金招牌、银招牌,哩哩啦啦挂起来,
这二年,我没来,听说掌柜发了财,
您老发财我沾光,您老吃肉我喝汤……
(作者:金继德 潘治武)





义和齐 乐器店

三盛永 油漆染料店

刘记 乐器店

三盛永 油漆染料店

收卖珍珠,宝石,黄金珠宝首饰

烧酒铺

剑、刀铺

剑、刀铺

肥皂店

加工金属制品

永记 珠店

棉花店

玉盛号 刷子

烟袋铺

长盛裕 烟袋铺

烟袋铺

李北川记

烟袋铺

乾升斋 鞋店

鼓店

兴音斋 鼓铺

鼓铺

药店
市隐韩康
韩康,是我国后汉人。以卖药为生,先后在京城长安卖药卅多年。他卖的药,以货真药好不言二价而闻名京城。大家都以能买到他的药而自慰。但是,韩康卖药从不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经营,而是满城流动,人们很难在一个较为固定的地方找到他。他之所以这样,是为了隐姓埋名,不愿把姓名张扬出去。
有一天,他正在一处设摊卖药,正好过来一位女子买药,当这位女子看好了药向韩康还价时,韩康很不高兴,不愿意再把药卖给她,这位女子随口说了一句“你也言不二价,难道你是韩康吗?”韩康听到这位女子提起自己的名字,以为身份已经暴露,遂收起东西走了。从此之后,在长安城再也找不到韩康了。这就是“市隐韩康”的传说。

药店
为什么幌子中间木牌上会刻一条鱼?
最早的行医招牌大概是以模型实物作为行医的“招幌”,如葫芦、串铃、鱼符等,它们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葫芦自从汉代壶公在市井悬壶卖药,便不仅作为装药的器具,而且也成为中医的代名词。 葫芦自从汉代壶公在市井悬壶卖药,便不仅作为装药的器具,而且也成为中医的代名词。 店堂门口只须挂个葫芦,人们便自然会进去就医抓药。 店堂门口只须挂个葫芦,人们便自然会进去就医抓药。 串铃又名虎撑,传说唐代医家孙思邈为虎取喉中之刺,以之支撑虎口,后演变成为走方医的标志和象征。 串铃又名虎撑,传说唐代医家孙思邈为虎取喉中之刺,以之支撑虎口,后演变成为走方医的标志和象征。 而鱼符是用石片或木头雕成的鱼形幌子,门挂双鱼寓有太极阴阳鱼之意,鱼又谐“愈”之意;鱼不分昼夜总是睁着双眼,悬挂鱼符也意味着药店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而鱼符是用石片或木头雕成的鱼形幌子,门挂双鱼寓有太极阴阳鱼之意,鱼又谐“愈”之意;鱼不分昼夜总是睁着双眼,悬挂鱼符也意味着药店不分昼夜为患者服务。

药店

马鬃流梳

马鬃加工店

同福斋面店

正中是蜡烛铺,挂的扎幌是隔壁棉花铺。

棉花铺

棉花铺

维修、制造风箱店

画像店

打铁链

地毯铺

小客栈幌子

竹器店

销售丧葬用品(扎彩铺)

街景与羊肉店幌子

面食店和乐器店

街景与乐器店

万昌号 铜锡店

酒铺

兴泰隆 酒铺

协聚成 铜器加工店

铜器加工店

酒铺幌子,旁边是销售油漆和染料店

油布伞庄

镜铺

马、驴行头

泰和记 香烛店

天和永 金属小件铺

德顺义 金属小件铺

德顺义 金属小件铺

玻璃器皿店

隆兴云 刀剪铺


面店幌子

面店

面店

面店

出售面条和蛋糕

穆斯林清真食品店

草花铺(扎彩铺)

草花铺(扎彩铺)

麻绳、竹条、竹器
.
公共浴室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