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st on drum:唐山历史及“唐山”名称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6:12
唐山历史及“唐山”名称的由来2007-07-04 17:25

山大递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远古时代,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唐山人的祖先就劳动、斗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195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迁安县城南10公里的滦河南岸爪村附近,发掘出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野驴、野猪、赤鹿、转角羊、原始牛、纳玛象等。人类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北迁安县爪村出土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器、骨器(骨针、骨锥),为进一步研究滦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唐山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期的遗址还有滦县东灰山、遵化县君子口和玉田县孟家泉。1986年,在玉田县孟家泉出土的一颗人的下前臼齿,经测定,是迄今唐山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遗骸,距今约1.7万年。
1955年10月,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唐山市路北区大城山的东峰发掘了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从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用火的痕迹。说明当时人工取火已相当普遍、纯熟。出土的穿孔石斧、骨器、蚌器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熟练掌握了钻孔、磨制和刮挖的技术。同时出土的还有玉铲和黑色陶器,陶器薄而有光泽,反映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还发现了仰身葬的五具人骨架和两件铜器。充分证明大城山文化遗址安新庄遗址,是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迁安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安新庄和新寨两村之间发掘的。发掘出的大量遗物中,有磨制的石器:斧、铲、凿、刀、球等。骨器中多为通体磨光的骨针、骨锥、骨旋等。石斧既大又厚,利于砍伐;石铲既薄又平,利于铲割。挖掘出的陶器种类很多,有钵、碗、罐、盘等,多为红陶和灰陶,也有墨陶和彩陶。陶器制作精美,纹饰繁多,有篦纹,方格纹、指甲纹、连环纹等各种类型。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滦河两岸的人们早已过着定居生活了。
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灭夏后,势力发展很快,统治区域东北达到辽宁一带。在唐山地域活动的商族人从事各种生产劳动,发展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和文化。在古冶北寺村遗址中,发现了制陶遗迹和一些铜器。陶器多为手制,兼有轮制的,器型种类繁多,较前有很大进步。考古鉴定表明,这是已进入商朝早期文化阶段。
商朝的地方政区是以原有部落或方国为单位,一般称为邑或方,以其头人为方伯来统治地方。当时,在今卢龙一带有一商汤时建立起来的方国,叫孤竹国。孤竹国地域包括了今天的卢龙、抚宁、迁安、迁西、滦县等地。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欲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让位于长子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继出走。在出走途中,兄弟二人不意相遇,于是一同去投奔周文王。文王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伯夷、叔齐兄弟叩马而谏,竭力反对讨伐纣王,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仁不孝。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并作《采薇歌》,最后饥饿而死。伯夷、叔齐的传说在我国古代影响很大,他们以死来维护腐朽的商王朝是不足取的。春秋时期,孤竹国是一个小诸侯国,西部有强大的燕国,北部是山戎国。山戎侵犯燕国,燕国请求齐国出兵帮助攻打山戎。齐国的国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打败了山戎。归来途中,大军走到孤竹国迷沟这个地方时,因地形复杂,歧路多沟,迷失了道路。管仲便找到几匹老马,放在队伍前头,领着队伍找到归途。这就是“老马识途”的故事。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纷争的史实。
战国时期,今天的唐山一带在燕国境内。燕山山脉南麓平原,水肥土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玉田城关出土的铁器看,春秋时期,这里已经使用铁制工具。战国时期,铁器使用更加普遍。这一带使用的铁工具主要有镢、锄、镰、斧、凿等。铁器的使用使燕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

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燕国铸造了大量的金属货币,形状多是刀形,个子较小,上面带有“明”字,人们称之为“明刀”。

燕国经济繁荣的地区聚集了许多人口,除燕的都城蓟外,地处今唐山地域内的无终、徐无(均在今玉田、蓟县地域)、令支(今迁安地域)、肥子(今卢龙地域)等城邑先后修建起来。这些封建的中小城市在唐山大地上的出现,表明了战国时期这里经济的繁荣。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推行了郡县制。今天的唐山一带分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管辖。今玉田、丰润、遵化一带属右北平郡;今迁安、迁西、乐亭一带属辽西郡。今滦县分属于这两个郡,齐燕驰道穿境而国。这条驰道宽50步,道旁每隔3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沿这条驰道来旧燕地巡游,汉朝建立后,在郡、县以上又设了州的建置。右北平郡和辽西郡都在幽州的管辖之下。右北平和辽西两郡分别治理昌城(今丰南及市区)、土垠(今丰润)、俊靡(今遵化)、新安平(今滦县)等县。
到达碣石(今昌黎),刻了石碑。驰道的修筑有利于各地的经济往来。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开明政策。使右北平郡和辽西郡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右北平一郡的人口就达到32万人。
乌桓也叫乌丸,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初年,他们居住在今辽宁西部和河北东北部一带。东汉末年,乌桓势力逐渐强大,蹋顿做首领时,控制了右北平郡,投靠了袁绍。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带领少数军队逃到乌桓。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于207年远征乌桓,兵过无终(今玉田境内)时,在当地豪族田畴帮助下,出奇兵,越卢龙塞(今迁西潘家口),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
曹操班师时,经过渤海之滨,登上碣石山(今秦皇岛附近),俯瞰脚下奔腾澎湃的大海,迎着萧瑟的秋风,心情激动,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名句,抒发了胜利后的豪情。在班师途中,曹操还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
西晋在280年统一全国后,把管辖唐山一带的右北平郡改称为北平郡,郡治设在徐无。当时居住在北部的鲜卑人开始向这一带内迁。十六国期间,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时,内迁的鲜卑人更多了。唐山一带便成了鲜卑族段部的活动领域。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圭建立北魏,设平州,治所设在令支(今迁安),管辖辽西和北平两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战争纷纭,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鲜卑拓跋氏打败后燕后,把山东汉人和鲜卑各部30万人移到遵化一带。北方的战乱和民族的大迁徙,使各族人民遭受巨大的苦难,但在共同的苦难中,也使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了接触和了解。
隋朝统一中国后,把地方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时又改为郡、县两级)。唐山的滦河以东地区属北平郡,郡治在卢龙,598年正式设卢龙县;滦河以西地区属渔阳郡,郡治在无终。
唐朝时,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山一带归属平州(今卢龙县)、蓟州(今蓟县)管辖。唐太宗时,还建立了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全国分十道,经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以监察州、县官吏。平州、蓟州都属河北道监察。
唐太宗时,为了收复辽东,多次东征高丽。唐山一带地处军事咽喉要地。为了屯兵、积粮的需要,唐政府在这一带新建了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西三屯营北)等城池,同时还修筑了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屯水、屯粮的要塞。696年,无终县改为玉田县。随着军事活动的频繁、人马往来的增多,在这一带兴建了净觉寺、宏法寺、温泉寺、百马寺等数十座寺庙及行宫、管驿等。

贞观年间,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有大批征东将士留在了唐山一带,使这一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了许多新建村落。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方面,白冶庄、南小厂和马城附近出现的冶铁作坊和金银开采均有所发展。沿海的煮盐业一片繁忙,出现了“万灶沿海而煮”的景象。
:“唐山”名称的由来
五代十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彼此混战。公元923年至926年间,后唐明宗李嗣源,带兵在冀东一带作战,曾屯兵在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上。并在山上修筑了周长200余丈的一座石头城,这座山因此得名“大城山”。李嗣源取名后唐的“唐”字,称这座山为“唐山”。从此,历史上开始有了唐山名称的记载。
大城山古名唐山,清末乔屯镇称唐山镇,为区别唐山(地名)与唐山(山名),于本世纪30年代唐山(山名)改称大城山。
公元923年,后唐时,在平州置遵化县。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政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乞求援兵,耶律德光派兵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石敬瑭把幽、云等16州割归契丹。从此,唐山一带一直归属于辽。
辽统治地区广阔,民族成分复杂。辽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对长城以南的汉人,沿袭唐朝以来的官制,地方仍设州、县。唐山一带归南京道平州辖治。后来又增设了滦州。在经济上,辽统治者采取了奖励垦荒的政策,辽圣宗时,“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还曾派遣使者察看各地农作物生长情况。辽宋之间,自公元1005年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上设置榷场互通贸易。在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中,唐山一带的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1125年,金灭辽后,冀东一带又处在金的统治之下。金在地方上设路、府、州、县,这里归金中都路滦州、平州管辖。金世宗1167年,改安喜县为迁安县。全国鼓励农耕,在今玉田、丰南一带引水灌田,种植水稻,并采取减轻赋役等措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增加,1209年改土垠为丰润县。这是除了滦县以外,还有了遵化、迁安、乐亭等县的建制。榛子镇、建昌营、韩城镇、石门镇(今遵化石门)、新桥镇(今乐亭马头营)等人口聚集、商业繁荣的市镇也都相继出现。
元世祖时候,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大都和它临近的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称为“腹里”。其它地区设置行中书省。除迁安归辽阳行省大宁路外,永平路滦州下辖的滦县、乐亭;大都路蓟州下辖的玉田、遵化、丰润等地均属“腹里”统辖。
元世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派通晓农事的劝农官道各地督察农业生产情况,在滦州、蓟州一带设置了一些屯田署,实行屯田、开荒。滦河两岸的土地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垦,人口相应增加,农业得到了发展。水稻和棉花的种植逐渐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始改变了人们的穿衣习惯。农村副业也相应发展起来

元朝政府很重视手工业。为满足蒙古贵族的需要,把从各地征来的工匠,集中在大都及附近的官营手工作坊里。在遵化设置了铁冶提举司,永平路设置了纹锦局,在芦台等地建盐使司。手工工匠都立有专门匠籍,子孙世袭,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终身被束缚在匠局中工作,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他们技术的提高,也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368年,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设三司。其中布政使司掌管行政,司下设府、州、县。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唐山一带的遵化、玉田、丰润、迁安、乐亭等若干县分别由顺天府蓟州和永平府滦州管辖。
明初,朱元璋分封他的子侄25人为王。带领军队分驻各地,称为藩王。1399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几位大臣建议消除藩王,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陆续废除了几个藩王。事将危及北京燕王朱棣时,他便以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名,发动“靖难”之役,举兵反抗中央。
靖难之役波及河北、山西、山东、江淮等广大地区。在北方,永平府及所属的滦州、昌黎、乐亭是一主要战场。燕王降服北平周围各州县后,攻占卢龙(永平府所在地)、滦州。遭到了明辽东军的进攻。1400年,燕军在汀流河大败辽东军。次年,辽东军又攻滦州,围永平达80天之久。1402年被击退,燕军南下占领南京,建文帝逃亡。靖难之役至此结束。1403年朱棣即位,他就是明成祖,年号“永乐”。
移民·屯田]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减少。河北一带尤其突出。明太祖时就从内蒙、山西、浙江、江苏一带大量向河北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成祖一面下令流散人口回原籍复业,一面继续向这一带大量移民。明初50年间,移民陆续从山西、江浙等地迁来永平府、滦州一带。
明政府把复业的土著居民编为“社”,把迁来的移民编为“屯”。一屯若干户,每人给官田15亩,菜地2亩,免租3年,使用官家耕牛和农具的要纳税。额外垦荒,永不征税。同时,明政府由专门的制作局铸造农具,供农民使用。
迁来的移民,屯田垦荒,盖房筑屋,聚成自然村落,以屯来命名。今天唐山一带的自然村落绝大部分是明初时建村的。明政府又把“社”和“屯”的居民编为里甲,每里110户,举丁多、粮多的10户轮流当里长,负责向民户征收税赋和徭役。里下又设甲,每里10甲,由甲首1人管1里之事。就这样,明朝政府很快就把大量移民固着在土地上了。

[开平镇的设置与军屯] 卫是明朝军队的建制,每卫5600人,由卫指挥使统领。开平中屯卫是全国329个卫中的一个。1405年,这支部队由真定调到陡河、石榴河一带的土城驻扎。因为土城很小,居住狭窄,1466年,明政府委派永平府通判段玑河忠义中屯卫副千户陈昶主持修城。1468年5月把旧的土城改建成一座新的砖城,周长1468丈,高2.3丈,开挖了护城河。从此,开平便以一座坚固而整齐的城镇而得名。
明朝实行军屯。开平中屯卫的官兵,在所辖区域内,以三分兵力守城,七分兵力屯田垦荒。他们屯垦的范围到达滦州、丰润、遵化等州县。军屯的耕牛、种籽、农具由政府供给。屯军不向国家纳税,但要向卫所交纳“屯粮”。作为本卫所军官俸粮河供给守军食用。

屯田官兵,建立屯堡,聚成村落。屯田士卒自立军籍,称为军户,不隶属于州县,而属于卫所。他们所耕田地归为己有,自耕自食,子继父业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改军屯为民社,改军户为“社民”,这是,开平镇隶属的桥头屯(乔屯)便改为桥头社。这个名字一直到1898年唐山建镇。
冀东长城河戚继光蓟镇练兵] 明朝时期,为了巩固北边的边防,用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还修建了“外边”和“内边”长城,作为拱卫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屏障。外边和内边两条长城大部分在冀东。

明朝中期,蒙古鞑靼部不断袭扰北方边地。1568年,明政府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理兼总兵,镇府在今迁西县三屯营。戚继光到职后,发现长城有多处低矮而倾颓,于是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长城修缮工程。在西起昌平,东到山海关1200多里的漫长上,展拓、加固了城墙。并沿长城修建了敌楼,楼高3、4丈不等,分上下三层,住士卒百人,储余粮食和武器。同时还增建敌台1200余座。这2000里长城防线,随山起伏,营垒相助、关城相连

原来蓟镇的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不强,戚继光为改变这种情况,调来了3000明训练有素的浙兵,给本镇官兵演习操练。一天早晨,浙兵正在教场上列队,准备操练,忽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可是浙兵却始终笔直敌站立在滂沱大雨之中,丝毫不动,等待命令。使蓟镇官兵大受震动。戚继光又以浙兵为骨干,创建了马、步、炮、车各营,加强各兵种的实战配合,又将蓟州全镇兵将合理分布,严加布防,申明军纪,大大加强了战斗力。这就是明列史册的“蓟门练兵”。

京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明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和大量移民的迁入,民屯、军屯的推行,使位于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一带的京东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比过去更加广泛,玉米、红薯、花生等作物品种开始在这里引种,棉花的种植面积更加扩大,京东一带成了北方有名的粮棉产区。
手工业方面,冀东一带的冶铁业、采煤业、制陶器闻名全国。
滦州的孩古社、马城的千金冶以及迁安、遵化等县都以产铁著称。其中遵化白冶庄铁场是明代最大的冶铁场。有工匠2500多人,冶铁炉高达1丈2尺,能装矿沙2000多斤。除炼生铁以外,还能炼熟铁和钢。1509年,年产铁达83万余斤。明政府工部制造军器的铁,大都取自遵化。冶铁事业的发展使白冶庄迅速发展。到清朝时,白冶镇改名铁厂镇。

唐山、开平一带煤藏丰富,质地极佳。明朝自永乐年间就有人挖窑采煤,用煤取暖作饭,当地人称煤为“水火碳”。到清朝时,这里的煤炭开采业就更发达

唐山、开平一带还盛产高岭土、矸子石、黏土等制陶原料。从明朝嘉靖年间,这里的居民就自建馒头窑(土窑),烧制大缸,粗瓷碗。当时有一户姓秦的人家,集资开设陶成局,成批生产大缸。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缸窑、西缸窑两个制陶业的中心。

清东陵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