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网站推广有哪些:历代仿明式炉(图在不断添加中;炉的造型多达百种) - 藏友茶社 - 藏龙古玩论坛 古玩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33:54

历代仿明式炉(图在不断添加中;炉的造型多达百种)

下载 (24.54 KB)
2007-10-9 09:43 “宣垆惟色不可伪。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扌妥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蕴火爇之,彩烂善变。伪者,外光夺目,内质理疏,稿然矣。”
  
  宣德炉只有色泽不可伪造。它的光色黯然,奇光在里,看起来像柔软的物品,可以揉搓掐陷。逼近观察好像皮肤肌肉的颜色,在里面焚香时色泽灿烂善变。伪品外面看起来光泽夺目,里面的铜质却比较疏松,给人一种干枯、枯槁的感觉。


鎏金色者,次本色,为掩铜质也?鎏腹以下,曰涌祥云:鎏口以下,曰覆祥云?。鸡皮色者,覆手色,火气久而成也?迹如鸡皮,拂之实无迹?。
  
  鎏金的炉次于显露铜质本色的炉,因为鎏金是为了掩饰铜料本来的质地。炉腹部以下鎏金,谓“涌祥云”;鎏口部以下,称为“覆祥云”。鸡皮色、覆手色,都是由于炼治火候久而形成。看起来好像鸡皮、手背一样,用手抚摸却感觉不到痕迹,是光滑的。


後代仿製:宣德以後歷朝均有仿造者,也有私家製作的,萬曆天啟年間京師(北京)學道及施家所造稱為北鑄;金陵(南京)甘家(甘文堂)所造稱為南鑄。另有蘇州蔡家所造稱為蘇鑄最富盛名。渠等雖因間有質高火到,款色俱佳者,但施家爐體多厚重,甘鑄多薄壁,常為鑒賞家所詬病,此外尚有周文甫、張鳴岐、王鳳江、胡文明、徐守素、王常、湯子祥、石叟等都是明代鑄銅名手

这里是我几年来收集整理的清仿"宣德炉"的造型和个种款识它们分别也代表了清代不同时期在造炉上的一些固有的特点;有的仿官款,名人款,私款等等


下载 (29.45 KB)
2007-10-9 09:43


鉴别"宣炉"不但要从外形上看,还有很多的依据.


下载 (60.14 KB)
2007-10-9 09:43


"宣炉的"色"也是很重要的鉴别方法之一.


下载 (22.8 KB)
2007-10-9 09:43







这里所说的"色"指的是炉自身的颜色



下载 (39.46 KB)
2007-10-9 09:43


如图所看到的有诸如"枣皮红""栗色"柿黄"等等




[ 本帖最后由 随缘堂主 于 2007-10-9 21:18 编辑 ]

20056239155334.jpg (26.56 KB)

下载次数:11

2007-10-9 09:43

 

1

评分人数

  • hao ........xuexi ......   威望 + 5

    ......

收藏 分享 引一道清泉灌溉理想,造一方沃土播种希望.用我一颗慈悲的心,度你一片清凉地

 

随缘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随缘堂主 当前离线

UID
6722 
帖子
29038 
精华
积分
29108 
威望
10213  
金钱
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07-7-15 

论坛元老

积分
29108 
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15 
2 发表于 2007-10-9 09:52 | 显示全部帖子 就颜色而言还有其它的色;炉的重量也很重要,上好的"宣炉"都有着严格的重量.

下载 (30.98 KB)
2007-10-9 09:52

这是洒金"压经炉"


下载 (24.27 KB)
2007-10-9 09:52


从炉的包浆到炉的造型给人一种美感.

下载 (34.91 KB)
2007-10-9 09:52


这种炉身上代刻有"伊斯兰"经文的大多是清仿"明.正德"的也有本朝的.


下载 (34.51 KB)
2007-10-9 09:52


炉的型制不一叫法也不一样.


下载 (55.25 KB)
2007-10-9 09:52


下载 (32.47 KB)
2007-10-9 09:52


这种款是在"宣炉"里不太多见的款."双龙"款
1

评分人数

  • 难得!!!!   威望 + 5

    老毒

引一道清泉灌溉理想,造一方沃土播种希望.用我一颗慈悲的心,度你一片清凉地

TOP

随缘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随缘堂主 当前离线

UID
6722 
帖子
29038 
精华
积分
29108 
威望
10213  
金钱
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07-7-15 

论坛元老

积分
29108 
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15 
3 发表于 2007-10-9 10:07 | 显示全部帖子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图1)”、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图2)”分别拍出166.1万元,掀起了宣炉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栏目,开播以上以收到上万张群众来信中要求鉴定的宣德炉照片,由于本人80年代曾研究过宣德炉2004年7月31日《鉴宝》栏目邀请我做为专家鉴定一件洒金宣德炉(图3),由于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市场上相关普及资料并不多见,近日我也正在赶写一本小书,意在普及宣炉知识,今先借贵刊谈谈我对宣德炉的粗浅认识。
一、宣德炉文献
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曾接触过很多文革抄家的各式宣德炉,逐对此有所爱,立即搜寻相关资料,但当时能见到的只有赵汝珍《古玩指南》。由于对此有所嗜好,故时常留意相关史料。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发表了铜器专家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受此文启发又到处阅读相关文献,近十余年来将所有涉猎文献基本汇集。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三本《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於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古玩指南》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台湾巨光出版社出版、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大明宣德炉总论》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鼎难得的工具书。
如有志研究宣德炉者可参考以下书目:
《宣德鼎彝谱》是明代吕震撰,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於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由版本效多均为传抄本,主要有八卷本、二十卷本、三卷本。
《四库全书总目》《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嵬集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后来于谦在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当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后人借来抄了一份。直到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上流传。《宣德鼎彝谱》第一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时的奏折;第三卷则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这两部在商订各级地方政府,甚至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第四卷是记载太庙以及宫庭内苑间所使用的种类;第五卷则记载帝王下旨赏赐给南北二京衙门,或是天下名山胜景以至古迹的一些鼎彝名类,另载有工部铸造完成,及补铸完成时所呈奏折,以及皇帝所颁的一道褒扬令,亦并陈於卷帙间。第六、七、卷罗列了各种鼎彝名类,并加以详细订释,举凡某处的某项祭器是仿自那一个朝代的何种款式,其实际尺寸规格,卷中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
《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明吕震撰,与《宣德鼎彝谱》内容其本相同为另一抄本,末收录《四库》中,内有八十三帧图,图后则有各种鼎彝说明。第一、二卷分别记载所奉的圣旨和命令,以及工部议呈所需物料的各道奏折;第三卷记载工部请求供给物料以及奏进图谱清册的各种折疏,与乾清宫所需的鼎彝名目;第四、五、六、七、八等五卷,则记载乾清宫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称;第九卷记载陈放在乾清宫及分给各郊坛祠庙的鼎彝名称种类;第十、十一两卷中,记载著陈放於坤宁宫及分赐各妃嫔的鼎彝名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五卷,则分别记载著圣旨赐给文武官员的鼎彝名目;第十七卷载有补铸给佛、道二教的鼎彝名目;第十八、十九两卷,记载著司礼监奉旨补铸鼎彝的折疏,及所补铸的鼎彝名目;第二十卷则记载著工部铸冶告成,与补铸等二道折疏,以及圣上所颁赐的褒奖令一道,和补铸各器具的名目,不另附加图式。书前序为杨荣撰、书后有于谦撰后序。
《宣德彝器谱》(三卷)明吕棠撰。该书是明代工部尚书大臣吕棠,接奉圣旨所编排纂集的。上卷所记载的是所奉圣旨的内容及工部商议后奏请物料的各种奏疏,所需铸造炉鼎的黄色清册,进呈彝器表中乾清宫御用以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目;中卷记载乾清宫、坤宁宫的御用鼎彝,以及分赐给各王府、各嫔妃、和郊祀祭坛以及各祠庙的鼎彝名目;下卷则记载分赐给各衙门及佛道二教祠堂的鼎彝,其它款式的补铸鼎彝也一并记於此卷中。在每卷所载的器名后,分别置有各款的简略说明,最后一页题有两行小记,共计十七字,“司礼监臣张斌颁赐大明邓玉函抄此书录”。
《沈氏宣炉小志》佚名撰,庚午年(1930年)春天。书前有张寿龄题字:“戊辰之冬天
,涉园校勘印《宣炉图谱》既竟,又得《宣炉小志》旧抄本,首尾完善,於考订宣炉颇独到之处,且於炉色剖析尤当,不知作者是谁,不知作者何人,仅於结论有(沈氏子云),而其名又佚,殊可惜也,今涉园并印附入,他日得悉姓名,再补志之。庚午春张寿龄并志。”此文文字虽不长确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分为九部分(叙炉略旨)、(炉式)、(炉色)、(铜质)、(论新旧)、(论大小)、(火候)、(乳炉)、(结论),是玩炉者自身经验的一种总结。
《宣炉博论》项子京(元汴)撰,原为《宣德鼎彝谱.卷末.宣炉博论》,为宣德鼎彝谱跋文近2千字。
《宣炉汇释》十二卷、仁和.邵锐茗生撰。书前有序“昔杜茶村尝恨宣炉独无专书记载,虽图谱有三,而八卷仅传,其图且轶,俗子臆遂多耳食;癸亥戊辰家大人迭得廿卷、三卷二谱,绘录稍精,真赝不辨。其他散见记录者,要皆零篇碎简,略具一斑;锐好古成疑,趋庭习训,独於宣炉别有痂嗜,课余之暇随侍,安车放观列肆,每逢妙制,辄复易归,十稔以还,得炉半百,曾寓目者,更数倍焉,耽玩既深,真伪略识,尝概夫宣炉之难得而易失,难完而易毁也,又概夫三年以后所铸之谱录无存,传记阙如也。因趁闲居,撰成专集,综核名实,则采众云,论别精粗,亦纾已见,道历试之所经,备考藏之作的,更将内府及诸家所藏真仿各炉,择其款式特异者,各为图说,附之卷尾,续前谱之不详,启昔贤所末发,留真此日,重范他年,全书都五万字,分十二编,名之曰(宣炉汇释),爬罗虽力,谫陋犹凭,隐器秘文,恐多弱轶,大雅鸿达,倘有感於声气,竞辑完书,则此《释》之印,清当嚆矢,匪惟炉学之光,抑亦锐之幸也。作叙曰。”全书共分十二卷,第一篇释铸、第二篇释鼎彝、第三篇释耳边口足、第四篇释款、第五篇释色(附声)、第六篇释他器、第七篇释宣厄、第八篇释仿宣、第九篇释藏玩、第十篇释谱录、第十一篇释闻见、第十二篇附录。
《烧烧新语》清吴融撰,32篇、作于乾隆十二年,抄录于王世襄《锦灰二堆》
《古玩指南》(宣德炉)赵汝珍撰。第六章宣炉,第一节宣炉概述、第二节宣炉何以必炼、第三节宣炉之仿制、第四节宣炉之伪制。第九章宣德炉谱辨,第十四章杂辨。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
《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鉴金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八卷第一、二期1990年4月5日。
《故宫历代香具图录》陈擎光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1月出版。
《大明宣德炉总论》陈庆鸿著,巨光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双清藏炉》黄光男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香薰香炉暖炉》林博佑主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二、宣德炉由来
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从焚香来驱蚊虫避秽,发展使用专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垫和孕育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人在室内焚香使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最著名的是“博山炉”,自汉代起历代均有各式各样的香炉出来,金、银、铜、铁、瓷、石等等。
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上,到处却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唯一的实际效用了。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年)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
三、宣德炉样式
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甫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这些是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炉还包括鼎 鬲、甫等形状,然而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鼎炉、彝炉、鬲炉、敦炉、乳炉、钵炉、筒炉等样式。宣炉即然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何以真正为人称道的只有二三十种?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毕准的美感;至於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四玩味。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篇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最常见的有:1.蚰龙耳(图4)2.双鱼耳(图5) 3.朝天耳(图6)4.桥耳炉(图7)5.狮头炉(图8)6.素园鼎(图9)7.戟耳炉(图10)8.钵盂炉(图11)9.压经炉(图12)10.竹节炉(图13)11.法盏炉(图14)12.象首炉(图15)13.法桶炉(图16)14.夔龙耳(图17)15.朝冠耳(图18)16.鼓墩炉(图19)17.索耳炉(图20)18橘囊炉(图21)19四方炉(图22)20花式炉(图23 )。
四、宣德炉数量
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万8千件。
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仅有的四件也有疑问。
《宣炉汇释》中经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1、即烧班厄:嘉靖、隆度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2、本色厄: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全部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3、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4、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5、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6、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7、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竟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8、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日被遮掩。9、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10、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除此十恶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所以500年来至今真的宣德炉是如此罕有可贵. 引一道清泉灌溉理想,造一方沃土播种希望.用我一颗慈悲的心,度你一片清凉地

TOP

随缘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随缘堂主 当前离线

UID
6722 
帖子
29038 
精华
积分
29108 
威望
10213  
金钱
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07-7-15 

论坛元老

积分
29108 
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15 
4 发表于 2007-10-9 10:08 | 显示全部帖子 宣德炉的制作工艺
宣德炉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主要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合金原料,也有传闻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风磨铜”及合金原料经经十二炼,最少也得六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十二炼时,只剩四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经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完美,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
六、宣德炉颜色
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样天成的色皮,才是令诸家赏玩时擎为天人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谈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著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精工料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粟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鉴金渗银的。铸工逐件黄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实入里的“皮色”,最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利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及铜器病的顾虑。
文献中有很多古人称美宣炉炉色的文辞。
如项元汴《宣炉博论》说:宣德铜炉将宝石般的锋芒内敛其中,只现出温润如珠玉般的光泽,虽是谈雅庄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采饰,则在炉身的肤理间隐隐呈现,仿佛融雪时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莹柔润,映照四方的光华,绝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拟的。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宣炉中只有颜色是一般炉品所伪造不来的,炉色看来黯淡无奇,但是却隐隐透出奇幻的光彩,仿佛是柔腻而肤触的活物般,如果逼近来看,好像是肌肤一样的鲜活,若用温火烧炼,炉色就会幻化成绚烂多变的色彩;如果是伪制炉,外表看来虽然光彩夺目,但是实际铜质的肤理却是乾槁而缺乏柔润的光泽。
昌襄《宣炉哥》说:宣德铜炉最奇妙的地方在於颜色,伪制的色皮外表炫眼夺目,真正炉色却是揉纳於铜质中,从黯淡的表皮内发出奇特的光芒,就像是女子鲜嫩的肌肤一样,柔软细腻似可捏掐。……本色较淡的铜炉,是属於晚期所烧的炉色,此时铸炉已经纯粹是利用铜的本质来烧练炉色,所以炉色愈是浅谈,反而愈能显现出铜质的精采。
沈氏《宣炉小志》说:炉色虽然有青赤白黑等的分别,实际上铜质只有青、黄、赤三种颜色,而没有黑、白这两种颜色,那种炉身纯黑,俗称“黑漆古” 的颜色,是由青、红两种颜色的铜,经过长久的烧炼所结合而成的新颜色。白色则本属於黄铜色,愈经过烧练而颜色愈谈,看起来十分的古雅庄穆。炉色是依铜质而定,铜质匀嫩者虽佳,若颜色与铜质不合时,一经火练就变化;铜质纯净者虽属上乘,如果铜质和炉色不能相合时,长时期地用火功烧炼,反而更道致色泽枯死。这是因为铜质与炉色是息息相关的,伪制的铜炉因为色皮掩盖了铜的本质,所以由色泽的死沉或是鲜活来区分,就非常的清楚了。(粟皮色)、(茄皮色)这两种颜色铜液中掺入了三分铅;(棠梨色)在铜液中掺入了五分铅;(褐色)、(藏经纸色) 两种分别掺入铅三、四分之间。以上各种铜炉,都必须等到铜质炼得非常精致时候,才会显出光润的色泽。
《宣炉汇释》还将宣德炉颜色分别诠释,大约有三十种:(斑色方面) 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皮色方面)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瑚色、杏黄色、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善鱼黄色、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覆于色等等。具体那种颜色为尚品各家说法不一。
七、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二种,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宣”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图5)。
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到式的“德”字,其中的“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由此德字的省笔特徵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如何辨制识印款真伪,是所有玩家的难题,因为并非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为宣德皇帝所铸炉。这是广大玩家的共识。《宣炉汇释》中记载了二十九种款样可提供大家参考。分为一、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六字款(图6),还有蟠螭款、太极款、圆花款、嵌款、李澄德款、且闲主人款等。
八、宣德炉仿品
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文武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仕绅,以至民间大户,却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凤。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炉最为著名,可与宣德三年铸造的正宗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炉。
据晚明天启时(1626年)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氏壁。在万历末年(约1614年前后)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极佳,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饥仿铸鱼耳及蛐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以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通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做也很精细。
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是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清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上百种之多。
九、宣德炉的鉴别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几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个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500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真让人废解。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2、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3、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辅。4、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5、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
十、养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龙以不着纤尘,润译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种颜色的产生主要以铜质的含量不同而展现的色彩不同得到收藏者推崇。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铜炉的美包可以经过炭墼烧热,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烧炉者正是在添炭培灰,巾围帕衷,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王先生介绍了《烧炉新语》共32篇,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炼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练方砖法,制造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墨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炎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此文收录在王先生《绵灰二堆》中。
宣德炉收藏很有讲就,必须经常把玩,不能放在潮湿的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十分重要,空气污染的地方宣炉也容易生锈,把玩香炉手中不能有油渍和污渍最好带上纯棉手套,宣德炉为陈设品不应长期放在裹盒内保存。为广大爱好者了解宣德炉,借此献陋,以望得到更多同好关注共同探讨其真假之迷。 引一道清泉灌溉理想,造一方沃土播种希望.用我一颗慈悲的心,度你一片清凉地

TOP

随缘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随缘堂主 当前离线

UID
6722 
帖子
29038 
精华
积分
29108 
威望
10213  
金钱
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07-7-15 

论坛元老

积分
29108 
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15 
5 发表于 2007-10-9 10:11 | 显示全部帖子 大明宣徳炉之谜
前言:
在网络上看到几篇谈论宣德炉的文章,有篇说:「宣德炉和其同时代的仿品,现今已很难分辨。(注1)」另有篇说:「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鉴定家公认为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悬案之一。(注2)」阅后,令鄙人大感诧异。一九四二年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古玩中以宣炉之鉴定为最易,、、通常以为难于鉴别者,只是未见真宣耳。」难道是宣德炉在大陆已绝迹了不成?宣德炉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是同时代与后代任何仿、伪品所无法仿、伪的。宣德炉的特征,明明确确,清清楚楚,真伪间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不可能真伪难分,更不应该成为悬案。

宣德炉的制作年代与制作数量:
宣德炉的原铸作数量,有谓有五千多个(注3),亦有谓共一万八千个左右(注4);姑不论何者正确,一九四二年以后的研究者皆同意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的见解,认为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宣德四年以后,因”风磨铜”已用罄,即未再行铸作(古人以为宣德三年至十年,年年均有铸作)。宣德五年以后,即有仿、伪品出现,第一个仿制人可能就是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吴邦佐;以后越铸越多,成为中国古代仿(伪)制数量最多的铜器,甚至连一些与宣德炉毫不相关的民间制铜器、珐琅器(注5)亦因伪称宣德年制而受到一些大博物馆的青睐与珍藏。宣德五年以后所铸的炉,不是仿宣即是伪宣;仿者打出自己的名号所仿制的炉,如甘文堂、水云居、风月侣等;伪者伪称宣德年制而不打出自己名号所伪制的炉。

宣德炉大量消失的原因:
宣德炉在清代已被视为稀世珍宝,一九四五年后,已成无价珍宝,有钱也买不到了。其突然消失的原因(注6),鄙人在史书中发现乃明末李自成的销毁(注7)。据【明史】卷三百九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宣德三年所铸的宣炉,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宫中、府邸及附近庙宇之中;经此浩劫后,「百无一存,存者亦多损缺」(注8)。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军,利用日本宪兵队的威势,迫使北京居民「将家中所有铜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藏私」(注9),以供日军制造弹药。经此二度浩劫后,可说是已千不一存了,赵汝珍大师珍藏的宣德炉,想必已遭日本人的毒手矣。

真宣寄身何处:
目前海峡两岸知名博物馆中收藏有宣德炉的有:
一、 台北故宫四个朝天耳炉
二、 北京首都博物馆一个朝天耳、蹄足炉
三、南京博物院一朱砂色象鼻耳炉(本文拟对此炉从造型与皮色加以鉴定(注10))
以上六个宣德炉均非明朝宫中遗物。北京首都、南京博物馆(院)的系一九四九年后得自民间;而台北故宫的四个亦应系清乾隆时得自民间,极有可能就是和珅被抄入宫的那四个铜炉。这六个铜炉造型有几个还相当优美,但是否即为真宣,不禁引起鄙人的兴趣,想要加以检验,以明真伪。

宣炉造形古朴典雅,表现了中国人抽象美学与单纯概念,这是具象繁复的炉款所无法比拟的(注11)。欣赏宣德炉就跟欣赏维纳斯雕像一样,会不会欣赏,得看您有无美感。美感强的人会觉得宣炉造形很美,欠缺美感的人觉得是破铜烂铁。其制作规矩匀整,方圆适度,显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铸造工艺技术,诚如出自鬼斧神工者也(注12)。换言之,宣炉不但是艺术品也是高精密制品。宣炉的造型有数十种,每种造型均经明宣宗「御定器式」后,「付外照册施行」(注13)。但是后来并未留下图样与尺寸,现代人已无法依造型来检验真伪了。反之,只要吾人先依其它特征找出真宣,即可据之以检验相同造型的真伪了。

宣炉是中国第一次用黄铜所铸造的铜器,其主要原料是暹逻进贡的”风磨铜”,这是一种天然黄铜,再加倭铅(锌之古称)、红铜、锡及水银等三十多种原料,经过十二次的冶炼(最少六炼),每斤(十六两)原料只得四两成品,其铜质之佳,空前绝后,以手叩之成金石之声,任何他器不能比拟(注14);以手握之有压手之感,其比重与黄金相似,一些世俗及宵小之徒,怀疑是纯金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来检验,此乃所谓的「凿底厄」。

宣德炉的特征之一:重量
重量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兹举例如下:
一、台北故宫有一朝天耳炉,高10.2公分(耳高3.2公分、体高4.6公分、足高2.4公分),口部直径13.7公分,重量1.632公斤。
二、某民间收藏者有一蚰龙耳炉(又称蚰蜒耳炉,蚰蜒系一种类蜈蚣的多足爬虫,以弧形行进,故名),高6公分(体高5.2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0公分,外加铜厚0.5公分,共11公分,重量为1.6公斤。
以上述二例为准,某民间收藏者有一造型相当优美的戟耳炉,高8.3公分(体高7.5公分、足高0.8公分),口部直径11公分,重量为1.5公斤(颜料色皮)。故单从重量,吾人即可鉴定此一戟耳炉为伪品。

宣德炉的特征之二:皮色
宣炉的原料有三十多种,故其皮色与锈色颇有变化。明天启年项子京在『宣炉博论』中,依据老铸工的说法,记载了三种不同的表皮加工方法,分述如下:
一、颜料色皮:如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枣红色等;这种工艺是一种中国本土自行发展的技术,其工序为:「器成之后,复以青绿、朱砂诸色,用安澜砂化水银为汁,调诸色涂抹炉身,令遍,入猛火,次第敷之,至于五次,则青绿之色,沁入炉骨,复以白蜡镕化烘溃,炉身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则内外青绿朱砂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
二、鎏金、渗金色皮(此处之金系指黄金):其制作方法为:「先以水银和法药熏染入骨,复以赤金制铄成泥涂之,炽火炙逼,沁入炉身,其赤金色自浅淡以至深浓,次第熏染,十有余次,然后金光灼目,宝色腾眸。」宣炉的鎏金有三种,即「覆祥云」,流耳、腹以上;「涌祥云」,流腹、足以下;「金带石榴炉」,流腰、耳、口径,用番磠砂点作朱砂斑者。「渗金」,用赤金作屑,炼镣七次,水银熏擦入骨,作雨雪点子。
三、金属本色色皮:「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此处的金系指铜金而非黄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亦有:「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经本色亦大雅」之记载。但【宣炉博论】与【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中却未说明此种鎏金工艺的材料与工序。明万历年,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种工艺系以「水银浸擦入肉,熏洗为之。」明崇祯年: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上说,系以「番磠浸擦熏洗所致」;近年来,有人认为系一种珐琅工艺。由于这项工艺已失传,关于这着色技术的具体操作,学术界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注16)。经过这种工艺加工后的表皮,就像鎏上或镀上一层深浅不同的黄铜,不会脱落,但会磨损。故它应该不是珐琅工艺或鎏金(如为鎏金或珐琅工艺,则时间久后,皮色会脱落),似乎以高濂在【遵生八笺】上的说法较为可信。至于此种工艺失传的原因,可能与工匠发生「水银中毒」有关。由于这种本色皮色的加工技术,一直未被民间的伪、仿者掌握,故刘侗说:「宣炉惟色不可为伪」,吾人所见的伪、仿制品,其皮色不是颜料色皮,就是鎏(黄)金、渗金或无皮色加工。

宣炉本色有几种?
【宣炉博论】上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秋葵花色、栗壳色」;【帝京景物略】上说「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经纸色」。二种不同的说法,何者可信?鄙人以为在明朝后期之人将宣炉本色分为五等时,市场上已有伪品出现,古人不察,将之加入一起分类,并将这些浅色的伪宣的皮色,称之为「末代色」。事实上,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铸作了一次,所谓的「末代色」均系伪品。故宣炉本色,应以【宣炉博论】上所说「凡宣炉本色有三种流金:仙桃色(藏经纸色)、秋葵花色(褐色)、栗壳色」较为可靠。同样是栗色,亦并非完全相同,不同炉所炼出的栗色亦会小有不同。【沈氏宣炉小志】载:栗壳、茄皮二色铅(即锌)三分,棠梨五分铅,藏经纸、水白二色铅在三、四分间(注18)。色之不同只不过是含锌量稍有不同,以致颜色略有深浅。明代初期的人,可能偏爱深色,故宣炉以深色较多。一九九七年版【中华国粹大辞典】载:据分析,宣炉含锌量达36.4%;但不知研究的是何种本色的宣炉,是真宣?或伪宣?

宣炉的皮色,虽然有三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但似乎是所有的炉、鼎均在脱模后先用杨木桴炭磨光,再由工匠精心制作「金属本色」色皮后,再在「本色」色皮上或着色或鎏金、渗金,最后打上一层白腊。故,此种「本色皮色」的有无,亦为鉴定宣德炉的一种简单方法。高濂说:「蜡色可爱」项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刘侗说:「其色黯然,奇光在里,望之如一柔物,可挪掐然,迫视如肤肉内色」。这三位前人所赞美的色就是指这种本色皮色。从项子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这种本色皮色并非单调无变化,与底色相同的单色,而是有「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有深浅变化的皮色。这种深刻的观察与描述,为「本色」立下了见证,使现代人能据之以分辨真伪。


宣德炉的特征之三:锈色
宣炉除铜锈外,尚有锈斑七种(注19),分述如下:
一、朱砂斑:系一种铁锈,红锈之色如朱砂而成斑片者谓之朱砂斑。仿朱砂斑者则以漆调朱砂末涂于器上,干固后亦与真者无异。宣炉的朱砂斑有三种:大片者曰红片,点者曰红斑,长丝者曰红丝,均极难得。古人误以为朱斑乃受人血气侵染而成(注20)。
二、朱红斑:亦系一种铁(红)锈,其斑点为朱红色,较朱砂斑更鲜红。
三、葡萄斑:斑点为深紫类葡萄色,多系红锈变黑类紫色耳。
四、石青斑:即深绿色的铜锈斑。古人误以为「铜入土千年青,入水绿(注21)」。
五、石绿斑:即墨绿色的铜锈斑,较石青斑色深;这种墨绿色亦有深浅之分,深者近似黑色。此种墨绿色的铜锈斑为宣炉所独有的一种锈色,此亦为鉴定宣炉的一种方法。但并非所有的宣炉均有墨绿色的铜锈斑,有者当然就是真宣,无者就需以其它方法鉴定。
六、淡蓝斑:似石青斑而淡做蓝色,经常与石青斑一同出现,此可能亦为宣炉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七、黑漆古斑:系银或锡之锈色。宣炉上的黑漆古非完全光滑的黑色,故其应为锡锈(银锈则较黑亮)。仿黑锈多用古墨同调,或将器物熏黑或烤黑后再敷漆。一九九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的【实用中国文物珠宝钱币鉴定】中说:「宣德炉是日用品,传用日久以后其品表面上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称为传世古,即使用水煮和洗刮都很难去掉。」但不知其所说的「坚硬的黑褐色锈色」究竟指的是石绿斑或黑漆古斑?如果是黑漆古斑,则不会使人有「坚硬」之感;如为石绿斑,则不应称之为传世古。鄙人认为「坚硬的黑褐色锈色」可能系「坚硬的黑绿色锈色」之误,传世古(黑漆古)可能系石绿斑之误。

以上七种锈斑中,仅石青斑、石绿斑与淡蓝斑垤起,其余则不垤起。有些宣炉研究者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甚至误以为「斑」乃「斑色」的简称。一九二八年邵锐在【宣炉汇释】中将上述七种锈「斑」解释成系以各种颜料点染而成的「斑色」,惟独对「淡蓝斑」,因在宣炉的使用材料中找不到可点染而成「淡蓝」色的材料,只好含混解释。他又说朱砂斑「能增生新斑(此斑,锈斑也)」(注22),这就是因为邵氏分不清「斑」与「斑色」的区别,所造成的错、乱。看来,邵氏所收藏的那五十多个铜炉应该没有一个是真宣。「斑」,就是「斑片状」的「锈斑」;「斑色」,就是「斑点状」的染色。两者颜色相似但是形状与形成原因不同。明代中期,有些人在「本色」上,重加烧斑,套以「朱砂斑」等五彩斑点(此斑,斑色也),这是对宣炉的一种蹧蹋,当时的人称之为「烧斑厄」(注23)。明代后期,有些人为了除锈而将宣炉磨治一新,致将「本色」皮色也磨掉了,此乃所谓的「磨新厄」(注24)。

古人不明铜器上各种锈色形成之原因,除了附会出一些令现代人引为笑谭的形成原因外,甚至还争论何种锈色高贵。有的认为:褐色为上,水银黑漆为次,青绿又次之(注25);有的认为:铅色最下,朱砂班次之,褐色胜于朱砂而不如绿,绿不如青,青不如水银,水银不如黑漆(注26)。

有人说宣德炉由于有「皮色」罩在铜体之外,隔绝空气,故不会生锈。持这种见解的人可能不知宣炉的「皮色」亦系黄铜所制作。事实上,宣德三年所铸造的宣德炉可能在明朝中叶候已陆续产生锈斑,古人在「可爱」、「大雅」的「本色」上「烧斑」或「磨新」,其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要防锈、除锈。

传说:宣炉的成份(不含皮色)中含有黄金、白银;也有人说:风磨铜中含有黄金。然从宣炉的七种锈斑中,吾人可推知,宣炉中应无白银成份;但由于黄金不会生锈,宣炉是否有黄金成分,尚待检验证实。

宣德炉的特征之四:款字、炉色
现存的宣炉,其款字均为阳文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用的是「台阁体」,「书极遒劲」(注27),「婉丽」「端雅」,「字完整,地明润,与炉色等旧」(注28),「与炉身等色」(注29)。此亦为一种鉴定宣炉的方法。台北故宫有一宣炉,其款字中的德字未作讳省(发现后已特加修削以替代讳省,修削时,凿损笔画两处)(注30),但该炉的款字完整清晰,婉丽端雅,印地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故它是一件真宣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总结:
综上所说,宣炉的鉴定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重量鉴定法
二、皮色鉴定法
三、锈斑鉴定法
四、款字、炉色鉴定法:这是古人所使用的鉴定法。鄙人认为单从款字即可加以鉴定。字款应该是出自大书法家、翰林学士沈度之手(注31)。凡款字不端秀,大小不一,上下、左右偏旁不匀称者,皆非真宣。当然宣炉上的字款较沈度平常写的字开展,这是便于铸、刻所做的调整,加上刻工之不同,差异性更大,以致从宣炉问世以来,无人知道宣炉上的字款究系何人所书。但如将真、伪宣同置一处,书法家可从书法的优劣分辨真伪,笔迹鉴定家可从笔画或运笔习性鉴定真伪。

依上述四种鉴定法中任一法鉴定为真者,依其它方法鉴定的结果亦必为真。反之,亦然。上述八件铜炉中,能通过上述四种鉴定法者,仅一件,即蚰龙耳炉;能通过三种鉴定法(不含锈斑鉴定法)者,仅一件,即台北故宫那件德字未作讳省的朝天耳炉(单面图片中可见石青斑、淡蓝斑);其余的则无法通过四种鉴定法中任一种鉴定法。换言之,即不具宣炉的特征。
两个真宣炉特征如下:
一、 重量均为1.6公斤左右;一为1.632公斤、一为1.6公斤。
二、 皮色均为栗壳「本」色,又称黄黑色或深杏黄色或深蜡茶色,为十二炼铜。
三、 款字婉丽端雅,有唐人法度,应该是翰林学士沈度之手笔;印地上的皮色「与炉色等旧」,「与炉身等色」。
四、 均有石青斑与淡蓝斑;一呈片状,一呈点状;石青斑与淡蓝斑可能系宣炉常见的锈色。
五、 均有「本色皮色」加工,「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跃于肤里之间」。

蚰龙耳炉与朝天耳炉均系专供皇帝与籓王使用之炉款,制成后有一级品、二 级品(有砂眼及未作讳省)之分,一级品留宫中,二级品始分赐籓王(注32)。据鄙人观察,上述两个宣炉,均应系明籓王府的遗物。兹将两种炉款简介如下:
蚰龙耳炉仿宋白定,惟将底座由原「圈足」改作「飞出足」。明工部奏日:臣谨按蚰龙耳款出定瓷,式最大雅,而炉口微浇薄,名灯草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更佳,当为诸炉之冠(注33)。其以朴素圆弧握把象征龙身,炉身的线条宛若半截葫芦般简洁利落,其沈稳大雅的造形,有如维纳斯等美妇腰身般柔畅甘美,玲珑有致的曲线,令人久视而不生厌,可说是历久弥新的款制(注34),故能成为宣宗书房内御用炉品,亦以之分送诸王府。(注35)
【宣德彝器谱】(三卷谱)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有:大率宣铜诸鼎炉之品,当以鱼耳彝炉为最。鱼耳炉与蚰龙耳炉究竟何者最美 ? 这是个见仁见智问题。依二十卷谱的记载,似乎工部官员认为:蚰龙耳炉未修改前,鱼耳最美,修改飞出足后的蚰龙耳炉则为诸炉之冠。

朝天耳炉又称冲天耳炉或乳炉,此耳只用以搭配乳炉。本炉仿自宋官窑,朝天耳寓有崇敬上苍之意,最适于祭祀用。明末方以智认为:香炉蓄火,莫如宣炉;乳炉最宜,鱼、戟、蜒耳、象鼻兽面皆佳(注36)。

附论:评宣德炉谱内容的真伪
三卷谱、八卷谱与二十卷谱所谈者均为同一件事,即宣德三年铸炉事。三者中,最多只有一份为真,也有可能全都为假。经比对后发现,【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谱)中之图形与真品相似而不相同,有些数据与三卷谱雷同或差别不大。鄙人以为二十卷谱系伪书,可能由前工部官员如吴邦佐等凭记忆及一些书面数据所书。只有曾参与宣炉制作的原工部官员才能画出与原图近似而又不相同的图样,由于他们掌握的书面数据有限,凭记忆及印象的结果,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宣德鼎彝谱】(八卷谱)也是本伪书,可能出自帮闲文人之手,参考价质不大,其主要目的可能在替伪品做掩护。【宣德彝器谱】(三卷谱)极可能是份抄自明工部的官方文件,内有珍贵原始资料,如卷中载:「蚰龙耳中彝炉、、、炉口微薄而琢方,足近下稍飞出分许。」「其外,有流金单傅本色,如蜡茶、藏金本色亦大雅。」等记载均为正确数据。但有部分内容与实际不符,如鎏黄金数量没有记载的那么多,可能之原因乃三卷谱可能系用料未遭明宣宗「裁减十分之二」前之原始计划,被「裁减十分之二」后,祇得少鎏。也有部分内容遭到篡改,如炉的尺寸均偏大但重量却都偏轻,又有些皮色、数量可疑。篡改者可能系伪宣收藏者也有可能系伪宣制造商,其篡改原因可能系其收藏的炉或其制造的炉无宣炉的重量与皮色。
三卷谱、二十卷谱二者之间,雷同之处不少。三卷谱可能系未裁减十分之二前的原始计划,执行过程中,难免有所修正。二十卷谱可能系实际执行后的非官方记录,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且有部分疑遭到后人增减,但仍可补三卷谱之不足。参阅时,宜以三卷谱为主,二十卷谱为副,相互印证。 引一道清泉灌溉理想,造一方沃土播种希望.用我一颗慈悲的心,度你一片清凉地

TOP

随缘堂主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随缘堂主 当前离线

UID
6722 
帖子
29038 
精华
积分
29108 
威望
10213  
金钱
0  
阅读权限
90 
注册时间
2007-7-15 

论坛元老

积分
29108 
诚信度
0  
注册时间
2007-7-15 
6 发表于 2007-10-9 10:18 | 显示全部帖子 下载 (80.55 KB)
2007-10-9 10:18












下载 (59.77 KB)
2007-10-9 10:18





下载 (60.24 KB)
2007-10-9 10:18


炉语
    我是一座压经铜炉,从一出生便注定与佛相伴,粗重简朴的外表是乡间作坊给我造就的,豪气威严的气势是工匠们赋予我的。我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精纯的铜质,然而佛祖的教诲给了我洞察世情的眼,佛经的薰陶给了我了悟万象的心:人世间所有的恩仇啊,莫不是因果轮回;人生中所有的得失啊,莫不是空空无物;人情里所有的爱憎啊,莫不是缘聚缘散……几百年来,我静静在守在深山古寺,寂寞孤独。
    那一日,古寺闯进一位神秘老者,他衣衫褴褛,尘土满身;神情中难掩颓唐,言行中难挡疲惫,然而,他健壮的身板透着一股凛然的气势,苍茫的眉眼间自有一种威严与从容!从他无奈而隐含果敢与坚定的言语中得以知晓:他原来是一位征战疆场数十年的老将军,年老身病而壮志未酬,郁郁寡欢中选择了远离家人故土,想躲避于此深山古寺,了却残生。
    古寺收留了他,从此,他那曾手握战刀的大手,每天都会把我从佛龛前轻轻捧起,为我仔细擦拭,在我胸中点燃一束佛香,而后读诵着佛经,参禅打坐。于是,燃烧的寂寂烟灰继续温暖着我的胸膛,迷漫的朦朦烟香继续缠绕着我的思绪。
    此去经年,他日日夜夜和晨钟暮鼓相伴,年年岁岁被烟香佛经薰陶。见过许多悲、伤、忧、愁的面孔后,他脸上的哀伤渐渐平复;听过无数福、禄、寿、喜的祈祷后,他耳中的战鼓声渐渐远去;感动过不少虔诚、痴心的故事后,他心中的郁结渐渐释然。于是,他用他曾沾满鲜血杀敌无数的大手,在我的身上深深地凿下“韵居”二字,从此他的心便与尘世了断,昔日的刀光剑影,变成今天的早课晚祭,曾经的血雨腥风,化成如今的烛火烟香。
       ……
    我的心中已满是烟灰寂寂,我的眼中只剩下烟香淡淡,我的耳中仅闻听木鱼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