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之路2已断开连接:浅谈中国书法的用笔用墨和章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41:45

浅谈中国书法的用笔用墨和章法

6 天前 上传下载附件 (17.5 KB)

浅谈中国书法的用笔用墨和章法--张宗祥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最讲究用笔、用墨和章法。
        写书法创作时要纸墨相称,如果用旧纸最好用旧墨,用新纸最好用新墨,这样写出来的字纸墨才能不冲突“不打架”,显得气韵和谐、生动。当提笔写字时,聚精会神、一鼓作气,就会用笔之快,用力之匀。如此让人联想到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章书的诗句:“笔如风雨气如虹,积健为雄见此翁。”当然,现代书风与傅青主不同,博是以雄浑见长,是以飘逸取胜,他作草书用笔讲究起讫分明,反对刻意缭绕和故作狂怪。这一点在他评论王觉新的草书诗中曾透露过“颇有权奇倜傥情,微嫌缭绕不分明。”有的书家擅长行书,有的擅长楷书等其字书体。无论写各种书体用笔不一,“各自为战”,用笔灵活,书写时一气呵成,从整幅看,就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或者“一笔书”的感觉。在书法理论上,我很赞赏清代包慎伯所倡导的“气满”,写出的点画才经得起推敲,如果就整幅看,能象一个字一样才成。
        综合自已在三十多年的临碑帖和书法创作积累的经验来浅谈一谈:
        一、执笔和用笔;在临碑和帖时,张宗祥在他的书中《临池随笔》开头就说“执笔之法,聚讼纷纭,半是欺人之谈。予不为古所欺,自守予法。”他所说“自守予法”的“法”,还是现在一般所公认的“五指执笔法”,要求“掌虚指实”。至于悬腕与否,要从实际出发。他说“凡不须运用腕力之字,而必悬腕以赴,此真烦恼自找。”在执笔松紧高低方面,认为“虽作小楷,......大指距离毫必须二寸以上。”执笔松紧则以适中为宜。在执笔上,我是主张“中锋”用笔的,其理由是中国书体的点画要求如此,毛笔的构造特点和使用性能如此,“五指执笔”、“掌虚指实”之后,就能笔正锋正。写毛笔字——特别是写大字,要根据点画以及笔势笔意的规律要求,将一支笔不断地起倒使转地灵活运用,但笔芯(锋)却必须“常在画中行”。关于这个问题,张宗祥在《临池随笔》中有一段论述“聚毛成笔,概名曰毫,毫之端曰锋。毫有逆用、顺用、转用、侧用,或逆入顺书,或顺入逆出种种不同,然其锋必居毫之中,方能无弊。何也?锋者毫之将帅也,此中锋之说也。世人乃就字形中求之,碰壁宜亦。”在书法作品中偶用几下侧笔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善书者所惯用的技法之一,这里我说的“运用几下侧锋”,则是为了取妍。
        二、硬毫与软毫。书体是不断发展的,书写工具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因此,学习书法在工具上也应“趋变适时”,张宗祥《临池随笔》中曾说:“至篆则笔墨皆异,汉人所写碑头固工具不同之故,变其体势。”我个人推重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深知后世笔墨忌异古人,.....故篆书专仿汉碑头,且笔锋转折尽皆露锋,此实深明古今作书工具不同之理,不能以其异古而议之也。当然,不可否认,作书工具的好坏是会影响书家和书体及书风的优劣的,但应当该,书体和书风的形成,除了要求时代和流派影响外,也和个人的气质、见识、美学、文学、国学观点分不开。硬毫软毫各有各的好处,用惯了硬毫改用软毫很难,但软毫用好了改用硬毫,不仅容易,而且写出的字,会别具一种神韵之笔。
        三、读、摹、临。余以为读、摹、临碑帖和书法、墨迹,是继承书法优良传统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人必须毕生坚持的一项基本功。学书要吃透一家,遍学百家,自成一家,反对那种不讲传统死守师承、食古不化的腐儒陋习,还有不讲传统空言创造的“才子气”、“大杂烩”、“作创文字大改字形创字画字”作风。主张以古为师,整幅对临,这样可以学到章法。对于碑刻——尤其是魏碑,必须注意刀法与笔的关系,不能“浑刀笔而不分”、“出自一源”、“碑之误于刻”,尤其是辗转翻刻,更宜失去原来笔意,而学书者往往不察,并其刀刻方棱之处,亦皆仿之。当学书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要遍览勤临各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从古人的窠臼中跳出来,写出新的独创风格。